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020067916
作者:伍世昭
页数:393页

章节摘录

  许多文艺理论问题却不能从文艺理论自身去解释,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即如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而只能从时代思想文化土壤中去求得领解。尽管不能排除文艺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但在很大程度上,鲁迅、郭沫若、胡风、鲁枢元,包括朦胧派诗人及理论家,都不是就文艺谈文艺,他们或者借文学以解决文化思想与人生问题,或者在时代文化思想潮流的推动下讨论文艺理论问题,都反映出了更为阔大更为深厚的时代需求。鲁迅、胡风都看到了文艺的改造国民性或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又是离不开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或作家的,所以鲁迅极力推崇西方浪漫主义拜伦、雪莱诸诗人,呼唤“精神界之战士”;而胡风则不遗余力地强调创作主体的主观精神,认为只有发扬主观精神并达到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的“拥合”,才能推动生活实践的发展。朦胧派诗人重提“自我表现”、鲁枢元对创作心理的深入开掘,则是在时代思想思潮的影响下完成的,前者出于对“文革”泯灭“自我”的反思,而为19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所推动;后者则为1980年代初的“人本主义”思潮所引发,故而在文艺理论创作心理研究上敢开风气之先。最典型的是郭沫若,其早期崇尚“自我表现”的“心灵诗学”之建构,既与“五四”个性解放潮流的兴起鼓荡紧密相关,也与他本人的生活遭际、人生追求难以分离。郑伯奇曾谈到创造社诸君倾向于西方“浪漫主义”和“主观的哲学家”时,提到了三个原因,其中“国内国外所加给他们的重重压迫只坚强了他们反抗的心情”和回国前后的“悲哀怀念”、“悲愤激越”的情绪冲撞这两个原因,足可以说明郭沫若倾向于心灵诗学的内在心理动因,这就是为什么他屡屡喊出“重新创区别于西方和中国传统同类价值指向的独特形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强调文艺创作的非理性因素和创作主体内在心灵的丰富性;突出激情、个性的作用;从直觉经验层次的探讨到心理学的演进,等等,都可以视为对中国传统“言志”、“缘情”传统的拓展。而突出创作主体对于文学创作的前提作用而不忽视主体心灵与客观物质世界(现实人生或自然)的连结;崇奉“自我表现”和“个性”而不割断“自我”与社会、“个性”和“普遍性”的沟通;主张心灵的自由表现而重视创作主体的人格修养和文学作品的感召力量,则都可以看作对西方类似文艺思潮(如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有过影响的浪漫主义、表现主义、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等)的扬弃。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在其演进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思想文化语境的制约,曾有过很长时间的断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理论的发展和深化。比如其理论探讨本来有一个从直觉经验层次向心理学层次掘进的路向,但由于心理学长期被视为唯心主义的东西,这一由朱光潜开创的研究路子被阻隔了四十余年之久,直到1980年代初才得以接续,以至于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还需要从头或重新开始。建国以后的理论探讨之所以总体上未能超越20、30年代的水平,难以达到像郭沫若、胡风、朱光潜那样的高度,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理性不足是心灵表现价值取向在理论建构上的另一个缺陷。

内容概要

  伍世昭,1962年生,湖南东安人,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广西师范人学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赏评》等专著多部。

书籍目录

序1 导论:文学价值论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1.1 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1.2 文学价值论与文学价值存在的主客观依据1.3 文学批评“相位”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多元价值取向2 社会政治价值取向2.1 “政治小说2.2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3 “党的文学”2.4 “工农兵方向2.5 “人民的文艺2.6 “社会主义新文艺3 精神启蒙价值取向3.1 文学与“立人3.2 “人的文学3.3 “文学是人学3.4 “文学的主体性3.5 “人文主义”文学理想4 现实认识价值取向4.1 “科学”与“求真”4.2 “本质的真实”与“形象化”4.3 “作家的头脑”与“能动的反映”4.4 “艺术的认识”与“世界观”4.5 “审美反映结构”与“审美反映”5 心灵表现价值取向5.1 “诗人者,撄人心者也”5.2 “自我表现”与“情感论”5.3 “主观精神”与“感性的活动”5.4 “心理世界”与“心灵的表现”6 审美感悟价值取向6.1 “忧生”情怀与“境界”说6.2 “生命的律动”与“意境”的创构6.3 “美的特质”与“美感经验”6.4 文体形式之美与“人性美”的统一6.5 “审美价值结构”与“审美情感模式”7 形式本体价值取向7.1 白话文学“正宗”说与“文体的解放”7.2 “诗化”与“三美”一7.3 “影戏眼”与“小说文体”7.4 “文学本位”与“新诗戏剧化”7.5 “形式本体论”与“文体学原理”8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学理追求(代结语)8.1 “论究学术,阐求真理”与吴宓文学批评的守成主义立场8.2 “理性的纪律”与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批评8.3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与钱钟书寻求“打通”的比较诗学8.4 “学术品位”与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主张和“典型共名”说8.5 “文学的本质特征”与钱中文、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文学的人民性: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论中国20世纪审美论文论论中国20世纪语言形式论文论历史之脉·知识体系·话语资源——论中国20世纪认识论文论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怀伍世昭博士编著。作者给我寄来了打印稿,嘱我为书稿作序。这是伍世昭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很有分量的成果。比起当初的出站报告来,该书在篇幅上几乎增加了一倍,内容上也有较大调整,感觉学术含量更高了。看着这三十余万字的沉甸甸的书稿,作为他的博士后指导教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认识伍世昭时问不算太长,尽管他自己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硕士论文答辩会上见到了我。那时他正在刘泰隆教授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刘泰隆教授治学相当严谨,为人也很厚道。他培养的研究生也大都做人低调而又有较高的学术追求。十几年后我曾有心推荐刘先生做博士生导师,但他身体不好,未能如愿。如今刘先生已经辞世,想起来总有些遗憾。我真正认识伍世昭,是在2002年年底的一次郭沫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那时他博士毕业不久,会后他表达了跟我做博士后研究的愿望。他博士其间师从蒋述卓、饶芄子教授,主攻郭沫若早期诗学。其博士论文《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后于2003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改名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做得颇有新意,很见功力(他以论文形式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的几篇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定注意)。

图书封面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