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214039811
作者:[英] 乔治·奥威尔
页数:189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讲述的都是事实,而且是以一种值得人们推崇的方式,静静地、率直地讲述同时又颇为  公允地告诫读者:这只是一个人的事实。”  ——莱昂那多·特里林  “除了乔治·奥威尔,没有人能把西班牙当时的暴虐和自吹刻画得如此惨烈与可怖。”  ——阿尔弗雷德·凯金,《纽约时报》  “一本充满睿智的书,一旦读过,你将终身难忘。”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

内容概要

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1917年,他进入伊顿公学。1921年后来到缅甸加入Indianimperial Police,1928年辞职。随后的日子里他贫病交加,此间他当过教师、书店店员,直到1940年,他成为NewEnglish Weekly的小说评论员,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1936年间,他访问了兰开夏郡和约克郡,1936年底,他来到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他受伤。二战期间(1940-1943),他为BBS Eastern Service工作,并在此间写了大量政治和文学评论。1945年起他成为Observer的战地记者和MachesterEvening News的固定撰稿人。1945年,他出版了《动物农场》,1949年出版了《1984》。奥威尔患有肺结核,于1950年死去。

作者简介

作者是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这部小说堪称他的“二战亲历回忆录”。在二战中,他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战争的艰辛、民众的热情、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提供了翔实可信的战争经历,让人们从事实的角度去理解战争。在诉说自己感受的同时,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传达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主题思想,就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意义,是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本书文风简洁凝练,在静默的言说里蕴含着巨大的动人力量。

图书封面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奥威尔遭遇了一切最残忍因素,在我们看来这次为期6个月的经历是不堪回首的,“它带来的痛苦远远超过一般的屠杀和肉体”,还应包括人生最最沉重的理想破灭理,然后导致对世界的仇恨,然后“玩世不恭”。“奇怪的是,整个经历却让我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奥威尔)这就是说,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摧残的他,反而更加思念那片混乱不堪、战火不断的土地。即使回到了英伦的平原,他依然在妄想回到那场战争,如果生命不受到威胁的话。这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也没有对平等共和的理想的在支撑—因为理想已然破灭,奥威尔也是人,他也会软弱,但是依然对那片充满伤痛的土地抱有热情,必然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闪耀的西班牙人的品质”。在文章中处处可见“这就是西班牙人”句子,在许多恶劣环境中,西班牙人身上也可见类崇高品德的闪光点。“他们宽宏大量,品行高尚”,虽然“几乎没什么人具备现代集权国家所需的那种素质—可怕的效率和高度的一致性”。火车不定期出发也好,军官公然和被通缉的民兵握手也好,技术超级差的枪法也好···看似“少根筋”的性格里面却是巨大的人格魅力。
  •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在我们所学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按教材所说,这是一场二战前反法西斯战争的预演,当然德意力量过于强大,最终西班牙共和国失败,佛郎哥法西斯政权上台。但奥威尔以自己的经历做出了不同的阐述。  此书是奥威尔最政治性的作品。书的内容分两大部份,一部份是其个人的经历,包括在前线和在后方。在前线,双方打了一场特别的战争,书中的战争形势是罕见,如果说有类似的话,略有些中国游击战争的样子。双方甚至不在于武力的交锋,更多是意志和民心的较量,可惜的是共和国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更多应该在后方。  原来共和国并不是团结一心,铁板一块。有着众多的派系,偏巧奥威尔置身于后来失势的无政府的一派。而对方是强大的共产党,而共产党后面则是苏联、共产国际。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西班牙共产党正在进行着“纯洁”化。虽然作者也认同先进行战争赢得胜利然后再进行革命的观点是理性的,但显然对后来的清洗是抱有厌恶感的。其实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一切是多么的熟悉,在中国历史上共产国际也做着同样的事情。原来堡垒确实是在内部被攻破的。当前线缺枪少粮而后方装备精良时,当刚从前线下来的无政府民兵无家可归并且被捕被处决时。革命已经变了味道。西班牙人民被斯大林“玩弄”了(佛郎哥政权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而中国人民也经历了同样的苦难。这世界果然没有救世主,一切只有靠自己。  (写于2009年4月25日)作者的《一九八四》是我所珍爱的作品,记得阅读让我震撼。还有《动物庄园》,而此书比起上述来只能算“小”作品,它只是简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战争中的一小段历史与经历。但内涵却决不“小”。以前看事物总是好的与坏的,进入社会当然不会如此。可我们看过去的历史呢?西班牙战争是众所周知的二次大战的预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么说当然没错。可仅仅如此吗?以本书作者的经历,它也是“斯大林派”控制国家的历史。在敌人还没有肃清之前,内部先打起来了。当然不完全说是争名夺利,也许“攘外必先安内”比较适合。但现今的人看便显得无奈、可笑和荒诞。思想真那么重要,难道真是“宁与洋人,不与家奴”。可笑,但如果身处当时,恐怕就笑不出来了吧!看看作者的经历吧!
  •     上个世纪30 年代的西班牙内战,曾一度把许多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卷入枪林弹雨。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也就注定要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其中有名的像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后来拍成电影《碧血黄沙》,由英格丽鲍曼主演。又如奥登的长诗《西班牙》,据说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也激励了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而乔治·奥威尔的这本《像加泰罗尼亚致敬》,则以另一种风格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注脚。而美国《国家评论》把本书列为“20 世纪十大最佳非虚构类作品之一”,也印证了它的分量。奥威尔的叙事,总是隐隐地给人冷峻之感,当他谈论战争和死亡的时候尤其如此;仿佛正在谈论的场景,不是血肉横飞的战争现场,而是关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外科小手术的必要程序。比如形容敌军是“枪法一流”,谈到牺牲则用了“被打死七个,五个逃回来”这样感情色彩甚淡的句子。这样的句子让人想起艾略特的冷酷,"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然而奥威尔绝不是对生死无动于衷的人。对于假以正义之名的战争,他自己做何评论呢?奥威尔的口气冷峻依然,但结论却是斩钉截铁的:“战争的最恐怖的特征之一,就是煽动战争的那些宣传、叫嚣、谎言和仇恨,全都出自从来不上前线作战的那些人之口”。恐怕正是基于对暴力的切肤之痛,奥威尔后来对奥登在《西班牙》中所云“必要的谋杀”耿耿于怀,并专门著文加以批判。实际上奥登自己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因与共和政府的意见不合而出走西班牙;他晚年亦不肯把那首长诗收入自己的选集。这里面未必不曾包含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反省。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样的反省精神正因其难能,所以可贵。【文·白格】《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英】乔治·奥威尔著,李华,刘锦春译,凤凰传媒+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3月,16 元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还是比较好的书
  •     听亲历过的人讲一段故事才是听故事
  •     奥威尔在巴塞罗那的生活和战斗部分的改变了他的信仰,让他对主义产生了怀疑。他虽然热爱自由,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在一手摧毁自由。1984写的更加中立,却不得不让真正的libertarian去反思奥威尔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样的社会和经济手段才是达到自由世界的正确道路。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由善意铺就。如他这般惊才绝艳的善良的渴望爱,和平正义与自由的写作者也被某主义所吞噬,使人不得不感慨不真正去理解社会运作的机理的人,无论如何聪明醒目都很容易被肤浅的善意所蒙蔽。
  •     他吃下去的药物使尿液变得像翡翠一样发绿,床前的尿瓶成为病房中的一大奇观!catch 22.
  •     逗死了
  •     读这本书之前需要读点儿历史。
  •     政治到底是什么鬼
  •     当年引得左派人士蠢蠢欲动的西班牙内战...乔治奥威尔的文字真是惟妙惟肖
  •     翻译有点糟糕,看着累 后面竟然还出现了 托托洛茨基 ……托托!不知为何竟还有点萌 “一个人要是见过在战场上被挖出眼睛的年轻人,他就会瞬间失去所有对上帝的信仰
  •     “战争就意味着欺骗,这里的战争也绝不例外。”当硝烟与理想一同散尽,留下了奥威尔,这个头发花白的证人。
  •     这段历史是不能从意识形态的教科书里看到的,历史从来不是一家之言,它是无数人,无数事件组成的客观真实。而我们的教育有给了我们什么?我不要做唯唯诺诺的奴才。
  •     除了1984和动物农场,这本也很不错。有些乍看起来令人惊讶、不可想象的描述,回想起来那么符合道理。
    作者所有作品英文原版:
    http://www.george-orwell.org/
  •     其实扯到党派问题的我一脸茫然了。
  •     还是挺震撼的
  •     严格意义上,这是一本记录、反思、议论的书,从第一视角记录自己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参加马克思统一工人党队伍时的“战斗”经历(所看),插入自己对这场革命战争的观点(所感),确实让人透过历史遗留下来的宣传材料之外,看到一场真实的“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作者在琐碎与重大事件的描述中,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心,使得文字变成了一种情感,深入人心。对于政治宣传这一套,有良心的奥威尔“觉醒”了,他在文中替马统工党(托洛茨基主义者)的辩解让人感动(自己并非支持此党,却要努力去说明真相)。“战争就是欺骗”被验证,作品最后一部分探监,已然看到《1984》的影子,显然,这段经历是后来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的重要蓝本。
  •     历史上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往往失败,而打着理想主义旗号的机会主义者总是最后的胜利者。黯然!一本好书啊!
  •     一如既往地喜欢奥威尔的作品。而作为一部纪实小说,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去了解奥威尔的思想,以及他的品质。
  •     不记得是哪个版本了。到了最后才被感动到。
  •     三十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回忆作品,是奥威尔以国际志愿者身份深入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真实报道,对他在共和军中看到的由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纵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洗进行了揭露,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     上学的时候读过这本书,看得挺费劲的
  •     5和11章没有跳过,奥威尔对当时情况的分析有一部分还是非常准确的。但也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奥威尔的书一定要以平常心来读,不然的话,水真的太深了……因为他总是离不开政治,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对奥威尔这个人物一直存有争议的原因。基于在前线的生活和经验,他写下了这本书。以纪实性的写法,客观、不加修饰的呈现了一个真正的西班牙内战,没有荣誉,没有大规模战争,更不要说理想主义者那种战死沙场的想法了。由抗击法西斯最终演变成各党派之间的斗争,这场战争已然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无论如何,向乔治奥威尔与加泰罗尼亚致敬。至少他不像那些个新闻记者们一样谎话连篇,他敢于说真话。
  •     帮同事买的,内容不用说了数的质量也很好五星!
  •     是否因为西班牙战争的所让奥威尔想到的写1984。忽然觉得这是比1984更加有力度的一部小说。如同文章最初所说的,有些地方很难以不带个人偏见的,却还是让我看到了个觉得完全真实的战争。
  •     理解历史才能理解现实。#我奥毕竟文体家#
  •     “战争就意味着欺骗,这里的战争也绝不例外”。隔着这么远,居然都能打到天朝的脸。有些事情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了,因为这样的书是绝没有一丝可能能在半个世纪内让我们看到的。
  •     一直觉得这本才是奥威尔最好的书,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     奥威尔真是个可爱的人
  •     很旧,很脏,还被盖上了“赠品”印章,对这本书完全应该以旧书来卖
  •     火车上读完 文字真实风趣
  •     看得很乱。奥威尔语言幽默。在前线英勇战斗没有牺牲的人却被关进监狱,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     感觉像是读了长篇报道。。。难得的是居然让我读下来了,带着八卦作者生活的心。。。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也不会有1984这样的巨著了吧~
  •     其实奥威尔很适合写纪实文学。
  •     长知识,了解一段从未了解过的历史。
  •     奥威尔那随时可能出现的对西班牙各种小吐槽简直太可爱了
  •     战壕里的气味、山中的曙光延伸至无限的远方、子弹无情的啸叫声、炸弹爆炸的刺眼光芒和震耳回响、巴塞罗那清新寒冷的黎明、兵营里军靴踩踏的印迹、十二月人们仍然信仰革命、购买食品的长队、红黑相间的旗帜,以及西班牙民兵的面容。
  •     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内战时期的西班牙风貌,但是不是我的菜。不太清楚究竟是文学作品还是传记,抑或是政论?
  •     任何一种理想有了现实的载体后,都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     我觉得奥威尔很像外星人。眼睛离地一丈高,脖子被打了个洞,仍然俯瞰苍生:这都是怎么了呢!他看事情太明白,总是试图把事情掰持清楚,分析个明白。他看起来很苦恼,像是冷峻的异类,其实古道热肠。
  •     前面啰里八嗦,后面三分之一从亲历者角度讲西班牙左派内斗的部分很好看,尤其他写到当时人人自危的气氛,去监狱探望,跟战友擦身而过都不敢打招呼的心理,很精彩——果然经历过这些才能写出1984啊。还有他看到那些从前线下来的马统工会的战士,因为政治派别不对而流离失所,那种痛心非常真诚。奥威尔还真是天真又善良。
  •     理想的破灭导致他写出了动物农场和1984
  •     比较满意.
  •     奥威尔风格,刚好能让人翘起嘴角但又笑不出来的幽默。详细记述了西班牙内战期间的一小部分历史,对部分名词有去脸谱化功能。 建议阅读人群:巴萨球迷、民兵组织者、山地野营爱好者。
  •     一直为当时西班牙左翼势力的自相残杀感到痛心。
  •     致敬尼玛币
  •     开头的战争细节很有趣,不一样的抗战
  •     第一次听到加泰罗尼亚不是因为足球,而是奥威尔。
  •     战争对个人来说最恐怖的是拉肚子 看完后对浪漫的英雄情结有了新认识
  •     补录:5月份去平遥路上看的,可以一瞥《1984》的素材来源。
  •     西班牙人民游击队的善良朴实,和斯大林的集权邪恶形成鲜明的对比。关于西班牙内战,还推荐电影"Land and Freedom"。
  •     一直以为奥威尔是大右派,居然是左派,蛮冷幽默的书。
  •     Honest and wise.
  •     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英式幽默依然让人忍俊不禁。
  •     加泰值得尊敬
  •     能看到村上在他的《地下》和《在约定的场所》中如何向奥威尔表达敬意:奥威尔充满感情地描写他所见的加泰罗尼亚和西班牙人,正如村上用大量笔触去表现形形色色的东京人的日常。但是散文化叙事暗含着在真正严肃事物上的思考无能,作品的政治主题最终只能被模糊地暗示为某种主义/体制的危险性。这也是令奥威尔和村上都无法成为一流小说家的原因。
  •     共和死于黑色与红色的法西斯
  •     新闻体有点闷,我觉得不闷是当今文学的要素。我向往这样的经历和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