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奥德赛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民间文学 > 荷马史诗·奥德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5
ISBN:9787020038848
作者:[古希腊] 荷马
页数:483页

内容概要

荷马,传说为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记述公元前12至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到前9、8世纪之间。

书籍目录

第一卷 奥林波斯神明议允奥德修斯返家园
第二卷 特勒马科斯召开民会决意探父讯
第三卷 老英雄涅斯托尔深情叙说归返事
第四卷 特勒马科斯远行访询墨涅拉奥斯
第五卷 奥德修斯启程归返海上遇风暴
第六卷 公主瑙西卡娅惊梦救援落难人
第七卷 进王宫奥德修斯蒙国主诚待外乡人
第八卷 听歌人吟咏往事英雄悲伤暗落泪
第九卷 忆归程历述险情逃离独目巨人境
第十卷 风王惠赐归程降服魔女基尔克
第十一卷 入冥府求问特瑞西阿魂灵言归程
第十二卷 食牛群冒犯日神受惩伴侣尽丧生
第十三卷 奥德修斯幸运归返难辨故乡土
第十四卷 女神旨意奥德修斯暗访牧猪奴
第十五卷 神明感悟特勒马科斯脱险避庄园
第十六卷 父子田庄相认商议惩处求婚人
第十七卷 奥德修斯求乞家宅探察行恶人
第十八卷 堂前受辱初显威能制赖乞丐
第十九卷 探隐情奥德修斯面见妻子不相认
第二十卷 暗夜沉沉忠心妻子梦眠思夫君
……
专名索引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荷马史诗·奥德赛(精华版)》  《名著名译插图本:荷马史诗 奥德赛(插图本)》长达万行以上,共有12,110行,分成24卷。荷马史诗一方面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真实、自然的特色。同时表明在远古地中海东部早期这个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学曾达到相当高度的繁荣。史诗开始用文字流传下来之后,又经过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现在的定本。这种特殊优越条件是与古代爱琴海文明以及后日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几百年间奴隶制文化的繁荣分不开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间流传的史诗,又是达到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奥德赛》全诗有12110行,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园的故事。

图书封面


 荷马史诗·奥德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原本想提名作《辛巴达在希腊》。因为奥德赛在海上的种种遇险和岛上奇遇与那位阿拉伯人太像了。只不过辛巴达遇上的是人,是怪,是妖。奥德赛遇上的却都是神。排除成书时间的先后,中国的唐三藏也可以算一个旅途不顺的典型。只不过,前两者走的是海路,三藏法师走的是陆路。因此前两者更具有可比性。许是人类的远古时期都经历过水灾,所以才会在最早的文字记载中都有对水的恐怖记载。例如西伯来人的诺亚方舟,例如中国的大禹治水,但这些都是领袖拯救子民;从个人遭遇而言,西方有奥德赛,东方有辛巴达。看来世人对远古时期的记忆是共同的。但是排除“海上遇难”这一背景母题,奥德赛之所以能比辛巴达形象高大雄伟,是因其强大的“人”的力量,智慧所组成的魅力。这种魅力甚至超过了神。奥德赛可说是荷马史诗中唯一以人力与天抗衡并且胜利的英雄。在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具有的强大后盾是希腊所不能比拟的。其地势,城墙,保护神都比希腊更胜一筹。但最后,奥德赛的木马计扭转了连神也无计可施的败局。他显示了人与神的最根本差距:人无神力,但有智慧。这与后来提出的科学论断,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会思考有着殊途同归的功效。也许是这次超神的智慧让众神觉得受到了侮辱。奥德赛用了与特洛伊战争同样长的时间——十年,才回到了故国。途中主要受阻于海神。其实这是奥德赛的不讨巧。谁叫他得罪了海神的独眼儿子呢?后来又经过数个神国,还被多情的女神卡吕蒲索留了七年。可怜的卡吕蒲索,真真又是一个女儿国国王。唐僧是因遁入空门而无法与之百年好合;奥德赛则是因为尊重婚姻,挚爱妻儿而无法妥协。在远古时期人神乱恋的当时,奥德赛的忠诚实在崇高得令人叹为观止。看看宙斯这个烂萝卜的反面教材,奥德赛才像个神!而这位“人神”的形象在回到故国,打败众多求婚者,夺回王位与贤妻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美人配英雄。但更重要的是贤贤易色。他娶妻的眼光要比帕里斯那个只重色的毛头小子要好多了。与奥德赛拒绝女神的情深义重相比毫不逊色的,是王后对于众多求婚者的无动于衷以及对丈夫始终不渝的思念。荷马对于这对夫妻相当的人格匹配表达了他对婚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奥德赛人格的表扬,毕竟同样远离妻子回到故国,阿伽门农没有如此幸运。也因此,在全书的结尾处出现了类似喜剧的点睛之笔,突显了“人”的生活乐趣:在乍然看到丈夫后,潘奈洛佩还有些惊疑,奥德赛就在她耳边说:“请你坎断那根作床柱的橄榄树,把我亲手做的床搬进你的卧房吧!”潘奈洛佩一听到二十年前两人密定的这句暗语,才“哇”的一声,扑向丈夫的怀里。当王后抓住丈夫的手臂为自己的过于谨慎请求原谅,奥德赛说了句发人深省的总结陈辞:“如果海伦当初有你的一半谨慎,我们就不致遭受这二十年的灾难了。”呵呵,如果说司马迁是中国最早的同人男,那么荷马就是西方最早的小言作者。洋洋洒洒的荷马史诗至此告一断落,与雄浑刚健但缺少“人性”的《伊利亚特》相比,我更喜欢摇曳生姿“人定胜天”的《奥德赛》,而且,与《伊》中领军式的大神相比,《奥》中形形色色的小神更为可爱与多情。此外,在《奥德赛》中,还出现了一位神奇的人物:盲乐师谛摩多科。这难道不是荷马的友情客串吗?
  •     关于奥德赛第五卷到第十三卷,即奥德修斯离开特洛伊到回到家园之间的这段流浪情节的叙述方式,究竟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指点迷津。个人觉得开头的部分——赫尔墨斯转达宙斯意旨要求卡吕普索释放奥德修斯,奥德修斯在海上遇到风暴——是倒叙;然后中间奥德修斯自述经历的片段是插叙(插叙中的追叙)其余部分是顺叙不知道这样的看法对不对,请指教~~~
  •     返乡,在神与人之间——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 摘要:本文试图为讲述了一个人的返乡旅程的《奥德赛》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即深入到奥德修斯面对的具体情境中去发现隐藏在其后的推动性力量。在此它们是两种恰可以辨认出的观念:人性和命运感;前者体现于主角所经历的多重身份确认,后者通过神意的在场得以外化和独立。本文想要说明的是,在《奥德赛》的世界里,这两种观念相辅相成,而正是这种独特的融合性为不同时空的人们提供了永恒的心灵的参照。关键词:人性 命运 Abstract: Homer’s Odyssey talks about a man who returns home and the journey has been an enduring inspiration throughout generations. In this article, I try to explore Odysseus’ particular situation and reveal two key forces hid behind, that is, humanity and a sense of destiny. Both of them are not as explicit as we might think, although the former one is confirmed by Odysseus’ several identifications while the latter holds its corroboration by Gods’ presence. My point is that these two ideas are inseparable in Odysseus’ world and it is from this unique integration that arouses a universal and everlasting fond of Odyssey.Key Words: Humanity Destiny亚里士多德对荷马《奥德赛》情节的概括并不长:“有一个人在外多年,有一位神老盯着他,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家里情形落到了这个地步:一些求婚者耗费他的家财,并且谋害他的儿子;他遭遇风暴,脱险还乡,认出了一些人,亲自进攻,他的性命保全了,他的仇人尽死在他手中。” 然而便是这看似简单的情节,荷马用12105行壮丽的诗句表现出来后,却构成了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文本之一,并可从中追溯到此后西方精神世界的诸多重要母题。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不断交错回响,使《奥德赛》时时拥有历久弥新的魅力。本文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的:一个现代的中国读者,一名涉世尚浅的年轻人,一位有着怀乡情结的女性,在偶然的情形下终于读了荷马的诗,便也想写写自己的感悟。她并不能细细分清各种主义和流派,也还没弄清自己的视野归属何处,只好尽力紧贴文本,直面奥德修斯的世界。一、双向结构在开始进入之前,我得先简单介绍一下《奥德赛》的结构或线索。它们将关乎我之后的叙述,即便前人已讲过多遍。一般认为《奥德赛》有一种双向结构的观点大致有几种,一是认为《奥德赛》包括了奥德修斯向家的回归和特勒马科斯向外的寻找,直到双线在某一点处重合展开新的情节。这一点很容易从《奥德赛》全书的结构中看出来,即在神明议允奥德修斯回返家园后,故事是从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开始的——史诗的前四卷将篇幅都赠给了他。第五卷到第十二卷共八卷讲的是奥德修斯的域外漫游,从第十三卷开始,二者相逢直至共同在第二十四卷完成史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奥德修斯与一位神、求婚者、自然(风暴)的多重双向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双重结构的另一种解释是“其中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 。本文也认为《奥德赛》有一种双向结构,但与前人的看法略有不同。站在结构线两端的既不是父亲和儿子,也非奥德修斯与众多对象,而是可视为一种状态的语汇:家园和漂泊 。漂泊者奥德修斯渴望重为家园中人,家园中人同样渴望接收漂泊者。双方在返乡过程中的再次统一仰赖于相互的身份确认,即发现与被发现(或考验与被考验),这构成了奥德修斯回乡故事的双向结构。神祇在这双向的顺利展开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代表了一种必然性,确保了返乡终点的有意义——在这儿,即是家园的有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再来看《奥德赛》的分卷结构便可以这样理解:全书二十四卷只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卷讲述家园中人与漂泊者处于分离时的一种失落状态以及身份的重新找寻,后十二卷讲述家园中人与漂泊者再次统一时所经历的必要的相互确认。本文这种结构划分的必要性在于,通过将“家园”和“流离”转化为一种作为奥德修斯“返乡”的背景的状态,能够使促成这次“返乡”实现的两个重要要素凸现出来(如图所示)。这能够使我们置身于奥德修斯所面对的情境中去理解他的这十年经历,而非是带着自身的经历或体验去奥德修斯的世界中寻找某种确认或类比。这样,我们便可以开始将故事逐一呈现。二、返乡关于奥德修斯回到故乡之前的十年漫游里的种种经历,在此我只想指出两点。第一,在十年漂泊中,奥德修斯和他的同伴们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顺利回家:一是刚打完特洛伊之战的时候,这时他们还没有得罪独眼巨人的父亲波塞冬;第二次是风神给了他们顺当的西风的时候;第三次是基尔克送他们走,给他们指明技巧和方向。但这三次机会都被他们自己弄糟了——出于欲望、贪婪、猜忌、骄傲和渎神。第二,这并不是奥德修斯一个人的归乡故事。离开伊利昂的十年战役的胜利者、奥德修斯以及他的亲爱的伙伴们,至少装满了好几艘船。然而,奥德修斯的伙伴却逐渐消失在达基科斯涅斯、洛托法戈伊、巨人岛、太阳神之岛和无边的可怖的大海。只有奥德修斯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于是我们要猜测,是因为奥德修斯天生与众不同,使得他享有了与伙伴们不同的命运?就像宙斯在一开始就说出其后又反复出现的这句诗那样:“可悲啊,凡人总是归咎于我们天神,/说什么灾祸由我们遣送,其实是他们/因自己丧失理智,超越命限遭不幸”(1:32)凡人们因自己的愚蠢导致了自己的毁灭,而奥德修斯是英雄,有神的庇佑,当然跟纯粹的凡人不在一个级别上。可没有遭到同样命运的奥德修斯真的就与人性的这些弱点摆脱干净了吗?他不也曾贪享过一年的安逸、在偶遇的小岛上侵略,也有能被塞壬拿来引诱的欲望吗? 神明能够代奥德修斯奔走游说,为他返乡牵桥搭线,却无法运用魔法径直送他回乡。因此,对于奥德修斯的“幸存”,与其把它看作十年之后才姗姗到来的神明的意旨,不如把它看作奥德修斯自己的决断:“我立即惊醒,勇敢的心灵反复思索,/是纵身离开船只,跃进海里淹死,/还是默默地忍耐,继续活在世上。/我决定忍耐活下去,掩面躺在船里”(10:50)。奥德修斯决意要忍耐着活下去,于是又一个问题产生了。当奥德修斯成功活下去回到伊塔卡时,他要想家园是否还是二十年前远征前的那个家园?阿卡门农不就是在“幸得返家园”之后被妻子用剑刺死的;奥德修斯回乡后隐藏身份不就是出于这位“人间王”的告诫?同样的,伊塔卡人未必要无条件地接纳回家的奥德修斯——在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也是须要问的:漂泊者奥德修斯是否二十年前的家园中人奥德修斯?我们知道,有时候让一个人“判若两人”,所需要的时间也许连一刻钟也不到,更何况这两个人之间隔着二十年的距离。卡尔维诺的梅达尔多•迪•泰拉尔巴子爵不就是单在一场战役后就变成了两半儿,那么归乡的奥德修斯为什么便不可能是坏的那一半他?于是回到《奥德赛》,我们看到奥德修斯的在伊塔卡的亲人们确实没能一下子把他认出来,只是把他当作颠沛流离的外乡人尽待客之道。这样,身份之确认作为全文线索的重要性便浮现出来。三、身份的确认:苦难是一种仪式我们可以这样说,当奥德修斯重新回到伊塔卡并且重新成为伊塔卡的奥德修斯时,他经历了六重身份的确认。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两类,本质性身份确认和关系型身份确认。首先具有决定性、前提性意义的一层是神样的奥德修斯确认了自己是一个凡人,愚蠢、目光狭隘、充满了局限的凡人。最重要的一点,“希腊人认为,在享受崇拜的诸神和作为诸神仆从的人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诸神是不死者(athanatoi),人则是注定要生病、衰老和死亡的必死者。” 凡人的有死与神明的不朽之间被划出了严格的界限。然而,当奥德修斯两次被给予机会去越过这层界限,他却都选择放弃。神女中的女神卡吕普索许给奥德修斯“长生不老,永远不衰朽”,美发的基尔克的药草能让青春常驻。然而,当不朽——一名战士与英雄所追求的至高荣耀以这样的形式来到奥德修斯面前,他却选择了拒绝。奥德修斯为了荣誉和不朽走上骇人的特罗伊的战场,就像阿喀琉斯那样;然而当战争结束,当名声的不朽被替换成肉体的不朽,当他所要付出不过是一份记忆的抹去——在洛托法戈伊,只需一朵花就可以办到了,奥德修斯却宁愿选择做一个有死的凡人,忍受痛苦和折磨:“我与掌管广天的神明们无法比拟,/无论身材或容貌;我是个有死的凡人。”(7:210)“一心渴望哪怕能遥见从故乡升起的/飘渺炊烟,只求一死。”(1:58)不朽的神明住在安宁的奥林波斯,而有死的奥德修斯却属于阳光明媚的伊塔卡。第二层身份确认发生在奥德修斯返回伊塔卡的前夕。在回乡之前,历尽艰辛也享了七年安逸的奥德修斯再次证明自己仍然是位英雄的人物,孔武有力而拥有智谋。费埃克斯的后生这样邀请憔悴的奥德修斯参与竞技:“和你向往的获益,与竞技家毫不相关。”(8:164)“须知人生在世,任何英明都莫过于/他靠自己的双脚和双手赢得的荣誉。”(8:147)被激怒的奥德修斯将反击的话语说得一针见血而有礼有节,又将石饼扔得远远在前,“不会与任何人的相混”,“再无人否定你的力量。”费埃克斯人这样说道。他们热情款待,给予他英雄的待遇。奥德修斯和特勒马科斯相见的时候,他们都刚结束在异乡的漫游,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在相认之前,他们互述自己的心绪。一个内心“热泪不断往下流”愿为“父亲欣喜地欢迎自己的儿子”,一个敬重客人恰似高贵的君王的后裔。他们都充满了承担与哀伤,一个“我也宁可被杀害,死在自己家里,/决不能对那些无耻行径熟视无睹”,一个让“老人家,现在你快去见聪明的佩涅洛佩,/告诉他我健康无恙,已从皮洛斯归返。”雅典娜显现让他们相认,父亲重新成为父亲,给予儿子血统、勇气和指引;儿子真正成为儿子,辅佐、学习和超越。这便是第三层身份确认的发生。随后一层关系身份是伊塔卡国王和其领属。奥德修斯此时还是装扮成老乞丐的样子,却在粗鲁的求婚者面前不失其勇气、力量和智谋,他为他们策划死亡,他拉起伊塔卡“国王的弯弓”。他的像他一样“心灵忍受过那许多苦难的”的年迈的女仆为他清洗双脚,摸到白牙的伤疤将他认出。一场杀戮在经过奥德修斯仔细的考察之后势不可免。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正式宣告了他的归来,奥德修斯的伊塔卡正式见证了他的归来。审慎的佩涅洛佩和机敏的奥德修斯之间相认的戏剧性已未众人所知了,在此我们且不再赘述。最后一层身份确认也发生在父亲和儿子之间:阿尔克西奥斯之子拉埃尔特斯和他的儿子奥德修斯。他们相聚意味着祖辈的荣耀将再复重现,“他们往日一向以英勇威武阳明与整个大地”(24:508)。身份确认的漫长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奥德修斯再次加入一个光荣而悠久的序列。他感受到祖先的脉搏和呼吸,他终于不再是一个漂泊者,他是奥德修斯。是的,他是奥德修斯。漫游十年的漂泊者奥德修斯,远离故园,无所归依。他经历重重的考验再次成为伊塔卡的奥德修斯,神样、有死,是名英雄。他是父亲、丈夫、儿子和国王,他是伊塔卡的奥德修斯。四、神意奥德修斯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当我就这个问题在史诗中寻找答案时,却惊讶的发现,在十年的漫游里,这个问题似乎从未进入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思考的域限。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部蜚声世界激发了无数世人的心灵共鸣及内心体验的史诗,也甚少对主人公奥德修斯做细致的心理描摹。关于奥德修斯的内心,我们所能看到的似乎只有执着的向往以及向往不得实现的漫漫的痛苦。这位年已苍苍“见识过不少种族的城邦和他们的思想”的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竟像孩子一样地单纯。他没有任何杂念,他一心只想追回他的家园,他的计谋他的勇武他的尊严都不过如孩子的手足,自然而然的随着他的心灵伸展。固然,我们可以用口语体这特殊的文学体裁来解释这种内心思想的缺席,但我却还愿意提供另一种解释:奥德修斯内心思想的缺席恰恰表明了神意的在场——而这二者之间神秘的关系正是让我们现代读者会问出本部分开头那个问题的缘由。奥德修斯的故事以神明开始,又以神明结束。开始之时,在奥林波斯的神明会聚的宫殿里,目光炯炯的女神雅典娜,请求至尊之王宙斯让远离乡土的奥德修斯重回家园。宙斯的回答是:“现在让我们一起考虑他如何归返,/让他回故乡;波塞冬终会消弭怒火,/因为他总不可能独自执拗地违逆/全体不死神明的意志,与众神对抗。”(1:75)在此我们看到,奥德修斯的回乡与“全体不死神明的意志”联系在一起,并且马上要向他显明,声明神意。我们马上又想到,其实,早在特洛伊战争之前,奥德修斯就从预言家哈利特尔塞斯那儿得知了自己的命运:“我说他会忍受无数苦难,同伴们全牺牲,/二十年后令人们难以辨认地返回/自己的家园”(2:174)这一切像是命定的必然。我们透过荷马用凝炼的诗句构筑的让人惊叹的想象空间,几乎能看见奥德修斯在一再的打击下是怎样的无力、无奈、无望。可即使这样,他从未不忘祈祷和献祭。他尊崇神明,沉痛感叹人类的愚蠢。“你要牢记心里听清楚。/大地上呼吸和行动的所有生灵之中,/没有哪一种比大地抚育的人类更可怜。”这是奥德修斯的话。如果“命运由必然性或神意决定”这句话成立的话,放在现代,我们多半还是会用相当的篇幅去努力为它论证。然而,在奥德修斯的世界里,在他无力、无奈、无望的十年漫游生涯里,这个问题从未出现在他的脑海。当他想起他的故园伊塔卡的时候,他想到那儿的阳光、气候、土壤和妻儿;当他脚踏在别人的国土上享受着对异乡人的厚待时,他想起伊塔卡的宫殿、居民和民俗;当他获许拥有不朽、青春和富贵的时候,他想起伊塔卡有死的凡人美貌的妻。他从不想为什么要回去,甚至没有把回家视为什么必须要遵守的神意,他只是发乎自然的要回去,如同孩子喜爱鲜艳和光明。他忧愁,却并不去想如果不能回去该怎么办。我想,如果这样的话,他会一直想到生命尽头。而神意的在场隐隐为这幕悲剧 预示了一个必然的归家结局。而这是也许是不知道家园在哪里的萨尔和迪安、不相信家园之可靠的伊莲娜,或者根本怀疑家园是否存在的大多数现代人所不能想象抑或钦羡和向往的。五、跋通过以“返乡”为逻辑线索的对“家园”和“流离”这两个相对立的状态分析,我们从奥德修斯的旅程中抽离出了两个关键要素:身份之确认和神意的在场。在《奥德赛》中我们可以看这样一种奇特的交融:神的世界不仅没有和人的世界格格不入,而且神还开始向人类“放权”——就连渴望不朽和超越的、神样的英雄也开始逐步确认自己作为人所应拥有的品质、弱点和关系。但这种人之身份的确认的意义不应该被过分放大,它并不能标志所谓“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苏醒,只是一个朦胧的铺垫罢了,或一个将醒的梦的尾声。对生活出乎自然地信任与依赖的奥德修斯大概是还不能够懂得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不经过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的机智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教训、广见博闻和防止被欺骗,却并不用于生活本身。在生活这幕剧中,神还在场,神还在发言,而“奥德修斯听从心欢悦”(24:545)。从这种角度来说,故事的主角是在家园中还是漂泊在外根本是次要的,它们不过是一层外壳、一个象征性的仪式。在《奥德赛》中这个仪式所涉及到的是英雄从神到人的过渡,而它也可以以其它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而,就像一切仪式对让它们所感到惊奇的主题只能有一点点触摸性的展现那样,《奥德赛》也没有着眼于具体认识的说教,它只是启迪(to enlighten),把无限的解读留给后人自己去阐发。如果本文也能为《奥德赛》及其演变已然璀璨闪耀的宇宙再增添一小缕微弱的星光,也算达到了它的目的了。转发国学数典...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从此爱上了古希腊
  •     120214-120221,170125-170131。
  •     【补签】力荐。
  •     叙事手法和情节构思令人叹服,之前很多模糊的神话线索都得以理清,我要去给卡吕普索写个故事!
  •     读完伊利亚特,接着读奥德赛,有点儿顶了
  •     一出神的游戏。提大盾的目光炯炯的雅典娜的游戏……神挑起一切,最后站在敌对之间让双方握手言和,缔结永久和平。也许是玩腻了,因凡人生命的有限……神样的足智多谋的历经艰险的奥德修斯曾经因打盹而未能阻止欧律洛克斯杀掉赫利奥斯的牛羊,是神给了他困倦让他睡去……二十二卷中的147行写道「奥德修斯的双膝和心灵即刻发软」……他也是一个面对众敌会胆怯的英雄……人在神面前无法作为……或许奥德修斯也愤怒被预言被命定的一生……
  •     以倒叙的手法圆了《伊利亚特》的很多线,我比较在意的是容器和牲畜比黄金的价值还高,可见当时的货币还没有成熟地发展起来。
  •     既不恐惧死亡 也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     说实话,不如《伊利亚特》。
  •     玫瑰色手指的黎明
  •       1. Calypso的虐恋
      Calypso把Odysseus困在岛上七年,但是由于其受到英雄不得不离开的惩罚,Odysseus便是要踏上故土。临别时,她酸溜溜地说“祝你一路顺风”,但是还不忘争风吃醋一番,
      “尽管你渴望见到你的妻子,天天为此思念。但是,我想,
      我可以放心地声称,我不会比她逊色,
      无论是身段,还是体态——凡女岂是
      神的对手,赛比容貌,以体型争攀?!”(83)
      这时候,Odysseus倒也沉着,首先赞美了一番Calypso,说他妻子Penelope当然比不过女神,无论是容貌还是身型——“她是个凡人”,这里Odysseus好像是在巧妙地是为自己的凡俗还乡念想辩护。紧接着,有趣的是,Odysseus又不能免俗了,太阳西沉,
      “他俩退往深旷的岩洞深处,
      贴身睡躺,享受同床的愉悦。”(84)
      这个愉悦仅仅是小小的插曲,我们来看看Odysseus在背后怎么评价这段关系。Odysseus到了Alcinous国王那里,讲起自己的事迹,他是这样说的:
      “Calypso居住的海岛,一位可怕的女神,将我收下,
      热情接待,关心爱护,甚至出言说告,
      可以使我长生不老,享过永恒不灭的生活,
      但她截然不能说动我的心房。
      我在岛上忍过七年,每日里泪水横流,
      湿透了Calypso给我的衣服,永不败坏的神物。”(113)
      读到这儿我真是笑得不行,Odysseus俨然一副旧社会委屈的小媳妇模样,“忍过七年,每日里泪水横流”……
      
      2. Hephaestus的“愁伤”
      这一段其实是一段娱乐活动的插入,拨动竖琴的歌者咏唱故事,非常有趣。我们知道荷马的文风是事无巨细,绝无隐瞒遗漏(见奥尔巴赫《摹仿论》中“奥德修斯的伤疤”这一篇),这一段插入未必有太多引申含义。
      Ares与Aphrodite的偷情引起了Aphrodite的夫君Hephaestus的羞辱感。荷马形容的“愁伤”倒是毫无细节描写:
      “带着揪心的愁伤,
      搬起硕大的砧块,捶打出一张罗网,
      扯不开,挣不断,可把偷情的他俩罩合捕抓。
      怀着对Ares的愤恨,他打出这个凶险的机关,”(125)
      从行动上看,与其说“愁伤”,不如说是受辱与报复。不过我们现在熟悉的心理描写,在彼时的史诗、悲剧中,还没个正经样子,故无法判断Hephaestus到底是愁伤更多还是愤恨更多。好在后来大仇得报,
      “恶丑之事,不会昌达。瞧,慢腿的逮着了
      快腿的,像现在一样,迟慢的Hephaestus,
      虽说瘸拐,却设计逮住了Ares,Olympus诸神中
      腿脚最快的一位;Ares必须偿付通奸带来的损伤。”(127)
      Hephaestus的设计捉人和他的瘸腿毫无关系,但是群众却以“慢腿的逮着了快腿的”为笑点,可见在当时流行的谈资笑料中,Hephaestus的瘸腿或许占有相当的地位,Hephaestus想必也为此苦恼,Hephaestus的“愁伤”或许还隐含着自己身体残疾的不满。
      
      3. 愚蠢的神二代Cyclops
      Cyclops的复数,Cyclopes,乃一群乌合之众。
      a. 没有接受过教育,对语言毫无敏感度——被著名的“my name is nobody”所耍——“谁也没有,我的朋友们,试图把我杀了,用他的武力或欺骗”;(150)
      b. 纨绔子弟,圈养着一群羊,以提笼架鸟为乐。对“心爱的大公羊”的温言软语及抚摩,在整本书的动物伦理(which is 把动物当作工具)中,显得格格不入;(151)
      c. 性格暴躁,反复无常。而且坑爹波塞冬。
      d. 是有多笨,以至于Odysseus要这样炫耀:
      “羊群中,大公羊最后行至洞口,迟缓于
      卷毛的分量,我的体重和满脑袋的智囊。”(151)
      
      4. Odysseus的自缚
      Odysseus自知无法自控,便吩咐手下将其捆绑,这体现了其可爱的人性一面。但是原文可能没有这种人性因素?
      其实会变形术的女神Kirke已经预言了这一段命运:
      “你会首先遇到女仙塞壬,她们迷惑
      所有行船过路的凡人;谁要是
      不加防范,接近她们,聆听塞壬的
      歌声,便不会有回家的机会,不能给
      站等的妻儿送去欢爱。
      塞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会把他引入迷津。
      她们坐栖草地,四周堆满白骨,
      死烂的人们,挂着锁皱的皮肤。
      你必须驱船一驶而过,烘暖蜜甜的蜂蜡,
      塞住伙伴们的耳朵,使他们听不见歌唱;
      但是,倘若你自己心想聆听,那就
      让他们捆住你的手脚,在迅捷的海船,
      贴站桅杆智商,绳端将杆身紧紧围圈,
      使你能欣赏塞壬的歌声——然而,
      当你恳求伙伴,央求为你松绑,
      他们要拿出更多的绳条,把你捆得更严。”(197-198)
      事实上,很有意思的是,与Kirke的交锋过程,也是有赫尔墨斯预言并指导的(164-165)。回过头来看,Kirke的预言中,“倘若你自己心想聆听”这句话很有意思——Odysseus当然可以选择同样用蜂蜡塞住耳朵,但是并没有这样选择。这里可能是荷马的选择——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类难以克制的好奇心与征服自然的欲望(在古希腊那里无法征服自然,因为无法与神抗争,只好让Odysseus有限地征服自然——顽强地经受住波塞冬的考验;但是到了浮士德那里,情形就变了)。
      
      5. 求婚者/谨慎的Penelope/善能思考的Telemchos/足智多谋的Odysseus
      荷马史诗里有一种强大的命定论——凡人做事往往需要神的预兆(正如上文所说),甚至帮助(灰眼睛女神雅典娜贯穿于Odysseus的行动之中),哪怕是“神样的”Odysseus,亦不能违背神。而荷马利用一个反差的手法,让读者也体验到这一点。上文有讲,Odysseus听从了赫尔墨斯预言和指导,在与Kirke的交锋中存活下来。接下来Kirke女神对其产生了某种感情,也予以帮助和预言(Teiresias也有预言),叫其不要伤害Thrinakia岛(太阳神Helios的岛屿)上的牛羊,否则会遭遇灭顶之灾。然而偏偏就是这么“巧合”,Odysseus的船员“不信邪”,于是全军覆没。
      谨慎的Penelope/善能思考的Telemchos/足智多谋的Odysseus,人名前的修饰词也框定了人物的行动范围,这是另一种命定感塑造法。Odysseus的聪明和儿子Telemchos的深思熟虑自不必说,老婆Penelope那种谨慎,给我很深印象,不仅是对求婚者们谨慎——既保持了古希腊礼仪款待,也微妙地持拒绝立场,用把布织了拆、拆了织的手段拖延——在Odysseus返乡杀掉求婚者后也不忘保持这种谨慎,甚至是在相认之前,
      “她走下楼上的睡房,心中左思
      右想,是离着心爱的丈夫,开口发问,
      还是走上前去,握住他的手,亲吻她的头颅。”(383)
      这么一来,人物就像是活在自己的修饰词下面,很有意思。
  •     经典名著。王焕生译本。神样的奥德修斯!
  •     人类童年时期的梦。
  •     辉煌过后,难免落寞,离开战场的奥德修斯,纵然贵为一国之主,亦再难如伊利昂城下的猛士那般,掀起波澜,成就不朽。与仇人的突然和解,怎么看都像是作者才尽于此,只好强行收篇
  •       高二时候看来着,好像这本书看了很久,可能断断续续有一个学期才看完,感觉语言很是华美,那种很有韵律的英雄诗篇,有时候自己也会朗读,模仿某位英雄的语气,好像在古希腊的议事广场上对着公民们做激情四射的演讲,感觉特别有气势。
      后来干一件挺无聊的事,就是把最后那个人物表给测验了一遍,发现这个古希腊的神祇还真是多啊,我记住了十分之一的人物,就是看过之后感觉有印象,现在都忘了吧,还真是个看热闹的;这本是精装本的,可以珍藏,以后再看罢。
      封面很漂亮,奥德赛的航程一样,浪漫的冒险。
  •     看的是王焕生译的版本,语言挺纯朴的感觉,发现不仅地位财产是可以的向子孙传的,连名字前的修饰词也可以传给子孙。神样的奥德修斯和神样的特勒马克思还有神样的奥德修斯他爹。人与神之间性格上的差别也并没有很大,神也有七情六欲,也不都是完美的,也会犯错,只不过人犯错就要被惩罚,神是无死的存在
  •     比伊利亚特有趣
  •     史诗
  •     精彩
  •     初中。漫漫回家路。
  •       荷马是西方文学、宗教甚至哲学思想的开端,像任何伟大的开端一样,这个开端非常费解。古典作品中费解的地方实在很多,求得正解不容易——阅读古典作品需要耐性,不可指望种种费解之处很快(哪怕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就得到解答,何况,搞清楚费解之处的文本位置以及费解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已经需要费时经年。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乃西方文明的标志性开端,这个开端的开篇就像个布下的迷魂阵——荷马诗作让人费解的地方不少,两部鸿篇的开篇就算得上其中之一。一般的文学史书都会告诉我们:《伊利亚特》是一曲英雄颂歌,《奥德赛》则主要描述惊心动魄的航海历险,有如历险故事的汇集——故事的主角奥德修斯坚忍不拔、足智多谋(或者诡计多端),显得是不同于阿基琉斯的另类英雄……幸好,如今我们可以直接看看诗人自己怎么说。
      
        特洛亚战事是由奥德修斯在战后经历迷途返回故乡后叙述的,因此从时序上讲,《伊利亚特》在《奥德赛》之后;但实际上,《伊利亚特》著于帛书稍早于《奥德赛》。因此,我们先看《伊利亚特》如何开篇(第一卷,1-7行,刘小枫译文,会点儿希腊文的读者,不妨对照希腊文,仔细检查中译文的不足):
      
        愤怒呵,女神哦,歌咏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罢,
      
        这毁灭性的愤怒带给阿开亚人多少苦痛。
      
        把多少勇士的英魂送给
      
        冥神,使他们的尸体成为野狗和各种
      
        [5]飞禽的食物,宙斯的意愿得以实现,
      
        由此从头讲起吧,从争吵、民人的主子阿特柔斯之子
      
        同神样的阿基琉斯相与离■攘臂讲起。
      
        第一个语词“愤怒”似乎就在为整部作品定调,“女神”是诗人假托的讲述者,指缪斯,诗人祈请她告诉诗人接下来的故事(参见2,484—492)。“把……英魂送给冥神”的“冥神”原文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得斯”,但在荷马那里,这个语词指的总是一位神,而非地域,因此不能译成“阴间、冥府”之类。诗人再次提到“勇士们”时,用的是自主代词,直译为“他们”,但这个语词不是单纯的人称代词“他们”,还包含“他们的身体”(尸体) 的意思。对荷马来说,身体才是实在的,心魂反倒是影子似的:第三行的“英魂”与第四行的“他们的身体”(尸体) 的对照是信笔而至抑或寓意玄远,就是一处费解。
      
        再看《奥德赛》如何开篇(第一卷,1-10行,刘小枫译文):
      
        这人游历多方,缪斯哦,请为我叙说,他如何
      
        历经种种引诱,在攻掠特洛伊神圣的社稷之后,
      
        见识过各类人的城郭,懂得了他们的心思;
      
        在海上凭着那份心力承受过好多苦痛,
      
        [5]力争保全自己的心魂,和同伴们的归程。
      
        可他最终未能拉住同伴,尽管自己已拼尽全力,
      
        同伴们自己过于轻狂,终致毁了自己:
      
        这帮家伙太孩子气,竟拿高照的赫利奥斯的牛群来
      
        饱餐,赫利奥斯当然剥夺了他们归返的时日。
      
        就从这儿也给咱们说说罢,女神,宙斯之女哦。
      
        第一行的形容词“游历很多”是个复合形容词,含义暧昧,也可能指“诡计多端、足智多谋”;接下来的“历经种种引诱”的原文同样有两个含义,首先是“漂泊、漂游”,另一个含义是“被诱惑”、“入歧途”。倘若是“漂游”的含义,意思也是“被迫漂游”(参见9,35-40),也就是说,漂泊的行程并非自己选定的;奥德修斯并不像当时的商贾(8,161)、流浪者(14,124),也不像后来的殖民者、探险家、浪漫的漫游者那样随意浪迹天涯,而是一个疲惫不堪的退役军人渴望回到家乡。
      
        “懂得了(他们的)心思”的“心思”这个语词,原文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术词的nous,但在荷马笔下时还是个日常用语,绝非一个形而上学术语,意为“想事情的方式、心灵习惯”(比较6,120-1)。荷马诗作影响了后来的哲学,不等于荷马是个“哲人”(在古希腊,“哲人”是个专门的称谓),因此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个nous译作“理智”——贺拉斯后来刻意让这个语词带有典型罗马人的实际色彩,而非典型希腊人的理智术语色彩,倒是与荷马相符(参见Horaz,《书简》1,2,20)。
      
        “力争保全心魂……和归程”这一句把“心魂”与“归程”连在一起,表明前面的“历经种种引诱”意指“灵魂”受到引诱,从而点题《奥德赛》全篇要讲述的是“心灵之旅”——诗人在这里特别强调这人“自己的”灵魂,所以也有■[奥德修斯之旅]这样的诗篇名(柏拉图的《斐多》被比作描写苏格拉底的《奥德赛》,无异于说《斐多》描绘的是苏格拉底的“心灵之旅”,经历种种引诱的归程)。其实,现有的篇名■(省略■)既非荷马定的、也非后来的古代编辑家定的,而是一种描述的约定俗成:指一部诗篇通过展示一个人的行动来揭示他的性情(内在)。
      
        “心魂”这个语词在这里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其本义是“气息”,由此意指动物性的生命本身,或者生命赖以存活的基础,但并不等同于肉体生命。在荷马笔下,人死的时候,这口“气息”会通过嘴(伊9,409)或伤口(伊14,518;16,505)离开身体。不过,虽然没有身体,“心魂”却有自己的形体(伊23,65,106;奥11,84,205),尽管这形体不过是一种■[影像] (伊23,104;奥11、601,24、14)。读过一点柏拉图的都知道,所谓的“理式”或“相”就与这个语词有瓜葛。
      
        两部诗篇都从吁请缪斯开始,请她叙说。换言之,从形式上讲,这两部诗作都是缪斯在叙说,诗人显得不过是个笔录者。如何理解这种形式?一种可能的理解是:诗人吟诵的不是自己知道的事情,而是缪斯告诉他的,诗人的吟唱无异于缪斯的传声筒,代缪斯发出声音,从而表明了古老诗人的虔敬身份——用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说法,至多可以说是诗人在叙说时有神灵附体(中国远古的诗人与巫医也有瓜葛,参见周策纵,《古巫医与“六诗”考》,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诗人借缪斯之口来讲述,无异于隐藏了自己及其立场——不妨想想柏拉图的作品好些借苏格拉底的口来讲述(我们需要知道:敬拜缪斯神是后来时代才有的)。
      
        说到底,■[史诗]是缪斯的作品,不过,■最初的意思是吟唱者的语词(尤其语词的声音),译作“史诗”未尝不可,但得小心,不可在如今“史学”或“历史”的含义上来理解“史诗”,似乎■是为了记载历史而写的诗篇。在荷马的用法中,■一词的含义很多:“叙述、歌”、“建议、命令”、“叙述、歌咏”、“期望”、“(与行为相对的)言辞”(比如“用言和行帮助某人”,伊1,77;奥11,346),还有“(说话的)内容、事情”、“故事”(比如“小事情”,奥11,146)。与■[叙说]连用,■更多指涉讲述的内容,讲述的外在层面,■则指涉讲述的精神层面(按尼采的看法),或者说内在层面的表达、内在心扉的敞开——也许,■译作“叙事诗”比较恰当,更少误解。
      
        把两部诗作的开篇对起来看,可以发现好几个相同的语词:“人”(伊1,7;奥1,1)—“心魂”(伊1,3;奥1,6)—“许多”(伊3;奥1,3,4)—“苦痛”(伊1,2;奥1,4)—“宙斯”(伊1,5;奥1,10)。倘若把这些相同的语词连起来,简直就可以构成一个句子:人的心魂因宙斯而经受许多苦痛。偶然的吗,抑或表明两部诗作在主题上具有共同性——灵魂与受苦的关联,以至于可以说,所谓“神义论”问题在荷马那里就出现了?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释这些相同语词?
      
        费解——不是吗?抛开这一问题,我们兴许就进入不了伟大诗篇的大门。
      
        还有不那么明显的相同语词,比如《奥德赛》第5行的“力争”与《伊利亚特》第6行的“争纷”,都有与人相斗争的含义——用今天的话来说:既有与外国人的斗争也有与自家人的斗争(或者说: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更为明显的是《伊利亚特》开篇的第一个语词“愤怒”与《奥德赛》第4行的“心力”的相似——“心力”这个语词(也就是后来在柏拉图笔下成为一个关键语词的所谓■[血气])原义为人身上能被激发起来的地方、生命力跳动的地方,感受、意欲的位置等等,与“愤怒”可以说互为表里——血气是内在的东西,发而外则成“愤怒”(索福克勒索笔下的俄狄甫斯就是如此:俄狄甫斯说,连盲先知也会激怒他,所以克瑞翁说他颇有“血气”)。
      
        这些相同之处使得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荷马两部作品之间的关系,何况,两部作品的主题——出征和还乡——正好构成一个整体。与《伊利亚特》开篇第一词“愤怒”对应的《奥德赛》开篇第一词是“这人”,很有可能注意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才在《论诗术》中对比说:《伊利亚特》是关于“激情”的诗,《奥德赛》则是关于“性情”的诗(1459b14)。亚历山大时期,有经学家提出,《奥德赛》不是荷马的诗作——这类经学家因此得了个“分离者”的绰号,然而,即便《奥德赛》不是荷马的诗作,也不等于否定了两部诗作的关联。所以,自18世纪以来,关于这两部作品是否是个整体(以及诗人是否仅荷马一人抑或多人等等),西方经学界又吵起来。
      
        有关联不等于两者完全相同,而是指两者之间的内在勾连。《伊利亚特》开篇一上来就强调了对生活具有破坏性的激情及其后果,《奥德赛》开篇给出的却是一个经历过千辛万苦且鬼点子多多的人的形象。两部诗作的开端概括的毕竟是不同的东西,即便非常相近的事情,讲法也不同。比如,《奥德赛》的开场白中出现了两个神:先提到“太阳神”,然后提到宙斯,奥德修斯的同伴们遭受的灾难被归咎为暴食了太阳神的牛群,对宙斯仅简单提到而已;在《伊利亚特》的开场白中,诗人提到宙斯的惩罚,却没提太阳神。太阳神算是宇宙神,宙斯神则是城邦神,这两类神之间什么关系?《奥德赛》中记叙的奥德修斯的多险历程是否在寓意从宇宙神回归城邦神的过程?尽管《奥德赛》整个头25行都是对缪斯的祷歌,却概述了奥德修斯在十年漂泊中的当前处境,接下来的叙事实际上是从奥林波斯诸神召开会议开始的(柏拉图的《会饮》中阿里斯托芬讲的“圆球人”故事就说到宙斯召集诸神开会,讨论如何对付太阳神忒聪明的后裔们,参见190c以下),宙斯在会上作出政治局决议让奥德修斯安全还乡(26-79行)……奥德修斯的聪明与太阳神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令人费解之处,毕竟,宇宙神与城邦神的关系,在柏拉图那里关涉到苏格拉底问题的要害。
      
        经学家们还注意到:《伊利亚特》一开始就提到阿基琉斯的名字,而且是连同其父亲的名字一起提到的,从而,阿基琉斯的面目(身体)一开始就比较清楚,家族渊源也清楚(与父名的关系);与此不同,《奥德赛》的第一个语词就是“这人”,却迟迟不给出其名,仿佛“这人”没身体,仅仅是个魂影而已——直到第一卷的21行,奥德修斯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到了第八卷,奥德修斯开始返回家园前,诗人才在其父亲的名下来称呼奥德修斯(“拉埃尔特斯的饱经忧患的儿子”,8,18)。即便如此,这名字还不是他父亲给起的……我们不禁要问,奥德修斯这个名字怎么来?有什么格外的含义吗?
      
        这么多费解的地方,我们没法一一看个究竟,在这里仅稍微进一步来看看《奥德赛》开篇处的这个名相哑谜令人费解究竟怎么回事。
      
        阿基琉斯的名字在《伊利亚特》的开篇就与作为名词的“愤怒”联系在一起,从而,阿基琉斯与“愤怒”的关联一开始就摆了出来。与此不同,《奥德赛》开篇十行中没有出现“愤怒”这个语词,也没有出现奥德修斯的名字,似乎“愤怒”与奥德修斯没关系——《奥德赛》开篇第一语词“这人”与《伊利亚特》的开篇第一语词“愤怒”在位置上相对应,不过是一种巧合,倘若要把隐名的“这人”与“愤怒”联系起来,就会被视为妄加猜测、过度诠释。
      
        奥德修斯的名字在第一卷21行第一次出现了,然而是在怎样的文脉中出现的呢?
      
        ……神们怜悯他,
      
        唯独波塞冬,一直心怀怒气,
      
        怒那近似神的奥德修斯,直到他踏上故土。(1.19—1.21)
      
        我们看到,奥德修斯的名字与波塞冬的“愤怒”连在一起,尽管在这里“愤怒”是动词,但与《伊利亚特》的第一个语词“愤怒”(名词)有相同的词干。由此来看,《奥德赛》的第一语词“这人”与“愤怒”不是没关系呵……奥德修斯的名字在这里是承受波塞冬神的“愤怒”的对象,倘若无论作为名词还是作为动词的“愤怒”都指神们的愤怒,就有理由推想,这两部诗作的基调兴许都受这样一个主题规定:世间英雄或王者与神明的正义(惩罚)的关系。
      
        继续读下去,我们就碰到支持这一推想的进一步理由。叙事开始不久,雅典娜就问宙斯,
      
        …… 难道奥德修斯
      
        没有在阿尔戈斯船边,在特洛亚旷野
      
        给你献祭?你为何对他如此恼恨,宙斯?(1,60—62)
      
        这里的“恼恨”是动词■[感觉痛苦、感觉苦恼、恼恨]的不定过去时形式(第二人称单数),与■这个名字有相同的词干;■的主动态形式是“引起痛苦、使痛苦、使苦恼”的意思——换言之,■ 这个名字本身听起来就像是“遭憎恨”的人(亦参《奥德赛》5,340,423;19,275—276、406—409)或“遭受痛苦的人”(参17.567,19.117),简直就是个不祥的名字——开篇隐名的“这人”原来是个“遭受憎恨、遭受痛苦的人”。
      
        看来,《奥德赛》开篇很久不提到(甚至隐瞒)“这人”的名字是诗人故意为之,以便这个名字的露面成为一个过程。倘若如此,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或者问,“这人”如何知道自己的名字的含义呢?
      
        奥德修斯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时,说到诸神中唯独波塞冬对奥德修斯“一直心怀怒气”,在第五卷,我们看到波塞冬的怒气如何施与奥德修斯。
      
        从《奥德赛》的整个叙事来看,故事讲述了两个奥德修斯:过去和现在的奥德修斯,两个奥德修斯的差异及其重新叠合,显得是整个诗篇的机关所在。从而,《奥德赛》的结构可以这样来划分:前四卷主要铺展过去的和现在的奥德修斯之间的差异,整个后半部分(第十三至二十四卷)则展现重新叠合的过程。处于中间部分的第五到十二卷,则提供了差异由之而来的关键原因:奥德修斯经受了神明安排的生命历程。在我们的习惯印象中,《奥德赛》的主题是“漂游”,现在看来得修改这样的印象。《奥德赛》的主题兴许可以说是:本来一体的东西的分裂和重新叠合——开篇提到“这人”而不说出他的名字,就已经暗示了主题:这个人与自己的名字是分离的,此人尚未与自己的名相随。身与名如何叠合为一?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在《奥德赛》中,如此重新叠合展现为还乡的过程,就奥德修斯的心魂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道德自觉得以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这人”自己明白过来的过程。
      
        在第五卷中,奥德修斯被迫乘木筏踏上归程……才在海上航行了十来天,就被震地神波塞冬远远瞧见了。波塞冬知道,一定是天神们改变了注意,决定放奥德修斯回家,如今奥德修斯已经航行到“离费埃克斯人的地方不远”,眼看就要逃离灾难的尽头。怀恨在心的波塞冬对自己说:不行,“定要让他吃够苦头”,
      
        他说到做到,聚合云层,掀动大海,
      
        抄起三股叉,掀起各种旋风……(291—292)
      
        《伊利亚特》的开场仅仅提到宙斯神,唯有宙斯是“义”的体现;《奥德赛》的开场白同时提到了宙斯和太阳神赫利奥斯,似乎“义”也有差异——“高”的义与“低”的义的差异。无论如何,在这里,是波塞冬在阻止奥德修斯的归程,与宙斯的决定相违。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全篇的理解有何意义呢?——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费解,以至于宙斯与赫利奥斯(以及波塞冬)的差异一直被看作《奥德赛》谋篇的一大难题:有的经学家甚至认为,第五、九和十二卷中涉及的波塞冬和赫利奥斯情节对《奥德赛》的主题没什么意义,很可能是不同的口传传统在早期编辑过程中留下的残余——对此,我们还是不要匆忙下结论为好。
      
        诗人转眼间就把场景转到奥德修斯如何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灾难,但诗人首先让我们读到的是奥德修斯的内心独白:
      
        奥德修斯顿时膝盖发软,还有可爱的心,
      
        他万分沉重,对自己豪迈的心志说道:
      
        噢,我这倒霉的家伙,我最终还会遭遇什么呢?
      
        [300]我真担心,神女说过的样样不虚,
      
        她曾说,踏上故乡的土地之前,
      
        我会在海上遭受痛苦;这一切呵眼下就在应验。
      
        宙斯用如此多的云团笼罩广阔天空,
      
        宙斯呵,搅动着大海,股股疾风突涌
      
        [305]各方风云呼啸;这下我肯定惨透了。
      
        那些达那奥斯人幸运得很、实在太幸运了噢,
      
        在辽阔的特洛亚,他们已然为阿特柔斯之子捐躯。
      
        我当时死掉,跟上死亡的劫运该多好,
      
        那时,一大堆特洛亚人用锐利的铜茅
      
        [310]投掷我,护着已经倒下的佩琉斯之子;
      
        阿开奥斯人会礼葬我,传扬我的英名,
      
        可如今,命已然安排我要接受沉闷的死法。
      
        无论死于沙场还是死在别处,都是上天命运的安排。奥德修斯觉得,命运没有安排他死在沙场,战死在争夺阿基琉斯尸体的战斗中(据说此处不是援引《伊利亚特》,而是引自另外一部特洛亚神话系统),从而获得“荣誉”,而是必须在这里淹死,死得没一点儿“英名”。与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相比,奥德修斯倘若要想博得“英名”,就得另打主意了——这里岂不是与《伊利亚特》的战事联系起来了吗?
      
        对我们的问题来说,这一段的关键更在于其形式:奥德修斯的内心独白——自己在内心里面说,或者自己对自己的“心魂”言说。这意味着什么?经学家伯纳德特数过,《奥德赛》全篇共十次奥德修斯对自己内心说话,第五卷中就有六次;十次中最重要的有六次,其中有四次出现在第五卷(298、355、407和464,另外两次分别在第十三卷198和第二十卷17;《王制》中的苏格拉底提到荷马的次数不少,但赞许的地方不多,提到第二十卷17的自言自语乃其中之一,而且两次提到:390d和441b),这又是为什么?
      
        对自己言说,意味着对自己的灵魂言说,从而,自我言说首先意味着灵魂的显现。其次,自己对自己的灵魂言说,意味着身与心两分,从而成为“这人”对灵魂的观照——让我们难免好奇的是,“对自己豪迈的心志说道”的“心志”这个语词,也是柏拉图《王制》中的主导性语词,在分析这个语词时,苏格拉底恰恰引用了《奥德赛》中的一段来证明所谓“有血气的”(第四卷,440e1-4)。
      
        他正这样说着,一个巨浪铺天盖地
      
        可怕地打向他,把筏船打得团团转。
      
        他从木筏上跌得老远,舵柄哩,
      
        也从手中失落,风暴拦腰斩断桅杆,
      
        那由各种劲风浑然卷起的风暴多么骇人哦,
      
        连船帆和帆桁也远远抛进海里。
      
        风暴使他好久沉在水下,瘫软无力
      
        [320]十分迅速地浮出,狂涛的压力实在太大,
      
        甚至神女卡吕普索赠给他的衣裳也沉重不堪。
      
        过了好久他才浮出水面,嘴里吐着咸涩的
      
        海水,而海水则顺着他的头哗啦哗啦流。
      
        尽管如此精疲力竭,他却死死记住木筏,
      
        [325]在波淘中奋力追赶,然后抓住它,
      
        待最终坐到了木筏正中,他才逃离死亡结局。
      
        这一段仅仅为了表现奥德修斯如何与风暴搏斗?明显还有奥德修斯的变化——什么变化?知道自己以前懵然不知的东西:自己是谁。换言之,“这人”的自己(或者说“自我”)是在与波塞冬神的搏斗中现身的。实际上,在整个第五卷,与风暴搏斗与奥德修斯对自己的言说叠合在一起:行为与言辞、心志与言辞的关系在与神们的较量中透显出来。更进一步说,与风暴搏斗展现的是心志与神明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来自奥德修斯的抉择:拒绝了比妻子更漂亮的卡吕普索的挽留,踏上生命未卜的前程——这前程虽然是前行而去,却与奥德修斯自己的“过去”维系在一起,正是与这个已然隔绝了的“过去”的关系才使得奥德修斯重新成为自己。
      
        风暴过后,诸神插手干预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前曾是凡人的伊诺如今是海洋女神,在大海深处享受神样的明亮,这时,她出于同情从波涛中冒出来,愿帮奥德修斯一把。她建议奥德修斯放弃木筏,在她的云雾遮护下穿过汹涌的大海,游到附近的一个小国去。伊诺问奥德修斯(就像雅典娜当初问宙斯):
      
        不幸的人呵,震地神波塞冬为何对你
      
        如此怒不可遏,让你受到这么多的苦难?[5,339—340;王焕生译文]
      
        这是奥德修斯第一次听说到自己名字的双关含义——我们作为听者当然早就知道了(第一卷62),换言之:诗人在第五卷的第四次对自己言说的最后一句是: 
      
        我已经知道,大名鼎鼎的震地神一直怀恨我(5,423)。
      
        这里的“知道”与“认识”就是一回事情,“怀恨”这个动词与奥德修斯的名字同词干,而这里的“我”是其宾语:奥德修斯就是如此发现自己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想,为何《奥德赛》的开篇并未像《伊利亚特》的开篇那样提到宙斯的惩罚性神义,或者说两部诗作就神义论而言的差异在于:神义秩序在《伊利亚特》中一开始就已井然有序,在《奥德赛》中则尚待建成——如经学家西格尔看到的,在诸神会议上,宙斯阐明其神义时用的是现在时和将来时(1.32—41),甚至用“如眼下”(1.35)这样的短语。
      
        在《奥德赛》的整个后半部分,奥德修斯回到故土,但本来熟悉的东西已然变得生疏,他得在这种生疏中努力重新发现自己本来熟悉的东西,或者说重新寻回自己。由于经历了遥远、陌生、多样且无法沟通的异方之域,这种寻回无异于从头来建立自己原来熟悉的生活世界,或者说需要把从他乡得到的东西带进自己的故土。于是,经学家西格尔说:奥德修斯与佩涅洛佩的相认,把这场重新界定陌生与熟悉的事件推向了高潮:与妻子分享自己的奇特经历——充实了自己的人间生活视界的奥德修斯不再漂泊,而是从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生生死死荣枯不息的土地上。
      
        这时,诗人才最终提到取名奥德修斯的缘由:
      
        我来到这片人烟稠密的地方时,
      
        曾对许多男男女女怒不可遏,
      
        因此我们就给他取名奥德修斯。(19.407—409,王焕生译文)
      
        荷马的诗作为西方文学(写作)发明了一项绝技——什么绝技?
      
        善于精巧构思、编构寓意情节的绝技。在索福克勒索的《俄狄甫斯王》的入场戏中,祭司通过■[你知道吗] (43行)这一与俄狄甫斯的名字谐音的提问,一开始就暗中质疑了新王俄狄甫斯是否认识自己的真实面目,让我们想起奥德修斯的“我已经知道,他一直怀恨我”(5,423)。与《奥德赛》一样,《俄狄甫斯王》的整个剧情就是俄狄甫斯之名的解释过程,或者说俄狄甫斯自我认识的过程——索福克勒索在这里发挥的名相与情节的交织,可以说是从荷马那儿学来的,这不妨碍他用得来简直就像是自己发明的绝技——名相寓意可以说是古希腊文学的一大特色,不仅索福克勒索,后来阿里斯托芬、柏拉图也跟着玩名相谜,都是好手,各有奇招,我们在惊叹之余不要忘了:老祖宗要算荷马。
      
      
      延展阅读书目:
      
      [1] 伯纳德特:《弓弦与竖琴:从柏拉图读〈奥德赛〉》,程志敏 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2] 西格尔:《〈奥德赛〉中的歌手、英雄和诸神》,程志敏、杜佳 译,三联书店,2007年。
      
      转自 中国图书评论 2007年第9期
  •     回个家真是难。
  •     漂泊的想回家的人
  •     我甘愿自己从未远行。
  •     奥德修斯,你会忍受无数苦难,于二十年后令人难以辨认地返回家园。 太阳渐渐升起,离开美丽的海面,腾向紫铜色天空,照耀不死的天神和有死的凡人。 我更喜欢伊利亚特。
  •     如此这般走遍人的尽头
  •     奥德修斯是英雄,但也是个奸诈的人
  •     从11号读到了今晚终于结束了,不能不说的确是史诗般的著作,故事情节连贯紧密且跌宕起伏,的确有想读下去的冲动。这是很少接触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完全读完且喜欢的,虽是诗歌词藻的堆砌,也丝毫不影响读者阅读的乐趣。美中不足的是对翻译有略微不满意,但目前也没有发现更好的,留点遗憾也不错。
  •     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
  •     2014.11.9-11.17 9. 《荷马史诗·奥赛罗》 与上卷《伊利亚特》讲述战争过程比起来还是喜欢这本讲述英雄战后回归家园的故事,包括神话内容,讲求善恶有报。诗歌体。一切围绕英雄服务…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居然是“ 当带走玫瑰色手指的黎明女神重现天际之时 ”……
  •     典型的西方英雄,听说读原文就像是站在梯子上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有生之年吧
  •     今天刚看完“神明干预化解仇怨君民缔和平”
  •     回家~
  •     丰富的宝藏
  •     王峰老师课的必读书目。
  •     希腊西游记。宙斯是有多少个儿女。。。
  •     奥德修斯不想回家,佩涅洛佩也不希望奥德修斯归来。
  •     好玩
  •     如果今天的你还没有任何目标,那么明天的清晨,你用什么理由把自己叫醒呢?
  •     【2017.4.1~4.3】(40万字,483页)叙事线索虽然比《伊利亚特》复杂些许,确更为好读,也更多的运用人物讲述的方式来回溯前因后果。叙事起点的模式与《伊利亚特》相同,也是从奥德修斯回乡途中,被神女卡吕普索软禁十年后的某一天写起。最美的女人海伦再度出现,关于此一人物的美学涵义,唐诺在《尽头》中做了专章论述。借涅斯托尔之口,交待了阿基琉斯和特洛伊之战的结局。发现了有意思的一点:奥德修斯被两位神女分别劫持,奥都不会放过与之发生性关系的机会,他的妻子佩涅洛佩独守贞操苦苦等其归来,奥德修斯归乡后仍然怀疑再三,与京剧《武家坡》薛平贵试探王宝钏如出一辙,可见中西男子都是卑劣一般哎。《伊利亚特》只字未提木马计,《奥德赛》借盲人歌者之口,仅用了22行的篇幅描述木马计。
  •     有些价值观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个中人物、事例值得深入研究,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希腊文学,只能说有如沧海一粟,值得学习的还很多。
  •     挺有意思的书,开始读时各类神仙的名字真是拗口又难记。
  •     集体文学之精华,我暂且未能领略其意
  •     与施瓦布的希腊神话相关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小鱼还是很喜欢奥德修斯杀死求婚人的全过程,因此很喜欢再读一遍。
  •     想起去年打开伊利亚特看了几页就想着哎算了吧这怎么可能看完呢……半年了总算一鼓作气看下来了 不过感觉奥德赛确实更好看啊 不过结尾不应该齐声颂赞不死神明的伟大嘛
  •     回家的想法,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而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内容比《伊利亚特》丰富了很多,显然也花了更多功夫在组织结构上。由于口述习惯而沿用的固定形容词与描述对象不相符的bug我也注意到了,比如奥德修斯被野猪咬了后,亲戚们将他“欢乐地”送回家,哈哈哈笑死了。之前没注意翻译问题,直到看到教材中引用的译文,感受一下“有翼飞翔的话语”和“长着翅膀的话语”,所以一下觉出王焕生译本的好,优雅、肃穆。还有真受不了奥德修斯一路向牧猪奴、儿子、奶妈、妻子隐瞒自己身份,但是都快结尾了直接和他老爸相认就行了呗,又是装说自己是一大串名字的异乡人,耐心已用尽。
  •     论可读性还是这本好读,毕竟情节丰富多了,还开始打乱时间线进行叙述。但窝就是偏心伊利亚特,那个场面想想就心碎,奥德赛就算一本的冒险小说吧。
  •     她像是永生的女神,星巴克的标志就取自海妖塞壬。
  •     回家与复仇
  •     关于荷马史诗一直作为经典吟唱,在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究竟发生过什么。奥德赛的归途让人似乎看见了那个人 那场梦 那雄伟壮阔.
  •     讲故事这门手艺,在古希腊时已经炉火纯青了。没有阻碍也没有拖沓。纵使原本知道这个故事而且反对奥德修斯对宾客的残忍,但在剧情高潮时不禁为主角担忧,对反派仇恨。
  •     读的是陈中梅译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