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一九八四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3
ISBN:9787538250855
作者:奥威尔
页数:279页

书籍目录

奥威尔和他的《一九八四》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附录:新话的原则

编辑推荐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从1996年起到2005年的十年中,计划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意图使整个文库能基本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一九八四》目。  传统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经版本专家鉴定校勘后,排成简体字横排本。  近世文化书系:收录民国时期学术大家的作品为重点的近现代人文成果,将一些珍贵的广为人知但市面难见的或久已散失的著作、收集、整理后,排成简体字。  外国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以外的世界人文宝库中的精品,以研究介绍文化为主题,笔意轻松隽永,风格清新活泼,具有可读性,属于“大作家的小作品”。  贯穿全书始终宗旨就是:为渴求知识的读者提供长期可读可用的图书,以证明生存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活动的必要,进而倡导社会上读书风气的形成,为广大爱书人创造坐拥书城的境界。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凉肉跳。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英国人生性拘谨,但英国的讽刺文学却一枝独秀,自乔叟以下,斯威夫特、狄更斯、查米亚丁,代有才人,各领风骚。奥威尔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并非仅仅用小说来影射个别的人与事,而是直接揭露语言的堕落。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图书封面


 一九八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9条)

  •     幸亏是没看完写的上一篇。后半截基本上就不催泪了。坏的结尾。很少有看书看简介的。这一本看完,忍不住翻到前面看作者的情况。是一个被塞到贵族学校去的穷孩子。在两个阶级之间痛苦的思考了一辈子。没成名就挂了。我觉得。要防止集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教育及资讯的普及。二是世界多元。互相牵制。这几天看的管理知识里说,条目列的太多不如不列,最多三条。所以,就这两条吧。谁愿意补充谁补充。不过我觉得,续貂是一可悲的立场。这说明,列了两条,并且虚心求教于方家的人,是阴险的。高三放学和PNN说话,很兴奋,我说我告诉你我想考哪里吧,她说好啊,我就说了一个现在想不起来是什么学校了。然后我还是很兴奋,我说我再告诉你一个我想考的学校吧。然后我又说一个。PNN说,你再说几个就和没告诉我一样了。啊民间智慧。我很想念PNN。
  •     这本小说本身并不是以故事吸引人的,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偶尔停停歇歇,渐渐让我被吸引住的是作者精湛、准确、生动的描写,心理或者动作描写都给人感觉非常真实,好像作者身临其境一般。全书透着一股悲凉,那种冰冷到无法哭泣出声的凉意和恐惧。想着书中人物处于一直被监视的状况,我发觉我们自己现在的生活真的幸运多了。让我学会去珍惜现在的生活,懂得去感受当下的每一分钟,那种懒散的生活,那种自己期望的感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同时学会去正视痛苦,体验痛苦。因为奥威尔说,关于痛苦,你只有一个期望,那就是停止。我联想起自己现在拉韧带,也确实有痛苦难忍的时候,这时,就要学会去面对,去感受,呼吸放松。我们恐惧的正是恐惧本身,所以要学会不去害怕。感受它,接受它,拥抱它。
  •     极权主义下的白色恐怖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描写了生活在极权主义笼罩氛围下的温斯顿的生活与思想,通过他从相信,到质疑,否定,反叛,屈服,最终又回到完全的相信的转变过程,深刻地揭示了极权主义对人类肉体以及思想的严重摧残,不,应是毁灭。极权主义下,没有历史,过去根据需要被随意更改;没有自由,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包括思想;没有感情,连生殖都被视为对党的义务。  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斗争是他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的必然结果。他坚信,只有击败极权主义社会主义才有可能真正胜利,因此揭露极权主义的危害,让大家看到它的危害性---对伦理的破坏,对思想的控制,对自由的剥夺,对人性的扼杀,对历史的捏造和篡改等等。他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个社会——党的口号是: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在思想警察、少年侦察队、电幕的日夜监督下;在历史书的篡改、教育的政治化下;在友爱部残忍的酷刑、药剂配合言语的洗脑下,人们逐渐变得愚昧而狂热拥护或是不得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被迫去接收党的思想。温斯顿、裘利亚是两个自觉的公民,他们会去独立地思考,意识到党的荒谬,却无力与党作斗争,只得偷偷地做一些违背党的原则的事情,而他们都清楚,自己已经是死人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活一些时间。两人也有不同,裘利亚只为了自己快活,而与自己不相关的历史、政策等等宁可相信也不去怀疑。而温斯顿为自己曾经有过证明历史被篡改的证据却销毁了它而后悔,他热衷于了解革命前的社会与生活,他渴望着终有一天党会被推翻,且他相信推翻党的一定是无产阶级。他俩终于被发现了,一个温斯顿无比相信以致敬仰的核心党员奥勃良诱骗了他们。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摧残下,他们背叛了彼此。再次相遇,他们相互坦白“我出卖了你,有时候,他们用什么东西来威胁你,这种东西你无法忍受,而且想都不能想。于是你就说,别这样对我,对别人去,对某某人去。后来你也许可以伪装这不过是一种计策,这么说是为了使他们停下来,真的意思并不是这样。但是这不对。当时你说的真是这个意思。你认为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救你,因此你很愿意用这个办法来救自己。你真的愿意这事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他受得了受不了,你根本不在乎,你关心的只是你自己。在这以后,你对另外那个人的感情就不一样了。我们以后见吧。”摘录了这么一大段并不是用来突出小说主题的对话,的确偏题了,也许是因为我对政治还没有太深的共鸣,所以全书印象最深的确实是这段话。人都是自私的,无论我们对一个人的爱有多深,有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总还是自己。而一些事情,一旦说破,就无法再修复。  重回主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中举出一些极权主义的极端事例。比如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是极权主义的一种体现。群众被灌输错误思想,被鼓动狂热,做出一些极端荒谬的事情来维护当权者的权利。书中提到,极权主义,权利即权利,践踏即践踏,当权者仅仅是用践踏被统治者的肉体与灵魂这种肮脏的手段来感受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一切情感、真理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只是权利与服从。  当人类没有了独立的思想与生命的自由,而仅仅是用来行使权力的工具,那么人类还是人类么?愿书中的寓言不会发生在现实中。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既然读过了《美丽新世界》,那就接着读这本同样是反乌托邦却走向不同极端的《一九八四》吧。不知道那本《我们》又会是走向哪一种极端。极权主义政府的恐怖统治在现今这个时代似乎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了,但我觉得或许这只是一个表面上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假象,某些看上去民主化的政府未尝不是极权主义在形式上的变形。(而“民主”这个词总是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政治立场而具有不同的意义。)极权主义未必就是“铁腕”政治,这种现象多数情况下在经历较大变革震荡的国家以及新成立的国家中较为普遍和极端。随着世界政局的相对稳定,21世纪后的极权主义更接近《美丽新世界》。这两本书互为参考着阅读更有味道,可以体会到一种历史演进的连续性。另外还可以读读《娱乐至死》和《罗素论自由》中的一些论文。当然,我的阅读范围有限,还有许多其它不同角度的观点是我尚未接触到的,我想那些也不该忽视,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认识面是有益的。所以呢,还得努力。总体来说,我感觉很多人都对这本小说有误读。正如本书译者董乐山在序言中提到的:奥威尔不是一般概念中的所谓反共作家,《一九八四》也不是简单的所谓反苏作品。而极权主义政府也不仅只存在于当时的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说美国吧,实际上控制美国的不是美国政府,而是几大财团托拉斯,美国政府代表的是这些少数人的利益。这一点在诸多好莱坞影视作品中有着详尽的表现。影视作品自然是虚构的,但也不完全是捕风捉影,我相信有其现实性。肯尼迪遇刺事件至今悬而未决就是一例。罗素的论文、著作里有不少篇幅是分析、讨论这个问题的,他的回忆录里还有一篇短文专门谈到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我引述文中一段:问题并非局限于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尽管邪恶的强度并不是平均地分布的。相较于美国,在我自己的国家,事情更多是在暗中进行的,因而有较少的争论,而大众对此知之甚少。在英国曾发生过在议会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行政部门进行整肃的事件。控制移民的内政部是彻底的专制机构,除非大众舆论能够被动员起来反对它。人们常说使99个有罪的人逃脱惩罚,总比惩罚一个无辜的人要好。但是我们的现行制度却完全相反。以一个被控谋杀的人为例,国家运用以警察和侦查人员为形式的所有资源去证明他有罪,而把求证他是清白的工作留给他个人。他要自己或朋友替他出钱去雇用侦探,如果他需要的话,必然是私家侦探。不管他的就业情况会变成怎样,他势将既无时间也无机会继续依靠工作赚取金钱了。代表原告的律师由国家支付费用,而他本人的律师费用必须由他自己去付,除非他提出贫穷的理由,那么他的律师可能就没有原告的律师来得**。这一切是完全不公平的。这样的情况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在发生着,似乎尤以资本主义国家为甚。集中在北半球的发达国家控制着或者说是一直试图控制整个世界,他们当然会遭到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全世界都“臣服”了,那这世界恐怕也就离崩溃不远了。“制衡”是客观规律,因而这世界还将一直“动荡”下去。我并不是说对全世界人民的真正联合与统一不抱希望,我只是觉得联合与统一是相对的,即便真的联合了也不可能避免内部分歧、矛盾的产生。人类一直在追求平等,但其实正是人类自己造成了这世上最大的不平等。如果人类不以自己为万物之灵、地球的主宰,而是抱着众生平等的心态,那就好啦。不过这恐怕只是种奢望,人类自己追求了数千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平等,又何谈人类与万物的平等。我好象扯得太远也管得太宽了,就此打住。
  •     绝妙,看完了突然想唱国歌了。咦,好像有哪里不对。
  •     更像充斥着悲伤地恐怖小说,1984:“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可怕
  •     现实总是比小说精彩。
  •     虚构了一个实在的故事还行
  •     谁能控制过去,谁就能控制现在;谁能控制现在,谁就难控制过去。可能还要加上一句:谁能控制过去与现在,谁就能控制将来
  •     读完这本书就一个感觉,伟大。第一部分基调是灰色,大量的描写集权统治下人们生活的恐惧,没有灵魂如同行尸走肉;第二部分色调突然变为红色,有了爱情,有了生活的欲望,温斯顿也变得不那么阴郁,虽然躲闪着却愿意不顾一切的活;第三部分绝对比死亡的黑色更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监狱即酷刑,集权统治的监狱却比酷刑还痛苦千万倍,反抗,无力反抗,再反抗,屈服,再考验,直至你被折磨的再也没有了意识,直至你被真正的洗脑,然后将你从监狱里放出,此时你已经完全是另外一个人,这就是老大哥的力量,此后你只想说老大哥万岁。
  •     反乌托邦三剑客之一
  •     一口气读完后觉得后背一直是凉飕飕的,仿佛自己置身在“老大哥”的世界,周围都是电幕,随时有可能跳出很多思想警察对你进行“心灵的洗涤”。想起爷爷过去讲的文革年代,那个年代没有朋友,就连夫妻都不敢讲真话,可能随时被造反派以各种理由被打倒,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言论没有自由,人权被随意践踏。比起他们,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     集权主义对思想的压制
  •     说先知,疑惑那真的是先知还是历史的重复?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但老大哥却从未露过面,说思想政治,但本质问题到底是人性本身,还是仅仅只是极权?
  •     关于1984,我得仔细想想,究竟它让我看清了什么很久很久以来,梦境和现实的话题一直没有搞明白,也一直对自己说“他们说梦是假的,我不信”。不认为梦境是虚假,也不知道现实意味着什么。1984有一句话,“现实并非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们的记忆中”。我不能确定,用红蓝铅笔勾勒下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态。现实是机械的,有很强的规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一切清晰有序。人的内心却是不可控制,忽然偏左,忽然向右,起伏不定。现实是压抑的,让人希望有一个却林顿小屋,至少还能假想自己与真实之间的往来,假想还能触摸到内心的真实。存在于内心的真实,只是潜意识中认同的一个世界。仅仅存在于内心,却永远无从考证。一张照片,一个谈话记录,可以纪录历史吗?那纸上的历史也是虚妄的。我们说的做的,自以为真实的,也不过是当时当地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一种欺骗。你能认清十年前的真心吗?如果言语可能言不由衷,行为必须遵守规则,你的所说所做,真的能证明自己吗?热烈奔放的告白和怒上心头的抢语,哪一种更可信?都不过是一时的心态,甚至都不过是把自己沉浸在某种情绪中。情绪会掩埋心态。谁能证明自己真的快乐,不仅仅是因为一时麻醉?伤痛,不过是因为想折磨一下自己。自我暗示太容易,时时发生,无处不在。我好像也有点双重思想了,人们说这是精神分裂的前兆。我只当他们是想以此暗示,以折磨我为乐。不错,我认为,习惯性的自我暗示行为,可以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就好像睡前对自己说“明早5点起床”,连续10遍,也便可以在5点醒来无须闹钟。却林顿小屋,读到一半时候,对却林顿小屋痴迷不已,希望可以拥有自己的却林顿小屋。其实,却林顿小屋只是诱饵,心怀虚妄的鱼儿必然上钩。我却仍然想有一个却林顿小屋,即使它只是虚妄。要求现实以外,本就是虚妄。要求太多,本就是虚妄。那么我们所拥有的,是否真的拥有?我们无法拥有现实,因为现实只是投射眼中的映像,是一种虚假。每个人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所触摸的也并非事物本身。我们甚至无法拥有记忆,因为记忆是属于过去的虚伪。我们不能相信历史,因为书写历史的人难免偏颇,印刷历史的纸早已陈腐,阅读历史的心一直在改变。我们不能相信别人,因为行为并非反映内心,内心会被大脑欺骗,大脑会被自己禁锢。我们也不能相信自己,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自己。我们真实拥有什么?吃饱了真的不饿吗?你能确定那不是胃发出的欺骗信号?我们曾经爱过吗?用什么去证明?写满伤痛的青春日记是为了曾经的伤痛还是因为当时正在流行伤痛?我们曾经做过哪些事?走过多少地方?照片可以证明吗?拍下照片是因为正在欢乐还是为了秀一个给别人看?我们只不过是秀给自己看。如果记忆无法证明,那么我们真的拥有记忆吗?也许我所恐惧的,正是无法证明的自己,注定化为乌有的一切。在现实和梦境之间,为何我仍然摇摆不定?你相信什么?来到这里的人,请写下你的回答。提问是我的本能,回答与否是你的权利。
  •     自干五的圣经。跟V字仇杀队一样把集权在想象中描绘得不着实际,狗屁“老大哥在看着你”啊,集权恐怖的哪是大众对领袖绝对的崇拜,而是权力旁落无知之徒后人性恶的完全爆发。
  •     重读一遍,对于集体意志的恐惧加深。
  •     奴役的人生,思想的禁锢,只就是奥威尔心中的社会主义!说实话,读完这本书真的不容易,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翻译的问题,感觉很枯燥乏味,不过思想还是相比于当时是比较开放的。 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吧!
  •     mingzhu
  •     在kindle上看过
  •     奥威尔 一九八四
  •     与电影不同
  •     如果从情节推动来看,整个故事一气呵成,故事结构和张力十足。如果从内涵来看,大段说教式和忏悔式的独白和心理活动给了整本书完全不同的气质,读完内心震惊不已,直白的方式让人无言以对。奥威尔更是以这样一本书来成就了自己预言家的远见。
  •     又重读了一遍,案头必备。结尾为何那般黑暗?
  •     当真正理解时,只有恐怖两字,我们的思想真的是我们自己吗。
  •     好书,但纸张及印刷粗劣。
  •     权力,治人。
  •     暂不评论
  •     直指极权社会的书,作者的感官异常敏锐,所有潜在的问题被全部拿出来放大剖开,血淋淋让人不敢直视。《娱乐至死》作者说,这个社会没有变成《一九八四》,反而是成了《美丽新世界》,但现在何尝不是两者的结合——被庸俗化的媒体充斥“底层人民”,加上有明确意识形态性的思想禁锢。书评里很多人在讨论极权合法性的问题,涉及到具体政权,但我想奥威尔的意思恰恰是企图避免集体无意识——他并不旨在推翻某一具体的统治集团,而是呼吁个体独立的思考,即使思考的结果是拥护极权。悖论是,独立思考和极权是不会同时存在的,独立的思考必须脱离极权——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     这本小说本身并不是以故事吸引人的,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偶尔停停歇歇,渐渐让我被吸引住的是作者精湛、准确、生动的描写,心理或者动作描写都给人感觉非常真实,好像作者身临其境一般。全书透着一股悲凉,那种冰冷到无法哭泣出声的凉意和恐惧。想着书中人物处于一直被监视的状况,我发觉我们自己现在的生活真的幸运多了。让我学会去珍惜现在的生活,懂得去感受当下的每一分钟,那种懒散的生活,那种自己期望的感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同时学会去正视痛苦,体验痛苦。因为奥威尔说,关于痛苦,你只有一个期望,那就是停止。我联想起自己现在拉韧带,也确实有痛苦难忍的时候,这时,就要学会去面对,去感受,呼吸放松。我们恐惧的正是恐惧本身,所以要学会不去害怕。感受它,接受它,拥抱它。
  •     大道不行,如何舍,如何藏。
  •     动物庄园很短,象个寓言。而这就有些深了。如同《骇客帝国》一大家都喜欢,后面的续集就褒贬不一了。
  •     好压抑
  •     对这种题材,不是很感兴趣。好多科幻电影都有类似的描述。
  •     因为译本的不同 我看的应该是最糟糕的版本 但是尽管如此 任然让我敢到恐惧 我无法想象 作者是怎么会有如此的预见性 和如今的现实对比 其实非常接近 最可怕的是灭绝人性的心理摧残 他们要你死的时候都必须的清白 二加二等于五 结局是做到了 主角成功被洗脑了 洗得非常的彻底 这是怎样的绝望 无法言语 我只是希望这个故事不会是我们的未来
  •     中英文版各买了一本呢,结果中文版至今还没看完呢!
  •     “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次胜利。”
  •     天朝洗脑宝典
  •     很厉害,看一遍囫囵吞枣,难懂。。
  •     震撼
  •     从小说2/3以后感叹奥威尔的功力,同时恐惧感也不断袭来。头脑中亦冒出了飞越疯人院此部电影。
  •     奥威尔对二十世纪的政治形态发展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     大家说的那么好,感觉一般,可能东西方文化差异,翻译过来的时候感觉不是那么上口
  •     强制控制人思想的都是傻逼!!!
  •     内容尚可,但字小,建议买其它版的(必须是董先生译)!此版收藏可以。
  •     这本书居然没有被禁,简直是对党国巨大的污蔑,你们千万不要看这种书,和现实进行对比,否则就中了作者的圈套。
  •     刚开始接触的朋友,可以参看下《撕裂的末日》和《骇客》和《窃听风暴》这些东西看下哈,有个感觉。喜欢文学的可以对比米兰昆德拉的书来读读。我想说的是,奥威尔的书需要去想,书本身只是一个启发点。“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证”!!!
  •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二加二等于五。
  •     看到了好多影射的东西。伟大的预言家。
  •     经典就是经典,今天终于读完了。跟所生活的社会如此相似,但是却能读到这本书。同时,全世界权力的统治本质上都被书中说出来了。故事里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理解,比如结局。剩下的两本反乌托邦,继续。感谢有机会读到。
  •     这个小说应该是思想政治意义远大于文学意义。我是在另外几本心理学家写的书里看到好几次提到这本书,所以才找来看的。作者确实很犀利,那么早就预见了社会主义的黑暗和覆灭。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反社会主义的书,人家反的是极权,跟什么主义无关。思想控制是极权统治最爱干的事。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     非常好。可以写一本文革现实和1984对比的书。
  •     刚看了前面一点,也翻了一下后面,觉得内容有点恐怖,好象是生活在特别极权的社会里,哪里都被监视,人活的没有自由可言.
  •     世界死了 在这部书里
  •     : I561.45/2852-01
  •     老大哥在看着你
  •     政治、哲学、人性黑洞不能更完美的结合。
  •     真的很讽刺
  •     读完后,就像作者第一章第六节最后那句话说的一样,有骂人的冲动,若配合郑念的《上海生与死》读的话,心中会立马飘过无数个FUCK!!!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天朝,还是世界其他地方,总是不断上演着这本1948年写就的反乌托邦政治寓言小说的核心思想:绝对的权利带来绝对的腐蚀。可怕的是现实中总会有一股“爱国贼”挟狭隘民族主义毫无目的不计后果的一拥而上者,且鱼目混杂,这种一拥而上者愚蠢的把“无知即是力量”、“奴役即是自由”演绎的淋漓精致。
  •     舍友说很好看就买了
  •     所有的荒谬是如此的熟悉和真实。Finished the reading in the airplane to Shanghai @ Oct 21 2015. 纸质版书是 Andy 送的.
  •     强力推荐。
  •     不装逼,不装公知
  •     在万圣书园找到一本这个版本,再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