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蓝衣社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2-1
ISBN:9787802411784
作者:丁三
页数:366页

章节摘录

  复兴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日本。  1929年,东京先后迎来了三批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都很年轻,全部九十人,清一色是现役军人,也全部毕业于中国南方的黄埔军校;来到日本后,他们散布在各文武学校内,"例如早稻田、明治、陆大、士官、户山、炮兵、经理成城等"。在最初的日子里,他们目睹了一个生机勃勃、文明开化的日本。  明治以下,历经三代,日本成功实现了社会转型。一个民众蒙昧、血腥气息浓重、军刀价值被极度强调的领主国家,包围在一种西方文明的清新里。机械、贸易、现代军队、义务教育,制造出了洋溢在空气里的自信。后来,时为日本驻华公使的重光葵,在《昭和的动乱》一书中概括过这种信心:"日本代表亚洲迅速地成为世界五强,进而为世界三强之一,在西太平洋处于领导的地位。日本……对于人类的文化负有极为重大的责任。"  与这么一个日本相对比,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大致同时进行,但甲午战争却构成了两国截然相反的历史分野。辛亥光复后,在官吏腐败、列强横行、鸦片泛滥、农村破产之外,中国又添上了军阀混战这个要命的毒瘤。"闹华五鬼"会聚齐全了。几十年后,一个黄埔学生这么感慨自己的东京见闻:"(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既多,政治派别亦很复杂,有共产党员,有青年党员,属于国民党的又分西山派与汪精卫的改组派。派系间的冲突时常引起打斗之事,正反映了国家政治的混乱状况"(邓元忠,《任觉五访问》)……  为抵制其他党团、派系的渗透,他们遵照南京指示,组成了"黄埔东京同学会";他们频繁往来,有时三五个人,有时全体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聚餐会。后来,毕业于黄埔四期、时为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留学生的滕杰,这样回顾自己的东京生活:"每月有政府津贴一百二十元,但只需用四十元,大部分钱都用来买书";"读书方式很自由,听讲、指导或自由研究皆可……每天到上野图书馆读书,早去晚回,连午餐也是在图书馆地下室吃"……  这样的留学生涯,让滕杰久久难忘。但,不过几个月以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潮就席卷了日本,也伏笔着他们的命运转折。  几十年后,温斯顿·丘吉尔以政治家特有的冷静,描述了1929年的悲惨秋天:"直到第三季度末,到处都呈现日益繁荣的希望和景况……但在十月间,一场突发的猛烈的风潮横扫了华尔街……"  世界性大萧条开始了。对这股风潮的后果,丘吉尔以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轻松来表述,"不过英语世界里没有人饿死";与此同时,他的目光也投向了遥远的日本:"1929年到1931年的经济风暴,对日本的冲击绝不亚于对世界任何地方"(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何止是不亚于其他地方?短短几个月之后,国内市场狭窄、严重倚赖出口的日本,就出现了大量饥民、难民。大约370万人失去了工作,至于八百万户自耕农,更有接近一半彻底破产了。《妇女》杂志的一篇报道,曾震撼了整个日本:为度过荒年,贫穷的山形县小西国村,将397名少女卖给妓院,成为"没有少女的村庄";不久后,山形县官厅辩驳说,外出的妇女是397人,"但参加卖淫者仅109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小西国村之后,秋田县的玉米村、下乡村,雄胜郡的秋之宫村……也因为大批少女的沦为娼妓,而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渐渐地,卖儿救穷、"没有少女的村庄",已经不能再激发什么关注了,举家自杀成为新的舆论热点。  ……

内容概要

丁三,1974年4月2日生,福建连江人。本姓林,因母亲姓丁、排行第三,所以有此笔名。落魄江海,是过流民、小商人和记者。近年深居简出,深研戏剧、非虚构写作和原典儒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复兴社”的碎片
第二章 一夕会
第三章 “你们起来呀!”
第四章 黄埔众生
第五章 雪落无声
第六章 八宝街之春
第七章 武汉清流
第八章 元旦公告
第九章 复兴狂潮
第十章 “第二期革命”
第十一章 别动队
第十二章 “新生活运动”
第十三章 朝天宫
第十四章 武斗
第十五章 南昌大火
第十六章 华北风潮
第十七章 回光返照
第十八章 1936年
第十九章 西线惊变
第二十章 安魂曲

作者简介

一群黄埔学生,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大时代,甘冒杀身之祸,创建了声势浩大的秘密组织蓝衣社,短短几年时间,就一跃而为民国三大派系之首。胡宗南、桂永清、郑介民、戴笠……都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发迹。但它最终却演变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法西斯化运动,因为它的创始者们坚信:只有法西斯,才能救中国。然而,群体命运的分化、权益分配的失衡、最高领袖的玩弄,以及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力,最终使蓝衣社在创立七年之后不宣而散,解散后的蓝衣社分化而为三青团和军统局。
本书翔实记录了30年代如火如荼的蓝衣社运动的兴衰历程,从崭新角度讲述了“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民国反腐败运动、第五次围剿、“新生活运动”、汪精卫遇刺案、戴笠崛起和西安事变等重大史实,堪称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图书封面


 蓝衣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前朝的历史被简化,对后来人来说是极大损失。诞生之初都是好的,怀着救国民于水火的决心一路执着前行,而又不可避免的渐行渐远,走到最后发现最初要消灭打倒的正是自己。腐败没落是可以避免的意外事故,还是事物又萌芽到成长的历史必然?
  •     这本书的封面,就是近乎阴森恐怖的一面斑驳的暗色墙壁,搭配着一份印有国民党标志的文件,然而细看下去,这份文件的封面上,除了有着“不得贪赃枉法”之类的及其正面的规束,也有着“不得违背主义和领袖”这样让人奇怪的法西斯式的警告,更离奇的是,竟然还出现了“不得吸食鸦片”、“不得娶妾”这样涉及个人私生活的条例。而违反这些条例的后果,封面上也写的很清楚,重则死刑,轻则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这些几乎可以和“私刑”、“处决”联系起来的字眼,再配上大红色的,如同为这个团体盖棺定论的红色“蓝衣社”印章,以及印章上“中国法西斯运动始末”,就足以令人不寒而栗。以前从未听说过“蓝衣社”这个名词,更不清楚这个听起来酷似“锦衣卫”的神秘阴暗的称呼背后,实际上集结了国民党大批的高官要员,在这些人当中,不仅包括戴笠、邓文仪、贺衷寒、康泽这些当时的国民党大佬,甚至还有国民党撤离大陆后声名鹊起、看似温厚,却在蓝衣社时期心狠手辣一手炮制出“三党员命案”的任觉五,更不要提那些散落在民间,后来默默无闻的“蓝衣社”社员。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书,就是因为作者童年时期同村一位被称为“特务”的平凡乡间教师。说是特务,其实不过是“蓝衣社”的下级组织的一位成员。通过这位小人物,作者好似端着一壶茶,开始对蓝衣社的起源、名称由来、兴盛以及落寞娓娓道来。说到底,蓝衣社和它的活动不过是中国历史中的极小一环,它所表达的,也只不过是一群内忧外患下立志救国的青年,怀着复兴中国的愿望,竭尽所能做出了努力,却在内外的压迫下走向衰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不足为奇。然而作者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立意极好的团体渐渐走偏的故事,他将目光投向了卷入这个团体中的人物。这些人大多前仆后继、迫不及待的投身于时代,然而因为个人自身的缺陷,最终不可避免的成为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兢兢业业、单纯忠诚的蓝衣社第一任书记滕杰,因为年轻和幼稚触犯蒋介石,最终被辞;热血激扬、能力极强的第二任书记贺衷寒,因为自私狭隘、笼络同乡造成蓝衣社开始内部分裂,党争初显;一心向上、为尊者讳的第三任和第五任书记刘建群,因为自以为是和非黄埔的身份造成非议不断;第四任书记丰悌更是因为小气、心胸狭隘和刚愎自用,不得不面对蓝衣社大佬中最悲惨的下场。丰悌接手后的蓝衣社已经走向没落,纵使之后的邓文仪、郑介民、康泽再有能力,也只落得一声叹息。而这些起落沉浮的背后,隐隐有一个巨大的黑影盘旋在这些蓝衣社负责人们的头上,这就是黄埔校长蒋介石。作为一支黄埔系的队伍,蓝衣社在蒋介石承认这支社团的存在后便为其马首是瞻。然而蒋介石本身用人甚疑、心血来潮的个性,导致这个团体势力渐渐分散,派系林立,蓝衣社先是在他是授意下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却又在他对法西斯失去兴趣后彻底丢掉了整个社团的立社之本。蓝衣社魁首看似因为各自性格的问题,给了蒋介石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牢牢控制他们的机会,然而反过来看,蒋公也不过是自身性格的奴隶,这些个性上的缺陷隐隐预示着他后来的失败,注定了他的结局。除了以蓝衣社的相关人物以及活动串起整个故事,《蓝衣社》也着力展示当时中国内外的整个环境,涉及到日本的狼子野心的一系列动作、南昌大火、汪精卫伪政权,乃至西安事变等事件,竭力向读者展示了蓝衣社悲剧的历史大环境,在外界步步紧逼,内部党派倾轧的背景下,蓝衣社的失败,也让人无可奈何却又无力回天。故事的结尾,是这些国民党的大佬们在武昌大江中学开会,宣布蓝衣社成为历史。这些神情或茫然、或空虚、或不平、或乖张、或痛心、或沧桑的高官们,一个接一个步出了中学的大门。蓝衣社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站,之后的他们或身败名裂、或下场凄惨、或飞黄腾达、或碌碌无为。但不论如何,他们的年少激扬,全部遗失在了1938年,国民党的命运,也终成为了历史的回响。一切的一切,终成往事,已成传奇。
  •     这本书是我在辽图借书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借回来一口气读完,这个周末——周五晚上、周六、周日,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读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不单是一个组织的兴衰,更是一种理想的幻灭。在中华民国纷乱的历史中,无数的青年在国家、主义、领袖的漩涡里挣扎,沉浮。他们当初可能是为了民族的振兴而踏进漩涡,可到了最后,却都走向了名利的沉沦。在种种伟大的构想,美丽的未来的背后,其实仍旧是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无论你想与不想,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沉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有一种错觉:与其说是在读民国过往事,不如说在看今朝身边事。如今的一切,和过去的一切,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曾几何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政党和政权,不也有了一丝国民政府的暮气了吗?不知现实之社会,还有滕杰这样的热血青年吗?还会出现力行社这样企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命运的社团吗?有了此番疑问,我又不禁为自己的揣测发笑。即使有了,又能如何?几年之后,无非又是一个臃肿的政府部门,一帮蝇营狗苟的庸俗的官僚与政客,真能独善其身的又能有谁?不单单是这本书,最近我读过的很多关于民国历史的书籍,都能给我带来这样的错觉,不知真实的民国不够坏,还是现在真的坏了。这本书的开头作者赋闲,尤其是打车去图书馆一段,还有结尾,力行社全代会结束,几位首领逐次登场的一段,有着那么强烈的镜头感,我想,这样一部过去与现实交织的如此紧密的作品(至少我认为如此)是应该改编成电影的。一条线索是蓝衣社的兴衰,一条线索是作者在现实中对仍在世的蓝衣社成员的寻访。在现实与过去一次次的跳切中,完成一部关于中国,中国青年命运的电影。本书中有一些问题,且与作者丁三先生商榷:1.作为一部叙述中国法西斯运动的作品,交代一下世界各国的法西斯运动情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方面的叙述作为背景,是不是多了一点,尤其是书籍后面的部分中,对于日本侵华的内容偏多了。有冲淡主题之嫌。2.“伏笔着”看得我实在难受,还是用“给XXX埋下了伏笔”更好一点吧?3.本书中的反问句也太多了点,到了本书的最后的一些篇幅,真是达到了每段必以反问句起的地步。反问多了也伤神啊。

精彩短评 (总计96条)

  •     本来要买蓝衣社碎片的,没货,就买这本了。同个作者写的,应该一样的吧
  •     给老公买的,老公说好。
  •     最初的想法是很好的
  •     昨天没看完,今天上午看完的。这是本蓝衣社的通俗历史,作者显然是有些个人情绪在其中,因此写的饱满深情,勾勒了三十年代一群爱国爱党反共且极具个人品格的年青人群像,更写出了三十年代民国的众多历史事件原来都与官方主导的法西斯运动有关,这些不太为大陆的普通人所知。也揭露出中国打破旧社会秩序,凝聚一盘散沙的历史变革,被国共两党先后执行,前者因国民党的弱小而未能完成,直到中共经过历次自上而下的群众性运动才完成。就蓝衣社的几个主要人物言,他们的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同样在大批中共党员身上能见到。而在今天,在当代,在我们周围,这类理想主义已经消褪,但功利主义和利欲熏心反而发扬光大了。这也无法归罪年青人,太平盛世不给年青人机会。
  •     "我最近在读这本书 2016-10-18"
  •     我所想到的东西 之前肯定也有很多人想到了 并尝试了
  •     还行,比别的地方便宜
  •     花了两个月草草结束了这本历史纪实书,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又有了很多认识,不过作者对这段历史带有很明显的个人感情,在对某些历史人物的点评不敢苟同。
  •     青年运动不好搞,一不小心就成法西斯了。
  •     精英主义如何将人异化的全过程。看完冷汗直冒。青年的满腔热血竟能令人走上不归路。不过仔细想想,古往今来的热血青年不都这样么。不是热血消褪,就是继续燃烧,最终自我毁灭。
  •     时隔三年后再看,感受大不一样。
  •     一个试图模仿黄仁宇,略有精神分裂的作者写的一本有点悲伤、有点借古讽今的书
  •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限接近法西斯组织的团体,很多时候初衷是好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过去的二十多年都从共产党的角度看问题,当换到另外一个角度的时候,只能感慨历史的力量个人无法抗拒。在那样一个激荡的时代,内忧外患,无数的青年迷惘而有理想有激情,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     一群黄埔学生,甘冒杀身之祸,创建了声势浩大的秘密组织蓝衣社,最终却演变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法西斯化运动。从崭新角度讲述了“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民国反腐败运动、第五次围剿、“新生活运动”、汪精卫遇刺案、戴笠崛起和西安事变等重大史实,堪称中国纪实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     终于有兴趣捡起这本看了
  •     很久之前在华政图书馆的落地窗前读的,书还是不错的,读起来不无聊,读完也颇有点唏嘘不已,唉
  •     一群黄埔学生,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大时代,甘冒杀身之祸,创建了声势浩大的秘密组织蓝衣社,短短几年时间,就一跃而为民国三大派系之首。胡宗南、桂永清、郑介民、戴笠……都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发迹。
  •     本书是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强大而奋斗献身的青年致敬,历史最终否定了这场运动和这个组织,但从当时来看,民国青年的热血和理想不容遗忘。作者文笔略渣……
  •     蓝衣社:中国法西斯运动始末
  •     《蓝衣社碎片》的增补本,最近买的,目测订正了一些地方,其实还是有小瑕疵。这书的特点在于,明明通篇都充满大陆主旋律道德评价语汇,但通读下完全无法得出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明明是一帮“反动特务”,但让人恨不起来,明明是一个“特务组织”,却充满了激荡青春的情怀。PS:总觉得作者是自我代入了滕杰。PSS:精卫填海坑了一年了。
  •     评价很高,还在阅中,如果你感兴趣,买下来先
  •     有条目了。
  •     这本书写的不错的。最早看到是朋友推荐的,发表在杂志上。作者原来也上豆瓣,后来变成“已注销”了。后面部分有一章,提供了不少从蓝衣社视角观察的西安事变资料。
  •     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和事件为主要内容,对蓝衣社的历史梳理得非常清晰。不算主观,只是十分感性,所以比起历史更像故事。西安事变一段写得很有意思
  •     相当失望。 基本只是大量材料的堆砌, 行散神也散。 有些文字明显是从外文材料翻译过来的, 显得不伦不类。 很多地方废话连篇, 无病呻吟。

    应该说材料角度都是不错的, 可惜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太差,又啰嗦。其他史实不了解, 但对南昌飞机场大火的评论明显偏颇。
  •     写得不错,比我以前看到的一本陈少校的金陵故事要好看得多
  •     钩沉历史秘辛,索隐社会恶灵,这份收集资料的用心可嘉,有些观点比如与共产主义及其组织的对比有独到之处,唯行文不够客观,欠缺史家雍容气度,浪费了好题材。
  •     同样的一群热血青年
  •     蓝衣社(帮助蒋介石登上权利顶峰的秘密组织,军统前身,蓝衣社传奇 。)
  •     老书新出。
  •     几年前看过一个电子版。作者能够超越党派,以正面语言描述为国民党工作的一群年轻人。很有意义。
  •     人在历史中
  •     其实是高中时读了三分之二的作品,由此对蒋介石有所改观。还记得是从同学那买下的书,找机会回去翻翻。
  •     几次看到泪流满面。滕杰,贺衷寒,周复,邓文仪,胡宗南...更不必说委座....我相信他们最开始的确是想要建立一个理想国,在那个肮脏的时代开拓一片全新的土壤。然而以个人意志为基础的政权和组织,毕竟存在种种弊端。狭隘,激进,残忍,功利,盲目的狂热...但是着一些丑恶并不能够掩盖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热血和勇气。邓文仪在武汉雷厉风行实行廉政风暴的时候,其所作为真的让人心潮澎湃,潸然泪下。
  •     想起了作者君的《精衛填海》我還沒看完............QAQ
  •     皆为勇士!
  •     非常好的书,同类商品中绝对精品。
  •     社团的开始~最后,跌宕起伏,然后消失掉。
  •     作者对校长真是很不耻啊,时不时地黑上几句。
  •     蓝衣社蓝衣社
  •     真遗憾,这本书我开始看了许多次,但都没看下去,也许是知识层次的问题吧
  •     以前都不知道,原来五四运动是这么回事!
  •     激情有余,文采不足啊,经常有杂糅的句子出现,令人读起来来颇不顺畅。不知出版编辑到底认真读过书稿没有。
  •     作者成书颇多心血,只是无论叙事还是旁论都力有不逮,读得有点支离破碎又无可奈何。蒋统治根基不稳,才会不惜一试法西斯之猛药,却无功而返。等到以后小江山坐稳后,便还是回归儒表法里的传统了。
  •     虽然平邮慢了些,但书的质量还算好,内容也不错
  •     16开,366页,丁三著。蓝衣社,为一群黄埔学生组成的秘密组织,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法西斯化运动。7年之后解散,分为三青团和军统局。大特务头子,康泽就是第八任书记。1948年5月他在襄樊被告解放军活捉。
  •     狗屁春秋笔法,价值不高。
  •     就是《蓝衣社碎片》
  •     内容五星。第一次细致地体会黄金十年的社会百态,第一次认识这么一个人从未听过的组织,第一次认识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批爱国爱国民党,反日反共的热血青年。
  •     前朝的历史被简化,对后来人是莫大损失。以人文阳光照亮斑驳的历史碎片,让渐行渐远的时代回声,成为大浪淘沙后的社会智慧。。
  •     故事性的历史事件
  •     比较有阅读性。
  •     不错。
  •     还是有一些演义的成分……不过管中窥豹亦无不可
  •     较王树增的《1901》还是差了一些,不过真的很钦佩并感激作者能写出这么一本书。家国情仇,真的不是简单几句话或是电视里宣传那样简单的,没人能够否定书中人物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今天尤其需要我们去读这样的书。不过这封面真的很掉价啊。。。另外本书是《蓝衣社碎片》的增订版。
  •     此为后人采访、搜集而著,可与运动亲历者陈恭澍自述结合看。
  •     一段历史的背面
  •     往事不堪回首,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
  •     非常喜欢这本书,曾经看过第一版,现在买本收藏!对于历史,我们实在了解的太少!现在正在看他的新作&;ldquo;精卫填海&;rdquo;!
  •     书生意气的调调,作为史书算是不太及格的。
  •     以前只知道到的蓝衣社是一个神秘又恐怖的组织,可是对它产生的背景和经历却是一无所知。看了这本书后才有所了解。当它从一个企图挽救国家于危难的自发组织到最后沦为一个法西斯统治的工具,其结局让人唏嘘不已,这其中的原因又不能不发人深省。
  •     主要要了解国民党人对抗日的贡献。。。。。。。。。。。。。。
  •     震撼!我爷爷在解放前就参加过蓝衣社的外围组织三青团,按照爷爷的说法这个组织就类似共产党的团组织。那个时候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村里的上学的孩子全部都要参加。其实偶爷爷对政治比较没有什么兴趣!纯粹被迫!

    这本书也从侧面或者说以另外一个观点来回顾了过去那段尘封的历史!

    那部分热血的学生最初的愿望也是想找出一条救国富强之路,但可惜选做了走法。
  •     好书就应再在版,了解历史,了解国家。
  •     很不错,朋友看到我看,让帮买了一本。
  •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民国黄金十年,确实是领袖气质决定了民国的前途
  •     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     军统和 中统的前身,用铁血捍卫国民党利益的暗战组织,品味一批前赴后继的"勇士”,在无法挽回的历史大局中一个个跳梁。
  •     看了这个准备看特工王戴笠和蒋介石日记了
  •     这段很隐晦的历史就这样展现在你的视线里,写得很好,虽然是文学作品。
  •     这本书是之前在图书馆借过的,觉得写得挺好,不过当时着急还书,所以急匆匆看了一遍就还了,个人认为该书值得收藏
  •     随手补录
  •     还是搞不明白法西斯与民族主义有什么区别?
  •     还有人记得蓝衣社吗?
  •     写得可以,没有太失真。资料也比较恰当。中国的法西斯运动充满了混乱与无奈,受环境所迫遭受极大的挫折,虽本身就以灭亡为果。贺衷寒、邓文仪...我会记住这些名字。
  •     把我带回属于那个年代···
  •     但历史还是被人描述的
  •     以前仅仅知道复兴社是军统局的前身,却不知道这残酷的特务机关前身成立的初衷竟是以复兴民族为己任:肃清南京政府的腐败、禁止吸食鸦片、禁止赌博。他们的思想是如此的阳光、热血。
    滕杰--这个蓝衣社的创始人,武汉清流的策划人,最终还是被国民党这个大染缸侵染了。他自己成了老蒋掌控蓝衣社权利倾轧的牺牲者,而他和妻子造就的蓝衣社也已与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戴笠却渐渐的走到台前。戴笠以暗杀,绑架将这个蓝衣社仅有的阳光掩盖的一丝不露了。
    故人已逝,翻看手中的蓝衣社。慨叹命运弄人!
  •     一半不一定是世实,但对于简单了解那一段历史还是可以的。
  •     很多反问句。
  •     在这个年龄段能写出这样一本书,功力匪浅,后生可畏。
  •     三星的样子。写得其实一般。
  •     从来乱世出英雄,社稷兴亡翻覆中。今日精英生网络,自吹自擂枉成空。
  •     热血青年梦一场。
  •     好看,可信度有待考证。
  •     不能说写的不好,但是给人的整体思考感不强,有点断断续续的样子,如果再把思考连贯整理下,思绪就清晰了。文笔包含着热情,挺好的。
  •     ……
  •     起初是多么可爱的一群爱国青年啊。
  •     读辛酸岁月,品人生苦涩
  •     今晚读完!荡气回肠!去读剑桥中华民国史了!
  •     没有我想象中的精彩,只是平铺直叙地介绍了蓝衣社这个组织的出生成长发展史。其实这本应是一个充满着激情、惊险、悬疑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也只能味同嚼蜡了。当然这样的写作可能也与当局的审查制度有关,管他去呢。反正没有我知道的故事精彩。
  •     送给长辈~
  •     總是對民國政治那段事情很好奇,總是對真正的國民黨好奇,因為我們所接觸的正統歷史對他們的描述都甚少,所以,我對與國民黨、民國有關的題材很有興趣~~~
  •     文气沛然。贫弱而混乱的中华民国,忧愤而单纯的热血青年。革命吞噬了她的儿女。
  •     作者花了很大心思,读后对蒋介石看法改变很大,
  •     不是小说类的,但归整的资料挺丰富,还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