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幻面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
ISBN:9787806540893
作者:郭净
页数:196页

章节摘录

  南为南瞻部洲,主殿为供奉圣观音的“阿雅巴律林”,又因其中供奉观音化身之马头明王而叫做“马头明王殿”(单增林)。附属两殿是降魔真言洲“敦单阿巴林”和天竺译经洲“扎觉佳嘎林”。此洲呈三角形相。  西为西牛货洲,主殿为供奉弥勒佛的兜率弥勒洲“强巴林”。附属两洲是白孜勇士洲“隆丹白孜林”和不动禅定洲“桑丹林”。此洲呈圆形相。  北为俱庐洲,主殿为供奉莲花如来诸佛的发心菩提洲“桑结林”。附属两洲是诸种财宝洲“仁钦那措林”和白哈尔宝库洲“白哈尔贡则林”。此洲呈方形相。  乌孜大殿的南北两侧,各建一座日殿和月殿。其四角延长线上,分别立白色菩提塔、红色法轮塔、黑色舍利塔、绿色天降塔。最初,环绕全寺的围墙仿照金刚舞步而呈多角状,后代重建时改为圆形。  这座殊胜的寺院,既有别于大昭寺等早期寺庙方形的结构,更不同于后期黄教寺院以大殿“扎仓”为核心的散点式组合造型。它力图再现宇宙的面貌,追求完美的象征,为这块土地,也为前来寻求解脱的佛教徒和流浪者营造了一个圆满的、幻想的空间。  那空间充满了历史的气味。在天竺译经洲静谧的小院里,沿墙壁一周,绘着吐蕃时代的译经大师:来自天竺的寂护、莲花生、无垢有、法称、阿难,吐蕃最早的佛家弟子白努扎那、遍照护、南噶宁布。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几位汉地和尚摩珂衍、尚帕桑、玛哈热杂等被请到桑耶,与印藏高僧合力翻译经、律、论等佛学三藏典籍。这座庭院便是昔日的译场,院里一棵不知长于何年何月的老树,只剩下枯死的枝干,与壁画上早已隐到历史烟云中的译师们默默相守。这里现在做了该寺的经学院,教师是刚从印度萨迦学院回来的土登更城,年仅二十多岁。十三位学员也和他年龄相仿,可都是一百三十余名僧侣中品学兼优的佼佼者。白天,院墙内时常传出辩经的喊叫和击掌声。当然只有发问挑战者才能手舞足蹈地弄出如此声响。答辩者却总是像泥偶一样端坐,只可回答“是”或“不是”,决不可强词夺理,抗辩争斗。  古代的辩论决不像这般温文尔雅。桑耶寺在赤松德赞时代,发生过佛教与苯教、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两次大辩论。失败者均被迫改宗,或被驱逐出境。相传汉地禅宗和尚被遣送回唐朝以前,曾流下一只靴子和一句话:“未来之时,吐蕃仍然会有一些持我见解的人”。此语果然灵验,禅宗在藏地虽未能成大气候,却存下一脉流绪,影响到后来宁玛、噶举等教派的义理。并且,桑耶寺的僧人至今仍相信汉地和尚曾以施主的身份,为寺院的跳神仪典发放布施。所以在藏区寺院的“羌姆”仪式中,常有一个名叫“金达哈香”的角色出场。他戴着慈眉善目的大头和尚面具,由两位童子陪伴,向与会的众人祝福。所渭“金达”,意即“施主”;“哈香”则是藏人借用汉语“和尚”一词的发音,以称呼来自汉地的僧侣。  ……

内容概要

郭净,1955年生,云南大学民族史博士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致力于文化人类学和面具文化的研究,喜欢独自旅行,也喜欢摄影。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1.《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傩:驱鬼、逐疫、酬神》,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版。
3.《西藏扎囊县桑耶寺多德大典》,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7年版。
4.《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5.《假面探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Chinese Mask Arts》,北京新世纪出版社(即出)。

书籍目录

引言――火化
上篇 春
渡江
桑耶
中篇 夏
法会
气室
满月
审判
坛城
净坛
灵嘎
莲花
护法
下篇 冬
声音
转心
中阴
后记――丛林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死亡教育是藏人宗教生活的主题,也是寺院面具表演“羌姆”(vcham)的主题。本书作者曾到西藏一座寺院考察假面仪式,不仅为其宏大的场面所震撼,更受其中传达的思想指引,对生死的本相逐渐有所领悟,并以此对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发出疑问。希望读者能借助本书的介绍,深入到藏族生命世界的核心,寻找自我生存的意义。最终能以安详的生活,来迎接安详的死亡。

图书封面


 幻面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有感情,没深入
  •     生与死,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知死焉知生。跳神正是藏传佛教死亡文化的一种体现。
  •     因为这本书去了桑耶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