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麦客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45206913
作者:侯登科
页数:206页

章节摘录

  我拍《麦客》  侯登科  我是比较熟悉麦客的。  孩提时代,每到五黄六月,麦客一拨拨出现在我的故乡。我和同伴们常追在他们后边戏嚷:“你是哪嗒人?“曹是西和礼县人”,“炒面客,炒面客,‘算黄算割’到陕西”。前一句话是拟与麦客的一问一答:你是哪人?我是甘肃西和(县)、礼县人。自然,小孩子笑其“谓我为曹”,并不知这“曹”与古语“我’’的瓜葛和后一句的“炒面客”中欺生的味道。早先,甘肃,宁夏一带的麦客一路乞食到陕,所带食物多是一小袋用燕麦、黑豆、豌豆、高梁混合磨就的“炒面粉”(不像今日去皮所磨的面粉),以备口粮断顿所用。吃时手撮入口,闭气,或用水拌而食之。“炒面客’,由此而来。虽是谑称,但关中人善待麦客,还是谑而不虐的(现今出版的陕西《风翔县志》,还将“白蒸馍,浆水面…‘善待麦客”列入本地民风)。后半句“算黄算割”一辞多义:每至麦黄前后,布谷鸟北迁,其鸣与“算黄算割”谐音;“算黄算割’’在关中西部方言中意为麦子“边黄边割”,算,含认作、确认的意思;麦客西来东进,一路由绿而黄,行止麦熟边黄边割边退是谓。我家地少,不曾请过麦客,但屋檐下睡过的麦客不在少数,亦常有麦客乞食讨水,曾祖母总是一边唠叨着“可怜人”一边赐予,无多有少。记得有一次,实在受不了“炒面”香味的引诱,我偷了家中的玉米面馍去换,掬之吞下,呛得鼻涕眼泪的一脸面粉,这才知道了吃炒面要闭气的原由。童年记忆中的麦客是难忘的,要不我也画不出“麦客图”。我新奇于他们圆尖底的背篓,据村里人说,他们与我一样是秦人的后代,秦修长城时怕劳役们停歇,律令之下,背篓的方底就编成了圆尖形,放不住,至今未变,而我家的背篓却已成方底。  ……

内容概要

侯登科(1950-2003),陕西凤翔人,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坐标式人物,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中国当代农村社会所发生的深刻的内在与外在的变化留下了宝贵的纪录。代表作有《麦客》、《黄土地上的女人》、《四方城》等,以其名字命名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是国内首个民间操作的纪实摄影项目。2003年2月病逝,享年53岁。

作者简介

本书为纸上纪录片·在路上系列之一种。本系列通过作者的行历,以真实的影像和文字记录讲述了1985—1995年之间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表现了当时时代赋于人们的想像、思索、困惑与争辨。

图书封面


 麦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侯登科的《麦客》之于中国纪实摄影或如罗中立的《父亲》之于中国油画。1979年侯登科就到过麦客家中,书中最早的片子拍于1986年,89、91侯又两次渭河溯源西行,92-95年拍摄“麦客专题”。2000年,《麦客》出版,2003年2月侯登科病逝,享年53岁。按出版后记,这个版本的《麦客》收录了十年前浙江摄影版没有发表过的许多照片。如果我拍,会给镰刀来个特写,还有“撒跑镰”的流程。图文书。
  •     读纪实摄影家——侯登科《麦客》所感我以为,在目前我看过其作品的中国摄影人里,侯登科是对国人和国土最饱含深情的一位纪实摄影家。每每看到侯登科的作品,从我心中都会由衷的升起一种观看西方古典雕塑才有的肃穆感和宗教感。不同的是西方的雕塑,主要对内容为诸神、英雄、以及智者的形象,神的受难与崇高、英雄的无畏与力量、智者的聪慧与离俗。侯登科的镜头,对准的是最底层的中国农民,但画面依旧展现出一种让人崇敬的力量感,哪怕他是手握镰刀的麦客或者侧对镜头的妇孺。这里的力量似乎缺乏智慧,但凝集了苦难和无畏。透露出中国人最底层的人性生机:活着。只是活着。活着,则是中国人最大的宗教。于是在这些“活着”的画面里,我读出宗教般的敬畏之情,为中国人这种只为“活着”的精神。侯登科的照片,是中国人的雕塑,不是用白色的大理石,而是用黄色的泥土。在这片给人活着的黄土地上,是艰难是苦难。而对这份艰难与苦难有最深刻理解的,则是摄影家本人了,于是才能拍出《麦客》里这样的作品。我想摄影家是为这份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感到心痛的,才能倾注巨大的心血和情感在自己的作品里展现这样的艰难。侯登科的纪实摄影作品,是中国人最底层最本性真实的写真。用摄影的手段表现无法言语的苦难,是作者耗尽生命用镜头记录的修行。侯登科是想用照片,赎尽炎黄子孙祖祖辈辈所有的罪么?
  •     读纪实摄影家——侯登科《麦客》所感我以为,在目前我看过其作品的中国摄影人里,侯登科是对国人和国土最饱含深情的一位纪实摄影家。每每看到侯登科的作品,从我心中都会由衷的升起一种观看西方古典雕塑才有的肃穆感和宗教感。不同的是西方的雕塑,主要对内容为诸神、英雄、以及智者的形象,神的受难与崇高、英雄的无畏与力量、智者的聪慧与离俗。侯登科的镜头,对准的是最底层的中国农民,但画面依旧展现出一种让人崇敬的力量感,哪怕他是手握镰刀的麦客或者侧对镜头的妇孺。这里的力量似乎缺乏智慧,但凝集了苦难和无畏。透露出中国人最底层的人性生机:活着。只是活着。活着,则是中国人最大的宗教。于是在这些“活着”的画面里,我读出宗教般的敬畏之情,为中国人这种只为“活着”的精神。侯登科的照片,是中国人的雕塑,不是用白色的大理石,而是用黄色的泥土。在这片给人活着的黄土地上,是艰难是苦难。而对这份艰难与苦难有最深刻理解的,则是摄影家本人了,于是才能拍出《麦客》里这样的作品。我想摄影家是为这份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感到心痛的,才能倾注巨大的心血和情感在自己的作品里展现这样的艰难。侯登科的纪实摄影作品,是中国人最底层最本性真实的写真。用摄影的手段表现无法言语的苦难,是作者耗尽生命用镜头记录的修行。侯登科是想用照片,赎尽炎黄子孙祖祖辈辈所有的罪么?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纪实摄影的经典力作,侯登科永世长存。
  •     感动 膜拜。
  •     看到舌尖上的中国,上面的麦客,想到了早逝的侯登科先生的作品,真的很感动
  •     一個66年的初中畢業生的文字寫得比我好。這本書沒目錄。這種裝訂印跨頁照片就是悲劇。第184頁的笑容震撼到我。紙上紀錄片這個奇特的型態。
  •     下苦人,走哪算哪。我不清楚作者在全文最后所说的“镰刀还给了父辈?”是一种什么样的用意,除此之外,全书的关怀和视角让人感动。有点遗憾的是,侯登科先生已经去世,书最后的简历上,其实全然不需那么多笔墨,一行字就够了:“侯登科,凤翔人,1950年生,2003年因病逝世。”
  •     知道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群体
  •     侯登科的文字淳朴、厚实,怀揣的是黄土地上亘古不变的下苦人之味。
  •     @sweetdreams,拍的是我们那儿的景,作者凤翔人
  •     命运之候鸟,今年也看到有摄影师拍摄宁波的蔺草客。能有闲来思考什么幸不幸福的,都算不上下苦人吧。浓浓关中味,觉得这又是一场照片服务于文字的纪实摄影。
  •     尊重这个人及他的影像!
  •     当年读了王小波(还是陈小波?)的《飞去的候鸟》,看了侯登科的这一本,印象很深刻。其实最深刻的是侯登科的一段轶事,他把尼康卖掉买了徕卡,家里钱基本上用光了,陈小波问他为何,他大概意思说就是要结了这个念想。然后他几年后就去世了。
  •     每一个出门远行的人都是自己的麦客,为了自己的理想背井离乡,为了自己的未来忍辱负重,为了能过得更体面一些在广袤的田野里汗流浃背。看麦客就是看我们自己。感谢侯登科,感谢锦绣出版社。
  •     #凡人传#
  •     粗糙的真实感
  •     童年的印记
  •     小时候,每年夏天都会看到一个特殊的群体:麦客。有关他们的故事,脑海里已经有些淡忘了。庆幸的是,有这么一本书,却记录了那一段历史,那一些人。
  •     PDF
  •     文字平实生动,各种方言和关切仿佛融入麦客中,照片反倒没太多说的。麦客这种职业也将被时代变化推向历史角落吧。
  •     资料提供,侯登科
  •     书是好书,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     好。
  •     “麦客是地处黄土高原的陕、甘、宁三省区特有的‘生态现象’,尤以陕西关中为甚。”“‘赶场’,太朴素,太直白,太简单,太沉重,也太严酷!什么时候,麦客们才能赶尽他们命运的金黄,让人生绿他一场?”
    单独拿一些图片出来,看不出用光构图有多么出众,也看不出其人其事究竟为何。但图片是用来讲故事的,配文徐徐道来,很平实,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就是历史的一个侧面。
  •     图片给人很大的冲击力,很好的一本书。
  •     我倒觉得文字比片子好。
  •     陕北甘肃那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民俗,对我总有很强烈的吸引。我对这些民俗的观察不会结束,生活在继续,还会再去的。树挪死,人挪活,对这本摄影集最好的诠释。还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国百姓,最苦。
  •     非常震撼的黑白照片,记录一群不应被遗忘的人们,侯登科无疑真正深刻的描绘了麦客们的生活,真实度和内容远盖过当今的新闻报道
  •     很久之前就在浦东图书馆见过这本书,借过几次,也翻过一两页,却由于自己对国内摄影师的偏见,迟迟没有看下去。昨天看完《古拉格——一部历史》后,在还没决定是否买森山大道的《犬的记忆》之前,今天上午接着看书的劲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散文摄影集。照片拍得不错,文字写得更好,以至于难以分清究竟该把作者当成是会写文字的摄影师,还是会摄影的写者。在这本书里,看见一个许多人都不熟悉的中国。2013-10-08终于从京东网上买到一本。
  •     充满乡土大地温暖坎坷的文字
  •     在这个充满浮躁感的社会中,漂亮的画面、精致的物品,充满众多的图片。而侯的这本书中,却真正的表现了社会最普通层面的生活常态。不歌功颂德、不无病呻吟、不轻飘浮躁。扎扎实实的展示一个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与手段。不排除具有当时的时代特点,但并不与现在相割裂。朴实、扎实、有意义、沉稳,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好书!
  •     小时候到了夏忙季节 村里总是少不了麦客 操着相似的口音 来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来自那里 走得时候也不知道去那里 说是他们那里土豆种的很多 老的少的 还有四五十岁的大妈 如今我家连地都快没了 我时常想念小时候农忙的季节
  •     日它ma的,谁让老百姓日子这么苦!
  •     匆匆翻一遍,真苦。
  •     看到有友邻发广播,呼应着推下。虽然对大众无脑文化的当道也有不满,但是想想,除了借势而为外,还有多少途径与手段可以去做些“改造”?
  •     如果说评价一本书是否为好书的标准是是否打开了眼界,为你呈现一个你从没见过的世界,那《麦客》于我无疑是一本好书。
  •     好书,这样的影集太少了
  •     劳动者的汗水给人以一种实在的感觉。并不脏,是一种美。
  •     斯人已去,时代已死。 此地空余黄鹤楼,怜。
  •     也许我是生在黄土高原,所以对这一切倍感疼痛。
  •     活着很简单,生活却很难。
  •     印刷质量就不吐槽了,但是还是深切地为了候总的照片被糟蹋了感到遗憾。侯登科的照片不仅有纪实性,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本书里面收着的寥寥几篇文字仿佛就是一把放大镜,远远的,把侯登科这个人的影子描了出来。摄影师做到我和无我共存的时候,就成了大师。
  •     图片印刷的质量倒让人想多看点文章..
  •     全是图片
  •     他们就像候鸟,每年在固定时间沿着固定路线迁徙,为的是自己的一口饱饭,家人的一件花布衫,或者外面的风景。在照片里我见到了许多幼年熟悉的景象。还是那句话:不懂中国农民,就不懂中国。品世间百味,体人间疾苦,侯登科先生千古。
  •     原生态的自然画作,很真实
  •     喜欢的摄影家和他的书。
  •     单一了。
  •     侯登科的经典图文本,纪念这位纪实摄影家。
  •     被包装骗了...徒有其表...文笔很差...照片也很一般...
  •     如果说台湾有阮义忠的话,大陆的侯登科也应该是一样绕不过去的人物。和阮不同的是,深感侯登科对于中国“下苦人”农民的人文关怀更加深厚。“麦客”这两个字本身就很有感觉。侯登科笔下的麦客都是近乎以一种诗化和礼赞的方式登场的,有许多角色带有文学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大体是一种原始性的状态。但是不知为何,我总会有质疑这样一种形象塑造的真实性的想法。人文纪实摄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将受苦难者受的苦难放大,将受苦难者塑造成为礼赞的对象。侯登科对于麦客甚至是说对于中国的农民是有深厚的同情和赞扬的,但是在纪实摄影中,如何让配上文字的纪实影像更加客观一些?虽然如此,《麦客》仍然是极其人文的作品,侯登科也是伟大的人文摄影师。
  •     2017.01.14 杨浦区图书馆。四颗星都给侯登科。但是,此书印刷质量真是不行啊。。。
  •     挺好的一本书,印成这熊样,鬼影憧憧的,真不是哪家出版社都能印摄影书的。
  •     pingdanyouqi
  •     很早就知道侯登科这个人,喜欢这种基层的纪实摄影
  •     研读中,很不错
  •     “于传承中恪守其生存节律和习惯,紧跟着现实变化”
  •     看了令人震撼
  •     想起小时候看的关于麦客的小说 只是觉得很多为了生存而承受的真的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真正感同身受 又惶论那些一时的感慨 只有真正良善的人啊
  •     2000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定价198元,当时嫌太贵。上海锦绣版,平民价,果断收入。
  •     侯公登科
  •     很有力量的文字。既朴实且扎实。
  •     写的太好了
  •     文字优美图片历史感强
  •     辛苦 真诚
  •     写的不错拍的一般。
  •     说不出感受来,向劳苦大众致敬。
  •     可以看出侯老是一个朴实的人,没有花哨和意识流的内容,忠于现实,还原历史——这大概就是真正的纪实摄影要义。
  •     “麦客的后代,镰刀还给了父辈?”从此已无麦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