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随想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爱丁堡随想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原)
出版日期:2003-8
ISBN:9787533436513
作者:冼鼎昌
页数:228页

章节摘录

  彭斯家乡杂感  1757年,在苏格兰西南部艾尔郡(Ayrshire)的小镇阿洛韦(Alloway)的一间黏土为墙、干草为顶的矮房子里,36岁的农民威廉·彭斯迎娶了新娘阿格尼丝·布劳恩。两年之后,他们的长子罗伯特·彭斯(1759~1796)出生,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小生命将成为苏格兰最伟大的诗人,在整个艾尔郡以及相邻的邓弗里斯郡(Dum-{riesshire)诗人居住过的地方都将成为纪念地,而这间草房将成为纪念地的焦点。  今年夏天,我到苏格兰,走前特地和朋友到艾尔郡彭斯的家乡凭吊了一番。苏格兰的夏天并不炎热,而且为时短,晴天时候少,阴天时候多。即使是丽日当空,往往只要一片云从海上飘来,就可以阴晴变换,下起雨来。我们去的那天就是这样的天气,从格拉斯哥出发的时候还是晴天,一个小时之后天就滴滴答答下起小雨,这时去艾尔郡的路还没有走到三分之一。  我们沿着克莱德海湾向西走,然后沿着海岸折向西南,有好一阵子海湾在车子的右方。在别的地方旅行,看海景遇到下雨是一件扫兴的事,但是这不适用于苏格兰的这个地区。这里的海水不是蓝色、也不是绿色,而是铁青颜色,即使在太阳底下,看了也不悦目,在阴天就更是令人忧郁,不如隔了雨帘来看,看不到它的颜色,只看到朦朦胧胧的大海,倒也和世界上任何地方雨中看到的海滨景色一样了。  在雨里我们来到阿洛韦小镇,彭斯出生的房子就在马路旁,房子现在是彭斯故居博物馆的一部分,后面接着一个大园子和一些建筑,里面保管、展出彭斯的手稿、遗物和生平事迹。博物馆管理处没有把房子现代化,尽量保留二百多年前它原来的样子。房顶看来不久之前刚苫过,黏土墙刷了白灰,房子里面是两间住房、一间放农具杂物的房间、一间厨房,家禽的窝也在屋里,屋内地面是夯实的泥土,窗子不多也不大,因此屋子里光线也就不好。彭斯的父亲并不是艾尔郡人,只因为家里贫穷,家乡的土地又太贫瘠,只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到处找寻机会,后来到了艾尔郡,先当园丁,之后租了一块位于流经阿洛韦的董河(Doon)北岸的土地耕种,最后盖了这座房子并成了家。   ……

内容概要

  冼鼎昌,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62)。酷爱音乐,其音乐素养对他一生创造性思维有重大影响。1956年冼鼎昌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1959年~1961年在前苏联联合核子研究所研究核物理,其间独立创立了一种计算反应过程终态有多个粒子产生时的相对论不变相空间方法,至今仍是高能物理中的一个标准方法。1962年被邀请到丹麦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与小玻尔和格拉肖(诺贝尔奖得主)结下友谊,长期通讯讨论。1964年回国协助朱洪元开展"层子模型"的研究工作,"层子模型"中最先提出的强子内部波函数和波函数重叠积分的概念在国际上沿用至今。1980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邀请冼鼎昌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的理论研究所做短期研究工作。1985年冼鼎昌任中科院高能所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负责同步辐射装置制造,并开展同步辐射应用研究。2001年开始领导建造同步辐射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研究平台,并极力在媒介上宣传用核物理手段开展对分子生物的研究。冼鼎昌曾先后任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物理系、东京大学固体所、奥地利大学原子研究所客座教授,并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80多篇。

书籍目录

彭斯家乡杂感在教堂里听巴赫门外美谈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安魂曲和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死神和鬼魂的舞蹈失望的演出——写在长安大戏院十月一日晚演出后梁宗岱在百色一爱丁堡随想逝去的琴声打开音乐之门——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冼鼎昌先生冼鼎昌小传

作者简介

《爱丁堡随想》是一套文学家和科学家的音乐札记。不计其数的文学家都曾对音乐的描情叙景抒发了自己的感动和启示,甚至都认为音乐是自己作品的一部分。典型如罗曼·罗兰,他的小说结构浸透着音乐的素质,字里行间飘掠着透明而又缤纷的音乐色彩。而鲜为人知的是许多科学家也如此相似地描绘音乐,也认为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影响了他们的创造选择:开普勒坚信音乐是天体运动的和谐回声,他干脆把行星第三运动定律谱写到了五线谱上;爱因斯坦在音乐的和谐框架中发展了他的理智梦想。打开许多科学家传记,你会发现书中赫然写着:他(她)热爱音乐,会弹奏(乐器)……西方几乎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论述过音乐艺术世界的本质和美。国内一位著名的科普学家曾经断言,世界上没有几个重要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不热爱音乐的。

图书封面


 爱丁堡随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我珍藏的作者赠书里有一本《爱丁堡随想》,这本书的封面很有特点:在深色夜幕的笼罩下,一幢庄园式别墅依稀可辨;上下两端(原画上涂有银粉)泛出反光,呈现出天际和地上的月色。这晴朗而静谧的夜,让我想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札记“月光”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冼鼎昌院士。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和艺术才情去写一本音乐随笔,这是我觉得好奇而向先生索书的原因。  记得2005年时,《自然》杂志为了配合国际物理年活动(纪念爱因斯坦奇迹年一百周年),搞了一个国际物理年专栏,拟请冼鼎昌先生撰文。与平时一样,我在约稿之前会先上网查些资料,使自己心中有底。此时网上冼先生写的一篇《门外谈美——科学和艺术的美学比较》吸引了我的眼球:“轻风徐来,把一池水面拂皱。云影散乱,镜对称性有较大偏离,在这里可以看到印象主义的来源。”啊,这诗一般的语言的照片说明,叙述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起源,出自一位物理学家笔下,让我惊讶。我注意到此文选自《爱丁堡随想》。  后来,我给冼先生打了电话,希望他能拨冗为《自然》杂志撰稿,他同意了。但也许因为忙,冼先生的大稿《纪念爱因斯坦》姗姗来迟,收到时物理年已经过去了,我只能把它作为“科学人物”发表在2006年的第1期上。发表时我为文章添加了四幅爱因斯坦不同时期的照片,使版面看起来很典雅。也许是先生对我的处理方式还满意,很快他又发了一文给我——《百年来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发表在2006年的第2期的“特约专稿”上)。经过几次交往,我与冼先生有点熟了,于是我向他提出要一本《爱丁堡随想》留念。几天后我收到冼先生寄来的书,上面还题了“林凤生先生指正,冼鼎昌2006-7-19”两行字,让我觉得弥足珍贵。  《爱丁堡随想》是一本二百页的小书,收录了冼鼎昌的十篇文章。第一篇《彭斯家乡杂感》是冼鼎昌在欧洲工作时到苏格兰最伟大的诗人彭斯家乡的采风。清新而明快的笔调将我带到田园般宁静的阿洛韦小镇,参观了二百年前盖起的彭斯故居,走访了因诗歌而扬名的老石桥和教堂……在一路低吟彭斯的长诗《汤姆·奥桑特》时,冼先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遐想。  《教堂里听巴赫》是冼鼎昌游览丹麦哥本哈根近郊罗斯基尔德大教堂的散记。在那座大教堂里长眠着丹麦八百年里的40位君主。当冼鼎昌在空旷而肃穆的大教堂里盘桓时,管风琴忽然奏响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曲。宏大而悲壮的乐曲激起了他的共鸣和激情。冼鼎昌先生用近千字的篇幅把此时此地的气氛抒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亲临其境,也显示出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爱丁堡随想》是书中的最长篇,有50页。文中的插图让我看到这个建于公元600年,坐落在悬崖上的古城堡。在整个中世纪里,古城堡的历史就是一部苏格兰的历史。这一次冼鼎昌先生用如歌的行板般的节奏将几百年里发生的腥风血雨、争强恶斗娓娓道来,说得是那样从容不迫。用先生的话来说,这是发怀古之幽情,而不是起历史之激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一直在室内回荡,冼先生在时而紧张,时而松弛的旋律里奋笔疾书,并在乐曲的最后一章表达出来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形象里戛然而止。  读完小书掩卷思索让我浮想联翩。我觉得人们常把做学问、搞研究说成是攻关和攀登,总之是一种劳苦而费力的累活。读了本书之后我想冼鼎昌院士在研究各种学问时一定不会感到苦和累,也不会去想名和利,获得的是快乐和享受。这在书中有例为证:  他告诉记者:“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考证《德意志安魂曲》各段的唱词的出处,费了点功夫。因为其中有的引自被马丁·路德斥为伪经的篇章,不见于后来流传的圣经。我写这篇文章得到了海内外神学界朋友的帮助。”记者问:“文章发表在哪里?”答:“放在抽屉里,没有发表,写给自己看的。”  又如他曾经请一位苏格兰同事把彭斯的长诗《汤姆·奥桑特》中的苏格兰方言注了音,还编写了苏—英词读音对照表,并在聆听同事浑厚的男中音朗诵时觉得是莫大的享受(《彭斯家乡杂感》)。又如他在引用彭斯的长诗《汤姆·奥桑特》的中文翻译(王佐良译)时,把译文中的“驴”改成了“马”,虽然这个英文单词的原意是大牲口,驴马都可以,但冼鼎昌注意到当地的壁画和油画里画的都是马。我想这个小小发现也会让他觉得惬意和爽快。  把学问做到好玩的境界是一种极至,论语上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冼鼎昌先生乃乐知者也。”(林凤生)转载自科学网科学未必是枯燥的公式推理,从事科学的,不乏浪漫而富有诗性的。江晓原在大学的课桌上默写唐朝的艳诗,高中时代看的一期节目,介绍了这样一个调皮充满个性的物理学家。执着,热情,真诚,充满幻想,这是我爱的品质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我才知道自己喜欢音乐,也喜欢阅读有关的书~ 这是一次很不错的体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