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史记Ⅱ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小人物史记Ⅱ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308074209
作者:赵晴
页数:277页

内容概要


以小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变化

展现大历史中的小细节

感受普通人的光辉心灵与坚韧力量
大历史中或许不会记载小人物,但小人物是构成历史大潮的颗颗水滴,每一颗水滴都有自己的精彩。
《小人物史记》Ⅰ、Ⅱ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展现大时代生活画卷中极具代表性的小细节:战争与变革年代的跌宕际遇、和平与发展年代的奋斗故事、平凡人生中的非常抉择……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有歌有忧、有喜有泪、有血有肉——以人为镜、以史为鉴——透过这些折射着时代和人性的光点的故事,我们感受着大时代的脉搏跳动、倾听着来自自己心底的声音。

书籍目录

一、潮起潮落  钟点工  保镖  猎头  私家侦探  涉外导游  人体模特  我是维和警察  横漂  为艾滋孕妇接生二、风云际会  汶川,打开生命通道的尖刀军长  樊建川,一个人的集结号  大三线  红墙记者  长江第一漂  新安江大移民  我是三峡移民  沙漠之狐  第一居委会记事三、生死攸关  我是海啸幸存者  冰海沉船  钱江潮祭  一个人的唐山地震  惊魂东帝汶  我为死囚写遗书四、长歌当哭  儿子留下的遗书  儿子的档案袋  我的无痛症儿子  我家高老太  弃儿小福与美国妈妈  带不大的女儿五、悠悠岁月  全凭爹爹作主  “雷锋”疗法  我教儿子写作文  天才“出炉”记  治保主任  工人  玩的就是心跳  活着  医生与文人  拳击冠军后记/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附录/《小人物史记Ⅰ》篇目

作者简介

《小人物史记(2)》是一群小人物的口述历史。现在,他们就坐在你的面前,对你讲述各自不同的命运和故事。在一行行看似沉默的文字背后,你其实可以听见他们的话语和呼吸,看见他们的衣着和面容,感觉到他们的泪水与欢笑,触摸到他们的情感和体温。
《小人物史记(2)》时《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倾听·人生”版的集结,它的宗旨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

图书封面


 小人物史记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给我一天,倾听十年。  十年,我就这样静静地坐在你身边,亮一盏橘色的台灯,听你娓娓道来;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多个日夜,我的双手紧紧地攥着那随时可能响起的电话,直到手心渗出汗,我们再也分不开。  十年,你对我讲起那时光深处的故事,我知道,你对我,捧出了一颗真心;十年,你的讲述从未停顿,我的倾听永不缺席。  有时候,你只是电话那头的一个声音,更多的时候,你坐在我的对面,台灯在你脸上打出温暖的光圈。讲到开心处,你笑,我也笑。说到伤心时,你哭,我也哭……  十年。我和你,我们彼此相携走过,我们一起记录了小人物的春秋,写下了小人物的史记。  是的,小人物史记。《倾听》十年,这套名为《小人物史记》的书,这些见证了我们十年情谊的文字,让我们再重逢。  4月24日,上周六,阳光特别好。  昨日上午,原定九点半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一楼大厅举行的“《倾听》十年——《小人物史记》签名售书”活动提前到八点半拉开帷幕。  人太多了。大批的读者,包括曾经的讲述者,还没到8点就开始排队等候。签售活动从上午八点半持续到十二点,整整三个半小时,共现场签售《小人物史记》500余本。与此同时,在如火如荼的签售现场之外,本报记者还不断接到读者来电,咨询可以购买到本书的地点……  最默契:兄弟粉丝组合  读者来得那么多,那么早。  读者陈凯源一早就赶来了。过两天,是他妹妹50岁的生日,他在报纸上看到《小人物史记》签售活动的信息,他太高兴了,毫不犹豫就赶过来了,生怕来晚了抢不到。他买了两套,一套是送给妹妹的生日礼物,另一套自己珍藏。兄妹俩都是倾听人生的忠实粉丝,平时最喜欢看。两个人经常看了之后交流想法,常常不谋而合,可称作最默契的兄弟组合。  “这些底层人物的命运,跟我们有着共鸣,有时看着看着就拍案而起,有时陪着流出了眼泪。他们的命运,说白了,就是每个普通百姓的命运。”这个栏目的特点,一个字:真。  “真事,真话,真感情。”几位读者听说,纷纷点头赞同,说:“咱们老百姓最喜欢的,还是一个真实。”  最细心:倾听档案  76岁老人胡尧坤,是倾听版面最细心的读者了。从2004年开始,他把每一个版面文章的篇目、作者一一细心整理,记录在案。  当我们看到那一本打满表格、字迹一笔一画异常工整的笔记本时,大家都感动了。他不仅记录了从2004年以来所有的倾听版面,还记录了从2005年以来所有的城纪版面。  老胡的作息时间,是跟随着杭报副刊的节奏律动的,周二倾听人生,周四走读城纪,足不出户,历尽人生,看遍杭城。为此,他多年来一直订阅杭州日报,就是因要阅读、收藏这两个版面。  这两个版面,他收藏下来,细心装订成册,不仅自己看,还四处向朋友们推荐。前不久,他生病去医院做针灸,还向病友和医生推荐这两个版面。在打针炙那段时间,他把装订册带去推荐给别人,成功发展了几位粉丝。其中一位,是华东水利设计院的退休工程师。他说,确实好看。现在,出书了,他们每人都要珍藏一套。  “看报纸上主人公们的命运,再想想自己,我们就感到幸福。”老人说,他要过好每一天。  最意外:年轻的老粉丝  如果不是无意中透露,你一定猜不到这位脸上还流露孩子气的男孩,是倾听人生颇有些年份的“老粉”了。  何英齐,现在是建兰中学的初三年级学生,当他排了好久队终于让老师们在自己手中的书上签齐了名字时,他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起先我们都以为是他身边的妈妈喜欢看这个栏目,但随后的闲聊中我们才知道,真正的粉丝是他自己。  “我们家一直订杭报,4年前,我无意中读到几篇倾听人生的稿子,就被深深吸引了。每次都觉得很震撼。”小何说,从那时候开始,他每期必看,看完每每心有所动,看到人家的命运如此凄惨、如此曲折、如此坚韧,就会激起自己奋斗的勇气。他从这些稿子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经验和道理。  “读倾听人生多了,我的作文都写得更好了。”捧着两本书,小何还没走出门,就迫不及待地站在一边翻阅起来。  蒋思荃:一枝白菊花,我们惦念您  我们来了,您却不在。  一枝白菊花和您的名字牌静静靠在一起,排队的读者队伍拉了老长,许多位读者走过您的身边,都会问一句:“这位蒋先生在吗?”  “他不在,他走了。去了天堂。”我们这么回答。  如果您在,一定会为今天这么热闹的场面感到高兴的,因为您精彩的写作,我们的倾听版面……  您一定还记得,给我们写作之前,您还是……的一位职工……您母亲,说……  今天,您有一位老朋友,前来找你签名。当他来到这张桌前,看到你的名字和菊花,就疑惑地询问起来。当听说您已经离开多时,他惊讶失声,立时哽咽难抑。  他叫袁民辉,几年前您曾采访过他。他是铁路员工,为了采访那篇《政工师》,您采访了三个半天,还没有访完。那是个下雨天,满世界的雨下个不停,而他那离奇的一生,让您沉浸其中……  老蒋,今天我们都来了,您不在,但我们知道您和我们在一起。  最感慨:来自内蒙  购书者赵旺兴告诉我们:“我从内蒙古大兴安岭而来,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特意向单位请假过来的,就为了参加今天上午的签售,为了看看徐晓杭、戎国彭、莫小米这些我崇敬的老师们……他们不容易啊,坚持十年了。说起我和《倾听》的相识,还是2005年初,哎,那啥,有点儿相见恨晚的感觉!”赵旺兴说,应该感谢女儿。要不是女儿五年前选择杭州安家,他就不会如此顺利地跟《倾听》结缘。“我今年也六十多了,对于生活,不能说有多高深的感悟,但这么多年积累的感触还是不少。《倾听》好啊,都讲咱老百姓自个儿的故事。好看!真实!有篇讲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看得我直掉泪啊。我每年都来杭州一个月,住闺女家。回到大兴安岭后,叮咛闺女一定帮我把报纸集着,我要看《倾听》。这次,闺女电话我,说老爸《倾听》要签名售书了!我说闺女,你这料儿报得好哇!二话没说,挂了电话就向单位请了假,着急往杭州赶啊。我明晚就回,时间紧点儿,但特高兴!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啊!”83岁的杭州老人张守铮是《倾听》栏目的忠实粉丝,坐着轮椅想赶到杭报来,走到朝晖三区门口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了,她打电话给记者:我太喜欢《倾听》了,十年,每期必看的。八年前,我去北京做手术,治腿。在北京的姑娘家一住就是三年。看不到《倾听》了,怎么办?我托邻居给我存。三年后,也就是2005年,我又回到杭州,第一件事,就是把三年的老报纸一期期翻过。前两天,我在报上看到,你们今天签名售书。我很激动啊!特意起了个大早想来参加的。我现正在朝晖三区门口用小灵通给你们打电话呢。今天的阳光真好,照得人心里头暖暖的。那我就在这里祝《倾听》十岁生日快乐吧!祝她和今天的阳光一样美好!祝她和我一样长寿!你们听到了吗?信号还好的吧……
  •     Ø 以小见大,印证大时代风云Ø 以民为本,折射大时代光辉Ø 以事写史,留下大时代传奇这套名为《小人物史记》的书,见证了一份十年之久情谊。十年,一家地方党报,一份党报副刊,默默地坚持了一件事情:以倾听的姿态,为小人物立传。十年来,他们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以“小人物的命运反映大时代的变化”为宗旨,以第一人称口述实录的方式,搜集公众的民间记忆,记录下五百多个小人物的精彩人生,折射出大时代的跌宕起伏。这就是《杭州日报》西湖副刊的“倾听·人生”栏目。《小人物史记》(I、II)是“倾听·人生”栏目的十年精品结集。沉甸甸的两册书摆在我们面前。摊开它们,如同摊开“倾听·人生”十年的道路。80多篇精选文章分成十辑: “历史印迹”打捞历史碎片;“正红旗下”颂扬主流价值观;“炫梦人生”见证生命绚丽绽放;“绝对隐私”坦陈内心世界;“灰色地带”直面不堪回首的往事;“潮起潮落”搜寻前所未有的新活法;“风云际会”回首重大历史事件;“生死攸关”打开灾难现场;“长歌当哭”展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悠悠岁月”写意平凡人生。“倾听·人生”栏目正在成为新闻界关注的“副刊现象”:在杭州,它受到了读者的强烈喜爱和热情追捧:许多学校把《倾听·人生》的文章列为学生教育的课外教材,也有企业把《倾听·人生》作为员工必读的企业文化读本,还有读者收藏了从《倾听·人生》创办以来的每一期版面。它不仅在民间层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来自专家层面的认可:十年来,栏目被评为浙江省首届新闻名专栏,作品五次获得浙江省新闻一等奖,三次获得全国报纸副刊年度金奖,两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他们如是说——米博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其实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罢,总有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倾听·人生”的作品反映了老百姓所关心的悲欢离合,柴米油盐,人之常情。你们的成功,并非简单地抓住了小人物,而是抓住了人类的共同命题。你们观察人物的视角、题材的选取,都有独到之处。我要选几篇文章,向我们的记者推荐、学习。李存厚(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 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作品。许多篇目,都让我落泪了。比如《战俘》、《二次插队》、《钟点工》。小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历史之大。这些作品写的是小人物的亲身经历,道出的却是人生世态的大道理。《大三线》、《我是三峡移民》、《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这些故事在历史上只是一瞬间,对于个人,却是终身难忘的生活。尹韵公(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我觉得这些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观赏性”。这是比“可读性”更高的一种境界。这些作品真正做到了真实性、细节性,故事性、典型性的结合。司久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去年《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后,我把这篇作品作为一个生动的教材,发给所有的本科生,请他们认真学习,作为一名记者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让我非常感动。赵 晴(《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小人物是构成大历史的小细节。历史行进的每一步,都在小人物身上留下了最真切的投影。“倾听·人生”十年来搜集民间记忆,在时间的流逝中凸显出越来越珍贵的史料价值。莫小米(《杭州日报》“倾听·人生”栏目责任编辑,著名作家)“倾听·人生”的叙事方式其实就是素描的方式,忠实于对象,呈现真实的人,真实的人生。不是干巴巴的总结,不是豪言壮语的英模报告。有的倾诉者,在推心置腹的交流后,甚至发现了一个陌生的、或者是崭新的自己。《一纸鉴定》原本只是一封长长的来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小青年无意中看见档案中团组织对自己的负面鉴定,欢快活泼的生命从此沉寂,他携妻儿迁往农村,对任何机遇视而不见,一家人的命运都因此而改变了。文章见报后讲述者曾携家人特意来杭州,向我表示感谢,后来每年我都会收到一份精心挑选的贺卡,并附上一封工工整整书写的长信。真是很感慨,我只不过是完成自己的一份工作,组到一个稿件而已,我何德何能啊,一些本来素不相识的人,竟然这样地将我引为知音与恩人!其实是我得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编辑“倾听·人生”带给我的收获,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得多。朱佳强(书中作品《一个人的法语》的讲述者)不少学生家长看了文章之后给我打电话,说孩子英语学不好啊,单词背不进去啊之类的,问我怎么办。我就说,学语言没捷径的。我在电话里告诉那个家长,我还是个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是自行车俱乐部的“骑士”,每年要骑一万五千多公里。我骑车穿越滇藏、青藏线等等,都很艰苦的,但我觉得苦中也有乐,而且乐趣很多。事实上,要做成任何事情都没捷径可走,就像我当年学法语,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把事情做好。也算是对所有给我来电的人一个回复吧。赵旺兴(读者)我今年也六十多了,对于生活,不能说有多高深的感悟,但这么多年积累的感触还是不少。“倾听·人生”好啊,都讲咱老百姓自个儿的故事。好看!真实!有篇讲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看得我直掉泪啊。陈凯源(读者)这些底层人物的命运,跟我们有着共鸣,有时看着看着就拍案而起,有时陪着流出了眼泪。他们的命运,说白了,就是每个普通百姓的命运。何英齐(读者,杭州建兰中学初三学生)4年前,我无意中读到几篇“倾听·人生”的文章,就被深深吸引了。每次都觉得很震撼。从那时候开始,我每期必看,看完每每心有所动,看到人家的命运如此凄惨、如此曲折、如此坚韧,就会激起自己奋斗的勇气。我从这些文章里学到了很多做人的经验和道理。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纸张有点发黄了,而且比较毛糙。跟书店里看到的有点差别。
  •     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