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论中国诗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ISBN:9787221085122
作者:[日] 小川环树
页数:287页页

前言

  1981年10月,应新亚书院邀约,我往访香港中文大学,并为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作了三次演讲,总题是《中国风景之意义及其演变》,另外又在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系及新亚研究所演讲《风流词义的演变》。这四次演讲所据的日文稿本大都是我的旧作,由曾留学京都大学的谭汝谦氏等翻译,我只不过是照译文朗读罢了。  在访港时,承新亚书院金耀基院长提议,决定公刊四次演讲的讲稿,盛情可感。但是讲稿的篇幅过于短小,不足以单行出版,故从旧著《风与云——中国文学论集》(东京,1972年)选取数篇有关中国旧诗的论文,又从拙著《中国语言学研究》(东京,1977年)选取一篇,予以补充,遂成此书。全书蒙谭汝谦氏等诸贤苦心翻译。惟其中《陆游的“静”》一篇,是用我于1980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所作报告的中文提纲略事增饰而成,而有关《敕勒歌》的一篇,则是据1981年春访问北京大学时所作的报告,略改梁国豪君等的译文而成的。  回想起来,我早岁留学中国,厕身北京大学诸硕学讲堂末席,旁听聆教,已是1934年至1935年的事了。当时,我必须竭尽心力,始能理解讲授的内容及作成简略的笔记,完全不敢妄想将来自己有机会厕身中国的大学教坛披露心得的。  归国后,自1936年赴任仙台的东北大学至1974年依例从京都大学退休为止,荏苒三十八年之间,我倾注心力的地方,主要是以日语讲解中国古典文学。至于讲读之余所发表的论文,大半是为日本读者介绍中国名著,实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今不揣谫劣冒昧,敢献一得之愚,无非乞求博雅指教。对于莅临讲席不吝教正的列位教授、耐心迻译拙稿的诸贤,以及曾聆听拙见的学生诸君,谨志感谢之忱。  小川环树  1984年2月于京都

内容概要

小川环树(1910-1993),原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日本学士院会员,二十世纪日本最著名汉学家之一,与吉川幸次郎齐名。著作宏富,对中国文史哲的研究范围自先秦直至现当代,而在唐宋文学研究方面建树尤多;对汉语语言学亦有精深研究。兴膳宏选编的五卷本《小川环树著作集》是我们了解其学术成就的最佳窗口。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第一章 风景的意义
第二章 风流词义的演变
第三章 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
第四章 镜铭的抒情成分——汉代文学的一个侧面
第五章 大自然对人类怀好意吗?——宋诗的拟人法
第六章 诗的比喻——工拙与雅俗
第二编
第七章 唐宋诗人杂谈
第八章 宋诗研究序说
第九章 苏东坡的生涯和诗风
第十章 苏东坡古诗用韵考
第三编
第十一章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背景述略
第十二章 《敕勒歌》——中国少数民族诗歌论略
附录一 迎小川环树先生来新亚书院讲学
附录二 小川环树先生其人
附录三 小川环树先生年谱简编
附录四 本书各篇原题及出处说明
编译后记

编辑推荐

  香港中文大学以钱穆先生字(宾四)冠名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跨时三十年,仅十一位大学问家登坛开讲,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放眼世界,以阐述、创新中国文化为己任,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见解卓然。《论中国诗》为讲坛内容之一,《论中国诗》选译小川环树先生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长短论文十六篇,作者通过对“风与云”“风景”“风流”的考察,总论《诗经》《楚辞》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国诗人的自然、人生观、审美观、社会观的变化历程。

作者简介

书中选译小川环树先生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长短论文十六篇,合成十二章;前三章通论,作者通过对“风与云”“风景”“风流”的考察,总论《诗经》《楚辞》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国诗人的自然、人生观、审美观、社会观的变化历程。以下各章就特定的题材,尤其是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作出深入的考论。

图书封面


 论中国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合肥张家四姐妹颇有名,近读小川环树《论中国诗》,觉得他跟几个哥哥不妨称为“小川四兄弟”,他们都是小川琢治的儿子:小川芳树(东京大学冶金学教授)、贝冢茂树(京都大学中国史学教授)、汤川秀树(京都大学物理学教授,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小川环树是京都产业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他还有个弟弟滋树,早逝了,不然就是“京都五兄弟”。  日本人学问做得细密,其中能以小见大的,更见功夫。小川环树论“风景”,发现这个词初见于六朝,一直到盛唐,他的意义都跟“光”有关,是风所吹、光所照之处。中唐后,这层意思渐失,转为英文view或scenery(景象、景致)的同义词。这种转变的原因,小川认为可归结于贾岛独特的世界观,此后诗人诗境的狭小,跟这大有关系。按我的理解,中唐之后的诗境就是阳光找不到的地方了,清冷、朦明,天上还没有月亮。  小川追溯“风流”词义的演变,指出它在汉代是“风化”的意思,后来变化为道德风格的意思,再后来成为表达追求道家的自由的特定人物的性格的用语。晋代名士的“风流”,跟道德人格毫无关系,竟日清谈、蔑视儒家经典、公然反对道德思想的名士行为才被认为是风流。从第二意到第三意的转化,小川认为反映了魏晋清谈家所代表的思想史上的大变动,小词语说明了大问题。  “风流”和“雅俗”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古代儒家那里,俗的是下层的无知民众,到了阮籍这儿,何曾、王戎等固守礼法的因袭之士就成了“文俗之士”。“雅”与“俗”原就是对立的观念,由于俗的观念从儒家意演变为道家意,结果便与“风流”(同样与“俗”对立)发生了关系,具有了共通性。  提到宋人诗歌中拟人法的运用,小川认为从中大概可以看到中国人自然观的变化,足以反映由古代直到中古时中国人对自然的恐惧感正在渐次变化得稀薄。随着恐惧心的稀薄,对大自然的亲密感便因之得以增大起来。这很有启发意义,如果从这个角度联系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恐怕会有一些有意思的收获。  《论中国诗》有在新亚书院的演讲讲稿,有从小川旧著中选出的论文,有在台北、北京做的会议报告,文章都不算太长,有专题研究,也有小考证,从后往前看,每篇都很有意思。美中不足的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的这个新版译本还是有不少错别字,如19页“余(金)刚般若经”、22页“霸(灞)涘望长安”、52页“徙依徒相恩(思)”、55页“湿(隰)有栗”、第61页“《礼记》的‘日(月)令’”、第62页“逝者如斯(漏“夫”字)”、第85页“溪柳白(自)摇沙水清”、第162页“斜阳古道(柳)赵家庄”、第239“(漏“风”字)吹草低见牛羊”等等,可以看出来,打字员用的是五笔,这些小错误本来是很容易改正的。  
  •     小川环树与中国诗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时间里,诗歌都是文学视阈里的唯一,除此之外,其他门类都难登大雅之堂,于是乎,中国诗歌的盛况,一度让日本这个国度也为之痴狂,这一点,全世界再难有其他国家来相比拟。但是,在浩瀚如大海的中国诗歌范围里,如何分辨其中的精华,求索其中的经脉,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颇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而有幸阅读到小川环树先生的《论中国诗》,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在全书之中,小川环树先生从细节着手,阐述了“风景”、“风流”等词语在中国诗歌中的演进,并通过诗人们对“风与云”的应用叙述了中国诗歌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还对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诸多事迹进行了分析研究。乍一看来,这些主题分散,各自独立成篇的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与中国的诗评家们着重叙述诗人的时代和特质不同,这位日本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从一开始就应用了比较研究的办法,这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文学评论的新纪元,甚至在相当的时间里,中国诗学研究方面,日本竟然领先于华人社会。正像诗人对诗歌本身的热爱一样,吉川幸之助、小川环树对中国诗歌,进而是对中国文化和这里的人们的爱,才造就了这一伟大的连中国的学者们都自愧不如的成就。1934年,小川环树先生第一次到中国,在1964年撰写的《我所遇到的中国人》一文中,他说:海关的工作人员是中国人。我看到排在前面的人们过关时,行李箱被打开了,看上去检查得相当仔细。我等在后面,对此已有了心理准备。终于轮到我了,海关人员所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来中国?”我回答说:“我是来留学的。”那人听罢脸上立刻浮现笑容,说:“啊,你是来求学的,过去吧。”说完,几乎没有检查我的行李,就用粉笔在我的箱子上画了个圆圈,让我通过了海关。遇到这种优待,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拎上行李,一边往停车场走去,一边反倒感到有点不自在。与此同时,有种感慨在我脑海中突然升起:啊!我来到看重学问的国家了!我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中这种感慨如涟漪越荡越大,逐渐漾满了我的全身。我当然连那个个子不高、稍显肥胖的海关人员的名字也不知道,可是他的微笑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这样一种起初的好感,让他们在整个日本陷入军国主义的狂热时,仍保留了一份日本的良心,他们反对战争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在日本宣扬、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之间的友好奠定了基础。纪伯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生命的确是平庸与暗淡,除非有激情,  一切激情是直撞与盲冲,除非有知识 ,  一切知识是庞杂与纷扰,除非有实践 ,  一切实践是空洞与虚幻,除非有爱。可以说,小川环树先生在《论中国诗》中的一言一句所代表的,正是这样一份伟大的爱,而正是这样一份爱,才让他叙述下的中国诗歌有了特别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内容是极好的,编校的一塌糊涂
  •     编辑辞职吧
  •     因為文化差異,有些時候真覺得和日本人的思維難以契合,雖然有些許細節觀點不是完全贊同,還是收益良多
  •     日本学者写文章,言人所未言。
  •     個案研究更出色。
  •     小川环树与吉川幸次郎并称双璧,读罢此书方知日本汉学界敏锐的触觉和细密的论证方式。这基本成为一派研究路径,如林庚先生式,举大量相似例句,证明一字一词的嬗变,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大问题、大判断。
  •     四星半,第一编尤其好。这种流变,大概就是中国人共时性视角限制下想写也写不出来的文章了吧。
  •     第一编词源最好,漂亮的外部视角研究,觉得还可以深挖。第二编觉得有点像吉川,大概是同为苏轼粉,用韵一章真是迷弟之心路人皆知。
  •     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别具敏感的观察力和突兀的视角
  •     心细如发
  •     第一编最好。小川的口吻和态度都好優しいw
  •     大多文章《风与云》里读过,算是重翻一遍。“通监”,“余刚般若经”这类错字实在离谱。
  •     补
  •     在上图新书那块儿逛的时候。冯曾指它给我看,那时我已经读过了。
  •     只有到了这个级别文章才能这么随意地写啊
  •     拟人法一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