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东方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梦回东方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218071602
作者:郑万里
页数:326页

章节摘录

  14 愈挫愈勇流亡路  人走到什么地步才叫穷途末路?1895年的孙中山。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否则他不会发出“当此之时,革命前途,黑暗无似,希望几绝”的慨叹。然则,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谷底何尝不是一座新高峰的开始?  1895年重阳节的广州起义,无异于放了一枚“哑炮”,不仅断送了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40余名勇士的性命,也让孙中山开始了亡命生涯。首次起义失败的打击是巨大的,还未来得及舔舐伤口,收拾残局,就要在颠沛流离中开始新的征程。  孙中山本来打算留在香港,然而,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政府已答应清政府的请求,宣布五年之内禁止孙中山等人入境。孙中山只好与陈少白、郑士良乘坐“广岛丸”号离开香港,东渡日本。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妻子卢夫人,以及子女也知在家乡必遭迫害,于是逃往澳门,再转檀香山,被孙中山好友陆灿护送到孙眉家中。  11月的日本,北风呼啸,寒气紧逼,但这似乎并不能冰冻一个革命者的狂热。  “广岛丸”停靠在横滨,自此以后,横滨和神户两地的华侨,则经常看到一个个头不高、目光炯炯的男人在华人聚集区激情澎湃地表达反清革命的理想。  在横滨刚落下脚,就能如此心无旁骛地宣传革命,孙中山靠的是华侨冯镜如。  这位冯先生祖籍广东省南海县,出生于香港。他的父亲冯展扬先生,曾在香港经商,因结交‘红头贼’(太平军)而被捕人狱。为免受株连,便东逃日本,在横滨山下町开设文经商店(又名文经活版所),专营外国文具及印刷业。  有了反清家族渊源,二人话语投机,相见恨晚,“堂堂中华古国,面对外国入侵却是如此无能和不堪”—愤怒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在冯镜如的邀请下,他和陈少白、郑世良三人搬到冯的文经印刷店二楼住下。  期间,他们商议在日本成立兴中会,冯镜如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邀请自己胞弟冯紫珊和熟知的华人谭发、梁达卿、黎炳垣、赵明乐、赵峄琴、温遇贵等十余人开会商讨组织横滨兴中会的事,这些人有不少是店主或外国洋行的华人经理,生活、事业稳定,但对清政府都有不满情绪,经过大家商议,决定推举冯镜如为横滨兴中会会长。为了鼓励横滨的兴中会会员积极反清和向海外华人宣传反清主张,孙中山将随身携带的《扬州十日》、《原君》、《原臣》等书籍交给冯镜如,请他的文经印刷店帮忙印刷并发给海外华侨。  日本岛的自然风光使孙中山一直沉重的心情开始放松下来。一日,孙中山突然关注起冯镜如的装扮来,他看到冯镜如没有长辫,且穿着皆异于当地华人,于是问道:“冯先生何以不留辫子?”  冯镜如答:“早年家父因与红兵(太平军)相识,被捕后经亲友营救才脱离羁押,为了躲过大清官府的迫害,父亲带着我们一家流落日本,在此艰辛创业,对于大清国来说,我已不是他的臣民,本来我们汉族人就不蓄辫子的。近期看到大清国在中日战争中一败再败,我深为自己是清国人而屈辱,故而断发改装,发誓不与大清朝廷为伍。”  孙中山甚为赞同:“我给你印刷的《扬州十日》那本书,当年满清皇上入关之后,因为我们汉人不肯蓄辫子,他们竞有了所谓‘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扬州屠杀十天,我汉族同胞的血腥是惨痛的。现在,这腐朽的王朝已到了穷途末路。我们真的该剪掉辫子了。”  言语间,一条长辫子应声落地,陈少白也随即剪掉,冯镜如看到孙、陈二人皆剪去辫子,知道其革命决心之宏大,于是帮他们买来西装,换掉了那身长袍马褂。穿上西装,孙中山与陈少白相互打量,感觉神清气爽多了。  孙中山言:“从此,我们再不是清国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像冯镜如、孙中山这般坚定地要做清朝的掘墓人。当冯镜如发动日本华侨建立兴中会的时候,孙中山本以为这些华侨都和冯镜如一样,对清王朝恨之入骨,在日本发展反清组织大有可为。然而,时隔几天之后,发现这些人会的华侨各有各的想法,入会目的各不相同,不少人对出钱出力武装反清心有顾虑。  倒不是因为怕出钱出力,而是怕广州起义失败的结局继续降临革命者头上,最终弄得鸡飞蛋打空忙一场。  华侨的消极情绪不是没有道理,在革命主张尚未成熟、革命组织尚未健全、革命目标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血何以推翻一个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的满清王朝?  就在这时,日本坊间突然传来清政府要日本引渡孙中山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孙中山并不慌张,在这之前,他已经通过内线知道了清政府把他列为广州起义主谋的信息,并悬赏1000大洋捉拿他。  在《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谕军机大臣等……该匪首孙文、杨衢云纠合会党类,竞至四五万人之多,在省城租定民房,潜谋不轨,该督等岂竞毫无见闻!著谭钟麟、成允严密访查,务将首犯迅速捕获,以期消患未萌。  清政府的大阵仗通缉,不但没有吓倒孙中山,反而使他在海外的名气大增。  孙中山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后,决定离开日本,前往美洲了解海外华人对反清问题的看法,宣传反清主张。临行前,冯镜如和胞弟冯紫珊给了孙500元路费,希望他把武力反清这面大旗举下去。  孙中山从冯镜如手中接过500元钱,紧紧握着冯镜如的手说:“镜如先生如此情深义重,这次日本之行吃住皆在你处,现在又独任这500元路费,我真是感激啊!”  孙中山拿出100元交给郑士良,请他回香港处理有关事务,再拿出100元交给陈少白,让其在日本继续活动,自己则带300元前往檀香山,打算到那儿与家人作短暂团聚之后再往美洲,发展兴中会组织。  1896年1月,漂泊的行船到达檀香山,孙中山立即前往茂宜岛看望大哥孙眉和家人,向哥哥报告了广州起义失败经过,孙眉宽慰几句,鼓励他继续干下去,这使孙中山沉重之余又燃起了希望。  孙眉又拿出一部分钱给弟弟,让他作革命经费。孙中山拿到钱后,第一件事就是将500元钱寄给远在日本的冯镜如兄弟。冯紫珊在1920年写信给冯自由时提及此事,他说当时给这500元就是想作救国牺牲,但没想到孙中山寄还回来——这是一个忠厚而有信义之人。  整整半年时间,孙中山与家人未能安心享受难得的团聚,因为他的行踪还在清政府使馆的密切关注之下。檀香山旖旎的风光并未让他醉心其中,他的身影依旧活跃在檀香山的华侨中,“予到擅岛后,复集合同志以推广兴中会,然已有旧同志以失败而灰心者,亦有新闻道而赴义者,惟卒以风气未开,进行迟滞”。而众多华侨对于他所鼓吹的革命也只是“应者寥寥”,“仅得邓荫南与胞兄德彰二人愿倾家相助,及其他亲友数十人之赞同而已”。  四月的檀香山阳光灿烂,但是孙中山的心情却没法明媚。一个人的出现在灰暗中点亮了微光:一日,孙中山正走在路上,忽然看见有一辆马车迎面而来,他一眼就认出车上坐着的是恩师康德黎夫妇。激动的孙中山一下子跳上了他的马车,老师一时没认出剪了辫子、改穿洋装的孙中山,差点把他当做歹徒。孙中山大笑起来,说:“我是孙逸仙。”康德黎大吃一惊,康氏夫妇是在回国途中经过檀香山,到岸上观赏风光的,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他一直牵挂的中国学生。  康德黎劝说他重操医生旧业,并希望他到英国学习医科。但孙中山告诉老师。自己计划周游世界,做一次环球考察,争取华侨对中国革命的最大支持,同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下一站是美洲,不久后将去法国、英国,即与老师再见。康德黎颔首告诉学生,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  康德黎留下了他在伦敦的住址,两人握手言别。师生二人的这次邂逅,为孙中山要去法国留下了伏笔。有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康德黎在伦敦,如果不是在檀岛巧遇,或许孙中山就不会去伦敦。如果不去伦敦,当然就不会有伦敦蒙难。如果没有伦敦蒙难,孙中山的名气就不会那么大,当然号召力就没有那么强,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这些如果,只能算是一种假设,不能代表历史。  而历史往往是由很多偶然组成的。但偶然不是假设,它在深层次上昭示着历史的必然。孙中山忆及此事言:“檀岛之邂逅,真有天幸存焉。否则吾尚无由知彼之归国,彼亦无由知吾之来伦敦也。”   ……

前言

  黑格尔认为,中国只有轮回,没有历史。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否如此?史学界尚存争议。但有一点是毋容置疑的,那就是,进入20世纪之后,黑格尔的断言显然是失灵了。  1911年,“起共和而终帝制”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而又富于进步意义的历史,它带给我们很多精神财富,也为我们走向未来树立了历史标杆。因此,总结和观照这段历史,是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必须认真严肃对待的事情。特别是孙中山先生故乡的人民,更应该对这段历史以及创造这段历史的人们有一种人文主义的缅怀。  正值辛亥百年之际,由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山市外事侨务局共同策划,五位作者联手创作的《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以下简称《梦回东方》)就是人文主义缅怀的具体行动。  《梦回东方》创作组横跨亚欧北美,历经20个城市,行程10万公里,专访200多个侨领、辛亥后人、专家学者等重点人物,搜集了大量海外一手史料。  该作品从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移民学的视角,深入揭示了华侨华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心路历程。诚如本书所言,“记忆是时空渡口的舟楫,它将历史的秋月春风、激越年华、英雄浩气、儿女情长,统统摆渡到那幅铺陈着轰轰烈烈史诗般巨幅画面的彼岸”。  普列汉诺夫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动荡的变革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剧烈的震荡和变革,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一跃跨入社会主义,似雷鸣电闪般,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发展的数百年历程。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历程中,“起共和而终帝制”成为不可回避的中心环节。由于中国近代处在古今中外大聚汇大变革的交错点上。各种思想、新旧观念剧烈碰撞,进而按照历史自身规律选择更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真可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段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辎重,在一个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搭起了舞台。各色人物粉墨登场,长袖善舞者,韬光养晦者,抑或捉襟见肘者,都在演绎着自己的历史观。其中的迂回曲折、荡气回肠,英雄情长、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直追当下,几成这个民族行走千年累积国民性的“集大成者”。  历史的必然总是通过事件和人物的偶然来展现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大体如是,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亦如是。  《梦回东方》试图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来追寻这个历史的偶然,并通过这个偶然将读者摆渡到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时代彼岸。在作者看来,华侨华人似乎成为重要的历史偶然因素。  所谓偶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华侨华人之于辛亥革命正是不确定性的生动体现。道理很简单,辛亥革命发生在国内,革命的主导力量原本应在国内产生,令人称奇的是,海外恰恰成为这种力量产生的重要母体。所以,孙中山说“华侨是革命之母”。  由此可见。华侨华人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怀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愤,漂洋过海寻觅金山梦,却受尽凌辱独自饮泣;一些仁人志士被蓝色文明唤醒,寻求兴邦安民之道;更有热血赤子掬一腔热血融入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演绎着战地英雄的血色浪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与长眠于黄花岗烈士陵园的七十二烈士一样浩气长存;无数华侨华人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倾囊义捐,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筹饷热潮。  董必武同志也认为:“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强有力支持者。”但遗憾的是,近百年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华侨华人曾是被误读、甚至被遗忘的群体,他们沉寂在历史深处,淹没在革命的光环背后。《梦回东方》拭去历史的浮尘,把温暖的目光投向这个群体,寻觅华侨华人海外迁徙的血泪、创业、革命历程,聆听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和呐喊。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输财救国的“茂宜王”孙眉,趟过历史河流的“英雄”,大路朝天的洪门兄弟,乘桴而东的留学生,塞纳河与泰晤士河边的游子,南洋橡胶园里走出来的革命者,为自由而血溅五步的勇士,践行实业救国理想的张静江、李石曾……  《梦回东方》的作者不是历史学家,他们的创作也并非仅仅打捞历史,而是秉持“鉴以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的史家精神来品味历史、纪念历史、发现历史、还原历史、观照现实。  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辛亥革命所追求的价值观念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国现代性社会的构建。现在,我们要建设的现代文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与辛亥革命的主旨在许多方面都一脉相承,当然历经百年沧桑,作为主流价值观念的追求越来越高了。但从本源而言,我们仍可借用一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共中山市委书记 中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薛晓峰  2011年6月18日

内容概要

郑万里,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文学评论专著《诺贝尔文学之魅——人类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守望》、报告文学集《走过大漠》、随笔集《万里抒笔》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省获奖。
苏小红,《中山日报》首席记者:现任,《中山日报》新闻采访部副主任,曾获广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山市第三届十佳记者、中山市十杰市民称号。
陈恒才,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山日报》新闻采访部深度报道组记者。
冷启迪,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山日报》新闻采访部深度报道组记者。
杨彦华,湖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现为《中山日报》新闻采访部深度报道组记者。

书籍目录


引子 黄花挽歌
第一章 血泪交融的金山梦
01 南粤一家人的悲惨命运
02 美国西部淘金人
03 太平洋铁路上的血泪身影
04 梦魇“天使岛”
05 加州大地上的中山部落
06 华人坟场的归乡梦
07 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上书
第二章 被蓝色波涛唤醒的东方人
08 茂宜王传奇
09 檀岛上的东方少年
10 从橡胶园出走的革命家
11 蹈海英雄陈天华
12 中西扩论会名震檀岛
13 兴中会走上历史舞台
第三章 “伦敦蒙难”震惊侨界
14 愈挫愈勇流亡路
15 震惊世界的伦敦蒙难
16 一波三折大营救
17 华侨眼中的当今英雄
第四章 一场狂飙式的思想论战
18 惊魂未定初纷争
19 策略高超战檀岛
20 南洋直捣“帝师梦”
21 决战东瀛倡革命
第五章 趟过历史河流的“英雄”
22 黄兴舍小我成就同盟会
23 倒孙风潮中的末路英雄
24 刘师复与无政府主义
25 血溅五步真壮士
26 回光返照紫禁城
第六章 大路朝天的洪门义士
27 尊为“洪棍”
28 木屋被拘
29 改组洪门
30 游埠筹饷
31 变产救国
32 走向新生
第七章 南洋吹响革命号角
33 华侨称他“孙大炮”
34 从保皇派到革命追随者
35 倾家荡产的革命家
36 怡保志士的血色浪漫
37 侠骨柔情徐宗汉
第八章 古老帝国走向共和
38 孙中山奔走丹佛
39 美洲华侨扬眉吐气
40 南洋侨胞为民国义捐
41 欧洲华侨华人拥护孙中山
42 一批留欧学生旋即回国
第九章 赢弱母体上的共和蓝图
43 华侨是革命之母
44 曙光一现的临时约法
45 宪政流血第一人
46 献身教育开启民智
47 践行实业救国理想
48 航空救国志在冲天
尾声 延绵的强国梦

作者简介

《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以辛亥革命为历史节点,在当时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上,关注华侨华人100多年在海外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在与异质文化相撞相融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磨砺和觉醒,重现了海外侨界的先进人物们投身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不惜倾家荡产、舍生取义的辉煌业绩和爱国精神。
在《梦回东方——华侨华人百年心灵史》这部书中,作者郑万里、苏小红、陈恒才、冷启迪、杨彦华以文学的笔法和史家的眼光,去关注华侨华人100多年来在海外的奋斗历程,并关注华人华侨这个复杂的群体,在与异质文化相溶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作者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节点,大胆反映当时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展开宏观断面的心灵史研究,深入描写100多年来华侨华人与祖国荣辱与共的心路历程。

图书封面


 梦回东方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