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的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戛纳电影节的故事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1
ISBN:9787506365093
作者:(法)雅克琳娜·蒙西妮,(法)爱德华·米克斯
页数:28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章多漂亮的小村庄 从1030年起,戛纳的名字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羊皮书上。这个村庄很穷,但拥有一种巨大的财富:全年气候温和、阳光普照。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湾,几座小山挡住了海风。小麦、大麦、葡萄、橙子、橄榄和金合欢生长迅速,到了18世纪,很快又出现了棕榈。旧王朝结束的时候,戛纳北部一个叫戛内的小村庄,脱离了这个海边小镇独立了。这是路易十四亲自签署的,就在大革命爆发前,盖着他的王印。但这一举动没有给他带来幸运,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戛纳的水手都很勇敢,喜欢冒险,其中七十三人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他们在德格拉斯海军上将的指挥下,与英国人作战,帮那里的人赢得了自由,有的还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大革命对戛纳好像没有太大的影响,最后,在太阳底下,一切都摆平了。不过,当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来,派康布罗纳将军——那时他已喊出了那句名言①?——来说情(这真是一个怪念头),请求市长布勒先生准许他们在戛纳露营,结果遭到拥护复辟的市长先生的断然拒绝。皇帝不得不另找地方睡觉!人们在想:如果那个雄鹰王在滑铁卢打胜了,布勒先生会有什么后果。但拿破仑后来被软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别墅”里,勇敢的戛纳市长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了。 19世纪初,戛纳村扩大了。1830年“光荣的三天”①之后,尤其是1834年之后,由于一个旧敌的缘故,小村恢复了平静。那个敌人就是布鲁厄姆勋爵,伦敦的大法官兼上院议长,一位英国富翁。他想去尼斯,但尼斯爆发了天花,布鲁厄姆勋爵无法进城。他非常生气,只好原路返回,中途,他与女儿埃莉诺在戛纳停留,借宿在一家叫做潘舍纳的小旅店里。旅店老板给客人们上了普罗旺斯鱼汤,这是那些英国人从来没有尝过的美味。大家都知道,他们喜欢用滚汤煮的上等熟羊腿,浇上可怕的薄荷调味汁。布鲁厄姆勋爵和埃莉诺开始很迟疑,后来喜欢上了,每天都要潘舍纳先生做这道菜。最后,布鲁厄姆勋爵被这个地方迷住了,在一个小山坡上让人修建了漂亮的埃莉诺别墅。戛纳出名了。首先是由于“英法协约”②。来了很多“上流社会”的英国人,他们在戛纳周围建了许多豪华别墅,有的甚至建了名副其实的城堡,简直是亚瑟王的圣杯城堡的翻版。这个村庄成了一个小城市。1838年,人们修建了一个像样的码头,进港的游艇都停泊在那里。1863年,开始兴建火车站。从巴黎到戛纳只要二十二个小时。这速度在当时可是破纪录的! 继英国人之后,俄罗斯贵族又蜂拥而至。威尔士亲王、维多利亚女王的儿子、未来的爱德华七世国王及大公、爵士,还有一些有产者、蒙索平原上的新贵都曾到过这里。知识分子也来了,比如普罗斯佩·梅里美和居伊·德·莫泊桑,后者坐着他的“俊友号”,在海上游逛。后来,“咱们去蓝色海岸!”③或者“我们在里维埃拉④下船!”就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戛纳的人口从1814年的三千人上升到1914年的三万人,可惜,到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又下降了。不过,戛纳今天的居民已达到七万,不包括暂住人口。 为了迎接这些有钱的游客——“Touristes”(旅游者)这个词才刚刚出现——大酒店纷纷建造起来:1961年,美景酒店和格莱酒店(后来成了电影节来宾所喜欢的著名的格莱·达尔必翁酒店,因为它紧挨着电影节的新大楼)落成。在克罗瓦赛特大街,有加内与王后酒店,这是以其业主加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1912年,亨利·鲁尔出资建造卡尔顿酒店,“鲜花赌场”也完成了第一期工程,萨拉·伯恩哈特在那里演了两场,全场爆满。她演的“芙萝—芙萝”和“费德尔”,两场戏完全不同,但都引起了观众的巨大热情。接着,市政厅的赌场也完工了,里面的游戏非常时髦,许多人在转盘和赌牌游戏前惨败。网球场也建起来了,狂热的网球爱好者非常讲究,穿着白色的灯芯绒长裤,在球场上比赛。女性也加入了,穿着长裙;后来,哦,太轰动了,她们竟然穿起了齐膝短裙。 1910年,开始了第一场飞行聚会。尼古拉·波波夫——这个名字可能是编的吧?一个怪异的俄国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成功地驾驶着他的飞机,一架双翼“莱特”,在戛纳—芒德里厄和莱兰群岛之间飞了个来回。他飞过戛纳湾上空,越过克罗瓦赛特,最后停在拉纳布尔,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因为他是在二百零七米的高度飞行的。他成了一个英雄。

前言

戛纳的第一个明星“该死的!这里还有活人吗?”1687年7月的一天,天气炎热。下午3点,这个住着渔夫和农民、面向蓝色的大海、处于明亮的小海湾里的村镇正在休息,蟋蟀的叫声和“咚咚”的泉水声伴随着午睡的村民。当太阳没那么毒热的时候,他们才会重新出来干活。突然,外面响起几声清脆的马鞭声,还有威严的命令。“喂!懒鬼们,起来!我们需要几条小船,运送圣马尔侯爵先生,国王的使臣!”最后这五个字让村民们惊跳起来,他们醒来了,跑出柴泥砌成的简陋小屋。一辆由六匹马拉着的豪华马车,前面由二十名火枪手开路,刚刚在小码头上停下来。码头边有条海堤,停着各式船只,有平底渔船,有自航驳船,也有手划的小船。圣马尔侯爵先生非常威严,戴着浓密的假发,应该很热,他假惺惺地给大家分发了几个小钱。从火枪手们的命令中,村民们得知,圣马尔先生是戛纳村对面的国家监狱的新典狱长。戛纳的对面是莱兰群岛,包括两个岛:一个叫圣马格丽特岛,岛上是监狱;另一个叫圣奥诺拉岛,上面只有几个修女,住在修道院里。至今为止,村民们只听来村里补充给养的看守说,所谓的囚犯,其实只有三个新教牧师,被关在塔楼底下阴暗的囚室里,奄奄一息,大家都不怎么管他们。在圣马尔先生的豪华马车后面,停着一辆窗帘低垂的黑漆小马车,十五名端着火枪的卫兵把它团团围住。这时,一艘大船,由两个水手和船东安托万操作,慢慢靠岸,准备运送圣玛格丽特岛新长官的马车和马匹。安托万是个强壮的汉子,风里来浪里去,晒出一身古铜色皮肤。两个卫兵小心翼翼地打开马车上的锁,其余卫兵马上列队成形,并用枪指着马车。马车上下来一个气宇轩昂的年轻人,脚蹬褐色长靴,身穿法兰绒的齐膝紧身外套,领口绣着花边,黑色燕尾。他戴着插着羽毛的帽子,风度翩翩,但最让村民们感到惊奇的是,这个囚犯的脸被一块黑色的绒布面罩蒙着。火枪手们紧紧地簇拥着他,推着他往船上走,圣马尔先生寸步不离地跟着。车辆和马匹都上了平底船,圣马尔先生让囚犯上了他的马车。就这样,那个神秘的男人在地中海上驶远了,在村民们惊讶目光的护送下前往附近的圣玛格丽特岛。傍晚,当所有的火枪手和黑色马车都被运到王家监狱后,安托万回到了戛纳。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他,是否偶然听到一点秘密,知道那个蒙面人的身份?“什么都不知道!”安托万尽管很机灵,却也什么都没打探到。日子一天天过去,但戛纳村民的好奇心并没有随之消减。小道消息开始流传。圣玛格丽特王家监狱的看守时不时会来村里喝几杯,村民们从他们嘴里得知,圣马尔侯爵先生是国王的“第一狱卒”,深得国王陛下路易十四的信任。他是从皮涅罗尔监狱调来的,皮埃蒙寒冷山区中的那座监狱,关着洛赞公爵先生、尼古拉•富凯和这个谁也不知其名的蒙面人。大家听了不禁心生敬意。戛纳的渔民们还想知道得更多一些,便以采海胆为由,来到了监狱下面的岩石上。有时,他们能看见囚犯在巡查道的平地上散步晒太阳——这是圣马尔先生恩准给他的特别照顾,但他还是被蒙着面。据说,他的牢房在碉楼上方,设计合理、非常漂亮,有个大窗“当然”装着窗栅,但室内的家具布置精美,蒙面人大小便都可享用最完善的“卫生设施”。确实,什么都想到了。在巨石上凿刻了一张椅,椅子上有个洞直通大海,下面惊涛拍岸。坐在这张穿洞的椅上,蒙面人就不会感到烦闷了。戛纳还有人说,来自孟德里厄的一个兼当水手的渔夫,在碉楼下采银锦蛤的时候,发现脚边有个银盘,是蒙面人从监牢里扔出来的,盘底用刀刻着几个字。看守好像马上就把他抓住了,强行把这个被吓得浑身发抖的马里奥人带到圣马尔先生跟前。圣马尔先生拿过银盘,严厉地问他:“你识字吗?”“不认识。大人,我一个字都不识!”“那就滚吧!你的文盲救了你的小命!”这一切是否都是真的?抑或是大仲马丰富的想象力带来的后果?大仲马在小说《布拉热洛纳子爵》中,把碉楼脚下的渔夫换成了读书识字的阿多斯。让我们兴奋得直颤的是,他在盘子的底部读到了这么几行字:“我是法国国王的兄弟,今日的囚徒,明天的疯子。法国的绅士和基督徒们,请乞求上帝,让他保佑你们的主人之子的灵魂与理智。”那个蒙面人在圣玛格丽特岛待了十年,一直让戛纳人挂念和好奇。他是谁?当他离开此地前往巴士底狱的时候,还是由总不知疲倦的圣马尔先生看守。1703年,他死于巴士底狱,带走了所有的秘密。可以说,那个陌生人是戛纳的第一个大“明星”——当然,“明星”这个词当时还完全不为人所知。戛纳人一代代对他们的子孙讲述他的故事。在伏尔泰笔下,这个故事变得更有趣了,他在《路易十四的世纪》中,把这个人叫做“铁面人”。所有的说法都相互矛盾:国王的孪生兄弟,马扎兰公爵或白金汉公爵与风流成性的安娜•奥特里谢王后的私生子;蒙穆特公爵,英格兰的查理二世的私生子;反叛的马蒂奥里伯爵,他竟然与芒图公爵把路易十四的秘密交易出卖给了西班牙,好像在皮涅罗尔给尼古拉•富凯和劳泽当过跟班的厄斯塔什•道热——劳泽这疯子曾想娶国王的堂妹“大郡主”……掌握某个重大秘密的人……甚至连莫里哀也出现在名单上!从无声电影开始,后来是有声电影,许多国家包括日本,都拍摄过关于这个人物的电影,美国人最近还翻拍过。现在,全世界都知道这个蒙面人了。必须承认,在戛纳电影节期间,很多人都会出于好奇而去圣玛格丽特岛参观那个单人囚室。房间之大、景色之美,令人惊叹,阳光、沙滩尽现在囚犯眼前。与那些被关在塔底潮湿的地牢里、很快就会因“肺病”而死去的新教牧师相比,他显然是有特权的。电影节期间,蒙面人的房间如今少说也要一千欧元一天,因为肯定要让里面有自来水,除非住的是像布拉德•皮特那样的演员,他们喜欢原汁原味,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希望使用那个“著名的陌生人”当年使用过的简陋的卫生设施。关于那个神秘的人物,维克多•雨果曾这样写道:“铁面人这个囚徒,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没有人见过他的面,这是一个巨大的秘密,一个影子、一个谜、一个问题。”让人好奇的是,这个蒙面人是在戛纳,一个注定要成为想象和创作之地的城市,开始他的传奇故事……

名人推荐

如果奥林匹斯山上真的住着众神,应该也就是戛纳电影节这个样子了。——维塔里•卡涅夫斯基

内容概要

雅克琳娜·蒙西妮,法国女作家,自1970年发表《弗洛里,我的爱人》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截至2012年创作并出版了四十六部作品,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二种文字。主要著作有《反叛女人比昂卡》《红房子》《弗洛里,沙皇的儿子》《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诺曼底的神奇故事》等。
爱德华·米克斯,著名影视演员,曾在《环球旅行者》中出演主角;另一个身份是女作家雅克琳娜·蒙西妮的丈夫,夫妇俩熟悉影视圈,也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二人合著的作品有《好莱坞的故事》《戛纳电影节的故事》《里丝·泰勒和里夏尔·布尔东,可怕的情人》《不可思议的摩纳哥的格雷丝》。

书籍目录

戛纳的第一个明星(序)
第一章 多漂亮的小村庄
第二章 威尼斯的法西斯
第三章 破灭的梦想
第四章 被遗忘的英雄们
第五章 永别了,沉重的岁月
第六章 梦想家园
第七章 苏丹王妃的珠宝
第八章 神奇的20世纪50年代
第九章 岁月流逝,而电影节仍在
第十章 "杀死"米彻姆
第十一章 金棕榈
第十二章 伊丽莎白的辎重
第十三章 20世纪50年代末
第十四章 喧嚣的20世纪60年代
第十五章 导火索
第十六章 胡尔必达蹿入戛纳
第十七章 美洲豹和鸟
第十八章 如此美好的岁月
第十九章 年轻的群狼
第二十章 暴风雨来临
第二十一章 游戏规则
第二十二章 影节美丽的眼睛
第二十三章 饕餮大餐
第二十四章 炸弹事件
第二十五章 不能就这样死去!
第二十六章 抵制科波拉
第二十七章 惊与喜
第二十八章 挨骂的新大楼
第二十九章 得克萨斯州的巴黎
第三十章 戴安娜来了
第三十一章 麦当娜旋风
第三十二章 不老的明星
第三十三章 踏上红地毯
第三十四章 明天就是新世纪
第三十五章 满嘴蒜味
第三十六章 快乐的尾声
结尾朋友间的小小建议
致谢
附录

编辑推荐

《戛纳电影节的故事》是对戛纳电影节成立六十周年(1946—2007)的致敬之作,是戛纳电影节生动的写照。

作者简介

戛纳电影节的故事是由激情、风波、争议与凯旋组成的,它远比小说有趣。为了对抗纳粹掌控下的威尼斯电影节,它于1939年8月31日打开了自己的大门,但第二天,希特勒就入侵了波兰,战争爆发了,戛纳电影节刚刚诞生便香消玉殒了。意想不到的是,1946年,它又在胜利的喜悦中复活。
尽管有时因喧闹和奢华而被诟病,戛纳电影节永远都那么迷人。今天,它已成了世界上最受媒体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个全球电影人的盛会,每年都发掘出无数新人和佳片,为电影事业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法国因戛纳电影节骄傲。
《戛纳电影节的故事》是对戛纳电影节成立六十周年(1946—2007)的致敬之作,是戛纳电影节生动的写照。

图书封面


 戛纳电影节的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其实最让人不爽的,倒不是全书贯彻到底的流水账,而是它的态度实在是很对付,连掩饰都懒得掩饰,有点像截稿前匆匆完成的半成品(无论著作还是翻译)。如果说“索菲亚·科波拉演了[绝代艳后]”这种错误还无法判断是作者还是译者的过失的话,那么有些谬误简直令人发指,比如说费·唐纳薇是[德州巴黎]的女主角,比如把“签名”译成“传记”,太多了……此外,错字漏字、语句不通的现象在后半本书里频繁出现,让人怀疑此书是否连一校都没有完成。在每篇文章里,作者似乎是为了制造某种“悬念感”,还采用了一些很低幼的铺垫技巧,比如会在文章开头着重写那些金棕榈得主和“会摊上大事儿”的人,结果反而让悬念不复存在。它还特别谄媚,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戛纳是多么地“不记仇”、多么地“具有包容性”,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又是做出了多么大地贡献云云……反正读的时候直起鸡皮疙瘩。当然,那篇放在最末的“结尾——朋友间的小小建议”还是挺不错的,它告诉读者,作为一名普通影迷,想要在戛纳电影节住进戛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最有价值的,应该就是那些趣闻轶事了,除去添油加醋的因素,读着还是挺有乐趣的(前提是要对文中大部分的影人和影片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因为它的人名翻译实在是非主流,而且经常前后不一),列几条:1.罗伯特·米彻姆那张著名的艳照其实是被记者阴的,后来愤怒的他出现在了[猎人之夜]里,而那张照片里的英国女演员后来不堪舆论压力自杀了。2.雷乃实在是太惨,[夜与雾]因为德国干涉被禁止参赛,[广岛之恋]因为美国的干涉被禁止参赛,[战争终了]因为西班牙的干涉被禁止参赛……早年,他经常因此上演“夺门而出”的好戏。但他还是在好多好多年以后,正式打入戛纳竞赛单元。3.特吕弗和夏布洛尔都撰文抨击过戛纳电影节,但到最后他们还是“乖乖就范”,投向了戛纳的怀抱(尽管夏布洛尔携[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出席的那届他还是一个劲儿地在吐槽电影节的各种不合理现象)。p.s.我通过这本书发现夏布洛尔貌似是个俏皮话高手。4.特吕弗在戛纳第一次遇到让娜·莫罗,然后发出了[祖与占]的邀请(估计预谋已久)。另,让娜·莫罗一定是个情商爆表的女人,每个人都对她赞不绝口。5.在戛纳的电影院里,吹口哨和喝倒彩好像是稀松平常的事。[甜蜜的生活]和[奇遇]首映时都被喷到死,据说放映[奇遇]时,一个胖子疯狂吹口哨结果被一女汉子胖揍了一顿。莫尼卡·维蒂还倒在安东尼奥尼肩膀上哭。若非那届评委会主席乔治·西默农接近耍无赖的极力坚持,这俩片都不会得奖。6.关于[鬼子来了]说了不少,[活着]居然只字未提。7.戛纳的评委会主席不是个好差事,隔三差五就要被嘘,而且评委里要是出了些犟种,主席往往吃不了兜着走。1970年的阿斯图里亚斯,被强硬的柯克·道格拉斯逼疯了,索性连颁奖晚会都没出席;大卫·柯南伯格被嘘的时候还试图向台下的群众解释,他哪里知道那帮人要的就是疯狂;最霸气的还数波兰斯基,他那年把三个主要奖项都颁给了[巴顿·芬克],直接促使电影节修改评选规则。8.1975年的戛纳发生了爆炸事件,结果电影节继续进行,沙滩上人们继续玩闹。9.[闻香识女人]居然是翻拍的一部1974年意大利电影。10.1971年卓别林驾临戛纳,白发苍苍依旧魅力不减,还玩起了拐杖。台下的米洛斯·福尔曼激动地哭了。11.罗西里尼给于佩尔送过一个蝴蝶结。12.弗朗索瓦丝·萨冈表现得有些业余,说[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好莱坞大机器”。13.伯格曼和伍迪·艾伦先后拒绝了1980年评审团主席的邀请,理由都是“太害羞”。14.1985年纪念特吕弗的那场太感人,所有特吕弗电影的女主角(好像缺了阿佳妮)携手登台。也是那一年,戈达尔在宣传自己的电影时被人扔了个奶油塔,他表示:“这是无声电影对有声电影的报复。”15.拉斯·冯·提尔曾以幽闭恐惧症为由拒绝参加电影节,而这比起后来他在电影节上干的,根本是小巫见大巫。16.贝尼尼在得到评审团大奖后完全失控(想想他那年在奥斯卡上的“表演”),并且让全场跟着他一起失控飞,搞得自己跟得了金棕榈一样,让当晚真正得金棕榈的安哲显得毫无存在感。17.1966年,在一场出于“为雅克里维特打抱不平”而举办的“新浪潮”座谈会上,德尔伯特·曼说,“对我而言,电影要是不讲一个好故事的话,那就没有意义!”戈达尔听了马上翻脸,破口大骂。克劳德·勒鲁什则在一旁敲边,声援戈达尔。布列松这时又跳出来喷勒鲁什,然后场面就陷入了乱战,“老电影”与“新浪潮”开始互掐。帕索里尼声音嘹亮,雷乃则夺门而出,施隆多夫吓坏了,特吕弗爬到了椅子上……彬彬有礼的大卫·里恩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希望有人告诉,这种‘用不讲述的方式来讲述’是怎么一回事。”18.在1968年上演的“重头戏”里,戈达尔几乎是沸腾着冲上了台,抢过话筒,煽动群众,惊呆了所有人,当时担任评委的波兰斯基对福尔曼说,“这有点像我过去在东欧国家见到的某种主义,不是吗?”,戈达尔听罢,立马吼道:“你是准备站在我们这边,还是怎么样,恩?!”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19.伍迪·艾伦2002年终于现身戛纳,并留下那句经典的自嘲:“法国人对我有两个误解:他们因为我戴眼镜而认为我是个知识分子;因为我的电影总是赔钱而认为我是个真正的艺术家。”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这本书是赶上150减30用16块的价格收入的,书的制作质量还不错。粗略的翻了一下,大致就是讲了作者夫妇在多届嘠纳上的经历,感觉就是像是他在拿着一份历届嘎纳获奖名单给你大致解释一下,中间有几页黑白的照片。
  •     法国式的浅薄
  •     不为人知的轶事,很有意思。
  •     细节丰富,爆料详实,值得一看。
  •     大大小小的趣闻八卦,笔态风流,后面写得匆忙,远没有前面好看。译者差劲,显然对电影是个外行,很多通用人名、电影名都另做了别译。
  •     看不到乐趣!
  •     错字令人无语啊
  •     译得太烂
  •     完全是在记流水账。而且错误百出,不过作为了解戛纳电影节的入门书还算值得一读。
  •     已经看了几页了,感觉和我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
  •     其实最让人不爽的,倒不是全书贯彻到底的流水账,而是它的态度实在是很对付,连掩饰都懒得掩饰,有点像截稿前匆匆完成的半成品(无论著作还是翻译)。如果说“索菲亚·科波拉演了[绝代艳后]”这种错误还无法判断是作者还是译者的过失的话,那么有些谬误简直令人发指,比如说费·唐纳薇是[德州巴黎]的女主角,比如把“签名”译成“传记”,太多了……此外,错字漏字、语句不通的现象在后半本书里频繁出现,让人不禁怀疑,此书是否连一校都没有完成。
  •     戛纳是个巨大的party,就是此书信息量太大
  •     现在知道了1960年《奇遇》遭遇到了“奇遇”;1966年那场众多大腕导演参加的“新浪潮”报告会;《潜行者》传奇性的放映经历;萨冈和嘎纳的矛盾;甚至亨利·米勒喜欢打乒乓球……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对某些电影更加期待。最后想说,这本书有个蹩脚的校对。
  •     错误不少。八卦还好
  •     一般
  •     更像是一对法国夫妇自鸣得意的八卦爆料成册和“戛纳电影节旅游指南”。罗曼·波兰斯基说的很对:电影节成了一个动物园,遗憾的是演员和导演弄错了笼内笼外。
  •     比较有趣的戛纳年谱,一直写到摩尔那一年
  •     各种八卦……阿佳妮的段子呢?!
  •     各种戛纳背后的八卦故事,可惜大多书中提到的很多片子都没看过
  •     八卦和获奖情况的流水帐,翻译也比较可怕
  •     刚刚翻了翻,还没全看,不过感觉语言很生动,挺好看的!书的包装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