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芝诗选(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叶芝诗选(上下册)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40456627
作者:(爱尔兰)叶芝
页数:48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有一个小时,我边走边祈祷, 我听见海风在塔楼上呼叫, 风在桥的拱洞下长嚎, 在汹涌河水上的榆树间哀号; 激动人心的梦幻里我想到 未来的年代已经来临, 出自大海的凶恶的纯真, 它伴着疯狂的鼓点舞蹈。 但愿她长得俊,但不要那么美。 陌生人一见就目迷心醉, 或望着明镜,由于这原因, 由于长得太美太俊, 以为有美貌就一切足够, 从此失去慈爱的天性 和流露真心的亲切之情, 选不准,永远交不上朋友。 海伦被选中,感人生平庸, 后来又为一傻瓜受苦痛, 那伟大的女王,从海中跃出, 生来没父亲,她随心所欲, 却挑了跛脚铁匠做男人。 没问题,漂亮女子吃肉, 总得有可怕的沙拉拌着, 丰饶角由此断送个干净。 我主要祝愿她深明礼仪: 那些并非美得很的妇女 赢得人的心,不靠人恩赐, 许多人为了美做尽蠢事, 终于使俊美变成智慧相; 许多可怜虫东游西荡, 爱上人,又以为自己被爱上, 眼睛总离不开好心肠姑娘。 愿她像一棵盛开的隐蔽树 像红雀一般是她的思路, 别的不做,只管向四周 播送洪亮美妙的歌喉: 只是为高兴才东赶西追, 只是为高兴才和人拌嘴: 噢,愿她活着像翠桂, 在可爱的地方植根永栽。 因为我爱过的那种头脑, 我赞赏过的那种美貌, 只略见繁荣,如今我心枯死; 我知道,心中充塞了仇视 可能是噩运的主要原因, 如没有什么郁愤积胸, 不管风雨怎么打,怎么攻, 红雀都不会离开枝头。 理性的仇恨是最坏的一种, 要让她明白偏见最可憎。 难道我没见到最可爱的女人, 从丰饶角的口中出生, 因为她偏见存在胸中, 把丰饶角和种种德性 ——天性安分者都承认—— 换来了老风箱,怒吹狂风。

前言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爱尔兰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20世纪英语诗坛最卓越的诗人之一。    他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复杂而又富于启发意义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从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出发,历尽艰苦的探索,在晚年终于登上诗的高峰;他紧紧拥抱爱尔兰的民族传统和现实生活,不断吸收民间和外国的优秀诗艺,刷新自己的创作方法,最后终于高度融合了理性和感性,将象征手法和写实手法的巧妙互相结合,写出为数不少的卓越诗篇、出色的诗论和几十出诗剧,成为影响深远的一代宗师。    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1885—1899)    叶芝于1865年6月13日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个肖像画家的家庭。在他童年时代,就从家乡的农民和水手口中听到过无数个民间故事,可说从小就接触到爱尔兰的民间文学传统。同时,他父亲又引导他阅读英国古典文学,如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等作品。他在中学时代曾学了二年绘画,但不久就放弃画事,专心从事文学创作,立志当一个大诗人。1888年叶芝编写了《民间传说故事集》,后来又研究爱尔兰神话和历史,使它们成为他创作的主要题材。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即芬尼亚运动)逐步高涨,这个运动的领袖之一约翰·奥利瑞,在被监禁5年、流放15年之后,于1885年回到都柏林。叶芝是奥利瑞的崇拜者,在1886年初识奥利瑞以后,受到他很大的影响。叶芝承认是透过奥利瑞,“才找到了创作主题”——古代爱尔兰的神话传说,他们代表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讲话。叶芝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奥辛漫游记及其他》(1889)描写一个姑娘(爱尔兰)被魔鬼(英格兰)所俘虏,奥辛为她的解放奋战了一百年,表现出诗人对爱尔兰民族文化和民族独立运动的热爱和向往。1891年叶芝创办了伦敦爱尔兰文艺协会,次年又在都柏林建立民族文艺协会。他号召回到古代爱尔兰的传奇和神话中去,寻找库胡林这样的英雄人物来建立一个美好统一的国家。叶芝强调取材自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生活,“我的大部分作品是建立在古老的爱尔兰文学上……古老的爱尔兰文学成了我一生想象力的主要启发”。(1923年叶芝在爱尔兰上议院的讲话)    19世纪的最后10年,英国和欧洲唯美主义盛行,叶芝也受到影响。叶芝和他的诗友们在1891年和1892年建立的“诗人俱乐部”和“爱尔兰文艺协会”,一方面透过戏剧、音乐、民歌、语言创造出一个民族实体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带有唯美主义色彩,表现出世纪末的悲哀和逃避现实的倾向。叶芝的早期创作中就有把古代爱尔兰理想化与脱离现实社会两种并存的倾向,  《被盗的孩子》召唤人们和神仙一道逃向仙境,“因世界充满了泪水/非你能知晓”。著名的《茵纳斯弗利岛》表明他厌恶都市社会的不协调,希望远离现实,去湖中岛上过隐居生活。    《快乐的牧人之歌》认为“只有你心中存在真理”,万物皆空,“唯有词章真正美丽”。叶芝自己后来在给拉宾尔的一封信中说,他早期诗歌“有一种夸大了的伤感,一种多愁善感的美,现在我认为这是懦弱的”。    1889年对叶芝具有重要意义。这年的1月30日他会见了毛特·冈,一位毕生献身民族自治运动、丰姿绰约的女活动家,使叶芝深陷情网长达15年不能自拔。这场持久的苦恋伤透了诗人的心,却使他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章,如著名的《当你老了》。叶芝的情诗包含许多不同时期的情绪状态,如初恋时的狂热,中期的自责到后期的体谅理解,真挚而深刻,有感情也有智慧,是他抒情诗中数量最大、质量最高的部分。叶芝深爱这对母女,在遭到毛特·冈的几次拒绝后,又向其养女伊瑟尔德求婚,也遭到对方的两次拒绝,直至1917年叶芝才与乔治·海德·李斯结婚,那时他已52岁。    叶芝虽不曾获得毛特·冈的爱,却得到了诗和别的益处,这位女革命家还推动叶芝参加众集会和现实斗争。叶芝在1892年发表的《致未来爱尔兰》中表明他和历史上爱国的民族主义诗人是站在一起的,“要为抚慰爱尔兰的伤痛而歌唱”。    1894年叶芝的著名诗剧《心愿之乡》在伦敦上演,他的诗名大震。1896年他参加爱尔兰共和国革命组织,但他反对暴力革命,自称绝不是一般的“民族主义者”,他主要是在文化文学活动方面支持独立运动。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1900—1914)    二十世纪初,爱尔兰在新芬党领导下,开展了要求脱离英帝国统治、实现民族自治的运动。叶芝和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和约翰·辛格在1904年创办了阿贝剧院,自己出任院长,上演关于爱尔兰历史和农民生活的戏剧。这个后来被称为“爱尔兰文艺复兴”的运动有维护民族文化和语言、描绘农民生活的一面,是自治运动在文化领域的一个反映。叶芝自己写过几十出诗剧,例如专为毛特·冈而写的《胡拉罕的凯瑟琳》,是透过一个妇女号召人民参加民族斗争的故事,表达了爱国主义精神。1896年叶芝在巴黎会见穷愁潦倒的约翰·辛格,力劝他回到爱尔兰的阿兰群岛生活和创作,使他成为现代爱尔兰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    叶芝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表演说,并主持剧院工作。此时他的诗风一变,从虚幻朦胧走向坚实明朗的世界,写出了不少佳作。现实主义的因素大大加强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却还保持着,只是洗脱了原先浮泛含混的弊病,而与写实手法结合起来,先前的梦呓式语言被明确具体的日常口语所代替。不过这段时间他写下的情诗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味。例如《没有第二个特洛伊》(1910),抒写的还是那个令他心碎的毛特·冈,但他用的是冷静、平实的口吻,理解对方的性格,体谅对方的难处,而不是昔日虚幻、朦胧、唉声叹气、自作多情的味道。表现上不再风花雪月,形象上则增加了新奇有力的因素,例如说毛特的崇高信仰“单纯得像火一样”,“又像拉紧了的弓那样美貌”,叶芝从唯美派走向现代派。    对于这一诗风的转变,叶芝自己也有所记载,如在《一件外套》(1914)中他说要脱掉那“缀满锦绣珠宝”的外套,“赤裸着身子走路了”。他努力使诗的语言与热情洋溢,正常的语言一致,而这点给他的诗带来了极大的真实性和力量。    攀登诗艺的顶峰(1914—1928)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1916年复活节起义,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以及天主教和新教两派教徒之间的内战(1922—1923),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进一步推动他的诗作向广阔纵深处拓展。    这时他已是英语诗坛上的知名人物了。1914年他应邀赴北美讲学,同年发表诗集《柯尔庄园的野天鹅》。1922年出任爱尔兰自由邦参议员,接受都柏林两所著名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3年12月12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颁发的奖状中说叶芝写出了“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并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这话大体上是允当的。    这个时期,叶芝写出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柯尔庄园的野天鹅》、《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和《在学童中间》等等。1916年4月24日的复活节起义是民族独立斗争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参与其事的有不少是叶芝的朋友,包括他追求乡年的毛特·冈。当时叶芝并不在都柏林。    起义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5月间起义领导人(包括毛特·冈已分居的丈夫)15名被处极刑。    这件事,不论公私,都使叶芝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感动。他在著名诗篇《1916年复活节》中欢呼,“一切都变了,彻底变了/一种可怖的美已经诞生”。    他虽仍寄幻想于英方的妥协,怀疑这种牺牲是否必要,但对起义壮举还是作了肯定,赞美烈士们的英雄行为改变死气沉沉的爱尔兰社会,带来了一种“可怖的美”。    叶芝的世界观是很复杂的。他对新柏拉图主义和东方神秘主义都深感兴趣。    1925年初版的《幻象》中,他用几何图形解释历史循环的理论以及印度教的灵魂转世说。他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正旋锥体(代表道德、空间、客观)和负旋锥体(代表美感、时间、主观)交错渗透构成的。存在二千年的西方文明,如今气数已尽,将在不久后被一种狂暴粗野的文明所替代,二百年后再转变为另一种贵族文明。    他这种历史观点,可以说是机械的循环论,承认变化、不承认螺旋式的推进。他对贵族文化的崇拜也掺杂片面的理解。他从艺术家的需要出发,认为只有贵族阶级拥有财富,深明礼仪,才能产生伟大的统治者和廉洁的政府,才能保护艺术,使艺术家有闲暇来创造艺术,使人民有知识来欣赏艺术。    这种观点使叶芝在作品中屡屡歌颂以中古拜占庭为代表的贵族文明,认为在西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皇帝统治下的拜占庭王朝(527—565),精神与物质、文艺与政教、个人与社会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著名的姊妹诗篇《驶向拜占庭》和《拜占庭》以这个角度要求摆脱物欲和时间的限制,透过净化,走向理性和不朽。    这时叶芝的诗歌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把抽象观念和丰富的形象结合起来,使诗作包含多层次的涵义,语言雄辩有力,这就是一种后期象征主义或正统现代主义的诗了。在《驶向拜占庭》中,主要象征体是拜占庭,涵义复杂已如上述,每诗段又各有辅助形象。    如第一段中以各类生物(鸟类、鲑鱼、鲭鱼)象征物欲和暂存的世界:第二段以老年人歌吟人世破烂的衣裳(有限的生命)与音乐院校诵吟里程碑作品(不朽的艺术)相对照;第三段以教堂镶嵌砖上的圣徒形象(不朽的人物和艺术)与自己“迷于六欲七情”的心灵相烘托;第四段总结全诗,提出超脱自然,臻于不休的愿望(金鸟)都明确硬朗,而且涵义深远,不再是浪漫派末流的虚幻朦胧、松散模糊的形象。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叶芝诗艺的推进,实际上是一场艺术革新运动,从唯美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完整地体现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返璞归真:对生活的最终肯定,一生诗艺的最后闪光(1929—1939)    叶芝早期的诗歌,由于失恋和对工业社会的不满,也由于世纪末唯美主义思潮的感染,有脱离现实和生活的倾向;而且过多的哀怨和眼泪冲淡了生活的光辉。进入本世纪以后,经历社会活动和艺术实践的考验,他日益肯定生活和现实的意义。    在他最后的十年中,他摆脱了象征主义的繁复,转而追求“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向传统歌谣的单纯学习,终于登上返璞归真的更高境界。    那是现代化的歌谣,而非中古时代的牧歌。此时,他的一只眼睛已经失明,耳朵也开始聋了,疾病增多且加剧。但这位银发满头、年逾七旬的老诗翁越老迈,越爱生活,越颂扬人情世俗,诗歌风格也益发简洁粗放,语言更加斩钉截铁。    他对于歌谣独唱句的应用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例如一些真挚的怀旧之作,如《重访市立美术馆》和《马戏团驯兽的逃遁》等。著名作品《天青石雕》认为时间虽然会破坏一切,包括艺术品,但一切又会被人们重建,而重建的人们是快乐的,因此悲剧也是欢乐的。    叶芝晚年的诗是乐观的,明朗的,雄辩的。《本·布尔本山下》虽不是他最后的绝唱,但因带有遗嘱的性质,它总被排在诗集的最后:    爱尔兰的诗人们,学好本领,    只把制作精美的歌来唱吟,    蔑视正在涌现的那种    从头到脚不成样子的作品,    他们数典忘祖的头脑心灵    是卑劣床榻的卑劣产品。    歌咏农民和拼命    骑马奔驰的乡村士绅,    歌咏神圣的僧人    和喝酒者的狂笑豪情,    把欢乐的老爷太太歌咏,    他们已被埋入土中    长达七个英雄的世纪:    用历史的模子采铸造你自己,    使在未来的时代我们这些人    仍然是不可征服的爱尔兰子民。    在本·布尔本山下面    叶芝在鼓崖安眠。    许多年以前,他的祖先    曾经是牧师,教堂在近边,    路旁还有古老十字架。    不要大理石,不用俗套话;    在从当地采来的石碑上方,    他要求把这几个字刻上:    冷眼看待    生与死    骑士们,前进1    1939年1月18日,叶芝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3岁。1月3l曰他的遗体被葬于法国居山面海的罗盖勃罗纳的墓地,在场的仅有他的夫人等寥寥数人。    24小时后,来了一个迟到的也是唯一的花圈,那是叶芝的同乡、著名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送的。1948年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叶芝的灵柩被驱逐舰护送到故乡,安葬于斯拉哥的鼓崖陵园,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撰就的雄壮的诗行。    不但骑士们要继续前进,英国现代诗歌,由于叶芝为首的一群诗人的努力,也从唯美主义向现代主义跨进了一大步,这个事件的巨大历史意义已经载入爱尔兰、英国、欧洲以至全世界的诗歌史中。就在相隔遥远的中国,叶芝也对一部分诗人(如40年代的九叶诗人)产生过影响。    这个译本是根据麦克米兰公司1985年出版的《威·勃·叶芝诗结集》选译而成的,注释部分曾参考傅浩先生编译的《叶芝抒情诗全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谨此致谢。    袁可嘉    1996年8月15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作者:(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译者:袁可嘉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因“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23年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叶芝一生创作丰富,其诗吸收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精华,几经变革,最终熔炼出独特的风格。艾略特曾誉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袁可嘉,诗人,翻译家,浙江慈溪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出版过《半个世纪的脚印——袁可嘉文选》和多部文学研究学术著作。

书籍目录

《诗苑译林——叶芝诗选Ⅰ》目录:
译序
《十字路口》
快乐的牧人之歌
衣,船和鞋
印度人致其情人
叶落
被盗的孩子
去水中一个小岛
柳园里
摩尔·梅吉之谣
猎狐人之谣
《玫瑰》(1893)
致时间十字架上的玫瑰
群仙歌
茵纳斯弗利岛
摇篮曲
爱的怜悯
爱的伤痛
当你老了
白鸟
梦见死
天堂里的女伯爵凯瑟琳
衰老者的哀歌
两棵树
致未来爱尔兰
《芦苇丛中的风》
永恒的声音
情人诉说他心中的玫瑰
空中的鬼魂
进入曙光来
安格斯漫游歌
老母亲之歌
情人为失恋而哀哭
他责备麻鹬
诗人致其所爱
他给爱人一些诗行
致他的心,叫它别害怕
帽子和饰铃
他诉说卜全的美
他听见菖蒲呼唤
他想到那些说他爱人坏话的人
情人向友人为老朋友辩解
宁静姑娘
他祈求爱人死亡
他祈求锦绣天衣
杜纳的琴手
《七片树林中》(1904)

劝慰之词的虚妄
忆旧
别把心全掏尽
树枝的凋零
亚当的噩运
老人临水自赏
杂乱的树林
噢,别爱太久
《绿色头盔及其他》(1910)
一个荷马讴歌的女人
文字
没有第二个特洛伊
和解
安宁
反对无价值的赞美
种种困难之事的魅力
饮酒歌
致一诗人,他要我称赞某些坏诗人,他和我的模仿者
面具
在阿贝剧院
……
《责任》(1914)
《柯尔庄园的野天鹅》(1919)
《麦克尔·罗伯蒂斯及舞者》(1921)
……
《诗苑译林——叶芝诗选Ⅱ》
《叶芝诗选 二》
(塔楼)(1928)
驶向拜占庭
塔楼
内战时期的沉思
1919年(选段)
轮子
青春和老年
为吾儿祈祷
丽达和天鹅,
在学童中间
欧文·阿赫恩和他的舞伴们
一个男人:青年和老年
三座纪念雕像
(旋梯及其他)(1933)
怀念埃娃·郭尔·布斯和康·马凯维奇
死亡
本性与灵魂的对话
洒了的奶
十九世纪及其后
统计表
三次运动
柯尔庄园,1929年
柯尔庄园和贝列里,1931年
为安·格雷戈里而作
斯威夫特墓志铭87
选择的
拜占庭89
摇摆
思考的结果
因言辞过激而后悔
格伦达涝的溪流和太阳
也许可谱曲的歌词(选段)
一个女人:青年和老年(选段)
(三月的满月)(1935)
为老年祈祷
教会和政府
超自然之歌(选段)
(最后的诗>(1936一P939)
旋锥体
天青石雕
可爱的舞者
三棵灌木
贵妇人的第一支歌
贵妇人的第二支歌
贵妇人的第三支歌
……

编辑推荐

《叶芝诗选(套装共2册)》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叶芝诗选(套装共2册)》的作者叶芝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对他的评语是:“他那永远富有灵感的诗歌,以一种高度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整个民族的精神。”

作者简介

《诗苑译林:叶芝诗选(套装共2册)》是根据麦克米兰公司1985年出版的《威廉•巴特勒•叶芝诗结集》选译而成的。译者袁可嘉(1921-2008)是国内著名的英美诗歌研究者、翻译家。
叶芝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对他的评语是:“他那永远富有灵感的诗歌,以一种高度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整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多世纪以来,叶芝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爱情的赞美与追求、对神秘主义的探究、对爱尔兰文艺复兴的热情,都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和学人。
《诗苑译林:叶芝诗选(套装共2册)》遴选了诗人各个时期的最具代表的部分诗作,共183首。具体选自《十字路》(1889)、《玫瑰》(1893)、《芦苇丛中的风》(1899)、《七片树林中》(1904)、《绿色头盔及其他》(1910)、《责任》(1914)、《柯尔庄园的野天鹅》(1919)、《麦克尔•罗伯蒂斯与舞者》(1924)、《塔楼》(1928)、《旋梯及其他》(1933)、《三月的满月》(1935)、《最后的诗》(1936—1939)。

图书封面


 叶芝诗选(上下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当你老了》这首诗,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它的中文译本,只记得读过之后就喜欢上这首诗,爱尔兰诗人叶芝也开始成为我深为仰慕的诗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华兹华斯,泰戈尔以及海子。我当时读到的是袁可嘉的译本: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述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后来我偶然读到了这首诗的原文,也了解到叶芝写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是叶芝献给爱尔兰独立运动革命家莱德岗女士的,她是叶芝终生所爱慕的女性,虽然她早已有了家庭。When you are old and gra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and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l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读了英文原诗之后,我才发觉,原诗的韵律原来更美。袁可嘉的译本已经很不错了,从总体上来说翻出了原诗的韵律、情感以及意境,其中第二段堪称诗歌翻译的经典: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但是第一段和第三段中还是有意思理解上的出入以及韵律上处理的不到位,有的地方可能会使得中文读者费解。后来看了一些其他人的译本和王佐良先生的注释,我想这样改一下翻译,让译文的意思和韵律都更加贴近原文: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蕴含着幽思深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在火光闪闪的炉子旁你弯下腰,凄然地轻诉:爱已逝,在头顶上方的远山间飘逝,在群星灿烂的夜空里渐消。其实《当你老了》,韵律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情感细腻真挚深沉,其中的艺术魅力让人折服。每次读叶芝的这首诗,都有想流泪的感觉。 只是轻轻感叹一句:人生自是有情痴。这个世界上,大概两情相悦,终成眷属的也有,岁月安稳,欢娱静好的少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更少,然而更多的还是爱 而未得,相思成灾。可是从哲学上讲,母子关系是一分为二的,爱情却是合二为一的。爱而未得,从某种意义上说难道不是爱的悲剧吗? 孤独或许是一种宿命。难道这世上留下爱情的传世绝句的,总是那些爱而未得的?或者说,爱因为未曾拥有,才得以在诗人笔下永生,终生不渝,至死方休?我想到那些在痛苦和孤独中得以永生的爱情。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身未娶,始终用理性控制着他的爱,他对她的评价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狄金森终身未嫁,这个在爱面前羞怯卑微的女子,在诗中写道:爱一个人就如同苦修,我不要求你给我尘世的幸福,这样静悄悄的就好,像风的手掌抱住森林。爱一个人就是要为他付出,不求回报,只要他幸福就好,不一定要拥有,不是吗?叶芝给我最大的感动,是“朝圣者的灵魂”这几个字。那曾经注入血液里,深入骨子里的虔诚的恋,纵使是白发苍苍,垂垂老已,也无法褪却。爱,不管是说出的还是未曾说出的,得到的还是未曾得到的,都是神圣的,像宝石般熠熠闪烁在我们内心。
  •     买了才知道装订质量无话可说买了才知道装订质量无话可说买了才知道装订质量无话可说还有,目录上的译者简介印到哪里去了?还有,目录上的译者简介印到哪里去了?还有,目录上的译者简介印到哪里去了?还有,目录上的译者简介印到哪里去了?还有,目录上的译者简介印到哪里去了?
  •     那是我在新疆支教时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学校是一所封闭式高中。有时候,我要去看学生上晚自习,学生的纪律不是很好,老师若不非常严厉,晚自习很容易变成一个笑话。又是青春蓬勃的时候,流动的纸条,从不撞毁的纸飞机,女孩们湿漉漉的头发,男孩们的可乐瓶,窸窸窣窣的换座位声,一双总盯着后门玻璃的眼睛,嘘声和嬉笑声,晚自习最常见的情景。我刚到学校,年轻气盛,崇尚古风师训,总是一副不苟言笑、行色匆忙的样子。唯有一次,令我脚步停下,心里起了风。那是全年级最难管、最骄躁的班级,那个晚上却出奇的安静。我在他们班的后门口,透过玻璃看去,黑板上密密麻麻写了很多字。仔细辨认起来,是一首诗。一首很多人都知道的诗:《当你老了》。哦。是叶芝的诗。不知道是谁写在黑板上的,字写的歪歪扭扭,却产生了一种很美的效果。好像叶芝走过千山万水,来到这间教室,就站在讲台上,给大家朗诵了这首诗。听到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变得很柔软很柔软,轻轻地,不说一句话,连呼吸都小心翼翼。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脸上岁月的留痕。那首诗,带来的撼动和抚慰,让这群孩子,像万千星辰。那晚,我站在教室门口,站了很久,心里一遍遍念那首诗,感慨人生奇妙,我们还能在此相遇。那个晚上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即使今天想起来,我的心里还会兀的一下变热,好似漂流到某个海岛后,看到岸边有燃烧过的灰烬,便知人迹有至,火过有痕,还有活着的希望。于我而言,诗歌就是火的一种,就是希望之所在。而叶芝,就是那个帮你生火的诗人。叶芝的爱情诗,写的太好了,好到当代女性都爱他。这大概源于他爱的女人,就是非同凡响的人物。他心中的玫瑰,他的挚爱——茅德·冈,一个女权运动家,爱尔兰民族运动的领导人物。所以,叶芝要怎么抒写他的爱啊,对那样一个女人?宁静女神上哪儿去了?她赤褐色头巾摇晃,惊醒了星辰的风,吹得我热血激荡。噢,我怎能如此平静,当她起身启行?召唤雷电的话语如今撞击我的心。茅德·冈用了一生拒绝叶芝的追求。她的丈夫死于1916年复活节起义,她的儿子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肖恩·麦克布赖德,她是个成功的女人,只是回首往事,谈起叶芝,只剩一句:“他是一个像女人一样的男子,我拒绝了他,将他还给了世界”。茅德·冈说的如此委婉。她了解他的敏感和细腻,也深知他对她的热爱,这话听起来,更像是给世人的一个交代。叶芝对爱、对自己真的是毫不留情,我猜他应该是个直男,因为真的很少见诗人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描述女人:一个男人不能在别的男人中找到她那样的友情,它包含他带来的一切和她的骨头和肉体她不会同你争吵,因为那个想法不属于她自己。在叶芝心里,那个女人的骨头是“一生在风暴中奋斗,得到崇高的死亡,不能忍受一般的生之欢乐”的女人,那个女人的肉体是“要像帝王一样生活:大婚日旌旗蔽空,军号锣鼓齐响,吓人的炮声隆隆,为了把时间撵走,催黑夜来临”的女人。她把手放在叶芝的肩头,教他把人生看淡些,像树上长新芽,坟上长绿草。后来,叶芝说,当年的自己年轻而愚蠢,如今想起,泪如潮涌。我在一个深夜,把叶芝的诗读完。一册爱情,一册人生。从唯美之风到象征之意,他总能知道一种方式直达我们的内心。也就想起了那个黑板上写满《当你老了》的夜晚,想起一百年前他曾对一个人执着到疯狂的爱情,想起他说生命和文学不过是一场英雄的梦。终于控制不住。为他,为爱情,也为这薄薄的一本诗集。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诗歌美,书的设计和装订也美,线订的轻松可以把书平摊开而不必担心损坏,简单朴实
  •     诗歌是无法翻译的。
  •     我们仍读叶芝,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
  •     年轻时,我们彼此相爱,却一无所知。
  •     译笔不是太喜欢。。
  •     只记住了《当你老了》
  •     三联韬奋的偶然收获,只剩一本残本,一本诗集只要一首击中就够了。
  •     旋锥,旋锥!
  •     一生,都为了爱情这个字眼。
  •     装帧不错
  •     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他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是哀伤,也是极致的美。
  •     线装书,不会脱页,评价的人不要埋汰了出版社的苦心!
  •     凯尔特的微光里,海洋般的声音。
  •     不同时期的叶芝风格还是很不一样的。最喜欢中年时期的他。
  •     "在越来越大的回旋中旋转呀旋转,/猎鹰再也听不见主人的呼唤,/一切都土崩瓦解,再也保不住中心,/世上弥漫着一片混乱。"
  •     不过,是中文版的,没有英语
  •     为一个温柔的目光/一个抚摸或叹息所迷惑;当我们拥有全部盛夏/她拥有整个春天;孤独中,我会养育一块石头/唱安眠曲给它听;美人和纯真者/除了时间别无敌人;年轻时相爱,无识无知/如今肉体衰老智慧开;你和我还是无知少年/像雾像雪一般狂;我用金杯装太阳/我用银袋装月亮/尽管你咒骂,我把歌唱完
  •     为你读叶芝的诗
  •     我们爱的太深的东西 没一样可以得到
  •     i562 256
  •     叶芝的诗很好
  •     最恨把所谓歌谣,翻译成武斗大字报。
  •     这个叫"露脊锁线"装潢,是可以把书平摊开在桌上的一种装潢.不是书的装订脱胶文体,唯一的缺点是封面若是和别的"露脊锁线"书一样可拆卸,就不会引起误解了.
  •     很精美,印刷和纸质都有水准,翻译还行,可惜没有中英文对照···
  •     塔楼
  •     你可缺乏准确的语言 诉说最简单的需要
  •     负分的翻译。
  •     世间难得痴心一片
  •     诗苑译林
  •     小开本还没看
  •     并不能产生共鸣。下册比上册好,晚期比早期好,这样进步着老去很好。
  •     这一系列书值得购买,期待补充
  •     叶芝的诗有一种深入神话的美好,和一种蔑视一切的深刻。
  •     很喜欢这套的装帧设计,去年九月在碧山书局买的,一年以来时不时翻翻。
  •     年轻时,我们彼此相爱却浑然不知。
  •     怎么第一首诗就有错别字呢?零魂?
  •     下册,Enough。
  •     袁可嘉译的,还不错,可以配合网上其他译本结合看
  •     封面不隆重怎么说大诗人跟大翻译家天作之合
  •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     我喜欢装帧与设计,尤其是书页间特别的蓝色的线。至于诗,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     作为前两本的补充,看了几篇没看过的,对比了几篇看过的,越看越觉得还是看原版比较好吧,虽然以我的水平可能原版压根儿看不懂
  •     2016.11.3-11.4.
  •     这应该是叶芝诗最好的汉译本了。
  •     311参加满300-100活动时买的.
  •     沖著葉先生的大名去的,書還可以。不過本人不太喜歡詩,所以沒看完就擱書柜里去了。
  •     叶芝有轻灵而深沉的灵魂
  •     东西相当好。
  •     书很好 装订也很棒 线装 不怕掉页。真的不怕掉页!!!如果是双语的就更好了。
  •     袁 氏译本,值得信赖
  •     当我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我取下这部诗歌,是否还想得起当初眼神的柔和…
  •     发货很快,快递员态度也蛮好的。是很精致、小巧的两本书,袁可嘉的译本,诗很美,唯一美中不足就是不是中英对照的。
  •     袁可嘉所譯《當你老了》為此詩漢譯最佳,但是,現在真的越來越對譯詩失去信心了。
  •     第一本
  •     瑰丽,前期是浪漫主义,后期充满了激情,爱尔兰的形象在他的字里行里是那样明晰。。
  •     很喜欢《情人向友人为老朋友辩解》《亚当的噩运》
  •     诗不错,但是此版翻译不行。
  •     这套书是线装书 感觉非常好的。所谓脱页,真是莫须有的罪名啊
  •     尽得叶芝诗歌真髓,值
  •     “浪漂白了、风吹干了的骨头在歌唱”
  •     不错的书,值得拥有啊,哈。
  •     我见过这群光辉的天鹅,如今却叫我真心疼…我听见头上翅膀拍打声,我那时脚步还轻盈。
  •     情詩寫的沒話說,革命詩我看不太懂,沒多大感覺……在中文詩的熏陶下,不自覺的就要求它的文辭和格律,可是譯過來,本就流失了許多, 有時候在想,自己的英文、相關的外文欣賞技巧要是好一點就好了,可以跨過譯者去感受原本詩歌的美好。
  •     装帧不错
  •     蓝色的线很好看哦
  •     需重游。但大诗人不可否认
  •     装订的很好,是一本不错的课外读物,不过还是觉得原著比较有感觉。
  •     很好,以后还要购买的
  •     “酒从口中入,爱从眼中来,我等老死前,此中真理在。相望长叹息,举杯及我嘴。”
  •     原来除了《当你老了》还有这么多动人的诗,赞~
  •     我向来讨厌工作 对着大海微笑
  •     一碰即脏,一翻即碎#论装帧如何毁掉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