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安妮日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32755028
作者:[德]安妮•弗兰克
页数:326页

章节摘录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 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成为我获得慰藉与支持的一大泉源。  安妮在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加了这么几句注语: 到目前为止,你真的是我获得慰藉的一大来源,吉蒂也是,我现在定期给她写信。日记这样写法,感觉好多了,如今我天天都盼着可以在你这儿写些东西。  啊,有你在身边,我真高兴!一九四二年六月十四日,星期日 我要从我得到你的那一刻写起,也就是我看见你和我的其他生日礼物一起摆在桌上的那一刻。(他们买你的时候,我跟着他们,不过,那不算。) 六月十二日,星期五,我六点就醒了,这不奇怪,因为那天是我生日。但他们不许我在那个时间起床,我只好按住好奇心,一直等到六点四十五分。我再也等不及了,就到饭厅去,摩特杰(那只猫)蹭着我的脚,表示欢迎。  七点刚过,我去看爸妈,然后到客厅打开我的礼物, “你”是我看到的第一件,可能算是最美的一件礼物。然后我才看见一束玫瑰、几朵牡丹,以及一株盆栽植物。爸妈送的是一件蓝上衣,一副棋,一瓶葡萄汁,我觉得那葡萄汁味道有点像葡萄酒(葡萄酒可不就是葡萄做的吗),一组字谜,一瓶面霜,二点五基尔特,以及一张可换两本书的礼券。我另外还得到一本书,叫《暗箱》(Camera Obscura,玛戈已经有了一本,所以我拿这本书换了别的东西),一盘饼干(当然啦,是我自己做的,我现在可是个饼干专家呢),一大堆糖果,再就是妈妈做的一个草莓蛋挞。还有一封奶奶的信,来得真准时,但应该是碰巧撞上吧。  后来,汉内莉来接我,我们一块上学。下课时,我分饼干给老师们和班上同学,分完再上课。我下午五点才到家,因为我和班上同学到体育馆去了(他们不让我参加活动,因为我肩膀和腰骨动不动就好像要脱臼的样子)。由于是我生日,就由我来决定同学该玩什么游戏,我选了排球。打过排球,大家围着我绕圈跳舞齐唱“生日快乐”。回家的时候,珊妮·雷德曼已经到了。伊尔丝·华格纳、汉内莉·戈斯拉、杰奎琳·凡· 马森体育课结束以后和我一道回家,因为我们同班。汉内莉与珊妮曾经是我最好的两个朋友。那一阵子,别人看我们一起,总是说:“安妮、汉妮和珊妮来了。”杰奎琳·凡·马森,是我开始上犹太中学时才认识的,现在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伊尔丝是汉内莉最好的朋友,珊妮转了学,有了别的朋友。  她们给了我一本很漂亮的书,名叫《荷兰英雄故事与传奇》,可是搞错了,给了我第二册,于是我用另外两本书换来第一册。海伦阿姨带来一副字谜,斯蒂芬妮阿姨送我一枚可爱的胸针,兰妮阿姨送的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黛丝上山记》。  今天早晨,我躺在浴缸里,想着要是我有一只像零丁丁 (Rin Tin Tin)那样的狗,那该多好。我也会叫它零丁丁,还要带它一起上学,它可以留在门房那儿,如果天气不错,它可以到自行车廊旁边玩耍。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五日,星期一 我在星期日下午开了生日舞会。班上同学迷死了零丁丁的电影。我得到两枚胸针,一支书签,外加两本书。  我要先说说我学校和班上同学的几件事。先从同学说起吧。  贝蒂‘布隆曼达看起来有点儿穷,我想她家大概也真的穷。她住在西阿姆斯特丹一条不怎么热闹的街上,我们谁也不晓得那条街在哪。她学业成绩非常好,但那是因为她很用功,而不是因为多聪明。她人文文静静的。  杰奎琳·凡·马森应该算是我最好的朋友,可是我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杰奎琳会是,但我错得很离谱。  D.Q.是很神经质的女孩子,老是忘记事情,所以老师们一直给她额外添加家庭作业,当作处罚。她十分和气,尤其对 G.Z.。  E.S.话太多,很没意思。她问人事情的时候,老爱摸人的头发,要不就是瞎弄人家的钮扣。听说她受不了我,可是我不在乎,因为我也不是那么喜欢她。  汉妮·梅兹是个好女孩,性情爽快,只是嗓门大,还有我们玩室外游戏的时候,她真的很幼稚。汉妮有个叫贝皮的朋友,人又脏又粗,对她有很不好的影响,真倒霉。  J.R.——关于J.R.,我简直可以写一本书了。她是个讨厌、鬼鬼祟祟、自大骄傲、表里不一的人,自以为是个多大的大人。她把杰克迷得团团转,真可恶。J.很容易生气,小小一件事就泪流满面,而且最要命的是爱表现。这位J.小姐处处自以为是。她非常有钱,有个衣橱,里面全是让人羡慕死的衣服,只是她穿起来全都显得太老。她自以为美得冒泡,其实不是这么回事。J.和我谁都受不了谁。  伊尔丝·华格纳是个好女孩,性情开朗,可是非常吹毛求疵,经常为了一件小事就唉声叹气个半天。伊尔丝很喜欢我。  她很聪明,就是懒。  汉内莉·戈斯拉,在学校里大家叫她莉丝。她有点怪异。  她通常很害羞,在家里哇啦哇啦,在别人面前却扭扭捏捏的。  不管你跟她说什么,她都藏不住,转身就去向她妈妈说。但她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最近我变得非常欣赏她。  南妮·凡·普拉格一西加尔人小小的,很有趣。我认为她不错。她很聪明。其他方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艾菲洁·德·容格,我觉得很不错。虽然她只有十二岁,却已亭亭玉立。她对待我的方式,好像我是个孩子似的。她很肯帮助人,我喜欢她。  ……

内容概要

作者介绍: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译者介绍:
彭淮栋,生于1953年,台湾新竹县竹东镇人,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肄业,曾任出版公司编辑。译文以典雅著称。
译作包括:《俄国思想家》、《现实意识》、《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西方政治思想史》、《普希金秘密日记》、《安妮日记》、《美的历史》、《丑的历史》等。

作者简介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与密室其他成员的相处、对性的好奇、对战争的看法、对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援助者的感恩……
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本书由台湾知名作家、社评家南方朔作序。

图书封面


 安妮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一直在读《安妮日记》。《妙手仁心》里的Paul说过: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完结尾,要不然心里会觉得有一件事没做完。Annie(多么巧,也叫安妮)说:只喜欢读开头,怕结尾不是自己喜欢的。我读书是一定要读到结尾的,要不然真像Paul说的那样,觉得有一件事情没做完。但是,这本书我不希望读到结尾。刚开始读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日记里记得全是小女孩的心事。这是个快乐、勇敢、话多的女孩,和我认识的十三四岁的女孩没有区别。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个女孩变了,或者说是长大了。日记里面开始反省自己,开始思考,写自己的理想,也写青春期的困惑。我越来越被她吸引,随着她欢喜忧伤。有些时候甚至觉得里面的思想不像是十四岁小女孩所能有的,她理想明确,才十四岁啊。她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很独到,有深度,有些感悟是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才感悟到的,她才十四岁,而且那些年一直生活在密室中,与外隔绝。她在某一篇日记里甚至提到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问题。天啊!正如她在日记里说的一样:她坚信,要是能活下去,她的成就一定比自己的母亲要大。我不想读到结尾,就想一直这样读下去,看着她成长,一直读,一直读,没有尽头。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我还是好奇,好多次偷偷翻看过结尾那一夜,我一直怕那句话来到,也想象过几种真的看到结尾时自己的表现。这个清冷的下午,拿起书,看看厚度所剩不多。一页一页的读。读到安妮深刻剖析自己的一篇。她写到自己是分裂为二的,“一面是我的先蹦活泼,我的轻率,我的乐在人生的喜悦,最重要的是,我欣赏事物轻松面的能力”,“这一面的我,通常埋伏着,等着偷袭我的另一面,纯净、深刻、优雅得多的一面”,“没有人晓得安妮有这个比较好的一面”。安妮生于6月12日,和我也一样,都是双子座,我很能理解她所说的两面和安妮相比我的两面可能和她正好相反,我欣赏着往下看,我要翻页了。“安妮的日记在此结束”一阵战栗袭向了我的全身。这句话我偷偷看了好多次,真的来临的时候还是难以承受。我耐着心看完了最后一页。死亡有好多种,这种怕是最可怕的吧。你还在想明天继续写你的日记,突然明天没有了。你还在想明天的考试,突然明天没有了。给人希望,突然又让人陷入绝望,甚至绝望的时间都不留给你,这是最恐怖的吧。“总有一天,可怕的战争会结束,到那时,我们又会变成人,而不只是犹太人。”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安妮的日记在8月1日结束。1945年胜利前夕死于德国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距离她十六岁生日尚差3个月。她带着她那做一个记者、作家的理想,永远离开了人世。注:二战期间帮助安妮•弗兰克一家并发现、协助出版《安妮日记》的梅普•吉斯(Miep Gies)于2010年1月11日在荷兰去世,享年100岁。梅普•吉斯也是当年帮助犹太人的荷兰人群体中最后一位幸存者。梅普•吉斯1909年2月15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3年,吉斯在荷兰认识了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并在他的调味料公司任秘书。1942年起,安妮一家和其他4位犹太人躲进了自家公司的阁楼躲避纳粹迫害。当时奥托问梅普•吉斯能否帮助他们家人躲藏在公司阁楼,“我回答:‘是的,当然。’这对我是一个很自然的回答。他们如此无助,他们也不知道还可以投靠谁。” 梅普•吉斯回忆说。在此期间,梅普•吉斯和周围的荷兰人冒着失去自由和生命的危险,为安妮一家提供生活帮助,传递外界消息,安妮一家在躲藏25个月后,在1944年8月被告发而被送到纳粹集中营。梅普•吉斯也险些丧命。在纳粹搜索了阁楼之后,吉斯在一片狼藉中发现了安妮的日记。1945年3月,安妮在集中营里死去,2周后集中营解放。吉斯在1945年4月确认安妮死后,将它交给阁楼唯一的幸存者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在奥托和吉斯的合作下,《安妮日记》于1947年出版,并很快被翻译成65种文字。奥托也一直与梅普•吉斯一家生活在一起,直到1952年再婚。1980年奥托去世。《安妮日记》成了二战黑暗岁月的历史见证。因为这段历史,梅普•吉斯获得华伦柏格奖、“国际义士”奖等。1997年,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也授予了吉斯爵士头衔。梅普•吉斯毕生致力于揭露二战大屠杀的真相,并极力反驳《安妮日记》系伪造一说。尽管被视为英雄,但梅普•吉斯一直拒绝这样的荣誉。1997年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梅普•吉斯说:“我不想被当作英雄。年轻人也许会认为,尽你做人的职责就可以成为英雄。如果这样,我担心不会有人再会去帮助其他人。因为谁是英雄?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家庭主妇和秘书。”
  •     “保留自己感觉和感情的历史,我等于活了两次,过去将会返回,而未来也就潜藏其中。”——德拉克鲁瓦(法) 日记体作品的最大启发便是如题记所说,给予读者真实的历史感,将一整段不属于你的时空完整地呈现在你面前。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与社会正是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如此私人化的日记不掺杂任何意识形态灌输,在社会层面之下记录最原始的心理感受,各个时代下都能受到历史学家与普通读者的厚爱。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一位受纳粹迫害的犹太少女的战争生活记录。在两年多的密室生活中,安妮记录了对家庭成员的感受、与密室伙伴的相处、对爱情与战争的看法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一个成长期少女求知的过程与自我意识的觉醒让这本战时日记闪耀着熠熠光辉,一个早已历经世事的成年人都要为之感动。 关于家庭 安妮在日记中透露出对父亲的依赖和对母亲的疏离,而与她性格不同的姐姐成了她了解自己的参照。对于母亲,她写过让她都感到羞愧的话,但当下真实的感受也从某种程度上反应她与母亲的关系。当父亲改让母亲听她的睡前祷告时,安妮很难受地想拒绝,母亲难过地流泪,当晚安妮写到:“是她对我作了那些有欠考虑的评语,开了我那么多残酷的、我不认为有趣的玩笑,使我对她任何爱意的表示都已没有感觉......”在父亲地疼爱与母亲的责难下,安妮在家庭的情感重心全放在了父亲上,对于与母亲的疏离,安妮也很失落,但成长期的孩子可能相似的是,放弃从前弥补的努力,而把情感转移到他觉得可能得到的那些人身上,对于安妮而言,除了父亲,还有同在密室的男孩彼得。 关于彼得 在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安妮写到了密室里流传开的一个大人娱乐的笑话:“战争要是再打个五年,密室就会有婚礼举行”。彼得是弗兰克家朋友凡·丹夫妇的孩子,比安妮大几岁,密室生活开始时安妮还不曾多留意这个男孩,长久度日之后,安妮对彼得萌生深厚的情感,两人开始探究彼此的思想与情感,安妮在日记中吐露心声,美好的爱情萌芽让人感动。“我靠一次接一次的邂逅度日,我时时刻刻希望发现他等不及地看见我。每当留意到他做了些羞怯地尝试,我就欣喜若狂。”安妮对自己的感情如此精准的描述让我很是惊讶,如果不是文字驾驭能力强的人,就算是同样的感情,也不会写出这样细腻的句子。安妮为能和彼得坦然讨论两性关系而欣慰,在两人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下,安妮渐渐深入不善表达的彼得的内心,看到包括自己在内每个个体不同的思想与信仰,只是这样美好的感情在中途便被无情扼杀,安妮永远的小彼得先安妮死在了集中营里,安妮与姐姐玛戈不久也难逃厄运。这个大人之间的小笑话在现在看来如此窝心,与残酷冰冷的现实形成的对比让人扼腕叹息。 关于密室成员 密室中除安妮一家外,还有其友人凡·丹一家以及后来同住的牙医迪塞尔先生。安妮在密室里最小,难免要跟这些大人发生矛盾,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两个家庭之间因为食物、生活习惯的争吵,大人之间谈论政治与生活的言论,在这些平常的相处中安妮只有在日记里才能谈论对他们的看法,这个小大人对大人的态度可真有自己的意见。当大人对她的言行指手画脚进行责骂时,安妮写到“我要让他们明白我不是昨天才出生的。我会让他们知道,他们该留心的是他们自己的礼貌而不是我的,那时,他们就会端端正正坐着注意听,把他们的嘴巴好好闭起来。他们竟敢这样对待我!”但当生活久了,安妮也会纠正自己偏激的看法,努力让自己摆脱个人愤怒,凡事站在“理”的那一边,客观地评价事实。 关于战争 每次密室险些被陌生人发现,每次外面枪林弹雨的声音持续不断,安妮与其他密室成员都陷入了惊恐,而安妮也深刻地体会了死亡的威胁。当安妮看到窗外的犹太小孩,心中愧疚难当,这种“发现”仿佛是一种“举报”。在恐惧之外,安妮也在认真思考战争问题。“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类都没有例外地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到、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每个人都期待战争的结束,看到和平的到来,那个美好的结果在密室里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当结果显现,安妮的日记也停止了述说。安妮最后面对死亡是怎样的感情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可以做的只能是反思战争,只愿不再像安妮讲的那样重蹈覆辙。   “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部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安妮的日记记录那么多平常琐事,看书、做饭、发呆,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安妮总是充实着自己那实际禁锢的生活,在狭小的世界中像普通的少女那样感受着整个世界,并且在感受的同时,不断进行理性的反思。安妮讲自己以后会从事文字工作,会过一个精彩的人生,看了她15岁的日记,我就从不怀疑这一点,只要可怕的战争永永远远地结束。
  •     这本书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聪明坚强的女孩在最黑暗的时期、面对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仍然微笑地憧憬着战争结束的心情,掩卷深思,发人深省。 在二战时,犹太人遭受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安妮一家躲进好心人收留的密室中,每天过着最简单的生活。物质上的贫乏、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安妮一家人的精神富足(主要还是指安妮、姐姐玛格还有父亲)。他们在密室长达两年多的简陋生活,还在一直不断地学习。 这里列举一下安妮和姐姐在密室里的学习内容: 玛格·弗兰克(姐姐):上英文、法文和拉丁文函授教程,英文、德文和荷文速记,三角学、立体几何、力学、物理学、化学、代数、几何,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荷兰文,簿记,地理,近代史,生物学,经济学,什么书都读,但偏爱宗教和医学类。 安妮·弗兰克:法文、英文、德文和荷文速记,几何、代数、历史、地理、艺术史、神话、生物学、圣经史、荷兰文学;喜欢读传记,无论枯燥的或有趣的,以及历史书籍(有时看些小说和轻松的读物)。 看了这些,我想不少大学生都会汗颜——我们生活在一个这么好的年代,有这么好的物质条件给我们充实知识的匮乏,但多少人都在每天浪费掉很多时间在无所事事。安妮在躲避战争,因为可以托朋友出去图书馆借书,所以他们一家还在密室里天天给自己任务来学习。日记开始时,安妮13岁,日记一共记载了两年的岁月。她姐姐也不过才比安妮大两个三岁。她们天天在密室里利用白天自然光的时间看书。而我们呢?我们都是二十岁的人了,但是大多数人的思想却还不如十几岁的孩子深刻。 1942.6.12——1944.8.1 被安妮爱称为“吉蒂”的日记本见证了一个少女的成长。安妮是一个非常聪明、自信、率真的女孩。她有什么说什么,所以常常惹大人不高兴(这点和我小时候很像呵呵);她自尊心非常强,受不了一点欺负,经常发小脾气;她有一些自恋,但又十分成熟地面对自己的性格,觉得那些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女孩来说是很正常的。 虽然在日记本里记的都是安妮一家和同住人凡·丹一家还有杜瑟尔先生的一些家庭琐事,但其中有很多透出安妮成熟的思想,从那超于很多的成年人理智的语言中看出。她对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和历史的见解,头头是道,这时谁还会想到她只是个十四岁的女孩! 这里是她对大自然的看法(摘于1944.2.23) “一些想法——给彼得(与她在密室中互相吐露心声的男孩) 我们住在这里,错过很多事情,非常多,而且错过很久。我就和你一样想念我们错过的东西。我指的不是外在的事物,因为这方面我们不愁。我指的是内在的事物。和你一样,我渴望自由和新鲜的空气,但我想我们在这方面的损失已经获得丰富的补偿。在内在获得补偿,我是说。今天早上,我坐在窗前长长、深深地往外看上帝和大自然的时候,我好幸福,纯然的幸福。彼得,人只要在内心感受到那种幸福——大自然的喜悦、健康和其他许多——就永远能够再体会那幸福。 财富、名声,一切都有失去之时,但我们心中的幸福只会暂失光芒,只要你活着,它就永远在那里,要使你再幸福起来。 每当你感到孤独或难过的时候,不妨试试,在一个天气美好的日子到顶楼去,往外眺望。不是看房子或屋顶,而是天空。只要能无畏地凝望天空,你就知道你内心是纯净的,你就会再度找到幸福。” 安妮被关在密室,只能从阁楼上的小窗偷偷拉开窗帘的一角,窥视外面的世界。她痛恨战争、厌恶街上来来回回巡逻的军队、烦躁家里的琐事,这时她只能远眺天空,在天空中寻找慰藉,她渴望骑脚踏车、跳舞、吹口哨、看大自然,而不是那个混乱的人类世界! 日记的前半部很多都是在描写他们的悲苦生活。后半部分就花了更多的笔墨写出了安妮细腻微妙的心理变化。她对自身在不断的剖析,她认为人有“真我”“超我”和“自我”,人的行为都是被这三个“我”所控制。她渐渐地明白父母,也渐渐地宽容周围。安妮,从一个只为自己着想的不懂事小鬼成长到一个可以站在他人角度上考虑问题的女孩,真让我敬佩。 这里再摘抄一部分安妮对“坚强”的见解:(1944.7.6) “玛格和彼得有事没事就对我说:‘我要是有你的勇敢和坚强就好了,我要是有你那种冲劲和永不疲倦的精力就好了,我就可以……’ 不让自己受别人左右,真是这么令人佩服的特征吗?我听从我的良心行事,是不是正确的做法呢? 老实说,我没法想象怎么有人可以说‘我软弱’,然后就择‘软’固执。既然知道自己软弱,那位什么不和这个弱点搏斗,为什么不想法子培养性格的力量!他们的回答总是说‘因为不培养比较容易’。这种回答,真令人丧气!容易?意思是不是说欺骗和懒惰的人生也比较容易?不对,不可能是这个意思。 如果人人能在每天结束之时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衡量一下对错,那么,人人都能变得高贵和善良。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在每个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尝试比昨天更好,如此下来,不久就会大为可观。” 你们能想象到这些充满了斗志和阳光的文字是一个正在躲避战争的14岁女孩写出来的吗? 人是不是一定得逼在了某个极限才能静下心来探讨生命真正的意义? 安妮的文字让我想到了我复读那年的生活。我也是觉得很没希望,但我还是在每天不停的努力,并告诉自己黑暗的日子总会过去。我去年也留下了很多文章,和安妮一样,是从阁楼的窗子拉开窗帘一角窥看天空的感觉。虽然身处黑暗,但仍憧憬光明。 安妮最后一个月写的日记全是特别乐观的,她相信战争就要结束了,因为那时英国已经开始攻入德国,同盟国扭转了战事。但没想到的是,她仍没有脱离噩运,最后一篇日记记于1944.8.1,安妮在三天后被带走。密室八人全部被捕,一起送往奥希维兹集中营,安妮和姐姐在同年10月底,被送到德国汉诸威附近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1944—1945,由于卫生条件极差,爆发斑疹伤寒,夺走数以千计营囚生命,玛格也在其中,数天之后,安妮也不免。 幸好我们看的是她被抓前的日记,安妮被送去集中营后还活了大半年,这些日子肯定是比在地狱还可怕的…… 谢谢安妮。 谢谢你教会我无论在怎样的日子,都要坚强,不能软弱;谢谢你告诉我,我应该珍惜每一天来学习,珍惜每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我们不能太浮躁。谁都不知道自己生命会在哪一天终结。所以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在过的每一天。 安妮·弗兰克,祝你在天堂里活得开心。你活在我们心里。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本是买给女儿的。其实这本书老少皆宜,可更深入地了解二战
  •     残暴的纳粹
  •     活灵活现得展示了一个成长中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     突然对这个名字充满好奇,看到时便停不下来了
  •     安妮思想完善的少女,在那样的时代她活的很明白。整本书都是日记却一点也不显得枯燥
  •     如果不考虑战争,安妮日记也很可读,小女孩的成长历程写的太清楚,关于对大人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对爱情的憧憬和性意识的觉醒等,一般小孩不会认真表达自己,对着日记却可以。关于二战,日记把集中营里的生活清晰再现了,小女孩对战争的看法有自己的思考,不是研究历史的思考,而是当年参与者的思考。
  •     没有社会批判,没有政治哲学,没有太多像成人一样更深层次的思考,但小安妮用她敏感的精神捕捉着周围的一切,她写的信,能够被现在的这么多吉蒂看到,也验证了在个体生命的苦难之中,绽放出的人性尊严将永远感动着人们
  •     看完内心是悲痛的。十四五岁本该是无拘无束天真无忧的年龄却因战争不得不去面对过早的成熟,成长使她烦忧,暴行让她恐惧。即便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依然不忘大自然的美好人性的善良积极充满希望的面对每一天。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被告发的他们被迫去了集中营,令我唏嘘的是如果再熬一个半月安妮就会得到解救但最终她还是没有撑过去。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想着自己这个年龄还在抱怨着生活是多么无知啊!有多少如安妮般的孩子在憧憬着这般美好!眼下我更应该珍惜生活。愿逝者安息,生者前行!
  •     战争动乱也好,食物匮乏也罢,哪怕生活总是充满胆战心惊有今天没明天,但是对生存和对爱的渴望,依然在绝境里熠熠生辉。
  •     【2017.1】在毫无意义甚至称不上生活而仅仅是活着的日子里,在无穷无尽的黑暗里,唯有阅读和爱情是唯一的色彩。
  •     这本是听的有声书,读得很好。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值得思考的有关于父母子女的关系,二胎的处理。值得学习的有家庭教育,还有他们对知识的尊重。另外安妮特别使我动容,她很坦诚,写作层次很丰富,没有多余的修饰。她敢于谈论一些困难的话题,思考深入,阐述清晰,而她不过13-15岁而已啊。中间对爱情的探索也写得很生动,有犹疑,模糊,也有对自我清晰的认识。 知道结局时觉得非常遗憾。
  •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
  •     值得一读
  •     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的书一本,隐居生活的琐碎描述,对于生活、爱情、人生的感悟超越了十四岁的年龄。
  •     开学的第一个礼拜看完的√其实我觉得思考的深度跟我差不多 不过七十多年前跟现在没得比?看完后想进一步了解二战
  •     以前看过安妮的故事,现在准备好好读读这本安妮日子。
  •     关于灾难的记忆
  •     纯真、质朴、善良、乐观。那些精神永不陨落。
  •     初中时专挑安妮性启蒙一段看。
  •     很难想象,这是个14岁的小姑娘写的日记——恐怕我在24岁的时候,想的也没她那么多 关于战争,关于人际交往关系,关于爱的意义,关于成长,关于亲情和性,关于知识的渴望和努力学习,关于自我的认知和反省…… 虽然字里行间有些幼稚有些琐碎,但是,这恰恰正是日记的含义呀,真实的历史
  •     《安妮日记》一书,印刷质量非常差,内文文字非常不清晰,感觉像盗版书籍的印刷,对当当网非常失望。我希望我买的每一本书都价有所值!
  •     14岁,15岁,大概连自己都不记得做过什么了吧。日记,记录了该记录的。不去评论安妮,不去评论犹太人,毕竟人总是乐观的。
  •     有一部电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记得是讲一个伟大的中学老师!她让在社会最低层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她一开始就是让学生们读的《安妮日记》!
  •     儿子说好看,喜欢!
  •     犹太人的教育确实好,15岁的少女已经有了让人羡慕的文采,更为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     能引起共鸣的书都是我认为的好书。
  •     常常看得含泪无言。
  •     如果没有读后记 没有知道当时的背景 可能这本日记 不会有这么大的轰动和影响力 黑暗中通向和平自由之门的一缕光线 唯一的安慰是安妮实现了她的梦想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     到货速度快,质量可以
  •     彭淮栋翻译得很好。这本书描述了一个12岁的犹太少女在密室生活2年多的成长经历,也可大致推段出犹太人在德国侵占的领土上隐藏躲避的生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日记中描写的亲情、自我成长部分。一个12对自己内心的不断剖析,和挖掘,以及在困难中依然能感受美,让我佩服。而且她和母亲直接相处的思考,让我折服。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无论是父母还是个人。
  •     读这本书受益匪浅啊,值得珍藏。
  •     哎。我还原以为他们幸运地躲过了集中营的命运,谁想到...安妮的青春期都是在密室度过的,也许是这样她才那么细致地考问自己的内心吧。感觉这样的成长与思考是很青春期少女,却很少被记录的。加上特殊的时代,还是值得一读的。
  •     犹太人,日记,两个点我都有想表达的内容。
  •     因为去阿姆斯特丹要游览安妮之家,所以开始读这本书。安妮之家本身很震撼,墙上写着这本书里经典的字句,关于安妮的青春期,战争,隐匿的恐惧,矛盾。除了墙上的字句,书里的大部分是安妮自己的思想,情绪。她不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女孩,自我感觉良好,不被欢迎,但时代造就了这本书,成为一个描述那场不应该存在的屠杀的证据。另外,能通过这本书,看到犹太人家庭的教育,他们的读书习惯。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整体阅读体验一般,但是也算与众不同。
  •     安妮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令我惭愧。这个十几岁的少女对语言的掌握,人生的思考,知识的积累都远超当初十几岁的我。不要战争,不要迫害!
  •     少女的情怀,天真,叛逆,爱恋,直到最后的成熟懂事,安妮在密室的生活中飞速成长,她的结局是不幸的,但是她的精神却启发着我们。
  •     感觉 书是非常好的
  •     朋友推荐,我相信她的判断
  •     作为小学的回忆吧,那时候对二战文学很感兴趣,也大都源自于此,我那时候不敢相信,她真的死了。一直说服自己那是虚幻的
  •     “安妮的日记在此结束”这句话我看了很久…
  •     活着和自由是如此奢侈的事
  •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安妮一家认为战争会在很快结束,安妮写到战后要去上学,要学欧洲历史,读荷兰文学;到8月安妮一家就被盖世太保抓捕。人乐观的力量会被际遇之无序放到无限大。
  •     觉得安妮一个女孩子,真的很不容易
  •     偶尔娱乐一下
  •     经典书,收藏一本,值。
  •     虽然是14岁女孩写的,但是书中满满充斥着一个女孩成熟、积极向上、独立的思想。她不屈不挠,不怨天尤人,不卑不亢,她是安妮,一个在战争中仍不放弃希望,致笔写作,不忘学习的坚强女孩。
  •     帮同学买的 和她一起挑了还几个版本 最后还是选了这本 页数比较多嘛 呵呵
  •     送给朋友的女儿,评价很好.....
  •     适合初中的孩子看,书不错
  •     了解到战争的残酷
  •     这本书印刷质量很好,内容孩子非常喜欢,以前读过,作为收藏买的。
  •     读罢,心中对曾经的苦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为同龄的女孩我发现比起安妮我的生活是如此美好,那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好好生活呢?为天堂的安妮祈福
  •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唯有加倍珍惜热爱生活。
  •     “总有一天,可怕的战争会结束,到那时,我们又会变成人,而不只是犹太人。” “我要用一座用混乱、苦难和死亡做成的建筑上建设我的人生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为屠杀犹太人,永远对希特勒无任何好感。
  •     人最需要的是勇气与幸福,加油。
  •     小学时在旅顺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妈妈当时在门外等我,我递给她这本书说我想借这一本,妈妈问我能不能看完,我坚定地回答能,妈妈终于同意借了这本。读的过程非常喜悦,又隐隐担心安妮的命运。读到最后才知道安妮的结局,完全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     基本上看完了,内容基本上是生活的细节。
  •     书的内容没的说。装帧很好,纸质很好,很厚,字也比较大。适合孩子读。
  •     少女的所感所想叩击着我的心,我偏爱她的淘气胜过柔情,我偏爱她的纯真胜过乐观。
  •     教育意义不错的书,适合初中以上的小孩及成人看~
  •     很让人喜欢的一本书
  •     就记得读得非常难过……
  •     一言难尽
  •     很遗憾现在才读这本书 安妮真的是个很棒的孩子 故事最后的话让人触目惊心。
  •     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读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对于未来的期望,感觉有些沉重。不过小姑娘对于战争和广义人际关系的思考确实值得一读。
  •     当当买书,正品,快,好!!
  •     初中读过,很好,现在重温
  •     为何要把文化和名族分为三六九等?
  •     年近30岁才读到这本书,觉得自己读的太晚了,但想说这是一本好书!
  •     在44年8月盟军反攻势如破竹快,忍受那么久的痛苦终于要获得解放的时候,一切戛然而止
  •     读到越是接近2014年8月1日的日记心里就越是喘不过气来,日子一天一天在接近她被关进集中营的厄难,关于安妮的命运只有读者知道,而安妮当时还怀着希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