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手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摄手记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108037879
作者:王寅
页数:259页

内容概要

王寅
生于上海。诗人、作家、记者。
著有《王寅诗选》
随笔集《刺破梦境》
艺术家访谈录《艺术不是惟一的方式》
《异想天开——蔡国强与农民达 · 芬奇》等著作。



微博
http://weibo.com/esope/

书籍目录

目录
卡托维茨·雪·诗歌朗诵会
冬天的第一场雪
早晨,空气凛冽
夜行马车
电线杆上的广告招贴
奥斯维辛-比克瑙
在汉堡遭遇“披头士”
明斯特的壁画
迷途
再也不会老去的时间
峡湾里的海鸥
积雪
白色的马
下午的厨娘
海风中的彩色气球
他乡的分身
泰晤士河上的千年桥
本初子午线
布朗饭店的克里斯蒂下午茶
卢塞恩的音乐节
死于玫瑰
躺在那儿听狮子的吼叫
烈日骄阳下的蒙巴纳斯公墓塞萨尔·巴列霍墓
卢浮宫外
巴黎之吻
星期天的杜伊勒里公园
埃菲尔铁塔下的小女孩
塞纳河畔的异乡人
在等待朗诵会开始的时候
在移动的幽暗中
海滩上的椅子
她为什么站在此地
圣纳泽尔
在彼得保罗要塞外的沙滩上
十四街地铁站出口
熨斗大楼前的真假雕塑
暗黑的酒吧
纽约雨夜
哈莱姆的玩偶
中央公园的树
湖上
哈佛像前的少年
七十一号旅馆
洛杉矶河
哥伦比亚大街上的意大利餐馆
寻找涂鸦
豪华邮轮进入悉尼港
悉尼奥林匹克公园
遮阳伞里的蜘蛛
瞭望山庄
一元比索两个卡斯特罗
雪茄节上的舞者
空气中有着柴油和海水的气息
圣塔·特蕾莎
恒河的早晨
恒河的傍晚
尼连禅河畔的老人
鹿野苑的鹿
德里电器市场
镰仓的寺院
京都大学的学生管乐团
香格里拉
宏村的黄昏
库车的红色纱幔
在喀什去慕士塔格峰的路上
夕光中的白色汗衫
白夜
“ 普通的蒸汽”剧团
当塑料袋奔跑在舞台上的时候
灵魂的速度撕裂了空气
《蕾蒙达》
后台
帕慕克和莫言
勒克莱齐奥
高行健
保罗· 奥斯特
科尔姆 · 托宾
丹·布朗
高桥的白发和阿尔巴尼亚的裙子
北岛
顾彬
夏志清
翟永明
罗伯特·弗兰克
莎拉·梦
徐冰
蔡国强
吴念真
铁马雕塑下的孩子
演出之前的红色舞蹈
艾提尕尔清真寺
水帘后的女孩
哈瓦那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广场
雪中的墓地
杜伊斯堡
拉萨
阿坝
格桑拉姆
婚礼上的孩子
访谈:拍照让我有了接近人群的理由 采访者:沈祎

作者简介

《摄手记》中收录了一百多个瞬间,包括电线杆上的广告招贴、海风中的彩色气球、本初子午线等近百篇手记,定格了作者八年来以记者身份在他乡的漫游,与附录插图访谈互为表里。配有诗作的四款明信片,是给读者的一份惊喜。

图书封面


 摄手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文/冯洁“批评是件累人的事,还是表扬吧:身处如此纠结的现世却能写出(拍出)如此不纠结的文字(照片)。难得。”读完王寅的《摄手记》,顺手发了段文字。他复:“就是不纠结。”何以不纠结,他没说,我便不得而知;若追究,反成纠结,与书相悖。于是,有了以下的闲话。《摄手记》里的大部分照片和文字,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之前在不同报刊杂志上见过。然,分散读和集中读,感觉略异。前者近似饭后散步,走哪儿是哪儿;后者基本属于“深度游”,出发和归来都是被设计好的。两者相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喜好完全取决个人。不过,零散文章(照片)结集出版的好处在于,你以为你去了陌生的地方,不经意间得到的却是熟门熟路才会拥有的那那种惬意。无论行走还是阅读,少了提防与警觉,眼见,心得,会更深入。认识王寅多年,知道这个名字更早些。见面了,道声问候,说说废话。少之又少一起吃饭,席间一嘴来一嘴去皆客套。通常,他属于不太接话茬的那个。这样的相识,说是路人不为过。闲话路人文章,无奉承之嫌。好比大街上惊鸿一瞥,爱谁谁。有时网上遇到,敲打键盘,每次都是我字多他字少,我句长他句短。心不甘,想方设法写少,写短。最终赢家,却依旧是他。言简意赅是优秀写家的职业操守,需经年训练,更需心悟。《摄手记》有此品相,故经得起细读。不知是否也有读者恍惚如我,略带惊喜地发现女孩格桑拉姆(P234-235)身后门内的那束朦胧红光宛若她发髻上的饰物?当然,格桑拉姆脑后既无发髻更无饰物。但在我的阅读中,两者存在得如此真切。同样感受亦产生在端详“再也不会老去的时间”(P33-34),空椅子,却分明看有人落座了……还有,还有,等等,等等,不赘。以我浅见,亦真亦幻的细节勾勒出的或许正是《摄手记》的特色:把创作的最后完成交给读者。“图文并茂”是个被说烂的形容词,亦是被误解已久的一种约定俗成。《摄手记》试图告诉读者,并茂源自图文的独立。故此,书中的照片不绑架文字,文字更不谄媚照片,二者互为对手又平和相守。它们像有着良好职业道德且艺技精湛的演员,恪尽职守地扮演着各自角色:每次上场都有清晰的行为动作和心理逻辑:该叙事叙事,该煸情煸情,该推进推进,该延宕延宕。每幅照片,每篇小文,构成独立的起承转合,但最终均以唤醒读者内心的隐秘冲动为奔赴目标--所谓好文字好照片,不过如此的。 王寅说他既非文字记者亦非摄影记者,是什么人,他自己也说不清。读者读书大多只图好看欢喜,难以关心“身份认同”之类的艰涩话题。不过,《摄手记》倒是帮着王寅给读者提了个醒:在书中他至少是个用心写字用心拍照的人。而且,那份用心极少蛮劲,只见风淡云轻,花开闲处,寂静时分,却隐约闻听惊涛拍岸……(本文刊载于《钱江晚报》2013年1月13日C11版头条)
  •     对王寅的专访,载于《外滩画报》第540期,原文链接http://www.bundpic.com/2013/05/21900.shtml 印象里王寅不是多话的人,而且独来独往,但是聊起摄影,他却“有说不完的话题”。2003年,由于采访需要和数码相机普及,王寅买了一台佳能G5,从采访对象、展览演出到城市生活,摄影渐渐成了他写诗以外另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摄影更多是让我愉快,如果不拍照,我可能不会走那么多路,不会去那么多地方,也不会仔细观察很多东西。”现在他的装备已经更新换代到了5D Mark III加iPhone的组合,因拍照而快乐的心境并没有改变。去年10月,王寅的图文摄影集《摄手记》出版,这些作品原是发表在《书城》杂志上的专栏,照片展示了他满世界跑的生活,短文则记录了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风格和形式都容易让人联想到维姆·文德斯的《一次》,他们的照片里都有叙事,但又避免了强烈的戏剧性,当然,因为一个是导演一个是记者的缘故,他们的镜头都有机会拍到不少有名的人。比如罗伯特·弗兰克——这个王寅曾经喜欢和学习过的著名摄影师。《摄手记》在今年年初获选2012年度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很快售罄加印,不过更让王寅高兴的是,他发现网上好多人因这本书把自己的相册也命名为“摄手记”。“这是个好名字,接下来还要出一本《iPhone摄手记》。”喜欢的摄影师每天在变在2009年的一次访谈里,王寅说“玛格南的大部分照片已经不能满足我了”。当时他比较喜欢马丁·帕尔的作品。去年有人向他求证,结果他说:“现在我已经不喜欢他了。”于是我重问了这个问题,这次他回答:“我很喜新厌旧的,喜欢的摄影师每天在变。”对他来说,看照片和读诗一样,首先是模仿,后来就是超越。“‘超越’不是说我拍得比他好了,而是说对我没有启发性了,随着经验的增加,鉴赏力提高了,能够打动你、对你有冲击力的照片越来越少了,虽然肯定有点眼高手低。”像很多喜欢纪实摄影的人一样,王寅曾经也被“玛格南风格”吸引,喜欢战争题材、私密题材,现在却更偏爱平易的题材。他自己也擅长拍日常生活,对他来说在日常之中永远不存在“没什么好拍”的问题,“拍就是了”。本质上讲,他是对建立在偶然性基础上的戏剧效果产生了怀疑。比如罗伯特·弗兰克有一张照片拍了星条旗下一个人在大哈气,旗子刚好把脸遮住了。“我现在对这样的照片有更多反思了,因为事实上这是利用视觉漏洞篡改了现实,加上强烈的主观意见和政治寓意,把偶然变成了必然。”相反,阿拉·古勒更具诗意。去年王寅去了土耳其,偶然在书店里翻到他的一本的黑白摄影集,拍的是60年代伊斯坦布尔老板姓的生活,“非常朴素、干净、真实,没有渲染”。虽然现在那些场景已经没有了,但很多建筑还在。王寅买下这本影集最初是因为帕慕克给他写了序,回国后重看《伊斯坦布尔》,发现书里的很多照片都是古勒拍的。“我那时候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拍摄方式,那绝对是大师级的,但以前不知道这个人。”类似的偶然还有很多,有一次在波兰的一个画廊里,王寅随手翻到了一本《立陶宛摄影年鉴》,其中有些不错的照片,由于平时很难看到立陶宛摄影师的信息,他把在网上搜索他们的姓名,发现了一些很好的摄影师。安德鲁·摩尔是他在纽约的书店里觅到的,也是他还没“超越”的摄影师。这个美国人在2000-2004年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了巨变之后的俄罗斯,尽管他的记录工整严谨、不动声色,但王寅却觉得“帝国褪色的荣耀、纪念碑式的凝重和哀伤的隐喻”在画面中随处可见。相比之下,“玛格南的浪漫主义就相对比较简单了”,如今更让王寅着迷的,是不动声色之中的态度。不应该再拍这样的照片了从王寅对安德鲁·摩尔的推崇之中大概可以感觉到他希望转变的意愿,因为那些成系列的,而且美学上高度一致的组照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几乎没有见到过。他确实在考虑拍专题了。尽管不少人是因为摄影而知道王寅,但他自己在这件事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野心。他就是走到哪拍到哪,并不为了拍专题而拍专题,也不会为了抓住绝妙瞬间的快感真的去做摄影记者。他花了将近10年时间才觉得拍专题的各方面条件成熟了,而很多人一开始就想利用这种更容易显出好来的形式。“《摄手记》里这些照片比较讨巧、比较清新,没什么负担,也没什么深度”。问他什么算是深度,他讲起去年11月在南京和翟永明一起的影展暨朗诵会,活动把他的摄影作品放得挺大的,他在现场看着突然就觉得,“我不应该再拍这样的照片了”。“再拍下去就重复了,无非拍得更漂亮一些,或者没去过的地方拍到了,”他说,“所以我在想以后拍的应该会不一样,会有思考,我也在筹划几个系列的题目,用一两个月时间一鼓作气去完成。”但是王寅还不肯透露这几个提起来就让他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的题目。然而有些变化已经显而易见了。以前王寅不拍上海,他是上海人,却觉得家乡没什么好拍的,既没有亲近感,又没有距离感。开始拍上海的一个原因是台湾的出版社约他写一个“双城记”,规定其中一个城市必须是上海。这也迫使王寅去关注上海的很多东西,他甚至笑称自己曾经“有眼无珠”,对生长的地方熟视无睹。自从用上了iphone,他才突然找到了看上海的方式。王寅惯常使用的是广角镜头,而手机的局限性逼着他靠得更近去拍,很多东西就被放大了。“其实主要的问题不在于设备和对象,而是你打开了之后,一切就都有了。就是把焦距调到合适的位置,你原来可能是近视,现在戴上了眼镜。iPhone就是这副眼镜。”现在王寅几乎每次出门都有收获,用iPhone两年,已经拍了很多很多。
  •     【转发】平行的诗歌和摄影前阵子当当搞活动,半价入王寅《摄手记》,三折购北岛《时间的玫瑰》,搭着胡弦《菜书》一起看。三个诗人的漫漶诗味,从图文集、人物随笔、菜蔬小记的不同路径而来,被三种文体结晶成云和雪光,覆盖了我的岁暮。说说《摄手记》,王寅有记者的身份,借职业之便,正好可以游走各地。书里的照片几乎覆盖了全球范畴:古巴、印度、土耳其、美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等。但他和旅游类杂志那种图文的味道完全不一样,常年写诗,看电影,及阅读量的储备,使他在取景构图立意时,有了优于他人的美学爆发力。这些摄影图片,张开了心眼。王寅在结尾处说:“诗歌和摄影,是两辆平行的马车,它让我学会了等待,让我看到了许多视而不见的事物,学会了放心地睡去,并在梦中醒来 ——只有闭上眼睛的时候,我才能看到更多。”他直言爱拍城市,爱拍人,喜欢脏乱差和高密度的地方,因为丰富、多变,每分每秒都有故事。他截取的场景,都有某种并不设计又不可复制的随机感:一张纽约的小树,开满紫花。下面是另外一张:在深秋落尽了叶子的树干,王寅称之为“我的树”——似乎什么都不说,又似乎说了很多。这本书的字数并不多,但是信息浓缩程度高,让你有很多延展思维。正是因为是诗人的眼睛,所以可以看见“风的颜色和海浪透明的牙齿”——一张碧海青天的图片,因为文字,更堪咀嚼了。真实的伊斯坦布尔和帕慕克小说中伊斯坦布尔的差异、里尔克的墓地、伦敦布朗饭店的克里斯蒂下午茶——布朗饭店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伯特伦旅馆之谜》中的伯特伦旅馆原型,三层托盘上的茶点都是克里斯蒂小说里出现过的。以上这些,让我们这些爱好文学八卦的读者饱了眼福。生命那些飞速掠过的瞬间,被一双慧眼捕捉,又被一双按下快门的手,留在时间的广场上。《都市周报•文艺手册》2013-01-17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文字不够文艺
  •     对于出书,作者还是拍照比较好一点...文字没多大吸引力,看这书可以当成画册看。
  •     一位摄影票友的自选集,适合我这种等级不高的人看。
  •     时间的广场可以容纳很多意外,时间之外的一切,也许只是多余的忧愁。
  •     打开一个世界的门。比起影像,我还是更喜欢那些浅诗般的文字。对于我来说,摄影的迷人之处依然是过程。
  •     文字加摄影,故事性的照片
  •     有些有趣儿的事~ 创意文人的摄影集!
  •     随意的生活态度
  •     被照片和文字还原到真实的情景中,情绪浅浅的,但一些话还是直中靶心。
  •     我希望时间会变成一个广场。
  •     文字与图像表述的若干个瞬间
  •     很好,很有价值,值得收藏慢慢阅读!
  •     很喜欢在巴黎的那些照片,人像都拍得很好看
  •     这种业余但漫不经心的作品,无需太多技术,有真实的可爱。
  •     既然是摄手记 那就多写写摄影方面有趣的事或者感想 但是就是在写游记散文 感觉在写流水账 好在是借来看的
  •     印刷精美,三联品质,品牌保证。
  •     还是糖水片居多,不太赞同采访中的一部分说法。
  •     作者身为记者,利用采访的机会,拍摄了很多景色和人物的照片。可能不能算是完美的摄影集,但是富有人文色彩的关怀。
  •     铁弓送给我的17岁生日礼物 嗯 扉页写着“永远有一颗敏锐的心” 嗯 但是 令人有一点小小的悲伤的是 送我这本书的朋友 他的心貌似变得越来越迟钝了呢 最记得里面的一张照片上是 夕阳的光芒穿过地下铁的出口照射到小女孩儿蓬松的头发上 像一朵随时都会起飞的蒲公英 嗯 笔者是一个 诗人 微博ID叫诗人王寅
  •     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挑剔出我们想要的,他们却想要拍下整个世界。
  •     in 文学院自习室 / 看完正好窗外阳光洒进来 / 图片附上无趣的说明 / 不知所云 浪费表情 /
  •     王寅《摄手记》
  •     诗人玩票吧。一些照片的角度跟我想象中不太一样。
  •     图片很棒
  •     是一本可以让心柔软起来的书。
  •     照片从我熟悉的波兰开始,很亲切。除了少数照片配的文字描述了拍摄时的构思和用意,其他的有点多余。
  •     人像部分 翟永明!
  •     照片很好 配的文倒不喜欢
  •     还听过作者本人念过自己的诗。
  •     诗人的镜头、照片附加小说片段或作者的文字、很让人惊喜的一本书。
  •     很多照片都成了翻译小说的封面。
  •     走过的路 看过的景 想起的人
  •     很喜欢
  •     我没逼格
  •     看着图片,学着用作者的角度讲述一个照片里的故事。有趣 “我当时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情来拍摄这张照片的呢?”
  •     坐在荒岛,看着静默无言的相片,读着娓娓道来的文字。从摄影师的笔端听风景,自诗人的镜头里看世界。一封远方寄来的信,一本带你去远方的书。
  •     王寅啊王寅。这书里还有莫言的照片。
  •     不只是照片,加上了拍摄者拍照时的心境、状态以及照片不能讲述的原始背景,能看到拍摄者的用心,也明白了原来照片是“漫步,等待,期待”后的结果。
  •     水准还不太高啊
  •     帮别人买的,不做评价.
  •     生活因为摄影而变得美丽,偶然带着怦然心动的幸福感。一颗游走天涯也是念想。
  •     比较乱
  •     摄影
  •     每一张照片都是摄影师的自拍像。
  •     不过是记录一些去过的地方,已经寻找照片里当时的感受。看完,收获不太大
  •     不好。摄影和文字都不能打动人。只是让我更向往了那些地方
  •     以人物摄影为主。
  •     因《书城》而买。质量很好,文艺清新。让我分明看到一位才华摄影师。
  •     虽然片子不是特别特别特别出彩的那种,但是真的很有感觉
  •     文字不多 几个小时就读完了 然而感觉里边的内容还是挺多的 很喜欢这种街拍加一小段文字的形式 看似随意却也意味深长~
  •     太爱作者的情怀,不自觉被感动。最后接受采访的记录。说我们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太过于急功近利 快考试了,读书不多,到每天必读 让我学会慢慢阅读,好好思考,反复品味
  •     三联做书的那股周全沉稳的氛围和王寅摄影里冷冷的视角合不到一起,而且作为影集来说,图片的排版和尺寸显得有点局促。王寅的摄影绝对好,只是书做出来后,摄影师的整个范儿没有展现对。
  •     诗人的眼睛~~
  •     喜欢照片背后的故事
  •     照片很随性。突然有想把自己诗中的画面在影像上还原的冲动,那“执伞听点滴”的背影、“新叶落旧红”的枝丫、“浣裳新凉旧未干”的女生宿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