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出版社:上海古籍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32560110
作者:徐志啸
页数:283页

内容概要

徐志啸 复旦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本科生,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1982年)、北京大学文学博士(1988年)学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两个专业博士生导师。已出版《楚辞综论》《先秦诗》《中外文学比较》《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简史》《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古典与比较》《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叶嘉莹与中西诗学》等学术著作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三十多篇。独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独立主持并主要参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先后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秋田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作学术演讲,赴香港中文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南非大学等参与学术交流。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特点
一、由汉字结构建立诗学
二、视角独特
三、比较中西诗学
第二章 陈世骧:比较视野中的中西诗学
一、宏观比较:认识中国抒情传统
二、微观辨析:中西诗学的字词区别
第三章 周策纵:诗词的“当下”美与中国浪漫文学探源
一、关于诗词的“当下”美
二、中国浪漫文学探源
第四章 叶嘉莹:传统诗学研究的核心观念与研究特色
一、兴发感动的生命美学
二、词的美学特质及其分类
三、张惠言与王国维词论之比较
四、独特的诗词评赏风格
五、对杜甫诗的看重与独到评析
六、创立评词新体式
第五章 刘若愚(上):用西方理论解析和比较中国古代文论
一、关于文学研究对象
二、中西文学批评的基本差异
三、中西文论图表解析
四、“六论”辨析
第六章 刘若愚(下):语际批评家的身份和职责
一、关于中国古诗阐释的相关问题
二、语际批评家的身份和职责
第七章 高友工:他者的眼光
一、从语言结构入手解析杜诗
二、律诗的三种美学演进型态
第八章 叶维廉(上):寻求中西文学的汇通
一、由“模子”引发的比较
二、汇通与歧异
第九章 叶维廉(下):中西诗歌及其批评的比较
一、中西诗歌之比较
二、中西诗歌批评之比较
第十章 孙康宜(上):异域女学者的独特视角
一、如何看中国文学和文化
二、文学中的性别之研究
第十一章 孙康宜(下):从六朝诗人到唐宋词人
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六朝诗人
二、词与唐宋词人
附:《剑桥中国文学史》简介
第十二章 宇文所安(上):探寻中国古诗魅力之源
一、距离说
二、举隅法
三、沉默美学
四、富有哲理的见解
第十三章 宇文所安(中):文学史及宫廷诗、京城诗
一、对文学史的宏观认识
二、关于宫廷诗
三、关于京城诗
第十四章 宇文所安(下):对宇文所安两部著作的评论
一、《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价值论
二、中国有“中世纪”吗?
第十五章 余宝琳:王维诗和意象论
一、关于王维诗
二、关于意象论
第十六章 蔡宗齐:跨文化透视——中西诗学之比较
一、从文化视角切入:跨文化透视
二、比较中西诗学之体系
三、微观诗学之比较
第十七章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方法综述
一、运用诗歌意象作鉴赏品析
二、运用新批评方法解析作品
三、巴洛克风格
四、跨中西的比较
附录一
一、北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代表学者简介
二、参考引用文献
附录二
一、学术访谈
二、哈佛演讲报道(一)
三、哈佛演讲报道(二)
四、人物剪影
后记

作者简介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重点阐述和评析北美代表学者在中国古代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内涵、特点、风格及其专长,顺序上,先总体概括北美学者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特点,后分述各代表学者(以出生时间为序,包括美国和加拿大),而后概述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方法,希望由此从宏观到微观,二者结合,作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从而为中国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诗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图书封面


 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为斯坦福的知名教授,刘若愚教授在中国古诗的英译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The Inter-lingual Critics: Interpreting Chinese Poetry一书。出于对语际批评家的身份的体认和职责的承担,他在不断剖析语际批评家本身及其与诗歌相关群体包括读者、译者、解析者、品评者之间的关系。正如他自己在尝试对具体的中国诗歌进行翻译的时候例证时指出,英语翻译中国古诗时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其中包括:对语词翻译准确度的把握;语言结构差异的区分(中文和英文);典故的翻译与解释;格律(韵律)的处理;造语用字及句法问题;诗歌的意象和作品中展示的诗人气度……以上任一项,对于中国古诗的英译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要实现“信、达、雅”则更是难乎其难。英译者又要是诗人,又要是批评家,又要是翻译家,既然精通英语和汉语,还必须要有中国古典诗的掌故和天赋,谁能做好它?但正是因为这是个尖端问题,反而觉得,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加油吧。
  •     兴发感动学说是叶先生诗学研究的核心思想。陆机《文赋》有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外界的事物总是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震撼着人心,这原是宇宙间一种生命的共感,物之枯荣与心之悲喜,本来就因为有类似之处,所以才引起一种见物起兴的感发,这便是兴发感动。兴发感动学说对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兴”论是有所继承的。“兴”最初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及《毛诗·大序》中提出的“六义”的概念,“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关于“赋”、“比”、“兴”、“风”、“雅”、“颂”之义,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其他姑且不论,单就“兴”而言,也有多种解释。汉儒把“兴”理解为譬喻,以“喻”释“兴”,着力寻找诗的“政教风化、美刺讽谏”,挖掘其背后的微言大义。晋代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兴者,有感之辞也。” 钟嵘认为“兴”是“文已尽而意有余”。然而最为现代学者所认同的,是刘勰的说法,他说“兴者,起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其次,《毛诗·大序》中有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礼记·乐记》有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除此之外,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以及王国维的“境界”说都是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兴发感动之作用的重要学说。严羽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士禛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作用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王国维的“境界说”重视感发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叶先生的“兴发感动”学说是植根于她的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她汲取前人的精华并且孜孜不倦的探求“兴发感动”生命,真实记录着自己的感受与领悟。叶先生的兴发感动学说脱胎于“兴”论,并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她创造性的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来阐释此学说,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评点中国古典诗词,强调读者的感动与感知,即“兴发感动”的生命。如她在1992年发表的《谈中国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一文当中提到的“这种兴发感动之本质与作用,就作者而言,乃是产生于其对自然界及人事界的一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而就读者而言,则正是透过诗歌的感发,要使这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延续。”叶先生从中西文论不同的角度出发来阐释此学说,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     这本书的其它部分暂时按下不表,只谈徐志啸论述余宝琳的章节,我硕论做的与此有关,暗忖自己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资格来谈这章的内容,且不说本书的注脚做得极其简陋,在谈论余宝琳的章节居然在注释上引用的是王万象的《北美華裔學者中國古典詩研究》,首先不是不能参考王的著作,王老师以前来过我校演讲,看得出此人的学术功底还是有一些的,但是徐老师,您要是做北美学者的研究,难道不是首先以英文原本的著作为主么?我这边关于余宝琳的博士论文Pauline Ruth Yu, The World of Wang Wei’s Poetry: An Illumination of Symbolist Poe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Ph.D., 1976.您根本没有列入参考书目啊!而且您要是真的看过余宝琳的博士论文的话,您应该提到余宝琳的Pauline Yu, The Poetry of Wang Wei: New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的preface就是她1976年写的博士论文的前言呐,如果我们看这本书的其它注释部分可以发现的最荒谬的地方莫过于参考文献居然都是二手的,这就是说徐老师是根据已有的别人对于北美汉学的研究的成果再去榨取其中的大意而拼凑成这本书的,可是最起码的学术研究不是直接读元典么?既然这些汉学家都是以英文写作,难道不该以英文材料为主而尽量避免引用所谓的「二手材料」么?「二手材料」,是研究者的大忌,也暗示该研究者对于原著的无能为力,说得难听这就是拾人牙慧。因此,我想既然是研究北美汉学家的研究,就该老老实实去读余宝琳的英文论文和专书,就该老老实实地去看宇文所安的英文原著,而不要依赖译本去说事,也许读原著是个笨方法,也很陈旧,可是这就是做学问啊亲~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懷疑此書抄襲較多臺灣學者王萬象的專著體系--(要是我能在去美利坚之前读这本书的话,或许就会更有针对性来撰写我的research plan了,应该可以顺利去UIUC了。。。这本书适合那些想要去美国攻读东亚系硕士博士学位的孩子们阅读,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作者对于宇文所安的《中国“中世纪”的终结》的评价有失偏颇。)
  •     印刷精美,包装不错,内容大致翻看,感觉很好,容慢慢读吧。
  •     徐先生眼光独到老辣,自是不必说的,因为“他山之石头可以攻玉头”嘛。只是“附录二”之“学术访谈”、“哈佛演讲报道(一)”、“哈佛演讲报道(二)”、“人物剪影”等颇有作广告的意思,真真煞有意思的啊。
  •     海外汉学家的观点总能诗人耳目一新。
  •     好书应该好好阅读。北美文学研究者们对西方和中国或许都有深切的感受,在方法论方面尤其有新的建树。这是很不容易的。西学尤其方法的中国化是一个两难的处境,但又不能不去做。好些年来,阅读他们都觉得有不少刺激,往往在他们的方法和可能解决的中国问题上沉吟不已。原因是 中国文学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并不是技术学或者分析学术方式能够彻底把握的。西化的中国文学研究能否拯救中国本土的精神和审美,实在值得商榷。
  •     研究汉学,也是人家老外搞得认真、扎实。真的很无言。
  •     应该算是还不错的review吧……要做比较文学或者想在诗学上稍微紧跟时代的值得一读。话说排版纸张等是此类书籍中难得的顺眼!为此也值4颗星
  •     现在只是随手翻检了一些,并未认真阅读。书非借不能读也?
  •     选题立意既关于“古典”,关于“比较”,重点阐述北美代表学者在中国古代诗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内涵、特点、风格及其专长。全书先总体概括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特点,大致包括由汉字结构建立诗学、视角独特、比较中西诗学等方面。然后分述陈世骧、周策纵、叶嘉莹、刘若愚、高友工、叶维廉、孙康宜、宇文所安、余宝琳、蔡宗齐(以出生年为序,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十位代表学者的主要成就及观点;而后从纷繁的学说中提炼出北美学者进行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即北美学者习惯运用诗歌意象进行赏析,利用新批评方法解析作品,借鉴巴洛克风格理论,以及进行包括融合、抽绎、移植、类比等多种类型的跨中西的比较。作者希望由此从宏观到微观,宏微观结合,作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从而为中国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诗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     这。。。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写的书???我手上有王万象的《北美華裔學者中國古典詩研究》,要不要做一个相似度对照表???
  •     属于通俗的介绍,这本书其实是个引子,如果对书中提到的学者感兴趣,可以去找他们的著作来读。
  •     有助于了解北美的中国诗学研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