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青灯集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216054362
作者:钟叔河
页数:294页

章节摘录

  依然有味是青灯  几年前写过篇小文《青灯》,开头抄了一首东坡尺牍,当然是照自己的“读”法“抄”的。文章连同所“抄”总共不到六百字,却居然改过好几回,越改越不行,所以如今存的依然是初稿:  “年将尽时,天气越来越冷,加上刮风下雨,无法出门。即使没有什么特别不顺心的事,也不免会无端地觉得凄凉。只有到夜深入静时,在竹屋纸窗下点上一盏油灯,让那青荧的灯光照亮摊开的书页。随意读几行自己喜爱的文字,心情才会慢慢好起来。渐渐便会觉得寂居的生活也有它的趣味,可惜无人与共,只能由我独自享受。——你知道了,也会为我开颜一笑罢。”  上面是东坡尺牍《与毛维瞻》(照我的读法)。  文人写自己的读书生活,如宋濂之自叙苦读,顾炎武之展示博学,都很可佩服,却不容易使人感到亲切,“纯文学”作品“绿满窗前草不除”之类又嫌作态,总不如东坡之寥寥数语,写得出夜读之能破岑寂也。  东坡说“灯火青荧”,后来陆放翁又有诗云“青灯有味似儿时”,如今在电灯光下很难想象这种境界。抗战八年中,我一直在平江乡下,夜读全靠油灯。如果用的是清油(茶子油或菜子油),外焰便会出现一层青蓝色,正如炉火纯青时。三根灯芯的亮度略等于十支烛光,读木刻大字本正好。可惜那时不够格看东坡全集,只在《唐宋文醇》中读过他的几篇“古文”,印象反不如尺牍小品深。有光纸石印本的旧小说倒在灯下偷着看了不少,比七号字还细的牛毛小字把一双眼睛害苦了,弄得抗战胜利后进城读高中,就不得不戴上一副近视眼镜。  “青灯有味似儿时”的上句为“白发无情侵老境”,乃是放翁《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诗中的一联。诗句写出了一位老者深切的忆念,他觉得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哪怕是夜读。其实古人儿时未必能够点起灯来看自己想看的东西,父师督责着不能不做的夜课则未必有味,放翁自己在另一首诗中,不是也承认“忆昔年少时,把卷惟引睡”吗?  周作人《苦茶庵打油诗》续作之八有两句:“未必花钱逾黑饭,依然有味是青灯”。

前言

  将零四年《天窗集》以后写的短文,编成了这本《青灯集》,照例要略志所感,作为自序。和以前历次不同,此时我心中并没有劳作完成的喜悦,有的只是对朱纯的哀思。  朱纯是今年一月二十一日去世的,当天发出的哀启全文如下:  我妻朱纯已于本日凌晨二时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零四年十月朱纯查出癌症,当时即已扩散,预告凶险。她却从容面对,说,“五七年没打垮我,七零年没打垮我,这次病来得凶,人又老了,可能被打垮,但垮我也不会垮得太难看,哭哭啼啼”。零五年九月她预立遗嘱,说她只要能动,就会活得快乐。两年多来的情形,确实如此。  朱纯一九二八年生于长沙河西,四九年八月进报社当记者,五三年和我结婚。五七年后夫妻并力劳动维生,她成了五级木模工。文革中我坐牢九年,她独力养大了几个孩子,送了我母亲的终。五十四年来,她照顾我和孩子远比照顾自己为多,最后对我说的一句话还是,“你不要睡得太晚”。  朱纯一生朴实谦和,宅心仁厚。我的朋友都是她的朋友,对我有意见的人对她也没有意见。连家中的保姆,无论去留。从没有说她不好的。  朱纯能文,但无意为文,离休后才偶尔写写,有《悲欣小集》,亦不愿公诸于众,只印赠生平友好。病重后这两年,她却发表了不少文章,最后一篇《老头挪书房》,刊载于本月十一日《三湘都市报》。文中仍充满了对生活和亲人的热爱,她自己却在文章见报十天后便永别亲人和生活了。  此时此刻,作为她的亲人,我和女儿们自然是极为悲痛的。但谨遵遗嘱,只将哀启敬发给至亲好友和关心过她的人。因为不举行任何  仪式,家中也不设灵堂,所以请不必来函来电更不必亲临,只请知道这回事:朱纯已走。如果觉得她还好,是个好人,在心里记得她一下,就存殁均感了。  朱纯从来不病,不知为何一得病就是不治之病。病中的她却并不怕病,化疗、放疗的痛苦,她都承受住了。一月五日最后一次进医院之前,她也不怎么显露病态病容,去年十一月中旬还曾下乡游玩,和我商量想在乡下找屋住住,说“这不需花多少钱,但得装上宽带网,好在电脑上和女儿、外孙女见面交谈,再就是写写文章”。  生病的这两年多,的确是她写作最勤的两年,也是她帮助我写作最多的两年。  本集文章多作于朱纯病危之前,全书一百二十三篇中的一百一十篇,都是她帮我打印,有的还帮我修改过字句的。她去世后,过了八十天,我才勉强重拿笔杆,一则不到两干字的小文,写了四天才写成……  朱纯在病中还帮我“挪书房”,即是将客厅改为一间大书室,把挤在内室的书搬出一部分,腾出两间“工作室”。她原有一台电脑,又新买来一台,督促我“总要学会在电脑上写”。可是如今,这两台电脑空置在两问空荡荡的“工作室”里,我则只能像杨绛先生来信中说的那样,“且在老头的书房里与书为伴”了。  朱纯走了,永远离开我走了。但五十多年来和她同甘共苦的情事,点点滴滴全在我的心头,每一念及,如触创伤,真真受不了。  此书合同规定,九月初交稿,年底出书。届时当以新书一册,送到她托体的山树下焚化,作为她的周年祭。  朱纯啊,书和我会很快来到你身边的,你就好好的休息吧。  二干零七年八月三十一日,钟叔河于长沙城北之念楼。  朱纯病中不止一次收到杨绛先生来信,杨先生仁爱的关怀和智慧的启迪,帮助朱纯能坦然面对死亡,安详地走过“人生边上”,这是对我们全家莫大的恩典,谨在此表示深深的感激。  朱纯的老友杨赞女士帮助打印本书文稿,于武臣、王平两兄热心为翻拍照片,亦在此致谢。  朱纯的《老头挪书房》,本拟收入她的遗集,现在接受编辑先生的建议,先录于序文之后,作为纪念。  本集所收文章,分为三辑,除第一辑第一篇外,均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次。

内容概要

湖南平江人,1931年出生,1949年十八岁起当编辑,1957年后干过搬运、绘图、裱糊和种茶等事,劳作而不废读书,至1979年又重新当编辑,直到离休。
曾编辑过“走向世界丛书”、“凤凰丛书”及周作人作品等影响广大读书人的好书。

书籍目录

自序——纪念朱纯
老头挪书房(朱纯遗作)
第一辑
依然有味是青灯
《知堂谈吃》重印题记
“闲话”和“简讯”
待读《答客问》
立异不必鸣高
念楼自述
自己写的东西
答《文学界》
三封旧信
评《回望周作人》
关于“国学”
《过去的大学》新序
跟书一辈子
一张银票
“盛世修史”
蓑衣饼
为官乎,为私乎
. 难忘结缘豆
泡沫出版谈
讲讲我做编辑的事
题《我们》
送别张中行先生
童心和童趣
萧沛苍题画
说说黄裳
我和李普
文章的长短
集句为联
也谈《四库全书》
笔名的故事
平江和平江人
神鼎山
既开风气又为师
谈书话
今夜谁家月最明
《艽野尘梦》
谈毛笔
毕竟是诗人
看这两棵树
宝塔诗
展卷之乐
第二辑
秘法
题匾
“讲文艺”
豪奴
流行色
拖船过城墙
古人写声音
“挽口”和“挽手”
五人之墓
关于阳春白雪
不在不通之列
角先生与肉苁蓉
人与物交
最早的照相
官多与腐败
沈万三的哥哥
假字画
老童生
卧碑
秦桧的后人
屎戳子
晚清警监
升官与发财
书吏与长官
刘麻子的笔记
不要鸡心式
看《窦存》
最早的自来水
洗马
平上去入
梨花与海棠
读经的神童
助哭
说倒提
“奉正朔”
天威莫测
“恬笔伦纸”辨
鸳鸯牒
古长沙片鳞
第三辑
警句
做官与做好人
与济公无关
不是一回事
军阀的温情
狎妓与恋爱
生离死别时
夫妻文友
宋朝的黑社会
桥南旧事
崇文门收税
愉快的事
可憎的事
城门的名字
不及远矣
一蟹不如一蟹
不失自我
《论语》难解
贵旗免问
谢客启事
土地公公
消夏湾
乞巧
小摆设
岂敢
上头讲过的
白发染青
画圣像
心中有妓
大袖子
求死新法
那两年靠谁
灶神
人尽夫也
更快活
赶都赶不散
学者应召
结发夫妻
洁癖
应酬
男取女名
刻书工价
刁半夜

编辑推荐

  作者将零四年《天窗集》以后写的短文,编成了这本《青灯集》,照例要略志所感,作为自序。本集文章多作于作者爱妻朱纯病危之前,作者为纪念爱妻,全书一百二十三篇中的一百一十篇,都是她帮我打印,有的还帮作者修改过字句的。特将这些文章编辑成册,五十多年来和她同甘共苦的情事,点点滴滴全在心头,每一念及,如触新创。

作者简介

全书共123篇,收集了2004年《天窗集》后写作的文章,共分为三辑,除第一辑第一篇外,其余均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排。

图书封面


 青灯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钟叔河先生是我敬重的文化老人,先生不仅是有名的出版家,经手编辑出版了《走向世界丛书》、《凤凰丛书》、《知堂书话》等爱书人心心系念的好书,也是出色的文章家,写得一手好文章。先生的文章虽多为短文,却是才识兼备,读来醇厚绵远,意味悠长,“不仅好读,而且耐读”。 年初先生新著《青灯集》结集出版,网上有书友提供毛边本飨以同好。我于毛边本虽非忠实党徒,却也有一番私爱,着意搜罗购置过一些。说心里话对于现在的毛边本,绝大多数,我并未发现出其“美”来,虽然也是一番“蓬头的艺术家”景象。我的爱好毛边本实在是道地的附庸风雅,可是每每碰到却总难释怀,依然不能免俗地追捧。看到《青灯集》的毛边本,连忙预订一册。过半月余,收到包裹,急急打开,瓦青色的封面显得古朴厚重,上毛下齐的毛边做得标准漂亮,参差错综的书页,大气的开本愈加衬出书的厚实。打开封面,扉页左下角竟有钟老的签名,并铃一“青灯有味”阴文朱印,颇有开卷获喜之意外。 一连几个春夜,独坐书房,手持一柄裁书专用楠木刀,就着昏黄灯光边裁边读,拾获了一段欣悦的读思。尤为可喜的,有夜风雨,坐在窗前,猛不丁忆起放翁“夜窗风雨一灯青”诗句,平增一缕书外逸趣。 《青灯集》书分三辑。第一辑四十一篇文章,或忆旧,或答问,或怀人,或谈书,一路淡淡的笔致,不温不火,犹如清茶,淡适中深埋一股幽远,愈是回味,愈生清香。首篇《依然有味是青灯》可看作书名释意。“我喜欢青灯,也就是喜欢它映照出来的一点寂寞”,“青灯给我的感觉,虽然有一些寒意,大半时候还是温郁的,它使我开始领略到读书的‘佳趣’,开始接受了人生的光和热。时间虽然过去了六十多年,青灯下的生活依然有味,在我心中,这盏灯永远不会熄灭”。青灯的古意惹人心怀驰系,青灯的佳趣识者“无由持献”,不足为外人道,但是品读先生写青灯下的读书生活何尝不是“依然有味”,何尝不是领略一番佳趣呢? “最喜欢的作者,古人中是张岱,近人中则是周作人”(《自己写的东西》),“但我一定要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思,才会写。写不出时,绝不硬写”(《答〈文艺界〉》),“十年之中,自己主要编了三部书,即《走向世界丛书》、曾 国 藩的书和周 作 人的书” (《自己写的东西》),两篇访谈录中的这几句不正是钟老读、写、编的自呈自供么。而《跟书一辈子》更是读书、编书、评书、写书,“跟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钟老以书为纬的一篇别致简传。另一篇访谈录《讲讲我做总编辑的事》,既是钟老编辑生涯的全面回顾,也是钟老编辑理念的集中反映。“好的出版人首先要爱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赚钱,或者为了做官”,“我以为编辑和出版人的眼睛,应该望着渴望文明进步的读者,望着历史前进的方面”,与《泡沫出版谈》一文对读,这些话不啻一剂醒药,结结实实点在当前编辑出版的病脉上。第二辑收文三十九篇,多是先生由读笔记而触发的“所感”、“所思”。似是闲闲而谈,笔底却总隐隐有所影指,大略用周实的话评说最为相宜:“钟叔河的笔真的就像剑,那剑总是寸寸而出,剑气一时逼住对方,也就悄然入鞘了”(《烈士暮年》)。第三辑原刊《新京报•念楼小抄》,为先生《念楼学短》和《学其短》两书的续作。选摘短章,古文今读,却总有新意。“念楼读”和“念楼曰”,一译一释,是对选读古文的“释读”和“发挥”,割裂开来,各篇本身都是一篇篇绝妙的小品文。 《青灯集》“书页全用线穿,封面也不粘连书本,书脊上能看出麻线绞结”, 其版式设计也是疏朗大气,翻读起来颇得“展卷之乐”。奈何几条失校漏网的“鲁鱼”颇为扎眼,第50页《“盛世修史”》第三行引文“马迁至欧阳修”漏一“司”字;第140页《题匾》一文第一段末行《冷楼杂识》当为《冷庐杂识》。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对于博览群书的人我都是很仰慕的。作为成天挑剔他人的编辑,如果行文能更加不羁,逻辑更加严谨就更好了。
  •     里面谈那些笔记的文章挺不错的。
  •     好文章~好文字~
  •     这是钟老先生送给我的第五本书了。书中收录了“题《我们》”
  •     作者喜读前人笔记,自己也好做些读书笔记,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倒也痛快。据说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属于吃残羹冷炙,搞的是别人搞过的二手货,殊不知被调教过的货色倒也风味犹存,我这等不愿披沙拣金的懒货也没什么可讲究的。
  •     趣味学识都在里边,言虽简,琢磨起来义无边。
  •     学知堂的,大多懂得写文章。装帧不错,线装,可平摊着看。
  •     就是喜欢这种调调~说话好温柔的感觉,然后其实黑得不要不要的,但还是好温柔!
  •     老先生的学识没的说啊,后面部分那些笔记文章很合我的胃口
  •     I267/4427
  •     第一辑大多无味得紧,其后二辑倒是不忍释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