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
ISBN:9787301036846
作者:申丹
页数:354页

章节摘录

  第五节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  80年代初以来,受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体学家不再把语言视为一种中性的载体,而是视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不再把文本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一面单纯的镜子,而是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辩证的生产关系,语言与社会语境互为制约,互为实现,互为建构,加重了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这就导致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诞生。  英国文体学家伯顿是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开创人之一。她在1982年发表了一篇当时被认为颇为激进的文章,①文中提出(西方)人生活在一个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社会里。后浪漫主义经典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掩盖矛盾和压迫,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而文学批评,尤其是文体学,则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成了为统治意识服务的帮凶。伯顿呼吁文体学家审视自己的研究,弄清楚它究竟是为压迫性质的统治意识服务的,还是对这种统治意识进行挑战的。她认为文体分析是了解通过语言建构出来的各种“现实”的强有力的方法,是改造社会的工具。文体学应具有社会批评性和社会作用,为逐渐消除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做出贡献。在伯顿看来,就阶级压迫、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这三种主要的不平等状态来说,性别歧视最为根深蒂固、广为弥漫,也是最难以察觉、顽固不变的。

前言

  叙述学(也称叙事学)①与小说文体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叙述学与文体学均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属于生命力较强的交叉或边缘学科。两者不仅在基本立场上有不少共同点,而且在研究对象上也有重要重合面。当然,叙述学与文体学之间也存在不少本质性的差异。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出现探讨这两种学派之间辩证关系的著作。英国文体学家福勒(R.Fowler)在其主编的一本论文集的前言中,曾提及文体学与叙述学的关系。②该论文集题为“文学中的文体与结构”。福勒认为文体学研究的“文体”与叙述学研究的“结构”呈互为补充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借用了乔姆斯基的深层与表层结构的学说。他认为叙述学研究的“结构”属于作品的深层结构,而文体学研究的“文体”属于作品的表层结构。福勒对于作品的深层与表层结构的区分实际上是对“内容”(情节结构)与“形式”(表达方式)的区分。然而,在我们看来,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之间的互补关系不仅仅在于两者分别研究小说的内容与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小说的形式技巧这一层面上,叙述学的“话语”与文体学的“文体”有着更直接的互为对照、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只有兼顾“话语”与“文体”,才能对小说的形式技巧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西方对文体的研究可谓渊远流长,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的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文体学方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西方现代文体学的开创人当推著名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学生巴利(C.Bally,1865—1947),他借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传统的修辞学进行反思,力图将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建立起来,使文体分析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巴利的研究对象为口语中的文体。他认为一个人说话时除了客观地表达思想之外,还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文体学的任务在于探讨表达这些情感特征的种种语言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此人手,分析语言的整个表达方式系统。

内容概要

申丹,1958年4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发表有关叙述学、文体学、翻译理论和文艺理论的论文六十多篇,其中二十来篇发表在美国和欧洲的重要学术刊物上。一本著作获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专著优秀奖(最高奖),本书获第四届全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 叙述学理论评析第一章 叙述学有关“故事”与“话语”的区分第一节 有关二分法第二节 三分法商榷第三节 “话语”与“故事”的重合第二章 叙述学的情节观第一节 为何“情节”这一概念已变得极为模糊?第二节 故事范畴的情节研究第三节 情节究竟处于哪一层次?第四节 与传统情节观的差异第三章 叙述学的人物观第一节 “功能性”人物观第二节 “心理性”的人物观第三节 两种人物观之间的互补关系中篇 文体学理论评析第四章 文体学的不同派别第一节 对不同派别的区分第二节 文学文体还第三节 功能文体学第四节 话语文体学第五节 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第五章 文学文体学有关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第一节 文学文体学的区分第二节 结构主义诗学的区分第三节 综合性质的区分第六章 文体分析中的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联第一节 从皮尔斯的批评看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联第二节 从费什的批评看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联第三节 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之关联的客观性第七章 从劳治和米勒的重复模式看小说文体学的局限性第一节 劳治的重复模式第二节 米勒的重复模式下篇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的重合面第八章 叙述学的“话语”与小说文体学的“文体”第一节 “话语”与“文体”的差异第二节 “话语”与“文体”的重合之处第三节 导致“话语”与“文体”断裂的原因第四节 近年来的跨学科分析第九章 不同叙述视角的分类、性质及其功能第一节 不同叙述视角的分类第二节 全知叙述模式的性质与功能第三节 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第四节 从一个生活片段看不同叙述视角的不同功能第五节 视角越界现象第十章 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及其功能第一节 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的分类第二节 不同形式的不同功能与特点第三节 中国小说叙述中转述语的独特性引用文献索引后记

编辑推荐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为填空补缺,对于一些被批评理论界迄今忽略的问题投以了较重笔墨,而对于已引起关注的问题则论述从简或从略,二是旨在澄清一些迄今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是来自西方理论界的概念上和分类上的混乱。《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第3版)》材料引证丰富,辨析船长精微,很有深度和独创性。

作者简介

本书是将叙述学研究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相结合的专著。叙述学(也称叙事学)和小说文体研究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小说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特性的认识,提高了欣赏和评论小说艺术的水平。本书旨在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的一些主要理论进行系统的评析,以澄清有关概念,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来修正、补充有关理论和分析模式。本书特别对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探讨,以帮助填补这方面学术研究的空白。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和中篇分别对叙述学的理论和文体学的理论进行了有独到见解的评析,下篇则系统探讨了叙述学的“话语”与文体学的“文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对两者之间的重合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位填空补缺,对一些被批评理论界迄今忽略的问题投以了较重笔墨,而对于已引起关注的问题则论述从简或从略。二是在于澄清一些迄今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是来自西方理论界的概念上和分类上的混乱。本书材料翔实,引证丰富,辨析透彻精微,很有深度和独创性,实为一部富有独到见解的学术力作。

图书封面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读这本书不是课堂要求,只是个人业余爱好。这可能对不是文学专业在读生的人来说很奇怪。怎么会去读那么枯燥的书?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增加阅读的乐趣。让每次阅读都能成为一次新的历险,无论第一次还是再读。看上去像悖论。申丹教授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写得非常通畅。提到的概念都讲得很透彻。不像国内某些教授写的此类书那样,蜻蜓点水,不清不楚,好像自己还没搞明白似的。尤其是申丹教授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大量实例的分析来阐释概念,更是精彩。值得文学爱好者收藏,作为参考书常常翻阅。对书的惟一意见是书内页的那张生活照,跟书的严肃性有点不和谐。书后有引用文献(数百篇英文文献详细目录)和索引,非常实用。如果能像西方学术书常见的那样,加一“进一步读物”,以主题分类,那样更完美。同时推荐另一本同类的书,《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作者: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北京大学出版社)。
  •     额,还是第20页(真讨厌考据),那个欣喜烦闷的分析实际上是因为汉语的逻辑层次不明晰而产生的,明显可以看出这里的欣喜实际上是虎子强制性加载自己身上的“要”一词表示的是一种对自我的命令,也就是他不允许自己不开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欣喜的痛苦,这是现代汉语本身在尚未完全转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汉语时期的一种语汇逻辑混乱的表现,申老师被茅盾忽悠了,也被现代汉语忽悠了,所以用那个时期的白话文作为例证需要谨慎啊。继续吐槽,实际上这个循环是很明确的,申老师大概完全可以不需要这样拿出来做解剖式的分析,所以,恩,老师,您写的好累啊。。
  •     有时候觉得申丹是,有时又觉得不是。这本书最后谈到中文叙事特点,有意思。无主语叙事这个本身没什么新意,有新意的是引语两可。当然是针对我来说。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专业性极强的著述。
  •     第二次翻看了,还是跳着看了第一章和视角的分类,嗯,有点长进
  •     忙于解读之前,这门细腻的学问还是应该钻一钻的~~
  •     虽然把很多理论梳理得很清楚,但是还是没有提出自己的很系统的理论。
  •     找不到重点
  •     申丹在本书中,区分了“视角越界”和“视角模式的转换”,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违反常规的”,后者则是“合法的”。但申丹前后矛盾,她先说“全知叙述一般无权采用或转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又说“无固定视点的全知叙述者有权采用任何人物的眼光”。与之不同的是,赵毅衡认为全知式叙述实际上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任意变换叙述角度”,其“跳角”数量比一般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小说要多得多罢了,解决了令申丹自相矛盾和没有说清楚的问题。
  •     八月
  •     我不想吐槽。没槽可吐。
  •     可能是个人偏好问题,觉得后面比前面好得多。
  •     认真研读中,对叙事角度感兴趣。
  •     分析锐利,材料丰富
  •     瞧瞧这独创性
  •     指定书目7
  •     值得反复读~申丹教授是国内该领域最权威的学者(没有之一),国际学术界也非常知名。无限膜拜~~
  •     为了苦逼的narratology....
  •     申丹还是不错的
  •     了解叙述学必不可少的书籍
  •     只读了一小部分,算是个入门吧~
  •     算是大概翻过了?
  •     很详细 没读完==
  •     2016.07.22
  •      大二时,我对叙事学很感兴趣,那个李树槐老师给我推荐这本,结果买来准备好好看看,完全看不进去啊。好像送给刘悠翔了
  •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叙述学
  •     拜读一遍
  •     叙事视角四分法:零视角(即传统的全知叙述);内视角(包括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一人称主人公中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第一人称的外视角(第一人称叙述中“我”追忆往事的眼光);第三人称的外视角(外部观察者的客观眼光)。
  •     PDF
  •     写得很清楚,赞。
  •     叙事学研究的好参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