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老上海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4
ISBN:9787534408762
作者:吴亮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书摘    肖像照    一幅清末名妓的肖像照,曾锁在档案柜里,埋没多年,终于适逢怀旧年代而重见天日,被印人史料图集,又几经转载,广为流布,差不多成为本城家喻户晓的一张脸。那种深闺藏不住的光彩,羞答答、火辣辣、忧怨而沉沦的美丽容颜,竟然已作古百年!    “名妓”,这个语词无疑是一诱饵,挑逗人们去想象,撩起青楼的窗帘。找出一大堆资料,民国、晚清甚至直追明末。《沪城备考》云:沪上校书玉烟慧甚,善行酒,凡饮席必来典觞,且能使意之所属,曲为照顾,令不苦饮。另《蘅华馆日记》称:四牌楼双福小舍,有巧珠录事,容色颇可,宛转随人,为此中翘楚。“校书”、“录事”,称呼甚为文雅。“善行酒”、“曲为照顾”、“宛转随人”,真个勾人魂魄。《墨余录》说:西城一带,曲巷幽深,妓家鳞次。其时,本城尚未成为十里洋场,娼业繁荣实属国粹。此后上海开埠,妓家迁入租界,盛况空前,四马路,会乐里,夜夜温柔乡,醉宿酒池肉林,一派末世奇观。普罗革命勃兴,政权易手,驱洋人出境,夺官僚资产,娼业废除,妓女改行,斗转星移,弹指五十年。今日阅此老照片,呀,佳人已逝,空留影像在人间。     名妓,就这样把我们引出照片,去历史的“曲巷幽深,,之处作一番似是而非的漫游。诱饵后面,是一只知识的鱼钩,它会把你扔进一只竹篓。    为何不停留在肖像照的表情、发型和服饰的细节上,不从那迷蒙的眼神、含蓄地紧抿的嘴和聪慧的额头,去寻找遐想呢?因为照片中的女人已被博学者注明了身份,这就规定了我们的联想方向。可恶的注解只会禁锢我们的头脑。;单一的专业兴趣,仅仅奉献给我们一些考据的片断。尽管确凿,却无关痛痒。    但是照片是无辜的,它不能自决其命运的归属。由于照片总是在纪实的意义上被人们传看,真实性的追究(新闻照片)和历史考据(旧照片),就成了两把主要的钥匙。所以观览一幅肖像照(而不是传看),最好不去阅读旁边的注释文字,宁可无知,也不要半通。我们常在自然界中发现美,莫可名状的云、花朵或者鸟翼在天空中划过的弧线,无关气象学、植物学和仿生学。正像一张漂亮多姿的脸,它本身即为视觉的诱饵,而无需另有文字充作诱饵,去喧宾夺主。没有人确切知道“蒙娜丽莎”的身份,这对我们的观览,在谜一样微笑前的惊讶.,似乎不起任何作用。只因为它是一幅名画,不是一幅用来说明历史的照片。如此不同的态度,对于后者,实有点不公。       笼着袖,缩着脑袋,打量过往的行人,这样的姿势往往专属小摊贩,他们在等待——小摊贩总是守在一块狭窄的固定地盘上:老城厢的城门边、街角、弄口,他们虽然也吆喝,招徕客人,但又显得无所作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很适合小摊贩。    小摊贩似乎和大都会不相称,其实不然。上海的住民成分复杂,中下层收入的阶层,他们的饮食和日用百货,多半从小摊贩那儿获取。“饭馆门前摆粥摊”,好像匪夷所思,却是上海一大奇观。虽有些街区不让摊贩人内,以维护市容并确保富人住宅周围的安静,但是小摊贩自有寄生处——上海的躯体过于庞大臃肿,它有无数空子可钻,为谋生者留下辛苦的饭碗。    也有流动摊贩,他们的声音已成为传奇和绝响,在黑白电影里,夜半归人常在一声宛转的吆喝声中吻别……    ……书摘(插图)……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观览与迷思
(3)支离的旧城图像
(9)只有照片才是贮存一切细节的仓库
(l)城市是一只大沙盘
俯瞰上海(23)
背时(25)
寻常事物和摄影(27)
(31)停滞和缓慢
(35)事过“镜迁”的趣味
(41)比现实更持久的是照片

第二章 往昔的皮影
肖像照(49)
在照片里梦游,并为之添油加酱(55)
乘坐独轮车的丝厂女工(59)
名人的行迹(63)
西式婚礼(65)
搭乘电车的女人(7)
电台脂粉女郎(7)
(81)无声
(85)满满的人群
(87)表情
槛外人(89)
饥民(93)
赌博(95)
小摊贩(99)
(03)丰满的女性
(107)四舞女
(109)从前的人打麻将
(115)聚会场面:看热闹

第三章 照片为人世瞬间留痕
(12)空与有
(129)他乡是故乡
(13)不署名的摄影师
许多这样的房子(35)
沙逊大厦和老年爵士乐队(13)
布景(143)
居家内景(147)
神秘的别墅(151)
(15)图片上的旧马路
(16)药铺和酱园
(165)银色汽车
公用电话亭(171)
盛官怀的算盘(77)
报业(179)

作者简介

当我们如此集中地览阅到这本《老上海》的照片时,“惊讶”将是我们的第一感觉。惊讶起因于无知,也起因于对我们熟知的上海的推翻。它让我们确认自己并不了解老上海,所以只是览阅,只能旁观,它的引人人胜之处将令我们产生无尽的想象。

图书封面


 老上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老上海的春天是极美的,只是多数人大抵不能清晰地晓得,偶尔从张爱玲的小说中一窥风貌,却只是冰山一角。她在《怨女》里最初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上海那时候睡得早,尤其是城里,还没有装电灯。夏夜八点钟左右,黄昏刚澄淀下来,天上反而亮了,碧蓝的天,下面房子墨黑,是沉淀物,人声嗡嗡也跟着低了下去。”这大概是老上海最直白的素描了,很是惬意舒泰。石库门、阁子楼、永远绕不清楚的小弄堂,贫穷却优越感十足的古怪的人群……渐渐长大了,回过头来细细看,忽然固执地以为张爱玲的小说写得并不好——我将这种固执延续到今天,我推崇她的《都市的人生》散文集,而没有她的久负盛名的小说。张爱玲对上海存在一种个人化的依恋和情结,但她并不真正懂得上海,老上海。大都是自我表现的臆想并不能给人以完全的融化感,有的只是不怎么确凿的共鸣。老上海绝不是小资的,真正的老上海是草根而懒惰的——今日的我们常把北京、成都、丽江列为中国懒惰的城市,而惟独没有上海——但是在几十年以前,这里的平房,这里的马路,这里的悠闲的鸽子和纯色的卷毛狗,无不凿凿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遍布着慵懒气息的地方。回到二十年前的老上海的春天,我所见到的春天。天才蒙蒙亮,公鸡开始报晓,我从襁媬时就开始每日不间断地听见这些公鸡尖厉的嗓门,可是一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这些音乐家们是躲在什么地方引吭高歌的。外婆也养些会下蛋的母鸡,用自己编的藤筐将这些鸡罩起来,白天放出去自由觅食,晚上则祈祷不要遭遇黄鼠狼的突袭。读小学时我住在那里。大约五、六点钟的时候便会起床,外面是清新到穿刺心底的空气,只需要吸上一口便神清气明。长辈们在一个多小时前就陆续起来了,他们把煤饼搁在炉子上生出一丛丛浓烈呛鼻的烟,可混在空气中却奇怪地拥有似香精的功效。浓烟中看不清对面弄堂的样子——因为家家户户都生煤炉,冉冉上升的白雾,构成神奇的画布。外公独自去市场买早点,那时可没有什么鸡蛋饼,要不就是大饼油条,要不就是麻球糖糕,周末偶然开个荤,那是我所爱的最最地道的上海小笼包。豆酱豆脑都是小贩们自磨的,遇到老主顾不用开口说话,满满地舀上一碗热豆酱,喝得唇齿皆白,钱则可以一直赊到月末再结算。后来我常常回想起这些,便会倚在妈妈的身边说:“每天早上爬起来,到弄堂门口买两个热腾腾的牛肉煎包,这是最大的幸福。”母亲看着我,只是笑。去学校的路上要经过好几道弄堂,中间还有一条通火车的铁轨。和北京的胡同不一样,它没有那样宽也没有那样直,通常只能容纳两个人同时通过,若是黄鱼车骑进来,那便很轻易地引起交通堵塞。路是坑洼不平的,有时候是碎石路,有时候是用石板铺成的——水泥的沥青的永远不会在弄堂中出现。长大了一些,弄堂外有了最老式的公房,这些六层楼的房子戳在古旧朴素的平房中,开始会不习惯。可是时间久了新公房也成了老房子,不再那样格格不入。蔚蓝色的天空如今再也见不到了,几羽白鸽从中间穿过,然后是寂静无人的空旷,偶然传来小鸟的低吟;回过头,盘根错节的弄堂似乎正和我聊天,吹嘘它骄傲的一生;而老式楼房因为墙体破裂而补上了一条条黑漆漆的“鼻涕”,它自觉地垂下曾经高昂的头。晚上的日子是最好过的,那是孩子们的天堂。大人们坐在弄堂交错间的空地上聊天,也有各顾各靠在躺椅上看星星的。刚在木棚里洗完澡的孩子们聚在一起逗玩更小的弟弟,或者吹嘘白天学校中的故事,或者兴奋异常地准备跟随舅舅去还没有落成的虹桥机场抓蟋蟀——那时还只有荒芜的野草。今日的上海,依稀还留有几处从前的印记,可是已经极少。偶然在深秋的黄昏中,踏在衡山路的梧桐叶上,脚下厚厚的足有好几公分的树叶松松软软的,发出瑟瑟的响声。我不能回头去看街道另一侧的酒吧,老外在悠闲地举杯畅饮——可那毕竟不是我的老上海。有朋友和我谈论小资,于是她列举了村上春树,接着列举了老上海。她默默地吟唱:“在清洁安静的酒吧,装有坚果的罐子,低沉的声音播放着M.J.Q的VENDOME。然后双份的威士忌加冰。”村上的小说写的很好,可是威士忌和上海莫名其妙就有了姻缘,这和绝妙的小说又有什么关系?不要将电影《安娜•克里斯蒂》里的经典台词“给我一杯威士忌,里面兑一些姜味汽水,宝贝儿,别太吝啬了”拿来说事,就算是法租界的霞飞路那也终究不是法国的香谢丽舍。在老上海长大的我,记住了因为不听话而被外婆用扫帚柄抽屁股,记住了不识字的外婆为了哄我睡下而借隔壁邻居家的小人书来看,这是外婆给我的礼物。而不是许多美丽的流行的聪慧的小姐说的,外婆为她留下几件旧旗袍,祖父则一边慈祥地给她念着家谱,一边品尝着“芝华士12年”。就算你爱去“三十年代”餐厅吃饭,就算你爱去“1931'S”咖啡馆喝咖啡,可是千万千万,不要把这一切和老上海扯上什么边。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一个故去的洋场。
  •     老旧的记忆。洋场的时光啊……隔着历史的长河,一切也无非过眼云烟。
  •     照片还不错 内容一般般
  •     仿佛触手可及
  •     来到东方明珠 看到很多东方明珠的模型 很漂亮 并不起眼的老上海 却闪亮了我的眼 于是毫不犹豫的带它走了~
  •     風華絕代。解放還是淪陷,不過是看幾張照片就一目瞭然的事
  •     SOAS.3.7 怀旧产业
  •     只是照片的罗列,没有写出老上海的味道。
  •     观览与迷思~往昔的皮影~还有那段槛外人......可是,在现实中,谁又能当一个槛外人呢~~~
  •     写得不好。过分暧昧和抒情了。
  •     一开始一目十行 然后一页 然后一本 可以发感想 但不能只有感没有想 图片还可以翻翻 这老城市系列请的都是当地文化人代表 只能说上海这位太么面子了
  •     照片可以,配文过于抒情。
  •     除了排版装帧有点老土(上世纪末的书了也没办法)外,照片和文字都无疑是十分迷人的,透露一股对永逝的过去的伤感凄凉的追思
  •     亮点在于从各界人士的视角来解开老上海的面纱,使之面面俱到,有趣的科普书。
  •     上海 nostalgia
  •     文字太絮叨,图片不错
  •     很多老照片,很浓的怀旧色彩,帮助我慢慢的一点点贴近老上海。
  •     一文两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