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如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如何”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301150788
作者:刘俐俐
页数:272页

章节摘录

现在让我们的讨论回到诗情画意的问题上来。诗情画意,是指产生了似乎看到优美画面的感觉,在画面中体会到了诗歌中才会有的意蕴。诗歌的意蕴是蕴藉、婉转、优美等。对语词的选择和精到的组织,画面的顺序排列,小说文本如《荷花淀》也可以有在诗歌中才有的诗意。怎样的诗意取决于作家提取大干世界整体中一部分的原则,由此可知,以提喻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文本中,提喻的原则直接与产生怎样的诗意有关。提喻的原则与作家看世界的眼光以及他的审美观艺术观联系在一起。诗意的最终源泉在作家的心灵。三、流动的情趣《荷花淀》诗意构成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趣。在画面中,在情节中,已经含有情趣了,我在这里想进一步探讨人物言谈中的情趣。如前所述,人物对话已然构成了一些场面,而人物言谈中的情趣则似乎是一种流动的情趣,生机盎然,对于诗情画意的产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确实,人物之间的情趣具有多方面作用,其一,微妙而自然地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伏击战胜利后,“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这是一句稍稍带点揶揄语气的话,其中有对妻子的爱以及对这群妇女的赞美,也有不经意中的责备,更有亲切。在抗日战争的严峻日子里,这群乡村农民和他们的妻子们在战争的氛围中诞生出了一种不同于寻常日子的亲切和温情。其二,形象地勾画人物细腻微妙的内心活动。这群妇女对于她们的丈夫的态度:用淡淡的取笑来表达:“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不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刚当上小兵就小看我们,过两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些言谈,显示了妇女们自动地抱成了一团,对于自己的丈夫,她们既爱,且有调侃,又有不甘落后,不愿被丈夫瞧不起的微妙心理。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快乐幽默风趣的心理状态,一种特有的情趣。

内容概要

刘俐俐,女,南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批评理论。近年主攻叙事性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理论与实践。代表性著作有《隐秘的历史河流》、《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等。

书籍目录

上编  文学“如何”存在的理论 第一章  文学如何存在: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问题   第一节  文学性在叙事性文本中存在方式问题   第二节  确定文学作品存在方式与文学批评 第二章  存在于叙述层的文学性   第一节  多重不可靠叙述所产生的文学性   第二节  “言者不知”所产生的文学魅力   第三节  叙述语气与文学魅力 第三章  存在于结构层的文学性   第一节  结构组合与文学魅力   第二节  语词作为流通物形成结构与文学魅力   第三节  两个窗口交叉的结构模式与艺术魅力   第四章  存在于形象和意象层的文学性   第一节  转喻性文本的文学性生成   第二节  意象隐喻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  存在于形而上层的文学性中编  文学“如何”分析方法探微 第一章  发生结构主义:社会学方法新探   第一节  发生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世界观”对于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社会学方法与其他文本分析方法的融合 第二章  历史眼光与比较:谱系学方法探索   第一节  谱系学方法视野的形成与设想   第二节  谱系学的文学性研究:以《阿绣》为例   第三节  谱系学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关系 第三章  历史文化典籍的互文性与文化批评方法   第一节  历史事件和故事作为历史文化典籍“如何”进入现代短篇小说   第二节  古典诗词和典故作为历史文化典籍“如何”进入现代短篇小说   第三节  历史文化典籍与现代小说中“形而上质”形成的关系   第四节  小说中的历史文化典籍与读者记忆 第四章  在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视野下考察文本内外结合与转换的方法   第一节  从西方后经典叙事理论切入的理由   第二节  后经典叙事理论搭建的基本平台   第三节  后经典叙事理论与历史性难题的解决   第四节  后经典叙事理论的发难与方法论的革命   第五节  “后经典的方法”增加了文本批评的切入“点”   第六节  “假设命题式”批评:后经典的方法 第五章  故事讲述模式中的批评方法   第一节  “最后一个”的故事模式   第二节  “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   第三节  “故事套故事”的故事模式下编  关于文学“如何”的余论 第一章  地方性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形态(一)   第一节  为什么要讨论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   第二节  《黑骏马》的文学性生成   第三节  《尘埃落定》的文学性生成    第四节  《黑骏马》与《尘埃落定》比较及其结论 第二章  地方性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形态(二)   第一节  以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看民族文学作品的形态   第二节  汉语平台上民族文学的传播、交流与融合的机制与独特价值   第三节  汉语写作的民族文学作品的文化认同意义

作者简介

《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这是一部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著作。全书的理论基石是:文学理论是由关于文学“是什么”和文学“如何”两个方面所构成。作者多年执著于文学“如何”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分布于上中下三编。上编讨论文学“如何”存在的理论,基于文学文本多层次存在的理论,分别在叙述层、结构层、形象和意象层辨析了文学性存在的可能、形态及艺术效应。中编基于文学文本内外方法相互结合与转换以及方法论自身的思考,分别讨论了谱系学、发生结构主义等文本分析方法。下编讨论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是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与方法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延伸,闪烁着作者对民族文学的敏锐眼光。

图书封面


 文学“如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这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式的极富创新的好书。这部专著独辟蹊径,立足于文学文本,运用方法对文本文学性的存在方式分析,进而考察文学“如何”存在,思考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这“是介于本体论和方法论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此前的文本理论著述,不论是围绕语言、结构、文化这几个文学文本理论视域中的核心问题来梳理文学文本理论,还是通过整合西方文本主义文论、发掘中国的文本理论传统来建构“文本学”,大都走得是一条本质主义研究的路径。由于对文本现象的关注力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理论的不自洽。《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将批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通过聚焦文本“文学性”,即在文学整体性场域中将文学的历史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从叙述层、结构层、形象和意象层发掘作品的“文学性”所在,探索文学“如何”分析的具体方法,在分析文本审美价值基础上,探寻文本内在的艺术价值及其成因,促进了文本分析从经验描述和解释向抽象理论过渡,不断丰富、发展文学理论,展现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专著单辟一编来讨论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探索地方性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形态等理论问题,这是关于文学“如何”的理论方法在民族文学研究中的延伸,闪烁着作者刘俐俐教授对民族文学的敏锐眼光。对文学“是什么”与文学“如何”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形成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对话关系,它们互为补充,在文学文本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是一次重大提升,有力的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进步。
  •     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
  •     书中条理清晰,思维缜密
  •     书本没有包装,旧旧的。
  •     还没细看,浏览之下应该不难读
  •     书貌似不错,是我们的课本,但是有些看不懂啊。。
  •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可读性。
  •     很好
  •     简单来说,就是用西方的文学理论特别是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理论具体分析作品,但作者的分析确实精辟,很有见地,结合作者之前的《国外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和《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两书来看会更加清晰!
  •     我是跨专业学文的,要考文学理论,有人推荐这本书,看了觉得很好,不是很深奥,但是挺专业的
  •     敷衍了事,基本上是从《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分析》搬过来的。
  •     仅推荐上篇
  •     文本分析,我还是喜欢李欧梵、王德威的。
  •     该书视野广阔,结合多种理论,立足文本,可读性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