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44707541
作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页数:126页

章节摘录

轻我将在第一个演讲里谈论轻与重的对立,并将维护轻的价值。这不是说我认为重的美德不够吸引,而仅仅是因为我对轻更有心得。写了四十年小说,探索了各种路子,做了各种实验,现在该是我尝试给自己的作品作一次总定义的时候了。我愿意这样定义:我的工作方法往往涉及减去重量。我努力消除重量,有时是消除人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天体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城市的重量;我尤其努力消除故事结构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在这个演讲里,我将尝试解释——既是向我自己也是向你们——为什么我会认为轻是一种价值而非缺陷;尝试指出我认为体现了我理想中的轻的往昔作品;尝试说明我把这一价值置于现在的哪个位子上,以及我怎样把它置于未来的脉络中。我要从最后一点说起。当我开始我的写作生涯时,每个青年作家都有一个明确的迫切感,就是要表现他的时代。我满脑子良好的愿望,试图使自己与推动本世纪各种事件的那些无情的能量联系起来,不管是集体事件还是个人事件。我试图在推动我写作的那种富于冒险精神的、流浪汉小说式的内在节奏,与世界那乱作一团的、有时充满戏剧性有时充满怪诞感的奇观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很快我就意识到,在理应成为我的原材料的生活事实与我希望在写作中体现的轻逸笔触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我必须付出日益巨大的努力去跨越它。也许到了那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世界的重量、惯性和暧昧性——这种特质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紧跟着写作,除非你想办法躲避它。有些时刻,我真感到整个世界都快变成石头了:一种缓慢的石化,视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地方,进度有所不同,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一幸免。仿佛谁也无法逃避美杜莎那不可阻挡的目光。唯一有能力砍下美杜莎的头颅的,是穿着飞鞋的珀尔修斯。珀尔修斯不直视美杜莎的脸,而是通过他的铜盾反映的影像来观看她。是以,哪怕是这一刻,我也得求助于珀尔修斯,因为我也快被石钳夹住了——每当试图谈论我自己的过去,我就有这种感觉。还是干脆以神话的意象来组织我这次讲演吧。为了砍下美杜莎的头颅而又不被她变成石头,珀尔修斯求助于最轻的事物,也即风与云,然后把目光停留在只能以通过间接方式去看的东西,也就是镜中的影像。我立即就想把这个神话当成诗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寓言,当成写作时借鉴的方法上的榜样。但我知道,任何解释都会使神话贫化和窒息。对待神话,万万不可草率。最好是计神话栖居在记忆中,最好是停留在每一细节上,省思它们,而又不与它们的形象语言失去联系。我们可以从神话中学习的,都蕴藏在实际的叙述里,而不在我们从外部强加给它的东两里。珀尔修斯与美杜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并没有随着砍下美杜莎的头而结束。从美杜莎的血中诞生了一匹叫做珀加索斯的飞马——石头的重,竟变成其对立面。在赫利孔山,飞马一踢蹄,就涌出一眼供缪斯们饮用的清泉。在这个神话的某些版本中,是珀尔修斯骑上这匹从美杜莎受诅咒的血中诞生、为缪斯们所宠爱的神奇飞马。(巧得很,就连那双飞鞋,也是来自怪兽的世界,它们是珀尔修斯从美杜莎的姐妹格里伊三姐妹那里得到的,这三姐妹共用一只眼睛和一个牙齿。(至于那个砍下的头,珀尔修斯并没有把它扔掉,而是把它包起来藏在一个袋子里。每逢敌人快打败他时,他只要把那个头露出来,抓住头上那些蛇状的发辫,这染血的战利品就变成英雄手中一件所向无敌的武器。这件武器,他只在危急时才用,并且只用来对付那些应受到这种被变成雕像的惩罚的敌人。显然,这神话是要告诉我们某种隐藏于形象中、却不能以任何别的方式解释的涵义。珀尔修斯通过把头颅藏起来,而成功地控制了这张可怖的脸,一如他先前通过在镜中观看它而成功地把它割下来。珀尔修斯的力量永远来自他拒绝直视,但不是拒绝他注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他随身携带着这现实,把它当作他的特殊负担来接受。在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再从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学点东西。珀尔修斯赢得另一场战斗:他用剑把一头海怪斩成碎片,解救了安德洛墨达公主。现在,他准备做我们任何人干完这种讨厌的脏活儿后会做的事情——他想洗手。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把美杜莎的头放到哪儿好呢?奥维德在这里有几行诗(第4章,第74(752行),我认为极能说明要成为珀尔修斯这样的一位海怪屠手,须具有何等敏锐的精神:“为了不让粗沙损害那个蛇发的头,他把树叶铺在地面上,做成一个软垫,还在软垫上撒些生长于水下的植物的嫩枝,再把美杜莎的头放在上面,脸朝下。”我想,身为轻盈大师,珀尔修斯用这令人耳目一新的谦逊态度处理如此残忍、可怖同时又有点脆弱和易毁的东西,不能不说是轻的绝妙体现。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接着发生的奇迹:那些海洋小植物碰触了美杜莎的脸之后,都变成了珊瑚,而海上仙女们为了用珊瑚做装饰品,便赶忙搬来一大堆嫩枝和海草,让美杜莎的脸把它们变成珊瑚。把美轮美奂的珊瑚与美杜莎可怖的残暴糅合在一起,这种不协调的形象是如此富于暗示性,我实在不想糟蹋它,对它作多余的评注或解释。我能做的,是把奥维德这几句诗拿来与一位现代诗人蒙塔莱。、的几句诗做一个比较。在蒙塔莱的《小遗嘱》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最微妙的元素——它们可作为他的诗歌的象征:“蜗牛那珍珠母似的爬痕/或碎玻璃的云母”——被拿来衬托一头可怕、可恶的怪兽,一个降临西方城市的长着黑翅膀的路西法。这首诗写于一九五三年,蒙塔莱以前从未在诗中展示过如此可怖的末日景象。但在诗中,作者恰恰是把这些细微、发亮的踪迹,置于画面前部,来对照黑暗的灾难一‘把它的粉末保存在你的镜粉盒里吧/当每一盏灯都已熄灭/而萨达纳舞曲变成炼狱。”但我们如何在那最脆弱的处境中拯救自己?蒙塔莱在诗中坦承坚信那看似最易凋谢的事物的永久性,坚信蕴含于最微弱的痕迹中的道德价值:“那擦亮的微光/并非火柴的一闪。”为了谈论我们自己的时代,我兜了一个大圈,援引奥维德笔下脆弱的美杜莎和蒙塔莱笔下的黑色路西法作例子。让一位小说家援引日常生活事件来作为他心目中的轻的例子,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不啻是无穷尽地追求难以获得的东西。米兰?昆德拉却能以无比清晰和直接的写作做到这点。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实际上是痛苦地确认“生活中不可避免之重”,这重不仅存在于绝望和无所不在的压制——也即他不幸的祖国的命运——的处境中,而且存在于我们大家普遍面对的人类状况中,尽管我们实在要比他幸运得多。对昆德拉来说,生活之重主要在于束缚,在于公共和私人束缚所形成的密集网络,它愈来愈紧地将我们包裹起来。他的小说向我们展示在生活中因其轻而为我们所珍视和爱惜的一切,怎样旋即暴露其真正的、不能承受之重。也许,只有智力的活跃性和游移性可逃避这种惩罚——正是这些特质造就他这本小说,而这些特质属于一个与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大不相同的世界。每当人类似乎被宣告罚入重的状态,我便觉得我应当像珀尔修斯那样飞入另一个空间。我不是说逃进梦中或逸入非理性。我是说,我必须改变方法,换一个角度看世界,运用不同的逻辑和崭新的认知、核实方法。我所寻求的轻的形象,不应该像被现在和未来的现实所粉碎的梦那样消失……在文学的无垠宇宙中,总有一些新的道路等待探索,既有最近的,也有古老的;一些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风格和形式……但如果文学仍不足以确保我追求的不只是梦,我就会求助于科学,让科学来为我心目中那一切重量全部消失的想法提供养分。今日,每个科学分支似乎都是要证明世界是由最微小的单位支撑的,例如DNA的信息、神经元的冲动、夸克、从时间初始就一直在空间里漫游的中微子……接着我们有电脑科学。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未有人像天赋非凡、思想敏锐的意大利天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那样,在这五篇讲稿中对写作艺术进行如此深刻的沉思。  ——《纽约时报书评》卡尔维诺的这些讲稿是他宝贵的文学遗嘱……他既是神奇的讲故事高手,又是令人神魂颠倒的理论家。  ——《洛杉矶时报书评》这些才华横溢的讲稿,或者说“备忘录”,是一场智慧之舞,是对那些使得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此有趣好看的特质的解读。  ——《波士顿环球报》

后记

此书已有过杨德友先生的译本《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香港社会思想,1994;辽宁教育,1997)、吴潜诚先生校审的译本《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台湾时报文化,1996)和萧天佑先生的译本《美国讲稿》(收入《卡尔维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1;《美国讲稿》单行本,译林出版社,2008)。萧译本是根据意大利原文译的,杨、吴译本,还有我这个译本,则是根据帕特里克·克雷的英译本。第三讲的标题“形象”,我采用萧译本的译法;第五讲的标题“繁复”,我采用了杨译本的译法。第二讲谈到占星学时,说朱庇特主宰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乌拉诺斯主宰“精神循环”纪元(见第55页),“主宰”两字我借用了萧译本的译法;书名《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则脱白杨译本。在此,谨向萧天佑、杨德友两位先生致谢。

内容概要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1985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书籍目录



精确
形象
繁复

编辑推荐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是名家文学讲坛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綫索,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对于《为什么读经典》的读者来说,由于书中讨论的很多作家作品他们可能未读过,故看着卡尔维诺滔滔不绝,不免有些畏惧;但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图书封面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或万年之后的文学史教材)1 卢克莱修《物性论》2 奥维德《变形记》3 蒙塔莱4(意) 圭多·卡瓦尔坎蒂 5 但丁《神曲》6 保罗·瓦莱里7 莎士比亚8 薄伽丘9 (法)西拉诺·贝热拉克《月球之旅》 P2110(意)莱奥帕尔迪《天文学史》P2511 卡夫卡12 彼得拉克13 德·昆西14(爱尔兰)劳伦斯·斯特恩(发明一种完全由离题构成的小说)15(意) 卡洛·莱维16(法) 亨利·米肖 17 博尔赫斯18 弗兰西斯·蓬热19 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P6520 罗兰·巴特21 爱伦·坡22 波德莱尔23 马拉美24 史蒂文斯25 佩索阿26 托马斯·阿奎那27 卡拉瓦乔28 霍夫曼29 果戈理30 霍桑31 狄更斯32 屠格涅夫33 史蒂文森34 吉普林35 亨利·詹姆斯36 巴尔扎克《不为人知的杰作》37(意) 卡洛·加达38 普鲁斯特39 歌德40 诺瓦利斯41 福楼拜《布瓦尔和佩库歇》42 托马斯·曼《魔山》43 T.S.艾略特44 乔伊斯45(法) 阿尔弗雷德·雅里《绝对的爱情》46(法) 乔治·伯雷克《生活,使用指南》这份作家的名单是我从卡尔维诺的这本书里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摘抄出来的,我只列出了我听说过的作家以及我没听说过但卡尔维诺认为比较重要的作家(标注了国籍的那些)。原书提到的作家应该是这个数目的两到三倍。一本书就像一个种子,会长出一堆书。我觉得这是阅读的最大的乐趣之一。我一向被这样一种乐趣所鼓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觉出这件事的可怕之处,这种感觉无异于一个人面对无限时的恐惧。(“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帕斯卡尔说,这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不要说无限的空间了,光是无穷的书籍就足以使人恐惧。以这本书为例,我觉得要较为准确地理解卡尔维诺在这本书里究竟表达了些什么,至少要去阅读名单里提到的46位作家,而在这其中的每一位作家那里,必然涉及到一些其他作家的书,其他作家的书又会涉及更多作家的书,以至无穷。福楼拜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试图写出一本有史以来最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布瓦尔和佩库歇》,为了写这本书,福楼拜阅读了一千五百多本书,内容涉及农业、园艺学、化学、医学、地理学等等方面。(P114)福楼拜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的,我猜这些书他并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来的。也许正是在这种阅读过程中,福楼拜发现了书籍不可穷尽的特征,他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十本书的话,那么他就足以成为一个圣人。”最终,他也没能写完这本书。人无法穷尽无穷,但人从未放弃过穷尽无穷的尝试。文学史就是一个例子,一本西方文学史教材往往会宣称,这本教材涵盖了从古希腊开始所有重要的西方作家。我在想,随着人类的发展,如果在一万年后人类还没有灭绝的话,那时候的文学史教材该有多厚呢?学生们要记忆的东西该有多么的浩瀚啊?人类的这种诉求是不是一开始就是错的呢?我不知道。但愿人类的记忆力可以进化,至少能赶得上越来越厚的文学史教材。
  •     现在又不少人认为文学已死。诗人叶匡政06年在其博客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学死了!一个互动的文本时代来了!》,说如今“没有了文学等级,没有了文学体裁,没有了诗人、作家的身份意识,没有了文学史”,在宣布“文学死了”之时提出“一个人人平等的互动文本时代已经到来!”08年,陈晓明先生在一场名为《中国当代文学现状》的讲座中,也宣称“文学已死”,同时又提出中国文学应“向死而生”,意味着只有在死的绝境中才有复活的可能。我们常说,现在的诗歌已经被边缘化,但其实整个文学发展到今天,是否也被边缘化了呢?文学真的死了吗?文学的未来是什么?未来的文学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什么样的文学才能存在于未来的社会?文学,不是附庸!我想先从文学的空间以及文学的形式说起。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各种可视艺术已经逐渐占据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更多的是以某种形式融入到这些可视艺术或者其他的艺术之中并为人们所接受,像电影、音乐歌曲等等,这些我们平时叫做文艺。文学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其他形式的文艺之中。对文学的未来比较乐观的人认为,文学无所不在。在表面上看,未来的文学的空间似乎很大,就算我们不去阅读一些纯文学的作品,也能从其他形式的文艺中感受到文学。但我想,恰恰相反,文学和其他文艺形式结合得越紧密,越受人们的欢迎,反而会让纯文学越来越边缘化,会让文学走向一个附属的地位,文学的概念在人们的心中也会越来越模糊,到那时,文学也就只能在其他文艺的夹缝中生存了。所以,谈未来的文学,应该先分清文艺和文学的关系。未来的文学,应该以纯文学的形式存在,而并非融入其他文艺而成为附庸。在文学被边缘化越趋明显的今天,更应该坚持这一点。读者已死?未来的文学应该面向谁?——也就是文学的读者的问题。中国现当代,特别是建国后,提倡大众化的文学,“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文学面向大众化,也就是文学创作要关注读者。要在最大程度上被最广大的读者阅读和认可。那么作家在创作的时候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作品的道德功能,也就是文以载道。可是文学发展到现在,个人化写作越来越普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但每个人的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文章承担一定的道德功能,更多的只是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因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越来越少会去关注读者能否理解、能否接受,甚至连会不会有读者阅读,也都有可能置之不理。可见,现在的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从面向大众到面向一小部分人或者个人。不关注读者的文学还能算是文学吗?陈晓明在《过剩与枯竭:文学向死而生》一文中说到:“现时代的文学写作者还真是不幸,这是一个无人喝彩的时代,这就是一个读者死亡的时代。”(当然,陈晓明先生不是从“文学创作面向谁”这一角度去论证“读者死了”的。)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中,读者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放任读者慢慢“死去”,那文学就会残缺甚至支离破碎。个人化的写作固然是文学大众化的表现,但个人化的写作中,满纸调侃而忽视读者,将文学当做一种排遣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未来的文学,应当向读者回归!未来的文学作品,应该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创作的悖论未来的文学应该由谁来创作?今天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进行着所谓的文学创作,不管是网上发表还是纸质出版,好像都有一种全民写作的趋势。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学从没像今天这样繁荣过,每年都有1000多本长篇小说在出版和生产,每天成千上万的博客更新文章,而且各大读书网站也异常热门。写作和阅读,都如此狂热。可是这些所谓的文章创作,又有多少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呢?还不是“独领风骚两三天”之后被人弃之不理,遗忘在角落里?所以,照现在的趋势这样发展下去,虽然各种小说、诗歌、散文等的出版物铺天盖地,但又能有多少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呢?倘若这个现今文学的悖论没有被破解,作者和读者一样,内心躁动。这将造成未来的文学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只见作品而不见精品,毫无发展可言。文字是全民性的,文学写作也将是全民性的,但未来的文学断然不是一味模仿的文学,而应当有一些真正的文学家用他们的创造性去支撑,要有一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去支撑。模仿还是创新未来文学的体裁如何?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歌,继而有散文、小说等。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学有自己时代的代表。而现今的文学,诗歌被边缘化,散文好像只剩杂文苦苦支撑,小说创作有大盛之势可内在却是难掩颓势。陈晓明先生说:文学文本形式已经枯竭,“小说、诗歌,更不用说散文杂文、戏剧和电影了,还有多少形式可以翻新?还有什么技法没有被用过?”英国作家斯蒂文森就曾发表过这样的宣言:“文学的最后一个体裁——小说的对象已经穷尽”。其实,文学作品,成也体裁,败也体裁。每一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在时代发展中以各自独特性和优越性鼎盛过一段时期,但是,久而久之,文学作品就会围绕着文体出现许多模仿之作,体裁反而成了一种限制。就像古体诗在中国古代盛极一时,但其创作规则到近代却被视为诗歌创作的障碍而遭到抛弃。我觉得,未来的文学,必须超越现在的体裁限制。首先,文学可以超越“三分法”、“四分法”,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些体裁之外再创出其他的体裁。其次,各种体裁的创作规律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像意识流小说,打破了小说原有的创作规律,我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各种冠以意识流之名的文学创造还会继续大量涌现。文无定法,未来之文学,不仅在内容上应当创新,在体裁上更应该创新。文学追求未来的文学追求的价值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未来文学最应该关注的。过去我们认为文学应当追求真善美。关于“真”、“善”、“美”的定义,前人之述备矣。未来的文学依然应当追求真善美,只不过应该重新定义“真”、“善”、“美”。未来文学追求的真,应当是作者的真性情,人们的真性情,只有敢于言真的文学,才能代表未来的文学。未来文学追求的善,不仅仅只是那种空洞的社会理想式的善,而是人文关怀。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是多元的,因而未来文学的美也是多元的。说到文学的追求的价值,就要说说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文学批评,也应该是未来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往往是在人们对他的评价和争论得以延续乃至不朽。可是如今的人们,众口难调而且吝于表扬别的作家,偶尔有作家发表作品,可往往是上来一部打下去一部,上来一个作家就打到一个作家。一是因为文人相轻,古代如此现代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二则是因为现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于文学的敬畏之心渐渐消减,在追求各种价值的时候迷失了自我,在“什么文学作品是好的作品”这个问题上也迷失了。我想,文学要真正的存在于未来,必须要在人们心中确立新的崇高感,必须要有一定得评论体系。回归与开创我们暂且认为“文学已死”只是某些人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说辞,但文学的现在确实不容乐观。文学的未来,有许多值得我们担忧的地方。未来的文学,我想也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构建。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未来文学千年备忘录》的演讲稿中,立足于过去的文学,想象未来千年的文学。对于他在演讲稿中的观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我想,要建构未来的文学或者说要让文学的未来更加美好,每个文化人、文学作家,都应当持有两种思路,那就是回归和开创。文学并没有死去,因为还有那些对文学心存感动的人,默默地守望着这一片开阔的空间。
  •     卡尔维诺这五篇演讲中基本可以折射出卡尔维诺本人对文学的理解。虽然因为生命的意外终结而没有把所有的演讲完成,但是从这五篇演讲稿中我们依旧能够窥探卡尔维诺成为大师的原因。卡尔维诺会把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融汇在一起,知识本无壁垒,而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碰撞也在卡尔维诺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对待文学的概念并无偏爱,轻逸和沉重仅是风格不同,并无优劣之分。卡尔维诺把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展示在你面前,佐之以文学作品加以证明。卡尔维诺的文学观是立足于世界观的,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和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其源头,从这两端生长出的不同的文学风格各自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轻与重,迅速和时间的艺术,确切和无限,易见和繁复,以及关于火焰和晶体的文学概念得以展现。卡尔维诺眼中的文学是一种存在功能,追求轻松感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而语言和词汇是对事物无限多样性的永无止境的追逐。结合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生都在努力践行了他的文学观,而这五篇讲稿也确实称得上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卡尔维诺也许在这个世纪并没有其他几个大师级人物那么耀眼,但是他将是属于未来的,他的概括能力不是一般作家可比的,而且表达方式也独树一帜,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看不见的城市》写得最好,这个其次。
  •     对小说的真知灼见。
  •     信息量极其密集的一本书 发现需要增补太多的知识 关于文学和写作 写到的几点特质「轻 快 精确 形象 繁复」让人很赞同 举的例子详实有力 但消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作者的阅读量和知识面非常惊人 论理也很到位
  •     精确和繁复两节最有收获
  •     上帝也爱看卡尔维诺
  •     扣掉的一星,在于,有些人的精彩,你翻译不出。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乃是此书最佳注解。龙应台先生说,“文学,是白杨树的湖中倒影。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卡尔维诺让我们看见的,除了岸上的白杨树、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还有自己所创造的介于白杨树和倒影、介于虚与实之间的那个世界。卡尔维诺从轻、快、精确、形象和繁复五个维度,介绍文学世界的不同地理面貌;而备忘录,更像是害怕,新技术的出现,会将不同层次、不同地理面貌夷为平地的警醒。“文学是一种知识追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只是,我认为,夸父逐日的背影很好看,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姿势很壮观。
  •     没有图书馆的城市,只能从当当**买书,什么时候才能有充足的精神粮食呢??
  •     研究建筑漂浮感而得知的书,文学中的轻对我研究建筑层面的轻有一定启发,轻是有重量的轻,而最后涉及博尔赫斯那一段,让我想到了刘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的,参数化设计的意义,“一部作品是自我的外部构思的,从而使我们逃避个体自我的有限视角,不仅能进入像我们自我那样的各种自我而且能把语言赋予没有语言的东西,赋予春天的树木和秋天的树木,赋予石头,赋予水泥,赋予塑料……”结果会怎样呢
  •     我卡神…就是牛 一生心血的凝结之作
  •     轻盈,流畅
  •     我对各种作家有一种深深的偷窥欲,我会搜集作家的自传,或自传体小说,或书信,笔记来读,从这些东西中我能了解到他们的作品“接近真实“的由来。这种感觉就和你看到那些定理和猜想在科学家脑中形成的过程一样刺激。这本书,卡尔维诺,对自己的作品作了一个坦诚的解读,比卡尔维诺的小说要好读一点,虽然我还是读的很艰难。
  •     感觉太飘了,嗯,我只能说,是我功力不够,我真的读的懵懵懂懂的,不清不楚。
  •     我看不懂!文学的无限和繁复真的让人太痛苦了
  •     卡尔维诺在准备启程前往哈佛大学发表“诺顿讲座”前夕,不幸因脑溢血辞世,《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因此被视为这位小说大师赠与世人的遗产。他在书中精心勾勒的文学价值,既可充当评鉴一般作品的尺度,也可以作为认识卡尔维诺的指南。卡尔维诺出入古今典籍、旁征博引,其阅读品味和学识见解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专为熟悉和热爱小说艺术的行家和读者所写的备忘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雄辩的文学辩护书,也是留给本世纪读者的最好礼物。担忧和关切文学之未来命运的读者,可以在这里发现十分有力的证词。
  •     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了无法言说的大实话,给予共鸣的同时启迪延伸,恨不得要跪下,可惜去世得太早了
  •     很棒的书
  •     据说这部作品与另一部《美国讲稿》是一个著作,但是《美国讲稿》没有货,只有先将其买下。读之的确令人愉快。这是真正大家的作品,不仅高屋建瓴,而且凭着自己独特的经验来讲创作的问题,这叫切中要害。
    只草略翻了一下,正待细读。
  •     我希望下一个千年继承下去的各种价值中,有一种高于一切:一种具备对精神秩序和精确的爱好、具备诗歌的智力但同时也具备科学和哲学的智力的文学。
  •     卡尔维诺的晶体结构和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一直以来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力求做到那两点。这部《千年文学备忘录》曾被译为《美国讲稿》,力求阐释五种未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语言上,卡尔维诺都可被称为“伟大”。这种不同于其它伟大作家的优长在于,他不但思考现在,还在思索未来。
  •     应该说是卡尔维诺对文学的总结和理解吧,总的来说是他对他自己的文学价值观的集中阐述。正因如此,这本书是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成分的,只不过卡尔维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毫无疑问的是知道了很多其他的书,这不失为学习的灯塔,可以作为接下来的阅读计划。
  •     一共五篇手稿无不生动的精心的点明了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那些东西,那些共同点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只是读起来比较生涩
  •     少部分似懂非懂,其他只能算“读过”
  •     很喜欢,拿着小本本迷妹般地做了很多笔记。喜欢听卡老师讲故事。
  •     读的第二部卡尔维诺作品,读他好像隔了长城,不止文学修养深浅问题,主要是我对一切精致、复杂、深刻的物事容易油然升起崇敬
  •     新的视野
  •     不错的书,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     “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大概甚至卢克莱修也痛感这一需要,甚至还有奥维德;卢克莱修寻求过——或者他认为他寻求过——伊壁鸠鲁的冷漠;奥维德寻求过——或者他认为他寻求过——依照毕达哥拉斯教导所说的轮回。”
  •     书的质量很好,送货速度也快~绝对值得买!
  •     视角独特,读过伊塔洛卡尔维诺小说《不存在的骑士》,风格独特,与众不同,开创新的格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值得期待-----------
  •     质量很好,正准备读呢,就是有些薄,传说不错,哈哈~~~
  •     期待卡尔维诺的作品!!
  •     重读,还需要更多次。
  •     珀尔修斯不直视美杜莎的脸,而是通过他的铜盾反映的影像来观看她。
  •     一百页的内容值得以四百页阐述。很多概念都不明白,都需要解释。
  •     给老公买的书,他很喜欢。
  •     只想说大师不愧是大师
  •     “我希望传给二十一世纪的标准中最重要的是这条标准:文学不仅要表现出对思维的范畴与精确性的爱好,而且要在理解诗的同时理解科学与哲学。”
  •     没的说,卡尔维诺!
  •     作者点的都是关于文学最要命的穴位,大师啊!
  •     太迷人
  •     书的外在很好,书的内在更好
  •     还没有阅读,不过推荐的老师说上面的理论、方法适合于其他的行业。
  •     卡尔维诺已经将企图同行的人们鄙视到了极致。
    把目光定位到千年,你们这些俗人,还赶超什么?难道你还想活到一千年以后?卡尔维诺轻蔑的笑了笑道:恐怕是没有机会了。
  •     我见过的对文学感觉捕捉的最动人的书,够分量吧
  •     老卡說完這些……就死了。所以不僅是晚年對作品、傳統很成熟的理解,是對自己的創作的談論,其實也包含了他對世界的認知在裡頭,結合科學博物學以及直覺談創作,感覺真是到位而精銳。《輕》一篇尤好,珀爾修斯和美杜莎、盧克萊修的原子論、月亮的懸浮感以及卡夫卡的煤桶騎士例都太妙。“應該像鳥兒那樣輕,而不是像羽毛。”小書絕了版,炒得高價,某日和阿細聊起,他日逛先鋒見著最後一本,竟買回寄來,獲書極喜。是不可獨學而無友也。:D
  •     收到书的时候发现是薄薄的一本……除此之外都不错。字体间隔再大些就好了。本书即《美国讲稿》,但仍推荐杨道友先生的译本。
  •     精致的一本书,透彻之作。
  •     这本书比较薄,但是写得很精彩。对于文学爱好者是很不错的选择
  •     导言简练概括。前两章最好,后面略不懂,最后一张也好。需要补充的人名好多..
  •     整本书里提到的作家作品,几乎都没读过,自己太没文化了。
  •     第一遍读,没有读懂,有机缘再来过
  •     看完只想好好多读书。卡尔维诺的文笔以及阅历也是大量得阅读与反思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     卡尔维诺的书 深刻 得慢慢咀嚼
  •     看过卡尔维诺的人大概都会忍不住想把他所有的书买齐吧
  •     卡尔维诺的文学体裁
  •     百科全书式小说
  •     最喜欢看讲精确的一节。题外话(以前研究星座配对是为了寻找感情顺利或颠簸的原因,现在研究星座配对主要是为了能够和喜欢的作家进行灵性沟通(๑• . •๑)
  •     也是在讲述自己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     内容四星 就封面来讲,我加一星
  •     以前看过的一个版本是《未来前年文学备忘录》,没想到买一本黄灿然的,会是这样可爱的封面。几年前在老师的推荐下,也就是匆匆忙忙过了一遍,基本上只知道此书不赖,非常值得一读,别的倒是忘得透彻。希望这一次再读,可以有点收获。
  •     卡尔维诺是我很喜欢的外国作家
    是文学界的大神级人物

    这部书是考中文系硕士的必读书
    还不错 价格也行
  •     轻灵实在是卡尔维诺的一大特色。
  •     科尔维诺,久仰大名,在刘小枫的书中看到这本书的,买来自己看看,不是很能理解。
  •     卡尔维诺的书,开阔视野!
  •     大师级的文学理论
  •     这本书其实就是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国讲稿》,只不过译者不同而已,卡尔维诺的著作都是值得认真体会阅读的。
  •     很好的书,买到手感觉很好,看了会感觉更好。
  •     卡尔维诺的必看,买来好好学习。
  •     最好的序
  •     北大书单的推荐书,很赞的
  •     卡尔维诺的这些讲稿是他宝贵的文学遗嘱,他是神奇的讲故事高手,又是令人神魂颠倒的理论家。
  •     美国讲稿
  •     可以多读几遍
  •     是一本结合创作体验讲写作的好书
  •     这是一本相当于工具手册一样的小书,非常实用,很好!
  •     还会再读
  •     书真的不错!绝对正版!唯一不足的就是有点慢,但是不影响我的阅读,呵呵
  •     喜欢他的评论多过虚构。也许未来会喜欢?不知道。
  •     05.11
  •     卡尔维诺的经典之作 书的印刷质量也ok
  •     最喜欢在当当买书了,很不错的。
  •     简洁明了的一本总结有关文学的书 相对容易理解
  •     这是进入卡尔维诺的世界的必备之书,是卡尔维诺的经典的分析性文字。
  •     第一次觉得译文也可以像日常语言一样舒服……
  •     开始喜欢卡尔维诺
  •     每次回来,都读一读卡尔维诺
  •     结构文学。
  •     阅读的不是这个版本。 卡尔维诺的“文学讲稿”非常值得推荐,他说到“速度”和“轻”的篇章,还一直记得。需要重读。
  •     喜欢卡。。前言写的很好,很有启发,赞一个黄兄。
  •     很好的书,理论性强,真的难读
  •     是从英文转译过来的,书的品相很好,满意
  •     一本至少包含了它的反面的书。可以反复反刍,并用以严苛审视伟大的文学作品。关键是,一如卡尔维诺的其他作品,文学理论书也是有趣极了!
  •     用了一周读完了这本书。初读的时候感到翻译的很拗口,后来和杨德友先生翻译的对照着读,才发现了此书的妙处。杨的翻译比较古典,尤其是翻译其中的诗歌,韵味十足,是中国化的卡尔维诺。黄灿然先生的翻译时尚、精确、轻快,一如卡尔维诺在书中所提倡的。
  •     不过卡尔维诺的书总是见一本买一本。终于要集齐所有平装本了,多几个版本也是一道风景。很快卡尔维诺精装本也将推出,到时,精装藏,平装读,非常惬意。
  •     虽然薄,看起来意外很慢,需要咀嚼回甘的,
  •     文学小评论小心得,一章章读来有趣而有味
  •     我觉得这是本很经典的书呢 文字很好哟
  •     前一本《小说的艺术》看了一大部分米兰·昆德拉的书,所以对于他所说的东西理解的比较透彻。对于卡尔维诺只看过《树上的男爵》,再多补几本吧。
  •     轻盈的、灵动的、精准的、形象的、繁复的,为什么觉得这趣味和钱钟书有点像……
  •     反复读,还不能全懂,以后还要反复读
  •     深刻又易读的作品,可惜未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