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恶之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506357166
作者:波德莱尔
页数:45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令人神魂颠倒的魔女啊!我要向你描述装饰你青春气息的千姿百态;我要描绘,你那融天真与成熟为一体的优美。当你穿着宽大的裙子御风而来,就像一只优美的船漂向大海,扬帆鼓浪,以轻快傲慢、动人的节奏摇荡。你那轩昂的头,显得特别的优美,衬着粗圆的颈项和丰满的双肩;你这尊贵的少女安详而得意地走自己的路。令人神魂颠倒的魔女啊!我要向你描述装饰你青春气息的千姿百态;我要描绘,你那融天真与成熟为一体的优美。你那顶住波纹绸衣的高耸乳房,自豪得像美不胜收的衣橱隆起而光亮的镜板像盾牌一样吸引住一道道闪电;啊,这挑逗的、粉红色的惹火肉钉!藏着迷人的秘密衣橱,你充满了珍宝、玉液琼浆,散发着芳香使人意乱神迷!

前言

序舒羽“如果你能洞察渊底,愿你读这部书,愿你能渐渐爱我”。这是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当年站在大自然遗落的心灵圣地与喧嚣的工业文明之隙向世人发出的哀鸣。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死于巴黎,先后遭遇了6岁丧父,7岁母亲改嫁的孤寂命运,身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与田园牧歌式生活新旧交替的时代,快速膨胀的工业文明使人们从精神的殿堂迅疾坠落于“乌烟瘴气”、“寡廉鲜耻”的时代,诗人的内心充斥着一种坠落状态所特有的强烈失重与不适,以至于在诗句中呈现出一种撕裂的疼痛和高贵的绝望。通读此书,读到的是一颗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被蛆虫穿凿过的扭曲心灵,但千疮百孔的溃烂中显现的却是诗人对康健肢体与美好人性的不懈追寻。你会感到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相互之间生发着一场现实与虚幻、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躯体、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清醒与沉醉的较量。通过他的门,走进读者自己的内心,目睹一场厮杀于灵魂深处、黑暗沼泽的殊死挣扎,且难分胜负。他的诗句就像一把锈钝的匕首,残酷而鲁莽地用伤痕累累的人生体验向着所有的读者切剖自己的灵魂。是的,他甚至把自己当作一个罪恶的标本,用诗歌的方式张贴警示的语句。然而,他是那个时代的漫游者又是厌世者,是不甘堕落者又是窥探者。作为漫游者,他把世界万物都纳入批判对象,因而反比别人清醒;而作为窥探者,他痛苦地寻找与尝试,失败之后仍不放弃,这也正是波德莱尔思想和审美意识的不朽之处。我认为,人类对一切都可以有企图,但惟独对文学不该有“企图”,它是人类文明的极限,就像赈灾的粮资。真的诗人,他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敢于卸下一切披尘的伪装,敢于剥除一切精神的修辞,从而真实地进入自己的本质,一如处子。因为诗歌是用生命书写的,而不是为装点生命而存在。波德莱尔的诗句为何能刺穿心灵,参透时空?正是因为他付出了自己的灵魂,犹如他诗歌中所袒露的:“我爱回忆那些毫无遮掩的岁月”。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所理解的现代派诗歌就是诗人镌刻于当下的真实的思想印迹。每个人都有理由典藏自己的“当代史”,确立“现代”诗歌的意义。诗人无论用什么方式和技巧展现自己的内在世界,最能直接且持续打动读者的却必然是真实。假若缺乏真诚的袒露而一味流于华美的形式,那么诗歌的存在有何价值?犹如巧匠编织了一件绚丽的彩服,内里却是一个空洞的木偶。也只有正视了这点,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及此书中不容避讳且必须正面提及的重要部分,那就是波德莱尔的诗性世界中与女性的重要联系。在这部诗集中,女性贯穿了波德莱尔的诗性世界(虽不尽然,但确实占据了极多的篇幅,约有85%以上的作品涉及女性)。他崇尚丰硕的女性形象和爱情的甄美境界,眷恋女性世界中的母性、性感、神性和力量,甚至与之在精神层面形成了一种依赖与支撑,却又屡屡绝望于现实中的情感遭遇和普遍被物质熏染的女性面貌:“绝对不是那商标画面上的美女,那出自寡廉鲜耻时代的变质物,她不能满足我的渴求”、“你对自己的美一无所知,却专横地滥用造作的魅力”、“赤裸的少女,对镜的老妇,为邀魔之宠都纷纷穿起长袜”。他痛苦的情感根源在于——他在情欲中叩问爱情(此处的“他”并非单纯所指某一个人)。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疏离、陌生、吸引、抗拒,纠缠于肉体的向往与精神的排斥,沉醉于感官麻痹与罪恶感的双重沦陷,甚至迷失于一种颓废的忧郁:“我们已经颓废的民族,的确具有古人并不所知的美感,一张因心灵受到毒害而憔悴的脸,我们陶醉其中并命名为忧郁之美”。诗中他称自己为“享乐的哲人”,矛盾却从未放过他的灵魂:“附在美的身上气喘吁吁的情郎,仿佛垂死者抚摸自己的坟墓”、“我厌恶激情,理智却又让我伤心”。当然,在爱与憎的矛盾中也不乏对她们的同情。如果说波德莱尔的心中居住着一位女神,那么她兼具美貌与精神、天真与浪漫、纯朴与淫荡,优雅与性感、宽恕与惩罚,并能洞悉世间万物一切美丽与丑恶。她来自凡间,却能统领仙境,“使英雄气短、使怯童勇敢”、“统领一切,却对任何统领不负责任”,诗人为之迷惑和牵引并不自觉地被网罗奴役。但也只有这样的女性,才能与他的灵魂交织、搏斗、共鸣,从而自虚幻的现实世界走向真实的虚无空间。由此,每个读者都会思考:“恶”为何成其为“花”?因为,它的本质是“美”。只是,它美到邪恶,美到令人发指!而诗人为何痛苦?诗篇为何屡禁不止?读者为何深感其毒,却禁不住一页一页的阅读?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繁华都市中琳琅满目、极具奢华的橱窗可以告知我们答案。看哪,全世界最美的女郎,用性感的身体与理性主宰感性的眼神诱惑着这个世界的男人和女人们,而引爆这场战役的首先是人们的欲望,其次才有了商界的利益之争。大师们拼却毕生的心血,穷极魅惑之能事的国际大牌无一不在演绎着每一个时代的“恶之花”,这三个字甚至可以随意为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顶级时尚品牌命名。有一种著名香水的名字就叫“毒药”,酒吧里最受欢迎的酒是一小杯名叫“毒药”(poison)的透明烈性液体。惊人的销售数据证实了魅惑的巨大成功,而被网聚其中的人们却不愿袒露内心深处的诱因(也可能不自知)。十九世纪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产生了大量的中产阶级,他们是社会的稳定器,但也大量导致虚伪。他们习惯了用穿“衣”戴“镜”的姿态创造“文明”,而波德莱尔的六首诗歌被禁止,却恰恰因为他是那个阶级的逆子,是工业文明时代喊出皇帝新衣秘密的那个“小孩”。因此,我认为称波德莱尔是现代诗歌的鼻祖,除了他的诗歌风格从法国古典的特定规律中脱离而出之外,正是他的真实(或者说诚实)在那一个“当下”的诗坛催出了一朵全新的语言之花。在那个烟囱林立,机械轰鸣的法国现代都市中,波德莱尔还是第一个崇尚心灵回归自然的哀号者。而当理想与抱负,雄心与信仰遭遇了现实的礁石,作为一个诗人,波德莱尔用文字当利器,撕裂美丽,袒露黑暗的本质,捧出痛苦的心,并深刻揭示那个时代复杂的内部世界和纷乱的社会秩序,犹如一个霓虹灯下的醉汉,整部诗集都饱含着一个酒精麻醉者所特有的清醒悟性。波德莱尔坚信,只有艺术是救赎精神的唯一火种,它是人类为自己的尊严所能提供的最有力的证据。诗人的心就像闪烁于黑夜上空的眼睛,“凭我的意志召回春天”。与此同时,波德莱尔也严厉抨击了一些流于庸俗的伪艺术:“为了挣得糊口的面包,你该像个唱诗班的孩子,歌唱你从不相信的赞美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著名的诗篇如《腐尸》、《吸血鬼的化身》等,则像一张张涂抹在裹尸布上的阴郁油画,他用现实与超现实的语言方式摹写死亡的真实状态。从他所营造的一个个惊悚的语境中,你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是如何在繁华的深渊吸纳并挥霍着生命的才华,同时感悟着积极的虚无哲学。如果,你从他的欲望中读出了欢乐,那么,那正是他在黑暗中亵渎自己的方式。波德莱尔就在这样的生死体验中用饮血当歌的诗句将生命推向了虚无,如一艘行驶在黑暗之海的船,欲望之风鼓动风帆,诗人带领读者在与黑水迷津的搏斗中勇敢地探索黑暗深处的光明,最终进入了宇宙空寂的澄明之境,抵达了对虚无人生的终极寄寓和超越的愿望:“真正的行者只为旅行而出发,他们绝不会躲避厄运”、“从黑暗的地平线上升腾的光明,它是通过未来之国的天门”。《恶之花》于1857年在法国出版后被迫删去了六首诗作:包括以上提到的《吸血鬼的化身》及《首饰》、《忘川》、《给一位太快活的女郎》、《累斯博斯》和《被诅咒的女子》。然而却正是这部当时被法庭指控为伤风败俗的淫逸之作奠定了他在世界现代诗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恶之花》这部传世之作亦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之著。同时,它也激发了中国文化界众多文学大家的共鸣,鲁迅、周作人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书的高度认可以及对波德莱尔本人的无限崇敬。最早将《恶之花》译成中文的是著名诗人徐志摩,后来相继有王了一、钱春绮、郭宏安、莫渝、杨松河等译本问世,而此译本是目前最为完整的版本,同时加入了译者文爱艺先生详尽的注释和独到的评析。他良好而扎实的中西方文学积淀以及谨而慎行的文学修养在此书的翻译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体现。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二度创作中,为还原作品原意所做的一种自我情感的控制和努力,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也可将此理解为另一种激发。“黑色是最彻底的奢华,就像沉默是最深的呼喊”﹝引自诗人舒羽的诗句。责任编辑注﹞,汽车、墨镜、金属、甚至黑发、黑指甲、黑唇膏,为何与魅力有关的顶级物品都不会放弃黑色?因为“黑色是最彻底的奢华”。《恶之花》之所以永盛不衰、傲世绽放,正因为它根植、并敢于开放于心灵最真实的黑色土壤,引领读者的也正是诗人不朽的激情以及文字本身所具备的穿透黑暗的力量。读者们认识它,就等于认识了自己。恶之花,无人的时候,你是否也想吞噬它?在这充满物质的空城,唯有我们的爱,胜过一切“恶之花”。唯有超越它,才能真正理解他!

内容概要

文爱艺,当代著名诗人,诞生于湖北省襄樊市。从小精读古曲诗词,十四岁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收入国内外六十多家大型报刊及选集:著有《微笑》、《春祭》、《雪歌》、《梦裙》、《夜夜秋雨》、《雨中花》、《寂寞花》、《温柔》、《太阳花》、《独坐爱情之外》、《梦的岸边》、《流逝在花朵里的记忆》、《长满翅膀的月亮》、《伴月星》、《一帘梦》、《雪花的心情》、《生命的花朵》、《来不及摇醒的美丽》、《成群结队的梦》、《病玫瑰》、《文爱艺诗歌精品赏析集》等45部诗集,深受读者喜爱,总发行量已逾360万册。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语、世界语等文,现主要致力于系列小说的创作。

译有《勃朗宁夫人十四行爱情诗集》、《亚当夏娃日记》、《柔波集》、《新译恶之花金编》等八部经典名著。

其出著述200余部。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主义运动的先驱,现代派的鼻祖。波德莱尔出生在巴黎,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幼年饱受孤独和忧愁之苦。青年时代生活放荡,将父亲留下的遗产挥霍一空。后迫于经济压力,开始创作,并翻译了美国小说家爱伦·坡的一些作品。1857年,发表诗集《恶之花》,但受到当局的起诉,被勒令删除6首。1864年,波德莱尔到比利时作巡回演讲。1866年回国,翌年病逝于巴黎。波德莱尔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成为法国象征主义的开山之作,也是19世纪欧洲最具影响的诗集。

书籍目录

序?
献辞
一本禁书的题词
致读者
理想与忧郁
1 祝福
2 信天翁
3 高翔
4 契合
5 我爱回忆那些毫无遮掩的岁月……
6 灯塔
7 病诗神
8 谋生的诗神
9 恶僧
10 敌

编辑推荐

《恶之花(全译本•彩图纪念版)》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这是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当年站在大自然遗落的心灵圣地与喧嚣的工业文明之隙向世人发出的哀鸣。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死于巴黎,先后遭遇了6岁丧父、7岁母亲改嫁的孤寂命运,身处工业文明社会与田园牧歌式生活新旧交替的时代,快速膨胀的工业文明使人们从精神殿堂迅疾坠落于“乌烟瘴气”、“寡廉鲜耻”的时代,诗人的内心充斥着一种坠落状态所特有的强烈失重与不适,以至于在诗句中呈现出一种撕裂的疼痛和高贵的绝望。
通读此书,读到的是一颗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被蛆虫穿凿过的扭曲心灵,但在干疮百孔的溃烂中显现的却是诗人对康健肢体与美好人性的不懈追寻。你会感到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相互之间生发着一场现实与虚幻、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躯体、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清醒与沉醉的较景。通过他的门,走进读者的内心。目睹一场厮杀于灵魂深处,黑暗沼泽的殊死挣扎。且难分胜负。他的诗句就像一把锈钝的匕首,残酷鲁莽地用伤痕累累的人生体验向着所有的读者切剖自己的灵魂。是的,他甚至把自己当作一个罪恶的标本,用诗歌的方式张贴警示的语句。然而,他是那个时代的漫游者又是厌世者,是不甘堕落者又是窥探者。作为漫游者,他把世界万物都纳入批判对象,因而反比别人清醒;而作为窥探者,他痛苦地寻找与尝试,失败之后仍不放弃,这也正是波德莱尔思想和审美意识的不朽之处。

图书封面


 恶之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梦是什么?梦是一种“由金属、大理石/和水构成的醉人单调”(《巴黎之梦》)。在所关注的学建筑的某位友邻中看到一条关于“中国梦”的广播(http://www.douban.com/people/CrusaderTan/status/1160758948/):“某大员说中国梦。我认为,要让中国人有梦(不是妄想)的关键不是上街,不是自由抗议,不是拉横幅,甚至不是普选。而是一个研究(当然是我编的)——论“业”(Karma)的生命科学,宇宙学与量子物理学基础。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我脑袋中的第一反应是:唉,一般的中国梦不就是做美国梦吗?然后,我发现了症结所在,所谓的中国梦美国梦,说到底都是一种以物质为重心的梦;然后我就想到了波德莱尔的巴黎梦。在波德莱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两块沃土,一块是艺术,另一块是爱情(《赎金》),这就是诗人眼中的梦了,一种非物质的,精神产物;而为达到这些梦所付出的赎金,则是中国梦美国梦的内容了:那就是以适当的劳作与激情的投入去达成——也必定能达成。所谓的中国梦美国梦是指一种由物质堆砌达成的简单满足感;而这种波德莱尔式的巴黎之梦却不是为表达满足感而存在的,相反,可能反倒是为了去表达存在的缺陷,或者说,正是这样的表达,才让存在得以完美。虽然两者看似都是为了表达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中国梦美国梦更像是一种本我(id)的反应,一种刚刚脱离动物性的行为,而波德莱尔式巴黎之梦则更像一种寻找自我(ego)的可能性——“我的灵魂是坟墓,/一个一个我居住其中;/这可恶的墙上仍然荒芜。”(《恶僧》);你所要做的只是选择:凡配称为人的心里/都有一条黄色的蛇,/像盘踞在宝座上的君王,/人若说:“我要!”蛇就答:“不行!”(《警报器》);选择通常都是否定的,只不过声音要么来自于蛇,要么来自于天使的“己所不欲”(《反抗者》)——而且通常是一场永远寻不到答案的行动。所有寻找无意识状态的自我存在的努力,在我们日常中,最易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个物理性意义的梦,它不存在褒义贬义积极消极甚至不是暗示预言或异化的日常镜像——纵然多少会有波及——但它更像是另一个宇宙的反映,就像H·P·洛夫克拉夫特或布鲁诺·舒尔茨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质感,而就连卡夫卡的幻想都太显物质感;《巴黎之梦》就是类似的另一个宇宙,或者说,正处于一条通往另一个宇宙(超我(superego)!?)的通道中,具体就是表现在通天塔和深渊(这种形状换就像是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中的酒杯人脸 )、以及镜像、隧道、幻音、上升坠落的等等类似意像的反复呈现。我们可以认为《声音》是《巴黎之梦》的前奏,从我们理解的时间性看,虽然从创作上看后者很可能早于前者——首先,我们都需要被招唤——那么是否说明了世界之间的交流已经超越了时间性?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巴黎之梦》是一个完全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呈现,就像太空中的真空情境,直到被注入空气形成中空球体的形状之后,《声音》才会随之而来——这样,似乎又是符合我们现行的逻辑的。《巴黎之梦》和《声音》重合的两大意像(通天塔和深渊)中,其中的“深渊”意像被波德莱尔大量地使用者;从我们所能理解的角度看,通天塔与深渊其实只是同一条通道在穿越者的眼中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他在上升过程中对它的理解,而后者是他最终未能到达另一个宇宙而开始坠落时的念想。在我的理解,这种通天塔意像的出现只是只会是一次性的,同理,深渊也不会在人一生中反复出现,但为何“深渊”的意像会远远多于“通天塔”意像?那是因为上升总是短暂的,而借助重力的下落却是永无止境的,越来越快、并且始终见不到地面——一但你失去了盖娅,那么,你就失去了盖娅——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事实上源于大地,那么这个坠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失去语言的过程。但我们终究都是要经历这个失去语言的过程的,“穿过我这座废墟,这实在毫不足惜”(《快乐的死者》),“——长长的送葬队伍,在无声中,/从我的灵魂深处缓缓前进;”;我们终究都是要经历这个失去语言的过程的。“你,我的至爱,求你怜悯,/我的心,已堕入深渊。/环顾这阴沉的世界,/黑暗已经将恐怖和诅咒埋入地平线;整整半年,毫无暖意的太阳在我的头顶晃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恐怖/超过这冰冻太阳的冷漠与残酷/以及这朦朦混沌的漫漫长夜。”(《来自深渊的求告》)“时间正一刻不停地吞噬我,/犹如大雪吞没一具冻僵的尸体;/我从天上俯视这圆形的地球/何必再从中寻求栖身之所!/雪崩啊,你可否愿意带我一同堕落?”(《虚无的滋味》)我们终究都是要经历这个失去语言的过程的,但这个过程却并不意味着寂静无声,这是一种充满噪音或者乐音的寂静,音乐(《音乐》)或者告求(《来自深渊的告求》),一个充满可能性创造性和激情的过程。这个过程,这个梦——也许我们会谈论到火山,不论是坦博拉还是维苏威,盖娅的异常驱使我们奔向另一个宇宙——拜伦经历过(“我曾有个似梦非梦的梦境,/明亮的太阳熄灭,而星星/在黯淡的永恒虚空中失所流离,/无光,无路,那冰封的地球球体/盲目转动,在无月的天空下笼罩幽冥;/早晨来而复去——白昼却不曾降临,/人们在孤独的恐惧里将热情忘记;/那一颗颗寒凉霜冻的心/都自私地祈求黎明……”《黑暗》),狄兰·托马斯经历过(“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宵》),甚至是叶慈(“梦,直到上帝以一吻焚毁创造?/那人在墓中不曾找到一丝慰藉。”《梦想仙境的人》)我们终究都是要经历这个失去语言的过程的,在某个无夏之年,这一天终将会结束,在太阳消失或者冻结的意像中,在一片灰色的光中,喃喃自语“总算到头了”,然后凉爽的黑暗降临(《一天的结束》)。回过头来,我们才会发现,这过去的一天,是在一个怎样的舞台上。“举目望日而跌入深渊。/但声音却安慰我说:‘请留住你的梦:/聪明人的梦哪里有疯子的梦美丽!’”(《声音》)“——我有时从通俗剧场的舞台上看到/在乐声回起中,/一位仙女点起神奇的黎明之火/照亮地狱的上空;我从通俗剧场的舞台上看到/由灯光、金钱、薄纱交织的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魔王;”(《至无法挽回的悔恨》)或者,我们是否仍站在舞台上、陷在一个粗俗卑劣的中国梦美国梦中呢——“我从未体验过狂喜的心,也是一座剧场,但在这儿/我却是空等那披纱展翅的人!”(《至无法挽回的悔恨》)“当我两次睁开冒火双眼/又看见可怕的陋室,/我的灵魂痛感,忧虑的锋芒再现。”(《巴黎之梦》)
  •     之所以选择作家出版社这个版本,主要是被它的设计吸引了:通篇的黑色调,看不清书名的封面,一面是波特莱尔的诗,一面是原版的插图,安排有致,使人不能释手。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波特莱尔的诗,总体的感觉是波特莱尔并没有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批评史上所描述的那样的高难,一篇篇的诗歌与其说是创作,不如看作是倾说。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波特莱尔是爱情的弱者,他的诗是弱者的爱情颂。所有的诗歌都有着同一的赞美对象,他对这对象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肉欲、爱和崇拜。当这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这样的恶之花。因为有爱,有崇拜,所以是花,但肉欲,就是恶。不管你怎样看待,这恶究竟是花的本,也是花的依附。花因恶而壮丽,恶因花而丰采。
  •     今天上午去中关村图书大厦看书,无意中看到了恶之花看了好长时间 感觉诗写的不错 并且里面设计很美 每一首诗旁都有一副和作者同时代画家著名的画 就书面的设计也诗非常棒的,线装 书纸的三面都是黑色这本书的从内到外的设计堪称是一件艺术品!花了我69块大洋,不过感觉还是很值得!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图片精美,配合诗人的作品,对读者形成强烈冲击。只有暴露罪恶,才能治愈崇高。
  •     帮同学买的,都说不错,应该适合文青吧
  •     装帧很美。
  •     装帧真是漂亮啊,插图也漂亮……
  •     不知有多久没有这种看书看的很生气的体验。书的插图装帧都很棒,我没看过其他译本,反正原版也看不懂,但这个版本真的看了很无感,甚至觉得是在故弄玄虚,当然更有可能,我一向看不进现代诗的缘故
  •     学校找不到钱和郭的译本,退求其次。不过装帧有够对得起价格= =
  •     你说怎么样
  •     死中二波德萊爾萌萌噠!想學寫詩的憂愁少年可以來向他學習呀!
  •     虽然书很美,画很美,但不知译的如何还需对比
  •     致爱情致情妇致暗恋致自恋致基友致姬友……致梦想……
  •     波德莱尔写的是爱情诗而非情诗,李商隐深爱的不是亡妻,叶芝痴恋的也并非冈妮,而是我们。
  •     两个小时就读完了。不喜欢上面的批注。
  •     插图美 配自赏好下饭
  •       本书装帧漂亮,当然价格也贵。不过倒也配得上《恶之花》这样的经典名著。翻译的说不上如何优秀,但也别具一格。

      从《恶之花》的内容来看,波德莱尔是在力图表现人的苦闷的精神状态。在诗集中,诗人除了使用忧郁这个词外,还用了不少同义词和近义词,如无聊、烦恼、痛苦、晦气、悔恨等等。诗人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忧郁,形容为破钟那样,嘶哑的声音活像苟延残喘的伤兵(《破裂的钟》)。他还把这种心境比作阴雨连绵的冬季,笼罩着阴暗的寒冷、亡魂、墓地、死气、雾(《忧郁之一》)。诗人说自己像活了千年那样疲倦和厌倦,脑子像墓穴、万人冢(《忧郁之二》)。诗人百无聊赖,对万物厌弃,像个活尸一样,血管里流着忘川的绿水,而不是血液。最重要的一首诗《忧郁之四》描绘精神痛苦的各种感觉:狂燥、哭泣、呼啸、仿佛孤魂、哀号。这个社会就像低垂沉重的天幕,人的脑壳深处像被蛛网封住一样,在这个牢笼里,希望乱碰乱撞,找不到出路。最后精神爆发危机,如同送葬一般,十分悲哀。烦恼得胜,在诗人的脑壳插上了黑旗。总之,忧郁像魔鬼一样纠缠着他。忧郁苦闷的精神状态是对现实生活,对“人类状况”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是诗歌中出现的一种世纪病。
      在波德莱尔笔下,忧郁与理想构成一对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事物和希望只是短暂存在的。而忧郁却是长期的,与时间同在的。他认为时间是人的大敌,它吞噬生命,延长忧郁,拒绝接受幸福的幻觉。因此,人呆在极其尖锐的忧郁与理想的共处一体中:“我是伤口又是刀锋!/我是耳光又是脸面!我是四肢,又是刑车,/我是死囚,又是屠夫!”(《自我折磨者》)
      波德莱尔认为有才华的人就像落在甲板上的信天翁一样,这云天之王“出入风暴,傲视弯弓”,而一旦落在甲板上,“它威猛有力的羽翼却寸步难行。”(《信天翁》)
      有才能的诗人处于这浊世上的是无能为力的,因为日常生活的卑污平庸窒息了诗人的才具,他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诗人并不是没有理想追求,他也想“远离这瘟疫横生的污泥浊水”,认为抛弃这迷雾般压抑人和使人产生的巨大的生活忧郁真是“幸福宁静”(《高翔》)。
      诗人幻想在异国的宁静中生活,但这种对旅居热带小岛的回忆宛如前生(《前生》);他在黄昏的和谐中感受到优美的舞曲旋律,可是这种音乐最后却变成了怨诉(《黄昏的和声》)。
      总之,波德莱尔的诗明显反映出他精神苦闷,寻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

      同时,在波德莱尔笔下拟人化无处不在,时间、爱情、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错误、罪恶、呜咽、复仇、寒热、光明、黑夜、骄傲、永恒、友爱、不朽、不洁、能力、人道、乐趣、德行、悔恨、工作、忠诚、愚笨、放浪、痛苦、岁月、怀念、虚无……都拟人化了。有时这些抽象名词罗列在一起,有时整首诗都由拟人化的意象组成。
      《恶之花》中,抽象名词随处可见,由于拟人化或寓意化而改变了抽象名词本身的功能,使之变得具体、丰富、具有新的含义,这种手法使《恶之花》具有独特的光彩,显得深邃、隽永,别具一格,奇特而不荒唐,新颖而能令人接受。
      《恶之花》就具有这种奇特的美。

  •     恶与美浇灌成一朵恶之花!
  •     或许是翻译者的原因,感觉平平,或许是情诗箭指心爱之人,吾辈所观自会掺着杂质罢
  •     有一角,稍微有点皱。我喜欢的包装,很爱的封面设计。
  •     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感乃是浪漫派诗人和巴斯耶派诗人爱用的主题,但我无感。
  •     还没看内容,不过翻了一下,里面很漂亮,插画印得很清晰,就算没诗,这些画也非常吸引人了,不过不喜欢封面设计,尤其是侧面那三个 恶之花 金色的字写在蓝色放射状背景图案上的,非常难看跟俗气,不过封面不是重点,里面好就好了,还没读过波德莱尔,希望喜欢他的东西,也希望翻译得好吧!如果内容很好,配上这些的插图跟内部装饰,是很值得收藏的版本
  •     2月15
  •     刚买完就赶上活动一下子半价了,坑爹啊。设计印刷不错,尤其设计很赞地说。
  •     神作
  •     不喜欢这个版本的原因是插图太多,但是翻译得还挺不错的,喜欢波德莱尔的书,读这首诗最主要是为了能够继续阅读本雅明的书籍。
  •     读完以后,不得不下单买本收藏。当当你快点
  •     书贵了些,但喜欢里面的插图。很有感觉,书的装订很美观,纸质也好。
  •     到得意外的快&;hellip;&;hellip;
    书边角有轻微破损,不过问题不大。
  •     插图不错,但我真的不喜欢这个翻译
  •     心水这本书很多年了,终于买到了。
    精装本,文字、插图无不精美。
  •     洞察人性底渊是万恶,夏尔?波德莱尔
  •     大师级别的书,不用多说!
  •     当时买的精装版 拿到手之后爱死了 对于一个"书非买不能读也"的人来说 是最幸福不过了!
  •     译笔很好,插图尤其赞,不过很多实在看不出与原诗有什么联系。。。
  •     意外在图书馆发现的版本,诗与画的双重享受。波德莱尔,绝望与狂狷的呼喊下,一颗渴求母性爱欲的灵魂。我怜悯你
  •     我以为是小说,拆了塑封才发现是诗集。累,不爱
  •     再说说这本书,装帧美的没话说,每一首诗都根据诗的内容配了一幅艺术画,很值得阅读,文爱艺的翻译也很好,值得品味。
    在网上买书要便宜很多,再加上送货上门,这个价格买到这么好的一本书挺实惠的。
  •     作者花那么多时间发春你妈妈知道吗~还有加了一堆与诗无关的油画就能评个最美书籍了么摔!
  •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书。
  •     垂涎已久的一本书。拜读中....
  •     很满意,还是精装的。翻了之后只能说完全看不懂啊!果然是我太肤浅么。诗很不错,配图也很精致很抽象还有注解,但是还是看不懂啊看不懂,正好遇见朋友生日做个顺水人情把书送她好了哈哈哈
  •     太他妈美了
  •     装帧做得好,值得收藏
  •     里面配有插图,很精美。
  •     仰慕已久的波德莱尔,这本书也许是光棍节最大最好的礼物了!
  •     很好 质量特别不错 值得收藏
  •     第一次感受到这么有魔性的诗歌
  •     书还没看。质量不错!很期待。
  •     送给朋友的,朋友很高兴,而且包装让他很喜欢
  •     装帧和里面的插图真没的说,但是好贵啊
  •     地狱里的求告或是在天堂诅咒。
  •     不知是不是译者的原因,让我不喜欢这本诗集
  •     不是最好的译本,但是非常好的插图本……
  •     这版书挺不错,里面的绘画插图很喜欢。
  •     大学时读过郭宏安的译本,内容中多了很多评论,后来不知被谁借走不知所终;现下这个版本译文也不错,主要是制作非常精美,宜于收藏
  •     适合珍藏,很厚的一本,还是彩绘的,还没读,不知能否有所感悟
  •     这个版本很值得收藏,不过有机会还是想去看看其他的译本。恐怕很少有人能欣赏波德莱尔的诗歌吧。“好花自伤,暗香无痕,无数的芬芳,只能在寂寞中吐艳。”
  •     很多人说文爱艺翻译的比郭宏安要好,但我更喜欢后者的翻译,我在微博上也讨论过,也是各有千秋。对我这个自己也码字的人来说,我肯定是喜欢更有文采的、更复杂的翻译。另,这一版的插图非常棒,是一些在美术史上是不同于正规美术史的“野史”作品
  •     装帧很美
  •     插图喜欢,不喜欢批注
  •     不知道怎么评论好,如果你喜欢这调调只需读一句便知,反之亦然。
  •     设计得不错,还挺好的书~
  •     为了四月新番恶之华而买的恶之花 精装版就是不一样 看起来就高档洋气的多啊 书的纸张特别好 插图很美很适合本书的主题 翻译也切合我看恶之华的翻译 总之 好评
  •     读不懂这样一个酗酒吸毒的大师。却可纵容
  •     文爱艺翻译的怎么样,还没来得及看,装帧确实精美,好像不是获奖的那本。
  •     在朋友那里看过 读过部分 喜欢 终于等到这个版本。美中不足 书的一角撞坏了 很是心疼。希望包装有所改善。之前买过的书也时常有次事故。
  •     非常浪漫的书,值得收藏
  •     本来买的是平装,拿到书后才知道这个版本的恶精装被评为2011最美书,果断换成精装啊!!
  •     不管是书的质量还是内容都很好 翻译的也不错 图文解释的搭调
  •     书非常好,值得收藏,赞一个
  •     即时安眠,尤其是晚上。
  •     装帧做得不错,适合用来做收藏的版本,挻厚
  •     非常好!!是经典收藏版的!价格算是便宜的了&;hellip;波德莱尔大师的!内容没得说,总体非常满意!!赞~
  •     译得这么烂 还析 析个毛线
  •     (I565 - 45) 每次一读外国文学诗歌 就希望自己精通八种语言 能直接看原著啊啊啊啊啊 但是即使是翻译也是超好哇~ 好喜欢这些诗歌~ 感觉真的很棒哒(/ω\)
  •     喜欢里面的插画···图文结合相当有感觉
  •     书变被染成黑色 看着不舒服 质量还可以 就是真心不喜欢黑黑的书边
  •     真的译的太烂了……不到一个小时看完了那么厚一本。一些插图不错,和室友非常喜欢古斯塔夫的《她》
  •     经典的大师级别的书都应该如同该书一般,包装漂亮,可以长久收藏,可惜目前国内这样的书还太少了!
  •     污秽的辞藻和扭曲的黑暗///看书评的一致意见是不如钱春琦版,等重买再看一遍
  •     读完了,却很难说读懂了,而且深深感觉到有些文学作品是不可译的,译过来就失了原味了。
  •     在腐烂的尸体上开出妖艳的花朵
  •     看过好几种译本,还是最喜欢文爱艺的这个译本。
  •     这本书的装帧太棒了,是我见过最喜欢的。内容也很好,常好!
  •     《恶之花》版本很多,这版堪称是收录最全的,注释也很好,不错,值得购买来收藏。
  •     画不错 有不少裸女
  •     还没开始读内容,就被封面和里面吸引了,配图很精美
  •     五星赞版本~ 画作+诗歌结合的方式,原文读起来一定更出色。翻译已经失去了abba,aabb什么的一切押韵审美了!波德莱尔一生爱过三个女人——让娜·迪瓦尔是充满诱惑与荆棘的维吉尼亚玫瑰,萨巴蒂诶夫人是圣洁优雅思想迷人的Narcissus,玛丽·多布伦则是森林中活力与快乐的雏菊精灵。个人之见波德莱尔最难忘的还是让娜·迪瓦尔,萨巴蒂埃夫人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了,至于玛丽·多布伦...也就不算个事了~
  •     这版的配图绝对了,+1都不够说的
  •     本来打三星的,看完钱春绮译本果断改一星
  •     插画很不错,诗意新颖,值得收藏。
  •     在接触现代主义文学之前,一直纠结于文学的现代性究竟是什么,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被评论界贴上过很多标签,同时也是一本居于两个世界之间的著作,一面是近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面已经进入现代主义。研究西方现代文学不得不从波德莱尔开始。
  •     这是书籍装帧获奖作品。整个设计和印刷上都非常好。而且里面有很多插图。我为此而收藏。可以学习人家的装帧设计,还可以欣赏里面美妙的插图。非常喜欢啊!
  •     豪华插图版…
  •     那个时代与现在的中国何其似:?花之恶
  •     “黑色是最彻的奢华,就像沉默是最深的呼喊。”我只能说作者才华横溢,但活得太沉重。诗歌对有些人来说,的确是件奢侈的事情。
  •     
  •     帮我同事买的,他说很喜欢这本书,好好看呢!发货速度给力,蛮快的啊!
  •     同桌很喜欢 说这个版本最好 收藏也不错
  •     卻從來遇見過那種 自己以為讀懂波德賴爾從而認為全世界都不懂他的 人渣少年
  •     译者的笺注特有偏颇,若能矫其弊,删去额外的注解应是本更好的集子,完整而精致……《恶之花》之看讫既令人宽心,又颇有陈旧的感念涌起。
  •     这个版本具恶心
  •     好书当手把件玩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