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十五年》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出走十五年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222035775
作者:余秋雨
页数:382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听到的,看到的不如亲身经历的深刻,现代人老喜欢叫嚷,却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真正的大师都是走出去的,我佩服余秋雨的胆量,敢于深入危险地带,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文化的兴衰与变迁。看他的书,不仅可以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而且也领略了大千世界的迥异,使我对人生,文化的感悟不断提高。人生短暂,珍惜现有的时光走出去,亲眼去看看世界的历史变迁,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步

  最早喜欢余秋雨是因为看了他的《文化苦旅》,立刻被他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吸引、陶醉、折服。拜读他的《出走十五年》,几乎让我不忍释卷。他带我穿越时空漫步书海,读他的文字,仿佛他就在你耳畔轻语,像年轻人一般带着你游历山川,像中年人一般考读古迹,像老年人一般思考文化思考人生。   余秋雨曾说过,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河流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他的魅力就在于能带你一起漫步古今中外的千年文化,他在旅行中对文化的深刻解读和思考充满了诗意,让我们把生活当作不断去发现和体会的旅途。不管是多么大的文化命题,多么遥远的历史事件,他都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染你,让我们在时空的交错中寻找、发现、品位。你所体会到的历史和文化的细节,将永远成为你心灵里的东西。书里的经典文章比比皆是,每一篇都值得我们拿出来分享探讨。我常常一边读一边感慨、感叹、感悟。这里摘录书中最让我难忘的几段,与朋友们分享。   《洁净的起点》一文中,我随着余秋雨来到了佛祖释迦牟尼初次开讲的讲坛.这里“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徒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可是安静、洁净和简陋却证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智者文明。   《寻找底线》一文中,余秋雨带着我来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纪念馆,纪念被纳粹杀害的一百五十万名犹太儿童。“……所有人都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动弹不得,因为眼前一片漆黑的背景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儿童笑容。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装大人样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都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 “这些从遗物中找到的照片,不是用愤怒,不是用呐喊,而是用笑容面对你,你只能用泪眼凝视,一动不动,连拿手帕的动作都觉得多余。”   《人生最后的智慧》一文中,我们去瞻仰了侯赛因的陵墓。“……我做好了以最虔诚的步履攀援百级台阶、以最恭敬的目光面对肃穆仪仗的准备,但不敢相信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他祖父陵墓门外的空地上,有一方仅仅两平方米的沙土,围了一小圈白石,上支了一个布篷,也没有任何人看管,领路人说,这就是侯赛因国王的陵墓。” “……我一直认为,如何处理自己的墓葬,体现一代雄主的最后智慧。侯赛因国王没有放弃这种智慧,用一种清晰而幽默、无虞又无声的方式,对自己的信仰做了一个总结。”   《谁能辨认》一文中,余秋雨在魏玛告诉了我歌德和席勒的伟大友谊。歌德一直很生活阔绰,而席勒生平潦倒,他们彼此鼓励,彼此欣赏,歌德也一直帮助着这位天才朋友,而席勒也以自己的天才激活了歌德的创作热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却开启了欧洲文艺史上的一个时代。可是“上天让他们同时生病,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后来又在病床上得知挚友亡故,泣不成声。”席勒死时家境贫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到教堂地下室,二十年后清理时才想起席勒骨灰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标记,如何辨认?“在狼藉一片的白骨堆中辨认二十年前的颅骨,这是连现代法学鉴定家也会感到棘手的事,何况歌德一无席勒的医学档案,二无起码的鉴定工具,他唯一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这是对友情的最大考验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连肌肤也遗失的情况下仍然能认出朋友的遗骨呢?……他很快就找到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捧起颅骨长时间对视。这是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长谈的情景的回复……于是最后捧定了那颗颅骨,昂昂然地裹卷着当初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者前后左右反复端详,最后点了点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那年在我家寄住”……   这本书的也收录了《文化苦旅》等著作中的几篇经典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这里真安静》、《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每一篇都历历在目,想分享的也太多太多。希望您也把这本书找来读读,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烂的书!用一段我最欣赏的“余秋雨人生哲学”结束分享,“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峰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原文地址:http://www.jinbifun.com/Blog/100000273/100034847.shtml

读书与行路

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游记,还有一些对于文化和历史的评价和讨论,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仅仅是读万卷书,没有亲身的体验,无论是书中的描写多么的细致如在眼前,究竟比起自己的亲眼见到还是差了一些,即使发挥最厉害的图像引擎——想象力也是一样;仅仅行万里路也没什么意义,没有一定的知识量作为基础,尤其是在看到一些人文尽管的时候,所谓内行看没到外行看热闹,见到了古建筑、古文化的代表作品,就像看漫画一样草草过去,或者只翻出“啊!”“哇!”的赞叹声,其实是浪费时间。作者能够行万里路,原因是多方面的,行万里路能够拓展视野,也能够对于一些原本书中描写的内容做直观的展现,反过来也促进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双收~

不错的一本书

我大概去年买的吧,一直没好好读,也就最近好好的读了.我是从后半部分读的,就是游完到中国边界的后面.后半部分写的是欧洲游记.我现在才觉得他的文章是那么有哲理,真的里面有很多理论问题.说真的,一开始很难读懂.就是现在有的地方也是这样.里面阐述了许多东西,我觉得青年们很知道读读.里面重头戏还是对文化讨论.从西亚到尼泊尔,从西欧再到中国.谈的都的对文化的见解.我觉得还是慢慢读的好,可以好好品味里面的含义.

世界是圆的。

买了N年后,陪伴父亲在医院的空余2008年才开始翻阅。余秋雨算是一个受争议的大师级学者。他用自己15年的游历,实行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沿途的所闻所触所感。地理人文社会政治以及、、、为了避世而出走的行者能陌路偶遇故知。很多国界地方名是比较陌生的,带入寡闻的夏进入外面奇异的世界。这算不算余大师的另一部“文化苦旅”.....

世界是圆的

余秋雨说,这场出走中,他品味到的是一个行者的艰辛,行旅的艰辛和思考的艰难。与大多数余秋雨的书迷不同的是,我先接触的是余秋雨大师的《出走十五年》而后才是他成名作《文化苦旅》,从世界到中国。他用作为行者的责任去感悟对历史、文化以及生命的全新体会。用十五年的游历,真正地践行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沿途的所闻所触所感,地理人文社会政治以及——为了避世而出走的行者能陌路偶遇故知。 很多国界和地方名是比较陌生的,带着寡闻的我进入外面奇异的世界。如同在沙漠中的小王国,约旦首都——安曼,杜月笙的女儿居住于此。这位把伤痕当作酒窝的中国妻子,在异国他乡,克服曾经的彷徨陌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一笑置之,遭遇过重大车祸的她有着我们中国女性独有的坚强与韧性。让歌德与席勒相遇的魏玛小城,有着众多文化古迹的田园城市。歌德与席勒的文学创作固然是伟大的,但两人间的真挚友谊反而更触动人心。家庭条件相差悬殊没有阻断他们彼此间的推心置腹,在生活中歌德援助席勒,席勒用自己的天才重新激活歌德的创造热情。这对友人,赋予了这座小城更重要的意义。巴格达是童话《一千零一夜》的故乡,但现在的它,却是如此的混乱和沉重。那些个充满美丽传奇的故事与战乱轰炸后的巴格达纠结成的矛盾,都在伊拉克儿童的眼睛里。他们瘦弱的身躯,惶恐的眼神,让不同种族的我们都感到怜惜。在政权不稳定的国度里,一切善良都是传说,一切美丽都面临着杀戮。 唯有期望最后,柔弱战胜强权,美丽制伏邪恶,让《一千零一夜》的浪漫神奇延续.。举世闻名的“恒河晨浴”原来并非真的如传说中——洗尽凡事一身铅华,人口爆炸导致的贫穷脏了这条印度圣河;新加坡蕴藏寓言的墓地,一半日本军人,一半日本女人,以及一位文人,他们共同在战争时期演绎了怎样的故事;中国的承德避暑山庄,经历过清朝的鼎盛,也走过纷乱,伴随着清政府被推翻,它留给我们后人关于这个盛世王朝的背影。人类文明奔腾不息,在任何一角落都有过众所周知的繁荣昌盛与鲜为人知的屈辱懦弱,可无论如何,都是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历史见证与文化积累。没有余秋雨这路上的一切,没有他思想上的沉淀,我们就不会在时光的交错中寻找、发现,人生意义的真正所在。像一场未徒步的旅行,从起点到终点,这个世界是圆形的,无分种族肤色,我们会走到一块。


 出走十五年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