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随笔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福克纳随笔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32743216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
页数:386页

章节摘录

记舍伍德·安德森。那是在新奥尔良,有好几个月,我们总是边走边聊,不然就是安德森聊,我听。有一天,我发现他坐在杰克逊广场的一张长凳上,独自发笑。我的印象是他这样已经有好一阵了,就一个人坐在长凳上暗自发笑。这不是我们经常碰头的地方。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地方。他住在广场北边,我们事先并没有特别约好,我中午吃过一些东西之后,知道他准也吃完午饭了,我就朝广场的方向走去,如果没有见到他已经在散步或是坐在广场某处,我就干脆在能看见他家门口的街沿石上坐下来,一直等到他穿着他那身鲜艳的、一半像赛马骑手一半像穷艺术家穿的衣服,从家里走出来。这一次他已经坐在长凳上暗自笑开了。他立刻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梦,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牵了一匹马在乡间路上走了许多里路,他想用这匹马换来一个夜晚的睡眠——并不是光换能睡一个夜晚的一张床,而是睡眠本身;现在有我在听了,他就从这里编开了,添枝又加叶,把它编成一件艺术品,用他写所有的作品时的那种哕嗦得(这个故事似乎有点把握不定,实则不然:它是在探索,在寻求)几乎折磨人的耐心与谦卑在编,我在听可是连一个字都不相信:根本不相信那是人睡着的时候做的一个梦。因为我知道得很清楚。我知道那是他凭空想出来的,他编造的;大部分或至少有一些是我在那儿看着他听着他的时候现编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非得要说,至少是需要去说那是一个梦,为什么非得把梦和睡眠扯上关系不可,但是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已经把他的整个一生都写成了一件轶事或者说一个寓言:那匹马(起先是匹赛马,可是现在又变成了一匹干活的马,有犁,有车,有鞍,身强力壮,却缺少有文字记录的家谱)代表着那片广袤、富饶、强有力而又柔顺的密西西比河谷,代表着他自己的美国,而穿着扎眼的蓝色赛马衬衫、打着有朱红斑点的温莎领巾的他,正在以幽默、耐心和谦恭的姿态,不过主要还是耐心和谦恭的姿态,建议以此来换得他自己实现那个写出纯粹、完美、坚实、源源不绝的作品与成就的梦想,而他的《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镇》和《鸡蛋的胜利》正是这样的征兆和象征。他自己是永远也不会说这样的话,用语言来这样表达的。他甚至可能永远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要是我打算向他点明,他肯定会加以否认,态度说不定还很激烈。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这个看法可能是不正确的,也不足以说明不管这看法本身正确与否,他的不信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正不正确,他信还是不信,这都关系不大。他肯定会加以否认,其出发点恰好是他性格中的大悲剧。他希望别人取笑他,嘲弄他。他希望在地位、成就、机智以及别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他比肩的人能使他显得愚蠢可笑。这就是为什么对他所写的每一篇东西他都如此孜孜砣石=乞、不厌其烦和不知疲倦地下功夫的原因。这好像是他在对自己说:“这至少是、将是、必定是无懈可击的。”仿佛他写作甚至都不是出于那种耗费精力、永不休止、难以餍足的对荣誉的渴望(为了这样的荣誉,任何一个正常的艺术家都不惜消灭自己年迈的母亲),而是为了对他来说是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的东西:甚至还不是为了不值一提的真理,而是为了完美,为了无与伦比的完美。他没有麦尔维尔的力度与冲劲,麦尔维尔是他的祖父;也没有马克·吐温对生活的旺盛的幽默感,马克·吐温是他的父亲;他也没有他的兄长德莱塞对种种细微差别的粗暴的蔑视。他的特点是追求精确,在有限的词汇范围之内力图选用最恰当的词句,他内心对简朴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他要把词与句都像挤牛奶一样挤得干干净净,总是力图要穿透到思想的最深的核心里去。他在这上面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到最后他的作品里剩下的只有风格了——风格成了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接下去他很快又相信,只要他竭力使这种风格纯粹、不走样、不变化与不受污染,它所包含的内涵就必定是第一流的——无法不是第一流的,他自己因而也必定是第一流的。在他一生中的这个时期,他无论如何得相信这一点。他的母亲曾是一个契约女奴,他的父亲是一个临时工;这样的背景使他明白,他所得到的安全与物质上成功的总和是,也必然是生活的答案与目的。可是他在中年以后放弃了这一切,舍弃与抛弃了这一切,他当时的年龄比作出献身艺术与写作的决定时的大多数人的年龄都要大得多。可是当他作出这样的决定时,他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只有一两部作品的人。他必须相信:只要他努力使自己的风格纯而又纯,那么这种风格的内涵也必定是纯而又纯、最为优秀的。这就是他必须要捍卫自己风格的原因。这就是他因为海明威写了《春潮》而感到不快与愤怒的原因,也是他对我稍感不满的原因,之所以程度稍轻是因为我的错误不是写了一整本书而是仅仅出版了一本自己印刷、自己发行的小书,在我们这个新奥尔良的小圈子之外不会有多少人能看到或听说过这本书,这是一本斯普拉特林的漫画集,书名我们叫做《舍伍德·安德森与其他著名的克里奥尔人》,我给这本书写了一篇序言,用的是安德森的初级读本式的风格。我们俩——我指的是海明威与我——谁也不可能损害、嘲弄他的作品本身。可是我们使得他的风格显得可笑;那是在他写完《邪恶的笑声》之后,他已经到了应该搁笔的阶段,他却在不惜一切代价地保卫自己的那种风格,因为时至今日,他内心也必定已经知道,除了这件东西之外,他别的什么也没有了。这是一种纯而又纯的精确,或者说是一种精而又精的纯粹,随你怎么说都行。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他是一个滥情主义者,在如何看待他们的问题上往往不正确。他相信人民,但是好像仅仅在理论上如此。他对他们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虽则每一次他还要重新准备感到失望,准备受到伤害,好像这样的事以前没有发生过似的,好像他能真正相信可以相处的人唯有他自己笔底下创造出来的那些人物,是他自己探索地做着的梦里的虚构品与象征物。在他的作品里,他有时是一个滥情主义者(莎士比亚有时候也是如此),可他从来不是一个掺假的人。他从来不语焉不详,从来不庸俗化,从来不走捷径;从来都是怀着一种谦卑,甚至是一种宗教般虔诚的态度来对待写作,以一种几乎让人怜悯的至诚、忍耐、甘愿臣服和自我牺牲的态度来对待写作。他仇视下笔千言;如果人家写得很快,他认为里面准保掺假。他有一次告诉我:“你有太多的才能。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东西来,而且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如果你不小心,你会什么也写不成的。”在那些下午,我们总是一起在旧城区散步,我听,他讲,对我或是对别人——我们在街上、码头上任何地方遇到的任何人,或是晚上坐在什么地方共对一瓶酒,他在我的小小配合之下幻想出牵着马的睡不着的人那一类稀奇古怪的角色。其中的一个据他说是安德鲁·杰克逊的后裔,查尔梅特战役之后就留在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泽地带,再也不是半马半鳄鱼,现在成了半人半羊后来又成了一半是鲨鱼,它——我的意思是整个故事——到头来变得那么古怪又是(至少我们是这样想的)那么有趣,我们决定把它写下来,用相互通信的方式,就仿佛是一支动物考察队的两个暂时分开的队员。我把他写的第一封信的回信交给他。他读了之后说:“你自己满意吗?”我说:“怎么啦?”“你对这封回信满意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我说。“这封信里没说的我可以放在下一封信里说。”这时候我明白他心里相当不高兴了:他变得态度生硬、严峻,几乎都要发火了。他说:“要么把它扔掉,咱们不进行下去了,要么把它拿回去重写。”我接过了信。我足足写了三天才重新交给他。他再次读了,读得很慢,像他素常的那样,这以后他说:“现在你满意了吗?”

前言

威廉·福克纳曾经打算出一本叫《美国梦》的散文集,里面包括五到六篇互有关联的文章。可是他仅仅写出两篇,即《论隐私权》和《论恐惧》,分别作于一九五五年与一九五六年。显然他从未考虑过出一本内容更繁杂一些的自己的散文集,虽然在写作事业的后半阶段他写出了一些这种形式的自己的最佳作品。看来,如果他同意或帮助别人编这样的一部集子,那必定会是比较精选的,要比现在出版的这部规模小些,主题更集中一些。可是由于无法得知他的指导思想,看来,现在最好的做法就是使它成为一部福克纳成熟时期非小说性散文的、包容尽可能齐全的集子了。这里没有收进福克纳还是一个学生与诗艺学徒时所写的最早的文学性散文和书评,也未收少数片断性的与尚未发表的“公开信”。在上述的作品之外,本文集收录福克纳所有成熟的文章、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大多数的篇页是他创作后期的产物,其中许多反映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所增强的公众人物的责任感。虽然有些文章为了金钱上的需要不得不在限期之内赶出,却绝非草草写成的应景作品。对于觉得自己没有兴趣的题目或是他认为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他是绝不接受的。詹姆斯·B·梅里韦瑟

后记

译者所译的这本书原文名字为Essays,Speeches&PublicLetters,由兰登书屋出版于二○○四年,编者为美国福克纳研究者詹姆斯·B·梅里韦瑟。这位先生,译者倒有幸不止一次见过并交谈过,还蒙他将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尚未出版的《注释》惠寄,供译者翻译那部小说时参考。这次翻译他精心编成并又加修订的《福克纳随笔》,也算是兼带表示对他的谢意吧。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与重要意义,原编者已在书前的两篇序言中作了交代,译者就不重复了。译者近年原本只想以“诗酒自娱”,打发岁月,不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在约稿者的劝说之下,仍然未能抵挡住诱惑,为此又付出整整一年的“errort and endurante”,真有点像是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与火和水搏斗的本德仑那一家人了。书中内容,与当时种族、政治、文化牵扯甚多。译者虽然也大体上算是同时代人,但是对国外的具体情况,毕竟隔了一层,所以翻译时仍感到困难不少。而且有些文章里,福克纳一本正经讲自由、民主的大道理。那些法学著作式的句子长而又长,委实不好对付。不过,综览全书,其中仍有不少至今不觉过时,读来尚觉熠熠生辉的好文章。在表现多种文体与风格上面,福克纳也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才华。对于喜爱福克纳作品并想更深入了解他的为人与为文情况的人来说,这应该说是一部不可缺少的书。译者奋蹄拖轭,一贾余勇将其适译出来,应该还是件有点益处的事吧。本书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资助,特此表示感谢。

内容概要

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 l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又译《声音与疯狂》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前言
志谢
初版前言
随笔、演说词及公开信
一 随笔
记舍伍德·安德森
密西西比
作客新英格兰印象
一个傻瓜在林克沙德
肯塔基:五月,星期六
论隐私权
日本印象
致日本青年
致北方一位编辑的信
论恐惧
致黑人种族领袖们的一封信
阿尔贝·加缪
二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二月四日)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词
对密大附属高中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接受荣誉团勋章时的演说
在三角洲会议上的发言
对松林庄园初级大学毕业班所作的演讲
接受全国图书奖的小说奖时的答词
在南方历史协会上的讲话
接受雅典科学院银质奖章时的演说词
在美国艺术文学学院向约翰·多斯·帕索斯颁发小说
金质奖章时的演说词
向弗吉尼亚大学的拉文、杰斐逊与0DK学会所作的演讲
向弗吉尼亚大学英语俱乐部所作的演讲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全国委员会所作的演讲
在接受小说金质奖章时对美国艺术文学学院所作的演讲
三 序言
《舍伍德·安德森与其他著名的克里奥尔人》前言
现代文库版《圣殿》序言
《福克纳读本》前言
四 书评
评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归来》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
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五 公开信
致《芝加哥论坛报》书评版编辑
致美国作家联盟主席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他生前的名字是皮特”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美国艺术文学学院秘书
“致奥克斯福选民”
致《奥克斯福鹰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为威利·麦基一案对报界所作的声明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关于埃米特·梯尔案件
致《生活》周刊编辑
致《报道者》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致《时代》周刊编辑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致《纽约时报》编辑
[启事]
启事
致《纽约时报》编辑
新版增补内容
六 散文
诗歌,旧作与初始之作:一个发展历程
论批评
舍伍德·安德森
文学与战争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了呢
关于《坟墓里的旗帜》的创作、编辑与删节
麦克·格里德的儿子
关于《寓言》的一点说明
七 演说词
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二月五日)
在文化自由大会上的讲话
在美国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接受安德烈·贝洛奖时的讲话
在市立剧场的讲话
八 序言
《喧哗与骚动》前言两篇
对《附录:一六九九年至一九四五年康普生一家》的前言式的说明
九 书评与剧评
评W·A·帕西的《在四月里有一次》
评康拉德·艾肯的《转弯与电影》
评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的《独幕剧:返始咏叹调》
美国戏剧:尤金·奥尼尔
美国戏剧:抑制种种
评约瑟夫·赫格希默的《林达·康顿》、《辛西雷娅》和《亮丽的披巾》
评约翰·考柏·波伊斯的《德克达姆》
评吉米·柯林斯的《试机飞行员》(未经删节本)
十 公开信
致新奥尔良《新闻报》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詹姆斯·汉利《在黑暗中的人》所写的推荐语
为推荐促销事致克利夫顿·卡思伯特函
刊登于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的分类广告
拉斐特县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纪念碑铭文
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
为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所写的推荐语
一九五七年九月十五日致孟菲斯《商业呼声报》编辑信函的草稿
遗嘱管理人告示
关于编者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福克纳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这部文集的初版一九六六年一月七日由兰登书屋出版。《福克纳随笔》新版中加进了一九二0、一九二一和一九二二年福克纳为密西西比大学学生报纸《密西西比人》所写的六篇书评。

作者简介

本文集收录福克纳所有成熟的文章、演说词、书评、序言以及有意公开发表的信函。大多数的篇页是他创作后期的产物,其中许多反映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所增强的公众人物的责任感。虽然有些文章为了金钱上的需要不得不在限期之内赶出,却绝非草草写成的应景作品。对于觉得自己没有兴趣的题目或是他认为不能很好完成的任务,他是绝不接受的。从这本非小说性的文集的每一个篇页,都可以窥见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人的福克纳的某个方面。这些篇页,在向我们显示出这位极其热诚、异常复杂、非常隐秘的作家在职业生涯的后四十年愿意向公众揭示的耶些部分的同时,也使我们得以更进一步地厂解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

图书封面


 福克纳随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随。在消停了几年福克纳译潮,续接上新装《福克纳文集》的同时,这本《福克纳随笔》几乎显得横空出世:在文本分析越发滚烫的当今才端出这样一盘冷菜,译文早干吗去了?说译文早干吗去了有证据:福克纳诺贝尔讲稿那是早先早先的;祭奠小狗那也是早先早先的;部分随笔更是早先早先的;这么多早先怎么都不能汇成一本早先早先的小小集子?这让我想起现如今国外走俏的《1q84》还没所谓的中译本的尴尬局面,并顺道诅咒一把译文出版社:你们拿不下村上春树的《1q84》就对了!早干吗去了?说完出版社可以谈谈李文俊先生。李老是国内早一批的福通,他所译的几本福克纳小说,应该就可以代表福克纳在中国译界的最高水准。有一点让人动容:李老不是在恳莎士比亚,他面对的是几乎最难做出翻译的小说——意识流小说,而这所谓意识流小说甚至是同级别最高难度的,其混乱程度几无以复加——《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李老谈到后者的翻译工作时说到“再也不碰这劳什子了!”——他不碰,一者,他已经给后来人铺好了路,你继往开来者译的《圣殿》再动人,那充其量不过是福氏的三流作品;二者,竟真的没人再碰,没人敢碰了!后者让人心酸,更让人看出李文俊先生是为文化传播而治学——这是传播现代派文化的众多翻译前辈的特点,这个特点正应了庄子那句“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知李老费了多大力气,但当他集多年精气凝出这样一阵飒然爽利的风,于己于读者,总算是圆满的做了最后的交代——他这辈子的福克纳,可以缘尽圆满了。而读者呢,虽说晚了,但终于第一次直视到了大师对自己文字的态度。本书值得收藏,简单说就是这句话。珍爱福克纳文字的人都该有一本,至少作为材料。本书里的福克纳是多面的。他的第一个面孔是,乡土作家。他的一生只为撰写美国南方,他的根在南方,他的文思在南方,如果没有南方,福克纳不会是现如今的福克纳。比方说本书里的若干公开信,张口闭口便是密西西比与南方,福克纳是三句话不离家乡。他的第二个面孔是诺贝尔奖得主。1949年。书里的文稿不需多讲一个字。他的第三个面孔是老者。他给年轻人的谈话热情真诚。书里还提到了福克纳对塞林格的钟爱——在美国作家普遍陷入为孤立而孤立的怪圈时,福克纳的针砭即时到位。他的第四个面孔是释梦人,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终于这次——不是萨特马车理论解释,李文俊,袁可嘉的解释,终于看到了福克纳自身对那本《喧哗与骚动》的正解。他的解释诚实的让人吃惊,远没有小说本身那么难解。他很自然的把《沙多里斯》,《圣殿》归为刻意为之的小说。的确,固然《圣殿》比《喧哗与骚动》简单的多,但它缺乏深刻的“南方”气息。也许南方气息该是这样的:在南北战争的媾和之下强颜欢笑,但内心的屈辱与日俱增。而这深沉的集体无意识深深地烙印在南方人的心底里,的确——想起书中福克纳所作“致日本青年”,下意识的认为福克纳本人也经历过与之相等的惨痛经历,而这惨痛,是区别于黑人白人之外的,附加的南方人的痛楚。这南方人的痛楚,或者说屈辱,成为了《喧哗》的主题。而那个清晰的文学形象便是小凯蒂。福克纳自己招认了——一切正源于凯蒂,当他决定了将在班吉与凯蒂之间做点什么的时候,他的头脑已清晰的走入必要的屈辱里——那屈辱错综复杂,涵盖良多,几乎超出他本人的意识。于是他花费了几乎整本书尝试去解释那来自无意识中的屈辱,最后指点出他心里的火花所在——在外婆的死去的床前,小凯蒂在一群窝囊的男孩前,率先爬上了那堵象征着未知与死亡的墙,而身后的男孩,则一个个伸长脖子盯着她沾满泥污的内裤。它的意义非同小可。在《喧哗》之后,福克纳终于知道了该怎么去看书,但他已丧失了继续读书的能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清楚,但需要理解。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而真正的作家,会把看书当成写书,但那当然是无济于事的。福克纳还用班吉去指代过去(白痴),迪尔西去指代美好的未来——这又牵扯出他对自己奶妈,那位黑人的眷恋。就像长妈妈之余鲁迅。一言以蔽之:这部随笔在小说部分一如既往的在强调《喧哗》,在宣传上一如既往的宣传诺贝尔,但看看便知,它的切入点至少对于我是新鲜的。因为这简单的一随,是福克纳的全部提炼,和他对南方的全部挚爱。
  •     【读品】成刚/文 1.当卡佛说海明威说过散文就像建筑,巴洛克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就在想哥特时代也要结束了,我就在想威廉. 福克纳的小说就要走到头了。他的小说一半哥特式一半巴洛克式。现在估摸着这话泰半是那鼎鼎大名的芝加哥作家跟奥克斯福镇作家漫散的拌嘴生涯中一个碎片,当时我可不这么认为。福克纳的小说就要走到头了,跟那老死在颓朽的洛可可风格大木屋里的艾米丽小姐一个样。一个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拥蹩无论如何是不会接受威廉.福克纳也拥有一只剽悍的大烟斗。这位脸皮紧绷、蓄着短须的作家,把多喝一杯威士忌的时间耗在开发美语中最原始的形容词上,然后在省略标点得到的间歇里给烟斗填饱叶子,上火。他在写作上的做法总是让人参不透,他像是故意跟花钱买书的人过不去,他老是把步子跨的大大的或小小的,他压根儿不情愿给读者哪怕少得可怜的成就感,他有着种植园独有的古板,一点都活泛不起来,我说过不少针对福克纳的偏激话,是当作对海明威、卡佛、还有奈保尔的赞词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讲这个美国南方作家的坏话时,就会听到卡什.本德伦在窗外铆足了劲在钉棺材,天没黑的话,窗玻璃外尘土冲天的大道上兴许能冒出一个坚决移动着的小黑点—— 怀孕的丽娜,还有旁的住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的人,我以为他们都是没道理的幻象,我挥一下手把他们全都赶回老家去了。我也常望见尼克.亚当斯和傻瓜班吉明一块儿下沟谷的河里摸鱼,发疯地泼水玩,我对这视而不见。2.马尔科姆.考利是批评家中的和事佬。海明威跟福克纳,他一个都不想开罪,他太清楚自己的职业天生的尴尬。和大多数同行比起来,他是最敢说话的一个,和有史以来最拔尖的评论家相比,他胆怯的就像公司里的实习生。他在那篇关于福克纳小说的较出色的评论文中提过海明威,他给他的定语是对福克纳“略微有一点影响”,考利想必是个忠诚的钓鱼爱好者,他在括号内注明他对他的影响是“看河里的鳟鱼”,还有,他认为多斯.帕索斯教会福克纳怎样去喜欢上复合词。他仿佛认定写小说不比钓鱼更难,甩出杆,耐性子等着就成,鱼早晚会咬钩的。福克纳不领他的情,在纽约接受《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他差不多全盘否定掉了考利所下的谨慎的断语,他说作家要把心思都放在真理和人情上,他应该没时间去关心鼻子是大是小,也包括鳟鱼的问题。当批评家把作家之间的关联归结为是鳟鱼在起作用时,就是对这个行业整体的侮辱,难怪福克纳不领情。马尔科姆.考利应该知道《麦克.格里徳的儿子》,一个跟海明威早期的尼克.亚当斯系列差不多字数的短篇小说,在这里看不到鳟鱼出没。按考利的逻辑来推测,福克纳动手写这个小说时八成是在禁渔季节,所以只好写写飞机了。《麦克.格里徳的儿子》,单看这名字是不是回忆起了那个,《我的老头儿》。“大约一年两回,查理.海斯和我总是找个地方安营扎寨,或者说是去飞机场钓鱼。遇到冬天往往在霍尔姆斯先生办公室的火炉前,要在夏天有点遮阴的地方就成,甚至在飞机翅翼底下也能将就。”文章就这么写下去了,哧溜哧溜地,像在瑞士滑雪,福克纳头一个动作便是海明威的。他还要两个主人公去北密歇根湖走一遭,那是海明威的人物出没的地区,这会子,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连个影都没有,福克纳或许生出过去找海明威的念头,就像海明威找过庞德和斯坦因一样。福克纳把功夫下到了家,故事简简单单,散发着海明威的味道,还有那回头的姿势,像是愣了一下,突然记起了某件不会再来一遍的事。最后看这结尾处:“快点儿呀,”他说。“我很讨厌我这张脸盘儿老给这么晾着。”考利不应该看不见。这个短篇小说不是平滑的缆车,它没有载着大伙儿去别的山头,还在绕着原地打转呢,像盘山公路上的汽车,痛苦地爬坡。一九四七年,福克纳在密西西大学当着英语系学生的面对托马斯.沃尔夫、多斯.帕索斯、海明威、斯坦贝克和他自个做了一番排序,还给出了简评,他把第二名的位子留给自己,海明威在倒数第二个,他对他的评语是“他没有勇气,从来没有用一条腿爬出来过。他从来没有用过一个可以让读者查查字典看看用法是否正确的字眼。”福克纳就此宣布了自己的学徒生涯完全走到了底,特别对海明威,远在此之前一段时间,他就开始有意识跟海明威划清界限。我花了半个小时多一点,从《密西西比》走进约克纳帕塔法县。这回等到了缆车。如果你让福克纳弄昏了头,不明白他在说啥呢,去读《密西西比》;如果你不想让福克纳玩的溜溜转,渴望揭穿他的障眼法,去读《密西西比》;你没时间读完福克纳大把的长短篇,还是去读《密西西比》。“密西西比发源于田纳西州孟菲斯一家酒店的大堂,朝南伸直,直抵墨西哥湾。它一路上为一些小镇所点缀,那里游荡着马匹与骡子的精灵……”开始了,密西西比就这样徐徐浮现,它是福克纳干的一件漂亮活。福克纳的写作灵感是在一九五四年四月孟菲斯某家酒店里划亮的,随后整片密西西比就从大堂里向外延宕出去,远去,远去。这才是福克纳的味,浓浓的,像是云雾在森林里飘来荡去。这是他的散文中最出色的一个,也是最史诗化的,怎么说都不过分。“深深地爱着这里虽然他也无法不恨这里的某些东西,因为他现在知道你不是因为什么而爱的;你是无法不爱,不是因为那里有美好的东西,而是尽管有不美好的东西你也无法不爱。”你像灌了几大杯啤酒,心里着了火,腮上红通通的,你没法不把它再从头诵读一遍。3.成了,它们终于消化了,像一盆沸水浇在门前的冻雪上,哧哧啦啦,都化成水了,你流向我,我流向你;成了,可以着手去读完福克纳所有的作品了,你再也不会迷路,你在俯瞰它们,你手里握有一卷标注醒目的地图;成了,我从芝加哥来到了孟菲斯,从海明威来到福克纳,真的不远。他们两人隔的还真不远,谣传过于耸人听闻,美国评论家要负多数责任。一个评论家,不管有心无心,好心坏心,有一点不诚实,麻烦就大了。海明威和福克纳可以成朋友,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都叼一根黑烟斗;有事没事都喜欢喝一杯;靠铅笔和稿纸起家;跟战争打过交道;海明威最动人的作品是少年尼克.亚当斯的故事,等他刚长大成人,海明威的笔就顿住了,他拉一个圆圈在纸上,他用这个圆把尼克和自己圈起来。考利有些话还不赖,敲到了关节上,他说,福克纳发现要创造二十与四十岁之间的富于同情心的人物是很困难的。他在塑造儿童——黑人的和白人的——形象上比较顺利。他就这么说的,也是福克纳唯一没有否认的,福克纳补充道:“世界人民的痛苦,就是由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的人造成的。”;萨特说福克纳一辈子都朝后坐在敞篷车里,那么海明威就在不远的另一辆敞篷车里,也在向后看。他们理应坐在一块,也好搭把手,做个伴。我从不遮掩对海明威的好感。今天不能不收敛,我发现福克纳说过不少海明威没有说出来的话,比如:“如果我能得以转生,那我就想当一只秃鹰返回人世,什么东西也不恨他、嫉妒他、要他或者需要他。他从不伤脑筋也不处于危险之中,而且他什么都能吃。”我原打算持公正客观的态度,现在看来比较困难,我倒向了福克纳的一边,然而我吃惊地发现在福克纳的身边站着笑眯眯的海明威,他们站在一块,他们和所有过去的作家将来的作家都站在一块儿。《福克纳随笔》【美】威廉.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12月《福克纳神话》 李文俊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2月 本文刊登于《南方都市报》2008年2月24日阅读周刊.文学.GB23版 有删改 请勿私自转载
  •     大约是在2004年吧,有出版界客人来访,问到可否再译一两本福克纳的作品。因为身体的关系,我早已不敢有此打算了,于是答道,福克纳未译的重要作品字数太多,我是译不动的了。但是有一本别人编的,收集了他的散文、序言与书信等等的杂集,有点意思,字数不算太多。你们倘能买到版权,我倒可以一试。因为此书我在写福克纳评传时曾经读过,其中的一些篇什我也译出过几篇,估计工作量不会太大。谁知版权很快就买到了,等我真正着手做起来,发现难度仍然是不小。其实自己译过的仅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许多文章涉及当时美国政治、种族与文化方面的许多问题,都得弄弄清楚才能落笔。记得我翻译此书用了整整一年,是在2005年4月间交稿的。大约过了一年多,我收到了编辑部寄回的提出修改意见的稿子,让我"裁定"。使我感到意外与高兴的是,"审读"稿子的那位,竟是我毕业自的那所学校派去出版社实习的一位正在研读硕士学位的小师妹。她水平不错,工作也细致,所以确实提出了好几处应该修改的地方,那泰半是翻译时我那双昏花老眼看漏与看讹了的。更难得的是,她还为我补译了我原来认为可以略去的一个原注。为了这些,我曾特地去过一信向她表示感谢。这以后大约又过了一年,在今年的1月9日的上午,我在差不多一个小时之内,先后收到了三种刚出炉的自己著、译与编的样书。(这恐怕是文人一辈子也难得遇到的事,我对家人戏称这是"连中三元"。)而其中之一,便是这本最后被出版社定名为《福克纳随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的二十万字左右的书。这本书的全名应为《威廉·福克纳的散文、演讲词与公开信》,是福克纳去世后于1966年出版的。编者为詹姆斯·梅里韦瑟。后来仍然还是这位编者,又于2004年根据他所整理的福克纳遗稿以及其他方面的材料,增补了此书,扩充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因此,可以说,这里已经大致包括了福克纳成熟时期除了小说、诗歌、童话、私人书信之外的全部作品了。梅里韦瑟自己认为,本文集"可称得上是福克纳全部作品中一个具有高度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梅里韦瑟还说:"从这本非小记性质的文集的每一个篇页,都可以窥见作为艺术家以及作为人的福克纳的某个方面。"事实上确实如此。例如,篇幅较长《密西西比》,原系应软性杂志《假日》许以当时的最高稿酬(2000美元一篇)之约而写的导游短文,可是福克纳却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洋洋洒洒,足足写了三四万字(合中文),乘机把他家乡密西西比州(包括也叫密西西比的那条"老人河")的历史沿革、地理概况、民间生活,一直到大河泛滥的景象,都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内中还穿插性地写到福克纳自己,特别是他与黑人的亲切感情。如写带大福克纳的卡罗琳大妈,她出于某种心理,特别喜欢在家中高朋满座的时候,打发福克纳当时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跑到客厅大声喊叫:"爸爸,大妈要我告诉你别忘了你还欠着她八十九块钱呢。"福克纳又写到家中另一位叫纳特的黑人大叔,他伺候过福克纳的从曾祖父起的三代人,以至"在说话、走路上都与他们相像"了。他老糊涂时甚至会想象自己是福克纳的祖辈,用他们的口气说道:"我要你给我倒一丁点儿威士忌,……然后宣讲你最为得意的那段布道词。"这样的描写,都是能与福克纳《去吧,摩西》等作品中对黑人形象的生动表现相互呼应与补充的。集中更多的是较短小的文字。最出名的有《诺贝尔奖演说词》、《在卡罗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布道词》、《阿尔贝·加缪》、《"他生前的名字是皮特"》等等。它们已多次为我国出版的各种外国散文选编入,因而为读者们熟知。更多的文章虽然重要,却从未全文介绍过。如福克纳为《喧哗与骚动》先后所写的两篇前言、《现代文库版<圣殿>序言》等等。这都具文献价值,可以从中窥见福克纳的写作动机与文艺思想。中文版《福克纳随笔》的前勒口处,出版者介绍说,福克纳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这也是我国通行的看法。但是原编者在其《前言》中却更推崇其所提到的沃伦·贝克的看法。梅里韦瑟是这样说的:"沃伦·贝克在他的书中(指《福克纳:论文集》)多处提到《诺贝尔奖演说词》,认为它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使我们能通过福克纳的非小说作品更好地了解作为小说家的福克纳,同时他的非小说作品又是与他的长篇、短篇小说密切相关的。这篇演说词明确宣告了他全部小说所蕴含的主旨是什么,以及他坚定的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者立场。""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者"、"以表现南方风土人情入手深刻刻画人性的作家",这些则是目前美国较普遍的提法。由此看来,如何准确界定福克纳的文学归属,恐怕还是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美国的评论家经常推崇福克纳作品中的幽默特色,这一点似仍未被国人充分注意到。因此我想列举出本文集中的几处,以供读者玩味。如:在《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文的结尾处的那句"赞美上帝,但愿创造出、爱与怜悯着海明威的那种力量——不管那是什么——约束住海明威,千万别让他再改动这篇作品了。"这样一说,就使人不知他到底是在抑扬还是贬损海明威了。又比如,在一九三六年六月在州与县两级的报纸上刊登广告,说:"对于威廉·福克纳太太或埃斯特尔·奥尔德姆·福克纳太太所签的赊款、欠条、发票或支票,本人概不负责,特此声明。"这一例子亦可证明批评家罗伯特·潘·沃伦所说的话是一点也不错的。沃伦是这样说的:"无论怎样,福克纳作品中的幽默的目的绝不是在于幽默本身。它一般是用以启示和导致其他的效果。"(见与《福克纳随笔》中译本同时出版的《福克纳的神话》一书的第66页。)至于这条广告有没有能煞住福克纳太太的大手大脚的"购物狂"作风,由于几种福克纳传记里都未提到,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福克纳的女儿吉尔比我小三岁,还活在人世,但是这种问题是不好去问的。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第一次买书。先看到书再付款。从下单到到到货花了六天。书用一个朔料袋装,里面有发票,订单,最后就是书。书不是很新,后面有折角痕迹,整个书表面有点脏,边缘有有点刮过,我不知道怎么评判纸张。对福克纳的崇敬,显然这样有点失望。我说算了。
  •     截至目前读过的最精彩的关于故乡的文章即《密西西比》
  •     只看Sherwood Anderson两篇,绝赞。
  •     随笔跟小说挺不一样的 喜欢的是偏小说的几篇 随笔整个很正能量 不太易读
  •     连弃稿都翻出来了,不知道福大爷对里面的内容满不满意
  •     译笔词不达意,佶屈聱牙。时间死亡与生存意义
  •     Sherwood Anderson, Mississipi及The Sound and the Fury的两篇序都很好. 我预感会与福克纳投缘, 在此之前还是先读些别的作为铺垫.
  •     有几篇值得背诵
  •     他自己对《喧哗与骚动》的解读让我鼻酸。
  •     说写喧哗与骚动就为了那个爬上梨树看丧礼的屁股沾了泥巴的女孩凯蒂,班吉明已经讲完了全部故事,他不得不用其他几个视角来解释清整个故事。为自己创造一个美丽而悲惨的小姑娘,这说法挺动人。
  •     书中骂加缪,赞海明威。收录其中的文章很杂,还有专门给家里的做饭大妈写的葬礼布道词。同时,福克纳还是一个预言者,他在一篇书评中写道:“现如今,大多数的书听着就像是同性恋男子或是种马写出来的。”听福克纳的话吧,不要“用腺体写作”,雌激素和雄激素要调配好。
  •     福克纳的小说从来就不曾让人失望,他以他炫耀般的小说技艺征服了无数的读者。今天捧起他的随笔发现,文体之局限对于文学大家来说,会使他以与读者习惯的文字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文体只是给他了更多张丰富的面孔,让他更游刃有余地用文字表述他所洞穿的社会。犀利的文字、律动的心灵、闪电般的思想,使他无限驰骋于文字世界。
  •     一些演讲词和一些序言
  •     你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坐着自由人文思想的气息,只是这翻译实在是让人难以都下去啊,枯燥的很。
  •     很多记舍伍德安德森的部分。安德森果然对福克纳影响重大。
  •     译文的《福克纳文集》8本,这本《福克纳随笔》补充了这套文集。书未读,无法评论,说几句题外话:1、译文的外国文学大概分“名著文库”、“名著精选”、“译文经典”及“作品系列或文集全集”等。2、不同出版社书的纸质有差异,就是同一家出版社书种类不同纸质也有异,购书者不可以此判断真伪。3、在卓越上买了很多书,但很少写评论,所以在此非常感谢卓越的商品和卓越的优质服务,感谢卓越。
  •     看了零星几篇。随笔这种东西真是要遇到对的时间才行。
  •     旺盛的生命力,略带压抑的勃勃野心,正气浓烈,健美、俊朗、落落大方的男子汉——我最渴望的一种人格。
  •     《那么现在该干什么呢》,总觉得没写完。短短几页太牛逼,喧哗与骚动就一直都读不进。
  •     作为一个融入了南方血液的白人,福克纳深知南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谋求种族平等权利就可以解决的。内战给南方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她的道德和经济都趋向衰败,而种族之间的裂痕反倒是更为扩大。南方的没落一如当时紧张人类的图景(冷战),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福克纳以他作家的身份告诉我们:丢掉恐惧感,找回人性。
  •     大四上学期,我大概花费了四五天的下午在图书馆看完了这本书,虽然是随笔,但是内容不下于正书,值得一读。
  •     除了价格低,线装的,还有福克纳的书的确值得阅读。诺贝尔获奖者的作品,非常具有思想性。
  •     适合一个人安静地阅读
  •     好
  •     好奇怪的翻译,是我没文化么?
  •     中图特价
  •     老爷子深刻的幽默
  •     看过舍伍德·安德森的《林中之死》以后又看福克纳写的舍伍德安德森这篇,里面已经有了很多不可信的感觉。相比较而言,舍伍德·安德森在人的神智方面的探索走得又深刻又冷辟,他是真正有文化的人。福克纳海明威都是粗人,福克纳是一个农夫或一个上校,而海明威是一个猎人或一个船长。
  •     价格比较好,东西很超值
  •     东西很多很杂,里面有一些篇章还是非常不错的
  •     好,还是不如他的小说好~~
  •     太他妈罗嗦了。
  •     去夏在大西北小书店买来的时候豆瓣还没有这条书目 匮乏的时光在山里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 最喜欢密西西比 一个人对一个并非心灵家园而关乎血肉存在之地的复杂感受 我当时说这和二狗对蜀地小城的态度是一样的
  •     再也不看没有固定主题的随笔集了……看得我精分
  •     看了三天,看得头昏脑胀,终于看完了。福克纳是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全部伟大与局限都在于:他是个地道且敏锐的美国人。
  •     能讲实话吗?我实在不知道福客纳好在哪儿了、、、
  •     有些句子还可以,但政治和宏观思想还是太薄弱了。不知道小说如何。
  •     不是特别喜欢。
  •     刚开始读
  •     单说价格很实惠
  •     我收到过的最美丽的礼物。
  •     威廉。福克纳
  •     跌破眼镜。烂到让人难以置信。
  •     很好的书,比较经典
  •     如果不是福克纳的研究者,大多是没有耐心读完的。
  •     【2017.2.17~2.18】(18.4万字,386页)写舍伍德·安德森、加缪、奥尼尔那几篇文章价值较高。论美国的几篇随笔和加缪散文相似:作家用典雅中正的语言来阐述对国家、社会、自由、个体的看法。和小说相比,福克纳的散文随笔容易读的多。他小说中的感情过于隐蔽,在这本书里能够更为直观的理解福克纳笔下的公正与正义。
  •     浙大图书馆选读
  •     首先必须谈的是翻译:众所周知,福克纳的作品大多艰深难懂,又加之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深邃的思绪,使得翻译难度相当之大,而李文俊先生能够翻出《喧哗与躁动》如此高难度的作品并且翻的出彩传神,着实见其功底。然而,阅毕此书,发现翻译还是难言差强人意,不禁又会想到董乐山先生的《英国式谋杀的衰落》,果然是年岁不饶人,就连名译者们也脱不了时间的影响。情有可原之余,还是觉得太过遗憾,译者有时也是有心无力,何其悲哉(谁叫福克纳这位老先生水准这么高呢?)。再谈粗读本书的印象,由此我会想到作家以及公众人物之职责:福克纳获诺奖之后,公众意识明显加强,站得角度也越来越高了,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更上一个境界,也许出于私心他会无奈,毕竟作家的本职还是写作,但他却毅然接受了这个普众的苦差。另,福克纳的直脾气也是颇令人佩服的。
  •     福克纳是我最喜欢的美国作家。
  •     书是给我弟弟买的,好评!
  •     “有某个人说过——也许是位法国人吧;反正一切妙语都让他们说掉了——艺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它的乡土性:也就是说,它是直接由某个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地域所产生的。”
  •     也许只有研究福克纳的才会看得下~
  •     那篇密西西比很好的样子。。其他完全无能
  •     经典著作
  •     看不太懂OJZ
  •     纯粹为了福克纳悼念舍伍德那两篇散文。
  •     凑单绝品
  •     日本游记,写得真好。艺妓奈良樱花,美国人对东方神秘之美的剖析。
  •     作家作为人,有无法摆脱的个人情节,不管他的主题多么宏大、高远
  •     谈《喧哗与骚动》《圣殿》还有诺奖受奖词,写的都很热血
  •     很喜欢看有关于舍伍德安德森和喧哗与骚动的篇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