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沉默的大多数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1
ISBN:9787561347232
作者:王小波
页数:492页

章节摘录

插图:沉默的大多数【一】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我就知道这样一个例子:他是前苏联的大作曲家萧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也不吭。后来忽然口授了一厚本回忆录,并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他就死掉了。据我所知,回忆录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自己在沉默中的感受。阅读那本书时,我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当然,当时我在沉默中。把这本书借给一个话语圈子里的朋友去看,他却得不到任何的乐趣,还说这本书格调低下,气氛阴暗。那本书里有一段讲到了苏联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见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们之间都不说话。邻里之间起了争纷都不敢吵架,所以有了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别人烧水的壶里吐痰。顺便说一句,苏联人盖过一些宿舍式的房子,有公用的卫生间、盥洗室和厨房,这就给吐痰提供了方便。我觉得有趣,是因为像萧斯塔科维奇那样的大音乐家,戴着夹鼻眼镜,留着山羊胡子,吐起痰来一定多有不便。可以想见,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镜,另一手护住胡子,探着头去吐。假如就这样被人逮到揍上一顿,那就更有趣了。其实萧斯塔科维奇长得什么样,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象他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哈哈大笑。我的朋友看了这一段就不笑,他以为这样吐痰动作不美,境界不高,思想也不好。这使我不敢与他争辩——再争辩就要涉入某些话语的范畴,而这些话语,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看过《铁皮鼓》的人都知道,小奥斯卡后来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我现在已决定了要说话,这样我就不是小奥斯卡,而是大奥斯卡。我现在当然能同意往别人的水壶里吐痰是思想不好,境界不高。不过有些事继续发生在我身边,举个住楼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设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挡了你的路,你可以开口去说——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说道: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此后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证。我估计他最起码要说你“事儿”,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不管你有多大岁数,够不够做他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把他车胎里的气放掉。干这件事时,当然要注意别被车主看见。还有一种更损的方式,不值得推荐,那就是在车胎上按上个图钉。有人按了图钉再拔下来,这样车主找不到窟窿在哪儿,补胎时更困难。假如车子可以搬动,把它挪到难找的地方去,让车主找不着它,也是一种选择。这方面就说这么多,因为我不想教坏。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你要给人讲“五讲四美”,最好是戴上个红箍。根据我对事实的了解,红箍还不大够用,最好穿上一身警服。“五讲四美”虽然是些好话,讲的时候最好有实力或者说是身份作为保证。话说到这个地步,可以说说当年和朋友讨论萧斯塔科维奇,他一说到思想、境界等等,我为什么就一声不吭——朋友倒是个很好的朋友,但我怕他挑我的毛病。一般人从七岁开始走进教室,开始接受话语的熏陶。我觉得自己还要早些,因为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着,好像一窝飞行的屎壳郎。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六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这种怀疑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除了怀疑话语,我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吃铅笔。上小学时,在课桌后面一坐定就开始吃。那种铅笔一毛三一支,后面有橡皮头。我从后面吃起,先吃掉柔软可口的橡皮,再吃掉柔韧爽口的铁皮,吃到木头笔杆以后,软糟糟的没什么味道,但有一点香料味,诱使我接着吃。终于把整支铅笔吃得只剩了一支铅芯,用橡皮膏缠上接着使。除了铅笔之外,课本、练习本,甚至课桌都可以吃。我说到的这些东西,有些被吃掉了,有些被啃得十分狼藉。这也是一个真理,但没有用话语来表达过: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阴的一面。除此之外,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从我懂事的年龄起,就常听人们说:我们这一代,生于一个神圣的时代,多么幸福,而且肩负着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等等。同年龄的人听了都很振奋,很爱听,但我总有点疑问,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赶上了。除此之外,我以为这种说法不够含蓄。而含蓄是我们的家教。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开饭时,每人碗里有一小片腊肉。我弟弟见了以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们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是被我爸爸拖回来臭揍了一顿。经过这样的教育,我一直比较深沉。所以听到别人说我们多么幸福,多么神圣,别人在受苦,我们没有受等等,心里老在想着:假如我们真遇上了这么多美事,不把它说出来会不会更好。当然,这不是说,我不想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对于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我是这么想的: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总而言之,我总是从实际的方面去考虑,而且考虑得很周到。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二】在我小时候,话语好像是一池冷水,它使我一身一身起鸡皮疙瘩。但不管怎么说吧,人来到世间,仿佛是来游泳的,迟早要跳进去。我可没有想到自己会保持沉默直到四十岁,假如想到了,未必有继续生活的勇气。不管怎么说吧,我听到的话也不总是那么疯,是一阵疯,一阵不疯。所以在十四岁之前,我并没有终身沉默的决心。小的时候,我们只有听人说话的份儿。当我的同龄人开始说话时,给我一种极恶劣的印象。有位朋友写了一本书,写的是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书名为《血统》。可以想见,她出身不好。她要我给她的书写个序。这件事使我想起来自己在那些年的所见所闻。“文革”开始时,我十四岁,正上初中一年级。有一天,忽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班上的一部分同学忽然变成了红五类,另一部分则成了黑五类。我自己的情况特殊,还说不清是哪一类。当然,这红和黑的说法并不是我们发明出来,这个变化也不是由我们发起的。在这方面我们毫无责任。只是我们中间的一些人,该负一点欺负同学的责任。照我看来,红的同学忽然得到了很大的好处,这是值得祝贺的。黑的同学忽然遇上了很大的不幸,也值得同情。不等我对他们一一表示祝贺和同情,一些红的同学就把脑袋刮光,束上了大皮带,站在校门口,问每一个想进来的人:你什么出身?他们对同班同学问得格外仔细,一听到他们报出不好的出身,就从牙缝里迸出三个字:“狗崽子!”当然,我能理解他们突然变成了红五类的狂喜,但为此非要使自己的同学在大庭广众下变成狗崽子,未免也太过分。当年我就这么想,现在我也这么想: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暑期布置的读书作业是《南方来信》。那是一本记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读物,其中充满了处决、拷打和虐杀。看完以后,心里充满了怪怪的想法。那时正在青春期的前沿,差一点要变成个性变态了。总而言之,假如对我的那种教育完全成功,换言之,假如那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我的期望得以实现,我就想象不出现在我怎能不嗜杀成性、怎能不残忍,或者说,在我身上,怎么还会保留了一些人性。好在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至于话语,它教给我的是: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当时话语正站在人性的反面上。假如完全相信它,就不会有人性。【三】现在我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人性尚存:“文化革命”刚开始时,我住在一所大学里。有一天,我从校外回来,遇上一大伙人,正在向校门口行进。走在前面的是一伙大学生,彼此争论不休,而且嗓门很大;当然是在用时髦话语争吵,除了毛主席的教导,还经常提到“十六条”。所谓十六条,是中央颁布的展开“文化革命”的十六条规定,其中有一条叫做“要文斗,不要武斗”,制定出来就是供大家违反之用。在那些争论的人之中,有一个人居于中心地位。但他双唇紧闭,一声不吭,唇边似有血迹。在场的大学生有一半在追问他,要他开口说话,另一半则在维护他,不让他说话。“文化革命”里到处都有两派之争,这是个具体的例子。至于队伍的后半部分,是一帮像我这么大的男孩子,一个个也是双唇紧闭,一声不吭,但唇边没有血迹,阴魂不散地跟在后面。有几个大学生想把他们拦住,但是不成功,你把正面拦住,他们就从侧面绕过去,但保持着一声不吭的态度。这件事相当古怪,因为我们院里的孩子相当的厉害,不但敢吵敢骂,而且动起手来,大学生还未必是个儿,那天真是令人意外的老实。我立刻投身其中,问他们出了什么事,怪的是这些孩子都不理我,继续双唇紧闭,两眼发直,显出一种坚忍的态度,继续向前行进——这情形好像他们发了一种集体性的癔症。有关癔症,我们知道,有一种一声不吭,只顾扬尘舞蹈;另一种喋喋不休,就不大扬尘舞蹈。不管哪一种,心里想的和表现出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在北方插队时,村里有几个妇女有癔症,其中有一位,假如你信她的说法,她其实是个死去多年的狐狸,成天和丈夫(假定此说成立,这位丈夫就是个兽奸犯)吵吵闹闹,以狐狸的名义要求吃肉。但肉割来以后,她要求把肉煮熟,并以大蒜佐餐。很显然,这不合乎狐狸的饮食习惯。所以,实际上是她,而不是它要吃肉。至于“文化革命”,有几分像场集体性的癔症,大家闹的和心里想的也不是一回事。当然,这要把世界阴的一面考虑在内。只考虑阳的一面,结论就只能是:当年大家胡打乱闹,确实是为了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

内容概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场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橫生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赢得更多的会心的微笑。

书籍目录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高考经历
科学的美好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我看老三届
我为什么要写作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的精神家园
关于“媚雅”
从Internet说起
奸近杀
欣赏经典
我对小说的看法
小说的艺术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文明与反讽
长虫·草帽·细高挑
卡拉OK和驴鸣镇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旧片重温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好人电影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有关爱情片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电视与电脑病毒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门前空地
卖唱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北京风情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个人尊严
君子的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有关贫穷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
生活和小说
苏东坡与东坡肉
驴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节有感
工作与人生
《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摆脱童稚状态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京片子与民族自尊心
有关“错误的故事”
洋鬼子与辜鸿铭
与同性恋有关的伦理问题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诚实与浮嚣
迷信与邪门书
生命科学与骗术
王朔的作品
盛装舞步
科学与邪道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对待知识的态度
有与无
虚伪与毫不利己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掩卷:《鱼王》读后
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血统》序
《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
从《赤彤丹朱》想到的
域外杂谈·衣
域外杂谈·食
域外杂谈·住
域外杂谈·行
域外杂谈·盗贼
域外杂谈·农场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写给新的一年(1997年)

编辑推荐

海报:《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插图典藏版)》: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作者简介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图书封面


 沉默的大多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8条)

  •     开篇即提到龙应台,也恰好我是读完野火集接下来看的此书,衔接正好。就语言风格来说小波同志语言更为风趣幽默,而龙大侠就较尖锐处处透着民族的忧患意识。其实是关注到李银河才偶然知道他的老公竟然就是王小波,两人果然是中国大地的一对名副其实的“明星夫妻”。李银河也有着龙大侠类似的遭遇,领导谈话,文字面临着和谐被禁止发行,这是多大的困难但是他却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至于她以后看了她的具体书籍再议。 女人最大的心愿是有人爱他,知识分子的不幸是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指伽利略低头承认地球不转,拉瓦锡上断头台,茨威格服毒自杀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马基雅弗里分子:无神论者 知识分子可以干2件事:1.创造精神财富2.不让别人创造精神财富 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人家恭维我一句我就骂起来,这是因为从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也是经不起恭维的。 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听别人说你是傻X自己知道就够了。 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他就是为你而鸣。 《廊桥遗梦》 《情人》王道乾译本 《我们的祖先》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 伍迪艾伦《傻瓜》 《黑色通缉令》 末代皇帝 美国往事 国产《红粉》 红高粱 霸王别姬 情殇(冯小刚) 一个人的战争(林白) 《罗马十一时》——意大利电影 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维纳(控制论的奠基人):人可以通过一条线传输,但困难之大超出我们的能力。  罗素先生曾言,人人理应平等,但实际上做不到扫(本书屡次提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可以产生权利。 乔治奥威尔《1984》,无知即力量。 辜鸿铭:既赞成妇女缠足也赞成男人留辫子。 弗洛伊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点歇斯底里。 费孝通《江村经济》 既不诚实也不虚伪叫 浮嚣 王朔、伍迪艾伦基本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附注:王朔最近作品《红樱桃》,虽披了一层主旋律的外衣,其核心内容和美国电影《九周半》还是一类。 王小波:我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人类在与无限度的斗争中成长,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才是平庸的人。 一个人在20岁时如果不是激进派,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假如他到了30岁还是个激进派,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们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
  •     #收获#吴喆-《沉默的大多数》P09-P31,共三章,用时1h左右,-20150801今早起来准备读书,无奈笔者是个“不动笔头不读书”的傻蛋。要动笔这一写一划的又怕吵醒熟睡中的室友,遂像偷儿时迁似的,蹑手蹑脚拿好东西到小松林去看。在未看《沉默的大多数》一文前,我就有王小波这种体会,即有些很正常的行为,在现实世界却被禁止或不好表达,那么这些行为的主体唯有独立思考去自娱自乐,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看过沉默的大多数一文后,我统计了一下数字:page 09-23、6篇短文、用时0.5h左右、不下10次笑声、拍死6只蚊子(小松林的阴蚊子貌似对我这个新来的阳客很感兴趣)。看完此文,也让我想起了HR问我的一个问题——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当时还是有点紧张,说是有很多,但答了《傲慢与偏见》里的男主,现在冷静想想,王小波也算很多里的一个。虽然前者虚拟,后者实体,但依然改不了其共同的特质——闷骚,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本篇文章讲的就是,从小到大的王小波对待”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的看法,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如他小时候记事开始,用沉默思考嘲讽话语权力。喇叭里播放土平炉可以炼钢,而土平炉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像一窝飞行的屎壳郎。那一年他六岁,他这样写道这件事:”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当然,广播里放的不仅有炼钢大产量,还有亩产30W斤粮的”人有多达胆,地有多大产“消息,但王小波骨子里就是不信,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怀疑,对后者,他这样总结道:”这种怀疑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道理。“再看他念大学阶段,用沉默思考出人性光辉。讲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说是两大学生掐架,一人受伤被抬走,被打的学生血肉模糊,有一只耳朵的一部分不见了,在现场也没有找到。要是福尔摩斯到现场了,发现打手是个脾气暴躁爱咬人之辈,肯定能判断出,证据在打手的嘴里,倘若他还没有吞下去的话。故事的最后,打手还是突出了那半只耳朵,王小波却称之为人性的教师,且看他的逻辑:”一个脾气暴躁、动辄使用牙齿的人,尚且不肯吞下别人的肉体,这一课看起来更有力量。“还说一个他在大学里任教时,有关于沉默和话语的评论。说是会议发言和写会议稿,王小波也打破了自己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习惯,参加会议有时也发言,有时还写稿。虽然王小波有些失落,但他这样评价这件事:”但是按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我们听说,在过去的年代里,连一些伟大的人物都’讲过一些违心的话‘,这说明征税面非常的宽。“虽然笔者还不至于王小波这样沉默,但对于他将发言视为捐税的说法,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很认同的。以上只是我截取的小片段,王小波的幽默与智力很是吸引我,大家如果喜欢直觉又思考型的文字,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看看,且不说收获很大,让你大笑几遍是肯定会的。杂文的魅力就是这样,见血封喉,让人觉得背部一凉。但按着作者的逻辑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就如电影《黑客帝国》里被机器人利用的人类一般,身上插满管子为缺乏能源的机器提供生物电能,而王小波这类洞察力和文字表达力极强的作家,就如黑客Neo一般,能觉醒并带引我们一起觉醒。背部发凉了吗?别担心,那只是Neo来帮你拔管子来了。#收获#吴喆-《沉默的大多数》P31-P58,用时1h左右,-20150802今早起来准备读书,无奈笔者是个“不动笔头不读书”的傻蛋。要动笔这一写一划的又怕吵醒熟睡中的室友,遂像偷儿时迁似的,蹑手蹑脚拿好东西到小松林去看。在未看《沉默的大多数》一文前,我就有王小波这种体会,即有些很正常的行为,在现实世界却被禁止或不好表达,那么这些行为的主体唯有独立思考去自娱自乐,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看过沉默的大多数一文后,我统计了一下数字:page 09-23、6篇短文、用时0.5h左右、不下10次笑声、拍死6只蚊子(小松林的阴蚊子貌似对我这个新来的阳客很感兴趣)。看完此文,也让我想起了HR问我的一个问题——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当时还是有点紧张,说是有很多,但答了《傲慢与偏见》里的男主,现在冷静想想,王小波也算很多里的一个。虽然前者虚拟,后者实体,但依然改不了其共同的特质——闷骚,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本篇文章讲的就是,从小到大的王小波对待”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的看法,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如他小时候记事开始,用沉默思考嘲讽话语权力。喇叭里播放土平炉可以炼钢,而土平炉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像一窝飞行的屎壳郎。那一年他六岁,他这样写道这件事:”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当然,广播里放的不仅有炼钢大产量,还有亩产30W斤粮的”人有多达胆,地有多大产“消息,但王小波骨子里就是不信,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怀疑,对后者,他这样总结道:”这种怀疑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道理。“再看他念大学阶段,用沉默思考出人性光辉。讲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说是两大学生掐架,一人受伤被抬走,被打的学生血肉模糊,有一只耳朵的一部分不见了,在现场也没有找到。要是福尔摩斯到现场了,发现打手是个脾气暴躁爱咬人之辈,肯定能判断出,证据在打手的嘴里,倘若他还没有吞下去的话。故事的最后,打手还是突出了那半只耳朵,王小波却称之为人性的教师,且看他的逻辑:”一个脾气暴躁、动辄使用牙齿的人,尚且不肯吞下别人的肉体,这一课看起来更有力量。“还说一个他在大学里任教时,有关于沉默和话语的评论。说是会议发言和写会议稿,王小波也打破了自己为沉默的大多数的习惯,参加会议有时也发言,有时还写稿。虽然王小波有些失落,但他这样评价这件事:”但是按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我们听说,在过去的年代里,连一些伟大的人物都’讲过一些违心的话‘,这说明征税面非常的宽。“虽然笔者还不至于王小波这样沉默,但对于他将发言视为捐税的说法,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很认同的。以上只是我截取的小片段,王小波的幽默与智力很是吸引我,大家如果喜欢直觉又思考型的文字,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看看,且不说收获很大,让你大笑几遍是肯定会的。杂文的魅力就是这样,见血封喉,让人觉得背部一凉。但按着作者的逻辑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就如电影《黑客帝国》里被机器人利用的人类一般,身上插满管子为缺乏能源的机器提供生物电能,而王小波这类洞察力和文字表达力极强的作家,就如黑客Neo一般,能觉醒并带引我们一起觉醒。背部发凉了吗?别担心,那只是Neo来帮你拔管子来了。#收获#吴喆-《沉默的大多数》P31-P66,用时1h左右,-20150802又看完王小波的四篇杂文,分别是《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知识分子的不幸》、《花剌子模信使问题》和《积极的结论》。前三篇都有提到知识分子,于是本次读书总结,想小谈知识分子。首先,如何定义知识分子?按照学者态度来看,肯定得回溯历史。在中古或古希腊时期,就有知识蔚然成风,那个时期有着知识的人自然被称作知识分子,如孔孟墨、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这些人都做学问和关注社会,这是知识分子的特征。其次,知识分子都具体在做些啥呢?或从做学问和关注社会来看,知识分子都在干什么?做学问方面,中国知识分子较为纠缠于道德,而国外知识分子以科学为基点,关注未来,讨论道德时,也以理性的基础展开。而社会方面,中国知识分子经常用自认为“高深的”理论轻蔑别人,并借此来标榜自己。在批判社会问题上,不敢直视权威,那就往下走,批判同类或学生,保留了自百家争鸣后的中古遗风。欧美的知识分子则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把价值的立场剩给别人选择。再说,知识分子的不幸,分继承中古遗风的知识分子和真实的知识分子来说。继承中古遗风的知识分子是很不幸的。因为在现代社会,本来中古道德体系就不完善,什么“忠孝礼义”都有很多迂腐的成分,值得大力批判,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却要去维护或继续弘扬所谓的“国学”,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只能说太传统,活在过去。那真实的知识分子如何呢?他们其实也是很不幸的,不幸活在一个不理智的年代。像布鲁诺、拉瓦锡、老舍等,都是在不理智年代自杀的先例,这群知识分子是可悲的。而年代或说社会的不理智问题出在哪?来源于价值观或信仰的缺失,当然还有狂信。像誓死效忠天皇的武士,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刽子手等,他们因为狂信,所以不讲理,所以可以多数人赢过少数人。接着,谈谈知识分子的功能。本来知识分子应该是个信使的角色,事实是怎样,就传达成怎样。可惜的是,皇帝并不希望看到多半是坏消息的信使,这会妨碍他们继续用“高贵的谎言”引诱民众前进,所以有了各种打压知识分子的措施。像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就因不符当时局势而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因此,就有了传递“受欢迎的消息”的知识分子的存在。有的人从真实信息中筛选过滤,有的人对信息加以改造,有的人干脆捏造,一大批被扭曲的学术造假有了源头,这个对于人文知识分子尤为过甚,因为太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了。最后,说点知识分子的积极心态。真实的知识分子是较为理性的人,会更为清楚地看到事物本质,如果本质并不如事物外表那么美好,那就容易导致悲观和消极。然而抛弃理性,让自己假装相信不美好的本质等同于美好的外表,那就等于失去了贞操,这玩意儿失去了就不再有了。假如让你穿越回到布鲁诺要被烧死的场景里,你于心不忍这样,那会选择跟教皇求情,还是劝布鲁诺别犯傻乖乖认错?不论选择哪个,都不是理性的答案,因为理性的答案是勇敢地站出来维护布鲁诺,然后自己也被绑在柱子上被烧死。既然理性容易导致悲观的结局,那我们如何乐观起来,拾回珍贵的积极心态呢?我想唯有幽默,更准确地说,是黑色幽默,方可弥补缺失的遗憾。#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67-P102-用时1h-20150803今天早上又看了王小波的几篇杂文,分别是《跳出手掌心》、《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论战与道德》、《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极端体验》和《我看国学》,看完觉得有收获,不只是信息上的,更是价值观上的。套用王小波本人讲的一句话:“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我看是应验到了我身上,并想像小波同学一样,做个有智慧的人。那么,对我的价值观有何影响了呢?且听我一一道来。首先,《跳出手掌心》一文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枯萎的缘由。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废都》在法国拿了大奖,放在国内就被断为情色小说。笔者抱着好奇心,在念初中的时候买过一本,当时还偷着掖着,怕旁人瞅见惹嫌疑,抱着回家翻开一看,结果全文多处出现“此处省略N个字”。如果说早年我国还算羞涩,那现在读大学的我听到电视剧《武媚娘传奇》被广电剪辑成大头贴,万万是不能理解了。针对这两件事,我只想对“剪刀手”说,请先练好审美的能力,别自己看着心潮澎湃,就否定不让别人欣赏。你们当你们的如来佛,知识分子不能做跳不出手掌心的孙悟空。再看“道德三篇”,这些文章让我感到了道德压迫带来的无理取闹。在这里,聪明机智的小波同学用“OK,Let's pee !”这串英文,生动传神地暗喻了道德压迫的可笑。当第一眼看到“OK,Let's...”这个口号时,肯定让人振奋,因为这句带有积极乐观的语调,这也正是我们想听到的。但是pee这个词,也得要明白,这样才能弄明白在干什么。而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过了要人催尿的年龄,在小便这件事上无须别人的鼓励。空喊口号的道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可惜听众都没搞清楚口号是要我们干什么。要干的东西价值取向对不对,取向上会不会有成就。当然,要去考虑这些问题很费脑,指不定还有被戳脊梁骨,说破坏集体和谐的风险。要是任凭别人指挥,可以节省大量的精力,还会干得风生水起,这样多好。这样一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黑客帝国》电影里的那个后悔吃下蓝色药丸的叛徒。当队长把他从程序世界解救,带到真实世界时,叛徒却说自己受够了真实世界穷苦心酸的日子,还是想要回到程序世界去,让程序把自己设计成一个大富翁,为此背叛了大家。这其实就和上文说到的“躲避思考,节省精力”的群体一样,是一群脑袋空空,任凭他人驰骋千里的躯壳。最后,看看“行货感”、“极端体验”和“国学”三篇。“行货感”这个词好啊,小波同学引自《水浒传》,说是宋江在牢狱里被当成行货对待,狱管才是货主。这个故事其实挺让人觉得悲惨的,倒并不是说宋江掉了价,而是说宋江成为了一件货物,这一不幸的事实。联想及己身,我们也必须像小波同学样有个立脚点:“我必须证明自己不是行货——身为行货,批判货主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假如连这一点都不懂,他就是行尸走肉,而行尸走肉是不配谈论科学的。”“极端体验”说的是啥呢?哎,这个故事太不文雅,分享出来不大好,还是不写感悟了。“国学”,老生常谈。在这里,作者给出了对国学的态度——“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为此,小波同学还批判了钻研于老书,看不到未来的精神。我自己对国学的态度如何呢?整体上来讲,那是旧社会为维护统治者稳定统治社会的产物,现在是新社会,已大不像前,应有接收新鲜血液的胸怀,要承认别人的优秀,而非固步自封。当然,国学里面还是有些好读物的,可以看看,尤其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会大有收获。嗯,我指价值观上的收获。智慧来源于思索的深入,对问题不止的好奇心。我要我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愿做个有智慧的人。#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103-P139-08.04-用时1h今日上午又看了几篇小波同学的文章,分别是《智慧与国学》、《理想国与哲人王》、《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百姓·洋人·官》、《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考证》和《人性的逆转》。这些篇章,都肯定了我对理性和智慧的追求,正如文中所言“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一篇一篇来看吧,原谅笔者还不能总结糅合到一块来输出。首先,《智慧与国学》。为什么要追求智慧,而不是装“难得糊涂”地做个好人呢,就像大多数的国人那样,老好人都是大家爱交往的朋友。就笔者做老好人的经历而言,这其实不是长远的目光。因为如果一件事有问题,你不勇敢地指出,充当老好人敷衍过去,那这个问题就还是没探究出来,不论哪方下次遇上,准还是迷惑。所以,你又要去扮老好人,enough!一个一次性可解决的问题何必循环?可不能当个笨蛋,怕就怕太顾及别人感受,忽视客观事实。再看,《理想国与哲人王》。讽刺,讽刺那些“五谷不分、六体不勤”的“夫子”们,企图设计一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让大家在其中幸福地生活。罗素先生以为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如果“价值观”、“生活方式”都被设计好了,整个社会人都做一样的事,说一样的话,过这样没有多样性的生活,还是下地狱吧,那里更刺激。继续,《救世情结与白日梦》。救世情结和白日梦有时就是一回事,把不会发生的事在脑海里意淫一遍,然后瞎浪漫说是要去拯救苍生,和“扶老奶奶过马路”一样,“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就是在瞎浪漫。所以,当务之急,不是要怀揣天下为己任,而是搞清楚问题到底有没有,有多严重,以及自己能干些啥。然后短三篇:《百姓·洋人·官》、《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考证》。第一篇讲了个笑话,官员不管百姓死活,百姓怒而找洋人,在洋人的压力下,官员才履行其责任。这个故事暗讽中国官员的有色眼镜也好,国人没有骨气抗争也好,办事多此一举也好,让人感到一丝丝不舒服。第二篇这文章居然出版了没删!小波同学梳理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盛行狂热的原因,其一蛊惑的话语是撒酒疯的假话易使人降低思考;其二蛊惑可以给人带来一些快感;其三蛊惑能得逞是因为正派人士太宽容。第三篇嘲讽“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些话语,让国人学会了“忍气吭声”,活着就好,无论为奴为婢,用成吨的体力辛苦换取一丝的脑力消耗,实不可取。最后,《人性的逆转》。小波同学给出了逆转人性的三个因素:1.无价值的劳动;2.暴力的威胁;3.人性的脆弱。弗洛伊德对受虐狂也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最近刚好笔者在看美剧《斯巴达克斯:血与沙》,里面很详细地描述了罗马国奴隶们的生活,整日过度消耗体能,格斗失败还可能会失去生命,有的奴隶还把自己钝化了,觉得拿了格斗优胜是荣耀,是快乐。这就是人性脆弱的表现,唯有斯巴达克斯不同,即使在爱情和种族信仰破灭后,找寻到了更高的信仰——为奴隶们的自由而奋斗,这是人性强大的表现,为此千千万万,直至彼岸。#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140-P175-08.05-用时1h今天读到了王小波著名的一篇文章,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但相比之下,笔者更喜欢《皇帝做习题》这篇文。原因如下:其一,笔者已不再那么狂野如黑猪,对于“独行猪”唯有佩服,谈不上学习;其二,笔者不正经做习题已多年,渴望解题带来的快感,那是一种智力上的满足,这块要狠狠学习。罗素说过一句话,“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刚开始觉得有歧视人智商嫌疑,但仔细一想,凭智力吃饭就是社会公平的大前提,基于这种前提,才能推导出各个知识层次的人,处在不同的等级各司其职。因为智力这种东西获取起来最为廉价,也最为难得。尽管富者获取智力的资源相对来说多于穷者,但穷者一步一步也是可到达更高的智力的,当然付出的努力要多些。所以,罗素这句话说得很实在,最大的不平等不在于出身富贫,而在于智力高低。在《皇帝做习题》一文中,小波同学讲了解几何题和编程序的体验,二者都是对智力的考验。解对了一道题或编对了一段程序,那就如大便通畅似的痛快之感。假如皇帝也能如学者一样,能解解题,那就有了和学者共同的体验,不仅有了大便通畅之感,还觉得自己在变聪明——“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做成一件事,又做成一件事,逐渐地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怕就怕皇帝干嘛?他没做过什么习题,也没有编对过什么程序,只是突然间想通了一个大道理,觉得自己对,凡不同意自己的都是禽兽,没错,说的就是孟子那类的人。“这种豁然贯通之感把他自己都感动了,以至于他觉得自己用不着什么证明,必定是很聪明。”但不管怎样,什么口号、浩然正气都不如这种做习题的“共同体验”。因为“要建成一个近代国家,有很多技术性的工作要做,迂夫子是做不来的。要是康熙皇帝来领导,希望还大些——当然,这是假设皇上做过习题。”#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176-P209-08.06-用时1h今日听小波谈到的话题我喜欢,是教育。先是看《谦卑学习班》一文,看完我的感触就是提防“大师”。“这道理是这样的: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You are an asshole!’因为,自己知道就够了。”最近王林神棍伏法,释永信“大师”传言腐败,南怀瑾被批斗,之前还有很多江湖术士就不一一细说了,这些曾经的“大师”们,都是群众无知信奉的表现,没有逻辑支撑仅凭情感去膜拜,很容易滋生迷信。接着《高考经历》,小波很反感背诵,讽刺说是文科鼻祖孔子“名正言顺”的流毒,长期如此,禁止学生批判性思考,会把人教傻考傻。《科学的美好》则充分表达了他对科学的追崇,虽然他自己不是任何科学家,但却被科学里的自由和平等所吸引,正如罗素先生所说,“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一种理性的权威——这种权威和以往任何一种权威不同。”因为科学不以等级胁迫人,是骡子是马,让人做实验测试一把,并不像伦理学的孔孟那样被人捧上天,未经测试就上市的产品,怎么轻易享用?《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一文讲了个故事,自己怎样成功说服在清华学电子工程的外甥不要搞摇滚音乐。说服的过程倒不让我感兴趣,喜欢的是小波同学由此想到的一个创意——开辟第二职业——职业思想工作者,要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马上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嗯,给我指明了另一条职业道路。《我为什么要写作》,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用一生来学习艺术》,很喜欢文中理科老师对艺术的阐释,“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授的,只能够潜移默化。”而对于文学,必然少不了谈及文字,小波从王道乾的译本《情人》和查良铮的译本《青铜骑士》里知道了一个简答的真理: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通过今天的阅读,让我知道,小波是一个写得了文、编得了程序、修得了电脑、品得了艺术、养得了猪的集异璧之大成者,更为重要的是,他完全是自学成的才,这点很吸引我,让我看到了未来之无限可能。就像王小波一样,人不能停止对自由、平等和智慧的追求,放弃自由,失去生命的五颜六色;放弃平等,降低自己为人的尊严;放弃智慧,沦为被人蒙骗的傻子。Let's pee ! But in a proper place.#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210-P255-08.07-用时1h10min今日阅读的几篇文章过去看过,收录在《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文章话题集中在艺术与文学的讨论上,笔者就此谈一小点收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该书中提出“媚俗”一词,本词也被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拿来与儿子安德烈讨论,不过王小波在文章《关于“媚雅”》和安德烈对这个词的理解有点不同。王小波是说,自己欣赏不了高雅艺术,就别瞎凑热闹,满足虚荣心地媚雅;安德烈是说,不要一味地喜欢些僵化、刻板的假艺术,尤其是为了取悦大众而放弃格调的艺术,比如:雷锋帽、毛主席画像、样板戏等。就笔者而言,认可安德烈对媚俗的理解,而不太认同王小波。因为,笔者还年轻,高雅艺术的欣赏目前是不懂,但有理解的渴望,不否认有虚荣心的成分。在未曾尝试去做一件事,就断定自己不在行,这个笔者不能接受。《欣赏经典》一文提出了小波对反复品尝经典作品的理解。第一个阶段在欣赏艺术;第二个阶段在欣赏科学;第三个阶段在欣赏哲学。对此,笔者想到了一个词“熟能生巧”,但该词只能到达第二阶段,属于技术层次的理解,用另一个词“庖丁解牛”,更能符合哲学层次的理解。感谢庄子讲了一个好故事,让笔者能找到论据。谈完艺术谈文学,尤其是杂文和小说。小波在《小说的艺术》写到了杂文和小说。对此,我的理解和他颇为相同。杂文就是讲理,小说虚构颇多。前者有道义上的责任,看到了不爽不能憋住不说,径直地撸下去;后者委婉点就有了隐喻,掖着藏着,只让明理人看。在《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一文中,谈到了小波创作《黄金时代》的动机和内容。动机是啥?”我们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内容为何含有性?对此,小波给的论据不得不让我信服——“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对于流行的“幽闭型小说”,如张爱玲、郭敬明之辈,王小波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那种唠叨的话语就是证明自己不行,而小波呢?“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对此,我颇表认同,现实很残酷,哀怨改变nothing,请调用改造世界的思路,摆正好心态。多谢“不读书会shi”小组的陪伴,近来不仅读书,还写点东西。不说读的质量或写的质量,但渐渐有一个认识,当你长期与更复杂、更深刻的系统(广义,任何一件事都可看做一个系统,出自笔者最近读的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打交道,有够长沉浸入此系统的时间(如本次的读书投入),等你跳出来时,会发现身边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借用之前的系统得到解释和掌控,尤其是当新系统的层次低些,属于简单的系统时。比如,笔者看美剧(也是一个系统),以前不能脱离字幕,甚至不能给说话人断句,但借用读英文书的系统,阅读不需要全懂,抓住关键词,每天坚持阅读0.5h,读完写一小点总结;看简单的美剧系统,就会是:听力不需要全部听清,尤其是听重音,作为完成事物(某复杂系统)奖励,每天看1-2集,看完一集输出点感想。这样坚持了小半年,发现读英文原著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只是花的时间会多些,分解为一天一天就好;不是太难懂的影视,字幕基本可以去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真是大喜的。#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256-P293-08.08-用时1h10min小波开炮中国电影,道出文化艺术枯萎的状态,并给出了自己思考的原因。《外国电影里的幽默》。在美国,那些上层人物,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经常犯假正经的毛病,所以成为嘲讽的对象。小波问了个好问题:这种幽默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家都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看到本山嘲讽瘸子胖子等下层群众,就笑得乐呵呵,怎么就不见其小品里去嘲笑江泽民?如果江泽民不好说话,那就嘲笑下我们和蔼的小平同志好了,也不见得有这段子。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幽默,道理明摆着:这里的权力不溶于幽默,只容许假正经......直到现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政治漫画的国家。于是,幽默在这个个国家就成了高深莫测的学问。”前阵子恐怖分析枪杀了某政治漫画家,动机是该漫画家“丑化”了他们。这把全世界政治漫画家气得,立马就出来个各种漫画作品声讨,用笔杆子做枪杆子斗争!这事放在中国恐怕没戏。《我对国产片的看法》。小波多次批评《庐山恋》,只因为“男女主人公在庐山上谈恋爱,狂呼滥喊:‘I love my motherland!’有如董存瑞炸碉堡。”这等教育民众的电影,不得不说编导良苦用心。还有就是针对陈凯歌和张艺谋的好片,拍得都很悲惨,仿佛给人一种中国是个地狱,全世界1/3的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感觉。《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这文问得好!对当时电影界情况,小波给了三层解释:其一,专业化教育的大学让未来的导演毫无科学知识背景;其二,没有知识背景,想象力谈不上;最重要的一层解释是:如果要搞《侏罗纪公园》那样的电影,“我怎么跟上面说呢?我这部片子,现实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又在哪里?...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样配合当前形势的?”《有关爱情片》一文里有一段小调侃国内武侠片的,觉得很有意思,摘录至此。“在武打片里,人们在天上飞来飞去,随手一挥,就放出一片UFO出来,打到哪里哪里就爆炸——可就是炸不死对方。那些侠客就这样浪费自己的神奇武功,却不肯用这种能力去开山辟路,造福人类。”这不得不使我想起徐克的《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那二李在天上飞的炸的,让人感觉在玩儿时的雷霆战机诶。《承认的勇气》文章结尾讲了一段比较有哲理的话,也分享一下。“我现在有了一种二十岁时没有的智慧。现在我心闲气定地坐在电脑面前写文章,不会遭到任何人的愚弄,这种状态比年轻时强了很多。当时我被人塞了一脑子的教条,情绪又受到猛烈的煽动,只会干傻事,一件聪明事都办不出来。有了前后两种参照,就能大体上知道什么是对的。这就是我的智慧:有这种智慧也不配叫做智者,顶多叫个成年人。很不幸的是,好多同龄人连这种智慧都没有,这就错过了在我们那个年代里能学会的唯一的智慧——知道自己受了愚弄。”#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294-P330-08.09-用时1h今天的几篇杂文给我一种感觉:想出去走走。小波于美留过学、打过工、到欧洲旅过游,这是实在的与外界文化接壤过,而笔者本人就傻宅着,内心还很恐惧出游带来的不确定性,就笔者建构的知识网络体系里,“修养身心”文件夹下面的“旅游”就一直空着,有几本关于旅行的书也懒得看。“这种现象使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认为从书里了解文学、历史、社会、政治、商业是成本很低廉的手段,虽付出时间较多,但也活跃脑子。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此且不考证命题的真实性,但广义看“行万里路”就是实践调查,笔者自己的座右铭“实验、思考、方法和爱,缺一不可”也把“实验”放在首位,这是个人成长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可见对实践是很重视的。然而,“知行合一”却未必如愿。为什么要出去走走呢?袁岳在《趁年轻折腾吧》一书里表露出,书里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不是那么贴切,旅行让我们更接近真实。我个人理解起来就是,书里的描述给我们提供的是直觉印象,“哦,印度的牛很神圣,杀不得... 嗯,维也纳是音乐之城,街头乐队无处不见...”,而实地考察能给我们提供感知印象,看到的实景,听到的声音,摸起来的触觉,闻到的味道,与真人沟通的对话等,这些才是证明我们存在的痕迹。所以,多出去走走,可丰富自己的感官认知,尤其是面对新鲜事物,感官才能得到充分的历练,也可完善心灵上对真善美的诉求。如何做到出去走走呢?这一块是我的心痛处,弟弟都快把全国走遍了,我却根本没去过别的地方,说到底还就是怂。但想着就是一切从爱出发,唯有热爱能换来价值。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挑出自己想去的地方,自己规划下大致去处,想做的事,然后背个包就走了。可控与不确定的状态自己要理清,道理与感悟都值得学习,一根筋就傻了,认识决定行动,希望今后有所行吧。年轻人,心态还是应该放开些,内向没啥错,封闭就出问题了,应该多出去走走。#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331-P380-08.10-用时1h今天看小波的文章,谈及的话题到了尊严,尤其是成人应有的尊严。《个人尊严》一文道出了“国外尊严”和“国内尊严”的不同,国外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有国家尊严和个人尊严之分;国内的个人尊严就像没有一般。罗素、费孝通、龙应台和三毛等人无不对“中国制造”大番感慨,有过国外居住经历的人自然懂得中外差别。为此,小波分析了“中国制造”的尊严算法:中华是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上定义,脱离了单位、家庭的个体就不算是一个人,而是一堆肉。小波给出的算法是:一个人就算独处荒岛也有尊严,可以好好活着,个人才是尊严的基本单位。如果大家都相信这一点,排队的事就不会乱套了。国内外尊严这块,笔者最近刚好看了两部电影,《英雄》和《星际穿越》。按理说,两部电影的男主都是“为国捐躯”的典范,但却给笔者不同的感受。李连杰那是为集体主义献身的好例子,明明最后可以不死,还是被秦王下令射死了,无尊严可言。秦王身边的百官,那真是长得一模一样,没仔细看还以为是鬼灵护体,更无个人独立的尊严之言;再看老美的宇航员,人家起初就是不想去探索太空,就是要留自己女儿身边,NASA也拿他没法子,充分尊重他个人意愿,若不是说明不去救不了他的亲人,男主最后肯定是stay家里了,这才是有尊严的体现。《君子的尊严》一文引我反思。文中说的是君子的尊严有缺点:太文弱、窝囊、受人欺负,而绅士的尊严是:不在危险面前止步,拳打流氓是必须的。回想自己,在碰到不公正之事时,有时还是会选择息事宁人的态度,不能怪周围环境都这样,只能说自己骨气还不够硬。当然,硬骨头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块也提醒大家权衡。匈牙利小说《会说话的猪》故事的结局是相当有教育意义的:“那些发牢骚的种猪都被劁(qiao1)掉了。”《苏东坡与东坡肉》一文接连讲了好几个笑话,让笔者忍俊不禁。文中的两个观点也很有意思:1.对研究某种学问这件事感兴趣(个人理解偏学术)和对这门学问本身感兴趣(个人理解偏实用),可以完全是两回事;2.东坡肉炖得很烂,肥而不腻,的确很好吃。但只为东坡肉来崇拜苏东坡,这实在是个太小的理由。所以,希望自己在“实用”和“精华”上多多领悟,形成自己的理解。《摆脱童稚状态》,这篇文章好。说的是在处理“性”这一方面,政府要求每个作家把读者假想成16岁的男孩子,而且这些男孩似乎还是不求上进、随时学坏的那一种。进一步说,我国的出版事业一直就低不就高,一本书的价值不是由有艺术鉴赏能力或有专业知识的读者决定的,而是由没有鉴赏能力或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决定。这简直是对成年人人格的侮辱,“现代社会的前景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知识分子,限制他获得知识就是限制他的成长”,孙隆基指出中国人面临的知识环境还是一种童稚状态,处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肛门时期。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暗讽“无知即力量”,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吴军老师说“知识带来自由”,各位名家都告诉笔者一个道理,没有知识的成人,谈不上成长完全,成人的尊严也就谈不上来。#收获#《沉默的大多数》-吉吉-P381-P492-08.11-用时2h今天一怒之下,看完了本书。因何起怒?假期来临,笔者活力满值,全身打了鸡血般,脑子停不下来思索意义上的东西,然而又思索不出个所以然,遂强行看书,希望通过媒介得到解脱。当然,当一本书快看到结尾的时候,你内心也是很想把它看完的,就像笔者跑马拉松,跑了30多公里,人累瘫了,但想着就剩10公里了,咬咬牙就继续跑了,这和看书是一个心态。看完笔者想写写诚实。在说诚实之前,我想先讲讲事实和意愿。看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小波分析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具备做学者的诚实,能客观地道出中国农民的生活事实,而非为迎合上级吹出来的意愿。所以,诚实应该是要和事实耦合,而且要有辨别意愿的能力,否则就容易颠倒二者关系。比如,因为生活巨大压力,中国的文革也好,德国的集中营也好,退一步讲,现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也好,许多人会走投无路,其精神状态近于崩溃,这种状态下,就很难辨别事实和意愿,因而诞生迷信,拜倒在歪风邪影中。“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这其实不是能诚实对待自己的行为。再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大家都像孔融那样奉献爱心,那关键来了,全社会找谁来接受爱心,接受爱心的人可是要被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私欲的表现啊!既然这本来就是悖论,是“高贵的谎言”,那人就更应该诚实问问自己,事实到底是自己想吃梨,还是虚伪地满足意愿上的自己不吃梨。因此,我们都是自私的。从利益角度考虑,如果知道了什么是诚实,那做到诚实会有什么好处呢?笔者认为,物质上,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告诉我们:自私是经济繁荣的源泉。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往;精神上,更能“随心所欲”,不为外物所拘。中国改革开放,抱着私欲的民营企业为经济带来多大贡献就不多说了;《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也是诚实地忠于自己的理性,该与大鱼、鲨鱼做斗争时绝不屈服,即使自己双手磨出老血,无疑强壮了自己的灵魂。老人的坚韧劲儿,很值得我们借鉴,这能帮助我们保住心中的诚实,获得健全的精神。诚实对待自己吧,即使生活并不如意,压力如山来袭,但总不能蒙蔽自己的理性,掰弯自己去迎合非价值观上的事物。要做个独立的人,请先做个诚实的人,对自己诚实的人,这样会比较快乐。
  •     福柯曾说:话语即权力。王小波先生认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我们一生都在话语与沉默两种文化中选择。王小波认为,话语是阳的世界,掌握权力,而掌握权力的人就如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设置别人生活的人”,王小波戏称其组成的圈子为“话语圈”。想跻身话语圈并不很难,而权力又人人向往,所以在那个年代,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话语权”。王小波却自愿放弃。年幼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让他选择沉默。沉默是阴的世界,是被设置生活的弱势群体,也是在那个年代人性尚存的地方。龙应台女士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心直口快,并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她回国后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王小波不同意她的观点——沉默有时是力量,而话语有时也像捐税。“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我被这句话击中。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弱势群体,就如同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以同性之恋为例,我至今仍天真地以为世间若有真爱,则可能突破一切藩篱。出身是藩篱,家境是藩篱,性别也是藩篱。当我们还不谙世事的时候,我们尚不会因为出身或家境的因素而拒绝情感的自然生发,性别呢?我后来意识到是传统道德掌握了话语权,同性恋者无法发出声音,只好沉默。人们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有些人没机会,有些人有难言之隐,有些人有厌世之情。王小波属于最后一种,但他又那么真实与热烈地热爱生活。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我们难以想象,假如话语圈向他投出的一颗又一颗精神的原子弹在他的生命中尽数爆炸,假如那些园丁、灵魂工程师对他的期望得以实现,他怎能不嗜杀成性,怎能不残忍,或者说,怎能人性尚存。他将其归因于在沉默中学习。他要发出声音,所以借助文学——一个可以接受他古怪想法的地方,一个可以由他找到立足点的圈子。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立足点,他就可以攻击话语圈,攻击整个阳的世界。这其实是一种狡猾的说法,但狡猾之中透露着他的诚恳。因为从他踏入文学领域的那一刻起,他已脱离沉默的大多数,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声音,后来他甚至统领着九十年代国人思想的千军万马,向那个掌握权力的话语阶级挥师前行。他曾是最沉默的基层工人,如今却也是最能熟练运用话语文字的思想导师。身为矛盾的焦点,除了荷戟独彷徨的英雄悲叹,他往往自我否定,自我嘲讽,甚至自我毁灭。我们向来的思维习惯是阵营决定立场,唯独王小波能在阴阳两界、话语与沉默两个阵营中来去自如。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做出了凌驾于阵营之上的立场选择。这便是属于王小波的沉默的力量。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听着名字 感觉很适合自己
  •     自认有一腔热血,但看看现在的自己,却无力跳出沉默的大多数
  •      有些文章自己看着看着就会笑出声来,我想我是真的投入进去了,但有的文章还是似懂非懂,以后要二刷,必须滴!
  •     精妙绝伦,论述精辟,叹为观止,遥遥击掌,会心一笑,着实喜欢。
  •     整本书看完,深深的刻映在脑海的只有《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令独行的猪》还有最后小波关于国外的衣,吃,住,行… 文章很幽默,却带着那么多的伤感,让人忍不住的想起那个时代…
  •     王小波的杂文,幽默里带着恶狠狠的犀利。笑着笑着,脑海里会蹦出一句:骂得真他妈的爽!
  •     作家大抵都是有个性的,不过王小波这么痞气外漏的不多见~
  •     今日读之尤尚可
  •     聪慧
  •     去年读完的这本书。小波的文字虽然不华丽却让人犹如醍醐灌顶,对某些黑暗面揭露的淋漓尽致。
  •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里面的文章都不错,但是把这些文章放在一起读会影响阅读感。部分小机灵过激奋之语确不足观,对孔孟批判对数理崇拜可以笑笑或者骂骂,尽管瑕疵在前,但是就冲王小波文章里那种在中国太过少有的黑色幽默我特么必须得给个四星半。 小波,还是太早走了。
  •     这本书纸张比较好,印刷到位
  •     2017-2-26 小波杂文沉默者,曲笔讽谑表及里;初次拜读醍醐顶,再次细读感身受;人糙话糙理不糙,国情人情理不清;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     我今年二十二,最喜欢的书是这本。
  •     王小波啊,王小波
  •     值得购买,很好很好。
  •     人世间最可怕的事莫过于:幻灭,不可阻挡的流为世俗
  •     警示自己:不要被变成“糊涂的呆子”活得清醒点!
  •     泡脚看,挺舒服
  •     看完把它卖了也算对得起这书了
  •     无人超越
  •     读书并不能让人一夜暴富,为什么还要读?
  •     看了两遍。以后还会再看。
  •     反对愚蠢和无趣,是王师的主题!学会客观、批判性地看问题剖析反省自己、尊重别人、不盲从!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迷茫!同时保持进步,不断提升自己!
  •     有些观点对我确实是有些冲击力,但讲真的,并没有传的那么神。
  •     其中一些观点确实很前卫,初读便觉得很深刻,但是其中一些文章对于远离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显得有些难以共鸣。
  •     王小波是个很真实的人,这本书中他的语言轻松幽默,文字简单却不失内涵。最喜欢他书中提到的人生观,"希望我有些成就,为人所羡慕;有一些美德,为人所称道。"
  •     读沉默的大多数(最新修订典藏版)后感悟
  •     喜欢这个文理兼修的思考者
  •     这本书里的王小波是一个有很多个人想法的讽刺者和挑衅者。
  •     看不进满眼批判的世界 转头觉得谁都不顺
  •     真正求学的人会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才不辜负学问。
  •     笔者简单粗暴的发表了个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些看法,思想前卫,值得深思
  •     感谢王小波让我这个沉默的大多数体验一回思维的乐趣
  •     不想说的话,可以写下来嘛
  •     经典
  •     说实话,内容很多都忘了。精神或多或少至今仍在影响。清明节,我会去祭小波。
  •     有一些写的还是非常有同感的,王小波真是个阅历丰富的人,可惜的是过慧易夭。。。
  •     我很庆幸在我20出头的年纪读到这本书。作者的思想真的很有趣。
  •     王小波是幽默的有批判性的 感觉杂文还是分开看更有趣一点 时代沉淀后很多理论现在看来有些老生常谈了…(但我还是记下了一大波语录(。ì _ í。)
  •     好,不错,非常好。
  •     感觉中国社会生病了。我们审美趣味被消费主义主导了,被娱乐产业塑造了。没有主见,没有判断。
  •     最正常的人
  •     有些观点写的挺好的,有空看看他的小说去。
  •     我爱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杂文,针砭时弊,戏谑中有着冷静的思考,可惜现在的人多浮躁。
  •     惭愧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读王小波。文字间流露出的睿智幽默,很吸引人,有着犀利的讽刺,却没有普通知识分子的戾气,有着善良,却不似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天真。看过一句话,说王小波的文字像极了令狐冲,荒唐肆意的外表下长满了沉重的悲欢,颇有几分笑傲江湖侠之大者的风范。现在觉得颇为贴切
  •     掉入王小波的坑是因为辉辉。被他以单口相声的模式“灌输”了《黄金时代》,只觉得这位作家与大多数中现代作家画风不同。没曾想看到《沉默的大多数》却完全俘获了我,无法自拔
  •     王小波,一个说实话的心灵写作艺术节!只有在他的文字里,才敢感同身受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也赤裸裸的摆出来,剖析、解读、批判!那感觉,说“洗礼”大概过了,不过总归是对自身的“大扫除”。 我是一个急躁的人,过于急切地追求结果,却从未细细体会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文字品读中才慢慢反思改正,我认为这样是好的!
  •     I247.5「7」回看了一下,以前的标记竟然是「谜样文风」,一声叹息。当年枉读王小波。
  •     第一次阅读王小波的作品,刚刚读完序言和第一篇《沉默的大多数》,就觉得非常的了不起。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     相比王朔,王小波的文字同样解构,但绝对没有王朔的痞气和流氓气,据说这本书让很多人成为自由主义者!
  •     小波的书多好看啊,就连他推荐过的书,我都想看
  •     发货速度非常快,谢谢
  •     王小波似乎是很喜欢罗素以及近现代文学,而一直在拿孔孟程朱在做反例,我倒是想好好学学孔孟程朱的学问了。说来说去,观点不多,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谈自己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很多话看着像自己的心里话,还是很有共鸣的,但是很多地方也是不喜欢,比如他评论起别人的文章,说女人需要好好穿衣打扮(管得真宽,男的就不用吗),一次性看这么多杂文,还真是有点噎得慌。
  •     实在对这种私塾老先生风格的文字提不起兴趣。唯一还觉得好的是对老人与海的书评
  •     初读,深刻刺骨,继续读,渐渐失去过敏性。感觉笔风跟韩寒是一路的,调侃俏皮,玩世不恭,但是欠缺深刻。思考,批判是好的,随便拿一篇出来,都能感到满满的情绪。
  •     非常非常喜欢!——2017年3月6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