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叫卖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伦敦的叫卖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532744664
作者:[英] 阿狄生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旁观者自述(阿狄生)  我曾默察,人当读书之际,先要知道作者肤色是深是浅,头发是黑是黄,脾气是好是坏,已婚还是单身,方才能够欣然开卷,因为诸如此类的详情细节对于正确了解一个作家是大为有利的。为了满足读者这种天然的好奇心,我打算把本期和下期报纸的内容定为发刊前言,介绍在本报担任工作的各位同人。而既然编、排、校之劳主要由我承当,义不容辞,我只好先来介绍自己的生平历史。  我是作世家出身,据本村口碑,自征服者威謙时代以来,迄于今日,我家那块小小领地,父承子继,完好无缺,田地草场,亦无寸土增减,就连围墙界沟也和六百年前的一模一样。家人传说:生我之前,母亲做梦生下一位法官。此说之来,究竟因为我家当时正在进行一场诉讼,还是因为家父身为治安推事,殊难言之,而且,周围乡邻还说此梦乃是我一生必交官运之兆,但我没有那样愚妄,不去信它。不过,我一来到人间以及日后所具有的那副庄严派头却跟母亲的梦仿佛有点吻合,因为她常说我生下不满两月,就把扰浪鼓儿扔在一边。珊瑚玩具呢——家人不把小铃铛摘掉,我也不要。

前言

  这本小书,以随笔为主,选录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十五位英国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现在需要把英国随笔的发展概貌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作一说明。  (一)  随笔(The Essay,过去曾用译名“小品文”),是散文(Prose)的一种。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发展常常是在诗歌之后,而随笔在各类散文中更要晚出。近代西欧的随笔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代表作就是法国蒙田的《随笔》(“Essais”,1580一11595)一书。英国随笔的发展略晚于法国,事实上,是以蒙田《随笔》的最初英译本(JohnFlorios translation of Montaigne’s“Essays”,1603)为其滥觞。因此,随笔在英国开初可以说是外来品,可是一旦移植到了英国,那块土地似乎特别适于这一株花木的生长,在三四百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非常富于英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散文形式。  最初的硕果是培根的五十八篇《随笔》(Francis Bacon:“Essays”,1597—1625)。但培根的随笔是哲理性的,和蒙田随笔中富于个人风趣的亲切笔调不同。蒙田的随笔传统到了十七世纪在英国才有较大的发展。伯尔顿的《忧郁的剖析》(Robelt Burton:“Anatomy 0f Melancholy”,1621)和勃朗的《一个医生的宗教观》(Thomas Browne:“Religio Medici”,1643)虽是两部长篇散文著作,但它们那杂学旁搜的内容、兼容并包的观点,随作者兴之所至而漫谈的笔调却为随笔的发展开辟_『先河,无怪乎后来的不少随笔作家都以这两部十七世纪的“奇书”为其“枕中之秘”,就好像我国的《世说新语》对后代笔记小品的影响一样。在十匕世纪还出现了两本模仿蒙田的作品,那就是考莱的《随笔集》(Abraham Cowley:“Essays in Verse and Prose”,1668)和邓普尔的《杂谈集》(William Temple:“Miscellanea”,1680—1701)。但英国随笔的真正大发展却是在十八世纪。当时文人办期刊蔚然成风。譬如说,大家熟知的笛福,在他六十岁写《鲁滨孙漂流记》之前,早就是办刊物的老手,而且是英国头一份期刊《评论报》(“Review”,1704—1713)的主笔。此外,斯威夫特办过《检察者》(“The Examinei’”,1710—1711),斯梯尔和阿狄生办过《闲话报》(“The Tatler”,1709—1711)和《旁观者》(“The Spectator”,1711—1712;1714),约翰逊博士办过《漫游者》(“The Rambler”,1750—1752),后来哥尔斯密也办过短期的小刊物《蜜蜂》(“The Bee”,1759)。由于刊物的需要,随笔这一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作家用它来立论、抒情、写人、叙事,把随笔开拓成为一种贯穿着作者的活泼个性的非常灵活、非常吸引读者的文学体裁。评论者往往把十八世纪以后的这种英国随笔叫做南mililiar essays(漫笔,小品文,随笔)。  到了十几世纪,随笔散文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随笔作家,如兰姆、赫兹里特、德·昆西、利·亨特等。英国随笔到十九世纪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题材扩展到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作者的个性色彩也更为浓厚,名篇佳作甚多。承上述诸名家的余绪,斯蒂文森在十九世纪末再次振兴随笔创作,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者。在斯蒂文森之后,随笔在二十世纪初期又繁荣了相当一段时间,出现一批作家,如切斯特顿(G.K.chesterton),贝洛克(H.Belloc),比尔博姆(Max Beerbohm),美纳尔(Alice Meynell),鲁卡斯(E.V.Lucas),林德(R.Lynd),米尔恩(A.A.Milne)等等。直到三卜年代以来,据说由于期刊减少,报纸版面紧张,随笔中亲切漫谈的优点已被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所取代,因而随笔这种文学体裁颇有衰落之势。(参见Ifor Evans:“A Short History 0f English Literature”,P.346.)虽然如此,随笔这一具有三四百年历史传统的英国文学样式,是不会一下子消声匿迹的,作者仍然时有出现,譬如说,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写过不少随笔作品。英国随笔的前途究竟如何,还需要看今后的事实如何发展才能断定。  ……  截选自《英国随笔简论》

内容概要

  约瑟夫·阿狄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年),英国散文家、诗人、剧作家和政治家,他与他的长期搭档理查德·斯蒂尔在发展短篇诙谐散文方面成就斐然,此类散文在现代杂志中多有转载。阿狄生曾阐述自己的想法“用智慧来激活道德,用道德来谐调智慧”。他的散文非常优美,对社会和政治丑恶进行委婉奚落,这使其成为英国文学奥古斯都时期最棒的社会幽默作家。

书籍目录

英国随笔简论《伦敦的叫卖声》译序阿狄生与斯梯尔    旁观者自述(阿狄生)    旁观者俱乐部(斯梯尔)    《旁观者报》的宗旨(阿狄生)    伦敦的叫卖声(阿狄生)    某君日记(阿狄生)斯威夫特    关于一把扫帚的沉思    育婴刍议    《婢仆须知》总则哥尔斯密斯    黑衣人    西敏大寺记游兰姆    梦幻中的小孩子    读书漫谈    退休者    兰姆自传    兰姆书简四通赫茲里特    论平易的文体    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伊利亚亨特    睡眠小议德·昆西    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夏洛蒂·勃朗特    艾里斯·贝尔与阿克顿贝尔生平纪略佩特    《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引言和结语斯蒂文森        理想中的黄金国    乞丐  为闲人一辩本森      随笔作家的艺术鲁卡斯    葬礼伍尔夫    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    多萝西华兹华斯    “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

编辑推荐

  《伦敦的叫卖声》以随笔为主,选录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十五位英国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这些作家有阿狄生、斯梯尔、斯威夫特、兰姆、亨特、哥尔斯密斯、伍尔夫等。每位作者前面还有译者所撰写的作者和作品特色介绍。

作者简介

从英国散文的不朽篇章中,掇英三十一篇,出自18-20世纪的十四位作者的手笔。突出地反映了作者们独有的平和而丰富的情怀,幽默并略带讥讽的语境。书名取自18世纪的阿狄生的篇随笔名,漫话当时的市景民俗,卖报纸、卖点心、消防队……书中选19世纪的代表作家为兰姆,其作品记录了他作为一个忙碌的小职员,在生活中找到带苦味的快乐和遐想。这里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她在开创意识流小说的同时,用轻快的散文手法写下了她对文学的挚爱和印象,成为英国20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一奇葩。
本书选录了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纪的一些英国随笔名篇。所以这样选录,乃是因为除了培根那些偏重哲理的短论以外,十八世纪以后的英国随笔才发展圆熟,留下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足资欣赏、观摩、比较。 下面试以阿狄生、兰姆和弗吉尼亚•伍尔夫_二位作家为例,说明英国随笔在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纪的不同特色。

图书封面


 伦敦的叫卖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早就被两百年的历史洗白了的散文,也许在那时候算佳品吧,放到现在实在没意思了,基本上就剩下空壳子了。而且翻译风格适合这种散文吗?不敢苟同,初始觉得新鲜,后面就有点碎了。兰姆和伍尔夫的还好,其他的就让它们继续烂掉吧
  •     说起惭愧,近来杂事繁冗,安身已成问题,立命更无从去谈。在这重枷箍体、快鞭催老的状态下,真如英随笔家兰姆所言,“一闹牙疼,或者脚脖子扭伤了——这时候,人就锐气顿消,灰溜溜的,只好安于某种卑下的生活动力。”即便此刻,也有糟心事来扰、将好不容易理清的思路截作一段又一段,我偏要这时候对英伦随笔提一二肤浅见解,想想颇荒谬,不妨视其为闲散与紧促之间的较量,给自己的浅陋留一处退路。英伦半岛的小说我所知不多,不喜那里短家常、贵妇绅士的无穷尽纠葛,浓雾下湿漉漉的感官享受甚得我心,仍无法拯救我对英国文学的偏见,这也影响到了英国随笔作品于我的印象,古板冷硬的大理石庭院哪又敢奢求生出摇曳的白菊。另,英人随笔多有幽默的美誉,我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理解,会心一笑,一如马克吐温的作品在我是身心的煎熬。我读随笔集《伦敦的叫卖声》动机有二:一是早闻其名,有好奇心,也有跟风念;二是书名让人遐想联翩,极易勾出心底的怀旧情结,忆起儿时徘徊在街门外拖着腔儿蘸满方言的磨刀或兜售小物什的商贩,他们和他们的吆喝声今天已再难觅,连划痕都不曾遗留。念旧或许是一种无出息的表现。带着寻时光机的愿望读阿狄生的文章难免失落,对如雷贯耳的《伦敦的叫卖声》,我有话要说,反讽太过暴露,淋漓,尽兴,但失了几分随笔应有的施施然,拳头般攥在一起而非茶叶般焕发。我的微词无损它的伟大。伍尔夫欣赏多萝西·华兹华斯专注于描写杜鹃在山头的兀自啼叫,也对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的暴风雨的思想保存足够的敬重。且看阿狄生对统一伦敦城叫卖声的提议,“一切公共叫卖之声应该统归明理善断之士主管,嗓音不美者不得在街头大喊大叫,叫卖声不美者不得在街头大喊大叫,叫卖声不仅要压倒人声喧哗、车声轧轧,而且要使用恰当词句将各自贩卖的货色加以说明,发音也要清晰、悦耳。”这段反语出色描摹出十八世纪英国官僚主义的嘴脸,我辈也能在第一时间轰然共鸣。阿狄生的风趣也很出彩,举一例,“每当萝卜上市,总有许多人大吵大嚷,沿街叫卖,满城为之骚然,实属不可原谅,因为萝卜这种商品即使在卖方手里放一放,并没有放凉的危险。”这种淡写轻描真是妙极。让我拊掌的还有《金银岛》著者斯蒂文森。学生时,我的逃课小有微名,夏日午后,人家在连电风扇也无的教室里听汗水碎在桌面地板的轻响,我自找一荫凉微风处翻闲书哼小曲,或纠结同好打打篮球,不亦快哉!惯性思维使然,总挣脱不了虚掷时光的罪感,至今,噬骨的内疚依然活蹦乱跳。斯蒂文森治愈了这一旧疾,《为闲人一辩》中这样说,“当你回顾自己的求学时代,我相信,你一定不会为了在逃学中度过的那些内容丰富、兴趣盎然、富有教益的时光而感到悔恨;恐怕你在记忆中愿意一笔勾销的倒是在课堂上半睡半醒中度过的某些黯然无光的时刻。”终我一生,也无法得其文采一二,但以与他在此问题上看法一致为幸。在我看来,斯蒂文森和麦克尤恩是最不类英国作家的作家。斯蒂文森为闲人辩护,不等于他赞同游手好闲,他本人并非闲人,非但不闲,且异常勤奋,二三十卷的等身著作就是明证,他实主张在黾勉生活中高高兴兴做人的义务。兰姆《伊利亚随笔》中为牌戏正名(《拜特尔太太谈打牌》),也不代表着他称道赌博,颂其魔鬼般的不智,相反,他借拜特尔太太之口表白的是对井然、公正、正直、愉悦的追念。“亮堂堂的炉火,一尘不染的地板,规规矩矩的牌风”、“打牌如同打仗,目的在于光荣地赢钱”、最忌翻云覆雨、反复无常、花花点子、小打小闹,力主忠贞到底。这是最见兰姆特色的随笔。兰姆笔下罕有术语或引经据典,文中提及马基雅维利,是个例外,据此或可窥其政治观。“最近,我跟我那脾气温和的堂姐又玩了一回皮克牌,结果,我一人全胜。尽管我们谁也没有赢一个钱,谁也没有输一个钱;尽管那仅仅有一点赌牌的影子——我真不敢告诉你,我是多么愚蠢!——我仍然希望这样的游戏一直继续下去——我愿意永远做着这样无补实际的傻事。”我们又有何资格把兰姆所作所为视作无意义的傻事?笑人先笑己。布罗茨基对散文贬损性的定位(“通常受制于经济考虑,‘干旱期’,或较罕见地受制于挑起争端的必要性)不适用于兰姆、斯蒂文森和收录在《伦敦的叫卖声》中的其他随笔作家。曼德尔斯塔姆曾自命清高地认为,诗歌存在一群有些儿距离、未知的读者,“与火星交流......是一件值得抒情诗人去做的事。”套用此句,优秀的随笔与时间交流,过去,现在,未来,不论你身在什么世纪什么地方,打开它的时候,便被准确命中。前提是你需摆出一副慵懒坐姿迎接它的降临。《伦敦的叫卖声》【英】阿狄生等刘炳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4月《伊利亚随笔》【英】查尔斯,兰姆刘炳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4月本文刊登于《广州日报》2008年6月14日休闲周.博阅.B12版 请勿私自转载
  •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也浏览过目录,但始终提不起多大兴致。直到书店打了6折,才花10元钱买下,心想无聊时翻翻也好。不想一翻之下大有相逢恨晚之感,活像渴望跳舞的双脚终于等到了合适的音乐。有时候真该接触一下你从来不碰的东西,买陌生歌手的CD,读不感兴趣的书,尝试另一种生活,越过自设的界限,结果往往出人意表。世界突然变得这么新鲜有趣,像是充满了奇迹。  篇篇英式经典随笔,越看越觉可堪玩味。译者篇前对作者的介绍,本身即是妙文。见各文人的际遇,真是“各有前因莫羡人”,颇有点滑稽的意味。特别是苏格兰、爱尔兰籍的,像不顾死活的斯梯尔,可怜的傻瓜哥尔斯密斯,似乎生来血里就带着啼笑皆非的因子。而湖区手头宽裕的闲人华兹华斯与伦敦的小职员兰姆,是如何无法比拟的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兰姆渴望在进坟墓之前有一两年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而华兹华斯兄妹只要睁开眼睛就能见到瀑布与萤火虫,感到自己的自由与幸福。一生,对于个人来说,真像无法摆脱的幻梦,好也罢,坏也罢。更别说严苛环境下化绝望为文字的勃朗特姐妹,其旷野之悲非死亡不能平息。  我仿佛走在这些可爱可怜可叹的人们的散步径上,深深地感到自己被引了进来,与他们连在一起生长、呼吸、感受。是时候了,被接纳的人总是幸福的。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书很不错。不过是我没挑好,以为是英汉双语版的,结果拿到手一看,是全中文的
  •     很合我胃口,慢慢看
  •     刘炳善的译文很好,毕业之后我好像才更能体会读书的乐趣。
  •     斯威夫特的描写的吃人的 育婴刍议,佩特的 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引言和结言,赫兹里特的 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三篇尤为出色。
  •     每日一篇。
  •     杂文风选集,加上翻译更五四了。伊利亚值得看。
  •     很欧洲
  •     装帧、翻译很棒,好书。
  •     散文记
  •     非常扎实的一本书,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文人人生观和世界观、文学观,在今后的时间里会常翻看里头的一些篇目
  •     刘的译笔,纡徐典雅,从容生动,很喜欢。
  •     翻译很平易近人。。
  •     经典译文。
  •     一种略带幽默的讽刺着社会的现状!
  •     不是我的菜。。弃
  •     虽说封面有些脏,可能是放置的原因,但毋庸置疑,不论是印刷、纸张还是内容都相当好,就是价格稍贵了一点。
  •     育婴刍议。
  •     不朽~~!!!~~
  •     可窥些许时代的灿烂感
  •     好有力度的翻译!喜欢死了!
  •     好像看到了一个个百年前的人活生生在眼前。
  •     刘炳善老师的译本,很好
  •        只谈其中一篇: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我们年轻的时候什么也不顾,一心只管向前,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以为自己能做很多事,,当爱情,健康,亲朋老友,事业,,,向鲜花一样枯萎凋谢的时候,我们感到害怕了,开始与死神作斗争,不管我们如何养生,最终化灰为尘。
       不知道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有没有这么想过。
  •     有篇好像叫奴仆守则的文章 非常有趣。
  •     跳着读的,并未看完
  •     伦敦的叫卖声
  •     各大家的短篇集,翻译得有声有色。
  •     大家都说冲着译者买的,结果我就是怎么都读不下去啊,只好原封不动的还回图书馆了……
  •       非常喜欢的一本小书。所选文章均是英国首屈一指的散文大家。英国作家就是有这种本事,能把喜闻乐见的琐事写出味道,在嬉笑怒骂中看到真情。短短三十几篇文字,不能说完整的涵盖了英国散文的发展,但也大致呈现了英国散文别具一格的风格。
      再说刘炳善老师的翻译,我觉得挺好。英国的散文文体中,长句子很多,既要保留原有的味道,又要让中国读者看懂,这一点很不容易,刘老师的确做到了。他的翻译亦庄亦谐,优美流畅,韵味深远,非常符合英国散文的特点。掩卷后,仍然意犹未尽。
      ps:刘炳善老师另外翻译的伍尔夫文集也是不可多得的翻译佳作。
  •     内容很好,翻译的也很好,记忆最深的是那篇《育婴刍议》,与狂人日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     了解英国必读
  •     不得不承认刘炳善在英国文学史方面的造诣 但是从译文本身而言能够汲取的营养比较有限
  •     有意思,总是暗藏玄机
  •     自
  •     买这本书是因为书的名字与封面,非常喜欢~看了之后觉得很值得,有关英国的一些东西写的很细致
  •     书还是很好看的,不过我还以为是中英文对照的。
  •     与你的回忆。于是你不知道,之后我就去买了一本。笑。
  •     读了其中几个作者的 风格很明显
  •     你也许不会篇篇喜欢,但我保证一定会有你喜欢的。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妙趣横生的一本书。
  •       休假前随手抓起着本书塞进行李中,真是一点也没有后悔。
      非常适合在旅途中翻阅的读物。
      当然,也适合在任何有闲情逸致的时候阅读。英国人写的随笔真是太棒了!
      挑了吴尔芙/兰姆/阿狄生/夏洛特勃朗特/本森/鲁卡斯来看,因为他们最吸引我。
      本来有点担心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和内容,都和我要去的黔东南扯不上丝毫关系。但结果却不然,书里的内容从不打算参合进我的旅行里,但它又显然影响到了我,只是那影响只限于让我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自己在这次旅行中的所有感受。
      
  •     很喜欢形而上的兰姆和德昆西,而伍尔夫的随笔简直让我辨认不出是她了。
  •     嗯...好像学到了几种别出心裁的文章写法...
  •     买了好几个译本了,这个装帧不错。
  •     译文的装帧设计自然不在话下地精致。

    任何一个喜爱英国文学和懂得欣赏英式幽默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名家小品,是平时不容易读到的,或者说是平时容易忽略的。
    这本集锦,精挑细选,篇篇出彩。
    妙语连珠,但绝不咄咄逼人。
    忍俊不禁,你不会捧腹,但会越想越有意思。
    旧时伦敦仿佛就在眼前,依然有它独有的雾气笼罩,但却如此亲近可爱。不故作深沉,不刻意古板。
    文笔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炉火纯青之气魄,感叹:实非一日之功。


  •     喜欢看随笔,罗列了英国诸位大家和代表作,不错。
  •     好看得很!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鲁迅一辈的杂文写起来和兰姆等人颇为相似。
  •     一本奇异的书。我因为读到某个片断买下。后来却再也找不到那个片断。
  •     兰姆的心灵鸡汤绝对能打五颗星
  •     呵呵,我上次去贵州是带了本《诗经》。因为是背包旅行,所以特别选了本薄而耐看的书~~
  •     很欢喜的阅读过程,随笔短小、灵活、宽博、无处不幽默,思想火花不时迸发。随笔写作也可以成就大家。 最喜欢的几篇:兰姆《退休者》《兰姆书简四通》,赫兹里特《论青年的不朽之感》,德昆西《知识的文学和力量的文学》,夏洛蒂勃朗特《纪略》,斯蒂文森《理想中的黄金国》《为闲人一辩》,本森《随笔作家的艺术》,伍尔夫的四篇。回头还要重读。 就像一篇评论里说:“优秀的随笔与时间交流,过去,现在,未来,不论你身在什么世纪什么地方,打开它的时候,便被准确命中。前提是你需摆出一副慵懒坐姿迎接它的降临。 ”
  •     潮湿雾气中的伦敦城,拐杖、礼帽、马车,弯腰致敬的绅士,打开的报纸
  •     果然我在移动状态下比较能读进去书,比如走路啦,地铁啦,飞机啦...LSE的reading有一部分就是在地铁上完成的。想读这本书是两年前了,却是等到这回在秘鲁机场转机时才看完。跟我提起这本书的人前不久都做了妈妈,自我的少年时代,她就给过我很重要的影响,而至今我还关注着她的博客,总能起到很好的调节心态的作用。
  •     英伦散文第一流的译本!
  •     挺有趣的书。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喜怒哀乐,有时人固执地认为世界的发展必须要朝着更好的方向,往往不知不觉中把本该保留的一些东西也统统都换掉了。
  •     两年后再来读,更好了。
  •       带给我罂粟花——充满着催人长眠的汁浆,
      
      还有那常青藤——它的花环缠得人窒息而亡,
      
      再给我樱草花——在黑夜里向着月亮开放。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
      
       ——伍尔夫《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     阿狄生的《旁观者自述》等几篇文章,很好。我喜欢
  •     刘老的翻译,上译的版本,还有精美插图!
  •     图书馆借的版本好像比这个老很多
  •     not my flavor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