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4
ISBN:9787020030941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17页

内容概要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童年 少年 青年
第二卷 中短篇小说
第三卷 中短篇小说
第四卷 中短篇小说
第五卷 战争与和平(一)
第六卷 战争与和平(二)
第七卷 战争与和平(三)
第八卷 战争与和平(四)
第九卷 安娜·卡列宁娜(上)
第十卷 安娜·卡列宁娜(下)
第十一卷 复活
第十二卷 故事
第十三卷 戏剧
第十四卷 文论
第十五卷 政论 宗教论著
第十六卷 书信
第十七卷 日记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所有现实主义作家无法逾越的高峰,自比为荷马的托尔斯泰,可说是史诗的创造者,他的作品往往如奥德赛般奇异,却又和海明威的作品一样亲切,陌生又熟悉的结合,正是他作品中的独特氛围;而在各种独特角色的形塑与深广的戏剧效应上,托尔斯泰的作品又深具浓厚的莎士比亚风格,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大文豪,也是道德哲学家及社会改革家,更是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全集的思想与艺术力量,为世界文学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珍藏《托尔斯泰全集》,承继一位杰出的大文豪、道德哲学家、社会改革家及思想家的精神遗产。

图书封面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托尔斯泰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已经有50年,作为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他仍然无法接受知识界公认的评价——即莎剧是“尽善尽美的杰作”。托尔斯泰认为莎士比亚甚至都不是“最平常的文人”。在托尔斯泰及其之前的时代,批评家大多对《李尔王》众口一辞地赞扬,因此他在暮年抛出这样一篇文论,颇有些“荷戟独彷徨”的意味。在读这篇文论之前,我对莎士比亚的态度是既不推崇也不轻视。虽然读过几部他的剧作,甚至出演过考狄利娅等角色,但并未感到其故事有什么特别惊人的道理,只觉其想象力诡谲瑰丽,用语不拘一格。既然已经明确自己持有了这样的态度,在阅读并评点另一个人的观点时,便好尽量提醒自己莫要有失偏颇。总体看来,托尔斯泰的审美相当传统,如对原作中淑女、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之爱与大团圆的偏好等等。如果单纯用一个剧中是否出现了”单纯、自然和感人至深的人物性格“来比较两部剧作的价值的话,标准是没有错的,但遗憾在原作实在太过平庸,而不是个好的比较对象。如果说冲突是戏剧的灵魂的话,那莎士比亚改编后的版本无疑要丰富得多。但剧作家制造“冲突”,总脱不了哗众取宠之嫌。而《李尔王》中还有更可疑的地方:以开场中葛罗斯特的话为例,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出现过不少下流的对话。托尔斯泰认为,这些话既不必要也不合理,纯属于“插科打诨”。托尔斯泰还指出,《李尔王》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极其不自然的。例如李尔王竟会听从两个狠毒女儿的话而不信小女儿、葛罗斯特相信埃德伽会杀害自己等等。由此引申出的是人物个性的不自然,乃至人物的台词和动作都夸张又空洞。托尔斯泰十分重视剧作的逻辑,对于剧中人物与世界的矛盾,他认为是出于作者十分任意的安排。而且,他也无法忍受剧中人有超越自己时代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这不禁让我想到国内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也经常遭遇此类批评。联系到莎士比亚在22/23年间写了37部戏剧,如此高产,细节的考证是否就被一带而过了呢?对于莎士比亚为人物撰写的大段夸张而奇异的独白与俏皮对话,托尔斯泰很不以为然:“这些笑话仍然毫不可笑,除了使人因听见蹩脚的俏皮话而体验到近乎羞愧的不快之感外,还以其冗长而令人无聊。”几乎所有莎剧中的角色,他们的语言都有浓厚的莎士比亚风格。托尔斯泰无法接受这类戏剧化的表达,他以日常生活的标准来判断这些对话的合理性,并立下“莎士比亚并没有塑造出性格来”这样的断语。以托尔斯泰的眼光来看,好的戏剧应该能带给观众一种幻觉,即随剧情体验到不同的人生。这就要求剧作的语言、情节和逻辑结构不能有一点异常之处,否则会很容易使观众脱戏。显然,以我们目前的标准来看,莎剧的语言是有些矫揉造作,但在舞台上却大放异彩。日前看《哥本哈根》,三个人大段大段的抒情语言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生活中出现的,但在舞台上的几个小时内,却有助于观众最快地理解剧情。而托尔斯泰也提到,当时的观众确实也更能接受这类夸张又繁复的风格。而实际上,严肃戏剧的概念是直到18世纪才由博马舍提出的,而其推广和流行就更晚了。从传媒的角度看,印刷的文字无论如何要比表演艺术要更容易严肃起来。后者对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注意力没有太高的门槛,因而“有教无类”且易趋于娱乐化。以现在被奉为阳春白雪的歌剧为例,普契尼歌剧中如蝴蝶夫人、中国公主等异族角色,瓦格纳笔下的指环、女武神、鬼魅般的荷兰船长,都逃不了刻意求异和哗众取宠的嫌疑。尤其在巴洛克艺术的对比下,《李尔王》剧中的夸张,倒变得容易接受。托尔斯泰也明白自己的评价是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而言的。但他以《荷马史诗》为例,认为只要有分寸感,那么好的作品依然能超越时代和读者亲近。莎士比亚的大部分戏剧,都是根据旧剧本、编年史或者小说改写的。他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是融入了自己的理想,添加进了很多时代和观众悦纳之物。为了达到戏剧的效果,莎士比亚在不少地方都做了夸张。脸谱化、符号化的表达亦然,如国王总是自大又有些愚蠢等等。莎士比亚自己是戏剧演员,很在乎舞台表演的感染力和台词韵律的和谐。这些应该是考虑了观众接受度的。托尔斯泰对《李尔王》的批评非常有可取之处,然而却是他站在一个先入为主的立场上,用错误的方式得出的。托尔斯泰的这些评论,是基于他认为“《李尔王》是一部荒唐的庸作”上发出的。这种立场很可能影响了托尔斯泰对这部剧的进一步思考。比如,演员的咏叹被认为是“装疯卖傻”和”矫揉造作“,而他也几乎是一而概之地认为戏剧中的转折丝毫不能引起读者或观众的移情。在原作里,李尔王剥夺幼女的财产理由是考狄利娅的回答不同他的预料,导致他计谋失败,外加两个女儿谗言刺激。托尔斯泰认为这个理由很充分,而忽略了莎翁版中也包含着李尔王养老计划失败、在异国国君面前丢脸以及谗言刺激等等同样充分的理由。对于莎剧的声望,托尔斯泰认为,除了让人着迷之外,没有太多意义。而托尔斯泰看待那些莎士比亚的赞美者,也有“立场先于推理”之感。托尔斯泰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尽快摆脱对于莎士比亚不合实际的赞美,摆脱宗教基础戏剧的催眠,从而寻求创造一种用以阐明并确立人们心中高度宗教意识的当代戏剧的新形式,并建立起符合时代的价值体系。对于他的目的,我并无异议。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1978年出版的《李尔王》,其出版说明中有这样的评语:“在本剧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情的浇薄。过去视为神圣的人伦关系已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破坏,在金钱关系支配下连亲生子女都利欲熏心,忘恩负义。”看着这样文革式的文论,哑然失笑。但我们自己在写书评的时候,每做一次论断,甚至每使用一个形容词,都是一次个人价值观的叫喊。而大多数人都无法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所作的这篇对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和戏剧》的评论,大概也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其中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各位来指正吧。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谢谢当当啦~很喜欢~!
  •     读完第11本 复活,译得很流畅,那种长长的翻译腔比较少,对阅读来说更容易投入。“复活”在这里指的是宗教和哲学意义上的复活。地球上的宗教哲学大多认为身体是躯壳,内在灵魂的鲜活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这让我忽然想到了上课时看到易卜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当我们这些死人醒来的时候》。《复活》里大段大段的心理剖析,各个角色之间观点理念的辩论和冲突,通过文字、动作、神情的细节写得极细腻。毫不避讳人性转变中的丑恶和羞耻感,这是真的现实主义吧。 此外,倒是发现托尔斯泰用的那些圣经句子,和《论语》中一些概念颇为相似。一直被老师说,该去读读圣经,终究懒惰了些。
  •     一套精美的精裝好書,好譯本!!!!
  •     读完第十三卷的戏剧部分。其中《黑暗的势力》和《教育的果实》是重读。《光在黑暗中发亮》是作者的自况。 读过第十四卷:文论。随着马齿渐长,确实越来越认同托翁的艺术观。 2015年元旦:第十五卷:政论与宗教论著 2015.3.29深夜:第十六卷:书信 重读毕 2015.8.3夜 第十七卷:日记 重读毕 十七卷《列夫·托尔斯泰文集》通读一过。
  •     战争与和平
  •     反映了沙皇俄国的对人性的扼杀,读来令人激动,,。。
  •     部分托尔斯泰著作只有这一套文集中才有哦,总共十七册,哇哦,所以其实我也收的不全,他的戏剧作品没看过,遗憾
  •     政论
  •     戏剧直白得像库布里克 政论简直可以当意识流文学看
  •     我一直很喜欢列夫·托尔斯泰的日记,这次买文集也是为了再看一遍他写的日记
  •     2000
  •     第十五卷 政论 宗教论著 婚姻和家庭,论生命,小绿棒,论末世,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十六卷 书信 1873-1878 确实是文豪,在我读完第十五卷之后。 托尔斯泰以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思想。 他的思想像空中楼阁,因此建筑精巧却并无实现的可能,至少是现在。也无从攻击起。在当时的时代看来,勿以暴力抗恶已经违背了历史的趋势,可现在看来又怎么样呢?苏联已经解体了,天朝正在用暴力统治它“解放了”的人民。那么这个理论是否有重新看待的价值?
  •     其实我只看过第十一卷复活吧~
  •     2013.11.19
  •     查找资料。
  •     第五卷到第八卷
  •     年青时候读过他的日记,对我影响很大,当时没读完,一直想再读,但找不到他的日记了。
  •     托尔斯泰,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头
  •     吃了菜并且表示赞赏的是主人,而不是狗。
  •     最爱的作家--之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