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21
ISBN:9787300119724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页数:369页

章节摘录

  先,世上没有比西班牙大法庭更公正、更有学问、更廉洁的了。而且,如果在这个一般特点之外,再加上天主教司铎的神职,那么,不待任何体验,人们就一定会信服,天下不可能有比宗教裁判法庭更镇静自若、更慎重其事、本质上更富于人性的了。这个法庭为震慑想象力而设,而且务必用各种神秘和严厉的形式环绕起来,以便造成法官所期待的效果,而宗教原则永远维持其无法解释的性格;这个判决过程的装置温和,慈悲,而且由于司铎的进入,这个法庭与任何其他法庭都不一样。的确,它上面横悬着世界上任何别的法庭都没有的一句箴言:慈悲与正义{misericorde et justice)。在其他地方,正义只属于法庭,慈悲只属于君主。法官如果干涉宽恕便形同反叛,会被认为僭夺君权。但是,如果司铎被召唤在法官席入座,他会拒绝落座,除非君主赐予他伟大的特权。因此,慈悲同正义同席而坐,甚至位于正义之前:带到在这个法庭前的被告尽可忏悔过错,请求宽恕,接受宗教对其罪过的救赎。从这一刻起,违规变成了罪孽,受刑变成了赎罪。罪犯守斋,祈祷,苦修。他不是走向接受刑罚之处,而是念诵赞美诗,忏悔罪孽,聆听弥撒;众人考验他,赦免他,让他重返家庭和社会。如果罪孽深重,罪人顽固不化,非得流血不可,教士此时便抽身引退,只等再次出现在绞刑台上安慰被行刑人。①

前言

  罗兰·巴尔特(1915-1980)是已故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家和理论家,结构主义运动主要代表者之一,并被学界公认为法国文学符号学和法国新批评的创始人。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作者故世后留下了5卷本全集约6 000页和3卷本讲演录近千页。这7 000页的文稿,表现出了作者在文学、文化研究和人文科学诸领域内的卓越艺术品鉴力和理论想象力,因此可当之无愧为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想家之一。时至今日,在西方人文学内最称活跃的文学理论及批评领域,巴尔特的学术影响力仍然是其他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难以企及的。  1980年春,当代法国两位文学理论大师罗兰·巴尔特和保罗·萨特于三周之内相继谢世,标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乃至西方两大文学思潮——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终结。4月中旬萨特出殡时,数万人随棺送行,场面壮观;而3月下旬巴尔特在居住地Urt小墓园下葬时,仅有百十住朋友学生送别(包括格雷马斯和福科)。两人都是福楼拜的热爱者和研究者,而彼此的文学实践方式非常不同,最后是萨特得以安息在巴黎著名的Montpamasse墓地内福楼拜墓穴附近。萨特是雅俗共赏的社会名流,巴尔特则仅能享誉学界。

内容概要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书籍目录

法文版前言
1978年2月18日
开场白
篇中篇
善意
疲惫
1978年2月25日
疲惫(续)
沉默
优雅
1978年3月4日
补充之一
优雅(续)
睡眠
断言
1978年3月11日
补充之二
色彩
形容词
1978年3月18日
补充之三
中性诸相
愤怒
1978年3月25日
补充之四
中性的积极方面
观念域
1978年4月1日
补充之五
意识
1978年4月29日
回答
1978年5月6日
礼仪
冲突
补充
波动
1978年5月13日
补充之六
引退
1978年5月20日
傲慢
全景
1978年5月27日
补充之七
全景(续)
契机
无为
1978年6月3日
无为(续)
雌雄同体
附录
强度
休假
畏惧
本课概述
课目:中性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附论

作者简介

本书为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学院1977—1978学年年度研究班课程的讲义。
罗兰•巴尔特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讲授了三年“文学符号学”讲座,“中性”是第二年的课程主题。在这部迟至2002年才发表的讲稿里,巴尔特秉承其在就职演讲中预告的创新精神,把“中性”这个语法概念延伸到哲学、意识形态、社会行为、性观念等不同领域,即一切能够破除或避开以二分法为标志的聚合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巴尔特解构了“中性”的23种正面和负面的表征或“闪现”,并广征博引老子、古希腊哲人、卢梭、波德莱尔、托尔斯泰、本雅明、纪德、尼采和凯奇等人的思想,从而揭示了非冲突性的“中性”对于西方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和语言学话语中的习常观念所具有的丰富意义。

图书封面


 中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这是罗兰巴特的名作。热爱巴特没商量,他的中译本的书慢慢买,希望全部买回来读。罗兰巴特的文本学对中国的写作太有启发意义了。
  •     半途而废。
  •     看不懂,完全看不懂,对“优雅”、“中性”的解构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     一个不懂汉语的法国人凭几本译著就能接近道家和禅宗的精髓,而中国学者还在凭借外国的所谓方法扯七扯八,这算是种悲哀吗?
  •     算是巴特系列中比较水也是问题比较多的一本。很多说法很粗糙,很多对比太随意,且“中性”这种态度对个人也许是好的,但于知识分子的责任而言则显得些许犬儒——中性作为对抗神话的策略,仿佛昆德拉的游移,聪明但是少了几分坚韧。不过人家或许根本就没想对抗呢。
  •     法国风对内容物、风格的收容在巴尔特的书中呈现为简淡的线条勾勒。隐在的疏远情绪似乎保留了巴特对笔下各著作的伦理思理的现实功用的疏远,但仍然有作者需要自身存在的无时不刻、不可或缺的在感。但从来无缘窥镜其中的“雾数”(张爱玲语汇)。
  •     中性可遇不可及?
  •     比《如何共同生活》有趣得多。且清晰感觉到从写作的零度、恋人絮语、共同生活到中性、幻象、欲望、无…等体系/聚合关系/熟语/属性的过度和连系,普鲁斯特、老子、波德莱尔、尼采、柏拉图这些都是罗兰巴特的素材素,从善意开始到最后,无顺序但又有顺序。”不是通过一个冷漠、麻木和晦涩的形象,而是通过一个陶醉的、谜一样的形象,散发着柔和的光辉、至高的善。对于聚合关系、冲突和傲慢的举动——那将是夺人命根的大笑——中性的举动的回答是:微笑。中性退场。“
  •     断断续续读了5年 潜在时间底层的往来 我想我也是爱你
  •     尴尬->无压力->交涵->若
  •     罗兰巴特的中性,援引的栗子比本篇可读性强(。我装13只能装到这一层(。福柯没本事(。万能装13句式:认识XX并不难,难在谈论XX。艺术=细心对待差别。欲望翻倍便成为激情,激情翻倍便成为虚妄。让水恢复青春。典型的后现代拼贴讲解,他自己提出的中性这一概念,只能通过其他作品来进行暧昧的描述,不是什么比较清晰,是什么有段阈值。你懂我懂他者不懂的壁垒,而懂与否是自己说了算的,这也是我认为的禅宗。 居然出现比较孔老,失去道,有德,失去德有善,失去善有正义,失去正义有仪式,酷。明明只看过二手翻译的道家精义。阴阳人,费里尼爱情神话,XXY,IS。把形容词拿掉等于消毒。
  •     “我的清晰感没有用处。甚至可以说,我身上没有一位能够垂直阅读乐谱的乐队指挥。”——Corpus sentit quia viget animus.(吾身因灵魂醒觉而遭煎熬)
  •     类似道家思想的西方文本
  •     发现罗兰·巴尔特。
  •     中性的姿态,中性的教科书
  •     尽力了………
  •     三本讲义里《中性》最棒!
  •     幻想能够坐在他的课堂 就是读下去的美好
  •      非常有启发性,翻译得也不错。如果印刷得再精美些就好了。
  •     罗兰巴特脑残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