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书斋闲话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年7月
ISBN:9787101061086
作者:幸田露伴
页数:352页

章节摘录

  夏夜问答  有口无手  客问曰:不论美术、文学、宗教及其他,今立世之言为说者甚不少,而其功似甚不明。有口者多如彼,暮鸦聒噪;挥腕者少如此,晨星寥落。美术有谁?文学有谁?宗教有谁?雕像师徐徐磨刀,门外即有怒斥声:何不快快挥刀?诗人凝思苦索,窗前即有叫骂声:汝焉能将一切想尽?佛者励精欲委身于六度三观之行思,则有敲庵大声责之:衲僧忘其世乎?欲声闻辟支乎?当一个画家偶有所得,欲呵笔作图以问世之时,首先面临的不是精细、冷静的检核,而是粗暴卤莽、炽热灼人的批判。当一个小说家欲制新篇时,文未成之前,首先会有人根据个人嗜好提供种种意见和建议,文渐成则这些建议一变而为谴责之声。宗教家周围,甚至有许多欲受教诲之人,先向宗教家施以教诲,不是使宗教家常住于佛心神意之中,而是使其住于芸芸众生之中。观今之状况,人皆有口而无手。有口虽无可非,然以口掣手可喜乎?可忧乎?如此群议之纷纷,毕竟如何?  答日:呜呼,我不知矣!呜呼,我不晓矣!古人有言:其言咙,其事乱。  一衣三冠  客敢问曰:群议之纷纷毕竟如何?答曰:不知,子退试问之蓍。客乃占,得于晋之乾卦。辞曰:一衣三冠,冠无所加。  诗人之不遇  客问曰:有人倡导,断乎陷文学者于死地,使其同困苦斗争,而后取得成功。子之说如何?

前言

  王晓平  日本人(包括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迁徙到列岛的人们及其后裔),至少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揭开了研读中国典籍的历史,而伴随中国文化进入日本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诸如写经抄书、创造假名、宫中讲经、发明训读、朗咏流行、设明经文章诸科博士、藏典修史等等,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壮观的奇景。日本人审视中国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身。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从广义上讲,日本人研究中国,几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但学界真正把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中国学”,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  长达一千五百年以上的中国研究史,是与日本文化的开创和发展紧密联系的。尤其在近代以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完全抛开中国学术史,便没有完整的日本学术史可言。但是,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研究中国的目的方法和态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尽管中国传统的考据学、文献学的影响依然存在,但与西方学术同时也与本土固有文化研究建立的联系,远比与中国同时学术的联系敏感、紧密而又牢固。不论如何,从古至今,日本学界产生了众多研究中国的大学问家和名文名著。  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与中国自身的学术研究最大的不同,就是主导这门学问的根本课题,是岛国日本如何面对大陆中国。它们不仅植根于异质的文化土壤,从属于日本文化体系,反映或者作用于当时日本的包括民族主义思潮在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在日本学界获取评价,而且根本目标在于发展日本文化。所以尽管它们有时与中国本土学问面临着同一对象,然而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价值。  在世界文化走出各自分割历史阶段的今天,国外中国学与中国的国学共同构成世界的学术中国观,而又各属不同的学术体系,发挥着不同的文化功能。对于我们的国学来说,国外的中国学可以说是不宜回避的“他者”,日本的中国学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进一步说,日本中国学除了具有其他国家中国学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离不开一个“近”字。例如,由于许多业已散佚的中国文献通过抄本或者刻本保存在日本,使得日本成为域外最重要的中国文献资料库之一;又比如日本拥有传统的阅读和训释中国文学的特殊手段等等,这给中国文献的传播和解读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同时,由于中日两国学术交流源远流长,日本中国学与日本学研究的关系特别紧密,也使得它在考据和比较研究这两方面,有着更多的资源和课题。  在日本,对日本古代学术文化的研究,常常不能与对中国的研究一刀两断,再加上现代学术谋求沟通的大趋势,便使得日本中国学者,例如内藤湖南、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人的著述的影响超出了中国学的范围;另一方面,某些研究日本学的著述,例如明治时代的民俗学家、最早的环境保护运动力行者南方熊楠,有“知识巨人”、“时代代言人”之称的加藤周一,“文化功劳者”称号获得者中西进等人著述中涉及到中国学的部分,也都有一读的价值。  日本近代以来在某些研究条件或手段上不同于中国本土,日本学人多重实闻亲见,不尚空谈,长于细读深究。他们在某些领域,例如中国宗教文化、敦煌文学、中外关系史、艺术史以及中国戏曲小说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给中国学人以启迪。日本从奈良、平安时代起逐渐形成一些接受中国文学的热点,如《文选》、《白氏文集》、《唐诗选》、《古文真宝》等,对这些作品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成果,对中国学者的研究有着互补互鉴的作用。这些都使得中国学者对日本中国学报以热眼。学人多以“他山之石”、“邻壁之光”来强调这种关注的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学术界又从很早便有了对盲目追随日本学人态度的批评。早年章太炎先生对这种态度给予的辛辣讽刺,虽不免言之有偏,却仍不失警戒之功。前辈学者对于当年那些所谓“支那通”的揭露,更不该忘记。在中国学者对日本中国学展开系统研究的时候,仍有必要反对任何形式的食而不化与人云亦云现象,强调中国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统一,葆有学术自信和识别眼力。  今天,更要看透那些变样翻炒“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的所谓“中国通”,他们往往将历史和现实作短线连接,凭借现代媒体和出版业,朝论夕改,张大偏见,仅就学术手法而言,也实不足为训。应该说,这些人虽然不是日本中国学界的主流,但是他们头上也顶着“大牌教授”、“中国问题专家”和“社会名流”的帽子,近年来忙不迭煽乎所谓“厌中”(讨厌中国)情感,就很有些拉着舆论走的能量。  然而,不能不指出的是,我们对日本中国学研究的价值,绝不止于“借鉴”,也不应该停留在“此优彼劣”的结论上。对日本来说,日本中国学是日本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从整体上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某一时期日本人的中国观、中国形象、中日关系。日本的知识界,往往通过它们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专家们,以及有些并非专门研究中国的思想者写的关于中国的著述,对短期或者较长期的社会思潮,有时甚至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都起过某种作用。言说中国的学术话语与官方话语、媒体话语及民间话语等共同营造着中国形象,而其中学术话语的影响则更为长久深远。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学人来说,通过这些著作来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人、解读日本人的中国观,或许也不失为一条途径。同时,我们对日本社会文化看得越透彻,就可能对日本中国学研究得更为深入。  总之,在中日文化双方不能不互相正视的今天,对待格外重视师承流派、沉淀深厚、做派繁复、多变多样的日本中国学来说,草草一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原始察终,辨源析流,叩同问异,进而学会平等地与其展开卓有成效的学术对话。既是对话,那当然不是只“知己”就行了,还必须“知彼”,而且不是一般的“知”,而是要深知熟稔。所幸我们已经有了《日本中国学史》、《日本汉学史》等专门的著述,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中国学乃至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国际文化交流发展到今天,在人们对吸收外来文化倾注着空前热情的时代,面对别种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显出更大的必要性。这种声音,不是自说自话,而要有往有复。因而,加强对国际中国学的研究,必然会与我们的“中国学”走向世界相联系。在这一方面,日本学界可谓先行一步。为了推进国外的日本学研究,十多年以前,日本便建立了对外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最近又在法政大学中设立了国外日本学研究基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国际日本学研究展开分析。以此反观我国知识界的一般认识,有些人多只看到那些操着怪腔怪调汉语的外国人在该国学界没成什么大气候,又爱发些对中国隔靴搔痒的议论,就轻看国际中国学研究的意义。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工作的紧迫性。  读书或可睹人。推进学术交流,化解误解误读,减少文化摩擦,出书、读书、品书与人员交流对话,是有力的两翼。我们阅读日本中国学著述的时候,如果不只停留在听他们述说什么,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那样说,和同时期中国本土研究有哪些不同,那么,这些材料就可能演化为我们拓展本土文化研究和外国文化研究两大领域更有用的思想资源。  对于收藏在日本的中国文献,日本学者已经对文本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我国学者却常因为无法与原件谋面而深感遗憾。有些日本学者抱怨中国学者对日本存藏的中国文献抄本、刻本评价过低,而实际原因是这些资料一般中国学者很难看到。面对涉及各类学科的日本中国学著述,切实了解它们的最好方法无疑是阅读原著,而且是系统阅读,因为翻译有时难免会模糊两种文化的细微差异。然而,在很多有兴趣的学人还没有条件做到这一点的时候,翻译就显示着特殊的必要性。  我们选择一些篇幅不长、适于阅读的名篇名著、新人新作介绍给读者,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日本中国学的多种面孔。我们在坚持学术规范的同时,也不应排斥学术研究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这些研究和写作方法的异色,或许能帮助我们扩大眼界。  我们这套丛书,没有选择像斯波六郎所著《文选李善注所引尚书考证》,或者太田次男所著《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的研究》那样大部头的专著,它们学术价值很高而读者面很窄。这些书很重要,等条件具备,也应该译介过来。我们先要做的,是希望读者能认识一批比较好接近的客人,也就是一批学者为非中国学专业知识分子写的书。  日本一些研究中国学的名家,很重视为一般读者写书。吉川幸次郎曾提出让学问回归大众的口号,白川静总结自己的学术生涯,也强调在孤诣独往苦苦求索的同时,要努力使学问返回到“一般”,即回报于社会。像青木正儿等人文笔之好,在学界早有定评,他们关于中国文化的学术随笔脍炙人口,几十年来一直是书店的常销书。  我们选择的书目,除了几部新人新著外,都是“大家”写的“小书”。或侧重其保留中国文献资料的价值,或侧重对中国本土研究的补阙,或侧重于对中日关系研究的历史作用,或侧重于其在日本学界的影响。取其一点,不必求全,积少成多,不拘一格,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通过这套丛书,读者便可陆续与那些久闻其名而未见其文的好友见面,共享日本中国学之景观。

内容概要

幸田露伴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大家,本书是他的一些随笔,主要介绍有关中国的一些历史人物、器物、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证和随想。

书籍目录

琐言  夏夜问答  字义数则  李昌谷的诗  《西游记》的作者  甘甜古今  论简素治新  钓车考  漱玉记  大叶子  说羊  福老皮囊  顾炎武  袁了凡  快川和尚和杜苟鹤  《料理物语》和《草木子》  《今昔物语》和《剑南诗稿》  张良和蔡邕  古书新法  带妻宿妾  少言老评  水  酒蜗牛庵联话  月、霜  青瓷、白瓷、音乐  琵琶、箜篌、缬  饼  茶  檄  苜蓿  饭  骨董读史后语  张俊供进御筵食单  芭蕉和黄山谷  话苑  读史后语  苏东坡和海南岛  杨贵妃和香书斋闲话  修文谈  《仁山智水帖》序  露伴谈片  我执笔的时间和场所  日本百科大词典解题    《西厢记》    《琵琶记》    《桃花扇传奇》    《长生殿传奇》    《聊斋志异》    《十二楼》    《红雪楼九种曲》    《弹词》    《中国的俳优》  夏日的读物  处女的自豪  表现于容貌上的心灵美  歌的作词与作曲  命运的钥匙  文艺作品中的马  民谣里的歌  旅行家  传说的真相  《红楼梦》解题  《水浒传》杂话  新幸福观  日本的文学和复仇谭  幸福树和不幸树  无难  书斋闲话  邦人岂能不解中国诗味  《汉文丛书》序  春日抄  字眼儿译后记

作者简介

《书斋闲话》是他的一些随笔,主要介绍有关中国的一些历史人物、器物、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证和随想。幸田露伴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大家,原名成行,别号蜗牛庵。他从小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学识渊博,文学造诣颇深,与尾崎红叶、坪内逍遥、森鸥外等人齐名,这一时期在日本文学史上被称为红露逍鸥时期。1937年获日本政府颁发的第一届文化勋章。

图书封面


 书斋闲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卖饼之贫民者被夺妻之谈。本于宁王之事。唐时,宁王富贵好色,有宠姬数十人,犹嫌不足,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即属意。因厚遗其夫,求之,宠爱逾等。岁余,因问曰:“汝复忆饼师否?”召饼师使见之。其妻见旧夫于堂下,注视之,双泪盈颊,如不胜情。...王感悟,乃还女饼师,以终其志。此事出自孟檠《本事诗》。后李商隐亦咏此事,遂成悲美之故事。《水浒传》将此翻案,而为妖妇毒旧夫之凄惨丑恶之谈。《金瓶梅》又敷衍之。P129-130
  •     作為他山之玉,也作為閑時消遣的小品
  •     同名露伴,幸田非比岸边;同拟蜗牛,灯下寻见伶影;荒木与今,先生大扇子也。
  •     素乃全部生命之相。
  •     翻译的不错,看到很多典故···
  •     幸田露伴的时代的思想潮流,是恨不得立刻摆脱中国传统的影响,或者干脆将其曲解地惨不忍睹,在这样的时代中,幸田露伴大谈中日文学文化的关系,甚至在遣词造句上都颇为汉化,实属不易。另,幸田露伴作为中国学家的身份似乎一直被忽略。
  •     这几本早几年出版的日本作家的书所以被我搜罗起来,都由陈德文先生翻译.

    春节里读了陈先生翻译的谷崎润一郎(上海译文),喜欢上这本小册的同时,深深被陈先生的翻译吸引,真是好.第一次被翻译的文字吸引去寻找专门的译者的作品来看,有趣吧? 说来随着年月的增加,读过的翻译小说还真是越来越多,但反而从译者的文字里得到的乐趣倒不成正比了.因为难得,所以珍惜.

    感觉陈先生的日文翻译能几乎最大限度地将读者带入原文字的氛围中.
  •     有的地方值得相权,但不失为一本好书。含金量高,价格低,值得买。
  •     就是在聊天。
  •     这是一个系列的 我很喜欢 几乎块凑齐了 绝对不亏
  •     “中国的旅行家,近代有清朝的徐霞客”作者要是二点就罢了,译者怎么也跟着二。写得一般,翻得一般,常识性错误不少。
  •     这书还不错吧,比想象中的要稍微弱一些。
  •     露伴大文豪,学贯和汉(陈德文的选文不大合理)
  •     在创作方法上,幸田受井原西鹤的影响较大。作品主题多为歌颂艺术的强韧生命力,以及艺术创造者的顽强意志。《五重塔》(1891)中的木匠十兵卫,《风流佛》(1889)中的雕刻家珠运,《一口剑》(1890)中的刀匠正藏,都对艺术怀有无比坚定的信念,甘愿为之牺牲生命。这些作品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压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还写过以诗人与市侩之间的矛盾为题材的《有福诗人》(1894)。在《风流微尘藏》(1893~1896)和《滔天浪》(1903~1907)两部长篇小说中,他又试图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现实,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沉闷的政治气氛,迫使他中途搁笔。幸田还著有短篇小说《露珠圆圆》(1889)、《街头净□璃》(1891),长篇小说《捕鲸者》(1891),评论《一国之首都》(1901),随笔集《谰言》、《长语》(1901),剧本《名和长年》(1913),以及取材于中国明朝建文帝事迹的历史小说《命运》(1919),中篇小说《连环记》(1940)等。《芭蕉七部集评释》(1926~1947)是他的绝笔之作。
  •     译本简雅 所读之处 不缺回味
  •     原来是《禁色》的译者,有点厉害
  •     只看了第一篇《有口无手》就觉得很好 正在膜拜之。但读到后面有些内容着实枯燥了
  •     这套书都挺靠谱的。
  •     学者型文人的文章不会很空洞,但趣味性要差一些。作者的汉学功底很深厚,文笔也有一种古典美。中华书局这套丛书性价比较高,所以里面的编校错误也不少,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     译者厉害
  •     鉴真给日本朝廷带去砂糖百姓不知足利氏末期同诸国交流逐渐频繁商船运去砂糖始为百姓所知砂糖霸占台湾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生产砂糖幸田认为日本兵强大原因是日本兵天真单纯朴素到底而不失日本之素心不失自体之本然山羊吃了杜鹃花就会中毒脚步踉跄有时甚为痛苦中国二十多朝代天子中只有明朝一位皇帝不接近皇后以外女人谁啊?关西一大富豪喜好茶道死前数万金购一茶器高兴几个小时就死了有人讥曰一小时数千元作者认为在趣味面前即使花上百万两那只是像一缕青烟不值得惋惜日本狐之名来自灵异记狐与人结婚生子后现了原形打算离去男子不计较说来睡吧来睡吧就成了狐的名字幸田嫌弃中国人没有日本人炽热复仇之心生于贫贱丝毫不足为苦反而应为自己祝福日本海盗骚扰中国沿海是因为中国禁海日本人为了生存不得已才做了海盗俄国若禁止日本人在其领海捕鱼,他们便偷渔…
  •     贱固然贱,然皆在理。
  •     这些随笔都不是在探讨什么高深的学术问题,文笔很好也很有亲和力,读来有一种月下独酌的闲适
  •     读到露伴讥笑汉高一段,也是忍俊不禁。
  •     幽花静院,可读此书。
  •     幸田是汉学高手。
  •     读来有些生涩,书应该是很好的。
  •     这个商品不错 要再便宜点更好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