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中的乡村叙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当代小说中的乡村叙事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807522942
作者:黄曙光
页数:327页

章节摘录

  胡泰很清楚自己沾不了共产党的光,甚至很可能成为革命的受害者,所以对革命难免有所抱怨。但他在抱怨的同时,依然站在自己的立场对革命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肯定了八路军和共产党,理由是“比日本人在的时候,日子总算要强得多”。从评价方式上可以看出,胡泰和革命显然是隔膜的,因为他是把共产党与日本人进行比较后得出共产党好的结论的,换句话说,他说共产党好实际上是说共产党比日本人好。再进一步说,胡泰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日子好不好过,谁得天下与他无关。这是一种典型的良民心态,不仅不可能理解革命,甚至连民族大义也抛在脑后了。  对暖水屯的大多数贫农而言,革命仿佛是与己无关的一件事,他们理性地保持着旁观者的角色,在观望中不即不离。但他们都清楚“共产党又来帮穷人翻身,该有钱人倒霉了”,都知道自己将从这场革命中获益,但他们就是不主动介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他们都想努力置身事外。这种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学显然是和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和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相去甚远。“若穷苦人不能把革命看成是一场双重的拯救——拯救自己和拯救世界的艰巨历史任务,那么,穷苦人即使在革命胜利的时代仍只是另一个社会的受苦人——它反而证明了反革命的预言:你们天生穷命,跟谁也不会有好日子。”①  有着浓厚小农意识的底层农民即使加入革命队伍,也只能进行阿Q式的革命。他们对物质利益的兴趣远远超过对革命理念的关注。

前言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自古而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由来已久。然而自西方工业革命兴起以来,由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超过了世界其它地区,以致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不少东西方学人都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视为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尺,把社会进步的理想目标定位于以西方发展模式为蓝本的现代化,或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普世文明.所谓西风东渐,西学东移,相当一批东方学人和政客也把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进步看做西方文明的必然产物,为此他们不遣余力地向西方寻求真理,甚至将扬弃本民族的传统,从器物、制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为实现现代性改造的唯一模式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归宿。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遂呈现为单向的态势——以先进的西方文明征服、影响和改造其它“落后”或“野蛮”的文化似乎成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生活的必然趋向。

书籍目录

导言绪论一 农民:启蒙对象与革命主力二 农村题材小说:农民命运的另一种书写第一章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土地改革与农民的被解放小引第一节 对革命的质疑与焦虑第二节 恶霸还是地主?第三节 农民:在革命的利益与风险面前第四节 蒙昧个体与群体暴力第五节 “密谋”与“美人计”第二章 《创业史》:互助合作与社会主义想象小引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民第二节 土地情与创业梦第三节 从农村到城市第三章 《平凡的世界》: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小引第一节 革命余波与历史面纱第二节 城乡分治下的农民第三节 农民突围第四章 《高兴》:流落城市的现代农民小引第一节 被城市分裂的身体第二节 “隐身人”与当代中国“种族”意识第三节 城市怨愤与乡村情结结语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当代小说中的乡村叙事:关于农民、革命与现代性之关系的文学表达》讲述了:从几部作品来看半个多世纪中国农村的历史,看中国农民在革命与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特殊命运,这也是认识历史、反思历史的一种方式。虽然文学不是历史,但文学里一样爬满了历史的蛛丝马迹。如果说历史文献里爬满了历史事实的蛛丝马迹,那么文学作品里则爬满了情感和心灵的痕迹。这是一种源于真实生命的声音,一种与个体的生存体验息息相关的声音,一种来自心灵的挣扎与灵魂的追问的声音,一种感叹或控诉的声音。它不像历史文献那样斩钉截铁、貌似客观,永远不会成为考证家笔下的一个注释。它仅仅是一种声音,一种隐约的飘荡在历史的字里行间的声音。只有对虔诚的谛听者而言,它才存在,才会在心灵里留下回响。阅读当代农村题材小说是面对当代农村历史的必要补充。正是这些作品,呈现了特殊的历史变迁对个体生命的具体改变,让被官方的历史书写充分遮蔽的个体心灵的呻吟与呐喊,留下依稀可辨的痕迹。对于这段特殊的历史而言,这些文学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历史的书写,它让历史不仅与宏大的事件相关,也与个体的情感、心灵和生命相关。

图书封面


 当代小说中的乡村叙事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