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作品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诗歌 > 巴赫曼作品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020058570
作者:[奥地利] 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
页数:387页

内容概要

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奥地利女作家。其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创作。她于1953年因发表处女诗集《延迟的时期》而一举成名。她的诗多属自由体,往往带有赞歌的音响,使用极其抽象的象征手法,诗中常表现人所遭受的威胁,但也展现人受到拯救的情景。

书籍目录

诗歌  在墙后  对夜晚的倾诉  凋落吧,我心  黯淡的言辞  沉重的运载  被缓期的日子  信息  赞美诗  游戏已终局  大熊星的召唤  我的鸟儿  新地  告诉我,爱情!  广告一则  话和放后话  初生之地  罗马之夜  留下吧  给太阳  逃亡中的歌  流亡  这次大洪水后  洪流  启程吧,思想  咏叹调第1号  真正的——赠安娜•阿赫玛托娃  波希米亚滨海而立  谜——为谱写咏叙调日子里的汉斯•维尔纳•亨策而作  不是美食中短篇小说  渡船  梦的交易  三十岁  一切  在杀人犯与疯子之中  海妖温蒂娜走了  同声  狗叫声  三条通向湖滨的路广播剧杂文

作者简介

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奥地利女作家。其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创作。她于1953年因发表处女诗集《延迟的时期》而一举成名。她的诗多属自由体,往往带有赞歌的音响,使用极其抽象的象征手法,诗中常表现人所遭受的威胁,但也展现人受到拯救的情景。
英格博格.巴赫曼被奉为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和许多著名作家一样,她经历过走红的辉煌,也遭过背运的低谷,褒扬与贬抑一直伴随着她。自从巴赫曼走上文坛,她始终是当代德语文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更为批评家们热衷讨论的对象,并获过多项文学大奖。
巴赫曼是奥地利作家。她文学创作的根深深地扎在奥地利文学传统的沃土之中。在思想上,她受到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的影响;在文学上,她把穆齐尔奉为创造文学幻想的楷模。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这本《巴赫曼作品集》,意在让我国读者共同了解这位颇具魅力的德语女性作家,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奥地利文学。但愿这本集子能够给读者真正带来另一番阅读和感受和愉悦,并从中有所受益。
英格博格?巴赫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在二十世纪德语文坛具有重要地位。本书收入其诗歌、中短篇小说、广播剧、杂文等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反映了她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图书目录
诗歌
在墙后
对夜晚的倾诉
凋落吧,我心
黯淡的言辞
沉重的运载
被缓期的日子
信息
赞美诗
游戏已终局
大熊星的召唤
我的鸟儿
新地
告诉我,爱情!
广告一则
话和放后话
初生之地
罗马之夜
留下吧
给太阳
逃亡中的歌
流亡
这次大洪水后
洪流
启程吧,思想
咏叹调第1号
真正的——赠安娜?阿赫玛托娃
波希米亚滨海而立
谜——为谱写咏叙调日子里的汉斯?维尔纳?亨策而作
不是美食
中短篇小说
渡船
梦的交易
三十岁
一切
在杀人犯与疯子之中
海妖温蒂娜走了
同声
狗叫声
三条通向湖滨的路
广播剧
杂文

图书封面


 巴赫曼作品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推荐一本好书!《巴赫曼作品集》,英格博格•巴赫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别忘感谢:韩瑞祥先生有眼光并付出艰辛的努力把这本书选编结集。感谢此书所有非凡的译者:欧凡、段丽杰、聂军、任卫东……这些杰出的人付出了好多心血……没有比翻译诗更难的事了。光是泰戈尔的《飞鸟集》就有无数译本,其中包括郑振铎、冰心等大师级人物。几乎能找到的译本我都收藏了。夜晚,将巴赫曼的诗大声读出来,象疯子一样,我个人推荐这样试一下下啦,很爽!(我家邻居们不爽!嘿嘿)比如念这首:《黯淡的言辞》“象俄耳浦斯一样,我在生之弦弹奏死亡,在世界之美,和你管领蓝天的美眸中,我只能找到黯淡的言辞。”英格博格.巴赫曼是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二十世纪德语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她经历过辉煌,也遭过低谷,褒与贬一直伴随着她。自从巴赫曼走上文坛,她始终是当代德语文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批评家们热衷讨论的对象,并获过多项文学大奖。在思想上,她受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的影响;在文学上,她受穆齐尔影响较多。这本书有她的诗歌、中短篇小说、广播剧、杂文等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反映了她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她1953年发表处女诗集《延迟的时期》一举成名。她的诗多属自由体,用象征手法,诗中常表现人所遭受的威胁,但也展现人受到拯救的情景,带有哲学思考。我觉得最奇特的是一个诗人,可以写小说,看了她的随笔,觉得在哲学修养上,超过很多在做当代理论研究的人。“凡是不可言说的东西,对此就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巴赫曼,获得过哲学博士学位的女诗人、小说家,在她形式奇特的思想论文《可言说的与不可言说的》中,毫无保留地赞美:“他思想中的其他部分,也就是力图克服科学思想的神秘部分,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让她意识到,“可以言说的东西之所以成为可能,首先是因为存在着不可言说的东西,神秘的东西,界限或者无论我们怎样来称道的东西才成为可能。”这样的思想前提,让她对文学走向了极端的探索。她说:“关于人类从来没有人如此说过,关于人以及人生存的条件,关于人的依附性、人的财物和人的思想,关于地球上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人,你都说了,说得有理,想得周到。” “语言通过你能够猛烈攻击,变得疯狂,变得强有力。”(《海妖温蒂娜走了》)追溯她哲学思想的源头,维特根斯坦、穆齐尔、保尔•策兰与马克•弗里施都影响了她。在《写作的我》一文中,她再次对“我”进行提问,反思“自我”这一困扰所有作家的命题。在《文学是幻想》中,面对“文学”这个博大而含混的主题,她再次逼迫我们重新审视。她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所以她说:“文学是幻想――作家是幻想的生存――,作品的幻想前提…”“从本质上说,英格博格•巴赫曼,是一位诗人。她的诗歌,让我们绕过那些荆棘,回到内心。在她的《赞美诗》中说:同我一起沉默吧,沉默得像一切钟声。”
  •     巴赫曼的小说没诗歌那样圆熟,很多地方也没那么大气。有时候像在玩弄女性特有的敏锐与神经质。但无论如何还是写出了一类人的状况。中年的女记者回归家乡,遭遇邻里的蜚短流长,疲于应付,堪堪维持着所谓高雅的仪态。 父亲多年来的言行她已如此熟悉,罗列他的癖好透着本能的嘲弄与怜爱。他不过是战后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罢了。而看到后文,当他与她半生唯一挚爱过的男人身影重合时,才慢慢让人了解了前面铺排的一切的意义。“我有如此纯洁的弟弟,我才配做他的母亲!因为有了弟弟,我永远也不愿生育!”而她描写弟弟周遭的女人——弟妻与母亲——都写成了虚浮夸张的存在(这是巴赫曼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该流露的倾向吗!)。她挑剔地对她们评头论足,然后给她们一个无所谓的拥抱。其实,她并不记恨她们,只是对那些不可选择的关系感到可笑。这个有着恋弟情结的女子却开始追逐一个似能带领她逃离虚无的、漂泊异乡的灵魂。懵懂的献身者被彻底的虚无者“启蒙”(有点像《沉默的羔羊》,狗血这种东西就是那么的无处不在)。他们相处时她还在据理力争些什么,而她离开、他死后,她早把自己的话忘却,他那听似轻浮的话却仍历历在心,如同他当时百无聊赖地与她嬉闹的图景一样,回旋于她的脑海。他选择的是赎罪,而不是拯救或责难世人。“说德语是奥地利人自己的事,但说成被强加的不是动听得多么!”像这样丢弃了自怜的男人她此生再未遇到。遭到世俗社会关系的崩溃瓦解后,她开始在男女关系上胡乱起来(我写下这句话都觉得逻辑很成问题|(*′口`))。她需要实际生活上的帮助与提携,于是一切又回到没认识他之前的样子。女性为了立足而做出的牺牲也越来越不需要镀上一层光亮的金粉了。这时候她才忆及当初表面的对峙一旦剥去,她与他明明曾有过那么深刻的共鸣。至少他的焦虑与困顿在多年后无情地碾压过她的体肤,她无从逃避。[以下“比较文学向”的联想纯属忍不住:与同为所谓女权的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里写女性乱同居不尽相同,她没有形成任何结论(好像这是无比自然的事),无演说癖,文字干净、疯狂 ……然而还比较潇洒,一如她应付世事的方式。理智讥诮、虚张声势的地方又和她一直推崇的穆齐尔十分神似。]三条通向湖滨的路都被现代机械斧凿得失形,满怀类似父亲的怀旧之心必然是落得无路可走。回乡之旅被回忆撕扯得乏力,这个一无所有的女人在睡梦里才终于得以松懈下来,第一次流露疲惫——“她抓抓自己的脑袋,又抓抓自己的心,因为她不知道,这么多血是从哪里来的。但她仍然在想:没事儿,没事儿,我再也不会出什么事了。我可能出点儿什么事,但我必须什么事都不出。”——是往事试图把她从此刻欺骗与污秽的泥沼里拖拽出来,重还多年前那个不顾一切的女孩儿于她么,尽管这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上文引号所引的其实皆不是原句ozt,翻不到书了。请谅解~~)
  •     强烈推荐里面的小说《三十岁》。在三十岁的时候看这篇一定很有意思。作者是诗人,也是哲学家,写得洒脱流畅,读来空灵心酸,把人带进一个诗的境界,还没有诗的晦涩, 十分值得看。PS:巴赫曼这张封面照非常有个性:美女+才女.回味无穷.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跟着Bachmann的思路走下来觉得自己脑子都要被切成七零八落一片片的了OTL
  •     意识流,写得挺好,整体并不很戳中。特别喜欢不想让儿子遵从人类法则但却只能看着他学会说话的《一切》。三条通向湖滨的路 也不错。曼哈顿的好上帝里热烈的纯爱宣言不太喜欢。本想找Malina原作,结果没收录
  •     向死而生
  •     很好的书,让我想到作家是嵌入时代的神经.很好
  •     翻译没跟上
  •     先读的30岁
  •     《一切》《海妖温蒂娜走了》
  •     太特别了,和吴尔夫一样特别。
  •     有一些晦涩,有一些过于隐晦,不过。。。。。 几乎无言 几乎还 听着 呼喊
  •     平生第一次这么粉一个女作家><
  •     第一本较全面的汉语巴赫曼。巴赫曼以诗歌和小说名世,可惜该作品集中诗歌份量不够。较大数量的巴赫曼诗歌汉译见《当代国际诗坛》杂志第8期(即出)
  •     缘分,一本不易
  •     不是很有感 诗歌有点意思
  •     与中国女作家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考深度。好书!
  •     奥地利是奇地,盛产奇人。
  •     “心又能证明什么?/它摆荡在昨日和明日之间,/默然而又陌生,/它所敲打的/是它已落自时间的遗迹。”
  •     看了几篇
  •     诗歌不算,平均每篇作品至少读2遍以上才勉强懂。。自作孽啊我。。泪。。
  •     我爱曼哈顿的好上帝!三十岁翻得太差太差了!
  •     这本书的精华在于最后部分对穆齐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评论
  •     诗歌部分不乏动人心魄的篇章,小说部分则有些乏善可陈,时常流于精神衰弱般的絮叨,男女性视角的转换也有些让人不适。哲学部分极有见地,可惜翻译不佳。
  •     维特根斯坦应该多活一阵子,资助这个精明的小女人。语境和语感,好久没像水波一样——穿布裙的小女孩小心翼翼提着裙子脚步相接的绽开了。
  •     向死而生。
  •     看到现在为止每一篇小说都喜欢,尤其是《三十岁》。
  •     图书馆翻阅里尔克,偶然发现了巴赫曼。集子中的诗写的洒脱却又满是沉重,“这是个美好的时代,当枣核发芽!每个摔倒的人都长着翅膀。红色的顶针为穷人缝尸布,你的嫩叶沉落在我的封印”(《游戏已终结》)。巴赫曼构筑了一个遥远的乌托邦,但这个乌托邦中没有丝毫隽永的美,充斥着的只有走向毁灭的忡忡忧心。诗写得极棒,小说相比略显沉闷。
  •     以我对小说的“古老”审美,她的小说太晦涩了。诗选的不多,确实优秀。有着和策兰一样对大屠杀的创伤记忆,对死的恐惧与迷恋,不同的是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女人还有走出感伤的力量,她更绝望地看到即使这力量也不能使人类摆脱悲剧的命运,“爱情赢得一次胜利,死亡也一次,时间和其后的时间。我们一次也没有。”可她的作品也不能改变我对她的看法。她本来是可以帮助策兰走更远更久的。作为一个毫无影响力所以完全独立自由的普通读者,我愿意纵容一下自己的“偏见”。
  •     最想读的那一首没有收录翻译 T.T
  •     为了写论文而读,但必须承认她的才华和睿智让人嫉妒。
  •       巴赫曼的小说没诗歌那样圆熟,很多地方也没那么大气。有时候像在玩弄女性特有的敏锐与神经质。但无论如何还是写出了一类人的状况。
      
      中年的女记者回归家乡,遭遇市井邻里,疲于应付,堪堪维持着高雅。
      
      父亲多年来的言行她已如此熟悉,陈列他的癖好透着本能的嘲弄与怜爱。战后悲剧性的人物罢了。而当他与她半生唯一挚爱过的男人身影重合时,才慢慢让人了解了前面铺排的一切的意义。
      
      “如此纯洁的弟弟,我才配做他的母亲!因为有了弟弟,我永远也不愿生育!”而他周遭的女人,弟妻与母亲,都成了虚浮夸张的存在(这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该流露的倾向吗!),她挑剔地对她们评头论足然后给她们hug。其实,她并不恨她们,只是对那些不可选择的关系感到可笑。
      
      有着恋弟情结的女子却开始追逐一个似能带领她逃离虚无的、异乡漂泊的灵魂。懵懂的献身者被彻底的虚无者惊醒(有点像《沉默的羔羊》,狗血这种东西就是那么的无处不在)。他们相处时她还在据理力争什么,而她离开,他死后,自己的话已经忘却,他的听似轻浮的话却历历在心,如同他当时百无聊赖地与她嬉闹的图景。他选择的是赎罪,而不是拯救或责难世人。“说德语是奥地利人自己的事,但说成被强加的不是动听得多么!”丢弃了自怜的男人她此生再未遇到。
      
      遭到世俗社会关系的崩溃瓦解后,她开始在男女关系上胡乱起来(我写下这句话都觉得逻辑很成问题 ̄□ ̄||)。她需要实际的帮助,于是一切又回到没认识他之前的样子。女性为了立足而做出的牺牲也越来越不需要镀上一层光亮的金粉。这时候才忆及当初表面的对峙一旦剥去,她与他明明曾有过那么深刻的共鸣。至少他的焦虑与困顿在多年后无情地碾压过她的体肤,她无从逃避。
      【以下纯属忍不住:与同为所谓女权的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里写女性乱同居不尽相同,她没有形成任何结论(好像这是无比自然的事),无演说癖,文字干净、疯狂 ……然而还比较潇洒,一如她应付世事的方式。理智讥诮、虚张声势的地方又和她一直推崇的穆齐尔十分神似。】
      
      三条通向湖滨的路都被现代机械斧凿得失形,满怀父亲的怀旧之心必然是无路可走。回乡之旅被回忆撕扯得乏力,这个一无所有的女人在睡梦里终于松懈下来,第一次流露疲惫----------“她抓抓自己的脑袋,又抓抓自己的心,因为她不知道,这么多血是从哪里来的。但她仍然在想:没事儿,没事儿,我再也不会出什么事了。我可能出点儿什么事,但我必须什么事都不出。”-----------是往事试图把她从此刻的欺骗与污秽里拖拽出来,重还多年前那个不顾一切的女孩儿于她么,尽管这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上文引号所引的都不是原句~谅解
      
      
      
      
      
      
      
      
  •     詩絕對是五星 小說么略遜
  •     应该也没读完
  •     无论什么事发生,这饱受摧残的世界都会沉回昏黯,森林将酬它以安眠的仙饮,自守望者已离去的高塔。 而你永远合上的眼睛,语我以蓝意如故。 我看到过雾的土地,我吞食过如雾的心。 我那份,应散如云烟。
  •     巴赫曼的德语文学字字见血,较真而癫狂啊。。
  •     赞《曼哈顿的好上帝》!
  •     呵呵,巴赫曼的小说诗歌都很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