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的秘密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篮球的秘密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00698470
作者:赵瑜
页数:282页

章节摘录

  毫无疑问,学校体育对提高国民体质水平是极端重要的。学校体育是一个人终身体育的最重要阶段,它对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发体育动机,提高运动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确立终身体育思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英杰辈出,他们伟大的人生往往与体育紧密相连。远的不说,就说近些年闻名于世的钟南山、袁隆平等大科学家,都是体育运动的高手。袁隆平曾在自由泳项目中夺得过全省亚军,如今80多岁了仍然坚持锻炼,他说自己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现在每日仍要打一阵排球,工作起来轻松愉快。  于是问题来了,体育恰恰成为我们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校园里,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经费当中并没有竞技体育这个部分,高水平运动队也就办不下去。大中学生体育竞赛难以与国际接轨,参与体育活动普遍被人视为“瞎耽误工夫”,打篮球不过是随便玩玩而已,学分才是最要命的第一要义。  反观举国体制的体育系统,可叹只有这个系统的人马才能代表中国与国际大赛接轨参赛,教育系统的人马根本不沾边。在2003年以前,凡去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当局便公开造假。我记得八一队的王治郅还代表大学生去参赛哩。即使是高校当中产生出少数运动尖子来,体育系统也不给你注册。例如清华大学的田径飞人胡凯,只能选择在重庆注册。而整个体育系统,每年都有大批体育人才被无情淘汰,大好年华,打不着金牌者超过99%以上,极少数打着金牌的人只是经济收入稍好一些,但也没什么好出路。在中国,呈现出教育系统体育人才奇缺而体育系统人才大批浪费的无奈现状。高校不是体育人才的“加工厂”,顶多算是少数退役运动员的“收容站”。没法子,两大系统两张皮,壁垒森严各顾各,封闭起来自说自话,吃亏的便是整个中华民族。  说到体育师资奇缺,我想起一组数字。那是在1987年,山西体育军团在第六届全运会上从全国第9位大面积崩溃,全省只在少数运动项目上获得6金5银6铜17面奖牌,名落全国第23位。而广东所获金牌为山西的9倍,总分为山西的7倍半。顿时,山西各界起而讨论本省差距,省体委主任谷威先生被迫“下岗”。这时,省会太原的市府领导贾鸿鸣先生也乘兴发表长篇文章,严肃讨论一省一市的体育忧患。其中谈到,由于全省体育教学人才的流失,造成全运会上的44个项目中山西居然空缺了20个项目之多,当然无法与各省市匹敌。而截至1987年,山西省体育教学人才的短缺总额达到了10500多人,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贾先生无奈地写道,“即使按照我省现在每年培养200—250名体育专业人才的速度计算,也要在50年后才能缓解这一矛盾。加上当前体育师资流失的状况仍然得不到有效制止,势必使这一矛盾更为尖锐”。这篇颇具分量的长文于1987年12月8日破例在《太原日报》发表后,曾经引发了人们持久的讨论与强烈的反响。那时我即将发表《强国梦》这部作品,因此对贾文印象很深。又是25载春秋逝去,而今,中国体育教学与社会辅导状况依然堪忧。有统计表明,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平均每2000人应配备至少一名体育指导员,因此我国急需80万至100万体育指导老师,才能达到一个较低的需求标准。那么,国、省两级体育专业人才,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每年总要淘汰好几万人,如果让他们去担任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工作,一般地讲,那是绰绰有余的事。为什么成全不了这个美好的愿望呢?还是在于体育与教育两张皮,在于社会体育活动欠发达。  考察东莞地区,这个问题却已经全面解决了,很令人有些意外。我们将在本书下一部分细说详述。这里继续讨论体育与教育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常有直穿本质的惊世之语。他谈到人类何以常常弃善作恶时认为,“罪恶来自于不良教育以及不健全的身体”,一下说到点子上了。最近,就在我写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是2010年12月12日,中国五部委一项联合调查公布,目前,我国有至少3000万孩子的人格健康受困。这五部委是: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科协和中国计生协。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独生子女有1.26亿。其中,半数以上的小学生只为“较好的学习成绩”感到愉快,别的顾不上。而产生消极性情绪的主要原因是“与?长交流和沟通出现问题”,或者是“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上了初中后,有六成以上的孩子与父母吵过架,甚至讨厌父母亲;进而上了高中,凡参与调查的孩子均苦恼于“自己不知如何跟别人打交道”。父母和老师将90%的关注都放在了学分上,而对人际交往和人格健康的关注不足10%!面对危机,五部委共同召开了“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启动会”,却并没有多少积极主动的措施出台,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学校里出现危机,在校外能补起来吗?而毫无疑问,体育运动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包括法制观念的确立,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体育?以引领孩子们的性格意志走向成熟。相反的例子也很多,请看湖南省,社会体育工作者针对118名有着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做了一番调研,这118名未成年的孩子们被关在少年犯管教所或者工读学校中,年龄在13岁至18岁之问。分析的结果令人心寒:这批孩子在出事之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只有四人,为3%;在小学期间参加过校级训练者只有两人,不足2%;在中学期间参加过校级训练者,仅仅一人而已!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失足青少年,没有受到过最具公平与契约特征的体育运动的熏陶,不懂得体育运动所彰显的社会公德,他们的上进心难以在体育竞争中得到激发?确实,体育运动能够给予青少年健康向上的正面刺激,足以减弱他们在犯罪时的心理动因。

内容概要

赵瑜,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写过《中国的要害》、《太行山断裂》、《但悲不见九州同》、《第二国策》、《革命百里洲》等作品,参与和推进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尤以体育三部曲《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影响深远。作品先后获得当代文学奖、中国潮百家期刊奖、全国首届环境文学奖、两届赵树理文学奖、两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2005年由《中国作家》评选为“二十年最有影响作家”之一,2006年获五一劳动奖章;影视作品有《内陆九三》、《赵树理》、《大三峡》等60余部集,获全国首届纪录片学术奖、最佳撰稿奖;作品《强国梦》、音乐电视《庄稼汉》分别入选全国大学教材。

书籍目录

《篮球的秘密》序言
1为什么要写篮球这部书?
2中国篮球为什么发展缓慢?
3体育与教育该不该合为一体?
4我为什么要来东莞考察?
5怎样理解“篮球是永恒”的这个说法?
6中国古代有类似篮球的运动吗?
7篮球运动是怎样诞生的?
8篮球何时进入中国?
9我们为什么挚爱篮球?
10打篮球可以提高智商和情商吗?
11东莞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打篮球吗?
12东莞的人文历史环境适宜打篮球吗?
13对东莞的人文历史还有哪些话说?
14东莞的体育传统厚不厚?
15东莞篮球是如何起步的?
16早年的球星有多酷?
17篮球何以成为老一代共产党人的最爱?
18怎样看待计划经济时代的篮球历程?
1980年代的中国篮球为何普遍降温?
2080年代的东莞篮球为何没有降温?
21袁李松先生怎样支持农民打篮球?
22常平农民是怎样逼近全国冠军的?
23常平农民是怎样夺取“丰收杯”桂冠的?
24东莞的篮球环境变成啥样了?
25卢元镇先生如何看待篮球文化之根?
26CBA冠军奖杯为何以牟作云命名?
27篮球人到底有没有出路?
28篮球人到东莞有出路吗?
29河北队郝焕新为啥要来宏远?
30马永忠一家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31我为啥喜欢张冠豪式的本土球王?
32中学生篮球队志在何方?
33宏远男篮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34中国篮球会不会重蹈足球覆辙?
35中国篮球职业化距离NBA还有多远?
36宏远男篮是怎样夺取CBA总冠军的?
37新世纪俱乐部的希望在哪里?
38篮球改革为什么上冷下热?
39东莞篮球对中国篮坛变革是何作用?
40为什么要以大朗考察报告结束全书?
后记
《拥抱篮球》歌曲

作者简介

《篮球的秘密:从东莞到全国》是我国首部全方位、多向度、多侧面反应篮球文化发展及其改革时间活动的纪实作品。在作品中,赵瑜坚持了他一贯的对现实的建设性和批判性,强烈的呼唤了体育的体制改革,完成了一部填补空白之作。赵瑜是一位很讲究文体意识的独特作家,这部书稿在写作上也很有创新性。作者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拥抱式的“圆桌”召唤结构,用第一人称与读者交心、对话、恳谈,一下子拉近距离,形成一个交流、解惑、释疑的话语场,雅俗共赏。作者没有采取常见的报告文学正面攻坚,高举高打的大视角,没有选择沉闷的过程化叙述,而是采用了贴近球迷、贴近现实、切近文体的新路子。这是一部中国百年篮球史纪念碑、青少年篮球启蒙教科书、当代篮球第一城大报告、赵瑜体育三部曲再续篇!(前三部为:《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

图书封面


 篮球的秘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看这本书完全是冲着赵瑜的名头来的,《马家军调查》、《兵败汉城》、《强国梦》等,他是少有的关注体育圈的纪实作家,其作品立足于现实,议论发人深省。当然,以上只针对于“体育三部曲”,绝不包含本作。《篮球的秘密》,不看也罢。《篮球的秘密》,我宁愿相信,不是赵瑜写的。老先生似乎受政府单位之请,全程有人陪护、圈养、“爆料”,这几乎已完全失去了一个纪实作家该有的创作环境。失去了独立之精神,哪有独立之作品。本书,只是一个低档次的城市营销书,和那个叶某某“营销策划大师”写的东西水平差不多。无聊、无趣、拼凑,用最易于让人接受的“时间顺序逻辑”,码齐了地方政府所推荐的资料、人物、报道素材,粘贴好,起个标题,从1到20这么码下去,交稿、拿钱、走人。他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历史证明,当了官,被包养的作家,出不了作品。青春已去,热情不再,不知进退,晚节不保。想看篮球,看李元伟的书;想读赵瑜,看他的“体育三部曲”吧;这本书,不看为好。
  •     作为一个体育报告文学的专业户,赵瑜的名头颇响,但初翻这本《篮球的秘密》,却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本书东拉西扯式注水,牵强附会之处颇多,对东莞一地,扯历史,扯人文,恨不得平添无数注脚,证明篮球在东莞兴起是天时地利人和。不但扯东莞的,更扯到全国,扯上抗战期间篮球史……全文而论,多的是对背景、历史之类泛泛而谈,再夹杂着作者本人的臆断期待看到对赛场上拼搏对抗的生动描写、对球队夺冠之路的记实这类则欠奉,比较令人失望也许对于某些希望探讨东莞篮球崛起的人来说,会有些参考价值吧书中部分内容,实在忍不住有吐槽的冲动尤其是“10 打篮球可以提高智商和情商吗”一章,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至叹为观止你喜欢篮球没问题,但有必要为状篮球之好而近妖吗?试举几段: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地市级以上的篮球运动员转行以后,大部分人比一般人干得好,而且是篮球水平越高的人,干得越好。篮球人转为一个部门的头头乃至领导干部者比较多,而因为贪污腐败失身落马者却非常少。我在东莞常平镇和中堂镇调研时,也无意中听到大伙议论说,打篮球上去的各级干部,没有一个倒霉的。——建议反贪污局以这个重大发现为契机,在领导干部中推广篮球,以促进反腐倡廉……1962年和1979年,东莞出现过两度越境逃港高峰期的,几十万人冒险奔往另一种制度下的香港而去。这在当时被定性为一种严重错误。而据刘文女等多位东莞老球星回忆,他们中间仅有1人选择了逃港行动,而且要逃就是成功逃出,不会被抓回来。如今的宏远集团老总陈林先生的故事更神,这位“老篮球”对我说,当年,他的逃港行动同样是非常成功的,过去以后,朋友也很招呼,落脚生活不成问题。但他反复考虑到,中国不可能按照旧政策一味走下云,家乡一定会有大的变化,家里尚有好几件事没办完呢,全村的乡亲们都需要他,于是,这位“老篮球”凭着一身肝胆,毅然决定掉头游回东莞云!——没逃的是坚定不移,逃了的是成功上岸,正说反说都是理。“老篮球”在游到香港前怎么就不见“反复考虑”呢?非要游过去再游回来,是活得不耐烦了非要玩次命是吧?须知篮球运动的身体碰撞大大多于其他项目,甚至比足球运动的碰撞还要频繁。你看,磕磕碰碰,你挤我扛,还有不少小动作,一旦经常发生,日日发生,事情反而平常了。打篮球,干体育,哪有那么多斯文呢?教练员从来都是鼓励队员凶狠一点的。这种无处不在的碰撞,造成了运动员的一种承受习惯,不到特别痛苦时,他将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爆发。这种肉体承受力,也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学习。你一碰就爆发坏脾气,这球便打不下去。你不也常常碰撞他人吗?你必须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碰撞,对方也承受了许多伤痛与磕碰呀!折射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时有摩擦,篮球人往往善解人意。参加篮球运动时间一长,你就会得到这种控制力。——笑喷了,拜托,照这种逻辑,是不是拳击、空手道、跆拳道之类的格斗博击运动员会更加善解人意?王治郅一度滞留美国,如果他不再回归八一队,不再加盟中国队,势将无为,岂有今日?——喂,您这段是为了证明篮球运动员的智力吗?是反证吧?你看,智商、情商、体力,篮球运动都给予你了,你今后的人生之路就会走得正,行得远。……总之,篮球运动对青少年智商和情商的培育,效果特别好,收益最明显。不知为什么,这时,我又一次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救救孩子。好孩子,你还等什么?快去拿球来!——您干脆别当作家了,去成立个篮球圣教好了,拯救无数孩子于水火的希望就交给您了……作者用了一整章探讨《打篮球可以提高智商和情商吗?》后,意犹未尽,又来一个整章《篮球人到底有没有出路?》继续妖神化篮球我的浅显解释是:至少从事球类运动的人,头脑就很不简单。大球有篮、足、排,小球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不论是哪一种球赛,内中之技战术都异常复杂多变,头脑简单的人根本干不成。……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除了体制保障以外,还有一整套不断推陈出新的好方法,否则绝难常胜;东莞后起之秀丁俊晖,成为世界台球顶尖高手,首先要精于计算,心理素质极佳;至于东莞前辈杨官璘出神入化的象棋杀法,更需要极端缜密的头脑和精深的文化理论基础。……倘若头脑简单,则万万不能有此成就。——头脑简单的干不成球类运动,然后再举出几个成功的运动员来,  这种例证法真是厉害  球类运动员成千上万,打得差的一定比打得好的头脑差些?  还有后面举的象棋界的杨官璘,会不会太穿越了些?青少年时代搞过系统体育训练,后来成为名作家的人也不少。冯骥才先生在天津干过篮球,邓贤写了《中国知青梦》等名著,少年时在成都打乒乓球,李玲修年轻时为速滑运动员同,已故学者李力研干了多年乒乓球,写出《老井》的郑义曾是清华附中的铅球冠军,还有陈建功、雷达、杨匡满、鲁光、尹汉胤等多位作家,大半辈子都没有放弃乒乓球锻练。我自己吃了体育大锅饭多年,这不嘛,最后也走上了专业写作道路,自认头脑也不是太笨。诸如此类的作家、艺术家还有很多,未做专门统计,只是信手拈来。——又是这种人证类的神逻辑  挑几个体育运动员或从事过体育运动的作家出来,便引以为证  其实这种证据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好不?  相信如果真来个统计,体育运动员成为作家、艺术家的绝对是少数  基于此,作家本人那句“自认头脑也不是太笨”还是收回好了!34 中国篮球会不会重蹈足球覆辙?常有读者问:凭什么篮球界会比足球界好一些呢?我试着回答一下:篮球决定胜负的因素,比足球更复杂。篮球的赛制以多场胜负乃至高比分显现,足球则往往以单场或一球定胜负。一旦腐败起来,篮球的制约因素相对多,足球的制约因素相对少。球场监督也是一个方面。篮球比赛,场上场下距离很近,观众对裁判员实施监督更紧一些,更直接一些。足球则相反,小监督稀少,一出事就是大的。——真是对这类神逻辑叹为观止了!  且不论就规则而言是否真的篮球球比足球复杂  把运动规则复杂程度与制约腐败的强度挂钩还真是令人失笑  再说黑问题比足球轻乃至比篮球轻的运动也不少  越是冷门小众的运动越是难以吸引大量金钱的介入,自然问题也会相对少些  难不成可以照赵作家的推论导出,篮球强于足球,别的球类又强于篮球,更加冷门的运动又会强于一般球类?  至于说什么因为场上场下距离近些观众对裁判员的监督就会紧些更是只能当笑话来听听  (说作者不懂金钱是腐败之源也不公平,因为在本章后面他也对这个因素分析了一番,但既然如此,又何必在前段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呢?)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这就是作者自己说的“门槛低、可读性强”?
  •     最早看的是他马家军的秘密,觉得不错,才来买这本,差那本书一些吧
  •     了解篮球发展轨迹,让自己明白成绩来源于拼搏。
  •     这个商品不错~真的很正版,价格也很实惠。比新华书店好多了。
  •     儿子开始学篮球,爱不释手!
  •     很喜欢的两本体育类作品。
  •     赵老以细腻的文笔写出近20年来中国篮球从业余走向职业、宏远由平民登上皇座继而建立王朝的点点滴滴,值得每一位宏远球迷细读。
  •     大概只有1/5的内容值得一读,但这部分对我帮助很大!
  •     介绍得很全面
  •     已经是买了两本了,对比过在******买的,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还是dangdang的比较好
  •     读完有如下感想:或者赵瑜老矣;或者有志青年被圈养了;或者凭什么人也写不出东莞篮球的秘密;或者篮球本没有秘密,就是个运气。
  •     为中国队第一次在国际比赛中得分的是苏联人
  •     读罢此书,为篮球在一个地级市的热火朝天而感到惊异,为篮球在中国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感到雀跃,为热爱篮球的各界人士的戮力而为而心生钦佩,更为篮球职业化和体育改革的前景而翘首期待。有张有弛,收放自如,有问题,有观点,有思考,口述历史更难能可贵。
  •        看这本书完全是冲着赵瑜的名头来的,《马家军调查》、《兵败汉城》、《强国梦》等,他是少有的关注体育圈的纪实作家,其作品立足于现实,议论发人深省。当然,以上只针对于“体育三部曲”,绝不包含本作。
       《篮球的秘密》,不看也罢。
       《篮球的秘密》,我宁愿相信,不是赵瑜写的。
       老先生似乎受政府单位之请,全程有人陪护、圈养、“爆料”,这几乎已完全失去了一个纪实作家该有的创作环境。失去了独立之精神,哪有独立之作品。本书,只是一个低档次的城市营销书,和那个叶某某“营销策划大师”写的东西水平差不多。无聊、无趣、拼凑,用最易于让人接受的“时间顺序逻辑”,码齐了地方政府所推荐的资料、人物、报道素材,粘贴好,起个标题,从1到20这么码下去,交稿、拿钱、走人。
       他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历史证明,当了官,被包养的作家,出不了作品。青春已去,热情不再,不知进退,晚节不保。
       想看篮球,看李元伟的书;
       想读赵瑜,看他的“体育三部曲”吧;
       这本书,不看为好。
  •     赵瑜写得书都一般,大家慎重选择。
  •     本书作者赵瑜,早年著作收纳于《中国体育三部曲》,三部作品都在当时引起体育界、文学界等广泛的关注和社会的极大轰动。中国体育界泰斗卢元镇教授对作家赵瑜极力推崇。本人正是看到卢老先生在论坛中的一片文章才获悉《篮球的秘密》的诞生,拜读之心及其迫切,拿到书之后果不负期望。
    虽然在一名体育专业人士看来,书中的一些术语不够专业,数据不够详尽。但不枉为一部揭示体育现象、剖析体育界腐朽问题,诠释群众体育本质的著作。
  •     某市长推荐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