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漫话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西游记漫话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200050523
作者:林庚
页数:169页

章节摘录

  《西游记》既是以西天取经为主要内容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本不过是全书的一个序幕和前奏曲,它被安排在前七回,乃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这只要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相比一下就可以明白。显然,《西游记》的这种安排是为了将孙悟空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在《取经诗话》中,唐僧还是一个传统的主角,至少是与猴行者不相上下的。因此,猴行者当年偷吃王母仙桃的旧事仅仅只是在两人的对话中插叙到:  登途行数百里,法师嗟叹。猴行者日:“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法师曰:“汝曾到否?”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这偷吃西王母仙桃的情节其实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搅乱西王母蟠桃会的原型。然而在这里却只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并没有加以展开。到了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大闹天宫尽管得到了正面的表现,但是全剧共有二十四出,孙悟空却是到第九出方才出场,前面的篇幅都用来表述唐僧的身世和奉诏取经的前后过程,可见在取经故事的旧有结构中,唐僧原占有一个最突出的位置。在传说演变中,孙悟空虽然在实际上逐渐有了出色的表现,却仍然不免因为这既成的故事结构而受到相当的局限。直到《西游记》才真正彻底改变了这样一个传统的格局,扩展和丰富了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并且将它突出地摆在全书的开始部分,这样便在结构上颠倒了《取经诗话》及《西游记杂剧》中原来有关唐僧和孙悟空的两部分内容,而开门见山地写到了孙悟空奇异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壮举。这情形正如同《水浒传》的前半部中,闯荡江湖的英雄好汉依次出场,都分别有一个有声有色的亮相。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徒手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他们一出场便不同凡响,引人入胜,而他们此后在江湖上的生涯也因此受益无穷。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轰轰烈烈的出场也正是给了他全面表现和充分施展的机会,从一开始就为孙悟空树立起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这便是《西游记》总体构思上的新的考虑与安排。    除去这一点相似之外,鲁智深与孙悟空都有着江湖好汉勇于战斗、善于战斗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与施展本事以征服对手的强烈渴望。孙悟空拜唐僧为师后不久就对唐僧夸口说:  “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倒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则量于宇  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若到那疑难处,看展本事么!”  这样一种向往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孙悟空的行动,使他对于每一次的挑战都跃跃欲试。孙悟空在收伏了猪八戒以后便这样对高老的家人说:“昨日累你引我师父,今日招了一个徒弟,无物谢你,把这些碎金碎银,权作带领钱,拿了去买草鞋穿。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这虽说是一句玩笑话,却正见出了孙悟空的英雄本色。而《水浒传》中形容鲁智深则说是“这人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谗臣。”闯荡江湖的好汉  们似乎都正是凭藉着他们高超的手段而秉受了神圣的使命,他们的行为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他们的本事就是他们全部的资本。鲁智深以一人之力与桃花山的大队强人对峙而无惧色,他所凭藉的就是手中的禅杖,而他正是以此取得了刘太公的信任,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智深道:“太公休慌。俺说与你: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提辖官,为因打死了人,出家做和尚。休道这两个鸟人,便是一二千军马来,洒家也不怕他。你们众人不信时,提俺禅杖看。”庄客们那里提得动。智深接过来手里,一似捻灯草一般使起来。  而《西游记》中孙悟空为着向高老证明他的本事,也正是拿出了他的如意金箍棒。小说写道:  老儿问道:“要甚兵器?要多少人随?趁早好备。”行者道:“兵器我自有。”老儿道:“二位只是那根锡杖,锡杖怎么打得那个妖精?”行者随于耳内取出一个绣花针来,捻在手里,迎风幌了一幌,就是碗来粗细的一根金箍铁棒,对着高老道:“你看这条棍子,比你家兵器如何?可打得这怪否?”  他们的功夫与力量全都体现在手里的禅杖和金箍铁棒上,单枪匹马,别无长物,这也正是闯荡江湖的英雄好汉的共同特点。    孙悟空随唐僧西行打死的还多是妖怪,而回到花果山却竟又打死了许多猎户,并且鼓掌大笑,连称“造化”。可见他皈依佛教之后,何尝又有什么改悔之意呢?而事情的结果却总是证明孙悟空是对的,猪八戒后来不得不来请回孙悟空,说明小说于他嫉恶如仇的性格行为持着鲜明的肯定态度,说明他的皈依佛教不过是他西天之行的一个缘由而已,并不曾真正受制于佛家的信仰与戒律。此外,对于佛门的家风,孙悟空也多有嘲弄。如第九十八回写唐僧一行到达灵鹫的雷音寺,在取得经文的前后又有这样的一段情节:  阿傩、迦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  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傩道:“莫嚷!此是甚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  阿傩、迦叶首先索要礼品,然后才肯传经,见唐僧并无礼品,便传他无字之经,一纸空文。如果说小说的倾向性更多的是从细节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那么这样一个细节究竟说明了什么倾向呢?小说写唐僧一行发现经文空无一字时,又这样写道:  长老短叹长吁的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行者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迦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八戒嚷道:“正是!正是!告他去来!”四众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  不多时,到于山门之外。众皆拱手相迎,笑道:“圣僧是换经来的?”三藏点头称谢。众金刚也不阻挡,让他进去,直至大雄宝殿前。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迦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迦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孟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有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正是那:  大藏真经滋味甜,如来造就甚精严。  须知玄奖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    上文已经指出过,童话是极富于乐观精神的。童话中的英雄从来是胜利者,在我们所熟知的英雄取宝一类的敌事中,主人公不论经历多少危难与考验,最终总是如愿以偿,功成圆满的。而在更多其他的童话故事类型中,则充满了自由天真的游戏气氛和情调,展现为童年的欢快的乐园。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希望的开始,是面向无限的可能的世界发展着的,因而也正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和成长着的原始的生命活力。童话中的乐观情调便是这人生初始阶段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因为童年并不知道什么真正的悲哀,它陶醉在不断生长着的快乐中,为面向无限的发展所鼓舞,这是个体生命史上不断飞跃的时期。而在真正进人社会之前,童年的世界又是自由的、未定型的,显示着无限发展的潜力与可能性,这里正有着无尽的快乐。所以真正的童话从来都与悲观主义无缘。而孙悟空的乐观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正是得益于童话的。在这里首先要确认的是《西游记》中的童话因素的由来及其具体的表现。而这又必须从《西游记》的神话框架谈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西游记漫话》序  吴小如  我从林静希师(林庚先生字静希)受业,始于1948年我在北大中文系读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先生是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受北大之聘进城兼课,讲授“中国文学批评史”,我选了这门课,随班听讲。但我同先生的师生情谊并不限于课堂上旅进旅退听课的关系。远在1941年,我高中毕业后随即升入天津工商学院读商科会计财政系。经同班同学杨畏之君介绍,得以拜识静希师的尊人林宰平老先生。那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沦陷的黑暗时期。宰老因避寇患,隐居天津英租界,寓所与我的住处一街相隔,趋谒甚便。在短短的几年中,我从宰老学作旧体诗、学写章草,并饫闻老一辈学人逸闻往事,获益极大。蒙宰老不弃,许我为忘年交,实际上老先生是我太老师一辈人。抗战胜利,宰老迁居北平。未几静希师北返,我第一次见到静希师,就是在宰老的府上相遇的。静希师和宰老一样,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初相识便以他的巨著《中国文学史》 (厦门大学出版)惠赐。从彼时至今,我追随静希师已逾五十五年。他不但授业解惑,教给我学问知识,而且多次从工作上提携指导我,甚至在生活上也不时给以周济帮助。先生不但教书,而且育人,对我的为人处世也屡加训诲,医我褊躁习气。到目前为止,我已成为静希师门下年龄最老的学生了。  《西游记漫话》是静希师晚年的一部精心力作,早在十几年前即已问世,备受读者喜爱和关注。旧版并无序言,静希师本人也只写了一篇“后记”。这次北京出版社重印,为求体例统一,一定要增加一篇所谓的“序言”,而且对写序人提出要求:既要与作者本人情谊深厚密迩,又要对书的内容多少有点发言权。于是出版社和编委们乃想到了我。作为门人,为老师的著作写序,我开始是有些顾虑的。但一再婉谢,终于推脱不掉,实感进退维谷。最后还是硬着头  皮答应下来。原想面谒静希师请示此序如何写法,但先生已是九十有三高龄,不便为此琐事前往烦扰,只能勉为其难,请先生恕其僭越之罪了。  这部论《西游记》的专著篇幅并不大,但学术上多年来存在的棘手问题,在书中都顺理成章地势如破竹一般被静希师做出合情合理的阐释,从而得到圆满解决。人们大抵记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张天翼先生写过一篇有关《西游记》的论文,认为书中前七回描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现实社会中若干次农民起义(即阶级斗争)在神魔小说中的折射反映。自此文一出,孙悟空便成为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但问题亦随之纷至沓来。第一,自孙  悟空由五行山下被放出来,并受到紧箍咒的箝制,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是否也像后半部《水浒》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的“受招安”?第二,如果真的是“受招安”,那么孙悟空的性格和形象为什么一直备受作者的称誉和读者的青睐?其艺术效果与美学价值何以明显地不同于那位对朝廷俯首帖耳甘愿就死的宋江,甚至读者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着爱憎悬殊的印象?第三,“闹天宫”的故事与后面篇幅汗漫的取经历程竟被这样的阐述而分割开来,断成两截,如何使之在一部宏伟的古典名著中得到前后没有龃龉的统一?第四,西天的如来佛和南海的观世音菩萨,与“八十一难”中的妖魔群体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五,如果“闹天宫”故事不是现实社会中农民起义阶级斗争的反映,那么孙悟空的形象在封建社会后期的现实社会中,究竟以何种事物为依据?第六,在上述几个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回答之前,最后必将导致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西游记》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巨著,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其思想水平和艺术成就究竟还有没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西游记》参加“争鸣”、“齐放”者尽管大有人在,但把上述这一系列要害问题都做出无可置疑而滴水不漏的无遗憾的结论,却只有静希先生的这一家之言。我这样说,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弟子对老师“阿其所好”的谀词,那我就先请读者仔细绎读《漫话》全书而不要以我的浅见为准,我相信是非曲直是会自有公论的。

内容概要

林庚,字静希,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理事。出版有新诗集《夜》、《春野与窗》等,古典文学专著有《诗人李白》、《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等。

书籍目录

关于“大闹天空”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漫话
从菩提祖师谈起
天上人间
江湖风波
取经记与闹天宫
喜剧角色
动物王国
童心说
童话的天真世界
结语
后记

编辑推荐

  大家小书是一套非常大气的小书,大家一指作者为大家手笔;一指为写给大家阅读。小书是指开本小巧,篇幅短小,《西游记漫话》则是本很好的小书。

作者简介

大家小书是一套非常大气的小书,大家一指作者为大家手笔;一指为写给大家阅读。小书是指开本小巧,篇幅短小,《西游记漫话》则是本很好的小书。

图书封面


 西游记漫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以前说西游记是革命浪漫主义小说,聊斋是反封建针砭时事的小说。这个在过去一个时代里被视为定式。但是林庚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并不是来自农民起义的。他把孙悟空的形象跟民间传奇中的市井神偷和江湖好汉形象作了对比分析,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产生在市民生活的基础之上,并且以民间传奇中的市井神偷和江湖好汉的形象为原型。我感觉,论据很充足,论证也很有说服力。此外他还分析了孙悟空英雄性格的来源、西游记的喜剧性和童话精神。例如把西游记跟李贽的“童心说”相联系,认为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体现了明代中后期激进文人精神解放的追求。这个从李贽对西游记的点评中可以得到印证。作者说,十年动乱时期,夜读西游记曾经是他精神上难得的愉快和消遣。一部西游记不知前后读了多少遍,随手翻到南里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读下去,而仍然百读不厌。这个让我很有亲近感。我床头也有一本西游记,也是翻来覆去读了无数遍。就凭这个我觉得我还是有一颗年轻的心的。btw,这本书是北京出版社出的“大家小书”系列里的。这个系列的每本书篇幅都不大,而作者确实都是大家。可以说是大家写给大家读的小书。这个系列出了好几辑了,还有几本也很不错: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龙榆生的《词学十讲》,黄裳的《笔祸史谈丛》,其余没读过的就没法评价了。
  •     西游的印象,亦即是悟空的印象,垂髫时由动画片来,大闹天宫,人参果,或由小人书来,黄风怪,火焰山,女儿国,盘丝洞,再者就是京剧了,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翻来覆去,冷饭炒了又炒,彼时的乐趣不过如此,而今时竟有些庆幸。少年时,电视大盛,西游的连续剧登场,一时间张口就问路在何方。因之,原著是越发的想不起翻了。任是蹉跎,徒增年岁,及至青春的班车扬长而去,忽忽一跤跌入买书读书的无涯,偶然买到李卓吾评本的西游记,竖繁厚厚两册,展读却无记忆中的欢喜,有点莫名。近日翻林庚先生《西游记漫话》,恍然。西游原不是神话小说,其精神是童话的。夸父精卫,后羿嫦娥,少时远不及今时这般吸引我,这是神话,譬如海伦,譬如西西弗斯。想来我这个年纪,如何能童心未泯?我只说,本是个俗人,葆不得已迢遥的那颗童心。林先生述及西游的市井色彩,英雄传奇,读来会心。悟空只说保着师父一路西去,似乎从没说过自己于取经的态度,无所谓,一路西去亦就是闯荡江湖,亦就是好汉作派。2009-6-23
  •     一位很喜爱的老师推荐的书,隔了很久才看完的,觉得林庚先生对西游记的理解深刻表达也是深入浅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个是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阶级形象。按照林先生的观点孙悟空是一个有相当市井江湖色彩的角色,而且与英雄主义情结,孙的取经之路是带有英雄传奇的意味,而林先生对英雄的定义是英雄之成为英雄往往并不仅仅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使命,并且全身心地投人他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专注,他的献身精神,他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百折不挠的毅力,总之是这样一些非凡的精神品格构成了一个英雄的重要标志。孙悟空亦是有乐观精神的个体,一路降妖除魔的过程都是乐观的,不羁的。林先生在说道西游记里的喜剧角色的时候把我们的二师兄八戒定位为一个有强烈归家意识和小农特点的形象。八戒的形象是为了烘托孙悟空而存在,并且刻画的细致入微,恋家的,天真的,懒惰的二师兄兼有了人性的诸多缺点,却真实自然不做作,这也是八戒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林庚还提到了纵观整部西游记,里面的妖魔形象多为动物,而且诸多语言也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童话般的口吻给整部小说增添了阅读感也扩大了小说的传播。西游记漫话确实是易懂而深刻的西游记评论著作。林庚先生本人的雅致淡泊在文字之间也缓缓流露,是一部适合阅读的好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老先生旁征博引各种古代传奇小说笔记 真是学问渊博 这本书讲到了不少从前没注意或没想通的细节或问题 看看挺有意思的。先论述孙悟空的故事脱胎于市井好汉的升级版江湖英雄而非农民起义 然后讲了西游记的喜剧氛围来自民间曲艺的影响 最后讲的童心说的思潮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西游记也可说是部童话。关于猪八戒 我接受老先生说他是个恋家的农民 但不觉得他不幽默 八戒是农民 也是偷奸耍滑的家伙 应该不矛盾吧?
  •     看跪了,大开眼界
  •     从市民文学的溯源和儿童文学的技法上来谈西游记,就两个点,讲得实际又动人,视野真漂亮。
  •     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是个神偷
  •     分析的太肤浅
  •     很不错!可以和萨孟武先生的《<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结合阅读
  •     认为西游记是市井小说
  •     才识浅薄,一个自认为“浅”的故事被林先生讲出这么多玄妙,还津津有味。
  •     取经故事和市民职业经常需要跑江湖的不安定生活进行比较,很有启发。
  •     作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实质上还是市井小说的处理方式,孙悟空不过是变相的街头惯偷小混混或江湖见义勇为好汉
  •     好看,也好读。以市井英雄为原型分析孙悟空,表达了英雄小说中难得的乐观主义,都是很有启发的观点。想看看原著了
  •     薄薄的一本册子,林庚先生将他对西游记的理解娓娓道来,从形象来源到精神内涵,有理有据,令人折服。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内在的丰富内涵的肥沃土壤。通过林庚先生抽丝剥茧式的解读,我对西游记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这本巨著能够数百年深入人心,特别是得到青少年喜爱的根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话说回来,解读西游记的童话世界,林庚先生这样学力精湛的诗人尤为合适。
  •     让我读一半跑回去看86版银角大王的好书~
  •     治学方法很严谨,值得一读
  •     实在非常好的一本小书,不到两百页,内容非常丰富,西游记是读过一两遍的,可是读林先生的这本书才发现自己读实在差了太多东西了,尤其对于孙悟空和众妖怪市民形象江湖形象的分析让人称绝,而最后写到西游记里的童话色彩,更是闻所未闻,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好非常有趣的小书.林庚先生的其余著作也可以试着读一些了.
  •     大家小书。
  •     老先生对西游记确实热爱,而且有足够的胸襟、气度、学识。研究有理有据又有趣,读完让人非常想重读西游。这是对西游记非常扎实的研究,而且所撰文章在当时大多是里程碑式作品,如今研究多是站在他的肩膀上研究。有些评论以荒谬的阴谋论认为此书没有创见,着实可笑又可悲。
  •     校对时看完,写的非常有趣的一本小书。市井江湖与童话性构成了书的主要内容,商务要出新版。
  •     确实是大家之言。
  •     前面看到关于小猴子的新电影,就想到早年读过这本小书,赶忙翻出来又温故了一遍。在我有关古典文学的浅薄的阅读中,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始终非常深刻,最大的原因在于,林先生在那个时局不太平妖风阵阵的年代,居然能够毫不畏惧地立足时代背景,还原文本进行阐释,规避了过分地为意识形态左右,他的学术观实在令我敬服。结合前几天读的葛剑雄讲复旦老教师评职称的掌故,再想何兆武先生谈的“吃不吃亏”的问题,就会觉得韦伯讲学术与政治中提倡的勇气与信念,实在让人十分动容。一些前辈们的治学历程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智识指导,对我们这些稚嫩而懵懂的后学而言,不啻巨大的精神支撑。
  •     学术小书,严谨。
  •     17老师:三教九流,五花八门,采石炼丹、占卜算卦和预知吉凶的大杂烩38市民心中英雄好汉79孙无信仰86佛教因素体现在主要人物性格形象上只有唐僧96八戒-农民97孙语言近似城无业游民126童话极富乐观精神133模仿就是游戏的目的。儿童心理136李贽童心说
  •     非常有意思!
  •     很好看!
  •     突然知道猪八戒为什么是九齿钉耙了
  •     第1001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     趁着走亲戚,重温了这本小书。林先生认为悟空形象来自于市民文学中的好汉传奇,取经路来自于走江湖,并对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的看似矛盾,悟空武功前强后弱作了解释,很能自圆其说,值得一读
  •     15/08/10
  •     篇幅不大,但对《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生活基础及精神内涵挖掘的很深,虽说名为漫话,但全非空谈,实在是深通文艺的内行话。
  •     小说源于现实又超乎现实
  •     倒是对西游记有了新的角度的认识
  •     2013-05-22 厲害厲害。初民与神话时代 戏谑 模拟 童心说 帮助重新建立英雄的概念。
  •     很不错很不错
  •     大家小书惊喜不断。这本书分析了西游记基本不是说农民起义的原因,对比西游记和水浒传说明作者反映的是市井和江湖的常态,又通过崇高的使命感把江湖的意义升华。作者还分析了西游记里无处不在的喜剧和幽默元素,同时看到了吴承恩细腻的观察力,描述力和一颗天真的童心。相当好的一本书。
  •     从版本形成的角度去谈,视角很别致,也很让人服气。
  •     老先生有童心,把握西游记的童心体贴到位。洞察力好,敢于对农民起义说提出异议,有说服力。
  •     有趣。果然我还是喜欢这种有勇气又天真的形象~
  •     差点信了
  •     对西游记有新的解读,别具一格~
  •     关于孙悟空猪八戒的原型分别为市民阶级与农民,颇见识力,偶有求之过深处。至于说西游记是童话,则牵涉到西洋概念解释本土内容时的合适与否的问题,本质上来说西游记的还是戏谑之作,其最大特点在于人物的对话。
  •     大闹天宫有锦毛鼠闹东京的影子,江湖英雄、市井生活、市民喜剧及童话童心说的角度解读猴子与西游记,所以,孙悟空的行事做范有种鲁智深见唔的痛快淋漓感
  •     然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     大家手笔,观点之于我较新,值得一读
  •     文笔流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好书!
  •     主要揭示《西游记》的市民特征和“童话”色彩。
  •     谈结构为主,也就那样吧
  •     还西游记本来面目,纠正了意识形态带来的曲解。西游就是纯粹的童话,而非阶级斗争的产物。
  •     很想给这本书做一个常用词统计……
  •     很赞同林先生说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是农民起义的隐喻而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象征
  •     大闹天宫部分论述较简单,孙悟空是市民阶级英雄,猪八戒体现了农民阶级意志,西游记童话论联系李贽的童心说,这本书跟孙悟空一样都是现象级的,西游记好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