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民间文学 >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1
ISBN:9787301092804
作者:陈泳超
页数:312页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53页 - 从白话文运动到《白话文学史》——胡适对民间文学的发现和倡导

在《胡适口述自传》第十二章《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中,有一节专门介绍胡适的所谓“双线文学的新观念”:
特别是我把汉朝以后,一直到现在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分成并行不悖的两条线这一观点。在那上一级的一条线里的作家,则主要是御用诗人、散文家;太学里的祭酒、教授,和翰林学士、编修等人。他们的作品则是一些仿古的文学,那半僵半死的顾问文学。但是在同一个时期——那从头到尾的整个两千年之中——还有另一条先,另一基层和它平行发展的,那个一直不断向前发展的活的民间诗歌、故事、历史故事诗、一般故事诗、巷尾街头那些职业讲古说书人所讲的平滑等等不一而足。……这一个由民间星期的生动的活文学,和一个僵化了的死文学,双线平行发展。胡适这一章主要还是由他的“双线文学”理论来讲俗文学与雅文学,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如何划定的问题,本质还是民间文学一直一来争论不休难以定论的定义问题。胡适认为“认清了中国俗话文学(从宋儒的百花语录到元朝明朝的白话戏曲和白话小说)是中国的正统文学,是代表中国文学革命自然发展的趋势的。”这一观点是为“新文化运动”服务的,但是将白话文学放在古文的对立面,与民间文学的概念开始混淆,未分主次。
胡适将“贵族——平民”的概念引入了原先“古文——白话”的对立中,在《国语文学史》所举的白话文学,大多是乐府之类的所谓平民文学。“庙堂的文学之外,还有田野的文学,贵族文学之外,还有平民的文学”,这样的对立是贯穿全书的。《<国语文学史>大要》中有一段话更全面地展示了胡适的所谓“双线文学观念”:(贵族文学)这种传中模仿的问点文学,不能代表二千五百年的文学变迁。他们走着一条很直的路,所以表现的几乎完全相同,一点没有变化。而真正的文学却在民间,一般的民众都觉得得照这样一条很直的线演进,不能发挥我们的感情,因而无论那个时代,都是一方面因袭这前一代一条直线的演进,同时一方面又有一个不同的曲线的进化。……所谓真正的文学,却是要拿这条岔路来代表的。我们以前认定纳斯的直线的演进所表现的是文学的变迁,实在是大错了。(47页)
关于歌谣运动,这一因素是护士接触到了“真正平民文学”,歌谣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让人们看到了活在民众口头的真正的民间文学。“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情感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呢”。
《国语文学史》的整体思路主要强调“双线”的平行发展及其对抗关系,但文学史的史诗要比双线复杂得多,文人的创作会在此两条线之间上下摇摆。但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文学的新方式都是出于民间的。久而久之文人学士受了民间文学的影响,采用这种新题材来做他们的文艺作品。文人的参加自由他的好处:……。但文人把这种新体裁学到手之后,劣等的文人便来模仿;模仿的结果,往往学得了形式上的技术,而丢掉了创作的精神。天才堕落而为匠手,创作堕落而为机械。生气剥丧完了,只剩下一点小技巧,一堆烂书袋,一套烂调子!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完结了,文学的生命又须另向民间去寻新方向发展了。(胡适自编《词选》序言。51页)
上述是文体的“雅”化文人化使文体已脱离一开始的民众,渐趋死亡,直至另一新文体被文人从民间发掘出来,加以发扬,大多如此循环。胡适说:“文人仿作民歌,一定免不了两种结果:一方面是文学的民众化,一方面是民歌的文人化”。
傅斯年有民间文学四期论,亦即文学的盛衰循环论,胡适结合自己的“双线文学观念”总结出三点教训,第一人文民间文学劳苦功高,可置不论。第二赞扬施耐庵等“高尚作家”敢于借鉴民间文学的同时说:“因为老百姓的作品,见解不深,描写不加,暴露许多弱点,实赖此流一等作家完成之也”。第三点则对民间文学掌于平民之手进行批判,“幸中之不幸”。总的观点便是真正的民间文学终究难任大任,最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吸取民间精华的文人创作。这样的观点虽对民间文学有所贬抑,但针对文人而言,还是比较在理,然而民间文学受众并非文人,还有平头百姓年,具体的作品好与不好,实在是得因群体而异。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87页 -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注意”——周作人的民间文学思想

周作人对歌谣的定义引用吉特生原文:“生于民间,为民间所用以表现情绪,或为抒情的叙述者。他又大抵是传说的,而且正如一切的传说一样,易于传讹或改变。他的起源不能确实知道,关于他的时代也只能约略知道一个大概。”另对于歌谣的分类研究进行尝试,将歌谣分为六大类:1、情歌 2、生活歌 3、滑稽歌 4、叙事歌 5、仪式歌 6儿歌(事物歌、游戏歌)。
周作人在歌谣运动初期本身对民间歌谣的学术价值是肯定的,但是对其文艺价值就持保守的批判态度,对刘半农《江阴船歌》在内的民歌评价很低。直到周作人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歌谣》一文,对歌谣的文艺价值又有了重新的认定,他说:“民歌是原始社会的诗,但我们的研究却有两个方面,一是文艺的,一是历史的。”关于“文艺的”,他认为民歌不单对考察“诗的变迁”有所帮助,而且对新诗的发展也自有意义。这样一种观点周作人持续了一段时期,但是对歌谣的文艺价值所持的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也有所表现。
英国好立得教授(W.R.Halliday)《民俗研究》(Floklore Studies)序言:“……民间文学,民间歌谣与风习的大部分的确是由遗迹合称,但这大都是前代高级社会的文学与学问之遗迹而不是民众自己创造的。
但同时我相信,我们如用了绝对的诗的标准来看,民间诗歌之美的价值总是被计算得过高,或者大抵由于感情作用的缘故。”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242页 - 民间文学研究的世纪见证——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

钟敬文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执国内民俗学研究牛耳的人物,他有很强烈很自觉的学科意识,在触及民间文化范畴方面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干流”的思想:“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说,即风间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城市人民的文化,主要即是上邪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社会的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雏形乃是古典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225页钟敬文认为民间文艺是“文艺”的一种,但与普通文艺(文人的文艺、书本的文艺)有三项不同:1它是“民众共同地活动着的”;2是“口传的文艺”;3在技能上,它又普通文艺不具备的与生活的密切连结。227页关于民间文艺的特点,胡愈之在《论民间文学》总就首列两条:“第一创作的人乃是民族全体,不是个人”;“第二民间文学是口述的文学(Oral Literature),不是书本的文学(Book Literature)”。钟敬文对民间文艺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作者对他批评较为严厉,不过批评之意敛了锋芒有所隐忍。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97页 -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注意”——周作人的民间文学思想

周作人用贵族与平民的概念来议论文学,其原因乃是只取其“对于人生的两种态度”,他说:平民的精神可以说是叔本华所说的求生意志,贵族的精神便是尼采所说的求胜意志了。前者是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后者是要求无限的差偶尔的发展;前者完全是入世的,后者却几乎有点出世的了。个人观点,这里只想说周作人以“贵族”与“平民”这一组概念对待来议论文学,不论划分得多么规范而没有模糊地带,不论立场看上去多么客观而正直,对“贵族”文学多么贬斥,对“平民”文学多么褒赏,将文学划分出“平民”与“贵族”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站在至高立场上对文学的审判,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种歧视意味,心里早有了高低贵贱的先验。将文学概念生硬地彻底地分离,实际上是另一种意味上的优越感。
周作人《诗的效用》里提及一个观点似乎可以用于对“纯文学”的定义:“文学家岁希望民众能了解自己的艺术,却不是强将自己的的艺术区迁就民众;因为据我的意见,文艺本是著者感情生活的表现,感人乃其自然的效用,现在倘若舍己从人,去求大多数的了解,结果最好也只是’通俗文学‘的标本,不是他真的自己的表现了。”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139页 - “历史演进法”——顾颉刚围绕古史的民间文学研究

顾颉刚部分没啥好说的,他首先是一位史学家,他与民间文学研究挂钩的部分也是为了史学服务,整章读下来就感觉作者想表达顾颉刚真是个谨(hu)小(tou)慎(she)微(wei)的人。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75页 -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注意”——周作人的民间文学思想

此处关于“童话”一节,《童话略论》为重要文章。童话的各方面内涵与定义仍有争议,摘抄周作人童话研究纲目如下:
起原:神话(mythos)——宗教
   世说(saga)——历史
   童话(marchen)——文学
分类:(一)纯正通话(出于世说)甲、代表思想者
                乙、代表习俗者
(二)游戏童话(非出于世说,但以娱悦为用)甲、动物谈
                     乙、笑话
                     丙、复叠故事
解释:安特路朗的人类学解释。
变迁:通话中的原始宗教习俗随文名发达而渐次删汰。
应用:童话有用于儿童教育约有三端。
   1.儿童喜闻故事,故能助其发展,按程而进。
   2.能增加其想象力与感受力。
   3.能使儿童了知人事大概,多识名物。
特别申明:“寄寓训诫,犹为其次”、“后缀各样,犹为蛇足”。
评骘:“优劣杂出”;优的标准:1.优美 2.新奇 3.单纯 4.匀齐。
认为童话:与“天然童话”或曰“民族童话”相对,如安徒生之类。
结论:欲治教育童话,当证诸民俗学与儿童学,并须从童话入手。
周作人论及“起原”认为:童话(marchen)本质与深化(mythos)世说(saga)实为一体。上古之时,宗教初萌,民皆拜物,其教以为天下万物各有生气,故天神地祇,物魅人鬼,皆有定作,不异圣人,本其时之信仰,演为故事,而神话兴焉。其次亦述神人之事,为众所信,但尊而不为威,敬而不畏者,则为世说。童话者,与此同物,但意主传奇,其时代人地皆无定名,以供娱乐为主,是其区别。盖约言之,神话者猿人之宗教,世说者其历史,儿童画则其文学也。周作人在民俗学意义上使用的童话概念定义:“原始社会——上古,野蛮民族,文明国的乡民与儿童社会——的故事,普遍分作神话(mythos)传说(saga)童话(marchen)三种,这三个希腊、伊斯兰和德国来源的字义,都只是指故事,现在却哪来带白哦三种性质不同的东西。”并重申神话是宗教的,传说是历史的,而童话则是文学的。“所以我的意见是,童话的最简明的界说是’原始社会的文学‘。”
虽然周作人有如此定义,但依然存在模糊点,比如“原始社会”这个定义的界限等。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15页 - 前言 作为学术史对象的“民间文学”

口头性:触及民间文学特殊的审美机智问题,其美感效应的达成主要是在文本外面的“现场表演”。
美国学者理查德·褒曼《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表演理论”——表演是一种语言使用模式,一种说话的方式。表演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概念,它的含义是这样的:我们不必再从赋予艺术的文本开始,认定相对独立的形式上的基础,然后重新把它放到实际运用时的情境中,以便于在交流传通的意义上界定语言艺术。表演已经成为基本的构成要素,它支配着作为口头传承的语言艺术。以上引文没太弄懂。
涉及口头程式理论、语境研究,联系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189页),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待补。作为现场表演的“民间文学”,决定因素不是文本,而是表演。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303页 - 20世纪关于中国民间文学、俗文学概论与发展史著作评述

25本书
1、胡愈之《论民间文学》
2、胡适《国语文学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46214/
3、凌独见《新著国语文学史》
4、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上册》
5、曹聚仁《平民文学概论》
6、徐蔚南《民间文学》
7、胡适《白话文学史》
8、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
9、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
10、洪亮《中国民俗文学史略》
11、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
1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13、杨荫深《中国俗文学概论》
14、蒋祖怡《中国人民文学史》
15、赵景深《民间文艺概论》
16、匡扶《民间文学概论》
17、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55级学生集体编写《中国民间文学史(初稿)》
18、张紫晨《民间文学知识讲话》
19、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
20、潭达先《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21、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2、当岿、张燕瑾《中国俗文学史》
23、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
24、王文宝《中国俗文学发展史》
25、祁连休、程蔷主编《中华民间文学史》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215页 - “神话复原”——闻一多的浪漫主义的神话研究

闻一多部分,作者首先强调了闻一多诗人的身份,引出由于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在学术研究当中能有诸多新意,同时又指出还是因为他的诗人身份所以理由论据太勉强,不够充分,用训音和类比的方法来寻找依据以依托也不可靠。整个章节不断地进行批判、反驳,部分肯定,肯定之否定,最终指出闻一多的结论是错的,但是作者自己也没结论。
最大的槽点在于该章节后附一篇《关于“神话复原”的学理分析——以伏羲女娲与“洪水后兄妹婚配配偶再殖人类”神话为例》,作者批驳了芮逸夫的论文,列举了其他例子来对其结论进行推倒,但是他批评闻一多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证,此时却又不断用类比来进行对他人的批评和反驳,实在有些好笑。
先有王国维“纸上之材料”与“地上之材料”二重证据法,顾颉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传说”作为资料的重要意义。三重证据法需要再好好看一看,考古学、语言学与民俗学的结合。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12页 - 前言 作为学术史对象的“民间文学”

笔者在之前讲了“民间文学”和“俗文学”之间的共通及不同,历史地位的迥异及同样尴尬的现状,而后采取两个概念并置的权宜之计,选择了“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为统共的命名。而后谈及民间文学四大特性中起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两个特性——“集体性”和“口头性”时,又对其进行深入的阐发和补正。
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笔者针对民间文学“集体性”的分区自创了一个新概念——“非作家文学”。所谓“非作家文学”,其潜在的概念是“作家文学,这就有必要对“作家”一次作一点说明。”这里所谓的“作家”,只是从人与文本的索虎关系的角度来设定的。当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被视作是一个或几个人的“个人”创作,该“个人”对该文本具有自始至终的“著作权”时,该“个人”就被理解为该作品的“作家”,该作品也被称作“作家文学”;相对地,当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没有与具体“个人”发生上述的关系,那么就是这里所说的“非作家文学”了。……它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祛除“民间文学”概念上长期附着的太浓厚的阶层色彩,“作家”与否只是对于具体文本的关系而已,他可以是任何阶层的人;“作家”比通常所说“文人文学”的“文人”读要更具有客观的倾向,更不用说经常出现的与“民间”相对的“上层”、“统治阶级”、“精英阶层”之类了。因此,从理论上说,尽管我们更关注下层的、非主流的民间文学形态,但是“民间文学”可以存在于各个阶层,各个阶层可以有共同的民间文学,也可以有专属的民间文学,总之阶层性不是“民间文学”定义所必需。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13页 - 前言 作为学术史对象的“民间文学”

针对其他特别情况,补前页关于“非作家文学”定义:……总之,我以为只有那些不与“个人”姓名紧密结合的文本才是“非作家文学”,也才可以纳入“民间文学”的范畴之内。至此作者所说的“非作家文学”的概念已经有清晰直白的、易于理解的且相对精准阐述,具体的可行性与正确性有待后续验证。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5页 - 前言 作为学术史对象的“民间文学”

近现代对民间文学的定义始终存在分歧与差异,在各个学者所进行的研究及整理中,始终没有一个精确的词汇能够进行全面的无遗漏的准确概括,最重要的一点大概表现在“民间”二字如何定义。
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及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决定了民间文学与上层文学的对立,在概括时态度大多为“非上层的、由民众所创造的文学”,而实际情况确是“……市民是理应算在其中(民众和平民)的,但是从民间文学审美价值上着眼,他们却被悄悄抽离了。”套用钟敬文“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干流”的理论预设,当“民间”用来对抗第一条封建地主阶级的“上层文化”时,它兼指中层(城市人民的文化)和下层(底层农民文化)两条干流;当它被树立为文学想象的理想状态时,它指的只能是最底层的那条干流,也就是专指农民的口头文学了。另,在写于1988年4月的《话说民间文化·序》中,钟敬文是这样表述其“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干流”思想的:“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街机上说,即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城市人民的文化,主要即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社会的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见书于20页注释。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的笔记-第70页 - “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周作人的民间文学思想

哈利孙(Jane Harrison):《希腊宗教研究绪论》(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Greek Religion),《德米斯》(Themis),《希腊宗教研究结论》(Epilegomena),《我们对于希腊罗马的负债》(Our Debt to Greece and Rome),《神话》(Mythology),《古代希腊的宗教》(Religion of Ancient Greece),《希腊罗马的神话》(Myths of Greece and Rome)各民族原始神话总都有十分恐怖的内容,这是原始人类思维意识的体现,但只有希腊神话后来经过了美术家与世人的洗礼,去除了这些原始宗教的负面因素,使之成为了纯粹美的工艺品。周作人认为希腊文明的精神“很有许多表现在神话里面。这种精神的特点——也就是希腊人人生观的特点——有二:一是现世主义,一是爱美的精神。”
http://www.douban.com/note/245328763/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