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寒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第一次寒流

出版社: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
ISBN:9787208078192
作者:周志文
页数:347页

章节摘录

  捕狗人  在城市三角小公园附近,穿着黄色环保局背心的职业捕狗人是每天都会出现的。他们将捕狗车停留在大学操场边的路上,然后如间谍般的潜行到小公园附近,在街道上仔细搜索。他们为何将捕狗车停放在远处呢?原因是流浪狗十分敏感,它们看到捕狗车,闻到它的气味,听到车子里被捕的狗发出的哀号声,就会逃跑到很远的地方,或是到一个人看不到的角落藏起来,令捕狗人十分头痛。所以车子一定要停远一点。  捕狗人游目搜寻的时候,脸上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只手将铁丝圈放在身后,一只手故意摆动着表示轻松。他们逐步“欺”近没有防备的狗的身边,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铁丝圈套上狗脖子,顺势往上一提,小狗就被提到空中,大狗则被圈子勒得喘不过气,狗即使要叫,也不容易叫出声音来。捕狗人的技术确实熟练,而且小心翼翼,但,即使这般设下重重圈套,被捉到的大都是游荡在外的家犬,或者是刚刚被人“放逐”的狗,它们流浪的资历还不长,而那些老资格的流浪狗,除非病了,否则捕狗人对它们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一些社会爱犬人士组织了协会,还有原来就有的动物保护组织对捕狗人发出谴责,他们认为流浪狗是要扑灭的,但扑灭的方法不等于扑杀,何况捕狗人猎捕的手段十分残忍。举例而言,为什么不用网子网狗呢?或者为什么不用麻醉枪呢?这样狗被捕的时候便不至于那么痛苦。  但这群人道主义者忘记了城市不是草原,麻醉枪如果误射到人怎么办?网子网狗也许好,然而一方面网子不好拿,另一方面在行人稠密的街上确实也施展不开。更重要的是,狗是一种聪明的动物,流浪生涯又让它增加了生存的智慧,人如不用技巧,哪能奈何得了它呢?

前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  周志文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丽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严肃。  然而“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散文改变了熔经铸史的传统,从而向纯文学靠拢,变得更纯粹、更有艺术性——简言之,是所谓的散文“诗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有所建树,它使得散文摆脱历史的纠葛,重新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点,散文在无形中被窄化了,邯郸学步地跟随着诗的脚步——作为纯文学中的一个文类,其存在的意义都不禁令人怀疑了。  有人说“五四”以来的文学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学中得到启发,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学有一特色是诗论发达,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学见解是在诗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原是诗论。然而,晚明甚至整个明代像样的诗人很少,真正能够流传百世的诗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传统散文“载道”的观念扭转了回来。“五四”时期的文人强调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实是有点弄错了,小品并不是指散文要轻薄短小,去表现“小处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实是要与经邦济世的传统散文信仰相对抗,因为过分耽于大道,往往会丧失自我。所以,这种“小品精神”即自由创作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风格,与形式上的大小长短反而没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可以说是延续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诗化”,其实可视为散文朝“言志”方向发展。然而散文并不等于诗,不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诗更宽广的空间,“言志”固然可以,“载道”亦无不可,不过“道”不再是以往集体认可的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后的散文,如果仅以文学的范围来讨论,比以前有更大的创作和发挥空间。但事实上,中国的散文舞台看似热闹,其实涔寂,在散文创作的质与量上反而无法与传统相提并论。  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承袭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而来,但因海峡的阻隔,从上世纪中叶之后又逐渐发展成一种与大陆不太相同的文化与文学环境。台湾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传统的价值从未受到大的冲击,学校语文教育的古典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仍然使用传统汉字,并没有使用后造的简化字。其次,台湾为一海岛,与海外接触是生活中的必要。台湾人虽不抛弃传统,但通过与外界的频频接触与碰撞,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加多元和开放,文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尽管海峡两岸的文化与文学环境有差异,然而文学不见得都会依照一定的公式来发展,何况文学也没有公式。整体而言,近六十年来的台湾社会虽有起伏,但起伏不大,也不险峻。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样的环境不见得都值得庆幸,因为处在这种环境的人,比较缺乏惊涛骇浪式的生活经验,激荡不出昂扬愤激的生命力,因而也难以创造出开阖宏肆的有“伟大力”的作品。欧阳修就说过,“文必穷而后工”,生活上的跌宕有时反而是文学追求上的宝贵动力。  在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中,我们邀请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挑选和整理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藉由这套丛书,让大陆读者来了解台湾的散文。为什么这丛书上面冠以“学人”一词呢?这是为了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散文家。这批“学人”散文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学术本业,或者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关怀。与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的关怀不见得只放在“经邦济世”上面,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他们的关怀也是多方面的。这套丛书挑选的“学人”中间,极少数出身于中国传统文学,但大部分不是,比如有研究外文的专家,有历史学者,有建筑家,还有研究环境科学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字都好,创作也丰,在台湾都被视为重要的散文作家,而且可能比一般的文学散文家更具有文化意识和终极关怀。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更多地引用典故,乃至最前沿的知识,所以更容易反映台湾社会的多元状况。  当然,文学有自己的生命,文学不见得为其他事物而存在。透过文学来了解社会当然可以,但文学的目的似乎远不止如此。文学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有时候,文学更影响了社会,左右了社会的价值,甚至于自己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  我们期望这套丛书的顺利问世,一方面使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有机会让更多的大陆读者读到;另一方面,也使得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学彼此激荡、生生不息。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周志文在冷热交织的极端参照中,构筑了一个对人生或丑或美、或温柔或残酷的瞬间感悟,又焦虑地探索其本质的文字艺术世界。浸淫其中,我们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亦随着周志文“跌入一种真的假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很难分辨的错综思维之中”。  ——康韵梅(台湾大学教授)  前人说“《诗》亡而《春秋》作”,在拥有历史发言权者陷入意识形态或零碎化的今天,周志文以散文点出这个时代我们所忽略的一面,其用心,或可说是“《春秋》亡而《诗》作”了。  ——胡正之(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悲凉本身便是一种美感,但欣赏自己的悲凉,须要有超拔的生命态度。  ——周志文

内容概要

周志文,笔名周东野,籍贯浙江天台,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生于湖南辰溪。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博士。曾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捷克查理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讲座,及《中国时报》、《中时晚报》主笔,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淡江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
文学作品有《日升之城》、《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寻找光源》、《风从树林走过》等书。

书籍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胡正之
第一辑 生活
捕狗人
相思树
祭品
广告
票亭
市声
没有发生任何事
咖啡厅内
名字
配角
挥霍
邻居搬家了
木棉
落木
命运
棕榈
故乡的野菜
文图忆往
凤凰木
第一次寒流
第二辑 旅行
提恩教堂
警语
布拉格的鸟
爱尔兰酒馆
罗教授
克里门提农
骆马
布拉格遇鬼
装作日本人
阿马迪斯巷
中国的牡丹
布施
故事
有渣的咖啡
蒲公英的族裔
茶的心情
因为风的缘故
贫穷与尊严
梦想美丽新世界
第三辑 艺术
史塔克
米凯兰杰里
阿根廷
大提琴家的左手
热情
长笛
感冒季节
井旁边大门前面
酝酿
温柔的回声
野姜花
在无人的美术馆中
关于贺斯特·扬森的三篇断想
贾科梅蒂
卡蜜儿
超现实
鸢尾花
黑暗的角落
潘玉良
金布衣
第四辑 人物
皮匠与理发师
黄顺安
吕阿菜
将军
法文教授
沉默的人们
命相师
两天里发生的事
房兆楹种的树
爱岛屿的人
红酒
诱鸭
像风一样
鼻塞
陷落
地下道
三个贝多芬
经文
默读一首济慈的诗
像蝴蝶般飘散的故事
第五辑 阅读
文信国
柳敬亭
梁间尘落
槐叶冷淘
落叶满长安
感动一沉吟
白下春老
杏花雨
秋怀
糖炒栗子
甲上冰霜
万木草堂
夜读麦克白
美国梦
世界的新希望
乌托邦
新世界
再访
自由与平等
新天堂乐园
后记/周志文

编辑推荐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挑选和整理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有代表性的作品。本书为周志文的散文自选集,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进行了保持适切距离的观察、反省及批判。周志文先生在冷热交织的极端参照中,构筑了一个对人生或丑或美、或温柔或残酷的瞬间感悟,又焦虑地探索其本质的文字艺术世界。浸淫其中,我们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亦随着周志文“跌入一种真的假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很难分辨的错综思维之中”。

作者简介

周志文先生以人文学者的身份,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保持适切距离的观察、反省及批判。透过略带艺术风格的文笔,将真理以充满情意的方式呈现,在寻常不易见着的寂暗之处,发掘创意的活水,展现昂然劲动的新气势,同时亦透露出姿采繁复的深层意义。 全书分为四辑:含情、伫思、知人、论世,由情而思、由人入世,表现的是一种“知性之美“。

图书封面


 第一次寒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朋友借我看这本书,是夹在三本书中的一本,安静的不太起眼,就像这本书在豆瓣上的情形,仿佛无人问津的样子,但是很多事物似乎都是这样,不太受关注,不太受热议,但是,他是金子,也不屑于发光,虽然他足够闪亮。书只看了一半,就禁不住的想说几句。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布拉格、关于提恩教堂闹鬼的事,还有那些意式咖啡和散装啤酒,那些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还有天空中飞过的鸽子。不似一般旅游书籍的介绍,异地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的自然。几个篇章,几幅大大的不同主题的风景画。喜欢,喜欢。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读的第二本周志文的书。和《时光倒影》很是不同 终于读完了。其中一大部分可能是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不是很感兴趣,以至于都想放弃了。不过最终还是坚持读完了。最后一部分【阅读】写得是最有意思的,后面几篇貌似在《时光倒影》里读到过。
  •     繁嚣当下读后可静心
  •     今天买回来的。正在看。
  •     散文至少当如是。
  •     周先生,在这本书中您被余秋雨附身了。
  •     典型台湾风啊
  •     生活中好多的细节 简单的描述 也许 生活就是这样
  •     @TJ Lib. 20100309
  •     看的有一章没一节的 就这样
  •     是个亲切的老头儿,可为邻
  •     不及《昨日风景》好看。
  •     说教。
  •     觉得很亲切。生活细节中的种种感悟。
  •     讲了什么,快忘了。这本书在哪呢?看了都有三年了
  •     安静的书
  •     还是喜欢和布拉格有关的那几篇
  •     刚开始不喜欢,现在谈不上喜欢
  •     台湾学者的杂文集。有些收获有些见识,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生活和阅读两大部分。
  •     尚不如时光倒影
  •     散文就是散文的调子,以台湾或者欧洲为背景,看作者在哪里。
  •     简单流畅的文字 读着舒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