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诗歌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一个人的诗歌史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ISBN:9787563393398
作者:刘春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八每次想起顾城的死,我都会想起他的那首《墓床》,这是我读到的顾城最令人动容的作品,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社会角度都值得细细琢磨。它冥冥中折射出了顾城的生活以及他内心所面临的困境,甚至暗示了诗人的最终结局: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第一句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有一种洞悉命运的坦然,所以,尽管知道自己将永远逝去,内心却仍然很平静,“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和“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点明了“我”对大自然的亲近。在人群的喧嚣与大自然的宁静之间,“我”选择了后者。这符合顾城一贯的性情。“人时已尽,人世很长”,这句话值得注意,“人时”指的应该是肉体存在的时间,而人世,则是指生活。也就是说生命消失了,但生活仍在继续。而“我”感到累了,想“休息”。注意这句话的“中间”二字,在生命与生活中间休息,无疑是烘托出一种深刻的失落,也就是说,无论是生命还是生活,“我”都不再身处其中,因此“我”也不再关心。从这句诗,可以看出顾城的绝望与执拗。“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这两句初读有些费解,仿佛作者在梦呓,但细细琢磨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深意。两句话里“走过的人”,不是指同一个人,而是指不同的人;甚至不是指两个,而是指川流不息的人群。对于同一种事物“树枝”,有的人只看到它的方位——“低了”,而另一些人却看到了它内在的生命力——“在长”。对艺术品的欣赏也如此,不同的角度和心情,得到的结果就大相径庭。我们也可以说,最后两句与前面两句相互呼应,树枝的“低”是对前面所描述的“永逝”的一种哀悼,树枝的“长”则是对“愿望”的期待。结合顾城的诗歌追求与他的生活态度,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从表面看,整首诗安详、平静,仿佛一个看透世事的老人在喃喃低语,然而实际上却充斥着“永逝”、“悲伤”、“人时已尽”、“休息”等谶语,这些词句无声地揭示出了诗人内心的厌倦以及因厌倦而招致的结果。从诗歌传达出的信息看来,顾城走到自杀这条路,早已预定。多年以来,我向大量朋友介绍过这首作品,2003年1月,我在一篇关于张枣诗歌印象的文章中,再一次提起了《墓床》:“读张枣的诗歌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顾城,那个绝代天才,他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他的诗就像用手指轻拂丝绸,总能让你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舒适,即使他的本意是要表现并不‘舒适’的诗意,最典型的代表是八行短诗《墓床》……”把最不舒适的诗意用最舒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当代诗坛,除了顾城,还有几人能够做到? 而作于1980年的《悟》,也将因其精练的语言和巨大的张力而不朽:树胶般缓缓流下的泪粘和了心的碎片使我们相恋的是共同的痛苦而不是狂欢前三句,写的是形象:浑浊的泪水如同树胶,使两颗心相逢;后三句,写的是结果:是痛苦而不是欢乐使人相互信任和相互依恋。的确,结缘于欢乐中的人们,情感往往难以持久,而受到苦难磨练的情感,则更为牢固。从技艺上来说,第二节的“相恋”接纳了第一节的“粘和”,第二节的“痛苦”对应了第一节的“泪”和“心的碎片”。有情有理有形象,诗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首诗,远比那些干瘪枯燥的格言来得生动有力。当我翻开一部过往的文学作品集时,我习惯给那些优秀或不优秀、著名或不著名的作品进行如下分类:哪些是有文学意义的,哪些是有文学史意义的,哪些两者兼具,哪些两者皆无。用这一套方法,不同的读者可以较为便捷地从一本书里挑选出各自感兴趣的篇章。《墓床》和《悟》无疑首先是以其文学价值而存在的,但因为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心路历程,它足以成为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即它兼具了文学和文学史的价值。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

前言

两年前,我本人参与评选工作的“宇龙诗歌奖”决定将那一年度的宇龙诗歌奖授予寒烟、李以亮、刘春三位诗人时,我曾代表评委会写有以下的颁奖辞:本年度宇龙诗歌奖授予诗人刘春,多年以来,刘春的创作始终保持了他对诗歌的谦卑、敏感和真诚,他的诗曰 益贴近他自己的生活,由技艺的练习转向对内心的发掘和呈现……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批评文集《朦胧诗之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不仅显示出他对诗歌现场的诗歌眼光。这应该说体现了大家对刘春诗歌和诗歌批评的某种共同看法和评价。这些年来,诗坛上众声喧哗,花样繁多,从事诗歌批评或研究的人也真不少,但为什么刘春写下的那些文字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呢?首先,刘春不是以一个评判者或纯学术研究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从个人的接受和阅历出发,切入了中国当代诗歌近二十多年来的历程。这就使人感到亲切。他为我们提供的,首先是一份个人的亲历和心灵的见证。在这本《一个人的诗歌史》中,他比他所论述的六位诗人都要小一辈或半辈。他所讲述的,是他作为一个年轻诗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与那些诗歌心灵的相遇和对话,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经验的生长”。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两个细节,一是他在一篇论及本人的长文中所回忆的他在读到《帕斯捷尔纳克》一诗后“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一是他写到早年在一个地方实习时,从那里图书馆的杂志上第一次读到《瓦雷金诺叙事曲》,最后竟忍不住把那两页纸撕了下来带走,并说这是他生平所做的最“见不得人”的事。但正是这样的袒露,使我对他一下子产生了信任。因为诗要寻找的正是这样的读者,正是这样一颗满怀着秘密的爱、渴望和战栗的心灵。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个愿望:用一本书,展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百转千回的诗歌与诗人之河呈现那些打动一个时代的灿烂诗句背后幽微的人和事以此献给无限的——无限的少数人……  ——刘春《一个人的诗歌史》之可贵,正在于它以一颗真诚、敏感的心灵对诗歌的寻求和接受,唤起了人们的阅读记忆,也再次唤起了我们对诗歌,对那些照亮、提升我们的精神事物的爱,让人在一个沮丧的年代再次感到了诗人与诗歌的意义。  ——王家新1978年以来重新复活的中国自由派新诗已经成为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汉语。刘春的思考非常重要,这一方面是囚为他的诚实、谦虚和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属于正在对这个传统进行反思和超越的年轻一代诗人。  ——于坚刘春用真诚去感受诗歌兄长们的生活行迹与作品内涵,再把所获得的感受形成可以触摸的文字,这是一种综合性极强、韵味极其丰富的文体,它具有文学评论的精确与简练,也有生活随笔的细腻与温润,同时也自然带出随笔特有的一种思考。  ——柏桦

后记

我想记录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刘春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用一本书,展示新时期以来百转干回的诗歌之河,记录一个时代精英的光荣与梦想。那是一本理想中的书,如果它能够完成,也将成为作者本身的光荣与梦想。2002年秋天,我向这条河流迈出了第一步。起初,我把“网”撒得很宽,希望在一本书中介绍新时期以来涌现的60个诗人,并且包括与诗歌有关的刊物、选本、事件、争论、流派等内容。随着阅读的深入,方向越来越明晰,“网”越收越拢——我决定重点写15_20个印象深刻、又在文坛上得到公认的诗人,写他们的生活、作品、经历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一切。现在这本书,是这批诗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均出生于1954年至1964年之间,其中的一部分被命名为“第三代诗人”,另一部分被称为“后朦胧诗人”,两份名单常有交叉,我习惯将他们统称为“第三代诗人”。如果说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人”(一些学者习惯以“今天派诗人”称之)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读者心目中的偶像,那么毫无疑问,西川、于坚、欧阳江河、海子、王家新、柏桦、李亚伟、韩东等“第三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明星,我们的成长和阅读和他们密切相关。我至今仍能回忆起当年读他们作品时的欢乐与激动,可以说,没有这些诗人的滋养和激励,我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走到今天。无论从技艺还是思想层面,“第三代”都是值得研究,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艰辛的求学道路,他们在无书可读的年代,从“老三篇”、小人书、大字报,从糊墙壁的《人民日报》,甚至从烟盒、招牌、启事、赤脚医生手册、标语、小字条进入文学,最终走进文学史和诗歌史,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欢乐、多少启示等着我们去分享、品味。为这一代人立传,一直是我内心的愿望,我要像爱伦堡写《人•岁月•生活》那样写一本书,向这些亦师亦友的前行者致敬,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们的痛苦与光荣。当然,即便我把他们当老师,也不意味着我会因此丢掉自己的立场。作为评论者,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忠实于内心的判断,才是对被评论者的最高的尊重,为利益所趋而发出唯心言论的写作者不仅虚伪,而且可耻。在讨论一些诗人的创作时,我没有面面俱到。比如海子的长诗《太阳》、于坚的《0档案》、西川90年代中期以后的长诗,都没有详细论及。此举源于我对自己能力局限性的认识,这些诗要么过于高深了,超出了我的理论能力,要么和我的观念不甚符合,与其勉强自己去阐释,不如识趣地藏拙。此外,我较少论及长诗还与我对本书的定位有关,我一开始就不想写一本纯粹的诗歌评论集。

内容概要

刘春,著名诗人、评论家,1974年出生于广西荔浦。著有文化随笔集《博尔赫斯的夜晚》、《或明或暗的关系》、《让时间说话》、《朦胧诗以后》,诗集《忧伤的月亮》、《幸福像花儿开放》等,近年在《花城》、《读库》、《星星》、《名作欣赏》等开设随笔和评论专栏。

书籍目录

序一“一个人的诗歌史”与“最初的泪水”序二刘春的书写风景与历史工作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从黑暗中来,到白云中去后记我想记录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诗歌史》:著名诗人王家新、柏桦作序。一个古典时代的光荣和梦想。一代诗坛精英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向《人•岁月•生活》致敬。

作者简介

一部论述中国诗人生活史和创作史的诗学随笔,一幅中国新时期波澜壮阔的诗坛画卷。之前曾在《读库》和《花城》连载,在海内外强烈反响。通过对著名诗人海子、顾城、于坚、西川、欧阳江河、黄灿然生活经历与诗作的梳理与互证,展现了一代诗坛精英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一个古典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一个人的诗歌史》之可贵,正在于它以一颗真诚、敏感的心灵对诗歌的寻求和接受,唤起了人们的阅读记忆,也再次唤起了我们对诗歌,对那些照亮、提升我们的精神事物的爱,让人在一个沮丧的年代再次感到了诗人与诗歌的意义。
—— 王家新
1978年以来重新复活的中国自由派新诗已经成为传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汉语。刘春的思考非常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诚实、谦虚和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属于正在对这个传统进行反思和超越的年轻一代诗人。
—— 于坚
刘春用真诚去感受诗歌兄长们的生活行迹与作品内涵,再把所获得的感受形成可以触摸的文字,这是一种综合性极强、韵味极其丰富的文体,它具有文学评论的精确与简练,也有生活随笔的细腻与温润,同时也自然带出随笔特有的一种思考。
—— 柏桦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诸般成就被彻底认识之前,描述出诗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存状态和工作状态,使之不再处于被层层遮蔽的境遇之中,是一项基本的、迫切的和重要的工作。在这一方面,刘春这一系列文章意义非凡。
—— 西川

图书封面


 一个人的诗歌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收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发过来的信息:《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和第一部修订本今日出厂,12月上旬在各地书城上架。第一部修订本比原版增加了6万字,因此,几乎也是一本新书了。不过需要告诉读者的是,原版《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一部收录的是6个诗人:顾城、海子、于坚、西川、欧阳江河、黄灿然,因为此次增加了6万字,整本书篇幅太大,为了保证这一系列著作的延续性以及彼此间的协调性,出版社进行了统一规划,把原本放在第一部的黄灿然挪到了同时出版的第二部中。这样,第一部和第二部都是写5个诗人,即第一部顾城、海子、于坚、西川、欧阳江河;第二部柏桦、王家新、韩东、张枣、黄灿然。这样两本书就显得很均衡了。虽然表面上每篇文章是写一个人,其实我不希望给读者这种印象。在我看来,我只是以某个诗人的成长作为切入点,在写整个诗坛状况、诗歌的发展以及诗人的命运。这一点,在第二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第三部写哪些诗人呢?还没最后定。
  •     一个人的历史为什么这么火?南国早报 2012-11-11 ■ 杨凯   告别集体历史叙述的昨天,迎来个人历史叙述的今天。当下图书市场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某某历史方面的书籍。如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本报2010年1月23日第29版曾以《<一个人的诗歌史>揭秘风云激荡的诗歌江湖》为题作过报道)、解玺章、张颐武的《一个人的阅读史》、王尧的《一个人的八十年代》、洪子诚的《我的阅读史》等等,并且反响都还不错。  读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就被他的文字吸引了,他娓娓道来,诗人的生平、作品、评论穿插叙述,不是学术作品,而是随意的,读来是生活的,是有温度的,诗人活生生地站在了你面前。于坚、顾城、海子、欧阳江河、黄灿然等都是刘春为他们立史的对象。王尧饶有兴味地回忆他所在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生动而平常的生活点滴,洪子诚、解玺章、张颐武的读书感悟,没有章法,没有约束,但读来颇有质感。  为什么现在一个人的历史叙述这么流行呢?首先肯定是有怀念的意味,人走过一段时间便喜欢怀念,这是人之常情;再次人都有好奇的天性,想去看看一个人背后属于他们比较隐私的故事;最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和张扬,个人立场的再确定,个人记忆的深刻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我们不再是追求宏阔的历史宏大叙事。  读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历史,便可以触摸那个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历史不再是单一的大众的历史。历史不再是生硬的和苦涩的,历史具有了感情。个人在其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有了更清晰地体现。通过这些诗人、学者、作家的成长历史,我们便可以略知他们生存的时代悲喜剧。  我们不再是过去的集体狂欢,我们有了更多的自我价值定位,我们有了更多的多元化生活追求。一个人的历史,可能比宏大的没有细节的历史生动。所以这种历史不追求宏大和空阔,追求真实和细腻。它们在图书市场上火就不足为奇了。
  •     冯 磊 《一个人的诗歌史》,刘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一○年一月) 如果德国人顾彬说得没错的话,那么当代中国文学的顶峰应该是诗歌而非小说。号称是「文学中的文学」的诗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表现出来的「井喷」现象,估计在短期内无法也无人可以超越了。从这一点来看,后人对于「朦胧诗」(也有人称之为「今天派」)以及「后朦胧诗」的写作,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恐怕要保持一种必须的敬畏了。理由嘛,似乎比较简单一些:以宋诗为例,尽管同样成就斐然,但是,在文学史里却无法超越唐诗。这里,固然有「唐朝的和尚好念经」之类原因(先入为主?)的存在,本身更与时代气象有关。窃以为,就诗歌写作而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很可能是一个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做预测,其实是一件并不讨好的事情。尤其是,必然要引起局中人的反感甚至暴怒。所以,大凡讨论一个行业前景的话题还是少说为妙。故而,我还是想从当代中国诗歌写作自身谈起。  中国的白话诗歌,自然不是从胡适开始。而「拍桌骂胡适」一类的顺口溜自然也因为文笔欠佳而饱受质疑。但是,自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降,现代诗歌的格局得以确立却是不容否认的事情。此后,历经近百年的积淀与试验,当代中国诗歌已经出现了某种标准。或者说,评价一首诗究竟如何,大致也有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固然没有标准化试卷的答案那样严谨,但是谈起来大家还是都能够说出个子丑寅卯的。比如,谈到北岛的《回答》以及舒婷的《致橡树》,大家都会说好。这里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审美取向,其实就暗含了一种标准。至于这种标准的确立,一方面与我们的阅读经验和文化传统相关,另外一个方面,应该感谢大批的诗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实验印证了汉字和汉诗的魅力。同时也用自己的努力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创作与审美上的规矩。  时隔二十多年,当我们扳着手指头一一道来,当年的诗人们犹如颗颗大星,点缀于诗国的星空:北岛、舒婷、顾城、海子、欧阳江河……今天,他们早已经进入了文学史,我们的孩子以及更多的孩子们正在诵读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句子。因为躬逢其盛,他们中的很多人获得了明星般的待遇。多年以后,福建省的一位诗人回想起当年舒婷所受到的殊荣,不禁感叹:假如舒婷是一位美女,福建的文学圈恐怕要出大问题。言外之意,女诗人舒婷作为饱受仰慕的对象,绝不亚于今天的女明星们!又据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都曾经举办过诗歌活动。每天晚上,在新闻联播之前,电视台都要播放诗歌朗诵的活动。大批的仰慕者蜂拥而至,在舞台上甚至更衣间,粉丝们对诗人狂追不舍。在现场,顾城被众人的手反覆抛起,最后不得不趴在地下大喊:「坚决反对个人崇拜!」  上述的种种逸事,都让人不禁感慨万分:时代的主题,确实已经变了。  记得曾经在一份文学刊物上读到过,大批的前苏联读者曾经排着队去购买诗集。对这种事情,作为写诗的人,也曾经眼红和感慨过。但是,时至今日,回忆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些往事,不也同样触动大家的心弦吗?  诗歌阅读在当代中国的衰落,或者说以诗歌为代表的主流文学渐渐遭遇冷遇而失语,显然并非作者的问题,更不是哪个读者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已经渐渐抛弃了价值高昂的理想。换句话说,理想主义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吃香了,大行其道的是商业本位和经济利益。  在这里,我不想发出一些无谓的感慨。毕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唐诗之后再无唐诗,宋词之后音韵遂绝一样,这是时代的问题,而绝非个人的意愿所定。前不久,看到德国的中国文学「爱好者」顾彬先生对着媒体大发感慨,老人不断抨击中国当代文学在走下坡路。现在看来,不是中国诗歌和纯文学不行了,而是时代的主题变了。下一个诗歌高潮的到来,肯定不在近期,看来是必然的了。  诗人刘春写了一本诗学随笔,命名为《一个人的诗歌史》。其中收录了六篇随笔,主要对当代诗歌中的几位重要人物进行了大致的梳理。这六个人分别是: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和黄灿然。在谈到顾城的时候,刘春主要围绕顾城的诗歌写作、尤其是顾城自杀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其中,对于顾城杀妻这件事表达了个人的理解,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探讨。对于另外一位自杀的诗人海子,则从精神领域进行了分析。此外,作者通过个人的阅读视角,对其他几位诗人的写作与个人生活进行了归纳,力求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诗人。  无疑,任何个人史都是当代史。同样的,正是一个个诗人的存在,才组成了一个浩瀚的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星空。刘春的《一个人的诗歌史》,虽然浓墨书写的是六位代表性诗人,但是,其间的千头万绪和细枝末节却无不是当代中国诗歌命运的细节与回放。就此而言,这本《诗歌史》,本身也是一本文化现象史。读这本书,犹如在捧读一个滚烫的、激情四射的大的文化时代。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关于顾城的那段,是深夜里读的。相当的温暖。与我读到的其他文字很大的不同。
    借用作者的话:“昔人已去,留下我们这些碌碌之辈,为谋取每日的口粮而低首敛眉,过着平常而自得其乐的日子,没有得到顾城般的才华,但也没有染上那份血腥;没有谢烨般的宽怀,但也没有经历她那样的苦痛。这样的日子已经值得庆幸,那么让我们先学习做一个寻常人吧,少张扬,不骄奢,为小小的幸福而感恩......”

    是的,光就顾城那些清新明快的诗歌就应该深深的缅怀他!
  •     生活中的“大师”
  •     对海子、顾城不多的了解,大多源于这本书。
  •     我也悄悄写过诗
  •     关于顾城和海子那两篇写得挺好,引用了众多人的文章和史料,对于他们的去世给出了多方位的解读,虽然并没有真正将迷雾拨开,但也提供了足够的视角。
  •     如果他不自诩是个诗人,可以考虑给三星。对一个诗人来说,这部私人诗歌史不够灵气,不够专业,不够干净。
  •     让我发现诗的美妙
  •     1.2.
  •     诗淹没在诗集里,而看这种书更容易与“那首诗”相遇。。。
  •     現在看來未必高明,但對於高中的我來說,是一本很好的書,初步了解中國當代詩和詩人。
  •     从此多了一个痛苦的诗人,多了一行绝美的诗。
  •     春节假期是在亲戚家里过的,料到会很喧闹,于是带了两本事先准备好的书,躲入没开暖气的房间,享受一个人的阅读。其中有英国历史学家弗思所撰《克伦威尔传》,还有刘春的这本《一个人的诗歌史》。我的打算是,认真读几章《克伦威尔传》,再翻一翻《一个人的诗歌史》,前者我是当学问来做的,后者则为休闲。

    谁料,一上手就放不下了,以至于早把诗歌史读完,仍觉得热情涌动,迟迟无法平静,返回冷冰冰的历史里。

    刘春的文字我不算陌生。2009年中,珠江国际诗歌节上海站举行,我有采访任务,为临时抱佛脚,买了他的《朦胧诗以后》。我初中起迷恋诗歌,首先是古诗,随即接触到表哥先借后送的《朦胧诗选》,对现代诗产生强烈兴趣,还信手涂鸦,“自创”了大量作品。可惜,那时候现代诗歌已从主流媒体、书刊上蒸发,又没有网络,在我最需要好作品“主动”叩响心扉的年龄,好诗却踪影难觅。而所能找到的一些诗歌角落,风格、技艺要么保持着“五四腔”,要么先锋得远超我的理解力。上海广播电台当有一档诗歌栏目,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但其播送的诗歌,往往抒情无度、词藻华美。我那时青春痘茁壮成长,叛逆心理如脱缰野马,不缺洪水般恣意的抒情(流行歌曲里应有尽有),却渴求能击中灵魂、让我安静下来的诗句。然而没有。就这样,我逐渐远离现代诗,大学后干脆不写诗——因为缺少学习榜样,怎么也洗不清“五四腔”“朦胧味”,满怀的个人情绪和体验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直至为工作“被迫”读了《朦胧诗以后》,我才隐隐意识到,我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是有巨大断层的。我的“诗歌史”中有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郭沫若,接着是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梁小斌等朦胧诗人,再接着?几乎没有。于坚、韩东等“第三代”虽有耳闻,却并不了解,总觉得“闹哄哄”。换言之,我的诗歌阅读趣味长久地停留在“朦胧诗”阶段,往后直接跳到了至今难以领会的先锋诗,独缺中间一大块。而问问我周边的同龄人,谈起中国现代诗歌,恐怕也只能数出徐志摩、戴望舒、北岛、舒婷和顾城(前四位有作品收入教材,顾城的名声则更多来源于诗歌之外)。若非碰巧遇到《朦胧诗选》,我的“诗歌史”将更加“古远”。

    不过,《朦胧诗以后》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太琐碎太纷乱,思路也不够清晰。写完报道就被我抛掷脑后。关键是,由于对诗歌圈的隔膜,那篇报道写得很没感觉,可算入“烂稿”,出身于复旦诗社的副总就说:“你这篇稿子真把我看郁闷了。”这确实也是我从业以来最让自己郁闷的稿子,既没把握住诗人们的灵魂,也没勾勒出一幅简明的“诗歌地图”,我都没好意思寄给采访过的陈东东看。

    我原想,这下我是彻底和现代诗拜拜了,权当从前的热爱是打了一回酱油吧。然而一篇失败的稿件,毕竟让我重新回到过诗歌,而且有了新发现,总希望对这片“新大陆”有所了解。何况,我不甘心在一个自己喜欢的题材上跌倒,还很惨。只不过,我迟迟没能找到一本脉络清晰、评价到位的“诗歌史”。或许是记者的职业病,我不想去翻教科书,而是期待着一本《光荣与梦想》式的能带来阅读快感和精神享受的诗歌史。所以,当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刘春新作《一个人的诗歌史》的后记,幸福得差点晕厥——他说要写一部当代诗歌的“光荣与梦想”,且向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致敬。

    当然,《一个人的诗歌史》区区15万字的篇幅并不足以承载如此宏大的叙事,刘春选取了6位诗人: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朦胧诗派”中只有顾城,刘春坦言因接触尚少,特别对北岛难以把握,其他“名将”暂付阙如。可无意间,这恰好契合了我的期待视野,我就是想补上这一课。同时,这种用人物串联历史背景的写法,也颇对我口味。顾城、海子等6人虽然分别论述,但共享一个大背景,加之刘春行文间经常性地点出具体时间、事件,并进行评论、比较,合起来,就是一幅能按图索骥的“诗歌地图”。艰深的理论或繁琐的“历史还原”会把我这个门外汉吓跑,刘春成功地绕过了这两大陷阱。
  •     诗人的生活略阴暗和消极
  •     无可救药地迷恋上顾城。。。
  •     将那些几乎要消失在视野中的名字重新带回了我的生活。诗人为什么从八十年代的大众偶像变成了受冷落的群体呢?
  •     这几个诗人,我只读过海子和顾城的一些诗,有这样一本评传,可以让我更贴近诗人的真实面目,很不错,推荐了。
  •     喜歡這種講詩歌的方式,有生活有情感有感悟。尤其愛顧城和于堅這兩部分。
  •     3.5,只认真看了顾城和海子的部分,其他都是迅速扫完的,所以不具备参考价值。的确是“一个人的诗歌史”,因为都是从作者自己的感受出发的,辩证地收录了许多材料,但总体上依旧是本适合入门的书,无论是人生经历还是作品评论都比较简单。
  •     当作诗人小史来读更佳。
  •     诗人的史料,或者群像写真,读读无妨。
  •     很不错的一本书,既像诗歌史又像评论,虽然作为历史不全面,但作为评论很好,有感情而且很冷静。值得一看。
  •     喜欢顾城!
  •     我是一个迷恋诗歌的人,总觉着那些简短精辟的文字却有着百转千回的情感,需慢些体味和思量。大学时买的第一本诗歌集就是顾城的,喜欢那些充满想象和美妙的文字,接着又是海子的诗集。可能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这两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除了所作之外本身就是传奇。
    书寄到单位之后,我就放下购买的其他书籍,第一选择它来阅读。确实,我们需要了解那些魅力诗人的一切。
  •     喜欢书里的介绍
  •     黄灿然差太多了。
  •     生命中遇到的诗人和诗歌,不断清洗我们的眼睛。感谢,珍惜。
  •     一扇门
  •     有诗人的一往情深,无象牙塔的诘屈聱牙,更无意识形态的装腔作势。四九年后之诗歌史,舍此未之见也。
  •     这是一本好书,我是看见《读库》09年第五期上面刘春写的一段关于西川的文字才买下来的,很耐读哈!
  •     刘春写的真不错,但偶有错字
  •     现阶段,很喜欢这种普及诗人与诗歌作品的书籍,还是阅读量太少吧。不过最近认真开始读诗以后,发现许多新的东西,感谢华师这么好的环境熏陶。
  •     经朋友推荐的!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逐字逐句地去欣赏!非常享受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的文化大餐!觉得刘春是一个精神导师,改变着我的心智生活!
  •     把很喜欢诗歌和诗人生平有机会联系在一起了
  •     态度还算诚恳
  •     还不错,有很多诗的解读,比较好玩的是80年代初一个诗人红了之后会有别人冒充他……结构有些呆板,写到的诗人有的也不是我喜欢的,黄灿然倒是个意外。
  •     原来在我出生的那些日子,中国竟然有一段属于诗歌的时代…
  •     想要看到这样一本讲述那些人的书 我们一直在迷雾里看不清他们 这本书我觉得很不错 比较客观 又富有诗意 还有很多那些人物的诗歌 抒情也美丽
  •     喜欢海子的诗没有理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海子本人
  •     标题党,当当不是这样的手段连评论都没有。当当评价不客观,豆瓣不错。
  •     介绍类书籍
  •     再读于坚的诗吧。
  •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忧愁,加增了智慧,就加增了忧愁
  •     一份见证,有记录,有感受,有段子。写欧阳江河80年代在四川大学演讲,题目是《魔界,神界和人界》,因语言“太巫术化”,导致两个女生当场晕倒。很好奇巫术话的语言是什么样子。这两个女生心理承受能力也不行,要是给她们看托尔金不得瘫痪不起了。
  •     不谈其他,只论诗歌和那些因诗歌而活泼着的灵魂。
  •     作者对写作对象的解读,还略显肤浅。作为诗人,如果能从内心去分析,可能会更好,当然也更难。结果我们看到的就是现在这副摸样,像是一个诗人的履历表,最多加上作者的一些感悟。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     唉,那些人那学是
  •     刘春独特的文体,十年磨一剑,写了这么一群写诗的孩子。
  •     了解中国现当代诗人的比较好看的书
  •     诗歌史,不是很懂,算学知识吧。貌似内容更偏重诗人的私生活
  •     让我们对诗人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引导着我们对诗人们和他们的诗的重新认识。赞~~~~
  •     介绍是介绍了,但主观性太强——虽然作者也说了,但这不是理由,沾了“史”字,就得客观些。作者文笔也不怎么样,诗还是不错的
  •     本书大多数资料都是早有的无数的诗歌史和诗评文字里常见的,毫无新意。浪费了。
  •     我还是弄不明白诗人靠什么生活。
  •     书名挺好的,写得真烂。。
  •     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还是看到了不少让人惊喜的诗呀~
  •     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作者写了五个人,其实写了一个时代,将中国的诗歌状况交待了清楚。我不是一个爱读诗的人,诗与散文就像电影与电视,诗和电影短小精悍,需要看后用更多的时间来回味。读诗吧,诗人的心灵世界多令人向往,他们的浪漫情怀,想象力将人生也变得丰富多彩,像条大河,奔腾不息,延伸出新的道路
  •     诗者的故事 喜欢诗歌的朋友值得一看 很多背后的故事
  •     当时看介绍就很喜欢。拿到手,觉得印刷的字比较淡,看起来有点吃力。
  •     正在看21313213213213213213216512365123156
  •     三本了,读吧!
  •     作为诗人去写诗人介绍诗歌总是非常有优势的。刘春的笔力很好,将这些诗人的生的作品都绍介的很到位。作为诗歌爱好者,能让刘春引导去了解资料太繁杂零散的诗人,我觉得非常兴奋。是本好书。包括后面的两部,我也都看了。
  •     对诗的解读不错
  •     很高兴认识了一些第三代诗人 尤其是欧阳江河
  •     很大的时代,很渺小的我们。
  •     八卦
  •     很棒的一本书,作者刘春的文笔贴近读者心理,说明个人观点的同时不忘举一些实例。真的让人读起来手不释卷,沉醉其中。
  •     我不会还没看完就再买一册收藏!这是我非常看好的一本当代诗人研究的入门读物。
  •     一次细读一人
    体味迥异文风
    感悟别样人生
    收获心境提升
  •     始终喜欢活人写的身边的故事,读起来非常亲切。可以算简明诗歌入门导读了。
  •     对于我这样一个诗歌的门外汉来说,真是省脑流量的一本书。当然写的也好
  •     看起来很过瘾!
  •     诗歌画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