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十五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出走十五年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222035775
作者:余秋雨
页数:382页

内容概要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自序
旧序七篇
1 我一定复活
2 巨大的问号
3 石筑的《易经》
4 一路枪口
5 向谁争夺
6 多一点遗忘
7 寻找底线
8 山洞盛宴
9 把伤痕当酒窝
10 人生的最后智慧

编辑推荐

  十五年前,余秋雨携《文化苦旅》亮相《收获》,融历史积淀和现代意识的文化大散文由此发端,轰动海内外;十五年后,余秋雨检视漫漫旅程的每一个脚印,把最精彩的风景留在这部《出走十五年》里。

作者简介

余秋雨更愿意人们称他为“文化行者”。走出书斋十几年来,“我品味到的是一个行者的艰辛,在世界各地感悟到的是历史留下的种种细节。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我对于自然景观的思考和体验,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收藏,它们是我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体会,也是我作为一个行者的责任。我愿意与读者一起分享内心对文化的渴念……”

十五年前,余秋雨携《文化苦旅》亮相《收获》,融历史积淀和现代意识的文化大散文由此发端,轰动海内外;十五年后,余秋雨检视漫漫旅程的每一个脚印,把最精彩的风景留在这部《出走十五年》里。

这本书收录了我考察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十五年间写下的小部分文章。我的考察,路虽不少,但主要还是在寻找各大文明的“经络系统”和相关“穴位”,因此一路上所遇到的艰难是双重的:行旅的艰难和思考的艰难。

其实还有一项更隐秘的艰难,那就是表述的艰难。我不能把行旅者独特的精神悖论展示给读者,也不能把路上已经解决了的艰难说得危言耸听,更不能把思考中尚未获得晓达的障碍丢给读者,以上这重重叠叠的表述的艰难,几乎贯穿了我十五年的全部时日。因此,读者看到的这些文章,不管表面上如何轻松洒脱,字字句句都伴随着生命的全方位煎熬。我历来非常珍惜自己的文字,这是读者能理解的。我考察中国文化的篇什被选编和转载得较多,这次选择主要偏向于我考察世界文化的部分。
                    ——余秋雨

图书封面


 出走十五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听到的,看到的不如亲身经历的深刻,现代人老喜欢叫嚷,却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真正的大师都是走出去的,我佩服余秋雨的胆量,敢于深入危险地带,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文化的兴衰与变迁。看他的书,不仅可以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而且也领略了大千世界的迥异,使我对人生,文化的感悟不断提高。人生短暂,珍惜现有的时光走出去,亲眼去看看世界的历史变迁,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最早喜欢余秋雨是因为看了他的《文化苦旅》,立刻被他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吸引、陶醉、折服。拜读他的《出走十五年》,几乎让我不忍释卷。他带我穿越时空漫步书海,读他的文字,仿佛他就在你耳畔轻语,像年轻人一般带着你游历山川,像中年人一般考读古迹,像老年人一般思考文化思考人生。   余秋雨曾说过,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河流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他的魅力就在于能带你一起漫步古今中外的千年文化,他在旅行中对文化的深刻解读和思考充满了诗意,让我们把生活当作不断去发现和体会的旅途。不管是多么大的文化命题,多么遥远的历史事件,他都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染你,让我们在时空的交错中寻找、发现、品位。你所体会到的历史和文化的细节,将永远成为你心灵里的东西。书里的经典文章比比皆是,每一篇都值得我们拿出来分享探讨。我常常一边读一边感慨、感叹、感悟。这里摘录书中最让我难忘的几段,与朋友们分享。   《洁净的起点》一文中,我随着余秋雨来到了佛祖释迦牟尼初次开讲的讲坛.这里“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徒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可是安静、洁净和简陋却证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智者文明。   《寻找底线》一文中,余秋雨带着我来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纪念馆,纪念被纳粹杀害的一百五十万名犹太儿童。“……所有人都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动弹不得,因为眼前一片漆黑的背景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儿童笑容。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装大人样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都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 “这些从遗物中找到的照片,不是用愤怒,不是用呐喊,而是用笑容面对你,你只能用泪眼凝视,一动不动,连拿手帕的动作都觉得多余。”   《人生最后的智慧》一文中,我们去瞻仰了侯赛因的陵墓。“……我做好了以最虔诚的步履攀援百级台阶、以最恭敬的目光面对肃穆仪仗的准备,但不敢相信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他祖父陵墓门外的空地上,有一方仅仅两平方米的沙土,围了一小圈白石,上支了一个布篷,也没有任何人看管,领路人说,这就是侯赛因国王的陵墓。” “……我一直认为,如何处理自己的墓葬,体现一代雄主的最后智慧。侯赛因国王没有放弃这种智慧,用一种清晰而幽默、无虞又无声的方式,对自己的信仰做了一个总结。”   《谁能辨认》一文中,余秋雨在魏玛告诉了我歌德和席勒的伟大友谊。歌德一直很生活阔绰,而席勒生平潦倒,他们彼此鼓励,彼此欣赏,歌德也一直帮助着这位天才朋友,而席勒也以自己的天才激活了歌德的创作热情,使他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这对友人,身居小城,却开启了欧洲文艺史上的一个时代。可是“上天让他们同时生病,歌德抱病探望席勒,后来又在病床上得知挚友亡故,泣不成声。”席勒死时家境贫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到教堂地下室,二十年后清理时才想起席勒骨灰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标记,如何辨认?“在狼藉一片的白骨堆中辨认二十年前的颅骨,这是连现代法学鉴定家也会感到棘手的事,何况歌德一无席勒的医学档案,二无起码的鉴定工具,他唯一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这是对友情的最大考验了,天下能有多少人在朋友遗失了声音、遗失了眼神,甚至连肌肤也遗失的情况下仍然能认出朋友的遗骨呢?……他很快就找到了唯一可行的办法:捧起颅骨长时间对视。这是二十年前那些深夜长谈的情景的回复……于是最后捧定了那颗颅骨,昂昂然地裹卷着当初依稀信息。歌德小心翼翼地捧持者前后左右反复端详,最后点了点头:回家吧,伟大的朋友,就像那那年在我家寄住”……   这本书的也收录了《文化苦旅》等著作中的几篇经典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这里真安静》、《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历史的暗角》……,每一篇都历历在目,想分享的也太多太多。希望您也把这本书找来读读,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烂的书!用一段我最欣赏的“余秋雨人生哲学”结束分享,“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峰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原文地址:http://www.jinbifun.com/Blog/100000273/100034847.shtml
  •     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游记,还有一些对于文化和历史的评价和讨论,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仅仅是读万卷书,没有亲身的体验,无论是书中的描写多么的细致如在眼前,究竟比起自己的亲眼见到还是差了一些,即使发挥最厉害的图像引擎——想象力也是一样;仅仅行万里路也没什么意义,没有一定的知识量作为基础,尤其是在看到一些人文尽管的时候,所谓内行看没到外行看热闹,见到了古建筑、古文化的代表作品,就像看漫画一样草草过去,或者只翻出“啊!”“哇!”的赞叹声,其实是浪费时间。作者能够行万里路,原因是多方面的,行万里路能够拓展视野,也能够对于一些原本书中描写的内容做直观的展现,反过来也促进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双收~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余秋雨多部著作的精选,不错。
  •     中学时候读的,当时向往之极~
  •     我不是余黑,但是这本书真烂
  •     身体和心灵,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
  •     我想打三星半,总觉得余秋雨这个人的文章有太多的刻意而为。
  •     第一本余秋雨
  •     时隔六年再重读,真心的觉得浅显了。
  •     我读过的余的书几乎是没有作者的游记,不深刻却细腻有趣。
  •     虽然不喜欢他这个人,但惊艳于他写的文。
  •     远行……
  •     讀的第一本余秋雨啊~~~~小學六年級,貝塔斯曼會員義務強行寄給我的……
  •     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十五年的出走,值
  •     余秋雨不愧被称为“文化行者”,很有文化沉淀的一个人。虽然行文中难免暴露自己的小装逼。
  •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生……
  •     虽然整体质量无法超越《文化苦旅》,但是依然不妨碍这本书是一本精品书籍。
  •     被高中语文老师批为假文人,也八卦了他为什么被这么多人诟病的原因,不过单就这本书而言,可看性还是有的,从每一篇的历史背景或者思考延伸开来又是大有裨益,我想人是可以分割开来看的,就像胡兰成,你也不可能全权否认。
  •     不管现在对余秋雨是什么态度,那会读起来确实很被感动,尤其是希腊馆长那篇,我一定会复活,几欲落泪
  •     其实高中觉得余秋雨确实不错
  •     这只是一部精选集,所以算不得好书,有了其他的书,这本就不看了罢
  •     唉,总觉得有点怪
  •     看到友邻加余秋雨的书才想起自己读过这么一本,好吧,我只是爱看游记
  •     文人读文化
  •     15年的游记汇成一本书,值得看。
  •     其实是一本合辑,文章以前大都读过,但不知是否是异乡的缘故,总觉得还是文化苦旅那一辑写得最好
  •     希腊那个不错啊!!!
  •     余秋雨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意思,我像是跟着他去到了世界各地似的,记忆比较深刻的是梵蒂冈
  •     现在看这些文化散文,总没了当年高中时首看文化苦旅的感动,作者文字中灵气未长,腐气却是多了些
  •     高中时在书架上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是把它当成了《万历十五年》。好吧,我又在无形地鄙视余大师了
  •     跟着文字做一次旅行。
  •     十五年的行走~多是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发祥。文化游记当如是,矫情否?能读下去便是缘分
  •     很多部书的精编,既然精编所含精华自然不少,余老师文笔的韵味,让人一看就喜欢上了
  •     第二遍。最喜欢的还是那几篇。
  •     那时一路惊惶,没空摆出太多稳当当的语气安排自恋,所以读起来还是挺真实的心情和感触
  •     第一本余秋雨的书,我想我爱上他的文字,爱上四处晃悠,爱上河畔烤鱼,爱上哪霜冷长河的绮丽
  •     迷上余秋雨的初中
  •     是自己以前家教老师送的书,不慎借同学遗失,已经和老师茫茫人海不见,书也寻不见,人情还在,温暖仍在
  •     我们都是18岁前读余秋雨,之后再读,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很多人其实无法体会这种失落,就像许多层面体系信仰的坠落。
  •     高中满分作文,不管怎么说确实帮助很大
  •     高中时读的了。。今天翻就书柜看到,mark一下
  •     文化苦旅后的余的文章的延续,已经没有感觉到新意了。
  •     送给外公算了
  •     余秋雨更愿意人们称他为“文化行者”。走出书斋十几年来,“我品味到的是一个行者的艰辛,在世界各地感悟到的是历史留下的种种细节。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我对于自然景观的思考和体验,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收藏,它们是我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体会,也是我作为一个行者的责任。我愿意与读者一起分享内心对文化的渴念……”
  •     高二时的伙伴,一捧起便舍不得放下,心里总想自己也要这般出走。
  •     看这本书的时候那种心情是多么崇拜,可是之后~~,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
  •     总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很多受他的影响,喜欢用排比,喜欢学深沉,看他的文章容易给你带来很大的希望,又带来很大的失望,对人对世界对自己
  •     初中时读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余秋雨作品,其实还不错
  •     或许有些人对他的人品有所微词,但是,就其写的东西来说,我还是很喜欢的。
  •     collection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余秋雨穿越空间的文化漫步
  •     初中的时候学习一篇小说信客,初识余秋雨虽然以前也有所耳闻但是不曾看过他的作品,偶尔在家里的暑假上看到出走十五年,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