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凯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少年凯歌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6
ISBN:9787020034109
作者:陈凯歌
页数:189页

内容概要

陈凯歌,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1965年考入北京四中,1969年春到云南插队,1971年参军;1976年回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毕业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
1984年执导处女作《黄上地》,1985年以此片享誉国际,并连带使大陆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名声鹊起。
主要作品有《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先后在国际上多次获大奖。
曾分别于1989年、1993年、1998年做过柏林、威尼斯和夏纳世界三大电影书的评委,并做过日本神户、葡萄牙里斯本、以色列耶路撒冷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

书籍目录

第一章天国
第二章降临
第三章群佛
第四章狂灰
第五章青山
附录:作者获奖影片
后记

作者简介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图书封面


 少年凯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7条)

  •     报着要学点什么的态度来看这本书,初始只觉得是回忆录而已,可阅读下去愈发觉得这是对生命的思考。决定再细看一遍,因为第一遍的目的性太强了,反而理会不到其中的真谛。“在我能够用手中的刀砍倒一棵一棵大树的时候,我肯定了自己。我不再恐惧。千百次运动后的手臂鼓胀起来,血液在脉管中畅快的奔流,一种不仅是物质的东西在我的身体内暗暗生长起来,渐渐有力量。同时,一些同我深深重合的影子渐渐离我而去。我坦然起来,感到一阵轻松,犹如感冒突然间全好了一样。人长大原来也只需要一个瞬间。我开始信任自己,那很像小时候打篮球,突然有一天能够摸到篮筐,却弄不清什么时候有了这能力。我不必再从别人的瞳孔中去正视自己的影子。劳动使我健康起来。”“有许多次,我坐在林中砍倒的树身上,深深的吸一口烟。风从林子深处吹干了我头上的热汗,眼前视野开阔,远山一层淡似一层,在阳光和云的游戏中忽明忽暗。我和身边的一切没有区别,都只是自然地一部分。我知道我找到了一个友人,它很宽大,足以容纳许多生命。我并不对它微微谈情,只是倾听和注视。它也并不溺爱我,只是暗示。这是一个生和死并存的世界。死亡的迹象惊心动魄:一些巨大的古树已经腐朽,厚厚的腐叶层上每天铺满新的金黄;可同时地下窜出尖笋,枝头长满新芽。死,透露了自然地本意:生命重在过程,目的却仅在次要。新生令人想到无限;可它的蓬勃热烈又决没有哲学的酸腐。阳光下,万物并荣,生而复死;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棵树完全相同,自由就是它们自己。而在山下不远的人间,真理、道德、秩序却像于此一样苍白、贫瘠、抽象而悖理,我每次在村后小河中洗脚,都会有成群的小鱼啄着我腿上的伤口,使我得了抚慰;我走上山区,用手指触动大株的含羞草,自爱叶片收拢的瞬间,意识到尊严;一片黄叶,在溪水的转弯处久久盘旋不去,让我懂得了命运。若说人人都需要欣喜或忏悔的去处,山林就成了我的教堂。在阳光和绿叶之间,我头一次有时间回首,想起受难的父亲、病中的母亲和尚小的妹妹;想起我的同学和朋友;所恨和所爱,侮辱了我的和我侮辱了我的一切,禁不住失声而泣。在大自然接纳了这一切之后,我觉得心慢慢沉下去,沉到它该在的地方,同时问:我是谁?我对我是谁感到满意吗?我慢慢知道这个问题的严肃,走下山去。”
  •     看了《少年凯歌》。在图书馆简单翻了新版,看了新增的几篇文章,包括写“哥哥”的那篇。这本书与其说是早年生活自传,不如说是以个人经历和思考为文革写史,理性而沉重,深刻而沉痛。或许真如旁人所说,陈凯歌应该写书。在北京四中只待了不到一年,他做知青去了云南,参军后回京,后考入北影,从此开始了电影人生,更没有时间写作了。看着看着,觉得可以归入《七十年代》,但更会联想到《树王》和《孩子王》,尤其是后者。未想到陈拍过《孩子王》,还为此去了一趟云南,这时他蓄着大胡子,不敢下车,但一走下车,村里还是立刻有人认出了他,陈就眼泪止不住。可惜《孩子王》竟然连拷贝都没有,更不会公映。
  •     在中国的导演之中,声名最隆者现在莫过于,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了,尤其是前两者,成名已久,是中国最早的被祭上神坛的两位导演,对我而言,张艺谋的电影太过匠气,尤其是最近几年拍的电影,更感空洞无物,形式已经远大于内容,张已经不太会讲故事了。而冯小刚则是自成一派,他的电影能沾上地气和市井最贴近,但过于在意票房和商业,也让冯和大师的距离越来越远,给他的定位就是一个有市场号召力的拼盘大师。再说陈凯歌,一个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人物,就电影而已,对他的作品相对更欣赏,读他的自传《少年凯歌》,则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首先说,读《少年凯歌》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陈凯歌的文字功力,虽然对他以前就有笼统的认识,知道他家学渊源,电影作品多有人文关怀,但还是没想到其文字是如此了得,单纯就文字本身而言,毫不夸张的说,纵是很多成名已久的作家也未必如!《少年凯歌》这本书并不厚,总共也就8万字左右,书主要是叙述了陈从少年到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这段时期的经历,书中充满了思辨的语言,用自省与批判的精神来剖析自己,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最大的诚意!纵览全书后会油然而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书的前一部分,描述了陈凯歌的童年,作者笔下的北京和其童年生活,非常传神,如临其境,其对老北京的热爱和怀念从书中能找到佐证,再联想到陈凯歌后来拍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的短片《百花深处》,现在看来更能体味片中过的情怀!老北京在现代化的今天,早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陈凭借其幼年的经历和成长的环境,能连拍两部京剧相关题材《霸王别姬》和《梅兰芳》,这份京腔京韵这份地道,不是其他导演能达到的,陈凯歌借助影片又感受了一次繁华旧梦,也只能在电影中感受了,借助胶片也让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去领略老北京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少年凯歌》中着笔最多的部分就是,陈在云南景洪插队下乡的经历,对于文革,像我这代人是有一种隔膜感的,从时间而言,文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父辈中就有很多人有上山下乡的经历,但文革对我来说又是面目模糊的,我所有对于文革的了解都是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得到,没有了亲身的体验,也就没有切身之感,总是有些雾里看花,虽然也曾到处搜罗有关文革的资料,想多了解这个年代,手头关于文革的书很多,多是纪实性或自传性质的,看过几本,读后或让人感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人的渺小,或掬一把泪为书中人物遭遇所感!但陈凯歌这部书关于文革的记叙,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其更多的是用平和的语境,自省与思辨的笔触来描述这段历史,没有太多的渲染和煽情,更多的是一个思考者个人的思考历程!能真的剖白自我,直面一段很多人不堪回首不愿回想的岁月,这是需要勇气的,在自序中,陈凯歌说,“我常常喜欢坐在我们在曼哈顿的公寓浴室门外的地上,抱着膝梦游一样的想。。。。。。我听见我自己儿时的歌声,嗅到那个年代北京晚秋的空气,我竟能回味此生第一次吸烟的滋味,隔着烟雾我看到了死去朋友的脸——我重温了我的生命。”这段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书中有段陈凯歌对自己父亲的忏悔,很多媒体都曾提过,就不熬述,反正就我而言,是能理解的,很多人揪着细节不放,说陈凯歌忏悔的还不够,我感觉是没有道理的,陈凯歌不是卢梭,《少年凯歌》也不是《忏悔录》 ,能真正的反思自己的人就值得尊重,巴金的《随想录》在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意时也不过点到即止,余秋雨还宣传其在文革时没有任何值得忏悔呢!再说说现如今的陈凯歌,自《无极》之后就遭遇了恶搞,公平而言,无极我认为也有可取之处,谁让大家都喜欢人云亦云,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而且谁让大家都喜欢喷知名的人呢,现如今网络上早就有了一种反权威的意识,不幸的是陈凯歌成了靶子,无意替陈凯歌辩护,就是分析一下陈大导现在的境遇。还有一点,就是陈凯歌自从和陈红结婚后,再加上《无极》之后的争议,很多人喜欢借攻击陈红来攻击陈凯歌,剖析其原因,是否有陈美人年轻时国色天香,与陈导演结合郎才女貌,攻击者中多少有几分醋意和艳羡呢!呵呵,这些不过是笑谈了,我想大家还是应该关心一个导演的作品,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读《少年凯歌》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凯歌,一个充满人文反思的儒者,不希望陈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艺术与商业总是矛盾的,说能完美的融合,大多是自欺欺人,陈的电影也许注定是小众的,大场面大明星的堆砌不一定适合他的电影,选择陈凯歌作品,首先是欣赏其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与其它无关!据说陈的下一部电影是《赵氏孤儿》,至少我还是抱有一份期待的!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高中最爱的书之一 看到好多可以背下来
  •     知识分子陈凯歌
  •     陈凯歌的文笔真的很棒哎。那段经历似乎可以对当下提供一种解释。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这么一句话:我是怕死吗?是。但更深的恐惧是我怕永远不被人群接纳。2017.03.16
  •     没想到陈导的文笔如此不错,尤其是读到自己家被抄的画面,每一句描写看似平静,比喻看似随心,却满纸蕴满了陈旧在历史那头的彻骨痛心——被打碎相框的照片,犹豫了一下,便坠落下来;满屋子如同呕吐过的胃——无法想象,正处花季却要面对好友至亲的背叛、死别,甚至自己的背叛。“以人生为他乡”,这是怎样的绝望,让死亡成了回乡的归途。在下乡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迫害变成人与自然的迫害。其中描写一位男知青,他发疯似的每天在房前踱走,他觉得自己太丑,在无言的自然面前。最坏的时代,莫过于把美的生生掰成丑的,还沉迷不醒。
  •     读后能有一种经历感
  •     读了他的文字,明白他的才情的确能拍出霸王别姬。
  •     看得直想哭,不得不说文笔真好
  •     陈凯歌在这本书里记述了自己以及文革那一批人的遭遇,一群被侮辱和被损害了的人。
  •     陈凯歌,一个知识分子,有思想,文笔好。写了本不错的自传,拍了些十分不错的电影。 然而后来也拍了些十分不咋地的电影。 生命真是莫测高深。
  •     8.6 看的时候真是为了娱乐,可是看开了却发现是一部文革反思自传。真棒!
  •     但很可惜,估计不会再补货了
  •     真人的自毁,好像揉碎了花朵,震撼的同时,还能嗅到色香。说的是傅雷
  •     一部小小的自传竟能看得泪流满面。陈凯歌回忆的是自己,也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在他生命中留下的烙印太深,以至于他之后的电影无一例外逃不出那段记忆——欺骗与背叛。他推了他的父亲,但他自己,他们这代人也是被时代背叛的。
  •     不太喜欢陈凯歌的文笔,但他不是假清高。
  •     勇于承认错误。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干活的事。
  •     陈凯歌这个文笔让我原谅他后来拍的所有烂片。
  •     人性总是能做出令我们自身都难以想象的事情,真是发生或故事远比影视中的故事戏剧化的多
  •     如何才能成为自己?如何才能不成为工具?
  •     这悲悯与反思
  •     近八万字的一本,绝对会让人一气品读完。不是讲所谓大师的成就史,而是记录那段应该记录的历史。读时会连连感叹:哲学来自痛苦!它的作者是发自内心的情真记录;思考深层,引发人深度思考;文笔渐入佳境,值得品味;书中记录的人物之独具特色,似大自然创作神奇万物般让人感叹。先不时勾划,又发现大段都是精华,因不舍将书勾划太花而用了简洁的概括符号去勾划。
  •     书绝版了,在某宝上买的略微粗糙的复印版也不能给书减分。饶舌和沉默是陈凯歌对自己的剖析和反省。“文革”是以恐惧为前提的群氓运动,总结得很深刻。对现象的描写道出了我们这代人所不能体会的触目惊心,很多时候的反思感觉是在讲道理,但这个道理我给满分。
  •     陈凯歌的最好时期,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     实话,看完这书陈凯歌就是我的男神。不管他拍多少烂片都是我的男神。 一度觉得第五代导演里张艺谋和陈凯歌完全就是入错行。老谋子应该去搞摄影,凯歌就应该去写小说。
  •     这种场面,这种东西,也许只有我们这代人才有机会有可能搬上大荧幕了吧~
  •     文字很有镜头感
  •     当我们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相当重要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才刚刚开始准备原谅我们的幼稚。
  •     文字极具画面感。
  •     这个时代不缺抱怨,这个时代需要反思。
  •     这本书是在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看的,十一点熄灯以后,自己躲在被子里看着手机。惊讶与愤怒于那个时代,然而陈凯歌却说不后悔。不后悔。不后悔。
  •     陈凯歌对文革的自控书,又很勇气也很有担当。文笔非常少年(或者中二?),如果当作家可能会是中国的三岛
  •     没想象中好,讲的文革的故事,在另一本讲文革的书里看过。
  •     比起李安的传记多了一份细腻,少了一份温润
  •     震撼。像看电影,窗口旧报纸审判光影,发了疯的女知青,一朵干枯了一片花瓣的小黄花,“那一刻我只想干嚎”。
  •     在同类作品里 我可以评五星。
  •     冬日漫读,冷彻心扉!
  •     想起永泽,想起小波,想起从文……相信未来!
  •     文笔确实好,看来导演圈文笔最佳的两位:陈凯歌和贾樟柯之名不虚。环境给人的烙印太深了,大概这就是他也能拍出《搜索》的原因。
  •     看了这本书,我相信霸王别姬是他拍的了!!
  •     却没想到陈凯歌先生是如此人,想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那时候的北京。感兴趣的文革
  •     文字的干净洗练,思想的深刻自不必说。其实读下来,感触最深的是这个人,骨子里是温柔和宽厚的。就算是回溯文=革十年的黑暗血腥残酷,他也没有任何控诉、批判、煽动,而是真的在反思。(这本书香港中文大学推荐学生必读的86本中文书之一,果然是可以载入当代文学史的高度。甚至会觉得当电影导演可能 并不适合他,当初应该坚持写作才对啊)
  •     陈凯歌不当作家,真是文坛的损失
  •     从SOAS的图书馆借的这本书,万万没想到,是这样的凯歌。
  •     没想到陈凯歌在文字方面也是有所发展
  •     和有关文革的回忆录相同,不管是文笔,还是内容,并无特别大的触动 最喜欢这段话:我对友人说,活在地球上的,不过是我们在其他星球上的影子。她斜着看了我很久才说:你是说,所以我们才这样黑暗?
  •     当所有的人都无辜者,真正的无辜者就永远沉沦了。
  •     多维度的少年:红卫兵陈凯歌、知青陈凯歌、军人陈凯歌、作家陈凯歌、导演陈凯歌。总是要多读书,多经历,多感受,才能做艺术。
  •     很喜欢西双版纳那部分
  •     打算再读一遍
  •     一个被导演事业耽误的作家,文笔出众/“文革就是以恐惧为前提的群氓运动。”摆脱不了“铁砂”的命运,或许是中国人的悲哀之一。
  •     写的也太好了。。。
  •     盛世
  •     陈凯歌的青春故事,文笔很好,有思想有深度。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