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革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中国的新革命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11506436
作者:凌志军
页数:463页

章节摘录

  争论产生于陈春先和管惟炎之间的实质性分歧。今天那些研究中关村的人们,都倾向于把它看作是改革者与因循守旧者之间的斗争。其实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都不能认定管惟炎是个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年以后他已不在人世,缅怀他的人都说他是“中国改革的先行者”。考虑到此人毕生的言行贯穿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本性,人们对他在80年代初期成为陈春先的对立面感到困惑,即使是那些研究者,也会回避一些关键情节。如今回头看,我们可以在当时国家大形势中找到这场争论的反衬。文人的不满现状和走投无路,可以为陈春先的红杏出墙提供注脚。而“打击经济犯罪”运动却也如火如荼地持续了九个月,检察机关把32605件经济案件立案侦查,把12698人逮捕收监,这些都可以成为所长管惟炎对属下严加管束的理由。然而尽管大势所趋,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两人的分歧背后,还有着某种纯粹属于个人的因素。  管惟炎比陈春先年长六岁,两人的经历、专长与成就如出一辙。前者是低温物理学家,后者是理论物理学家;前者在超导物理领域有着重大贡献,后者则在受控热核聚变的基础研究中成就卓越。当陈春先在1957年进入苏联莫斯科大学的时候,管惟炎也是这个大学的学生,不过,他很快就因论文的独创性而提前毕业。这样看来,无论是政治资历还是专业资历,管惟炎都在陈春先之上。  但是陈春先很快进人事业高峰。他领导的小组建成了中国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CT一6”。这一成果在1978年3月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一等奖。这时的陈春先看上去并不比他的那位上级逊色。他能成为当时科学院里最年轻的研究员,也是一个佐证。但是,根据一位中关村历史的研究者徐文华的叙述,随后发生的事情对陈春先来说是一个打击。在中国科学院1980年举行的一次新院士的选拔中,管惟炎成为院士,当初和陈春先一同提拔为研究员的另外两个年轻人,陈景润和何祚庥,也都成了院士,陈春先却被抛开。在徐文华看来,这件事“非常微妙”地影响了陈春先的心理,甚至成为他另谋出路的重要原因。  这一情节很可能导致陈春先和管惟炎的不和,因为当时就有谣言说,陈的不能人选院士,与这位所长不无关联。也许陈春先也是这样想的,或者只是应了“文人相轻”的古老传统,陈春先和他的这位上司从此不能和睦,乃至在举办“服务部”的过程中感到处处掣肘。这些事情虽然属于细枝末节,但却在日后陈春先与管惟炎的冲突中发生着无形而又重要的作用。  “道德”甚或“主义”的旗帜之下隐藏着个人的情感和动机,这在我们国家广泛存在。陈春先与管惟炎的纷争并非第一例,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例。在1982年1月物理所的一次会议上,双方发生第一次正面冲突。事情是由管惟炎挑起来的。他说陈春先“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腐蚀干部”。他的证据是研究所已经“没有人搞科研了”,因为“搞服务的人有津贴,搞课题的人没津贴”。陈春先为自己申辩:“大家只是在业余时间出去工作。”而管惟炎却不为所动。他认定,科研人员的知识和成果都是多年积累,即使业余时间,仍然属于“公私不分的一笔账”。他越说越怒,语言也更带攻击性。他指责陈春先“搞乱人的思想,搞乱科研秩序”。根据一位在场者的记录,这时候陈春先终于不能克制。他站起来,“挥动那短小而有力的手臂”,反唇相讥:“我看不是搞乱了科研秩序,而是正在建立新的科研秩序。”管惟炎毫不容情地把争论升级。他指控陈春先从未向他报告自己的财务收支,其账目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

内容概要

  凌志军
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
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
“开卷好书奖”。
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
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白颐路(1980—1988)
第一章 黑夜漫漫曙光在前
 ——我看到了美国。
第二章 破裂的金字塔
 ——我们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第三章 电子一条街
 ——我的生活从此改变。
第四章 原罪
 ——既是“倒儿爷”,又是“板儿爷”。
第五章 走进新时代
 ——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
 第六章 曾是霜叶漫山时
 ——到底往哪个方向走啊?我们也蒙了。
 第七章  中南海和世界潮流
 ——连宪法都要给改革让路,还有什么能阻止改革!
第二部 试验区(1989—1998)
 第八章 昨夜风疾雨骤
 ——能逃过这一劫,真是幸运!
 第九章 转变的年代
 ——我完成一个翻天覆地的革命。
 第十章 出类拔萃之辈:第二代创业者
 ——我没别的本事,只是玩儿命想办法满足消费者。
 第十一章 民族品牌!民族品牌!
 ——如果这一关过不去,我们必死无疑。
 第十二章 分裂之家
 ——科学提供燃料,商业才是发动机。
 第十三章 英雄末路
 ——你可以得意,但不能糊涂。
 第十四章 三次浪潮,潮起潮落
 ——中关村这个环境,是个东西就能卖,是个好东西就会抢着卖。
 第十五章 市场又在召唤
 ——从现在开始,前十年是你的,后十年是我的。
 第十六章 在信息时代的入口处
 ——凭什么?就凭我们这帮人的脑袋!
第三部 科技园(1999—2006)
 第十七章 争论国
 ——抵制美国货,计算机除外。
第十八章 死亡和新生
 ——企业有生有死,但轮到我们自己头上,总是很沉重。
第十九章 全速前进
 ——它能成为下一个硅谷吗?
第二十章 互联网时代
 ——冬天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到来。
第二十一章 新疆界
 ——法无禁止不为过。
第二十二章 海归:改变中国的一代新人
 ——你怎么还没回国呀!
第二十三章 蚂蚁雄兵
 ——他们的单个是弱小的,但群体是强大的。
第二十四章 全球链
 ——中关村就要死亡?还是刚刚开始?
第二十五章 殊途同归
 ——我见过硅谷是怎么做的。我到中关村来亲自再做一遍。
尾声

编辑推荐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打碎了精神枷锁,战胜了饥饿,又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车间”。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它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术的高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是新一代人的梦想,激励着整个国家再接再厉,进而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话题。它拓展了中国和西方大国的合作,也增加着彼此间的疑虑。而中关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它的迄今为止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改变了自己。

作者简介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打碎了精神枷锁,战胜了饥饿,又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车间”。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它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术的高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是新一代人的梦想,激励着整个国家再接再厉,进而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话题。它拓展了中国和西方大国的合作,也增加着彼此间的疑虑。而中关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它的迄今为止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改变了自己。
凌志军编著的《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从评述中关村1980到2006年的历史入手,描绘了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的画卷。
《中国的新革命——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描写的人物中,既有对中关村的事业大力推进或横加阻拦的高官,也有在中关村渡尽劫难甚至翻身落马的显要,还有在中关村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世界500强的超级大鳄;既有悲剧英雄,也有乱世枭雄,当然,更有那些怀揣梦想的新一代创业者。所有的这些雄心、野心、商战权谋、虚与委蛇和彻底疯狂,伴随着云谲波诡的政经风云,在中国的大地上起起落落。

图书封面


 中国的新革命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质量不错价格偏高
  •     学习中国的商业历史
  •     我们身处在校园,注意到身边的浪潮了吗?我们追溯以往,关注了当下的历史了吗?
  •     阅读凌志军先生的书很久了,从《历史不再徘徊》到《交锋》再到《变化》,从政论读物到《追随智慧》、《联想风云》,凌志军可谓是个高产作家,07年本书刚出的时候没买,而此次的再版正好弥补了当时的遗憾。
  •     这是一部在我接触到的新中国史上写得最好的历史文学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