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撒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对面的撒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020084609
作者:[法] 埃马纽艾尔•卡雷尔
页数:175页

章节摘录

  星期一凌晨四点刚过,吕克·拉德米拉尔就被普雷文森的药剂师科坦的电话吵醒。罗芒家着火了,朋友们快去帮忙救火吧!当吕克赶到现场时,消防员正在搬尸体。他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些已被密封的灰色塑料尸袋,罗芒的两个孩子就装在里面:惨不忍睹。弗洛朗丝则只盖着一件大衣,她的脸虽然已被烟熏黑,但仍然完好无损。吕克捋着她的头发,惋惜地向她告别,突然他的手指碰到了什么奇怪的东西。他摸索着,小心地转动着这个年轻女人的头,然后喊来一个消防员,向他指着她颈背上方一个巨大的伤口。“一定是有根屋梁砸到了她背上,”消防员说,“顶楼塌了一半。”  随后,吕克登上了红色消防车,听说让-克洛德还活着。他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他穿着睡衣,不省人事,虽然被火烧伤了,但已冰冷得像个死人。  救护车来了,把他送往日内瓦的医院。天又黑又冷,大家都被救火的水柱浇得浑身湿透。由于现场已无事可干,吕克便到科坦家里去烘衣服。厨房里火烧得旺旺的,咖啡壶在“扑扑”作响,但他们谁也不敢打破沉默。当他们端起杯子,搅动勺子时,手颤抖得非常厉害,发出可怕的响声。后来,吕克回到自己家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赛西尔和孩子们。大女儿索菲是让-克洛德的教女。几天前,她还睡在罗芒家里(她常在那里住),今晚她本来也很可能住在那里,那样的话,她现在也躺在那个灰色的塑料尸袋中了。  他们自从在里昂学医起就没有分开过。他们几乎同时结婚,孩子也在一起长大,彼此了如指掌,不单知面,而且知心,双方没有什么秘密。诚实和规矩的男人更容易受到诱惑。当让-克洛德悄悄地告诉他自己有了外遇,说自己已厌倦一切时,吕克劝他说:“我要是你,同样也会干这种蠢事。”这样的一种友谊,在人生中是非常难得的,几乎跟成功的婚姻一样难得。吕克永远相信,有一天,当他们六十岁、七十岁的时候,他们会从岁月的高处,就像在高山之巅一样,一同回顾所走过的道路:他们经过的地方,差点迷路的地方;他们互相之间的帮助,他们混日子的方式。说到底,他们是在混日子,一个朋友,一个真正的朋友,应该也是一个证人,比你自己还关心你的生活。二十年来,他们没有吵过架,没有红过脸,一直保持着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尽管他们成功的方式不同,但他们的生活非常相像。让-克洛德是个出类拔萃的专家,常出入部长们的办公室,经常参加国际性的研讨会,而吕克是费内·伏尔泰地区的医生。两人一点也不相互嫉妒。只是最近几个月,他们就孩子去哪个学校上学的事发生了十分荒谬的分歧,彼此才略有疏远。让-克洛德的举动令人难以理解,他突然发起脾气来。事情是吕克挑起来的,他最后说,我们别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了。此事使吕克深感不安,一连几个晚上,他都在跟赛西尔讨论这件事。现在想起来是多么可笑!生命,多么脆弱啊!昨天还是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大家相亲相爱,现在,一场火灾,烧焦的尸体被抬进停尸房……对让-克洛德来说,妻子和孩子是生命中的一切。要是没有了他们,他将怎么生活下去啊?  吕克打电话到日内瓦的急救中心:伤者正在高压舱中抢救,还有希望。  他、赛西尔和孩子们一起祈祷,但愿让-克洛德不要苏醒过来。  一推开诊室的门,就见到两个警察在等他。他觉得他们提的问题很奇怪。他们想知道罗芒一家有没有公开的敌人和可疑的行为……他感到很惊讶,警察便把实情告诉了他。据初步检查,弗洛朗丝和孩子们在火灾发生以前就死了。弗洛朗丝从伤口到头部都遭到过钝器的打击,安托万和卡洛琳娜则是被枪弹打死的。  这还不算。在汝拉山区的克莱伏一莱拉克,让-克洛德的叔叔负责把这个噩耗告诉让-克洛德的父母——两位年迈体弱的老人。他是由医生陪着去的。屋里关着门,也没有狗叫。他不安地强行撬开门,发现他的哥哥和嫂嫂以及他们的狗都倒在血泊之中。他们也是被枪杀的。  谋杀!罗芒一家被人谋杀了!想起这个字眼,吕克差点晕过去。“有人偷窃?”他问。好像这样,这件恐怖的事情就会变得合理一些。警察们现在还不知道与偷窃有没有关系,但这两个案子的案发地相距八十公里,受害者却是同一家人,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复仇或清算。他们又问起仇敌这个问题,沮丧的吕克摇摇头:罗芒一家会有仇敌?大家都喜欢他们。如果他们是被人杀害的,那肯定是不认识他们的人干的。  警察不知道让-克洛德究竟是干什么的。邻居们说他是医生,可他没有诊所。吕克向他们解释说,让-克洛德是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员。警察打电话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跟罗芒医生的同事,他的秘书或合作者说话。但接线生不知道罗芒医生。在警察的一再要求下,她把电话转给了人事主管,主管查了档案后肯定地说:世界卫生组织里没有罗芒医生这个人。  这时,吕克明白了,心里感到一种巨大的宽慰。今天凌晨四点以后所发生的一切:科坦的电话、火灾、弗洛朗丝的伤、灰色的塑料尸袋、在高度烧伤急救舱里的让-克洛德,最后是这案件,这一切都真真切切,那种事实似乎不容有任何怀疑。然而现在,谢天谢地,全都是假的,真相大白了:原来是一个噩梦。他会从床上惊醒过来,心想,自己是否还记得一切,是否敢把这些事都告诉让-克洛德。“我梦见你家的房屋被烧了,你的妻子、孩子和父母被人杀死了,你陷入昏迷之中,在世界卫生组织里谁也不认识你。”这些话能跟朋友说吗?况且是最要好的朋友,在这个梦中,让-克洛德扮演着双重角色,并流露出恐惧,为自己担心:怕失去家人,也怕自我毁灭,怕发现揭去面纱之后自己变得一钱不值。这一念头出现在吕克的脑海之中,随后便纠缠着他,挥之不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变得越来越像噩梦。下午,吕克被召到警察局里。仅五分钟,他就得悉:人们在让-克洛德的汽车里找到了他亲手写的一张字条,他把罪行都归于自己,并承认有关他职业和专业活动的一切都是假的。打几个电话,稍作核实就足以使真相大白。人们打电话去世界卫生组织,谁也不认识他。在医生档案中,也没有他的登记资料。据说他在巴黎的医院当内科医生,但医院的名单上并没有他。   ……

前言

  一九九三年一月九日星期六上午,当让-克洛德·罗芒杀死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时,我正和我的妻子还有孩子在我大儿子卡布里尔的学校里参加家长会。卡布里尔五岁,和安托万·罗芒同龄。开完家长会后,我们全家去我父母家里吃饭,而这时,让-克洛德·罗芒也在他父母家里,但饭后,他杀死了他们。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我独自待在书房里,而以往我总是和家人一起过周末。因为我要写完已写了一年的一本书:关于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一部传记。最后一章写的是他临终前所度过的那段昏迷的日子。星期二晚上我写完了这部传记,星期三早上,我便在《解放报》上读到了关于罗芒事件的第一篇文章。

内容概要

埃马纽艾尔•卡雷尔是一位法国作家、剧作家和导演,一九五七年出生于巴黎。他的写作生涯始于撰写电影评论,一九八二年,他的第一本书《沃纳•赫佐格》(Werner Herzog)出版。次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说《美洲豹的女友》(L'Amie du jaguar)。一九八四年,他出版了第二本小说《勇敢》(Bravoure)。至今他已出版小说、随笔和非虚构等作品十余种。《对面的撒旦》(L’adversaire)是他二〇〇〇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得到出版界和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法国社会的巨大争议。

编辑推荐

  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

作者简介

“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埃马纽艾尔•卡雷尔
本书根据一起震惊法国及至整个欧美的惨案写成。
一九九三年一月,自称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员的法国男子让-克洛德•罗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父母亲和家里的狗,然后放火烧屋并服下安眠药,但他后来并没有死。法庭判处让-克洛德•罗芒终身监禁,二十二年内不得假释。
这起惨案的离奇之处,在于罗芒既非精神失常,也非不爱家人。案发后,卡雷尔便以《新观察家》记者的身份,跟踪采访了罗芒案审判的全过程,并与这个“灭门凶手”见面,多次通信,还根据对方提供的路线图到他的家乡实地考察,接触了他以前的亲朋好友,终于在六年之后,写出了罗芒实施凶案的整个心理轨迹。“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卡雷尔在书稿的结尾写道。二〇〇〇年,本书首次面世,立即引起巨大争议。二〇〇二年,女导演妮科尔•加西亚根据本书拍成同名电影,再次引起轰动。
而如果一切正常,让-克洛德•罗芒将于二〇一五年出狱。

图书封面


 对面的撒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当初慕名去读这本书,只是好奇它所有的一切恶果来源于一个最初的小小的谎言,而造成的恶果是一场灭门血案,作案者却是这个家庭的男主人,一个丈夫,一位父亲。然而,这本薄薄的一共175页的书,作者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历时多年,而作为读者,我读得断断续续、续续断断,只因为其中深藏的东西,让人恐惧、恶心、还有敬畏,等到我能勇敢面对结果的时候,我才写下了这篇文字,而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月。封面的折角上写得清清晰晰——“本书根据一起震惊法国及至整个欧美的惨案写成。一九九三年一月,自称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员的法国男子让-克洛德•罗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父母亲和家里的狗,然后放火烧屋并服下安眠药,但他后来并没有死。法庭判处让-克洛德•罗芒终身监禁,二十二年内不得假释。”是什么让这样的惨案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样的时代?“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作者埃马纽艾尔•卡雷尔是这样说的,他竭力用冷静的观察、平静的语调去写一个真实的、残忍的、源于谎言的惨案,将那惨案发生的原因归咎于——撒旦——这个宗教里定义邪恶的人物,然而,事实上,所有的罪恶仅仅开始于一个小小的谎言,甚至是无关紧要的谎言。沿着埃马纽艾尔•卡雷尔解析的笔触,跟着埃马纽艾尔•卡雷尔走进这场巨大惨案发生的最初,原来,这个叫罗芒的罪人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也有七情六欲,所处的环境跟我们所有人没有太多差别,虽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们的生活是非常相似的,没有太多的不同。而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善意的谎言,我们都会做各种可以定义为“虚伪”也可以定义为“成熟”的“人情练达”的行为,我们很少去考虑我们的一个谎言会出现什么恶果,因为绝大多数谎言都会烟消云散。虽然,成年人们都告诉孩子们,撒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或者撒谎的孩子要给狼吃掉的。但,成年人之间依然各种谎言泛滥,孩子们呢,也慢慢懂得了谎言,尝到了谎言的甜头和苦果之后,愈发善于运用谎言。同样,罗芒医生那个巨大的谎言泡泡仅仅开始于罗芒说自己被暴打了一顿,之前他撒过的小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而由此,他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同情,然后,他逐渐谎称自己过了大二考试,谎称毕业,谎称入职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谎称自己有各种关系挣钱以骗取亲人朋友的钱,谎言的泡泡就这么越吹越大,骗钱的雪球也越滚越大,最后,无法支撑这样巨大的张力,泡泡破了,雪球滚不动了。一切,结束了。人人都渴望着的被关注和被同情是人类能给予同类的最美丽的东西,而这善良的、仁慈的、被利用的美丽,往往让那些撒谎者利用,早在尤利乌斯·伏契克(Julius Fucik)所著《绞刑架下的报告》里,这位用血写文章的人就呐喊过——“善良的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可是你们要警惕!”。警惕什么?警惕我们自己的这些恶念啊!罗芒医生自己没有追悔吗?他就那么自得地享受人们被他欺骗么?不,他实际上早就懂得,谎言揭破的那天就是他死亡的那天,他不断地用写日记的方式期望妻子可以发现自己的欺瞒,但妻子从来没有读过,那些笔记本,罗芒医生临死之前烧毁,哭着烧毁了。最后,谎言的气泡还是被捅破了,罗芒医生的“画皮”被撕掉了。在那个我们从小就知道的“狼来了”的故事里,撒谎的孩子还是被人们抛弃了,被狼吃掉了,而罗芒医生呢,最终被“谎言”这匹饿狼吞掉了,他杀了深爱的妻子和所有有血缘的家人,最后自杀,而人们看见了惨绝人寰的家庭悲剧时,如同看见恶魔行走在人间。这本纪实作品里,血淋淋的是罗芒医生家人的生命,包括天真可爱的孩子;清晰明了的是通过作者,读者们看见了人性的罪恶面;而更多的思考里,是那我们从未见过的恶魔撒旦之过呢?还是我们人自己之过呢?谎言,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恶果,自然只有人类自己品尝了。这样的惨案,不必去文学作品用寻找任何个案来加以比较,它不是源自作家笔下的通过思考诞生的故事,这就是一个人性极端丑恶邪恶罪恶的真实个案,它真实得让人毛骨悚然,甚至在罗芒医生开庭的时候,当地媒体就说了——“人们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看到撒旦的面孔”,是的,人们将他归于撒旦,然而,当我们跟随埃马纽艾尔•卡雷尔,一步步去解析这个撒旦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被他欺骗的人们早就能知道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精力、足够早的机会去揭破这一个谎言还没成长成为一个无法挽回的恶果的气泡,是人们太善良,还是人们太糊涂?倘若那些人中有人早早地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去明智地解析,罗芒医生的谎言从一开始就会被揭破,罗芒医生可能真的有机会成为真医生,因为他得重新去读大二——从他错的那第一步开始纠正,反之亦然,倘若罗芒能早日控制自己的谎言,一切都不会发生,可惜,以上这些假设才是真正的“虚拟”小说似的文字。掩上书,脑海里又想起来康德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347407443&PostID=34959904&BlogID=150117
  •     这是非虚构体小说,所以读者念完精神上更疲累。书的最后,卡雷尔对自身处在这场事件、这本书中的立场的讨论会让人产生共鸣。阖上书,也不能再用谎言人性消极虚无等字眼从哲学上评判主人公的想法和一生,或者说根本没力气评判...有时仿佛自己也错过了那年的考试..压抑不愿意面对,压到极限,自省与放松调控的系统反倒坏了,让我继续平淡地和人攀谈,慢悠悠地吃饭,按时按点娱乐..我和作者一样偏向了主人公,或者像吕克那样,而不是像那个女记者。其实她看的很明说得很对。或许因为了解男人可悲的过程,会先想“他出了什么问题”。“法律指控的是他谋杀和欺骗他人,并非他没有自杀。而民众感到愤怒的恰是最后一点。但“一个有理智的人杀了他的全家并且自己活着”这件事,并没有“他一步步怎样万劫不复”来的恐怖,因为前者我们是旁观者,是审庭上的听众,后者我们也可能是坐在被告席的人。他的自我丧失,一定有什么契机原因,也许小时候家庭教育的问题是一个主因,但具体的呢?家庭教育对成年后有印象是易见的。作者写书的初衷是想探讨那个把他推入深渊的巨大的不可抗力,但最后也未作结论。他的人生,之前都算真正活着,尽管压抑悲伤,直到那场考试。之后的事情,我觉得就像一场战役,也许这个比喻不恰当,我是指就对象在这个环境中所处的精神状态而言——当你身处战场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你会管道德、私人恩怨吗,不,无暇顾及。他真个身心都完全记挂在战事上,极度紧绷,社会观和思考范围也进行了缩减,如同我们看描写战争中士兵心理的段落里会出现的,探索情报,做出反应,同时带有赌博的色彩。他对其他场景切换自如,但并未走出那个战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那个战场,无数个,而他选择的与战对象层面与我们不同,他的是“外界对我的评价看法”,是“社会对自我的反馈”,而我们一般是对机会的把握,反抗命运这种。他是个异类,这部分来自于他小时候父母在教育上或自身性格上过分着重这一点,让他潜意识里最看重这个,而非个人的快乐或是积极的人生。这也如同后来作者记录他的感受“他像一个机器,没有自我,对我们的反应收集,然后做出反应。并越来越精于此道。”因为他从未从那场战役出来,再也没能。精神医生们说的他的压抑逃避,也可以理解成他还活在那个战场上。科琳娜的事情,只要你认真读了,相信你明白,这不太算是背叛出轨,主人公并不完全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而倾倒,是因为他把这个不太熟的女人,事先设定成了一个可以带他走出战场的人。类似的行为还有他去参加学校的活动,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本书最大的恐怖是,他不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体,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人。所以,我们也可能成为他的同伴。我今天陪老妈看韩剧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句台词,觉得适合罗芒。“永远也别因为迟到就缺席,不就是挨顿板子么。”
  •     周末无事,整理下书堆,然后,由于作者相同,就将人民文学版《对面的撒旦》与海天版《恶魔》放在一起,随手打开看了一眼,结果,令我十分吃惊的是,这是同一本书,其实以前根本没看。人民文学版为2011年4月1版1印,标明:胡小跃译,属于“99经典文库”之一,175页;海天版为2000年8月1版1印,标明:彭伟川译,属于“海天译丛 西方畅销译丛”之一,责任编辑:胡小跃。 274页,其实正文为171页,后附“关于本书及其作者”达103页略翻开始与结尾,显然,两本书的译文几乎完全一致,未见有不同字句。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彭伟川将译者署名权卖给了当日的责编胡小跃?抑或另有内情?鳄鱼猜测以前是主编兼翻译,使用了化名彭伟川,何家炜先生(人民文学版此书策划)予以证实。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笔端带感情。似乎有点太有感情了。对于我酱紫的冷血来说。O(∩_∩)O~
  •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图书馆借来的,被他吸引是封面上的一段简介,于是就拿来了。看完后真的震惊于当事人撒了十几年的弥天大谎却不被人发现。就算瞒得了外人,为何他的妻子都没发现。要知道,他们用的完全一个银行账户,他的妻子竟然不留意账户上钱的来去!! 其实我觉得吧,人还是不要说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因为当你说你一个所谓的善意的谎言,往往就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言来自圆其说。 再者,何必因为被扣上了善良诚实正直的帽子就不肯认错?!人非圣贤。 最后,写这本小说,确实是一庄罪恶。撒旦就是撒旦,无论他怎么说自己爱你,他都是撒旦。本质就是罪恶。
  •     原來是紀實文學,看書名還以為是類似《遙逺的救世主》那種小說。原定四天半讀完,結果衹花了三天。記敘的主人公人格分裂,幹出驚天暴行。好吧,說實話讀不太懂這本法國書。
  •     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复心中复杂的情感,就像作者所说,“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
  •     凶手的社会生活身份耐人寻味
  •     那些評分的人是怎麼想的會對這本書評分呢。罪惡和祈禱怎樣能是並列在矛盾的兩端呢。
  •     文笔不错,结构也较合理,案件审理的推进穿插于主角生平之中非常自然。但是感觉作者的态度很暧昧,一会儿是同情一会儿又是不值得同情,我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在一边权衡读者的价值观接受度一边在进行写作…
  •     撒谎成性,终将杀戮
  •     他们说“大地是坚实的”,但他们知道这是个圈套。
  •     有一点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倾向。引一句质问:“当你感到快乐或痛苦时,你最知心的朋友是不是你的狗?”
  •     朋友推荐的书,还没开始看,书比正常的要小,也不是很厚
  •     就主题来说不算多么罕见,不过重点是这是真实事件,不是凭空虚构,“如果一切正常,让-克洛德•罗芒将于2015年出狱”
  •     我依然不能理解这个生活在谎言里的男人为什么要在谎言崩溃边缘时想到这样的解决方法,结合他犯案后种种冷漠的行为,我想不到比行尸走肉更好形容他的词语。
  •     对面的人在撒谎。
  •     很好看,到货也很快
  •     我很想看看这部书拍成的电影,也很想知道主角到时候出狱后的光景
  •     当时我读的时候,觉得很神奇,这未尝不是一种可能性。一步错,步步错。2015年他要出狱了,他要怎样呢?
  •     为了掩盖谎言而继续说谎,直到绝路。
  •     读完之后,我仍然无法确定作者所描述的一个关于罗芒的故事是否真正记述了其真实的生活,这是一个由谎言衍生的悲剧,当谎言越积越多,甚至掩盖了真实,那么谎言可以替代真实。若是谎言的缔造者能够放弃其一,那么也不至于疯狂,只是他无法独自承担其可怕的后果,只好将“可怕”转移。我以为在这本书的最后会有一个关于心理的分析,或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引用些心理学家的话,但是没有,这只是一个单独的讲述,一个有让·克洛德·罗芒自述拼凑起来的故事。
  •     好久没读过纪实文学了。这样的男人真可怕,今年他就要出狱了。不知道在这几十年光景里,他都会有哪些所思所想。不过这不重要了,因为这个世界没人爱他了。
  •     本书已被收入本人经典文库
  •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孩子发现只有撒谎才能赢得父母的爱之后会发生什么,一个男人,当他坚信这世界上不会有人爱真正的他,只会爱他描绘出来的幻境之后,会发生什么。这可怜的,孤独的,备受折磨的灵魂。
  •     看完了《对面的撒旦》,由于是纪实类作品,整个阅读过程是有史以来最令我痛苦的。罗芒的软弱存在于大多数人,他只是上天选中的一个极端展示。我只好不停的告诉自己,“人类的存在毫无意义”,以此让自己正常的活下去。
  •     pretty rhymes & perfect crimes
  •     众生皆苦。屌丝更苦。屌丝苦到连苦都不配。天天都用“对面撒旦”内心自我安慰的招式来麻痹自己,哎,屌丝最好的结局真是自杀或暴毙。
  •     我难以理解,罗芒医生平静的丧心病狂。
  •     我不能原谅这个人,我也能原谅这个人。我是那个被父亲杀死的孩子,我也是那个杀死孩子的父亲。
  •     对于人类那些费解的行为,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
  •     道德感比较强的人读这本书并且他撒过比较严重的谎言的话,会觉得这是一本很罪恶的书,就比如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但又没法明确指出自己虚伪在哪,让人毛骨悚然
  •     人的心理是多么复杂而微妙,每一个细微的褶皱中都可能充满了理性难以完全解释的重重暗影……
  •     真正可怕的事情,是罗芒在这20年间构筑了一个巨大的谎言。失去自我的他只能靠谎言来支撑自己。将别人告诉他的一切重构来获得自己的现实。
  •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只懂逃避、懦弱地不断用谎言塑造自己的人。当然不可否认,谎言本身一直都存在于我们之间,这个撒旦只是所有谎言的集结而已。看这本书的时候,真实和幻觉之间的界线显得异常模糊。
  •     难以置评。因为任何评价,都不可避免的从文学的层面滑向伦理的层面。我甚至都不知道,我赞同什么或者读到了什么。
  •     翻译有些生硬,但是已足够看透人性
  •     晚上9点37分开始看,看到1点多终于读完了175页的小书。被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性格吸引得厉害。很难想象现实中真的有这种说谎18年,把身边人骗得团团转,自己生活却井然有条的人。每天假装去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上班,其实只是越过边界到森林里去无目的转悠打发时间,或是记得要去大厦一层拿些免费发放的宣传材料带回家,让别人相信他就在这个大厦里从事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生物研究工程,证明他是个不可多得安稳又老实的有用之才、诚实可靠的老友、温柔体贴又细致入微的丈夫父亲……当谎言走向终点,一切不得不揭开暴露在外时,这样的一个完美之人能想到的也只是结束全家人的生命,免去了他们承担秘密公开后的贫穷和歧视,他甚至没能想到家人受到的委屈侮辱全得自他一人之手。明年就是2015年,罗芒可以保释出狱了,生活会如何继续呢?
  •     谎言的恶果终究要自己去品尝。
  •     读后心情很复杂
  •     上帝与撒旦究竟有何区别?
  •     这一切是怎么会发生的?这个人究竟是什么质地的?整个过程里充满了令人疑惑不解的各种巧合才使得这一悲剧最终得以成为现实。2014-1-30
  •     你怕过什么,什么就把你毁灭,还要波及他人。
  •     可怕
  •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谎言最终是要败露的,可谁又能保证一辈子不说谎呢
  •     人性之淡漠才是抽空一个人的元凶。
  •     开眼界了。谎言的世界需要多少心力来维护啊。
  •     怎么说…谎言编制的一生,最后杀死了所有的亲人…
  •     幾年前在學校讀過,原名是叫《惡魔》吧。
  •     好奇2015年放监的罗芒~
  •     把他引向毁灭的理由竟是如此的不值一提。蝴蝶效应影响下的人生悲剧
  •     比较差的阅读体验,不知是作者文笔不好还是译者水平有限。一星送给作者亲自访问罪犯的苦心。
  •     perrache车站翻译成那个鬼名字就看不下去了。故事本身还不错,谎言中的人生。
  •      以谎言描绘的人生要靠毁灭来终结。这是一个人们的期许造就了谎言,他再继续用谎言来满足期许的恶性循环,所以他最在乎的人在他们的期许中离开人世
  •     这本书 读读停停一星期总算读完 每一次翻开这本书 我都感到心里有一种巨大的压抑 我读到隐藏的罪恶 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人性的黑暗
  •     这是真实的故事,如果在国内,结局会完全不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