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苍茫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青藏苍茫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9-09
ISBN:9787108013453
作者:马丽华
页数:452页

章节摘录

书摘    森林无言,沉默如树。但在李文华的心目中,云、冷杉们虽然未必具有如同人类那样的思维与灵魂,未必具有人类那样的组织和行为,但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所显现的组织和适应是如此严密和奇妙,尤其在地质年代中随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运动和迁移,  更加令人赞叹不已。于是李文华就得知了这一部族在漫长的年代里沿子午线的整体迁徒历程——     这也是横断山考察中最为艰辛的一段经历。一路山高水低,一路藤树缠绕,一路毒蛇猛兽,一路险象丛生。5位民工手持大砍刀,一路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喜欢文学的武素功文绉绉地念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作:“莫言过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他觉得这诗正是当下情境的写照。这一年,武素功已年近50,依仗着多年出野外身体素质还好,日常的行走和考察还算应付得了,但当攀援着藤条从绝壁上悬垂而下时,不兔觉得有些力不从心。还有一次过河,当民工砍下一棵大树搭成独木桥,武素功小心翼翼走过桥面时,平衡没能掌握好,一屁股坐在桥上了。桥下的澎湃激流令人眼晕,冒险家也出了一身冷汗:幸亏……不然……这样的独木桥不知走过多少,这样的“好险”也发生过多起,多亏了“幸亏”,不然我们今天就听不到冒险家笑谈当年了。    横断山之外,在喜马拉雅山丛中还安息着一个灵魂。那年地球物理所在亚东设立了一个地震台,29岁的梁家庆负责驻站观测。8月里的一天为迎接队友们到来,他外出打柴,不幸失足落下亚东的激流中。队友们沿着河水追出很远很远,没能发现缱的踪迹,直到当年冬季枯水季节,才发现卡在河心石缝中的遗体,他被安葬在亚东的烈士陵园里……那是1975年;1998年秋季,  中科院拉萨生态站的试验大田里硕果累累,当地乡亲和拉萨的许多人都吃上了农学家许毓英亲手培植的甜玉米,可是,那个种植玉米的人却离我们而去,由于一个意外事故。    1980—1984年横断山区考察之后,老青藏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瞄向了青藏西北部——青藏队尚未走过的最后一块地区:喀喇昆仑一西昆仑。遥望那片素有“亚洲脊柱”之称的崇峦叠嶂,那一基本空白的未知地区具有最终的诱惑。    武素功、郑度、潘裕生、王富葆四位青藏宿将联名致书邓小平同志,汇报了多年以来青藏科考的成就和意义,陈述了考察喀喇昆仑一昆仑山的重要性:除了这一地区研究程度最低、资料最少之外,特别强调老队员们多已年届50,时不我待啊——总之我们一代人的愿望和使命,是不能让这一地区继续空白。    这封信,委托时任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党委书记普代英同志代为转交——她是小平夫人卓琳的姐姐——其时国家经济体制已开始转型,项目审批制度有所改变。而从这一反映渠道看来,书呆子气十足的专家学者们为了事业,也学会了千方百计。    早在1980年“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召开之际,邓小平同志就兴致勃勃地出席了会议,对这一事业了然于心,对青藏队拳拳报国之情赞赏有加。及至90年代而今,这项事业已纳入国家“八五”、“九五”规划中国家基础科研重大项目“攀登”计划,稳步向纵深处进行,显然与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有关。小平同志虽离我们而去,但当初他给予的决定性支持,已然镌刻在青藏科考事业中,铭记在青藏队员的心灵深处。    信件经小平同志办公室批转至国家科委、国家计委、中科院,群起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予以资金扶持;专家组在对该项目进行评审时,给了它一个别称:“三五牌”项目——50岁年纪,海拔5000米,为时5年。    50岁年纪是指本次考察的老青藏队员的平均年龄而言,不含新加入的年轻力量。按常规这一年龄在科学家那里当属年富力强;一旦面对着海拔5000米以上高度时,那可算不上一个优势年龄。    中科院综考会再次组队,队长仍由孙鸿烈挂帅,副队长为郑度、潘裕生、武素功。因孙鸿烈此时已任中科院副院长,实际的前线总指挥是郑度,被称为常务、第一副队长。重新召集旧部——农林牧水利之类专业除外,要去的那地方既无森林,也少见农田和牧场,那儿是亚洲的高寒干旱中心,世界寒旱极,大多是连游牧人也不见踪迹的无人区。    1987年春夏之交,这支由中科院下属15个研究所、包括南京大学在内21个专业、5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的远征军,经由新疆挺进西昆仑——中国版图上高远而神秘的一方国土,去完成青藏高原大发现时代的最后一幕。    “横空出世莽昆仑”。它西起于帕米尔高原,东止于川西北,绵延2500公里。海拔大约5000米以上,最高峰公格尔峰,海拔7719米;喀喇昆仑山脉起初与西昆仑相依傍,不过它自西北逸向东南,相距越来越远。喀喇昆仑,在古老的突厥语中意谓“黑石群”,在维语中则是“紫黑色昆仑”。山体全长500公里,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西北部最高一列山脉,8000米以上高峰有4座,主峰乔戈里,海拔高度在8611米,仅次于珠穆朗玛,位居世界高峰第二。喀喇昆仑一昆仑山地区是研究古地中海东部形成演化及板块碰撞机制的关键所在;晚新生代以来这里隆起强烈,自然环境演变急剧;区系成分迁移融合复杂,形成了独特的高原生物群落;本区的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席位,其山地垂直带谱也迥异于其他区域。    说起地球第三极冰冻圈工作环境的酷劣,至少在缺氧方面远远超过南北极。不然为何秦大河——那位因参与人类首次徒步穿越南极壮举而名播天下的英雄秦大河,居然在珠穆朗玛峰的冰川上走了“麦城”。    1995年,秦大河率队去珠穆朗玛峰钻取冰岩芯。对于青藏高原,他并不陌生。早在1981年开始,他正做着李吉均教授的研究生时.就与老师和同学姚檀栋、周尚哲一起,参加了横断山脉的冰川考察。对于第三极的特别艰苦的工作环境,他有着充分的思想与体力的准备。正当盛年的秦大河无论在青藏,在南极,从事的都是超越人类极限的活动,都在创造着人类面对自然的奇迹。所以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仅仅一个小感冒就使他倒下。而这一倒下非同小可,居然昏迷了4天——那是高原上最可怕的、几乎是不治之症的脑水肿。如果不是正巧遇到美国登山队,不是登山队医生所携带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氧舱,这个奇迹就永远不会再发生——医学研究证明,脑水肿患者在48小时内必死无疑。但秦大河毕竟秦大河,他于不幸之中创出万幸,再破纪录——脑昏迷90多个小时后再度苏醒,愈后未留任何后遗症。连美国医生也惊叹:奇迹!奇迹!        40多年间攀山越岭,冰川考察这一“危险工种”的操作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出现生命之虞,果然奇迹。但不留下一些印迹如何可能。崔之久朝拜“冰川之父”慕士塔格,祭献了自己的右手五指;李吉均呢,则在七八十年代的考察中,里里外外布满了“冰川擦痕”——在藏南的卡惹拉冰川,他患了肺水肿.从此留下了隐患;在青藏东南缘的贡嘎山海螺沟冰川,他失足跌进冰裂缝,摔伤了膝盖,卡断了两根肋骨。最严重的一次,苏珍带队在西昆仑极大陆冰川的考察中,在慕士塔格打钻取样,发生蒸汽钻爆炸事故,硕士生刘时银顿时双手血淋淋,星夜兼程赶到南疆军区医院,还好,保住了双手……    日常的艰难,突发的惊险,是习以为常的工作生活方式。若有人问起经历过程和感受,老青藏们最健忘的正是这类事端,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大陆性冰川如何如何,海洋性冰川如何如何,讲他们所欣赏的、所憬慕的,与自然亲切的对应关系——那有多么壮美,那壮美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特别是在都市里谈到这些的时候,他们的眼神里满含着超现实的神往。    高原上的现代冰川差不多都被走遍了,是靠一个群体走遍的——青藏高原现代冰川面积为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3%以上;古冰川遗迹也被普遍地走过。李吉均和李炳元一起,绘制了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图,说明了即使在冰期最盛期,冰川规模虽大于现代,但远远未形成全面覆盖青藏高原的统一大冰盖。    这里涉及到国际学术界一个曾经的热点话题。早至本世纪20年代时,就有人提出第四纪青藏高原被冰川覆盖的问题。到50年代,又有人旧话重提;80年代,德国学者库勒来青藏高原考察,进一步提出一两万年前的末次大冰期,青藏高原200多万平方公里面积被覆盖在1400米厚的冰盖之下,只有柴达木盆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除外。    中国科学家认真对待这一学术问题的讨论,这一巨大冰盖存在与否,涉及到古环境气候及相关方面的客观和真实,涉及到对其时周边地区,海平面的降低乃至对全球产生怎样的影响问题。参与青藏科考的学者们纷纷撰文,否定大冰盖观点,并在有关国际学术会上宣讲,在有关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具体论证论据无须详述,总而言之,中国学者的观点受到普遍支持;国际著名冰川地貌学家布尔顿教授一锤定了音:李吉均等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库勒的观点只不过是一个愿望。当今国际学术舞台上,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拥有无可置疑的发言权。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与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打交道,有两次难忘的经历:第一次是1974年,我当时在藏北安多县果加乡下乡蹲点。有一天,几位科考队员在周围山头做工作,标地名时找到了我们。我请当地群众帮他们完成了任务,他们高兴地走了,我对这些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科学家深感敬佩,但对他们工作的意义及全貌却不甚了解。第二次是1996年5月,我陪同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单位12名科学家沿雅江走了一趟,进行首次大拐弯电站超前期考察工作,行至米林县派乡东边的一个村子,没有路了,我们坐下来吃干粮。这—带是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群众的居住区,一个村民跑过来朝我们喊:“yang yi chou, yang yi chou.”我听不懂他说什么,而同行的中科院水利专家关志华教授听懂了,兴奋地对我说:“他在喊杨逸畴,是我们青藏科考队的—个老队员。”杨逸畴教授曾数次参加大拐弯地区科学考察,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少数民族群众眼里,“杨逸畴”成了中国科学家的代称。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过去我认为,西藏人民群众是通过解放军认识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认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汉人”的。现在我增加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们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人民教师同样是现代文明的播种者,他们走遍了西藏的每—条山沟,把党的关怀、民族团结的情谊带给了每一个少数民族同胞。如果说我们的解放军当年使西藏人民政治上获得翻身,当家做了主人;那么,我们的科教工作者则使西藏人民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西藏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全国、全世界—道迈向现代化的明天。    考察归来后,我翻了一些资料,了解到19世纪后期至1950年的旧西藏,也有那么几位外国探险家来过西藏,他们或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偷偷摸摸,或单枪匹马,成果甚微。而真正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年随十八军进藏的就有一批科学家,分为地质、农业、社会科学三个组,对西藏自然,社会的初步考察,为以后的经济建设、社会变革提供了很多基础性科研成果。60年代,施雅风、刘东生教授对青藏高原隆起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70年代开始,国家投入巨资,由中科院组织了庞大的队伍,对青藏高原进行了为时20多年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内容涉及地球物理、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生态等各个科学领域。90年代,青藏高原研究进入更加深入的阶段,“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科考队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即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对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对结合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方向与途径的研究,不仅前无古人,而且硕果累累。青藏高原科考队成长起十几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士和博士,出版了170多部价值无量的科学专著。1996年8月全国科技援藏会议期间,中科院派专人进藏,将全套专著赠送给新落成的西藏图书馆。与此同时,科考队还对西藏农牧业的区域开发、地热电站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生物等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科学建议,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采纳。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地球科学界影响深远;对全国、对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则功德无量。    ……

内容概要

马丽华,著名作家。1953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1976年进藏,现任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任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终极风景》(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西藏之旅》(花城出版社,1998)、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灵魂像风》(作家出版,1994);以上三部长篇散文合集《走过西藏》(作家出版社,1994);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曾于1992年获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学奖,1998年《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书籍目录

寻访远古生命的蛛丝马迹
古脊椎动物学家出动
――昌都地区恐龙化石频频出土
――恐龙家族退出演化舞台
哺乳动物时代开始
――吉隆卧马盆地、藏北布隆盆地分别发现三趾马动物化石群
――一个具有逆向思维的人和他的“地磁偶合论”假说
――来自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信息
――西藏地方的考古群体
旧石器的发现
----昆仑山还口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
科考人及情怀
(节选)

编辑推荐

中国的高地,亚洲的脊柱,地球的第三极,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青藏高原最初的时空范围都超出了人们的经验世界。但人类从来都不曾对无知屈服过,中国三代科学家走进青藏、了解青藏,书写了一部50年的科考史诗。这是对勇者的礼赞,对智者的讴歌。

作者简介

早就知道作为作家与青藏科学结缘的马丽华,却不知她还有着与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结缘的科学工作者的一面。50年来由中科院组织队伍,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内容涉及地球物理、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生态等各个领域。但这些科学成果却难以为广大的人们所了解。作家马丽华正是承担了这样的重任,于是有了这部青藏高原科考的科普读物――《青藏苍茫》。书中既有科考成果一一呈示,又穿插了青藏苍茫的自然风光、科考人员艰辛的探索历程,文字生动优美,承继了作者以往的风格。

图书封面


 青藏苍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不看此书,不知道青藏高原有这么多的秘密;不看此书,不知道青藏科考有这么的艰辛。 作者把青藏科考这样枯燥的科研工作写得非常生动感人,值得购买。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不看此书,不知道青藏高原有这么多的秘密;不看此书,不知道青藏科考有这么的艰辛。作者把青藏科考这样枯燥的科研工作写得非常生动感人,值得购买。
  •     爱上西藏的启蒙之书,感性的热爱里包括很多理性的数据和资料
  •     在林芝的时候读了“在藏东南的密林中”一章。后来终于把整本书都找来看了。请允许我再重复一次:说真的一千个洗涤灵魂震撼人心的故事和照片也比不上一组事实和数据来得让人兴奋。虽然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一如既往地让我接受不能,全书的结构也实在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我险些手滑给出一个五星──这就是了,我都开始想如果让我来写我该怎么写,最后想想大概还是纪年+传记体吧;这就叫魅!力!
  •     伟大的青藏队~
  •     总感觉以后自己会做类似的工作
  •     不要每天都看西藏的旅游,满足视觉的渴望,西藏的美还有很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