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诗歌词曲 >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研究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210042372
作者:邱美琼
页数:310页

章节摘录

  那么,黄庭坚诗歌在与读者的实际交流过程中,其文本究竟如何调动了读者的能动作用,亦即其为读者接受提供了什么样的预结构?这是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研究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学接受的召唤结构与黄庭坚诗歌文本  关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问题,中西方文论对此均有丰富的论述,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召唤结构理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由作者完成的处于潜在状态的深层语义结构系统,它是某种“图式化”的框架,是一个召唤性的空旷结构,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将其意义现实化和具体化。也就是说,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富含艺术空白的结构,只有经过读者的解读,文本中的未定性才能得以确定,文学文本也才能实现为文学作品。德国美学家尧斯提出:“一部文学作品,它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越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是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①德国美学家伊瑟尔也认为文本表现了一种潜在性,它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现实化。因此,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文本是一种等待着读者对其进行阅读的符号体系,它是文学作品的一极,另一极是读者。作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具体实现文本的价值,其本身则处于这两极之间的某个地方。

前言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壮丽诗篇。使人们心潮澎湃,给庐山增色添辉。  钟灵毓秀的赣北大地,东襟浩渺鄱湖,北枕滔滔长江。在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江河湖水之间,矗立着千古名山——庐山。这里自古是从楚到吴的咽喉之地,也是从中原到南粤的必经之路,雄镇着中国的东南半壁。自古至今,这里南北交织、七省通衢,商贾汇聚、人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这里“三大茶市有其名,四大米市有其位”。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山文化。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人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作为整个华夏文明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瑰宝,庐山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世界所瞩目。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周瑜在宫亭湖驻军,慧远在东林建寺,陶渊明在柴桑归隐,庐山就迎来了她第一个文化创造的高峰。而从三国到近现代,有无数的文化巨匠、政治贤达、民族精英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踪迹。

内容概要

  邱美琼(1966一),女,广西荔浦人,博士,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昌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黄庭坚诗歌,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文体预结构一、文学接受的召唤结构与黄庭坚诗歌文本二、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文本“内结构”三、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文本“外结构”第二章 黄庭坚诗歌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第一节 黄庭坚诗歌在宋代的传播一、单篇作品的传播二、集本的传播第二节 宋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上对黄庭坚的接受一、风气初开:苏轼、陈师道与黄庭坚二、句法精工:同乡后学与黄庭坚三、骨力坚卓:吕本中、陈与义、曾几与黄庭坚四、江西余韵:中兴诗人与黄庭坚五、思新语工:刘克庄、戴复古与黄庭坚第三节 宋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一、黄庭坚诗歌接受的维面二、惠洪对黄庭坚诗法的传释第三章 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与接受第一节 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一、文学传习活动二、诗学著作三、诗歌选本四、黄集刊印五、书法作品第二节 金元诗人在创作实践上对黄庭坚的接受一、金代诗人蔡硅、李纯甫、雷渊与黄庭坚二、元初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三、元中期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四、元后期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第三节 金元诗学批评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一、对黄庭坚诗歌的多样论评二、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的集中论评三、方回对黄庭坚诗歌的集中论评第四章 黄庭坚诗歌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第一节 黄庭坚诗歌在明代的传播一、单篇传播以书法作品为主二、集本传播形式多样第二节 明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上对黄庭坚的接受一、明初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二、明中期吴中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三、明中期其他地域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四、明后期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第三节 明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一、黄庭坚诗歌接受的历程二、《黄律卮言》与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三、胡应麟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第五章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第一节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传播一、书作赏评二、借阅、抄购三、诗歌选评四、宋诗选本五、旧本翻刻第二节 清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上对黄庭坚的接受一、清初宗宋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二、清中期宗宋派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三、清晚期宋诗派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对黄庭坚的接受第三节 清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一、清代黄庭坚诗歌接受的历程二、清代黄庭坚诗歌接受的维面三、翁方纲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四、方东树《昭昧詹言》与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五、黄爵滋《读山谷诗评》与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六、陈三立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第六章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互动一、人际传播中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互动二、商业传播中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互动三、诗选、诗话著作:传播与接受的统一体第七章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一、重道德教化的儒家诗学观二、重诗艺探讨的诗国文化三、尚名人评价的接受心理四、重宗派地域的民族文化观念后记

编辑推荐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研究》庐山文化研究丛书,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是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围绕着有千年积淀的庐山文化,致力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研究是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宗旨。着重研究庐山及赣北地区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件与人物以及由此形成的书院文化、山水田园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休闲文化,民间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练研究特色,凝聚专家学者打造学术精品,研究中心立足地方,面向海内外,居高望远,深入挖掘庐山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中心。  走进庐山,遍揽云飘雾绕。秀峰绝璧的山川画卷,探寻庐山透视高僧大佛、鸿儒巨匠中的文化命脉,品味庐山。尽享包蕴天地、领悟真髓的精神甘霖。

作者简介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研究》内容简介:“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壮丽诗篇。使人们心潮澎湃,给庐山增色添辉。钟灵毓秀的赣北大地,东襟浩渺鄱湖,北枕滔滔长江。在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江河湖水之间,矗立着千古名山——庐山。这里自古是从楚到吴的咽喉之地,也是从中原到南粤的必经之路,雄镇着中国的东南半壁。自古至今,这里南北交织、七省通衢,商贾汇聚、人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这里“三大茶市有其名,四大米市有其位”。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山文化。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人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图书封面


 黄庭坚诗歌传播与接受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