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为犁卫边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铸剑为犁卫边疆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811294071
页数:139页

章节摘录

  1900年庚子之变之后,沙俄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机,在黑龙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事件,同时派兵匪越境袭击各金厂,劫掠黄金,抢夺财物,烧毁房屋,以太平沟为中心的各处金矿无一幸免。位于观音山麓的朝廷储备库物资被抢,观音庙被烧,嘉荫河、桦皮沟、老沟、金满沟等矿区也先后遭到沙俄兵匪洗劫。  面对外敌入侵,督办衙门的官员们束手无策,火速禀报朝廷。但慈禧太后此时自身难保,只顾携光绪皇帝出逃,根本无心处理边陲金厂之事。  金厂官员们无奈之下只得听天由命或者四处逃散,盛极一时的金厂很快衰落,繁华的太平沟变得破败不堪,一片狼藉,金厂的督办衙门也被俄兵焚毁,淘金工人们也多弃业逃难,第一次观都金潮就此转入低谷。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清廷乘沙俄陷于焦头烂额之际,下令开始第二次大规模驱逐沙俄金匪。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强硬照会俄国领事,要求俄人速将各金厂退还中国。因战事紧张,沙俄已无力顾及所强占的各金矿。  1905年,程德全派马六舟进沟清匪,准备强行收回都鲁河金矿。俄匪占据都鲁河金矿已达六年,虽因日俄战争影响,矿区兵力较弱,但也不会轻易放弃这块生财宝地。  光绪三十一年(1872年)十月,马六舟率兵百余人前往都鲁河金矿,到达矿区时正值中午,他一面让士兵在矿区外休息、吃饭,一面让通释告知俄国人,中国军队要进沟清匪,让他们离开中国领土,退回俄国境内。俄匪自知马六舟来意,坚决不退,并在矿区外设置防线,进行武装对峙,有七八十人。马六舟给俄人下了最后通牒:如一天之内不退出矿区,中国军队将消灭所有的抵抗人员。他深知,没有强硬的态度,俄人不会轻易就范,于是对手下进行了周密的部署。10名士兵换上普通百姓服装待命,30名士兵在正面与俄兵对峙,其余人分两路,从侧面包围,留下后面一条通道,等到第二天天黑后,看到俄匪住所起火,即发动进攻。  第二天正午,给俄匪的撤退期限已到。俄方见中国军队没有动静,更加放心了,在“木刻楞”里喝起了酒,还大肆嘲笑中国人懦弱无能。岂料到了夜里,马六舟开始行动了,换好便装的10名士兵带着大量煤油包围了俄匪的“木刻楞”,点起了大火。一时间,火光冲天,枪声四起,三面清兵同时发起进攻。俄兵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死伤三十多人,剩下的在慌乱中逃窜。这次进攻,清军无一伤亡。  马六舟把在金矿工作的大多数中国人集中起来,向他们讲明官府收回金矿的政策,愿意留下来的可以发给生活费,等到重新开工的时候继续从事筛金工作。如不愿留下,也发给路费,即日就可返乡。金夫(矿工)大多都是为了赚钱谋生而来,所以大多选择留下来。马六舟又向他们讲了时局变化,作了爱国宣传。金夫们了解到列强正在侵略蚕食我国的国土,垂涎我国的金矿,都十分愤慨,纷纷表示支持国家收回金矿,赶走外来金匪。  有一百余人还主动参军,共同保护金矿。新兵没有枪支,他们就用挖金的锹、掘金的镐和斧头当武器,成为了保卫国家的新力量。  为了防止俄匪卷土重来,马六舟又开始新的部署,他命所有士兵脱下军服与金夫对换,让穿了军服的金夫每人拿一根木棍留在矿区待命。命50名士兵在都鲁河与观音山之间的有利地势修筑工事,建起第一道防线,并派50名新兵协助防守。其余人员在金矿四周修工事,建立第二道防线。一切准备好后,除岗哨之外其余人抓紧时间休息,准备新的战斗。  两天以后,嘹望哨观测到俄匪一百多人朝都鲁河方向赶来。马六舟立即命令第一道防线士兵隐藏在工事里,并把枪露在外面,而令穿军服的金夫退到工事后面一百多米的山坡上,藏在树后,但要露出一部分军服,让俄匪能够看见。当俄军行至距第一道防线一百多米处时,清晰地看到中方新筑的工事,和一排排的枪支,向后望去,山坡上也埋伏着上百的“士兵”。俄军顿时不敢轻举妄动,为首的军官命通释喊话,说都鲁河金矿石北洋政府批准俄国人开采的,中国军队必须撤出,不然就下令进攻,还威胁说大部队随后就到。  马六舟对敌方的恐吓毫不畏惧,他让通释转告俄匪:都鲁河金矿是曹廷杰大人创办的,所谓北洋政府发放的执照未经中国政府批准,是贪官的个人行为,是无效的。俄人在都鲁河开矿是违法的,不仅要撤出矿区,还要归还观音山等金矿,从中国领土全部撤走。马六舟义正词严,俄军官无言以对,气急败坏地命俄兵开枪。我方军队早已准备好迎战,工事内的士兵予以重重地还击,俄方伤亡二十多人,最终撤退。  之后,俄匪又多次骚扰,但都没有成功,只好放弃了都鲁河金矿。马六舟也因收复金矿有功,由候补知县提升为候补知府。  19015年,马六舟又奉程德全命收复观音山金矿。有了收复都鲁河金矿的经验,马六舟依旧从长计议,没有同俄军硬碰硬。他发现观音山金夫大多也是中国人,他们和都鲁河金夫也比较熟络,于是派人说服这些金夫,不要再为俄国人干活,只要回到这边,不但能保护他们的安全,而且能分地段地让他们在都鲁河金矿筛金,等收复了观音山金矿再让他们回去。  随着金夫纷纷跑到都鲁河,观音山金矿逐渐停工停产了。俄匪却还是龟缩在太平沟不走。马六舟采取化整为零战术,把士兵分成几个队,轮流到太平沟放冷枪。俄匪经不住惊吓,只得找马六舟谈判,要求对金矿的房屋和财产作价赎买,经过多次协商,最终于10月11日,我方以一万两千卢布赎回观音山金矿。自此,萝北境内金矿全部收回。  为了保卫边疆安全,守护沿岸金矿,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将黑龙江将军所属之绥兰海道移于内兴安岭以东,更名为兴东兵备道。两年后的八月五日,在兴东兵备道内设萝北直隶厅同知,萝北之名从此问世。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萝北的金矿并不出奇,但她的兴衰却影响了一个地区的命运。兴东道的历史,萝北的历史,都如同这里的金矿一样,虽深埋边疆却绵延不绝。  清朝灭亡以后,号称“慈禧胭脂”的萝北太平沟金矿也随之衰落了。  监管金厂的官员纷纷奔走逃亡,加上内外兵匪勾结,横行劫掠,太平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民国初期的兴东兵备道改为萝北直隶厅,降低了政权机构的等级,由原来的二品省级,降为府级。后来又降格为县级,改为萝北县。但是由于太平沟金矿的存在,各级军政官员对这一地区又重视起来。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督军的张作霖更是关注金厂的恢复,有黄金资源作财力保障,对其壮大实力,巩固军阀政权大为有益。于是,清末的观都金厂也从此由地方省办,逐年演变为军、商一体化的联办。当时萝北厅所设的治员、知事、县长大多兼任观都金矿局的局长,侧重主管金矿事务和矿区的税务征收。当时的县政府衙门设在兴东,金矿局在太平沟,官员们沿着七十里黑龙江水路往返于兴东和太平沟之间,夏季乘船,冬季骑马或乘冰爬犁在冰封后的黑龙江江面上行驶。萝北的边防驻军也分驻在兴东和太平沟两处,兴东驻两个连,太平沟驻两个连,一半是骑兵,一半是步兵,太平沟还驻有专门护矿的警察卫队,以维护矿区的生产和安全。  民国二年(1913年)都鲁河金矿与观音山金矿合并,改名为观都金矿局,局址仍设在太平沟,观都金矿成为当时仅次于漠河金矿的大金厂。  在东北军阀的强硬态度和边境军民的严加防范下,沙俄对矿区的侵扰有所收敛,加上各级官员的重视,观都金厂逐年恢复,产量也增长起来,出现了第二次“观都金潮”。  ……

前言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界江,黑龙江省是中华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亘古以来众多先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黑龙江流域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为开发和守护这块热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由中自的第三大内河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界江。尽管这一地区很早就受到国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但直至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限于边界、历史、民族、自然生态等领域,而对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地区作整体的历史透视和文化形态梳理、对边界线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黑龙江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此,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经过反复研讨准备,于2008年夏天正式启动了“大界江畔——沿黑龙江百村历史文化行纪”课题。具体分工是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厉声、于逢春教授起草《当代中国边疆(黑龙江)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大纲》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入户调查问卷》,黑龙江大学段光达教授组织该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进行本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调研与考察。  在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者们行走于中俄三千多公里界江地区,足迹上起洛古河口,下至抚远三角洲,选择沿黑龙江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100个行政村,以基层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切入点,在了解该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将调研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还试图找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次沿黑龙江100个行政村的调研是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这为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翔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学者们在调研中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不仅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弘扬黑土文化,发扬龙江精神,打造黑龙江的新形象、新特色,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编写的《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者们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调研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献给建国60周年庆典的贺礼。  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的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的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再次表示感谢!厉声二〇〇九年九月十日

书籍目录

前言奏响序曲
铸剑卫边疆——兴东兴起
从兵备道走来的兴东
动荡的边疆
黄金的诱惑
铸剑
亮剑
兴东述说黑龙江
一条江,一群人,一段古老的记忆
帝国的较量
有为而治
民国时代的规划
新中国建立后的黑龙江
兴东那片儿的往事
飞鸣镝
几代人追寻的黄金梦
抗击日寇
化剑为犁——屯垦戍边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前仆后继开荒原
清末时期垦荒英雄
民国时期垦荒先驱
动荡年代——日本殖民垦荒
重整河山——军垦第一犁
支起垦荒的精神脊梁
吹响青春的号角——青垦
闯关东——民间垦荒
广阔天地中的知青岁月
青春礼赞一拓荒文艺拾零
兴东今貌
咱村也有名胜地
德政碑
兴东道台府
鱼王庙
重新认识兴东——兴东民生
价值观的传承与改变
养老和医疗
业余活动
质朴民风代代传
江畔卫士——边防哨所
轻轻松松劳动,高高兴兴致富——和善书记“张百万”
豁达的边界情怀
改革浪潮中的兴东村
太平沟乡的排头兵
乘风破浪奔小康
边界百姓的生意经——江上贸易
悄然兴起的第三产业
“新农村”——建设中的兴东村
后记 江畔离歌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后记

作者简介

《铸剑为犁卫边疆:兴东村纪行》选取黑龙江省边境线上,沿黑龙江流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代表性的100个村镇,以乡、村两级为调查基点,内容涵盖经济、社会、文化、风俗、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图书封面


 铸剑为犁卫边疆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