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证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图像证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301133736
作者:〔英〕彼得.伯克
页数:297+1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照片和肖像  写实主义的诱惑,严格地说,就是把图像等同于事实,在照片和肖像上表现得尤为强烈。正因为如此,这里需要对这两类图像做比较详细的分析。  摄影写实主义  早期的有关摄影史的讨论把这种新媒体视为对历史学的辅助手段。例如,早在1888年,乔治.弗朗西斯(George Francis)就在一次演讲中呼吁,应当系统地收集摄影照片,因为它们“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充分地描绘了我们的土地、房屋和生活方式”。历史学家面对的问题是,这些照片是否可信,或有多大的可信度?一向都有人这样说,“照相机从不撒谎”。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快照文化”中依然存在着一种诱惑,因为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把家庭和节日活动记录在胶卷中,并把绘画与照片等同起来,因此期望历史学家和艺术家能做出忠于事实的表述。  确实,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可能因为摄影技术的进步而发生转变。正如法国作家保罗·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曾经指出的,在衡量历史准确性的标准上,我们开始增添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此这般的事实,诚如文字叙述的那样,可以拍成照片吗?”从很早以前开始,报纸就使用新闻照片来证明其报道的真实性。

内容概要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国历史学家。1937年生,获牛津大学博士。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Emmanuel College)研究员。伯克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是当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语言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写作的新视野》、《20世纪的历史与历史学家》、《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样性》、《图像证史》、《意大利文艺复兴》等数十多种,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出版。
  彼得·伯克的系列作品将在北大出版社“社会文化史译丛”与“历史学的实践丛书”中陆续推出。

书籍目录

前言和致谢导论第一章 照片和肖像 第二章 图像学与图像研究第三章 圣像与超自然的图像 第四章 掌权者和抗议者第五章 透过图像看物质文化第六章 社会景观第七章 他者的套式第八章 可视的叙事史第九章 从见证人到历史学家第十章 超越图像学?第十一章 图像的文化史参考书目索引致谢

作者简介

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和思路,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们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想的机遇和危险。

图书封面


 图像证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花了三四天的时间读了彼得伯克的这本《图像证史》,总体来说读的还是比较顺畅的,所以首先要感谢杨豫老师的翻译,说句实话,如今很多国外著作进到国内的时候翻译常常是个大问题,有好些不错的书,就是给翻坏的。下面就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看法。有值得商榷之处,还望各位拍砖。就我的感受来讲,《图像证史》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史学研究中使用图画,照片,影像等图像资料这一问题。我总结下来作者的主要看法有以下几条:其一,在接触一幅图像的时候,必须要尽可能的去了解该图像创作者的个人背景,已经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常言道:知人论事。在对待图像资料的时候同样也应该如此。其二,图像资料不可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其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作者主观的加工与发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图像资料对于历史研究就不重要,相反,透过足够多的的某一时期的图像资料,我们或许就有可能从中窥探出那个时代人们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些许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某种集体心态。其三,有相当部分的图像资料反映的是某一民族的人对于其他民族的描绘。(比如早期传教士对于中国的描绘等等。)这些图像一方面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因为过于日常以至于被本民族人忽视的场景。另一方面,尽管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多图像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某一民族观念中的另一民族,但是这也恰恰是我们同样关注和感兴趣的东西。(即比如:西方人观念中的中国,等等。)说了上面的这些,似乎在历史研究中使用图像资料并不怎么复杂,但是我觉得实际操作过程中则是非常的麻烦,比如:在图像的使用与鉴别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有艺术史方面的修养,而这一点至少对于我来说是极其欠缺的。再比如,对于不同图像所处的年代,以及创作者背景的考据,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真的要在史学研究中用好图像,是要花很大的功夫的。最后再讲一点昨天刚刚想到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一直都觉得照片都是真实的(被ps过的不算),但是昨天听广播的时候真好听到一则卡西欧相机的广告,介绍的那款相机号称具有美颜功能,拥有诸如掩饰掉你脸上青春痘之类的功能。这时候我就在想,既然如此,这样的照片还是真实的吗?或许,这种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已经失去了图像的真实,但是若干年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很多女孩子都用这样的“美颜相机”这一现象,勾勒出我们这一时代一些特定人群的特定心态吧。浅见呈上,望大家讨论指正。
  •     本书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图像:images,涵盖广,不局限于二维。摄影和绘画的相互影响及早期的共性——摄影模仿过去的绘画,后来的照片模仿以前的摄影——“照片绝不是历史证据,它们本身也是历史”——对图像材料的考证问题和审慎的运用态度。肖像的展现和被阅读——其中所包含这的主题、式样、内容——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理解的结果不同,以及随着历史时期的推移,后来的肖像(同一种类种,EG帝王像)对于前者的模仿和改变。p32“图象如何用作历史证据?”归纳为三点1、可以提供文本不能提供的侧面证据2、要考虑画家或摄影师的动机3、画家或摄影师的动机——某种程度上的歪曲历史——成为研究其心态、意识形态的有利证据p34艺术作品不能被看作“时代精神(Zeitgeist)”的表达。p36 通过细节的分析对图像作出解释,被称作图象学(iconography)p41 图象研究(图像志iconography)和图象学(iconology)start: 19cen 1593 Cesare Ripa艺术作品表达思想内容,其中隐含的哲学或神学。p43 瓦尔堡学派Aby Warburgh Fristz SaxlErwin Panofsky Friedrich Ast(德国古典学家阐释文本)Edgar Wind三层:文字或句法的层次——历史的层次(关于意义)——文化的层次(如何捕捉古代或其他时代的精神 Geist)前图象学(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图象学分析——图象研究自然意义——常规意义——本质意义p49批判和局限1、带有较多推测2、缺少社会的维度,忽视图像的社会背景3、过于强调字面解释,过分重视以逻辑为中心conclusion:历史学家需要图象学,但必须超越它。
  •     1、风俗画是否造成对社会景象的误读风俗画genre painting 指一种描绘特定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风俗习惯的绘画类型。风俗画的题材都是社会各个行业阶层的日常消遣和典型活动。这些画作在今天成为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历史的珍贵图像文件。与静物画一样,除表面的现实主义描绘之外,风俗画通常还传达了更深的含义;每一件日常物品都有其象征意义,而且对场景的描绘通常是放在一定的道德背景中进行。在17世纪尼德兰艺术中达到了顶峰,尼德兰风俗画的鼻祖是中世纪后期祈祷书中的日历画。本书第六章节有关描绘社会景观的图像中,作者认为法国印象派画家的绘画中也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巴黎及其附近的闲暇生活,这其实也是一种风俗画。但作者也举例社会史学家并不能因此就肯定这些图像就是客观的记录。一定要注意其中的道德寓意的方法,这些作品其实经过了道德双重过滤,作品被加入了道德劝诫或社会批判的功能。与此相类似的是某些婚礼的画像中带有讽刺的成分。表现出两家的父亲在结婚事物中的中心位置,而青年本身在这项事情处理中处于服从地位。这类画作本身讽刺青年其实表示他们将遵守誓约而不是表达爱情,对这一事情没有实际发言权。2、图像学的方法经常受到的批判图像学的方法被职责过于强调直觉,带有过多的猜测,因此不可信。把某个谜题的不同部分所产生的认识拼凑在一起,虽然相当生动,但也相当主观。图像学者从图像中发现他们实际上已经知道存在于其中的那种东西,即时代精神,总要冒一定的风险。另一种缺陷,缺少社会的维度,忽视了图像的社会背景。图像研究者从来不提问这样一个问题:图像“特有”的这个意义是对什么人而言的?无论是艺术家、委托他们的赞助人顾客,还是当时的观众,都会有不同的方式去看待特定图像。这也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叙事中语境的话语人和接受人之间的关系,接收人的不同使得特定语境的解读会完全不同。第三个问题是实践者对图像的多样性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比如17世纪的荷兰绘画中源自于日常生活的场景是否隐藏这意义,这个问题始终存在着正义。一些现代派画家本身抵制图像学解读这一事实没有被充分考虑。最后一点批判,也就是指责这种方法过于强调字面的解释,过分重视以逻辑为中心,也就是说,图像阐述思想,内容高于形式,把人文主义大师置于从事实践的画家和雕塑家之上。这里存在明显问题,首先,形式毫无疑问是作品传达信息的一部分。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说,图像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往往也唤起情感。我们可以发现这种20世纪初提出的解释图像的特定方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过于琐碎和狭窄的缺点,又显得过于暧昧。这使得人们忘却了图像帮助回答的那些历史问题也具有多样性。3、作者在本书中的论点总结是什么在本书中我们主要讨论图像视为历史学证据的问题,图像提供的证词有时会被置之不理。两种观点持有者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冲突。一方认为画像携带着有关外部世界的可靠信息,而另一方主张没有,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绘画本身,集中于画像内部的组织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或同类型的这幅画与那幅画之间的关系,前者总是通过绘画窥见画外的现实世界。作者认为存着“第三条道路”,采用这种方法不意味着折衷,而是小心加以区分。不再纠缠于图像是否可信的问题,而是关注可信的程度及其方式,从不同目标去关注其可信度。图像的套式像文本一样,过滤了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而不是排斥这些信息。换句话说,图像所提供的有关过去的证词有真正的价值,可以与文字档案提供的证词相互补充和印证。事实确实如此,特别是有关事件史的图像。

精彩短评 (总计76条)

  •     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
  •     参BBC《维多利亚时代》
  •     论文参考书。。。
  •     书是好书,翻译不行。
  •     翻译得好顺畅。观点不够吸引人。伯克推崇的对待一切史料均须谨慎“考证”的态度,很赞同。
  •     看历史学家用艺术材料,收获多多。翻译是个技术活儿......
  •     图像能否证史还在于对图像进行训诂学式的考证。
  •     不喜歡現象學=-=
  •     令人向往;理论有余,观点不足。
  •     图像的史料学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种专业规范,也没有相关学术训练。本书作为汇总之作可以启发思考。
  •     #殖民视角#风景画将澳大利亚描绘成空无人迹的蛮荒处女地,而澳洲原住民彻底缺席。
  •     文化史新视角,跨学科新角度,不错
  •     真好看啊真好看~
  •     我一看到书名就很想翻开阅读。传统史料多为文本与口述证据,但图像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史学家的重视。「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此书解释了艺术品何以成为可靠的史料,以及以图证史可能会遇到的陷阱。
  •     名气很大,服务太差,一次买怕:3本书配货就是10天,而且遥无音训,最后满肚子火气的退货.零分
  •     这本书的出现于我而言,很神奇,近到可以指出最近一篇自己入门论文的根本性缺陷,远到我看见了自己必须要走的路与喜欢走的路的融合。另外作者特意强调了这并不是一本解码艺术史的技巧手册,而是力图说明图像的多义性哦,诸君要注意这一点。
  •     彼得伯格多部作品已翻译成中文,每一本都是佳作!
  •     很清晰
  •     老师推荐~应该是很好的一本书。
  •     态度和价值观会被投射在图像上,就像它们被投射在罗夏测试的墨点上一样。||思路开阔,对多种视觉材料、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观点相对公正,只是不够全面,所以会有偏颇。
  •     尽可能讨论以图证史的好处与弊端 视觉材料逐渐进入图史互证的阶段
  •     三百来页的容量有限,有中肯有骑墙,从历史再现的角度描述图像的作用与影响,又从方法论为图像学提供延伸,强调历史研究中图像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想象的无限延展,想象过去、想象看不见的事物的形状(情绪、信仰等)。作为证据,它可以有法律的效用(监控录像),可以是生活的见证人(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从范艾克在画中留下的笔迹,提出了见证人这个概念,即见证人能够而且只能够表现在特定的时间从特定的角度所看到的东西。对后面说到的隐藏读者及接受理论感兴趣。另外本书的翻译也是有点醉,比如把拉斐尔前派译成拉斐尔以前的。。。
  •     学习开辟史料来源与鉴别
  •     重读,才发现有“五频道香水”这样可爱的翻译
  •     图像证史,书名就很诱人,读起来也豪爽
  •     朋友推荐的,不知如何,还没有翻
  •     “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是鼓励此种证据的使用,二是向此种证据的潜在使用者告知某此可能存在的陷阱。”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图像也是思想的表达。
  •     此书讲述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的重要性,从图像去进入历史,将图像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指出对图像使用需要谨慎的地方。
  •     概论性
  •     书中最后的章节,探讨了历史绘画和历史资料能否当做论证史料的存在。在贝托鲁奇和罗塞利尼的影片,还有黑泽明的影片,都是电影叙事风格的展现。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看的《罗生门》,或许就是新文化史中叙事史在电影种展现,就像娜塔莉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一样,流传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立场,谁是谁非,真得很难讲清楚。最后,伯克力图突破现有的图像资料,新文化史能否走出图像资料后,能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未来走向在哪里,我们拭目以待
  •     这次入手感觉还是不错的,应该认真研读一下!
  •     关于图像与历史、社会变迁的跨学科力作,很好。
  •     耐看的书,我是看了又看。
  •     Not that new, but still classic and super helpful. Can't believe my supervisor did her doctor work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my favourite culture historian.
  •     翻译的不错,比较浅显
  •     标题很大,内容一般,国外的很多心理体验国人借鉴意义不大。希望有国人写出自己的这个专题的理论文章。
  •     时下流行出版各种旧影集,或可展开写点什么
  •     学术化
  •     并非是揭示一门新史学范式的方法论总结
  •     本书支持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
  •     所谓可见中的不可见性,涉及范围比较全面,好读。
  •     角度很特别 内容一般
  •     不是讲解技法的,是方法论。
  •     史概pre的任务书,其实自己很喜欢。比起其他的史学理论,伯克这本算是很接地气的了,很好读。而且不仅是史学理论的说明,通过82张图片罗织了整个世界的大概轮廓。以及很想吐槽中文本的封面= =,这幅画根本不在伯克举例涵盖的图片之内,不明白为什么用这张。也许想表达“照片不会说谎但是摄影师会”?
  •     翻译和编辑疏漏那叫一个漫山遍野啊
  •     很好读。轻松愉快。
  •     伯克一贯的流畅,但这本书翻译的差点火候。其实理路还是现代史学的一些基本规范,具体解读和阅读则要求对欧洲史等熟咯。觉得这一块在中世纪和近现代作用极大。
  •     提供了一个全面解读图像的意识,不要盲目相信图像的真实性。
  •     很不通俗,容易打瞌睡
  •     还在看。看后再评价。
  •     诚如作者所言,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技巧手册,无论是书中列举的以图证史的成功范例还是对待图像时需要警惕的种种“陷阱”,都带着一种饶有兴致的旁观和玩味感,而不强调可操作性。全书图像和文献材料都很丰富,时间和学科跨度都很大,组织得也比较清楚,涉及电影的部分尤其显现出时代性,让我想看电影的清单上又增加了一长串。
  •     写得几好。值得一看
  •     图文并茂,博大精深,网状叙述。
  •     新史学
    老师推荐的书
  •     按中图分类法,这本书编号J110.9丢在艺术史一栏。开始以为不过是伯克写作《制作路易十四》时的边角料,但作者随后从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的角度一层层解剖图像的手段,令人拍案叫绝。更意外的是,这本书出人意料的不那么“白”,对作为“他者”的东方也有评述,意外惊喜。
  •     这也说明书中插图的重要性,即插图与书中的观点互补,而不仅仅的装饰,是能表达文字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
  •     想把我的毕业论文烧掉~~o(>_<)o ~~
  •     图像是历史文字的补充;摄影师和画家总是带有偏见;偏见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     泛泛而论。
  •     之前在一份台湾文化大学图像史入门课程的书单上发现了这本书竟然是图像史入门必读,但是仔细看来此书更多的在讲“图像”在物质文化史中的意义,伯克认为“图像”的现实主义并不‘现实“,而且”图像“的意义更多源于宗教政治,全书对”以图证史“和”以史证图“并没有太多的分析,实为遗憾。
  •     比較好讀,後五章一口氣讀完,對圖片的敘事以及影像的運用有新的啓發。譯筆不流暢。
  •     图书馆里借来看过后才买的!收藏!
  •     通俗易懂 逻辑性强 也比较适合一些思考的阅读
  •     对从不同角度解读图像提供例子和提醒,图像之于文字资料是对于后人见证,了解历史的有力补充。
  •     历史学习除了文字最重要的还有大量的图像,这本书分析了图像在历史研究中的突出作用,讲解了如何使用图像学习历史,探究历史。虽然是专业书籍,但是是一本好书。
  •     王笛课程
  •     italian / Testimoni Oculari / Prof Barberis
  •     差不多就是"用图像影像研究很不错"加上"但是研究有这问题那问题这缺陷那缺陷要小心这小心那"。。。总之还是觉得用人这么主观创造出来的东西进行研究大多都是扯淡sigh
  •     艺术作品意义有三个层次:一是前图像志描述,二是图像志分析,三是图像学阐释。—欧文·潘诺夫斯基
  •     一般,多泛泛而谈,没有怎么深入。不够说到底图像其实不过史对文字史料不足的补充。
  •     学艺术的人需要懂得理论知识。
  •     好书,观点新颖,很受启发。
  •     一些思路挺好的,但实际举例不够多。。。
  •     书中强调应谨慎对待图像材料,并提出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解读图像的方法,虽然所列材料多为西方美术作品,但同样适用于针对中国各类图像材料的解读和研究。在论文动笔前看这本书,实是幸运。
  •     涉及一些核心问题
  •     就是翻来覆去找对应图片看好麻烦,而且还看不清…完全可以把图片集中在正文前/后铜版彩印嘛。以及“五频道”香水是什么鬼?Chanel 5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