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

出版社:李志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07出版)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020084234
作者:李志元
页数:28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四节圣像:作为宏大叙事策略的意象建构诗歌的诗意只有借助于一系列诗歌意象才能得到实现。在中国传统的诗学体系中,意象主要是指那些包含了丰富情思的感性形象,它既可以承载诗意、凸现主题,又可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以话语分析的眼光看,作为诗歌话语构成要素的意象,则已经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类的东西。简单地说,意象隐喻了意识形态,同时,意象在选择、释义、定性等各个向度上都可以获得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动介入。在集体化写作阶段,除一些直接歌颂意识形态的当下形式——阶段性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经济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政党及其领袖人物的时事政治颂歌之外,大部分的颂歌都使用意象。在建构时代宏大叙事的过程中,颂歌形成了自身一套独特的意象系统。其中,不同的颂歌变体又分别具有相对独立的、各具特色的意象“子系统”。反映工农兵现实劳动生活的新生活颂歌和反映阶级斗争生活的政治抒情诗,它们所使用的意象就有所区别。前者的意象多取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场景、劳动情景、劳动工具,比较细屑、粗朴、具象,后者的意象多取自社会性的阶级斗争画面、大自然风云变幻的气象、革命圣地,比较宏阔、壮美、抽象。即便同样是反映现实生活,诗作的意象也会因行业差异而附带上相关生活类型的特征。例如,经常出现在工业题材诗歌中的意象

内容概要

李志元,1967年生于重庆荣昌,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诗刊》、《诗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中国当代探索诗歌的语言研究》、《市场经济与中国新诗》等科研项目,曾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j并以笔名斯如从事诗歌、小说创作。

书籍目录

序引论诗歌研究中的话语分析方法第一节 话语和话语分析第二节 诗歌话语的构成要素总论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的二次变构第一节 颂歌的历史建制第二节 向抒情诗转移第三节 述歌时代第一章 颂歌——集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第一节 乌托邦语境第二节 主体的集体代言人形象第三节 时代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第四节 圣像:作为宏大叙事策略的意象建构第五节 读者对诗歌品格的改写第六节 民歌形式的制度化诉求第二章 抒情诗——群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第一节 创生性氛围第二节 从自我到多重身份的想象和混用第三节 一切价值都来源于心灵第四节 令人晕眩的幻象世界第五节 对话:读者所扮演的角色第六节 话语实验的具体方式第三章 述歌——个体化写作阶段的诗歌话语形态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当下诗歌处境第二节 主体:犹豫不决或者隐身第三节 诗意的分解第四节 形象的祛魅第五节 倾听者的分级第六节 叙事话语方式余论 诗歌话语分析带来的启示附录一:试论21世纪之初的汉语诗歌写作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内容简介:坦率地说,作为门外汉,我对中国当下的诗歌是喜忧参半的。今天的中国诗歌,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由一向多”的历史性的大转变,我们的新诗正在“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上迅跑。我想,历史将会记住这一点。为了这一点,人们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但与此同时,国际化大背景下的“多元”与“迅跑”似乎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困扰的挑战和问题:到底应当如何认识诗的本质及其边界?好的诗歌创作是否仅仅需要“自由”和“解放”?诗歌的个人性与社会担当、诗歌的及物性与精神性、诗歌的神圣性与日常性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应当怎样去理解中国新诗近百年,尤其是近六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应当怎样去认识国际化背景下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与中国经验?等等。尽管这些很可能都是一些“永恒”的论题,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终结性的结论,但是我想,它们仍然是值得讨论,同时也是必须正视的。诗歌在使人得到升华的同时,自己也需要升华。而诗歌本身的升华显然离不开深入的反思和系统的研究。

图书封面


 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认真细读该著作,不难发现论者对学问的真诚与勇气。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够执着于诗歌研究,对诗歌的话语姿态,话语方式以及时代话语特征作出自己的见解,实在见解独到。尤其对九十年代述歌的界定,显出眼光的独到与精准,而这些正是日益体系化的当代中国文学最最需要的气魄与特质。这就是我的见解,值得拥有。
  •     装帧质量优良,商品包装讲究,完好无损。谢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