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身边12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在希特勒身边12年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06338073
作者:(德)克里斯塔·施罗德
页数:203页

章节摘录

  1938年,由于我的同事经常感到不适,所以便招了一个新女秘书。新来的女秘书不仅因为工作能力强,而且还因美貌受到瞩目。从此以后,我们两个秘书陪伴他度过他所有的旅程。他睡眠极差,尽管服用催眠药;他有每晚喝晚茶的习惯,晚茶往往会持续到深夜。所有的秘书,包括副官身边的秘书,他的私人医生以及鲍曼的秘书都得参加。  因此,我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时间耗费在元首的特别专列里。在旅途中,即使是在大热天,希特勒也要让人放下他车厢的窗帘。他只要电灯光,因为太阳的光线使他难受。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着实让人吃惊,他非常欣赏我前面提到过的新来的女秘书化的妆,喜欢在一种人造的光线下将她好好欣赏一番。希特勒不断地赞美她,使得他身边的男人们也不得不跟着鹦鹉学舌。毫无幽默感的鲍曼也笨拙地模仿,我们大家都觉得好笑。  谈话一成不变地围绕着希特勒的汽车旅行转。只有在不方便时他才会放弃出行。希特勒之所以欣赏这种穿越德国的无休无止的旅行,不仅仅因为他喜欢速度,还因为这能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民众接触。作为一个狂热的汽车爱好者,希特勒构思的几项改进措施后来都被奔驰公司所采用。  然而,有时候专列里也会出现兴高采烈的气氛,那是希特勒和他的随员们在做游戏。比如说,让我们数一天里见到的留大胡子的人,数得最多的那个会得到一件礼物作为奖励。他还自编一些别的游戏,这时希特勒的脾气出奇地好。在这种放松的时刻,他开始模仿他以前的“同志”们的手势和说话方式。他擅长此道,于是一些外国政要便成为讥讽的对象,他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观察过他们滑稽的手势和怪诞的举止。他惟妙睢肖地向我们模仿维克托·埃曼纽尔的刺耳的尖笑声,还有趣地给我们表演。那位意大利国王由于腿太短,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是一样高。  在大战爆发前的这段时期,希特勒情绪愉快,有幽默感。“在适当的时候开一个玩笑能在最困难的情形下创造奇迹。”他喜欢这么说,“对此我深有体会,不单是在1914到1918年的战争时期,在我们取得政权之前的那段斗争时期也是如此。”  但是,当德国受到战争的负面影响时,希特勒便完全变了。他越来越封闭,不让任何人接近,每天晚上召集的亲信圈子在一天天地缩小,最后只有他的秘书们被允许分享他那孤独的沉思。在此之前,直到1942年,他还需要某些礼节形式和巨大的空间来构思重要的外交活动和大规模行动,因此伯格霍夫非常适合他的沉思。  “就是在这庄严、宁静的山间我才能做出最好的决定,”他肯定地说,“在那上面,我觉得自己脱离了尘世的不幸,超然于压在我的人民身上的深重苦难、我们自身的烦扰和困难之外。这一望无际的视野,萨尔茨堡平原的景色尽收眼底,这使我摆脱各种庸俗的问题,孕育出震撼世界的天才构想。这种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是凡人,我的思想已超越了人类的界限,它们将化为行动,产生最深远的影响!”  从1943年起,当希特勒为他的新计划展开病态的想象时,他觉得不再需要这种壮观的背景来赋予自己灵感了。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封闭,就像见不得光的爬虫一样,他把自己藏在没有装饰的冷冰冰的地堡里。  他就是这样,并且在长期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于1944年9月构思出进攻阿登高地的行动计划。整整3个星期,他都躺在位于东普鲁士、被称为“狼穴”的前线指挥所的地堡中。在这个空气沉闷、潮湿,没有窗户,没有自然光线,混凝土墙壁仅用石灰水刷过的房间里,他的想象在远离现实世界的地方漫游。电灯永远也不熄灭,只有过滤室内污浊空气的氧气机的嘀哒声给他的思绪打着拍子。外面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回响是不会传到他这里的,他所得到的消息已经过他的副手们的层层筛选。在这种氛围中,他的幻想就像是暖房中有毒的植物,疯狂地生长。他不能接受任何反驳或是建议。他两眼发直,注视着光滑无物、不值得目光留驻的四壁,让自己的想象在上面投影出一个他拼凑出来的世界,坚信能够通过这最后一战来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个极度虚弱,只能靠医生莫雷尔的输液来维持生命的人,在坟墓般的氛围中制定着新的进攻计划,毫不担忧这会使他已经毫无生气的子民再付出怎样惨重的代价……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希特勒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而是一个集数种人性于一身的人。他的身上融合了谎言与真实、质朴与暴力、简单与丰富、和蔼与粗野、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对艺术和野蛮行为的迷恋。  克里斯塔·施罗德  希特勒具有一种奇异的、十分迷惑人的力量。他具有本能的第六感和预言家般的直觉,这些直觉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永远沉湎于建立新计划的狂热之中,为获得的胜利喜不自禁。克里斯塔·施罗德见证的事实证明,将这个同样是人的历史人物公式化是不可能的。他的各种表现、态度及其反应,与对他的性格基本特征所作的分析是相吻合的。  这部文献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拉菲尔·德帕尔

内容概要

克里斯塔·施罗德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
纳粹的形成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尽管许多有关的历史文献已为我们所熟知,但这位二次大战的始作俑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被新闻记录影片的一些片段所掩盖,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有他面对文明世界疯狂叫嚣的形象,而克里斯塔·施罗德的见证最为确切。

书籍目录

序  言 一个女秘书震撼人心的经历第一章 静夜出妙思第二章 你想到的问题,前人早就想到了第三章 不是我弄错,是作曲的人犯了一个错误第四章 我不能让自己病倒第五章 我永远不会拥抱有抽烟习惯的女人第六章 最漂亮的女人理当属于战士第七章 在政治上,必须有女性的支持第八章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忘恩负义的倾向第九章 从崇高到可笑,仅有一步之遥第十章 将领必须和他的部属同甘共苦第十一章 这场战争的悲剧在于,它是三个天才的男人在决斗第十二章 你们在战争期间最好的盟友是希特勒本人第十三章 人死后留下的一切,是他的作品和他的回忆第十四章 我没有敌人,如果我发现了,我就消灭他们第十五章 我没有接班人第十六章 我不想离开柏林,我宁可自杀

作者简介

克里斯塔·施罗德的经历太震撼人心了!1930年她沦为德国700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933年却一跃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本书是她对这12年秘书生涯的回忆录,将一个不简单的希特勒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纳粹的形成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尽管许多有关的历史文献已为我们所熟知,但这位二次大战的始作俑者的真实面目,却始终被新闻记录影片的一些片段所掩盖,我们从中看到的只有他面对文明世界疯狂叫嚣的形象,而克里斯塔·施罗德的见证最为确切。

图书封面


 在希特勒身边12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当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家的时候,就有点麻烦了。希特勒对音乐、绘画、建筑有着狂热的爱,博闻强记,发自真心的愿望就是,脱下军装,仅仅从事艺术工作。不管因为其恶行大家一致延伸认定希特勒是个蹩脚的艺术家,但若果没有一点艺术气质的精神狂想,是不大可能的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政治行为的。身为艺术家的政治家有着非凡的蛊惑人心的魅力,理性之上的癫狂让千万人跟着疯狂。走出希特勒办公室的人,无一不精神焕发,即使进去之前沮丧得想自杀。这个时候,基本不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应该划归邪教管辖了。毕竟是人,为养成震骇的魅力,希特勒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次参加持续几小时的游行,希特勒在烈日下举手敬礼,不由的抱怨:每个人都会觉得我单独注意到了他,这真让我累得够呛。这出发点都非凡人所想。
  •     评心而论,这本书纸张,印刷质量及翻译都不错,问题出在书的内容上。我曾经看过施罗德的回忆录名为《他是我的首长》,还有她的遗著,你会惊人的发现很多观点与这本书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施罗德自己推翻了这本法文版的《在希特勒身边十二年》,这本书是由她在1945年被强行审问写下的证词加上一名美国情报人员自己想当然的加上的内容拼凑出来的,她声称某些内容已经沦落到了画报的水准,扭曲了她的意思,令她非常愤怒,她不承认这本书是她写的。 我推荐大家看《希特勒女秘书的遗著》,这才是终级版的施耐德女士的回忆,里面的希特勒更加立体化,书里加上了当时她写给自己朋友的信件,她被捕后等内容,而不是像此书某些章节写的希特勒像个疯子,爱娃像个“高级妓女”,大家千万别误导,我就奇怪出版社为什么要拿这个人家推翻的版本来出书。以上是施罗德在《遗著》前的声明:佐勒的书《希特勒的私生活》的出版经过  在许多当代史书籍中,佐勒的书《希特勒的私生活》中的章节曾不止一次地被引用。格哈德•L•魏因贝格在他为《希特勒的第二本书》(斯图加特出版社1961年版)一书写的序言中曾提及佐勒的书的资料历史价值,他写道:“对住勒的书也需要进行史源学方面的考证研究,但这种研究只能局限在引文的出处上。”文章接着写道:“编者同意特雷弗•罗珀斯的看法,认为该书(指佐勒的书)并非毫无价值。例如有些细节,像摄影师霍夫曼患所谓副伤寒病、(见第275页)和希特勒的一位女营养师系非雅利安人出身(见第135页)等说法在现在可供查阅的莫雷尔档案中都可得到证实。”  达维德•欧文在《希特勒走向战争的道路》一书的前言中详细论述了某些书籍和资料来源的不可靠性,他写道:“1949年由阿尔贝特•佐勒编辑出版的名为《希特勒的私生活》一希特勒女秘书的回忆录(同样地)是不可靠的。书中涉及的女秘书,克里斯塔•施罗德虽在被盟军拘留期间被迫写过一部回忆录底稿,但是对于这部在未经她同意的情况下发表的回忆录中的许多内容,她坚决否认是出自她的笔下。  那么,佐勒的书的真相究竟如何,这本书是谁执笔撰写以及它是怎么产生的,对这些问题我将一一作出回答。  书名为《希特勒的私生活》,副题为《他的女机要秘书经历谈》的这本书的确是根据1945隼对我的审讯和我的笔记写成的。我在被拘留的初期,在美国第七军团奥格斯堡拘留所里认识了当时任审讯官的一位上尉。他的年龄约在40—50岁之间,是美军中的法国人,讲一口非常好的、带有阿尔萨斯口音的德语。他待人和蔼,他的这种态度使得以往令我感到阴森恐怖的气氛(在每个门口,每层台阶上都站着手持刺刀,眼睛骨碌碌转的门卫)一下子变得轻松和亲切起来。  这位当时自称伯恩哈德的上尉屡屡向我表示友好。有一天,当我非常激动地向他述说起刚刚发生的事情时,他十分关切地听着。我告诉他,早上一个美国人来到这里,要我交出所有的首饰,我说我没有首饰,这位美国人便指着我的珍珠耳环说:“这是什么?”就这样,我不得不把这副耳环交给了他。  伯恩哈德上尉对我的恼怒表示谅解。他虽没有进行任何努力把这副耳环归还于我,但是他却主动提出愿为我保管其余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装有首饰以及剩余的钱(几千帝国马克)的贴身小皮中和一个装有大约100幅阿道夫•希特勒的草图的亚麻布信封,这些画都是我在贝格霍夫被摧毁之前抢救出来的。佐勒后来在他的书中部分地发表了这些草图。  伯恩哈德上尉此后便对我进行了一连串的口头审讯,如:我是怎样当上秘书的,希特勒怎样口授,他的谈话,为什么他不吸烟,不喝酒,还有他的生活方式,他对最亲近的下属的态度,他与已去世的外甥女格莉•劳巴尔的关系,与爱娃•布劳恩的关系和其它许多问题。  他每隔几天露一次面,有一天早上他布置我把我所讲的一切都写成书面材料。他对我很好,不时地带给我一盒香烟,有一次还给了我一瓶香槟酒。在得不到任何安慰的无聊的监狱生活环境里,在令人沮丧的状况下,他的态度似乎使我得到了某种安慰。  就这样,我把他所要的情况清楚、准确和简明扼要地写成了材料,心想,但愿能以此影响他为我尽早获释尽力。在拘留所里,当时已有几个被拘留者获释。  有一天他对我说,“但愿别轮上你也去纽伦堡作证!”我的同事约翰娜•沃尔夫和里宾特洛甫的女秘书、莱伊和弗兰克部长已经去了八天了。显然伯恩哈德上尉已经知道我的去向,知道我今后多年将会被遗忘。他给了我一个假地址,让我在获释之后按照这个地址去找他,向他索还在被拘留期间交给他的物品。自那以后过了3年,1948年5月我在路德维希堡拘留所附近的霍亨内克获释。于是我将我的居住地点通知了伯恩哈德上尉,没过多久他就来到了霍亨内克,确切地讲,他只不过是路过此地而已。他来去匆匆,连汽车都没下,因随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女士。他从汽车里将我那装有首饰的皮包递给了我。我托他保管的钱已被没收。他说:“……我差点被当作外汇投机商给抓起来。”装在亚麻布口袋里的大约100幅希特勒的速写画,他只还给我约50幅,剩下的他都留下了。伯恩哈德上尉现在已改名叫阿尔贝特•佐勒。  1949隼他通知我,说他想以我的名义发表我当时的笔记。我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此前我曾多次请求佐勒将手稿还给我,但他始终不肯。就这样,1949年设在巴黎圣哥塔尔大街18—20号的利布莱尔•阿戴姆•法亚尔出版社出版了佐勒的《在希特勒身边12年》一书法文版,此后不久,德译本《希特勒的私生活》由杜塞尔多夫出版社出版。尽管希特勒过去从未有过女机要秘书,但佐勒还是选择了《一位女机要秘书经历谈》作为该书的副题。  对于我提出的异议,佐勒一方面表示尊重,但另一面又予以回避。他虽然划掉了我的名字,但在前言中却对我的为人和工作描述得那么确切,以至于在知情者中对我的身份不会产生任何怀疑。佐勒的书给人的印象是,似乎该书是在我的参与或是经我同意的情况下写成的。  实际上,我感到我撰写的笔记是客观的,所发的议论是符合时代特点的。笔记中使用了一些过去我从未使用过的语言。由于先译成法文而后又译回到德文,有些用词不再符合我的本意。另外,别人还借我之口,说出了一些我根本不知道的情况,如军事技术方面的情况,形势讨论会上的谈话内容等等。  我很快就意识到,这些口供想必是出自他人,出自那些被监禁在奥格斯堡拘留所的要犯们,佐勒作为审讯官也对他们进行过审讯。对于这些情况的真实性我并不怀疑,只不过是它们并非出自于我。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感到吃惊,因为我当时还毫无经验,不知如何对付这种“精神掠夺者”的做法。我断定,我绝对根据事实写成的这本笔记不仅在篇幅上有所增加,而且部分的在格调上也降到了画报的水平。我的东西,被别人剽窃、篡改之后又公然摆在我的面前,令我万分恼怒,真想把它推得远远的,无视它的存在。  带病离开拘留所、恢复了自由后,我孤苦伶仃、一无所有,我在柏林的所有东西都失去了。我一个心眼地为好歹活下去而奋斗。这本书的发行工作持续了没多长时间就被政府方面禁止了,——记得佐勒先生是这样告诉我的。我当时虽然名义上从佐勒先生那里得到了全部稿费的50%,但实际上我无法了解稿费的收入情况。现在我再也想不起来从他那里得到了多少钱。当然,这一点就是在现在对该事件本身也是毫无意义的。  后来,佐勒先生又多次试探我与他合著一本新书,基于当时积累的经验,对他所有这些试探我都予以拒绝了。他最后一次以这种方式问我是在1963年2月,对此我完全像拒绝来自各方的这类请求一样,明确地予以拒绝了。  在后来的年月里,对于记者和历史学家们就这本书写给我的信函,我均未予回复。这其中也包括英国记者海因里希•弗伦克尔的信,他写到:“我认为,澄清这部毕竟在当代文献中被引用颇多的著作的真实出版过程,不仅是对你的尊重,而且对当代史研究也是一种义务……,当然,为此我需要你说明真实的过程……等等。”在这期间,我已注意到这本书在整个新闻界被廉价推销的势头,所以我保持了沉默。几年后,意大利《晚邮报》上发表了题为《克里斯塔•施罗德号外》的连载。这篇文章曾使我一时不知所措。我猜想,这篇用意大利语写成的连载文章是根据佐勒的书写的,不管是不是这样,我于1964年1月26日通知佐勒先生,我已看到这篇文章,并且同时向他提供了就此进行表态的机会,然而他却未这样做。  周末版的每期杂志的封面上都登着一张照片,这是1939年的一个晚上希特勒到达布拉格赫拉德欣宫时拍摄的。此前我还从未见过这张照片。照片所展示的情景是;我站在打字机的后边等待着内政部长弗里克对我刚刚打好的材料提出需要修改或补充的意见。照片上,在场的重要人物还有拉麦斯部长和施图卡特国务秘书。这种用我的名字做成的生意对我说来的确过分了,因此我过问了此事,但终无结果!我请求《晚邮报》澄清此事,《晚邮报》却让我去找一家米兰通讯社,而这家通讯社却又让我去找设在巴黎的另外一家通讯社。就这样我搞不下去了。一位我朋友熟悉的律师说:“……得帮助一下像你这样的女人。”于是我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给了他。但是,他的主动姿态并非像我开始所感到的那样大公无私,而是像律师本人后来坦率承认的那样出于一种非常现实的考虑。他希望为将来办理类似的案件积累经验。  他到处写信,发向所有曾在某个时候引用过所谓我的言论的报纸和杂志。甚至给当时纽伦堡监狱里的精神病科医生凯利大夫也发了信。凯利大夫在这期间已出了一本书题为《希特勒周围的22个人》,书中登载了由我撰写、但署着我的假名的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文章,他认为这篇文章最完美地刻划了希特勒,这种刻划将载入史册。  但这位律师的努力无济于事。凯利先生这时已经自杀。律师也像我自己刚刚经历过的那样搞不下去了。相反地,他非但没有澄清问题,反倒制造了更多的混乱。他答应巴黎通讯社,他将说服我接受该社记者对我进行1小时的采访。为此我可得到5万法郎。我说:“我不稀罕这5万法郎,我要查明这篇连载的幕后策划者。”然而这个人始终没找出来。为澄清这个问题所进行的努力不仅毫无结果,而且我托付给律师办的关于四幅希特勒草图的案件也使得我更加不幸。  是在德国和美国的大学里担任社会学和哲学教授的爱德华•鲍姆加滕提出的论据才激励我再次介入这个事务。他在1974年3月11日写给我的信中说:“……这个人(指佐勒)很可能在你的《经历谈》中的不少地方,稍加修改做了手脚,否则这本书自然就不能是他所写的了……,但尽管如此,我感到他并未触动核心部分。从核心内容看,这的确是一个女人的经历谈,尽管她受了惊,但还是在恐惧中静下心来,认真地回忆她毕竟在其眼皮底下工作和生活了那么长时间的那个人。一句话,我非常感谢你,感谢你的为人,是你经过自己的努力保持了一个人本来所具有的人的形象,而只有这个人从近处和在各种形势下认识另外一个人,她始终充分理解他,但却与他保持着个人之间的距离,保持着独立的个人判断力(和充分的思考)。”由于不断地有新书出版,并且书中经常引用佐勒书中的内容,鲍姆加滕教授的这一分析促使我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我在希特勒周围度过的岁月,着手对包括其它著作中出现的谎言和歪曲进行澄清。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决定,以我在被拘留期间做的速记笔记和佐勒书中我的一些章节作为素材,不需要历史学家和记者的任何帮助来撰写我的报告。
  •     一直对历史没有兴趣,即使是上过几年历史课,对于历史时间、历史人物概念还是很模糊,可能是前段时间看《吸毒少女的自白》的原因,就三分钟热度起来,觉得纪实类书的真实内容更加吸引人,于是稀里糊涂的在图书馆借了《在希特勒身边12年》。这是希特勒在任总统时的贴身女秘书克里斯塔·施罗德的回忆录,透过文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了解他在权力中心里和亲信们在一起时、有别于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残忍、专制、丑陋,不折不扣的坏人”是在看这本书以前,我的脑海里对希特勒仅有的模糊而又支离破碎的印象,整本书翻下来,这些印象完全没有改变,只是又添加了许多新的印象,譬如“虚伪、天才、努力、领导才能”。希特勒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且极度厌恶。他是一个绝对专制、虚伪的人,比如在和熟悉的人吃饭时,他会在餐桌上说肉有多么多么恶心,以达到让宾客也要向他一样觉得吃肉是一件很恶心的事情的目的,而在说过之后又假装是无意说出并且道歉;又比如他的手下奉命对民众实施残忍的政治手段,他在民众面前的表现确是一无所知的并且装出一极力要为民众说话的样子。“希特勒首先有两个成功的法宝,那就是他的意志力和他的记忆力,这两点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克里斯塔·施罗德在书中这么说道。我是难以想象,一个人可以在几年后还能够记起来哪些人在某个地方的某个会议上说了什么内容,但是希特勒做到了并且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当然,他并不是出生就有这种超人的记忆力,他会刻意的训练自己的这种记忆力,这完全得益于他坚强的意志力,他可以每天只睡短短的几个小时其他时间全都用于工作,并且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一句“我没有时间生病”足以显示他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不得不说,他的非凡意志力和努力状态让我折服。原以为这样一个人在感情上不会有什么故事,没想到他竟然深爱着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女儿,也就是他的外甥女,并且在她自杀后痛不欲生有了自杀的想法。他的爱很专一也很自私,他爱她,所以剥夺了两次她和别人相爱的权利;他爱她,所以限制她的自由让她陪在他的身边;他爱她,所以也能容忍她的任性和无理取闹。只是这个他占主导的爱情最终还是已死亡收场,即便在她死后的很多年,希特勒还是说:“让我唯一有结婚想法的人只有她”。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希特勒出于自己名誉的考虑,对他很好一直仰慕他的女人爱娃克里斯塔·施罗德成了他的情妇,并且结婚。希特勒曾经一度想成为一名美术家,他早年曾在维也纳求学作画,但由于文化课成绩不够在报考美术学院时被拒绝,而后参了军。但美术一直伴随希特勒左右,他的办公室、房间里都挂着他喜欢的画作,他也喜欢和别人谈论美术。除此之外,希特勒对建筑学也特别感兴趣,他经常翻阅资料并且抽空设计作品。读完了这本书,在增加了对希特勒的佩服之余,更多的是遗憾感。无论他有着怎样坚强的意志力和天才般的记忆力;无论他怎样对爱人专一;无论在有多么强大的艺术细胞,他重建纳粹党、建立独裁体制、迫害犹太人、发动二战、入侵苏联的这些罪行都足以将他身上的光芒淹没。我想,如果他没有参军、没有从政、没有做出这些令人发指的事情,他一定会是一个专一的丈夫、一个优秀的美术家或者建筑师、一个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91条)

  •     对这本书的评价并不是特别高,从作者个人的经历来说,尤其是她写作的背景,感觉她对希特勒的评价并没有做到发自内心,而是从一个战败国的人的角度回忆
  •     这本书很不错,很感兴趣。
  •     应该算比较客观
  •     希特勒晚节不保啊
  •     感觉一般,不过书里倒是写了大量细致的信息
  •     希特勒是一个很有预见的人,但由于他对人的感情思想判断不准导致了他许多失败,但这也是他冷血的一部分原因。
  •     起码书的印刷质量不错
  •     内容略无聊,关键是观察者的眼界很低
  •     看惯了历史上的希特勒再看看身边的希特勒,发现恶魔也能让你肃然起敬。。。
  •     从王子公主的童话到《巴黎圣母院》、《天堂电影院》、《歌剧魅影》等作品,再到本书里的希特勒,为什么会因为外貌而对他人投注那么大的感情一直令我迷惑不解。貌由心生?衣冠禽兽也不在少数吧。美貌会取得好感是一定的,但为什么会有人因为美貌而 爱 上别人呢?同理,自恋的水仙花也那么可笑。
  •     超出凡人,也毁灭凡人。有书说他是奸雄,不觉得太给他留情面了?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他---魔鬼。 这书不错。
  •     希特勒不选希姆莱做接班人是因为希姆莱没有艺术细胞
  •     希特勒是个好同志,好宅男
  •     有时候一些人总是说希魔,希魔,把所有发生的恶行都推动希特勒一个人身上了事,大家都是无罪的。看这本书你应该体验到,希特勒作为一个人,甚至是很受欢迎的,很有魅力的人,他对朋友的友情,他对属下的关怀,他对女性的尊重。有时候你甚至不得不说,有这样一个上司是幸事。你可以看到的细节就是,希特勒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站在他面前的人,他很少有残酷的意志。至少他对他的曾经的厨子,或者曾经的那个小女孩,都有犹太血统,他都表现出很难得的温情。他甚至为了他的厨娘的遭遇跟包曼大发雷霆,而没有在乎她可能有的犹太血统。这在另一位容克夫人,也是他的秘书的回忆录里面有很详细的回忆。但是总是残酷的把人分成一类类的,这时候人就不在是活生生的人,而只是一个哲学概念。一群人屠杀另一群人,一个种族屠杀另一个种族,一个国家击败另一个国家,作为单个人的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一个人生的生与死,幸福与否,对一个群体来说有多大意义呢,于是个人为集体的牺牲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难道这种思想只是希特勒发明的吗,把人分成一个个团体?而不是作为一个人个的人来尊重?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吧!这样的我们不是很熟悉吗?我相信希特勒的信徒们也是深信这样的语言的。那个时代的疯狂,不只是希特勒一个人!希特勒只是一个丧失了理智的失败者,而有些胜利者现在都还受着别的的崇拜。看完这本书,想想看,绍尔兄妹与本书的作者,在那场德意志伟大复兴中的谎言中的表现。难说谁对谁错,一个给自己的同胞揭露真相,一个只是默默在为自己的国家工作。谁能谁错了呢。现在自然有了评价,但是如果是你,你怎么会选择呢?人心中应该有一个评价,良心的评价,你所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国家的强大还是一个个人的幸福自由。
  •     抛开极端野心和战争来读希特勒,真的会觉得他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比如其中一段说:“在日常生活中,希特勒在一些琐碎小事上吝啬到令人吃惊的程度,但对于那些曾为他服务过的人,他总会表示他的感激之情。(.....)别人帮了他一点小忙,甚至别人热忱地响应了他的一些想法后,他都表现出涌泉相报的热情。”他的身上融合了谎言与真实、质朴与暴力、简单与丰富、和蔼与粗野、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以及对艺术和野蛮行为的迷恋。有个细节,讲述希特勒特别喜欢一个叫贝蒂的小女孩,他喜欢孩子的天真,但后来又因为得知贝蒂的母亲是半个犹太人而烧掉和贝蒂的所有合影断绝一切往来。很多时候他一直压抑着内心单纯的情感,也就是他为什莫最终成为一个冷漠的恶魔。读过这本书再去看《帝国的毁灭》能更好的感受到影片在细节中的表达。
  •     希特勒是一枚被放错位置的艺术家以及完美情人。如果世界宽容一点,艺术家比现在多得多,如果艺术家多一点,战争将少得多。
  •     应该比较真实和客观,希特勒贴身女秘书的回忆录。
  •     有褒有贬,相对客观的还原了一个作为“人”的战争魔王
  •     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值得一读
  •     不得不说,性格决定命运。当元首把自己放在地下工作室、只吃素食、长时间暴怒时,胜利就已经离开了他。
  •     书很薄啊很薄啊,俺看的时候都在想,是不是没有翻译全啊!
  •     太棒了!很震撼!
  •     在图书馆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一本看起来有趣而且装帧啥的都比较靠谱不像盗版的书,结果内容让我很失望啊【。
  •     好像慢慢可以知道 他之所以成功和最后失败的理由
  •     出于好奇,想读。
  •     如果他的偏执用在另一个地方,也许会芳名永存吧
  •     对于这个女秘书来说,也象对希特勒其他的女秘书一样,她们只是有幸给一个令人尊敬和爱戴的领袖工作过一段时间。直到战争结束,战犯审判开始,她们才明白她们曾经仰慕的这个人犯下了怎样的罪行。

    看过另一个女秘书的采访,她也是一如既往的否认对当时的犹太人政策不了解,不知道有如此残无人道的行经在自己身边进行。我和当时的采访者一样,对此持保留态度。
  •     一些细节都很棒!
  •     元首的优秀,在他身边女秘书的记录中展现无疑
  •     看了这个,让我对希特勒有所了解,觉得这个人除了可恨,还有可敬之处
  •     一个真实客观的元首。
  •     译本总让我有一种被筛子筛去了某些冲动的感觉,同时也翻了容格小姐的那一本,怎样都让我觉得像是刚出锅就被保鲜膜蒙住的菜肴,很快就因为缺乏氧气变成了灰扑扑的颜色。现代人的价值观一直在用反清漆涂抹着一些历史的观点,试图把所有能够保质的事物都囊括成为一种简单而粗暴的价值判断。在这样的意识大气层下,谁能避免被保鲜膜夺取色彩香味的命运呢?
  •     可以了解希特勒的生活中的性格。
  •     若怀八卦、探隐之心读此书,好像无可求。
  •     书本质量不错 内容很精彩 快递很给力
  •     很快啊!3天就到了,好
  •     这种东西读着看看,多少缺少客观性
  •     评心而论,这本书纸张,印刷质量及翻译都不错,问题出在书的内容上。我曾经看过施罗德的回忆录名为《他是我的首长》,还有她的遗著,你会惊人的发现很多观点与这本书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施罗德自己推翻了这本法文版的《在希特勒身边十二年》,这本书是由她在1945年被强行审问写下的证词加上一名美国情报人员自己想当然的加上的内容拼凑出来的,她声称某些内容已经沦落到了画报的水准,扭曲了她的意思,令她非常愤怒,她不承认这本书是她写的。

    我推荐大家看《希特勒女秘书的遗著》,这才是终级版的施耐德女士的回忆,里面的希特勒更加立体化,书里加上了当时她写给自己朋友的信件,她被捕后等内容,而不是像此书某些章节写的希特勒像个疯子,爱娃像个“高级妓女”,大家千万别误导,我就奇怪出版社为什么要拿这个人家推翻的版本来出书。
  •     可以从侧面了解希特勒的为人,不要妖魔化他。只是这本书作者写的时候有自我限制,或者被删节,欲言又止的感觉。
  •     撒的撒法国红酒冷不防的打算地方官黄金甲
  •      “他在孤独中为自己创建了一个梦幻世界,它蔑视人类的一切高贵感情。这种持续的忧虑和不稳定的感情很快就演变成冷漠,然后是藐视道德,到最后,希特勒就只能是一个残忍而专制的恶魔了。” 很希特勒的希特勒,与我想象中的完全吻合。
  •     角度还行,但是东西多数看过
  •     很短,但是很真实,从女人的角度看希特勒
  •     元首真的是好人!
  •     书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其真实性。从前谈到这位纳粹暴君时,总会气愤地咬牙切齿,但通过书中的字里行间,不得不说,希特勒是位值得同情的幻想家,虚伪,顽固,但却有血有肉。
  •     同样是透过身边人的视角来审视一个人,看的时候我就疑惑,怎么这本书里的形象和《帝国的毁灭》里的元首完全不一样。据说《帝国的毁灭》这片的还原度&真实性都很高,而这本书又是秘书小姐所写,我越看越迷糊,一时不知该信哪个。看了书评才知道,这书是仿冒的,当事人否认这是她真实意思的表达。出版社出版一个作者本人都不承认的回忆录,到底是何居心??
  •     谎言与真实,邪恶与善良,和蔼与粗野,简单与复杂,质朴与暴力 阿道夫和希特勒
  •     这书我是看到别人看才买的,很不错.
  •     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
  •     或许该再看看另外一版?不过这本的确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元首。
  •     女秘书相对公平的在战后回忆了卍元首 卍元首和孩子的几张照片 其实也看得出 卍元首是很有爱心的 但是实在的说政治上的 卍元首也太激进了 太危险
  •     娓娓道来,思路清晰,很适合入门者。
  •     看了一部分就觉得这不像是一个能在希特勒身边生活12年的女秘书的手笔。这本书基本上把希特勒和身边的人都绝对化也妖魔化了,更可恶的是,竟然还有一些类似于爱娃是高级妓女的评论。这本书给出很片面又极端的视角,仅仅当做消遣读一读吧。看了这本书可能会喜欢一点希特勒,书中的他既残暴又绅士,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毕竟天才和疯子的结合体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总是建立在旁人目光的堆砌之上,太多的观点使事实蒙尘。其实,哪里有绝对客观的视角呢,不过就是很感兴趣罢了。
  •     我就一直不明白,一个女秘书,在一起都12年了,您还动不动就“吃惊”,吃惊个P啊!全本书下来用了不下50个“吃惊”,您真的有这么辞藻匮乏么?!这种流水账似的杂乱言情就别拿出来到处抖落了吧~严重不推荐阅读~
  •     从不同角度看希特勒
  •     写的很真实,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可能篇幅确实挺短的,但不失为这样的作品,从普通人角度了解战争狂人的另一面。
  •     感觉非个人真心评论应该是当时被逼迫和修改的..和后来的书自相矛盾了
  •     流水账,意思不大,不值这个价钱
  •     这个商品不错,我很是喜欢。
  •     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当时的希特勒的状态,也更多的让我知道了关于爱娃的生活处境.或许有时会觉得所描写会于平时所了解到的有所不同,但是只有从多个角度去了了解才更全面.
  •     不吸烟不喝酒吃素食,守时守纪律有理想,爱好音乐爱好绘画多才多艺,一生只有一个女人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振兴,率领严谨简朴认真勤劳的人民阻击了贪婪嗜血的犹太人,让他们至今胆寒少去更多的恶念!以身殉国殉职解除誓言拯救了民族!!这个人是谁?!
  •     还是很准时的哦
  •     女秘书里写的最好的一部。
  •     通过这本书你会了解不一样的希特勒
  •     他和侄女那段真的让我斯巴达了,不过这本书真的是很无聊,真实性也不怎么高
  •     和八十年代的那本回忆录对比,绝对是Zoller往里面添油加醋了,大部分政治和军队相关的事施罗德当时都不可能知道
  •     作为一种补充 对元首此人有更全面圆润的认识 不错 值得研究二战史的同好们阅读
  •     帝国的毁灭,万恶之源。当然,希特勒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政治人物。
  •     他还真是个魅力的恶魔~~~这么严谨的德国人都能被他蛊惑...看来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自我思考,坚持良心判定...也许能迷惑的少一些?
  •     好像真实性都存在争议
  •     讲述了希特勒身边的一些琐事,写的很简单~~~没看头
  •     粗略了解一下这个魔鬼
  •     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此书的价值,对了解那段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至于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只好有读者和研究者去判断了。
  •     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希特勒
  •     思想与真理,狂人与伟人,历史自有不朽的痕迹,而亲近的见证者所记录的更立体生动。
  •     果真怀着八卦的心态来读这本书是读不出什么来的阿哈哈
  •     书很满意,价格也公道
  •     施罗德对希特勒的描述也不是很客观,毕竟是在这么一个情绪化的“魔鬼”似的人的身边当秘书,难免情绪化啊!
  •     大一
  •     如果你只想了解生活中的希特勒的话,不用读那本八十几万字的,这本就够了。
  •     这本书是个节选本,内容不完整,而且印刷质量也很差。
  •     自由不是靠织布机得来的,而是靠大炮。
  •     不论其政治和军事上的客观性,本书基本描写出了希特勒的人物性格。
  •     从不同的角度看希特勒
  •     从政的人大多都狂热的激情,但是结局并不好.这样的一生没有啥意思!
  •     图书馆借的,还可以,但还是看完就忘了……
  •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学到:怎么在一个坏人身边工作。
  •     成也白羊败也白羊~
  •     看完后彻底喜欢上希特勒了,我觉得他应该是个艺术家。但是这本书纸质太差,希特勒要是知道会跳起来的。
  •     女秘书的事情
  •     难得的隐秘信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