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的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诗的艺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
ISBN:9787305066849
作者:[美] 哈罗德·布鲁姆 等
页数:340页

章节摘录

  地狱听见无法忍受的嘈杂,地狱看到  天堂从天堂中坠毁,惊恐的它想要逃走  可是严酷的命运,她把根基扎得太深  束得太紧……  ——自第867行  但霍斯曼并非基督徒,他是一个十足的伊壁鸠鲁主义的信徒,而且他的用典带有讽喻的意味,因为他笔下的雇佣军捍卫“上帝抛弃的”东西,而不是像那些忠诚的天使一样听从上帝的命令,跟随基督把堕落的天使打下天堂。所以我们在用典的问题上要学双份的课程:它确切吗?然后,正如在这首诗里,它本身带有修辞吗?  识别和诠释典故依靠的是读者的学养和机敏。托·斯·艾略特给《荒原》作的“注解”离谱得很有魅力,而且经常具有欺骗性,它们标示出一些典故同时也避开了另一些。他的名句——“我要在一把尘土中给你展现恐惧”——这明显出自丁尼生《莫德》里病态的主人公,他向我们喊道:“我的心是一把尘土。”  在更大的规模上,《荒原》全诗尤其是第五章《雷霆的话》接连不断地化用惠特曼的挽歌《当丁香花最近在前院开放》的内容。从惠特曼的“丁香花”一诗里引出了艾略特的丁香花和其他花卉,他的不真实的城市,他的三重自我,“总是走在你身边的第三个人”,母亲的哀悼,死去的士兵,以及更多的内容,但最典型的是松树林中的“隐士画眉”的歌唱。艾略特的“注解”指出这种鸟来自查普曼的《美洲东北部的鸟类手册》,这是有几分滑稽的逃避。  《荒原》里出自惠特曼的“丁香花”的典故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无法轻信它们是偶然巧合,甚至是“无意识的”征引。

前言

  读诗的最佳方法,是把它当诗来读。诗歌批评家们经常这样告诫读者,他们略带尴尬和气愤地重复这句老生常谈,并竭力维护这句话朴素到简陋的庄严,让它在真理和废话之间不断地经受考验。这是因为,诗歌在太多的时候被比喻成其他东西: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性别的面具,道德的盾牌。这并不是诗的损失,而是它拥有强大影响力的表现,是诗让类似的比喻成为可能。  然而,赫尔墨斯的飞行总有其变幻莫测的一面,最终让只相信上述比喻的人无法把捉。这是因为,诗的高强度语言会轻易跃过理论诠释的视野,并让各种批评理论自身内置的基本逻辑显得机械,容易磨损,缺乏跨时代作战的能力。感染人类千百年的诗篇很多,仍坚持把几个诗歌手法看作所谓后现代现象的人已经不多了。  在某些理论家们宣布“理论之后”的今天,我们并不会真的以为理论思维对诗无用,而是认清了一点:换个角度看,诗不是思想,但有助于我们理解思想的方式。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作者包括
诗人: 奥登,希尼,赫伯特,德里克·沃尔克特,马克·斯特兰德,詹姆斯·芬顿,理查德·威尔伯
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海伦·文德勒,德勒兹,肯尼斯·勃克,特里· 伊格尔顿,库切

书籍目录

序读诗的艺术济慈一首诗中的象征行动围绕霍斯曼的一首诗阿特拉斯托·斯·艾略特切斯特顿的非虚构性散文《牛津轻体诗选》导言布罗茨基的随笔刘易斯·卡罗尔惠特曼写平凡的大师:菲利普·拉金约翰·克莱尔的Prog绿色的词语:约翰·克莱尔约翰·阿什伯利的《一些树》约翰·阿什伯利与过去的艺术家布莱克/奥登和詹姆斯翻译论成为一个诗人希腊人和我们

作者简介

读诗的最佳方法,是把它当诗来读。诗歌批评家们经常这样告诫读者,他们略带尴尬和气愤地重复这句老生常谈,并竭力维护这句话朴素到简陋的庄严,让它在真理和废话之间不断地经受考验。这是因为,诗歌在太多的时候被比喻成其他东西: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性别的面具,道德的盾牌。这并不是诗的损失,而是它拥有强大影响力的表现,是诗让类似的比喻成为可能。然而,赫尔墨斯的飞行总有其变幻莫测的一面,最终让只相信上述比喻的人无法把捉。这是因为,诗的高强度语言会轻易跃过理论诠释的视野,并让各种批评理论自身内置的基本逻辑显得机械,容易磨损,缺乏跨时代作战的能力。感染人类千百年的诗篇很多,仍坚持把几个诗歌手法看作所谓后现代现象的人已经不多了。

图书封面


 读诗的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诗歌江湖的如来神掌读《读诗的艺术》桑克  读着读着,你就想对这本书说,对呀,是这么回事,或者说,哦,原来是这样的。有时候,你想和它讨论,甚至和它辩论:是不是这么理解更恰当一些?这么说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的时候,你会浮想联翩,远远地离开书上的话题,进入一种回忆式的遐想之中,甚至想起自己的写作,而且越想越远,直到在不知不觉中,手已经开始翻页,你这才发现有好几大段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然后你重新翻到前面继续看。  这本书叫《读诗的艺术》,早在它成书之前,我就读过其中的大部分文章,而且有的已经不止读过一遍。这次拿到货真价实的书,读着读着发现,这还是一本新书,而我自己的大脑也还是一个新的矿藏,原来我心中还有这么多未竟的东西呀。正是这本新书,让我更进一步地发现了自己。比如,我突然意识到,海子身后才被承认的问题有答案了,有人说是历史问题,有人说是教育问题,有人说这是著名的死后荣誉问题,而我的答案是,以前大家不认识海子,是因为好多人根本就没看过他的东西,你让他们怎么承认海子?还有一个就是,认识他的人,好多根本就没有“识人”之能,你就是把真正的令狐冲领到他的面前,他也只是认为,这是哪里来的酒鬼和失恋的傻瓜呢?  按照我大胆的猜测,书里的译文是经过精心组织的,主干就是大名鼎鼎的哈罗德•布罗姆的同名文章《读诗的艺术》。这是一篇他给《最佳英语诗歌:上迄乔叟,下经弗罗斯特》写的专文。一般编诗选,都是从谁到谁。比如这本诗选,应该是“上迄乔叟,下到哈特•克兰”,何况布鲁姆对哈特•克兰绝对是欣赏备至呢。他说克兰是“一位有难度的大诗人,但是他非常优秀,甚至伟大”。文章的第七部分还专门谈了他的组诗《航行》。译者王敖是布鲁姆的学生,深知《航行》的重要,就译了全诗放在文章的后面,还特意标明这是“参考译文”。说是参考,并不只是谦虚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只有读这首诗,才能真正理解布罗姆的言论。王敖曾把《哈特•克兰诗全集》电邮给我,我觉得他对哈特•克兰也是推崇有加的。而在这本影响颇大的诗选中,布鲁姆偏偏把中间的弗罗斯特加了进来,仔细想想,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布鲁姆文章的第四部分提到霍斯曼的诗,《一支雇佣军的墓志铭》,主要讲讽喻意味的用典是怎么回事,霍氏的诗句,不仅有对西蒙尼德斯的仿效,还有对莎士比亚的回应。文章还提到理查德•威尔伯对这首诗的解读,不过布鲁姆的意见是有所保留的。为了读者更能深入了解威尔伯的看法,这本书收录了他的长文,《围绕霍斯曼的一首诗》。这篇文章的含量不比布鲁姆的那篇小,我就是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走神的次数最多,大约与威尔伯是写诗的有关,他对写作心理的揣摩可能更让人觉得亲切。而布鲁姆也不错,比如对九个声音的分析就让人大开眼界。我还体会到,在戴上角色的面具之后,尽管你使劲模拟角色的声音,你本人的声音还是会从中泄露出来的。这就非常接近戏剧演员念台词的情形,两个声音互相交织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怎么知道哪一句的声音是你自己的,哪一句的声音又是角色本身的呢?将这一情形置换到诗歌的读解之中,是不是可以算作一种对风格或者作者烙印的解释呢?如果你有意在诗歌的书写中用那么一两下,又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布鲁姆还指出艾略特师承的真相,这让我兴趣盎然。我说过大三之后我就成了真正的艾略特派,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艾略特说过的话大多奉为圭臬。那时候,《艾略特文学论文集》15篇,《艾略特诗学文集》23篇,都是我的武功秘籍,凡是谁向我询问看什么诗歌方面的书,我都会郑重地推荐这两本,尽管它们之间有不少重复的文章。现在看来,如果说它们俩是诗歌江湖的辟邪剑法和葵花宝典,那么这本《读诗的艺术》就可以称之为如来神掌了——临时插这么一嘴,接着说艾略特——所以艾略特说什么我信什么,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简直就是我的私人圣经。关于自己的师承,老艾明确地表示过,是但丁、波德莱尔、拉福格和庞德。而布鲁姆却说,你别听艾略特忽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真正的父亲是惠特曼”,还补充了一句,他的诗里还“混入了很强的丁尼生的调子”。乖乖,是这么回事呀,害得我又要去找丁尼生的诗读了。  老惠特曼在我的阅读谱系之中的地位是这几年才上升的,一如弗罗斯特,不过目前弗罗斯特又有下降的趋势了。这倒不是说我见异思迁,而是我的认识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布鲁姆说,惠特曼是狄金森之外“所有美国诗人中最杰出的”,这是比较级的最高级了,从这么严谨的嘴里说出来当然非同小可,不过看了后面紧跟着的理由,我又有些释然,“这是因为他在和声上的平衡力”,平衡能力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高级能力,当然我还不够,还得玩儿命练习。这本书里也专门收录了一篇吉尔•德勒兹的文章《惠特曼》,呼应着布鲁姆的批评,文章不长,你一口气就能读完。而且德勒兹的角度也刁。一般说起惠特曼都会强调他的美国特征,就如同说起拉金都会谈到他的“英国性”一样,表面既有民族风格,而骨子里还是有一点殖民时代的痕迹的。批评大佬德勒兹就不一样了,大谈特谈惠特曼的碎片与关联,不知道别的读者怎么看,反正这个角度让我略略吃惊,而且非常感兴趣。  这本书里还收录了德勒兹的另外一篇短文,《刘易斯•卡罗尔》。知道卡罗尔的人其实并不少,前些日子还公演了根据《爱丽丝漫游奇境》改编的3D电影。里面那个穿着马甲,拿着钟表奔跑的兔子也肯定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他和诗又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大大的关系,至少给了读者一些极其重要的启示。德勒兹说:“卡罗尔的独特在于他不允许一切东西穿过意义,他在无意义的胡话中游戏一切,因为无意义的胡话拥有的多样性足够纪录整个宇宙及其恐怖与光荣:深度,表面,卷轴或者卷起的表面。”这里的关键词是“胡话”,原文是nonsense,意思是胡说,废话,胡闹,愚蠢的举动、计划与建议,没有价值的或者不重要的东西……读者暂且这么联想着,不过我觉得卡罗尔这种特殊的“胡话”倒是与卡尔维诺说过的“轻逸”似乎有那么一点儿关系,至于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我还没想利索,这里先留一个小尾巴,等以后再仔细地梳理它。  说起艾略特,书里收录了伊格尔顿的文章《托•斯•艾略特》,老伊把艾略特的研究引向了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这对当代中国诗人的启示是非常直接的。书的最后是奥登的《希腊人和我们》,也有这么一层意思,就是说,诗歌的事儿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开阔得多,要大得多,不是分个行,或者抒抒情,隐秘地纪录个时事那么简单。它和当代有直接的关系,与整个文明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联系到我们自己,先不说“希腊人”和“我们”——有人说希腊人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八竿子打不着,这种糊涂话说的人还少么?我们先说“中国人”和“我们”,或者说说作为“亚洲人”的我们。在我看来,亚洲的文化传统大多都是极端而暧昧的,具体的象征有两个,日本担负着极端,我们中国担负着暧昧。这也同样反映到了诗歌的写作之中,含含糊糊,精确的写作非常之少,大多似是而非——有点扯远了,这都怪奥登,让我浮想联翩,恐怕得恰当地自我约束一下才行。  这本诗论暗含的谱系都对我的胃口,希尼和文德勒分别谈了约翰•克莱尔,奥登又和文德勒分别谈了一把阿什伯利,而让我眼前一亮的当然是沃尔科特的《写平凡的大师:菲利普•拉金》。拉金算得上英诗写作的楷模,但是作为同行,他可瞒不过沃尔科特老奸巨猾的目光。老沃说:“他诗里的花招,有的是用来调节诗句的,有的则是故意用来夸饰的。”我作为一个写诗的人,除了想在这本书里寻找某种认同之外,想的更多的是,怎么学到具体的一招半式。而这个,一些读者可能并无兴趣。我忽然就想,如果这本书能够进入我们的教育系统,那么我们的诗歌阅读是不是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由此推之,那么对于研究者呢?对于写诗的人呢?你尽管想象去好了,我可不敢瞎说,我只能说说自己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我更愿意反复阅读库切文章的一个原因了。库切的文章叫《布罗茨基的随笔》——我还是要插一句话,迄今为止,我还没看过哪个中国小说家谈哪个中国诗人的随笔呢。当然,可能并不值得谈。库切的文章相对而言比较好读,没有那么多的更为细腻的技术关节,而是直截了当地谈自己的了解与自己的想法。这就亲切多了。比如库切说到布罗茨基诗中那些“非俄罗斯式的反讽”,就让我感到舒服。当代的好多批评家更爱强调一个诗人的本地属性,把这个看做是一个非有不可的点。这话我只信一半,真的不能全信,因为有的东西是全人类的,不单是俄罗斯人的,也不单是美国人的或者阿富汗人的,比如说恐惧,比如说对于权力高度集中的心理阴影。齐别根纽•赫伯特在《阿特拉斯》中,对这个神话人物的言说就表示了一种对人的关怀,其中还涉及到承担责任的问题。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阿特拉斯是谁,但却写过“天空不能没有支柱”这样的句子,这让我读《阿特拉斯》的时候有点儿得意洋洋。把话反过来说,赫伯特谈到的这个典故,其实不就是《一支雇佣军的墓志铭》中的两句么——  他们的肩膀,托起了天幕,  他们站立,大地的根基留住  这些纠缠而又互相映射的诠释不就是惠特曼的关联的某一体现么?  布鲁姆在全文最后提及“最伟大的诗歌”的时候,还说道,“达到这一点依靠的是我借鉴别人而称之为‘殊异’的东西”。“殊异”这个词是致命的,原文是strangeness,意思是陌生,生疏,奇怪,古怪,冷淡,疏远,局促不安,奇异性。而在布鲁姆以及他“借鉴的别人”欧文•巴菲尔德那里却把“殊异”作为一种诗歌标准。布鲁姆不仅认可欧文的阐释,还格外强调了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意识”。  这本书充满魅力,不仅让你读了激情四溢,而且让你觉得写诗多么光荣,读诗多么快乐,当然它还需要你付出一点点儿小小的准备与一点点儿小小的劳作,否则这么牛叉的武功秘籍咋能那么容易就学到手呢?当然,我也承认,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之中,我并非所向披靡,时不时就会从奥秘的城堡之上摔下来,并在修辞的泥泞之中来个嘴啃泥。比如初读肯尼斯•勃克的文章《济慈一首诗中的象征行动》的时候,我就完全不得要领,这就逼得我重新再爬一次。再爬的效果如何,我当时不敢猜测,大不了像初读《剑桥美国文学史•第八卷》一样,先被这种对我来说非常新鲜的论述方式打懵,继而变得开阔起来呗,从而丰富自己的分析结构,再把自己的境界提高到更高的一层。这其实就是“困难”在阅读之中存在的真正意义了。2010.5.12.
  •     如何阅读现代诗,常常是普通读者的难题。在中国,由于有一个古典诗的传统,困难似乎就加倍了。人们更希望从诗中求得情感的慰藉,而不是知觉的惊异,而这却是波德莱尔以来的现代诗最主要的美学原则之一。王敖的译文集《读诗的艺术》召唤的,也许首先是那些和他一样熟悉和喜爱欧美现代诗歌的读者,但它也为这种普通读者的困惑准备了钥匙。书中文章多数是关于欧美重要诗人的批评文字,有些出自学者手笔,如大名鼎鼎的诗歌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和海伦•文德勒,有的则属诗人的现身说法,如诺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对英国当代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评论。它们无法充当“现代诗阅读鉴赏ABC”之类教程,但对阅读现代诗所需要的耐心、修养和“艺术”,却提供了一些远为生动的范例。曾任美国桂冠诗人的理查德•威尔伯《围绕霍斯曼的一首诗》一文就是一个好例。这篇演讲对一首八行诗所作的精细入微而又引人入胜的分析,极有说服力地向我们演示了,作为读者,我们可以怎样使用技巧去获得对一首诗可靠的理解。一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它的主旨,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的音响、速度、词藻、文学典故和传统惯例,而理解这些都需要圆通的技巧。威尔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一味地把责任都推在读者这一边,他进一步论证,这种圆通的技巧,尤其在用典的层面,也正是对诗人技艺的考验——读者固然不应把一首诗看作诗人对公众的直接发言,以“又好又流行”作为检验诗的标准也有失偏颇,但一个优秀的诗人在使用典故时,仍应努力达到因承有迹而化用无形。不过,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做到圆通都诚非易事。就拿威尔伯的解读来说,他对这首诗中某一句的索解,哈罗德•布鲁姆就不同意,认为另有出典。两相对照,你会发现布鲁姆的推断也许更确切,也更圆通一些。布鲁姆是一个极佳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一个诗歌读者可以走多远。《读诗的艺术》中所收的他的同名文章,与其说是要告诉人们如何读诗,毋宁说是他作为一位“伟大的读者”的夫子自道。在他看来,读诗这门“艺术”的核心是评判诗歌的优劣,进而确认哪些作品属于伟大的诗歌。小说家库切也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读者,此书选入他的一则长篇书评,对诗人布罗茨基在其诗学随笔中阐扬的某种语言形而上学观念表达了极其机敏的质疑,而他在这篇文章中显示出的睿智,从他对策兰、里尔克等大诗人的评论来看,至少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对诗歌的阅读。他的例子也有助于我们建立起作为读者的信心:即使你不写诗,你仍然可能和诗人一样分享诗的秘密。在当代诗人和读者的自我教育中,现代欧美诗歌批评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那些杰出的诗作,《读诗的艺术》佳文荟萃,就我阅读所及,堪称近年来这方面最具分量的一本书。它的翻译质量也保证了这一点,译文准确流畅,对其中引诗的翻译处理用心尤深。美国诗人哈特•克兰的组诗《航行》被哈罗德•布罗姆视为最伟大的诗篇之一,向称难译,此书也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译本,其间甘苦,大概也只有和译者一样的爱诗人才能约略体会吧。《新京报·书评周刊》2010-11-6,发表时略有删节
  •     本书能够让人:深刻地了解外国人是如何评价一个诗人,如何咬文嚼字,如何通过人类特有的激情来赋予诗歌生命的,详细地了解有关近代欧美诗人的生活八卦乃至性嗜好。在中文字海里找到了许多未曾见过的词语与句式,找到许多睿智幽默的文学段子.......有助于我们今后阅读、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有助于我们今后如何说一个好笑的笑话....读完以后智商或有飙升几个百分点啊!更重要的是,居然读完了!我都被自己感动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本诗评选集,收集了许多大诗人评论大诗人的文章,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看到这些大拿是如何品评诗歌,而且还能看到他们对于诗歌的观点和写作理念。没有打到5星的原因是,因为个人的学识浅薄,有些篇章理解起来需要读者具备很深厚的诗歌阅读积累,有些是评论是默认了你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关于某诗人作品的阅读经验,所以也没有配备原诗文。当然这不是写文章的人的过错,而是读者的缺陷。只是我很主观(同时也可能是错误地)在想,可能编者选辑的时候,还可以做更好的选择。
  •     一条变黑的街道的知觉,急不可耐地要拥有世界。打动我的是环绕、纠缠在这些形象四周的纷纷幻念:那是关于某个无限温柔的,无限地受苦的造物的想法。 是什么让一首诗优于另一首诗?这个问题总是处于读诗的艺术的核心位置。 有感于有人问我:这花从何而来?玫瑰的劲敌,你为何现身于此?我并不知道,也无意去问别人;但是,仅凭我的浅陋,我猜想让你我同在的,是同一股力量。 太多已经丧失,但留下的却足矣。在时间和命运的手里衰落,然而强悍的是抗争,寻找,发现,并拒绝屈服的意志。 你的街道永远沉默,无人重返,就无人说起,为何你如此孤寂。 我凡事都尝试过,只有一些不朽而且自由。
  •     晚上跳着读的,但因浪漫气息较浓,一些地方不怎么有共鸣。引到的诗也有很多不是我的菜。主观上不那么喜欢,但依旧发现有很多诗要补,也算有所收获。另外《翻译》这篇挺有趣。
  •     拜入殿堂的第一根脚趾
  •     前面的几片不错
  •     我们的文明越来越多地产生两种人:暴徒和娘娘腔。他们从不见面,但是互相需要。
  •     西方文论选,是大作,理论也写得很美,但读着费劲,抓不住中心。
  •     “不必用诗的声音表现时代精神、文化内涵、政治手段、民族呐喊、道德批判。”这是一本分析研究诗歌的书,读了之后发现大量专业术语及引用论证。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这样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的诗歌太卡喉,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大量列文本摆事例,眼花缭乱不明所以。大概是素养还有待提高的缘故,当下是无福消受咯
  •     翻译绝佳!
  •     第一篇就炸裂 哈罗德布鲁姆太棒了 如果用拉丁语源的思路去解读莎士比亚 译出来肯定又是一番风景啊 真的好棒 莎翁的诗剧全都有了更深的意义 后悔没早看这书 太棒了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除了选章并非每一篇都是“必要”的佳作以外,此书还是有大量鲜活的真知灼见的。适合诗歌初学者习用。
  •     没读完,毕竟自己太low…
  •     通篇都在瞎叽吧扯蛋。
  •     这类书是我国所缺的
  •     读了一遍,没有精细的深入,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
  •     还不错。评论家的爱憎分明直接导致了读者的爱憎分明,有些人就是喜欢不起来。另外,读诗还是要先学好语言呐。最后一篇奥登对希腊文明的阐释真心不错,作为一个诗人,奥登的胸怀、预言和见解,真是令人吃惊。
  •     有意义的是方法上的借鉴。内容和主题于我仍是陌生的。
  •     16.10.22晚,雨/25万/王敖的翻译和编选应该可信赖?引诗译得好。德勒兹写惠特曼的“碎片”和刘易斯卡罗尔,沃尔科特写拉金的平凡诗,希尼和文德勒写约翰·克莱尔,斯特兰德回忆“初启”诗,奥登写切斯特顿和牛津轻体中公众与个人的张力,霍斯曼诗中对传统的回应,布鲁姆写克兰。有启发。
  •     非常好!
  •     由十九篇诗歌评论构成的'读诗的艺术'是一本比较中高端的英语诗歌入门书籍,给人的直接感受就是书中的一篇篇评论都是作者在基于对诗歌文本以及创作诗歌和对西方文化比较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个人探讨。
  •     在这里看到了很多诗最好的译本!
  •     外国诗歌评论论文选。除了第一篇通用于诗歌欣赏外,其他都是针对具体诗人的写作方式展开评论的,不认识或没读过作品的不过草草过儿,不能入戏。所以就第一篇能收益。这些论文里都摘录大量诗歌原文。
  •     好选篇好文章好翻译!谢谢基友冯昕的推荐qwq
  •     不需要看书评。
  •     有滋有味地像看一幅包罗万象的地图一样读完了,超好,王敖的序言也颇有发明,就是感觉读的时机不对,接下来要开的大坑太多了而且越走越偏了嘤...
  •     谢谢拉我一把
  •     必须要承认自己读书少,也懒得在豆瓣上打卡。然而这本书在图书馆看到之后,前后认真看了两遍,非常喜欢!(也没有人推荐给我,算作惊喜相遇)
  •     需要积累,同时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思辨的好书。前言即可知译者水准。当初买来只是单纯觉得封面很美。竟然买了本形质俱佳的好书——默默给当年本科穷逼的自己点个赞。
  •     因为关注敖哥所以看的,实际内容很散。不喜看诗评。
  •     看不懂~~(>_<)~~
  •     如何判断一首诗是否具有诗的品质。问,它的意义是什么,这意义是如何获得的?我能判断它有多好吗?它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和诗人的生平吗,还是它现在看来只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作品?13.01.2014
  •     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哈罗德那么讨厌爱伦坡,爱伦坡的《孤独》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比爱默生的《杜鹃花》好多了!费解! 还有惠特曼的诗的确很不错,但是爱伦坡诗中诗语与诗情的结合,平和静谧的诗思的确这是不可多得的!费解!
  •     讲真,我读得很艰难……
  •     《翻译》好极了。其他几篇也有趣。读这本书本身就和读诗一样
  •     需要更多积累
  •     诗要怎样读?把它当成诗来读;极为精彩的文学批评译著
  •     读诗是是一种生活、一种享受也是一门艺术。
  •     好看
  •     若不读诗,逞论艺术
  •     看了几篇重要的,以为是读诗方法论,其实是一些篇什的阐释。然而看过之后更加难过,因为古今中西,诗是挑人的。感受力是一部分,传统的学养是另一条通道。而我几乎一无所有,于是看到的也几乎是碎片。
  •     译者语言功底深厚,更别说作者实力,很享受...感觉是时候系统回归诗歌。
  •     翻开目录才知道原来不是布鲁姆的专著~不同批评家的风格对照着看很有意思。比如布鲁姆对读者的要求真是太高了,极其细微的用典之处都要求能看出;后面沃尔科特评价拉金的那篇也颇有意思,不过拉金在布鲁姆眼里就不算什么东西了,看看《西方正典》的前言吧;世纪初复兴了布莱克,世纪末又要复兴约翰·克莱尔了吗?英美人士真是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挖掘塑(或者说塑造?)新的文学偶像啊;库切的文笔真是好,感觉还是有写作经验的批评者的文论更适合我的口味,单纯的职业批评家总少不了一股学院的腐朽气,总是喜欢绕来绕去地说同一个东西,只是为了说得圆满再圆满,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绕进了极其晦涩难懂的地步……选文的人似乎很喜欢奥登,选的奥登的文章好像最多。
  •     对于一个难题的精彩的解答。2015-11-24
  •     通俗易懂
  •     在学校时借的,没看完
  •     是那种应当随时带在身边的书,即使根本不读诗。提醒人对用最适当和最敏锐的方式和时间和人类相通,并辨认出崇高,“成为我们注视的东西”。至少是对其反面之物的阻止的手势。
  •     欧文 巴菲尔德 语源学
  •     终于读了一遍
  •     跳读的,很多没看懂
  •     还有,在此低头顶着太阳/还有,在大地朝向正午的/这个高度上,去感受黑夜/永恒的上升,永恒的登场---麦克利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