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涅阿斯纪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民间文学 > 埃涅阿斯纪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2
ISBN:9787020030408
作者:维吉尔
页数:371页

内容概要

作者:(古罗马)维吉尔 译者:杨周翰

书籍目录

译本序
——维吉尔和他的史诗《埃涅阿斯纪》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附录:
特洛亚与希腊世系表
卷七至卷十二两军对垒表
专名索引

作者简介

《埃涅阿斯纪》是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本初版于一九八四年三月,这次趁将其收入《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之机,又对全书进行了审读,所查少量论误均作了挖改处理。序文详细介绍了维吉尔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一篇出色的学术论文,特予保留。

图书封面


 埃涅阿斯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诗人就是诗人,虽然此书是奉命而作,带有对屋大维的赞颂,但与当时罗马其他赞颂政治家的诗所不同的是,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充满忧郁的悲观,对命运的信仰。诗人相信造成痛苦的恰是生命中那无法被自己掌握的命运,他无法改变命运,所能做的只是尽量过好的生活,而其他的只能由神来决定,正如埃涅阿斯在安慰同伴时所说的那样:“我们忍受过比这更难以忍受的痛苦,神会结束这些痛苦。”特洛伊被攻陷是命运,埃涅阿斯无家可归、到处漂流是命运,狄多为爱而饮刃自焚也是命运。诗人是悲观的,尽管最终埃涅阿斯率部找到了安身之处,但是其中依然掩饰不住维吉尔对命运的绝望。
  •     在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埃涅阿斯纪》这部史诗里我们不谈战争,不谈历史,不谈英雄。我们把目光投到在这部史诗中的牺牲品——爱情上面。在特洛伊战争后埃涅阿斯逃难到了北非繁盛的迦太基,遇见了北非女王狄多,两人互相爱慕并坠入爱河,最后阿涅阿斯却因不愿放弃自身肩负的建国之务,忍痛离开狄多女王。狄多女王无法接受爱情的打击,选择了自杀作为最终归路。爱情,是炽热的,单纯的,自私的,或可以是无坚不摧的,也可以是一碰就碎的。狄多把自己的生命雕塑成这段爱情最后的纪念品,埃涅阿斯坚定转身,开拓帝国,为这段爱情画上一个悲伤残酷的句点。后来的读者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或痛惜这可怜的女王,或笑这痴情的女人。假设各种如果,似乎想要在这些无法实现的设定中逆转这段崩溃的爱情。狄多女王的爱情炽热真诚,她为爱情献出了生命。但埃涅阿斯的爱情也同样炽热真诚,只是他找到了生命中更重要的能跨越爱情的事情。其实爱情里面并没有谁对谁错,当初一切允诺付出都是你情我愿的,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不能责怪谁,毕竟这个结果是双方共同经营出来的。狄多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段爱情描上如此沉重的一笔,她可以重新走出阴霾,继续经营她的繁盛的国家。可每一段爱情里的主角只有局中人自己,我们不能保证狄多能重新站起来,狄多自己也不能保证。 如果人生像一份麦当劳的超值套餐,那么爱情可能就是里面的蘸薯条用的番茄酱。没有番茄酱薯条还是好吃的,超值套餐还是超值的。可人生不可能是一份麦当劳的超值套餐,不喜欢就换一份,没兴趣就换一家。可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爱情并不定义着全部。两个人在一起,爱情会蒙蔽了双眼,对方的一切都被理所当然地接受。但时间这个东西除了是“能治愈一切”的异能者,它还是个无情的揭发者,它逐渐把两个人的缺点暴露出来,然后逐渐累加到一定的程度,继而进位为放弃或习惯。能习惯固然好,这时候的爱情便升华到另一个阶段。可不能习惯呢,厌倦,不理解,争吵便入汹涌而至,直至把两个人之前建筑的一切摧毁,露出大家都无法接受的狰狞面目后各奔东西。两个人一直走下来,所谓灵魂的契合,化学反应的碰撞,都得承受各种或来自自身或来自生活的考验。即使狄多女王和埃涅阿斯在那一刻两个人都没有放弃对方,可未来呢?无法揣测的爱情又能带他们走多远?回到当下,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揣度猜测。两个人之间变得可赤裸相见,却无法敞开心扉。就像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的三个主角,享受黎明前的放纵,隐藏着自己,灵魂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冷,爱情在人与人之间悄然出现,却微薄得一吹就散。《爱情万岁》里唯一不万岁的就是爱情。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甜言蜜语,却知大爱无言,大言稀声,情话如此多,真心实意又有几许。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爱情似乎变成了一味摆脱寂寞孤单的良药,可是为什么有一天你会觉得你必须和另一个人分享,你才不会寂寞呢?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独享的快乐,变成了两个人的负担。我们总是说不再相信爱情了,把它看成洪水猛兽,却依旧在心底对它隐隐期待,何其病态。比起今日的我们,无论狄多或是埃涅阿斯在这场爱情里都是那么的勇敢,他们曾经爱得无比坚定,纵使最后两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放弃了这段感情,可这一下放弃也是如此潇洒坚决。我们抛下狄多女王的死,抛下埃涅阿斯的不告而别,其实这个结果会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如果杰克没有沉入大西洋海底,如果爱德华没有回到山上把爱与思念化成每一年的雪,如果每一个故事都能像贺岁电影,那么爱就不可能如此的刻骨铭心。如果注定那个他或她只是生命中一个经过的场景,再不舍都不能再驻足了,的确会有那么一些人住进了心中,可还有一些人最后却变成一张张堆在角落的照片,蒙上无感情温度的灰尘。总有很多路是要一个人走的,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日子有来有往,一个人也可以很浪漫,明天或许能抵达更灿烂的彼岸。从为爱心碎的狄多,不告而别的埃涅阿斯到今天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爱情,信心真的有被打击到了。爱情变成了一场赌博,十赌九输。可是为了一局的翻盘,我还是愿意倾尽全力,在这个渐渐冰冷麻木的时空,找到那一个值得我倾尽全力的人,写一段两个人的灿烂。纵然生活会快乐也会寂寞,明天也请好好地过。
  •     ·诗人维吉尔 我想我最终还是做不成学术的。就像小时候看《红楼梦》,心里不屑的话总是老老实实写在试卷上,例如“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以及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种种腐朽罪恶,同时歌颂了真善美和叛逆者朦胧的进步思想”。后来看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考证出来黛玉应当是投水自沉,宝玉应当定风波最终与湘云重逢:老先生的为人与作风是我一直尊敬仰望的。但是心上总念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那,每次翻到这里总是抵不住一阵发怵;想起林黛玉时,除了那似蹙非蹙、似喜非喜的眉目眼波,便是这声“好”让人久久逃不开。这一年半读的书里只是少有这种打到心里去的东西,前些时看复旦一位学姐说,多少学术、文学研究的评论的理论的看下来,总不复读《金瓶梅》看到西门庆哭李瓶儿的感动。西门庆不过是个胡作非为的纨绔,最丑最恶的反角就是他,然而他“在房里离地跳的有三尺高,大放声号哭”、念着“我的姐姐”的时候却也真的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我怎生忍得!宁可我死了也罢”的真情真意的男人。  我们评价兰陵笑笑生是伟大的作家,不仅仅是他重现的黑暗时代世间百态,有多少隐约写作的发微义理,有多少政治哲人的审慎讥讽;更在于此,此处人性本真,此处即使隔着千百年,读来还是揪着人心。我以为维吉尔也是如此。  出于这种心情我相信狄多爱埃涅阿斯,与阴谋、政治没有关系,跟伊壁鸠鲁也没有关系,甚至这爱情能否得到回应也没有关系;不知道是否同神意有关,也来不及去想命运的意图。当我们深陷其中的时候,快乐本身是真实的,痛苦都是。当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只要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爱情就是。同样出于这种心情我始终觉得,就算在爱情诗上,维吉尔是比卡图鲁斯更好的诗人。  安娜是不信神的唯物主义者吗?是伊壁鸠鲁哲学的信奉者吗?我不确定诗人创造这个人物的意图,也不能接受学者对她的解读。我以为安娜的存在只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爱情从来不是她一个人的爱情,被爱火折磨的女人一定要有某处出口。恋爱中的少女同情人见面之前对着镜子换了几次发型、几件衣服,多少样首饰戴上又取下、鞋子一双双审视了多久,这些事情她的情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但是看着她对着镜子纠结不下、陪着她作出选择的朋友知道:因此我们知道,因此爱情也被我们知道。安娜这个形象是为狄多、更直白的说是为狄多的爱情存在,成为维吉尔第四卷表现爱情的第一个手段。  接着是狄多一个人的辗转难耐与不安——“狄多领着埃涅阿斯穿过城市中心,指点给他看腓尼基人如何富庶,指点给他看正在建造的房屋;她想要说些什么,但说了半句又不说了;接着她要求他夕阳之下再来赴宴,在筵席上她着了迷似的说她还想听一遍特洛亚的苦难,当埃涅阿斯再次叙说的时候,她侧身倾听着。当客人散去,月色也渐渐暗淡,星辰落下,催人睡眠的时候,她独自一个留在空荡荡的厅堂里,斜倚在他留下的榻上愁闷着……”莎士比亚不也是这样设计苔丝蒂蒙斯爱上奥赛罗的吗?   没神魂颠倒就不是爱情,没痛彻心扉就不是爱情,起码不符合我们对文学中爱情的期望。狄多的痛苦暗示着埃涅阿斯的选择,罗马的使命与责任重于一切。诗歌的阅读者在咀嚼狄多的痛苦时,在“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特洛亚人从全城各处匆匆忙忙地跑出来,就像一群蚂蚁,想到冬天快来了,去抢一大堆谷物,把它搬放在巢穴里那样,它们排成一条黑线,穿过田地,在草丛中沿着一条窄路搬运着掠夺来的东西,有的用肩膀使劲推着巨大的谷粒,有的殿后,鞭策着一些落伍者,整条小路呈现一片热烈的劳动场面”中,想象、欣赏高墙上的女王狄多——她披散着卷曲的金色长发,把最高贵的深红色穿在身上,白皙的足裸着,一步步走上城墙,日光投下长长的影子。眼看着爱人离去,但是除了远望、除了任痛苦撕扯她没有办法。   当我们把狄多与她的爱情悲剧放在“对城市所有的义务高于一切其他事物之上,即使强烈的爱情也不例外……对金色的罗马负责,是一切美德之中最为高贵的美德[ 《西方人文史》]”下,她的痛苦更厚重,也更适宜我们享受了。维吉尔的伟大就在于使这种价值或行为准则进入读者脑中而不受排斥,他成功地劝服我们投身金色的帝国而毫无怨言,接受他忧伤而又有节制的智慧。   “这些让人落泪的,同样也是希望所在:此画如是,此诗如是。史诗并不在于告诉我们历史是好或坏,而是展示历史的复杂性以激起更纯粹更激烈的情绪。我们因此得到更深层的安慰,就连悲伤本身都成为一种欲求。”( Adam Parry,The Two Voices of Virgil's "Aeneid"翻译了一小段,给这里结尾很合适 )   ·罗马人维吉尔   维吉尔的忧伤还来自于他站在共和国与帝国的节点上,但是他成功地将个人的忧伤升华成一个民族的骄傲。他“[ 《西方人文史》]创造的埃涅阿斯既是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又是罗马人,既是古代人又是现代人,既是一个当代的阿喀琉斯和奥德赛,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人”,埃涅阿斯是一个“能够创造整个文明”、“可以在自己身上书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英雄。我们站在不同的时间对事件的感触就相异,在发生的时间去看一切都是偶然和不定,在历史的时间去看,一切都是必然和确定。维吉尔身处历史的时间,但却描述着发生的时刻,埃涅阿斯因为“他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别人”成为维吉尔英雄,因为维吉尔创造英雄的时候是谁做到这一点已经成为历史事实。      其一(卷四)219~278“我的儿,你去把西风唤来,展开你的翅膀,到特洛亚王子那儿去,他现在滞留在迦太基,置命运注定他将统治的众多城市于不顾,你赶快飞越太空,把我的话转告给他。他美丽的母亲向我保证过的不是他现在的这种行径,他母亲也不是为了他今天这样才两次从希腊人刀兵中把他救出来的;而是要他有一天统治意大利,英主辈出的意大利,武功煊赫的意大利,要他繁衍高贵的特洛亚血统的后嗣,并把全世界置于他的法律之下。如果对这样光荣伟大的事业他都无动于衷,如果他自己不肯努力去赢得赞美,难道作为父亲他就吝啬得不肯让他儿子阿斯卡纽斯统治罗马的城堡么?他想做什么?呆在一个敌对民族里不走,他指望什么?他不想想阿斯卡纽斯的子子孙孙和拉维尼乌姆的田野么?”   其二(卷十)1~15“我当初禁止意大利人去和特洛亚人对阵,为什么你们不遵守反而违反我的禁令?是谁挑起这方或那方的恐惧心理而让他们拿起刀枪走上战争的道路?正当打仗的日子是会到来的,但是催促不得,将来凶狠的迦太基会在阿尔卑斯山上冲出一条路,冲进罗马城堡,给他带来浩劫,到那时你们可以随意,以恨还恨,互相掠夺。”      这两处都是尤比特的话语,尤比特之所以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全能的尤比特的所知是维吉尔的所知历史,而在埃涅阿斯看来是未知命运——而这样的时间优势造成尤比特对埃涅阿斯的指责,故而完全是强加的。   “呆在一个敌对民族不走,他指望什么?”,迦太基与罗马的敌对在维吉尔看来是已知的事实,因为布匿战争已经发生,对当时还应该称作”特洛伊人“则不然。此处似乎出现了时间和逻辑的错乱:正是尤比特的神意使埃涅阿斯离开狄多,狄多才说出”我们这两族之间不存在友爱,也决不联盟。让我的骨肉后代中出现一个复仇者吧,让他用火和剑去追赶那些特洛亚移民“;原本这些可以不发生,而且在尤比特说话当时并未发生。以维吉尔的时间出发,迦太基和罗马的敌对已经发生,狄多的结局便必然是死亡。与罗马人的命运作对的人必须去死,哪怕他们的死是为罗马文明付出的不可或缺的代价。对金色的罗马负责,强烈的爱情也必须让步,哪怕这一过程是令人痛苦的,但是罗马的英雄既为未来而生,对过去和未来唯有舍弃一途。[ 《西方人文史》]因而狄多之死同样是诗人制造的一个错乱。虽然她“并非命中注定要死,又不该死”,但其实维吉尔哪里给了她除却死亡之外的结局呢?   命运尚未展开的时候,历史的必然也只能以偶然的面目出现,维吉尔这样的叙述,带给罗马人的是命运注定的、上帝庇佑的骄傲感和使命感。·政治哲人维吉尔阿德勒的《维吉尔的帝国》近年新译之作,幸得一闻,那里是对维吉尔政治哲人身份的解构。维吉尔的忧伤是哲人的忧伤,但他的超越在于他不止于一个像卢克莱修那样的自然哲人。 老教授皮斯说,“我相信维吉尔曾逐渐明白,快乐主义哲学的愉悦只能是个人的——隐居生活(伊壁鸠鲁残篇551 Usener)应该非常合宜于他,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被这些哲学提升至伟大状态。”[ Pease,Publi Vergili Maronis,,页38,注289。]当我们站在这个视角去理解维吉尔的英雄时,新的发现出现了——埃涅阿斯的幸福根源于对物性的无知和[xviii]对奇妙形象的响应:“虽然不懂,但他感到惊奇,这些事物令他愉悦(8.730)。”对事物本身、对真理一无所知,对大多数人的愉悦而言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在那里有万事皆堪落泪,有关于人类生活之令人哀伤的真相。但带着某种经过恰当形塑成的无知,大多数人至少可以有正当的愉悦,而且,其正当的愉悦可以使他们保持和谐,从而可以为少数人的幸福提供一种条件。”维吉尔为大多数人创造的便是这样无知而又幸福的生活。我们可以只享受这样的生活而不必多想,也可以投入他那样忧郁的思考。我既没有后者的天分,又偏偏因为维吉尔已经走出了前者,我只是想着他可能有的痛苦、忧伤、徘徊和为我们的创作。我并不惊奇,仿佛也不是不懂,只是享受着忧伤的愉悦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似乎是唯一的中文版凑合罢
  •     LZ以荷马和奥维德为标准去评判维吉尔,得到后者的叙事不如前两者的结论不足为怪。如果以维吉尔为标准去要求别人,那么荷马的故事也一样能挑出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我就觉得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形象并不比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立体,而且奥德赛的故事也不及埃涅阿斯纪那么浑然。
    对于命运对埃涅阿斯的限制,LZ不去考虑更合理的解释,也即诗人需要一个这样的主角,却以埃涅阿斯不够洒脱(换句话说,不够讨LZ的喜欢)为由来否定作者的叙事能力。窃以为埃涅阿斯的顺服与挣扎,以及这些给他也给读者带来的痛苦,承担着对人类历史本质的思考,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认为维吉尔自己不知道他的埃涅阿斯不会那么讨人喜欢,恐怕是太小看人了。
    至于LZ假设维吉尔和奥维德都以荷马的狄俄墨得斯为标准来写这个人物,且以是否符合荷马的塑造而非是否适应两人自己的作品需要为评判高下的标准,这个,呵呵,就更不公平了吧。。。
  •     罗马故事扯谈录 维吉尔想象力真是丰富 把罗马编的太好 怪不得病逝前想把它烧了
  •     说句非常不争气的话,我可以为了狄多放弃整个罗马
  •     这几年上过的课到现在才慢慢缝进来
  •     维吉尔是但丁最推崇的诗人没有之一。书里特洛伊战争后主人公逃难遇见自己的爱情。世间的真情却往往只是一霎那,埃涅阿斯注定是个悲情英雄。不由想起仓央嘉措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你看的应该是曹鸿昭翻译的版本。我看得这个版本没有卖的了,从图书馆借来看得
  •     人间一切都引我伤心落泪。
  •     一直想找狄多和埃涅阿斯那出戏剧 有空先把这个坑填了再说
  •     为了狄多
  •     不读这个,神曲简直读不下去。愤而读之。。。比神曲强多了
  •     虽然不是诗体的翻译,但是译笔流畅优美,还是非常棒的译本,多少年前的一部史诗今天读起来已经能够唤起某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大概唯有经典具有这种力量吧
  •     Dido
  •     这本书找了很久才找到,很好的一本书.
  •     语言真是一道大坎。留下的只有故事情节而已。
  •     女神撕逼是最好看的
  •       Norwegian Wood
      
      
      他的长矛——那挪威山上采伐来
      可做巨型旗舰樯桅的巨松
      比起来就只是一根细枝短棍——
      金发燊译弥尔顿《失乐园》第一卷,第292—294行
      《失乐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册,第15—16页
      
      有趣的是弥尔顿描写的是被上帝逐出天堂的撒旦,他的长矛“用来支撑蹒跚的步履”,而《埃涅阿斯纪》中瞎眼巨人波吕菲姆斯Polyphemus拄着的“一根截短了的探路的松枝”正是“用来稳定摇晃的步履”。
      
      他的话刚刚说完,只见从山顶上牧羊人波吕菲姆斯本人拖着巨大的身躯在羊群中像往常一样走向海滨,好可怕的一个怪物啊,丑陋、硕大无比,惟一的眼睛已经失明。他手里拄着一根一根截短了的探路的松枝,并用它来稳定摇晃的步履;毛茸茸的羊群伴随着他,这些是他苦难中惟一的安慰,只有它们能给他一点欢乐。
      杨周翰译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三卷,第655—670行
      《埃涅阿斯纪》译林出版社,第77页
      
      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恰好地体现了弥尔顿来源自维吉尔和更早先的荷马。
      在《奥德赛》中,库克洛普斯(Kuklops,即Kuklopes的单数形式,特指波鲁菲摩斯Poluphemos——被奥德修斯捅瞎者。Poluphemos或译波吕菲姆斯。)树段截成的手杖让人联想到“配备二十枝划桨的黑船上的桅杆”。
      对于熟悉造船和航海的荷马(或奥德修斯)来说,用桅杆表示树段的长短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从“树段”、“桅杆”自然就到了“海船”。
      
      库克洛普斯睡躺的羊圈旁横倒着一根
      粗大和青绿色的橄榄树干,被他截砍,以便
      风干后作为手杖使唤,看来总有一根
      桅杆的长短,矗指在宽大、乌黑的货船上,
      配备二十枝划桨,穿行在汪洋大海——
      这便是树段的长度,用眼睛判断
      陈中梅译《奥德赛》第九卷第319—324行
      《奥德赛》译林出版社,第270页
      
      长矛/手杖与树段/桅杆这两者在诗句中构成了明显的比较关系,它给予读者的印象是一种对等可比概念。不过从逻辑上来看,就两种事物之间关系而言,可以适用于任何其它事物;但是,由于这两种用于比较的事物是认识的客体,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集中反映出某些具体的观念,或者说诉诸于心智;又因为这两种事物通过一种抽象的关系(其对等的意义上)彼此联系于阅读时序中,读者势必从诗句中所出现的两种事物的这种联系中,激发出一种意象,尽管这种意象还是模糊的,不那么确定。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意象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因为存在着感知的连环,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流传下去。当读者再次阅读到类似的比喻时,通过不可避免的联想过程,意义尚未明确的长矛/手杖与同样含义不定的树段/桅杆之间的关系便以不同于我们平时能见到的那种普通树干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奥德赛》《埃涅阿斯纪》中的那些字句而带来的烙印,这种印象非常迅速地出现在读者的头脑里,使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分析由比喻本身所迫使他作出的理智意义上的调整反应。简言之,读者面临着过去的印象而无法自拔、搅扰其中,而罔顾《奥德赛》中是将桅杆般粗壮高大的树段制成了手杖,《失乐园》则是将长矛与巨大松树制成的桅杆相比。
      
  •     终于读完了,果然印象最深的只有the passion of Dido……个人感觉还是最喜欢Odyssey里的千里归家路。
  •     这是从英译本翻译过来的
  •     终于又用法语读完了一本
  •       他的长矛——那挪威山上采伐来
      可做巨型旗舰樯桅的巨松
      比起来就只是一根细枝短棍——
      ——金发燊译弥尔顿《失乐园》第一卷,第292-294行(《失乐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册第15-16页)
      有趣的是弥尔顿描写的是被上帝逐出天堂的撒旦,他的长矛“用来支撑蹒跚的步履”,而《埃涅阿斯纪》中瞎眼巨人波吕菲姆斯Polyphemus拄着的“一根截短了的探路的松枝”正是“用来稳定摇晃的步履”。
      他的话刚刚说完,只见从山顶上牧羊人波吕菲姆斯本人拖着巨大的身躯在羊群中像往常一样走向海滨,好可怕的一个怪物啊,丑陋、硕大无比,惟一的眼睛已经失明。他手里拄着一根一根截短了的探路的松枝,并用它来稳定摇晃的步履;毛茸茸的羊群伴随着他,这些是他苦难中惟一的安慰,只有它们能给他一点欢乐。
      ——杨周翰译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三卷第655—670行(《埃涅阿斯纪》,译林出版社,第77页)
      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恰好地体现了弥尔顿来源自维吉尔和更早先的荷马。在《奥德赛》中,库克洛普斯(Kuklops,即Kuklopes的单数形式,特指波鲁菲摩斯Poluphemos——被奥德修斯捅瞎者。Poluphemos或译波吕菲姆斯。)树段截成的手杖让人联想到“配备二十枝划桨的黑船上的桅杆”。
      对于熟悉造船和航海的荷马(或奥德修斯)来说,用桅杆表示树段的长短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从“树段”、“桅杆”自然就到了“海船”。
      库克洛普斯睡躺的羊圈旁横倒着一根
      粗大和青绿色的橄榄树干,被他截砍,以便
      风干后作为手杖使唤,看来总有一根
      桅杆的长短,矗指在宽大、乌黑的货船上,
      配备二十枝划桨,穿行在汪洋大海——
      这便是树段的长度,用眼睛判断——陈中梅译《奥德赛》第九卷第319—324行(《奥德赛》,译林出版社,第270页)
      长矛/手杖与树段/桅杆这两者在诗句中构成了明显的比较关系,它给予读者的印象是一种对等可比概念。不过从逻辑上来看,就两种事物之间关系而言,可以适用于任何其它事物;但是,由于这两种用于比较的事物是认识的客体,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集中反映出某些具体的观念,或者说诉诸于心智;又因为这两种事物通过一种抽象的关系(其对等的意义上)彼此联系于阅读时序中,读者势必从诗句中所出现的两种事物的这种联系中,激发出一种意象,尽管这种意象还是模糊的,不那么确定。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意象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因为存在着感知的连环,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地流传下去。当读者再次阅读到类似的比喻时,通过不可避免的联想过程,意义尚未明确的长矛/手杖与同样含义不定的树段/桅杆之间的关系便以不同于我们平时能见到的那种普通树干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奥德赛》《埃涅阿斯纪》中的那些字句而带来的烙印,这种印象非常迅速地出现在读者的头脑里,使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分析由比喻本身所迫使他作出的理智意义上的调整反应。
      简言之,读者面临着过去的印象而无法自拔、搅扰其中,而罔顾《奥德赛》中是将桅杆般粗壮高大的树段制成了手杖,《失乐园》则是将长矛与巨大松树制成的桅杆相比。
      
  •     非常喜欢埃涅阿斯与狄多女王的爱情段落,还在读书会上朗读过这些篇章。
  •     cool book why say that
  •     维吉尔在后面的战争部分才开始发力,写的相当好看,前面的部分就像乏味的裹脚布,里面杀不完的两岁的羊让我很在意,动不动杀个几百头真的大丈夫?
  •     啥啊,不懂
  •       我看得是德国中世纪作家Heinrich von Veldeke (约1200年前后)改写Vergil的『Aneas』,实际上他是综合了Vergil的作品和古法语的改写本。
      
      Veldeke的改写,反转了Dido在Vergil那里的形象,成了一个只为“爱”的女人。Dido唯一的失败就是她在爱情上的失败。而与之相比较的,就是Aneas和Lavinia之间的爱情。
      
      Dido的爱情失败在哪里?因为没有神的眷顾和准许?这只是其一。Dido和Aneas的爱情也开始于源于美丽外表的“爱的一瞥”。在之后的一次狩猎旅行中,因为大雨二人和众人失散而有了树下避雨一幕。此时的Eneas被击中了,但多半是通过身体上的诱惑被击中的。这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结果。
      
      Lavinia和Eneas的爱情亦开始于惊鸿一瞥。之后的日子里,二人都陷于对爱情痛苦的灼问中不能自拔。这在和Dido的故事里是没有的。Lavnia甚至还给Eneas写了情书,用文字表达了爱情。没有经过深思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爱情是一种认识,不仅仅是身体的感官刺激,这就是作者的爱情观。
  •     杨老似乎很喜欢用“是……的”这个句型。“你们是没有哪天会被人遗忘的”“却也是毫无用处的”——类似“98年XX也是很大的”
  •     哈哈,作者好可爱,其实我也觉得很多时候大家过分赞扬一本名著了,更多的时候是不懂装懂,为了说明自己很高深而夸赞一本书,看了那么多正经的评论,这位作者的评论最随心了,我喜欢!
  •     古罗马为数不多的经典~~
  •     罗马神话称特洛亚,希腊神话为特洛伊 这话有问题 古希腊语
    τροίαι(|复) τροία(单)古拉丁语 troiae(复)troia(单)音译都应为特洛亚 而特洛伊的译法是英语Troy的音译
  •     快进货吧,有很多人都想买,我们是在等的受不了啦,求求你,行行好吧!
  •     经典。大师自然是有漏洞的。
  •     漂亮的翻译。
  •     荷马史诗的雷同之作,很多场景是致敬奥德赛。战争场面不如伊利亚特,历险不如奥德赛
  •     这本书是论文?与爱情有什么关系?
  •     How bravely they fought and how fiercely they love....记那一趟地狱游记
  •       埃涅阿斯纪,要不是有谷歌输入法的帮助,我还是不能记住这个奇怪的名字。据说这本书讲述的是罗马先祖的历史,我却只记得罗马的开国祖先是关于狼孩什么的。后来读了这部史诗才知道埃涅阿斯比他们还要早很多。西方的史诗,毋宁说史诗(诗经中的某诗)是不怎么好读的,还好翻译的作者把它处理成“诗句+小说”的形式,如果你只想读个大概又可以向人吹嘘自己读过此书,可以挑着那些诗句线索读完即可。宏大的叙事有时真的可以催人忽略,于是诗人有意无意地在其中穿插了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蒂朵女王为了埃涅阿斯而自杀,并种下千年的诅咒。看来我还是不够全身心的投入去看的缘故吧,我在感动的预设心理下也仅仅激起了些许的涟漪。还是老师说的对,古人过富于感情了,竟然在此文字前潸然泪下。千年后的我触动的情感也算得上是一种现代人的呼应?而当埃涅阿斯终于杀死了苦苦哀求的对手时,我读到了友情的力量,而没有感受评论家们所说的一些负面的批评。
      你要想着我的勇气,而运气之类的事情,你还是去请教神吧。
      
  •       
      戴朵已经倒伏在利剑的吻上。
      秋天的火焰,只留下诅咒
      灰烬和无尽的虚无。
      除了她,还有谁会殉情而亡?
      
      不,她们所殉的,不是丘比特的
      卑鄙伎俩,并不是爱情,令她们香消
      玉殒。
      凶手是谁?谁手中握着寒光?
      
      谁隐藏在黑夜之中,等着给亲密的人
      致命的一击?谁给了她孤独
      冰冷和无尽的绝望?
      埃涅阿斯,等着你的,真的是罗马的辉煌?
      
      苍白的鬼魂拒绝回答。冷冷的风卷着落叶。
      是风吹落了,她们。是风,吹落了她们。
  •       博尔赫斯对维吉尔的赞美勾起了我读《埃涅阿斯纪》的欲望。细看每个句子都是用心的推敲的杰作。精美,工巧。用文学巨擘形容他一点不过分,但习惯于根据作品的历史作用而非美学价值对文学作品加以取舍的做法使其被渐渐忽略。
      
      ——不说古希腊人乘着夜的间隙进入特洛伊城,他说是利用月光的友好,静谧;“特洛伊城已然逝去”这种形容让人怎不唏嘘;“诸神对命运作了不同考虑”来解释命运的多舛;他没有谴责人的好战的疯狂,温柔的说那是“对铁的钟情”。他像诗人一样平和的对世人讲述着,下笔的审慎并不影响叙述的流畅,在语言的国度里,他是皇帝。看他写的诗句,会感激,感激这个逝去的作家告诉我有如此美秒的修辞。
      
      书越看越发现,总有新鲜广阔的领域让自己兴奋、焦虑。
      我的好奇心,我的认知盲点。
      
  •     较强的理性意识,集体意识,责任观念和自我牺牲精神
  •     = =b……
  •     不是不出名~~在欧洲是文学经典 hommer的iliad Odyssey有同样的文学价值~~
  •     我强烈请求工作人员去催催出版社,加印吧,我实在等不及啦!谢谢
  •       诗人就是诗人,虽然此书是奉命而作,带有对屋大维的赞颂,但与当时罗马其他赞颂政治家的诗所不同的是,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充满忧郁的悲观,对命运的信仰。
      诗人相信造成痛苦的恰是生命中那无法被自己掌握的命运,他无法改变命运,所能做的只是尽量过好的生活,而其他的只能由神来决定,正如埃涅阿斯在安慰同伴时所说的那样:“我们忍受过比这更难以忍受的痛苦,神会结束这些痛苦。”
      特洛伊被攻陷是命运,埃涅阿斯无家可归、到处漂流是命运,狄多为爱而饮刃自焚也是命运。
      
      诗人是悲观的,尽管最终埃涅阿斯率部找到了安身之处,但是其中依然掩饰不住维吉尔对命运的绝望。
  •     某人叫我把这个的拉丁文原本背下来······
  •     神力人力约各占一半.而人写的书,自然多描写神力.
    相反如果是神界写的书,可能人力也是主要描写吧.
  •     善良痴情的女人大部分永远是爱情的祭品,只有一小部分重头彩遇到了真爱自己的男人。希望书和评论一样精彩。
  •       维吉尔老头是但丁老头最推崇的诗人,这俩老头真是意气相投。
      个人之见,从文本内涵角度来看,后世丰富于前世是不可逆的趋势。当然,文人一直有复古的心理,总以为先圣之书便是完美的。这是历代文人以其新思想附会的结果。原始文本一定是单纯的,过了一百年,便复杂一些,五百年后就又出现了新世界。
      譬如荷马史诗,不过是民间诗人百年来创作的心血结晶,要说有些意义,也是在全人类的奋斗与发现层面上所言。
      《伊利亚特》的关键词:愤怒、中止
      《奥德赛》关键词:探索、发现(这么耳熟?)
      维吉尔传承了荷马以来的传统,正像古罗马文明延续古希腊文明的精神核心一样。然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就不单单能用几个词概括了。很复杂。同样,千年之后的但丁的《神曲》,作为《埃涅阿斯纪》中冥府一幕的拓展,文本中蕴含的深意便更无法说清楚道明白了。
      《埃涅阿斯纪》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故国失落后海上漂泊寻找新王国之土地,颇似《奥德赛》;第二部分是埃涅阿斯带领的特洛伊人在意大利地界上与原住民的冲突以及胜利,又有些像《伊利亚特》。但综合而言,维吉尔借鉴了荷马的叙事结构,可谓“荷马遗风”,但精神实质是完全不同的。
      看书完璧,写三条:
      1、《埃涅阿斯纪》著述的目的,是颂扬罗马民族的始祖——埃涅阿斯。这是诗人独立创作的民族史诗。换句话说,维吉尔其实是屋大维的御用文人,本史诗多数部分是为罗马帝国增添光荣的。
      2、《埃涅阿斯纪》带有传奇文学色彩,较之于有些格式化的荷马史诗,进步了不少。但《埃涅阿斯纪》中的传奇人物不带有延续性,只是在过场中作为“亮点”昙花一现。
      3、《埃涅阿斯纪》中的人物有明显扩大化、神圣化迹象。埃涅阿斯本人显然是个空壳子,没有表情,没有性格,就像一道照耀着的光辉。当然,颂歌,本来就是要神话英雄人物的。同荷马史诗中的人物相比,主要英雄除了愤怒之外基本上看不出什么性格,这是败笔。反而,第二点中所言的传奇人物(龙套角色),令人记忆犹新。
      
      维吉尔,连同但丁,给人的感觉都是死着老脸,不苟言笑。从他们的文本分析,也许是性格使然。带着忧虑以及希望的诗人,大多是闷闷不乐吧。
      所以,看完了维吉尔,我们还是来看奥维德吧。
      奥维德是个乖巧可爱,心思敏捷,爱苟言笑的老头儿。
      预告:下次的大师读书,我们来看奥维德老头的淫诗《爱经》。
  •     狄多的爱情
  •     颇有一点模仿奥德赛的感觉,但后半部又类似伊利亚特。翻译很好,维吉尔在西方大概属于诗仙、诗圣的地位。虽然是歌颂屋大维的作品,但确实很不错。应该结合《罗马建城以来史》读一读。
  •     老先生翻译的好的不像话啊
  •     听说既爱情又史诗,既严肃又哀婉,歌颂罗马和屋大维,简直没有不看的理由。
  •        埃涅阿斯到冥河去访问他的父亲,这一段是神来之笔,充满想象,身边的人、后世的人。。。像梦境,又像现实。
       埃涅阿斯与拉丁人的打斗太血腥了,并且最后他也不原谅那些向他求饶的战士。这多少让埃涅阿斯的成就沾上了苦味----奈特的话说得精准。
       奈特的序写得好,对维吉尔的概括传神、准确。
      
  •       首先,还是要忍不住抱怨一下翻译。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语言天赋虽不好,但是却要命地染上了翻译洁癖。看到“吾王陛下”的翻译,我的鸡皮疙瘩受不了的抖了一地。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谢小维问我:谁谁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突然发现,小孩子的世界,其实是一个绝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只有好人和坏人,没有中间人或者不具备好或坏特质的人。包括小孩子吵架期间的:我不和你好了。
      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二元对立,绝对的拥护好和厌恶坏。可是阿尔戈斯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埃涅阿斯纪中谁是坏人谁又是好人呢。我们被教化成用绝对的二元看世界,是源自于教科书的戕害,我实在坚信这一点。教科书上的内容永远只有荡气回肠的英雄和卖国求荣的叛徒,那是扁平单一的人物。所以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集体猛轰“信不信由你”的人物,一旦被定义成坏人。历史事件在教科书中也是假的可怜的。看了《飘》之后,我才想说:嗯,南方其实也是有她的喜怒哀乐的。
      伊利亚特中的小龙套,在维吉尔的书中成了主角。经历了结合奥德修历险和特洛伊战争的结合。赫拉成了朱诺,可是一样“怂恿”着坏事。
      关于赫拉的形象,一直被影响的是,坏女人,嫉妒。这应该是比较早的在男权话语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也被扭曲的很严重,宙斯多情是类似于本能,而赫拉善妒则是讨厌的,多么奇怪的逻辑。可是一切的事情还是要赫拉来推动,要不然没花头啊。要不是赫拉对特洛伊的恨,特洛伊战争怎么打得起来,要不是朱诺的挑拨,埃涅阿斯的历程怎么丰富的起来。炮灰绝对是强大的。
      在阿涅阿斯中,最后两男的名为一女的打战,当然实际上是神的安排啦。最后恩特纳斯要被打败的时候,内部开了个民族会议。有人就说了,恩特纳斯啊,你为了个女人,把我们这些无辜的百姓送到战场上,当人肉牺牲呀。为什么,为什么?一看到这我就想到了神马电梯啊,桥啊,动车啊……问题是人家牺牲的原因还是明确的女人,可我们的牺牲的原因却是模糊的。
      最后,还是觉得阿涅阿斯的形象还可以更丰满些的。
  •     最近读史诗太多有点头疼了。比喻很诡异,比如将马术表演的盘旋线路比作米诺斯的迷宫,还附带米诺斯迷宫的解释,这是要抢脚注的饭碗么。
  •     细节时有感人之处。非常喜欢离开迦太基前的部分。
  •     第一次读史诗,果然故事像诗,庞大恢宏
  •     史上最强同人文家维吉尔
  •     拉奥孔啊啊啊雅典娜你你你!
  •       我没看过本书,但我了解挨涅阿斯,一个很卓著的古罗马时代的英雄,一个神话的人,相传他是美神维纳斯的儿子。
  •        在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埃涅阿斯纪》这部史诗里我们不谈战争,不谈历史,不谈英雄。我们把目光投到在这部史诗中的牺牲品——爱情上面。在特洛伊战争后埃涅阿斯逃难到了北非繁盛的迦太基,遇见了北非女王狄多,两人互相爱慕并坠入爱河,最后阿涅阿斯却因不愿放弃自身肩负的建国之务,忍痛离开狄多女王。狄多女王无法接受爱情的打击,选择了自杀作为最终归路。爱情,是炽热的,单纯的,自私的,或可以是无坚不摧的,也可以是一碰就碎的。狄多把自己的生命雕塑成这段爱情最后的纪念品,埃涅阿斯坚定转身,开拓帝国,为这段爱情画上一个悲伤残酷的句点。后来的读者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或痛惜这可怜的女王,或笑这痴情的女人。假设各种如果,似乎想要在这些无法实现的设定中逆转这段崩溃的爱情。
       狄多女王的爱情炽热真诚,她为爱情献出了生命。但埃涅阿斯的爱情也同样炽热真诚,只是他找到了生命中更重要的能跨越爱情的事情。其实爱情里面并没有谁对谁错,当初一切允诺付出都是你情我愿的,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不能责怪谁,毕竟这个结果是双方共同经营出来的。狄多可以不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段爱情描上如此沉重的一笔,她可以重新走出阴霾,继续经营她的繁盛的国家。可每一段爱情里的主角只有局中人自己,我们不能保证狄多能重新站起来,狄多自己也不能保证。
       如果人生像一份麦当劳的超值套餐,那么爱情可能就是里面的蘸薯条用的番茄酱。没有番茄酱薯条还是好吃的,超值套餐还是超值的。可人生不可能是一份麦当劳的超值套餐,不喜欢就换一份,没兴趣就换一家。可知道生命只有一次,而爱情并不定义着全部。两个人在一起,爱情会蒙蔽了双眼,对方的一切都被理所当然地接受。但时间这个东西除了是“能治愈一切”的异能者,它还是个无情的揭发者,它逐渐把两个人的缺点暴露出来,然后逐渐累加到一定的程度,继而进位为放弃或习惯。能习惯固然好,这时候的爱情便升华到另一个阶段。可不能习惯呢,厌倦,不理解,争吵便入汹涌而至,直至把两个人之前建筑的一切摧毁,露出大家都无法接受的狰狞面目后各奔东西。两个人一直走下来,所谓灵魂的契合,化学反应的碰撞,都得承受各种或来自自身或来自生活的考验。即使狄多女王和埃涅阿斯在那一刻两个人都没有放弃对方,可未来呢?
       无法揣测的爱情又能带他们走多远?回到当下,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揣度猜测。两个人之间变得可赤裸相见,却无法敞开心扉。就像蔡明亮的《爱情万岁》里的三个主角,享受黎明前的放纵,隐藏着自己,灵魂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冷,爱情在人与人之间悄然出现,却微薄得一吹就散。《爱情万岁》里唯一不万岁的就是爱情。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甜言蜜语,却知大爱无言,大言稀声,情话如此多,真心实意又有几许。有人说越长大越孤单,爱情似乎变成了一味摆脱寂寞孤单的良药,可是为什么有一天你会觉得你必须和另一个人分享,你才不会寂寞呢?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内心,一个人独享的快乐,变成了两个人的负担。我们总是说不再相信爱情了,把它看成洪水猛兽,却依旧在心底对它隐隐期待,何其病态。
       比起今日的我们,无论狄多或是埃涅阿斯在这场爱情里都是那么的勇敢,他们曾经爱得无比坚定,纵使最后两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放弃了这段感情,可这一下放弃也是如此潇洒坚决。我们抛下狄多女王的死,抛下埃涅阿斯的不告而别,其实这个结果会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如果杰克没有沉入大西洋海底,如果爱德华没有回到山上把爱与思念化成每一年的雪,如果每一个故事都能像贺岁电影,那么爱就不可能如此的刻骨铭心。如果注定那个他或她只是生命中一个经过的场景,再不舍都不能再驻足了,的确会有那么一些人住进了心中,可还有一些人最后却变成一张张堆在角落的照片,蒙上无感情温度的灰尘。总有很多路是要一个人走的,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日子有来有往,一个人也可以很浪漫,明天或许能抵达更灿烂的彼岸。从为爱心碎的狄多,不告而别的埃涅阿斯到今天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爱情,信心真的有被打击到了。爱情变成了一场赌博,十赌九输。可是为了一局的翻盘,我还是愿意倾尽全力,在这个渐渐冰冷麻木的时空,找到那一个值得我倾尽全力的人,写一段两个人的灿烂。
       纵然生活会快乐也会寂寞,明天也请好好地过。
  •     维吉尔的文字比想象中的好理解多了。。。。。大概就是一文字细腻了点,又更忧郁了的情节弱化了的荷马史诗吧。。。。
  •     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97年翻译的版本
  •       几千年前的文字,又经过两次翻译,还能让人津津有点味的读下去,也就不抱怨那么多啦。这书应该小时候看呀,那些翅膀啊,海浪啊,蟒蛇啊,神们散发玫瑰光泽的脖子啊,丰富一下想象力还是不错的。最好是那种带着插图的版本,插图当然要油画风格的。
      
      这本古代故事书里基本有两种情节:战争和爱情。写战争的段子还是不错的,虽然说技艺超群的史诗英雄们基本都与神仙沾亲带故,颇有些血统论的味道。原来一直以为Paris是神马都不会,净能惹事生非的奶油小生,不过这里看他还是有射箭这一特长的嘛。勇敢善战,追求荣誉,保护弱小,敬畏神明,想必这就是古代人的美德吧。
      
      埃涅阿斯性格的魅力,则更是来自于他的宽容,善良和孝顺。一件事是听从母亲维纳斯的话原谅了海伦,没有将她杀死;另一件是即使要渡过冥河也要去阴间看望自己的父亲;还有就是虽然戴朵是因为丘比特射了一箭才爱上埃涅阿斯,但埃涅阿斯是没中箭的,理论上神智是清醒的。临别迦太基之时,他心中的愧疚还是够填满一个德尔斐神庙的。
      
      回到说战争。对于战争的描写,因为十分具有那个年代和文化的特点,所以还是很精彩的。因为我们习惯在战场描写上见到火炮和骑兵,所以见到烧成一半以增加硬度的木棍啊,世代相传,临阵再淬火的剑啊神马的,顿时史诗意境就有了。
      
      对于爱情的描写呢,不得不说维吉尔笔下涉及到的所有官配,都没写出什么荷尔蒙来。似乎他写到“unconditionally fall in crazy love”这种水平,就再也填不上任何细节了。埃涅阿斯与戴朵的感情这一段,更多震撼人心的是戴朵在被抛弃后的歇斯底里和疯狂自残。女人的形象顿时可怕起来。关于外貌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少,却难以让人产生共鸣,最多就是头发放放光,了不起了。
      
      所以说维吉尔要么是gay, 要么还是去写写战争什么的算了。同样的故事情节,到上司汤达手里肯定是一个催人泪如雨下不停的感人故事。
      
      
      关于翻译
      总体来说可读,不过因为是散文体的,有时意译过头,经常出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句,比如“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样让人惊悚的句子。
      
      
  •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值2006世界杯如火如茶的进行。
      
      从比赛的小组赛、十六强、八强,意大利还并没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因为它的麻烦不断。
      
      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人神之子,从毁灭之城逃出,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的考验,在意大利建立了罗马国。原来罗马帝国的历史是这样来的,原来后来创造帝国辉煌的凯撒、渥大维等等人物就是特洛伊英雄的后代,我对意大利人的这段历史开始有了了解。
      
      接下来,进入世界杯四强时,英俊的意大利队开始引起世人关注,不断令人惊叹,包括实力与外貌。他们顶着沉重的压力,却一路杀进,不断迫近冠军宝座,最后终于神奇地夺得大力神杯!
      
      这个过程让我不断想到书中对英雄的描写,英雄的力量与传统在这个队伍的身上不断地得到佐证。古与今,历史与现在,战场与球场,时空在奇特的转换,英雄的特质与风采仍然在延续,难怪意大利队会取得胜利,原来他们曾经有那样的历史和祖先,就像飞翔的骏马在空中奔腾,留给后世子孙印有不灭的痕迹的蓝色天空。
      
      如今蓝色的意大利后裔驰骋在绿茵场上,神奇的力量依然存在。
      
      
  •        ·诗人维吉尔
       我想我最终还是做不成学术的。就像小时候看《红楼梦》,心里不屑的话总是老老实实写在试卷上,例如“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以及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种种腐朽罪恶,同时歌颂了真善美和叛逆者朦胧的进步思想”。后来看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考证出来黛玉应当是投水自沉,宝玉应当定风波最终与湘云重逢:老先生的为人与作风是我一直尊敬仰望的。但是心上总念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那,每次翻到这里总是抵不住一阵发怵;想起林黛玉时,除了那似蹙非蹙、似喜非喜的眉目眼波,便是这声“好”让人久久逃不开。这一年半读的书里只是少有这种打到心里去的东西,前些时看复旦一位学姐说,多少学术、文学研究的评论的理论的看下来,总不复读《金瓶梅》看到西门庆哭李瓶儿的感动。西门庆不过是个胡作非为的纨绔,最丑最恶的反角就是他,然而他“在房里离地跳的有三尺高,大放声号哭”、念着“我的姐姐”的时候却也真的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我怎生忍得!宁可我死了也罢”的真情真意的男人。
        我们评价兰陵笑笑生是伟大的作家,不仅仅是他重现的黑暗时代世间百态,有多少隐约写作的发微义理,有多少政治哲人的审慎讥讽;更在于此,此处人性本真,此处即使隔着千百年,读来还是揪着人心。我以为维吉尔也是如此。
        出于这种心情我相信狄多爱埃涅阿斯,与阴谋、政治没有关系,跟伊壁鸠鲁也没有关系,甚至这爱情能否得到回应也没有关系;不知道是否同神意有关,也来不及去想命运的意图。当我们深陷其中的时候,快乐本身是真实的,痛苦都是。当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只要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爱情就是。同样出于这种心情我始终觉得,就算在爱情诗上,维吉尔是比卡图鲁斯更好的诗人。
        安娜是不信神的唯物主义者吗?是伊壁鸠鲁哲学的信奉者吗?我不确定诗人创造这个人物的意图,也不能接受学者对她的解读。我以为安娜的存在只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爱情从来不是她一个人的爱情,被爱火折磨的女人一定要有某处出口。恋爱中的少女同情人见面之前对着镜子换了几次发型、几件衣服,多少样首饰戴上又取下、鞋子一双双审视了多久,这些事情她的情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但是看着她对着镜子纠结不下、陪着她作出选择的朋友知道:因此我们知道,因此爱情也被我们知道。安娜这个形象是为狄多、更直白的说是为狄多的爱情存在,成为维吉尔第四卷表现爱情的第一个手段。
        接着是狄多一个人的辗转难耐与不安——“狄多领着埃涅阿斯穿过城市中心,指点给他看腓尼基人如何富庶,指点给他看正在建造的房屋;她想要说些什么,但说了半句又不说了;接着她要求他夕阳之下再来赴宴,在筵席上她着了迷似的说她还想听一遍特洛亚的苦难,当埃涅阿斯再次叙说的时候,她侧身倾听着。当客人散去,月色也渐渐暗淡,星辰落下,催人睡眠的时候,她独自一个留在空荡荡的厅堂里,斜倚在他留下的榻上愁闷着……”莎士比亚不也是这样设计苔丝蒂蒙斯爱上奥赛罗的吗?
         没神魂颠倒就不是爱情,没痛彻心扉就不是爱情,起码不符合我们对文学中爱情的期望。狄多的痛苦暗示着埃涅阿斯的选择,罗马的使命与责任重于一切。诗歌的阅读者在咀嚼狄多的痛苦时,在“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特洛亚人从全城各处匆匆忙忙地跑出来,就像一群蚂蚁,想到冬天快来了,去抢一大堆谷物,把它搬放在巢穴里那样,它们排成一条黑线,穿过田地,在草丛中沿着一条窄路搬运着掠夺来的东西,有的用肩膀使劲推着巨大的谷粒,有的殿后,鞭策着一些落伍者,整条小路呈现一片热烈的劳动场面”中,想象、欣赏高墙上的女王狄多——她披散着卷曲的金色长发,把最高贵的深红色穿在身上,白皙的足裸着,一步步走上城墙,日光投下长长的影子。眼看着爱人离去,但是除了远望、除了任痛苦撕扯她没有办法。
         当我们把狄多与她的爱情悲剧放在“对城市所有的义务高于一切其他事物之上,即使强烈的爱情也不例外……对金色的罗马负责,是一切美德之中最为高贵的美德[ 《西方人文史》]”下,她的痛苦更厚重,也更适宜我们享受了。维吉尔的伟大就在于使这种价值或行为准则进入读者脑中而不受排斥,他成功地劝服我们投身金色的帝国而毫无怨言,接受他忧伤而又有节制的智慧。
         “这些让人落泪的,同样也是希望所在:此画如是,此诗如是。史诗并不在于告诉我们历史是好或坏,而是展示历史的复杂性以激起更纯粹更激烈的情绪。我们因此得到更深层的安慰,就连悲伤本身都成为一种欲求。”( Adam Parry,The Two Voices of Virgil's "Aeneid"翻译了一小段,给这里结尾很合适 )
         
      ·罗马人维吉尔
         维吉尔的忧伤还来自于他站在共和国与帝国的节点上,但是他成功地将个人的忧伤升华成一个民族的骄傲。他“[ 《西方人文史》]创造的埃涅阿斯既是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又是罗马人,既是古代人又是现代人,既是一个当代的阿喀琉斯和奥德赛,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人”,埃涅阿斯是一个“能够创造整个文明”、“可以在自己身上书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英雄。我们站在不同的时间对事件的感触就相异,在发生的时间去看一切都是偶然和不定,在历史的时间去看,一切都是必然和确定。维吉尔身处历史的时间,但却描述着发生的时刻,埃涅阿斯因为“他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别人”成为维吉尔英雄,因为维吉尔创造英雄的时候是谁做到这一点已经成为历史事实。
         
         其一(卷四)219~278“我的儿,你去把西风唤来,展开你的翅膀,到特洛亚王子那儿去,他现在滞留在迦太基,置命运注定他将统治的众多城市于不顾,你赶快飞越太空,把我的话转告给他。他美丽的母亲向我保证过的不是他现在的这种行径,他母亲也不是为了他今天这样才两次从希腊人刀兵中把他救出来的;而是要他有一天统治意大利,英主辈出的意大利,武功煊赫的意大利,要他繁衍高贵的特洛亚血统的后嗣,并把全世界置于他的法律之下。如果对这样光荣伟大的事业他都无动于衷,如果他自己不肯努力去赢得赞美,难道作为父亲他就吝啬得不肯让他儿子阿斯卡纽斯统治罗马的城堡么?他想做什么?呆在一个敌对民族里不走,他指望什么?他不想想阿斯卡纽斯的子子孙孙和拉维尼乌姆的田野么?”
         其二(卷十)1~15“我当初禁止意大利人去和特洛亚人对阵,为什么你们不遵守反而违反我的禁令?是谁挑起这方或那方的恐惧心理而让他们拿起刀枪走上战争的道路?正当打仗的日子是会到来的,但是催促不得,将来凶狠的迦太基会在阿尔卑斯山上冲出一条路,冲进罗马城堡,给他带来浩劫,到那时你们可以随意,以恨还恨,互相掠夺。”
         
         这两处都是尤比特的话语,尤比特之所以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全能的尤比特的所知是维吉尔的所知历史,而在埃涅阿斯看来是未知命运——而这样的时间优势造成尤比特对埃涅阿斯的指责,故而完全是强加的。
         “呆在一个敌对民族不走,他指望什么?”,迦太基与罗马的敌对在维吉尔看来是已知的事实,因为布匿战争已经发生,对当时还应该称作”特洛伊人“则不然。此处似乎出现了时间和逻辑的错乱:正是尤比特的神意使埃涅阿斯离开狄多,狄多才说出”我们这两族之间不存在友爱,也决不联盟。让我的骨肉后代中出现一个复仇者吧,让他用火和剑去追赶那些特洛亚移民“;原本这些可以不发生,而且在尤比特说话当时并未发生。以维吉尔的时间出发,迦太基和罗马的敌对已经发生,狄多的结局便必然是死亡。与罗马人的命运作对的人必须去死,哪怕他们的死是为罗马文明付出的不可或缺的代价。对金色的罗马负责,强烈的爱情也必须让步,哪怕这一过程是令人痛苦的,但是罗马的英雄既为未来而生,对过去和未来唯有舍弃一途。[ 《西方人文史》]因而狄多之死同样是诗人制造的一个错乱。虽然她“并非命中注定要死,又不该死”,但其实维吉尔哪里给了她除却死亡之外的结局呢?
         命运尚未展开的时候,历史的必然也只能以偶然的面目出现,维吉尔这样的叙述,带给罗马人的是命运注定的、上帝庇佑的骄傲感和使命感。
      ·政治哲人维吉尔
       阿德勒的《维吉尔的帝国》近年新译之作,幸得一闻,那里是对维吉尔政治哲人身份的解构。维吉尔的忧伤是哲人的忧伤,但他的超越在于他不止于一个像卢克莱修那样的自然哲人。 老教授皮斯说,“我相信维吉尔曾逐渐明白,快乐主义哲学的愉悦只能是个人的——隐居生活(伊壁鸠鲁残篇551 Usener)应该非常合宜于他,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被这些哲学提升至伟大状态。”[ Pease,Publi Vergili Maronis,,页38,注289。]
       当我们站在这个视角去理解维吉尔的英雄时,新的发现出现了——埃涅阿斯的幸福根源于对物性的无知和[xviii]对奇妙形象的响应:“虽然不懂,但他感到惊奇,这些事物令他愉悦(8.730)。”对事物本身、对真理一无所知,对大多数人的愉悦而言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在那里有万事皆堪落泪,有关于人类生活之令人哀伤的真相。但带着某种经过恰当形塑成的无知,大多数人至少可以有正当的愉悦,而且,其正当的愉悦可以使他们保持和谐,从而可以为少数人的幸福提供一种条件。”
       维吉尔为大多数人创造的便是这样无知而又幸福的生活。我们可以只享受这样的生活而不必多想,也可以投入他那样忧郁的思考。我既没有后者的天分,又偏偏因为维吉尔已经走出了前者,我只是想着他可能有的痛苦、忧伤、徘徊和为我们的创作。我并不惊奇,仿佛也不是不懂,只是享受着忧伤的愉悦了。
  •     想读!
  •       似乎并不出名的一本书,却是古典文明与文艺复兴承前启后之作:对荷马从罗马人角度的后续,又是但丁至为崇拜的先贤。英雄主义古典悲剧的浪漫幻想在环地中海奏响的旋律,穿越巨大的悲伤、艰难曲折和伤感的恋爱,给我们平庸的生活又注入了不安分的激情,但没有承受英雄人物对欢乐、安逸所作出巨大牺牲的精神,又没有时代给予我们创立伟业的空间,我们或也只能在此幻想中与前世豪杰、伟人同悲喜,而又断断续续的将此精神传承后人。
      以此致敬,向荷马式的英雄、普鲁塔克式的英雄、和未来的英雄!
  •     不敢标读过、再读个十遍八遍才敢标。这是替以后标记的。
  •     真正不朽的文学作品是美学价值与思想价值的统一,埃涅阿斯纪在西方文学中之所以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言辞优美,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独立的文学创作活动,并且将民族、国家的命运纳入了文学视野,从而实现了对古希腊注重个体性的文学的超越。
  •     对比拉丁文原作,发现维吉尔的语法和用词是非常笔走龙蛇天马行空的。如果不是对拉丁文有如此强大的得心应手的控制能力,换一个人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飘逸的文字。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这部书的拉丁文原文十分难懂。句子中为了修辞的关系,经常出现一个词组里相互关联的部分却被拆分得很远的情况。如果不是因为拉丁语是一种语法结构非常精确,词与词之间搭配的规则极为复杂的语言,很多句子几乎就是不可理解的。维吉尔在原作中也大量使用一些不常见的比喻用法或某些词的特殊含义。比如开篇第一段中的alto就是采取的altus(高、深)的引申义“深处”来表示“大海”,这一点如果不是对拉丁古典文学有很深的了解,在阅读原文的时候是很难正确地理解,甚至猜也猜不到这个意思的。汉文和拉丁文虽然相距极为遥远,但却有一个共同之处:两者都是富余韵律,喜欢使用隐喻、典故、赋比兴之类修辞手法,而且句子很短节奏感很强的语言。用汉语翻译这部名著,如果翻译得好的话,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比同为印欧语言,但单词冗长,句子啰嗦的德语等语言译出的效果要好得多。
  •     表示一门好课被浪费了啊啊啊啊,算不算读过还是个问题。Dido的例子充分说明我的泪点还是很高的。
  •     译笔非常流畅,维吉尔写的是战争,祈求的是和平
  •     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神意和命运的在场,从来都不意味着个体意识的缺位,相反,英雄们从来都不会因为神谕的存在而获得一帆风顺的旅程,命运的必然性也从来没有让他们对前路望而却步,换句话说,神与命运,只能说是英雄们的舞台,而不是史诗的主角。
  •     写的真好,没有看过书,却有感动。。
  •     感觉很平庸,也许有时代意义,但是还是宣传品的成分多些,奉旨之作吧。
  •      前者的潜台词是”我虽然很强但特洛伊人也很强,无论输赢都要有大损失所以不行大家还是和睦相处为好,礼物我不稀罕你们用来求和或者找别人吧”;后者的潜台词是”我是英雄暮年,我的部下也是大难后的残兵,我的国家太弱太贫瘠,如果打的话八九成会输,所以帮不了你们,抱歉哈“维、奥二人在这段上的设计究竟谁更好些其实不那么容易做出评判吧
  •     爲了狄多多打一星這事是不是太慫了。。。
  •     Dido的悲剧在于想要复仇却没有时机。
  •       一、 人物关系
      从人物关系图,可以看出这些内容。
      埃涅阿斯是维纳斯的儿子,是神之子。普里阿姆斯是特洛亚(罗马神话称特洛亚,希腊神话为特洛伊)的国王,那么同时,埃涅阿斯还是国王的女婿。所以,由这双重身份,埃涅阿斯承担起带领人民逃离特洛亚、到罗马建立新的国家的使命是非常合适的。
      普里阿姆斯的子女中还有这几个,需要表一下,赫克托尔是特洛亚的军队领袖,帕里斯(Paris,别翻译成巴黎)就是拐骗了海伦的那个。另外,代佛布斯在帕里斯死后,娶了海伦,所以希腊人很生气,后来城破后他死的很惨。卡桑德拉是普里阿姆斯的女儿,她的故事比较有意思。阿波罗是太阳神,也是预言之神,他爱上卡桑德拉。卡桑德拉利用阿波罗的爱情,在骗取了预言的能力后就拒绝了阿波罗。阿波罗恼羞成怒,但是又不能收回承诺,于是阿波罗在这份礼物上附加了惩罚:卡桑德拉能预言一切,只是没人相信她的话。在国家有灭顶之灾时,也没人相信卡桑德拉的话,太杯具了。
      埃涅阿斯的目的地是回到祖先出生的地方。关系图上,他的祖先一个是条克尔,出生于克里特岛,一个是达达努斯,出生于意大利。达达努斯是天神朱庇特的儿子,从这个关系上说,阿涅阿斯也是朱庇特的后代,难怪天神一路照顾。
      从关系图可以看出,埃涅阿斯与左半边的阿伽门农、阿克琉斯有相同的祖先。在意大利,埃涅阿斯与拉丁人作战时,与厄尔德尔达成同盟关系。希腊人和特洛亚人本是亲戚,他们之间的战争是内战,关键时刻还是能够相逢一笑泯恩仇共抗外敌的。
      二、 回归路途
      埃涅阿斯带领特洛亚人逃离后,来到提洛斯岛。提洛斯岛,是太阳神阿波罗的诞生地。这个岛在雅典的东南方,是个很小的岛,现在有太阳神庙,为希腊的旅行景点之一。在提洛斯岛,埃涅阿斯得到了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告诉他带领人民回到祖先出生的地方。
      埃涅阿斯错误的以为他的目的地是条克尔的出生地,克里特岛。他们到了克里特岛后,遭遇了瘟疫。这时,他们明白了,神是让他们回到达达努斯的出生地,意大利。他们又没有听取卡桑德拉的预言,真杯具。
      《埃涅阿斯纪》这部史诗,有神话的成分,同时肯定也有历史的成分。克里特岛是欧洲早期的文明诞生地,可以猜想,克里特岛的居民一部分向东来到小亚细亚,建立了特洛亚,一部分向西跑到了意大利。当然,实际的迁徙肯定复杂的多,在那个时代,地中海上的航行已经非常的通畅,希腊、小亚细亚、北非和意大利这些地方,交流非常的频繁,各种来回的迁徙都是可能的。
      从克里特岛出发,埃涅阿斯奔向西西里岛,在接近西西里岛时,尤诺来捣乱,不愿看见罗马建国。埃涅阿斯被风吹到了迦太基,就是现在的利比亚。这时,埃涅阿斯的母亲来帮忙了,维纳斯吩咐丘比特,让狄多爱上埃涅阿斯,避免迦太基人对埃涅阿斯不利。在狄多爱上埃涅阿斯后,朱庇特出来捣乱,命令埃涅阿斯别缠绵了,给你在意大利安排好婚姻了,赶快走吧。为情所困的狄多选择了自焚。这导致了后来的布匿战争,这是后话,不在本书描写。
      埃涅阿斯离开迦太基后,顺风顺水的回到意大利,联合厄尔德尔,战胜拉丁人,实现罗马建国。
      
      
      
  •     顺便在荷马眼里埃涅阿斯应该是特洛伊战争中仅次于阿基里斯的,波塞冬在阿基里斯的枪下救下埃涅阿斯时就说过“在他达到命定的死亡界限之后,你便可大胆在前线冲杀,因为那时没有哪个阿开奥斯人能和你对敌”
    所以如无雅典娜外挂,狄俄墨得斯碰上埃涅阿斯恐是悬的很~
  •       爱情。
      一开始并没有爱情。是神的恩典或者不怀好意的捉弄----神秘的爱火吹进心里,居心叵测的维纳斯与丘比特暗暗令她不知不觉地中毒。一箭穿心。一箭穿心带来的痛楚……及痛到极致之时酣畅淋漓的快感。痛楚,与快感。爱情所赠与我们的,无外乎这两种。酣畅淋漓注定是短暂的,易逝的,唯有痛苦永远年轻。她爱上了,像一只中箭的麋鹿,落网的孤雏,无比惊慌无比可怜无比动人。她落网了。她的命运已被注定:这爱将杀死她的国家她的肉身她的灵魂,自杀的灵魂只能进入地狱,永失天堂之爱。
      她的名字叫狄多。她所爱的那个男人,英俊神武高贵温柔受尽命运的折磨----他叫做,埃涅阿斯。
      眼泪纷飞,呐喊,剑与盾牌,无限远又无限低的天,血与铁,飘扬的长发金碧辉煌,风起云涌。爱情与战争一样残忍。海水拍打着岸堤。爱情像海水一样辽远温柔。她掩住心口,脸色必定苍白,月光下用青铜镰刀割来的,饱含着黑色有毒的汁液的药草,医治不了她的心伤。痛苦与快乐的表情很相似,恨与爱很相似。他来了,他又走了。她的爱恨像春天的野草一样疯狂地生长,无法克制。
      从那一天起就开始了。雷电交加,洪水从山上冲下。腓尼基的狄多与特洛亚的埃涅阿斯在神的安排神的注视下,躲进山洞,结为夫妇。苦难与死亡从这一天就开始了。高山之巅的仙女们的欢呼就像哀号。英武的男人,多情的女人,他们的罪愆是他们的无辜。神的游戏,凡人是玩偶。
      埃涅阿斯必须遵从神的旨意离去,狄多架起柴堆准备向天神祭献自己。爱情是一场灾难,足以毁灭除它之外的一切。一箭穿心。不,不,万箭穿心。眼泪纷飞。飘扬的长发金碧辉煌。雷电交加。……这有如毒药一般强烈的爱,与有如蜜糖一般甜蜜的恨哪!……
      剑刃刺进胸膛,烈火炙烧血肉。这一种疼痛与因爱而生的那一种相比,可曾逊色许多?肉体与灵魂,在疼痛中得到解脱。仇恨被烧成灰烬,爱也是。绝情的特洛亚人在海上忘见这壮丽的火光,狄多最后的诅咒将她死亡的恶兆紧紧笼罩他的船舰。
      这肉身的焚烧。比不幸更不幸,比幸福更幸福。因为对他的爱,她背叛了对已逝夫君永不再嫁的誓言;因为他的离去,她亲手将这爱,将自己焚毁。总是要背叛。总是在背叛。生命在爱与恨的夹缝中摩擦得快要着了火……背弃从前,又被将来背弃。
      她饮下了爱的鸩酒。这甜美醉人的汁液尚未从唇边干涸,她已经因爱的罪名被安放到地狱之中。在但丁的《神曲》中,她被叙述为“让情欲压倒理性的犯邪淫罪者”。不,不,没有爱情,有的只是------“邪淫”。
      有什么是重要的。有什么是在乎的。爱情不是高尚的,生命不是美丽的。生之欢愉或者死之痛楚,其无奈都是一样的。
      那么强烈的爱恨,多强烈的爱恨,在那一把熊熊大火之后都被烧成灰白死寂的灰烬。她在地狱“哀伤的原野”徘徊,怀着不久前的创伤。然而她的魂魄在经历那样强烈的爱恨之后,已经完全的绝望。当埃涅阿斯遵从神的旨意游历地狱,在“哀伤的原野”望见她,怀着深情与懊恨与她交谈,力图抚慰她之时,她孤苦的游魂并未流下一滴泪。她一言不发地走开,用“不原谅”来作最后的一丝反击。已经微乎其微了;她的爱恨所能激发的力量;她的诅咒无碍于神之子伟大功业的最终实现,她的悲欢,她的爱恨,她的生死,都是无足重轻的……
      而那一颗被爱情折磨与损蚀过的灵魂,只能在地狱之中,那一片原野之中,隐秘的爱神树林之中,寻找片刻的安宁……而这安宁,依旧带着创伤。一个女人的命运,因爱情而曲折动人,因爱情而万劫不复。
      爱情?
      无关爱情。
      
  •       基本上是当作睡前读物在看的,所以常常看了几页就会昏睡过去,但在读到第十章的时候,差点通宵读完。战争的节奏很紧凑,大量的人名过去,只知道双方伤亡惨重。不禁想起上周看的记录片《索姆河战役》。在第十一章,拉丁人不想再为特恩纳斯卖命(整件事情说白了也是他的私战),顿时觉得所有的战争不过是为了某个或某些人的私心而已。神灵们也都是深井冰。
  •     读起来真累
  •       我们的时代——致维吉尔
      我们的时代,从形式上远离战争和痛苦。
      我们的时代,用精神的死亡换取了肉体的存活。
      我们的时代,对技巧的称赞甚于对意志和美德。
      我们的时代,任何非机械的行为都会被视为疯狂或乖张。
      我们的时代,大多数人不可以有爱恨情仇,只有权贵圈养的弄宠,告诉人们什么是喜怒哀乐。
      我们的时代,离你们是那么遥远。
      我们的时代,吹过来你们的风,湿乎乎的,他们说:“有股霉味”。
      我们的时代,我们自以为是地看着你们。
      
      爱情与命运——致戴朵
      只不过是丘比特朝你心口吹去的风,
      维纳斯的爱子心切就这样得逞。
      她所偏爱的罗马人的先祖,
      占有了本不该属于他的荣耀。
      命运的浆在爱琴海激起了浪,
      有多少炙热的爱也被西莫伊斯河的波涛吞没卷走了啊。
      信仰朱庇特意旨的特洛伊人,
      以命运的名义剥夺了你对爱情的虔诚。
      七月(尤里乌斯)和八月(奥古斯都)早就过去,
      可却也没见他的子孙,
      今天在享受着什么光辉荣耀。
      
      
      
       特洛伊人在战败后逃离小亚细亚,遵从神意前往意大利建国。途经伽太基,女王Dido被维纳斯(阿弗洛狄忒)设法与埃涅阿斯相爱,但不幸的是虔诚的埃里阿斯为了秉承神的意旨,不得不离开她。于是女王不堪痛苦和侮辱自戕,她对特洛伊人的诅咒在布匿战争中由汉尼拔实现了。
       埃涅阿斯又渡过冥河,游历了地府,见到了父亲,知晓了自己后代将开创的罗马帝国伟业。后来,埃涅阿斯终于来到了意大利,在这里,他与意大利各族展开了战斗,主要是为了与图尔努斯争夺当地的公主拉维尼亚。经过数场激烈的战斗,埃涅阿斯杀死了图尔努斯,故事到这里嘎然而止。
       维吉尔在史诗中摹仿荷马,但他强调英雄的性格是虔诚和节制。
       诗中提到,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陷落之日看到海伦,正想除去祸根。维纳斯劝阻了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把富庶的特洛伊消灭的,把它高大的城堡夷为平地的,不是像你所想的是海伦的罪恶的美貌,也不适应受责备的帕里斯,而是天神,是无情的天神阿!”(这是杨周翰的译文,市面上还有曹鸿昭的译文,作:“尼切勿怪罪斯巴达丁勒斯家这位可恨的佳丽,也不要怪罪巴黎(帕里斯)。是神狠着心肠,毁灭特洛伊的显赫光辉和势力。”个人认为杨译略胜一筹。)
       在后面,埃涅阿斯显然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对神无比虔诚,但这也辜负了Dido对他的爱。在命运面前,作为人的意志,爱情总是脆弱而又无力的。
      
  •     散文体译文,想看看诗体的。
  •     如果说一切不可控都归结于神的驱使,日子想必会好过许多。这么看来人还是得有信仰。
  •     语言很优美,古罗马时期的各种礼仪习俗尽展眼前。只是用神灵解释一切事情读起来未免荒唐。
  •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     就像荷马史诗我更喜欢奥德赛而不是伊利亚特一样 这本我当然更喜欢前半本 战争真的不知道有啥好描述那么多的 埃涅阿斯啊不是我心中的英雄 英雄尊敬神 但不是一味服从啊 狄多倒是爱恨分明 可惜你们为啥想不开就寻死呢
  •     狄多其实也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可惜......
  •     是不是天神启发了我们胸中求战的热忱,还是我们每个人把自己这种可怕的欲望归之于神?
  •     我过 2个月后要分析这本书,还要写论文啊!! 亏我还在卓越买那么多东西,开催啊!! 我要买书!! 就这本!!!
  •       论讲故事的能力,维吉尔不如荷马,也不如与他同一时代的奥维德。维吉尔笔下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性格平淡得有如一张白纸。维吉尔多次用“诚实的”、“忠实的”一类的词汇来形容埃涅阿斯,意指埃涅阿斯对神灵敬顺有加,对命运毫不违逆。综观全书,埃涅阿斯在他的冒险旅程经历过许多次需要进行抉择的关键时刻,埃涅阿斯所做出的行动,出于自身的意志者少,出于神灵的指引者多。更进一步似乎可以推论成,埃涅阿斯的成功,出于自身的努力者少,出于神灵的佑护者多。毫无疑问,维吉尔是相信命运的,在希腊—罗马的神话信仰传承中,命运是神与人都无法违逆的必然性,即使宙斯有通天彻地的大神通,也必须接受纺线的命运三女神的节制。所以,在维吉尔笔下,埃涅阿斯只能从一个神谕出发,去追寻另一个神谕,就像是舞台上的提线木偶,一切行动都是被规定好的,毫无真正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这样的设定可讨不了现代读者的巧。
      
      全书中最富盛名、流传最广的一处情节当属埃涅阿斯与迦太基女王蒂多的一段爱情故事。埃涅阿斯一行人等流落迦太基,女王蒂多对埃涅阿斯一见钟情(埃涅阿斯的母亲,也就是爱神,从中搅合,以成其好事),千方百计要留住埃涅阿斯,许诺愿意收留特洛伊人,与埃涅阿斯共治国土。埃涅阿斯在女王的温柔乡里盘桓了约莫数月的时间,直到主神遣神使赫尔墨斯下凡警告埃涅阿斯不可忘记去西方建立王国的使命,埃涅阿斯当即召集部下准备启程,他甚至不敢亲自向女王解释原委和道别!女王恨极而自戕,火葬的红光冲天而起时,埃涅阿斯一行人等已经登船远去了。这个悲剧故事或许正是日后罗马与迦太基两个民族之间仇恨的肇因。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也经历过类似的情景:他在魔女喀耳刻的岛上纵情声色一年,后来离去,又被卡吕普索羁留七年,最终仍然离去。两相比较,奥德修斯不愿留下,动机是为回家并找回为“人”甚至是为“王”的身份,而埃涅阿斯没有留下,则是为了要完成命中注定的使命。于是,奥德修斯走得主动,走得洒脱,埃涅阿斯则走得狼狈,走得羞惭,仿佛被人从后驱策一般。维吉尔大概也觉得自己如此描写,实在太委屈了蒂多女王,于是他在后文中又安排埃涅阿斯游历冥府(又一处对《奥德赛》明显的模仿),让两人再次见上一面。这一次埃涅阿斯好言相劝,女王则恨意未消,转身就走,没给埃涅阿斯面子。至于千余年后但丁作《神曲》,又将蒂多女王斥作“邪淫”,将其打入地狱,又未免不太公道。不过这毕竟是后话了。
      
      全书后半部分讲战争,写作的手法是对《伊利亚特》的翻版,而参战阵容又远不如特洛伊那时群星璀璨,于是我读得比较潦草。不过有一处小情节让我觉得颇堪玩味:拉丁人一方在与特洛伊人的战斗中没有讨到便宜,于是遣使去狄俄墨得斯处请求援兵。狄俄墨得斯何许人也?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的大将,奥德修斯的好基友(两人经常一同行动),行事低调而战绩逆天(曾先后击伤两位神祗),特洛伊的仇敌与毁灭者。在维吉尔的笔下,狄俄墨得斯面对拉丁人派来的使者,大大的夸赞了埃涅阿斯的武勇,并且表示任何与特洛伊人作对者都会倒大霉,我自己就曾领教过这种滋味,所以我根本不想打仗,也劝你们不要争斗,不用送给我什么礼物,最好是把礼物给埃涅阿斯,与他和好为妙,云云。而奥维德在《变形记》一书中同样记载了这一段故事,其中狄俄墨得斯是这么说的:我们希腊人玷污了雅典娜的神庙,触怒了神灵,于是在归途中损失惨重,我们感到非常后悔。我好不容易捡得一条性命,在此地继承了一片基业。你也看到了,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打不起仗啊。轻描淡写的就回绝了来使的要求。读到这一段时我一拍大腿:这个老滑头才是狄俄墨得斯的本来面目啊!荷马笔下的雅典娜有两大宠儿,就是奥德修斯和狄俄墨得斯这个二人组。智慧女神喜欢聪明人,奥德修斯的诡诈自然不用细表,而狄某又怎么会是易与之辈呢?实际上,在《伊利亚特》的故事里,狄俄墨得斯与埃涅阿斯有过正面交锋的经历,当时狄俄墨得斯开了雅典娜外挂,战斗力满点,一路追杀埃涅阿斯,埃涅阿斯在阿芙洛狄特和阿波罗两位神灵的接力式援护下才堪堪逃得性命,正是在此役中狄某刺伤了美神阿芙洛狄特。试想有此旧事在先,狄某会怕他埃涅阿斯不成?于是维吉尔与奥维德两人讲故事的能力,高下立判。
      
  •     natural affection和political society的关系还是不清楚
  •     这么说旅人但丁真是太没有眼光了
  •     另外,对不起,我不小心点到了不合适内容......
  •     狄多爱得热烈。
  •     在金枝葉下回憶
  •     不喜欢这种把路途中的种种坎坷归为命运捉弄的情节
  •     这书我也看了,不过貌似不是这家出的,至于译者记不清了。好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