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炼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苦炼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506016230
作者:[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页数:324页

内容概要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 1903-1987),法国现代女作家、学者,法兰西学院成立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女院士。16岁时即以长诗《幻想园》崭露头角。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她游历了欧美多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剧本、长篇小说、散文和论文。主要作品有回忆录《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小说《哈德良回忆录》、《苦炼》、《一弹解千愁》、《安娜姐姐》;诗歌《火》;文论《时间,这永恒的雕刻家》等。曾以《哈德良回忆录》和《苦炼》两获费米娜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漂泊生涯
1 大路
2 泽农的童年
3 夏日的消遣
4 德拉努特的节日
5 从布鲁日出发
6 公众舆论
7 死于芒斯特
8 科隆的菲格热家族
9 在因斯布鲁克的谈话
10 亨利-马克西米利安的一生
11 泽农的最后奔波
第二部分 定居
12 回布鲁日
13 深渊
14 修道院院长的病
15 肉欲的放荡
……
第三部分 监狱
……

作者简介

在整个小说里,火是泽农化身,泽农与火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天然的、持久的联系。在众多火的意象中,智慧之火、知识之火很早就唤起了他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永不满足的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好奇心。普罗米修斯神话的第二个陷喻形象即具有锤炼和再造功能的冶炼之火。对于炼丹师泽农而言,火是主宰物质的手段和形式,也是统治世界的工具;同时,火改造物质的功能加速了物质的变革和自然界的时间节奏。冶炼之火赋予人以破坏时间规律的神圣权力。这种超越人类条件并拥有神圣力量的愿望和梦想与泽农在所有领域的反叛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但哈德良没有这种反叛精神,他与时代的关系是和谐的,拥有很大的精神自由,因为他就是时代的主人。
这部作品以16世纪动荡不安的欧洲社会为背景,但透过岁月的多棱镜,却折射出了人类命运始终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

图书封面


 苦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泽浓,有着顽强的意志,克服巨大痛苦游走各个国家,获取常人难以企及的恩惠,来自 辛劳后的获得。身体被摧残,但意志越发强烈、个性安静,一个忍字为之。
  •     对于《苦炼》的阅读是一场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历程。这里有浮光掠影般匆匆闪过的大批人物,有每个人物在某些境遇之下的细致描写,也有不停转换的16世界欧洲历史文化背景;有对人物精妙思维的特写,也有丰富无比的感官探求与绝妙联想;有不惜泼墨的机锋争辩,也有令人回味深长的欲言又止······总之,我们一旦走进尤瑟纳尔的天地,就会发现自己完完全全成了一个跟随者,没有半点机会可以设想到下一步会是什么。莎士比亚用丽婉转的抒情诗装点了他自己所处的16世纪,写出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彷徨与呐喊;艾柯也可以用调侃或者一本正经的机智写出中世纪那段历史的荒谬感。而尤瑟纳尔笔下的16世纪,却让我们觉得既古典又现代。这里有一切我们熟悉的背景,被教会控制的教育、”异端分子“悄悄萌发的不信神思想、教会与银行家的秘密交易、违反教规者的残酷火刑、穷苦人的不幸遭遇、瘟疫鼠疫、科学研究的萌芽、无神论知识分子的出现以及那永远爱看热闹的大众······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新的东西在孕育之中。尤瑟纳尔既然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时期,又选择了更为超越于这个时代的一个人物来讲整个故事,必然要有渊博学识与高超的驾驭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女作家的优势所在。然而,在表述方式上,在小说的整体语言上,却很有20世纪的现代感。比如,其中描写鼠疫等灾害的片段,读来不禁令人想起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之中的那场霍乱。对于炼金术师泽农来说,火是他的生命力,他在生长的树木上能发现火,在呼吸的躯体之上也能感受到火。而这场“炼造”之旅仿佛冥冥之中已经注定。他体验青少年时期的快乐与迷茫,跟随司铎学习经院哲学却又反对那些,然后开始跟一些贫穷自由的能工巧匠一起学机械原理、学行医之术。知识与修辞不能让他信服,他便求诸自然、研究、体验与自我探索。在夏末的一个清晨,他独自来到森林中,研究石头的质地、给予爬行动物以理性。“这片树林是不信神时代一些高大乔木的残余:从树叶上会掉下一些奇怪的劝告来。“尤瑟纳尔只用简单一句便让整个树林都有了一种独特的神秘气息。接下来,我们看到泽农果然”在这里的每棵锥形植物上,又都发现了生长力神秘难解的符合,发现了营养这些林木美丽实体的空气的特质,发现了火,这些树木就具有火的潜在性,有朝一日,这些树也许会被火烧光。”似乎此时此刻炼金术师那扇大门已经无形之中向他敞开。在随后的一生之中,他可以放弃名誉、身份与财富,远走他乡,甚至隐姓埋名,让自己成为人们的猜测与记忆之中的一个符号。他四处行医、研究人体,甚至要想象自己被火灼烧时的过程与痛楚。他也书写,在那个年代,他的科学思想很容易被当成异端。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似乎不寻求尘世间一切情感,只把生命的热情献给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小说中,我们似乎感受不到他的爱情,他与一些异性与同性之间产生过联系,但是,那只不过是些幻影罢了。”那些曾经伴随过他,或者从他生活中一闪而过的人,她们个人的鲜明特色一毫未失,却因为离得久远了,都变成无名氏混在一起了,就像森林里的树,从远处望去,似乎彼此都连成一体了。“情感上的慰藉似乎可以被对整个世界的探求所取代。对于那些追寻宇宙终极原理的物理学家来说,甚至于”朝闻道,夕死可矣“。泽农多多少少给人这样的印象,可是他又是十分敏锐的。记得以前阅读《玫瑰的名字》时,就被那些长篇大论的经院哲学话语所深深困扰,仿佛觉得自己只能看到表面的故事推进,人物的活动线索,却深深陷入语言、符号和思维的迷宫之中。而到了《苦炼》这里,作为无神论者和哲学家的泽农依旧会和司铎、修道院长就上帝的种种问题展开长篇的辩论,不过这些只是散落于它思想花丛之中的几点露珠而已,并且语言上更为容易接受与理解。尤瑟纳尔为了让这片花丛更为繁复多彩,在泽农的人生旅途之中随处洒下思维的火种。不只借助于语言,泽农的种种感官体验都可以点燃那片火花。所以,我们不再迷失于结构语言之中,而是要开始惊叹于尤瑟纳尔那惊人的感知能力了。比如,对于火的印象与感知,对于水各种状态的描述与幻想,对于人体一点一滴的研究,这些充满着大量细节的描写分明得是一个实验家的杰作,他们可以是巴尔扎克和艾柯的爱好。可是我们的女作家确丝毫不输,她描写泽农做各种实验的场面、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她也可以更深入,让泽农感知自己的脉搏、生命的律动,想象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死去,甚至于想象自己遭受火刑、被一点点氛围灰烬的痛楚。我们很难一下子从那些错综复杂的思想纷争之中理解炼金术师泽农的真正想法,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女作家正在书桌前,从厚厚的历史资料之中披沙拣金,我们更无法想象的是这部历史小说竟然包涵那样多的哲学思考和感性迸发。尤瑟纳尔似乎也像在创作哈德良回忆录时一样,将整个生命投射与体验都投射到泽浓身上。在创作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开始动笔时,我和书中开头年轻的泽农、年轻的亨利-马克西米利安一样年纪。完成时,我与走完自己人生的泽农和亨利-马克西米利安差不多大了。”我们不知为了这本博大而精妙的创作,这位身材高大、目光深邃的女作家怎样去观察石头、树木等自界然的精妙所在,怎样去研究机械的运转、人工之精巧,怎样去理解遥远历史中不同命运的人物、不同人物的思想,又怎样去体验各种和生命有关的律、事物间的玄妙联系。不过当读到最后,泽农为了避免火刑,而自愿选择体面的自杀时,我们心头一颤,看到他一步步用偷偷藏起的锋利刀片割开自己的动脉和静脉,然后躺下,将胳膊垂下,等待喷射的血流的更快时简直是有些抓狂了。这样细致的描写该需要怎样的定力呀!
  •     看完最后一页正是黄昏。泽农之死难免让人想起苏格拉底之死来。但和后者的诗意、慷慨及理想性比起来,前者显得有些迫不得已、面目模糊。于是我下意识忽略了这个或许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局,继续沉浸在之前描述的泽农那种充沛的热情和行动力所引发的激昂情绪中——他行动起来就像是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人在行动:身心对世界上所有的未解之谜敞开,仿佛要以一己之力测量出人类已知和不可知界限间的距离,并即刻开始创造。这种行动无须解释,就像是否出生不能选择一样。作者把泽农生活的年代设定在15世纪,她是在描写那个属于行动力的美好时代呢,还是把他当成一个本质的原型的人在写呢?作者的创作笔记是我散步到书店才看到。它赫然附在新译本的后面。我欣喜而匆忙地读了一遍。尤瑟纳尔说,“泽农,泽农,泽农,泽农,泽农…”她经常这样呼唤他,这样他就会来到她身旁,就像一些原始部落对丢失的情人施行的巫术。她说,他是我的朋友,我经常会做出去碰他的手这个生理动作(对哈德良就没有这样做过)。她又说,他是我的一部分。这种深情的创作状态几乎让人哑然失笑。但又怎能笑得出来?如果一个人能用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如此活灵活现地陪伴一生?她说,写第一章时她二十出头,写完全书,她比他死时略老一些。然而她写的不是传记,她在他的一生留下了若干空白。她写的是最像泽农的泽农,就是在第一章时满怀信心地寻找自己,最后还是湮灭于空虚的泽农。——如果你从这个转述里看到了什么伤感成分,那绝对不是尤瑟纳尔的。尤瑟纳尔谈及的,只是对人物洞察力的加深,而非其他。有一段关于自由的议论。她说,二十几岁时她想象中的泽农是类似布鲁诺的自由思想者——应该是指那种纯粹强大的存在吧,而岁月渐增才使下面这段话成为可能:“20岁那年,他认为自己摆脱了习俗或偏见的束缚,那些习俗和偏见使我们无所作为,把我们变得眼光狭窄。他本以为一下子就把自由全部买到手了,实际上,他日后的生活,是在一个苏一个苏地购买自由中度过的。只要有欲望,有希冀,有所惧,就不可能有自由 ,也许,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有自由。”又说,“(生命)时不时需要定音”。泽农的感人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人而非一尊神。虽然甚少尘世的牵绊,但总有些东西会让他踟蹰——第二章,写泽农无端化名停留家乡布鲁日,作者也是个中年人了。此时,她才写出了她在笔记中反复提及的“深渊”一节。深渊。“有的时候,他觉得他这一生一直都呆在布鲁日,有时又觉得前一天才到这里。地点也在移动:距离也像时日一样,也消失了。”“思想也在滑动。现在,思索,比思想本身的那些可疑产物,更使他感兴趣。”“从思想的世界,他又重新进入了那个更为不透明的世界,那是个受形式抑制和限定的物质世界。他缩在房间里熬夜,已经不再是为了努力获得一些见解,以便更为正确地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不声不响地去思索事物的性质。”“那些谈论思想活动的论文,把思想活动分成几个连续阶段,那是搞错了:正相反,各个阶段是混在一起的,一切都是要被重新提起,要被无数次地重复的。思想的探索,在一个圆圈里进行。从前,在巴塞尔和其他很多地方,他度过和这个一样的夜晚。同样的真理已经被发现多次了。”如果说敏感是神的最坏品质,那么它也是人的最好品质之一:如果他对机械、花草、动物、天象、人体、心灵的表象都视而不见,又何谈“求知”呢。泽农的敏感是他不仅能热烈地投身到外部世界的观察,也能注意到自身的每一次骚动。对一般人来说,就算灵魂里有小骚动,也会用轻易获取的声色强烈的现实给冲刷干净。除非立志要让这些骚动维持下去。但人们是连一点不快都要尽量避免的,何况这尝起来总是略带苦味的东西呢。但作为像泽农那样有反思能力的人,当然不会无视它,它既会成为医学或心理学的认知对象,也会有非常艺术化的感触——虽然作者一再强调,他绝不是个诗人。那他五十九岁在海滩再认出的波浪轻拂身体的感觉瞬间和童年在海边的玩耍重合——又是什么呢?是对意识的神秘构成惊奇吗?或许在泽农看来,如果有诗,那也只是认知无果后的无奈之事吧。突然间,我有点理解了这个结局的含义。它不过是无序的生命散文中一个不浓不淡的笔触。在这里,如果你想,既可以看到去死是生命的最后一个辉煌动作,也可以看到一个被迫害的、无奈的、委琐的消亡。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尤瑟纳尔——一个智慧到无语的作家,诗人。
  •     真的,我还没那个水平看尤纳瑟尔。
  •     一本滚烫的书,在巨大深渊面前的眩晕与身不由己。又一次被完完全全地拖着走,没有半点还手之力。“别处另有一个人在等着我,我现在去找他。”……“我自己。”一条抛物线沿着其镜像返回原点,眼睛和深渊、攀升与下降相抵了。后哈德里安,星象和掌纹为追问和探索所取代。又:为何人人都在提《玫瑰之名》?二者并不相类。
  •     我喜欢泽农 天堂的门,不是谁想用祭品打开就能打开的。牺牲准备好了的时候,奉献就自动进行了。只要有欲望,有希冀,有所惧,就不可能自由,也许,只要活着,就不可能自由。
  •     和漓江出版社的那个译本水平差不多,都有些法语理解问题,中文也欠火候。不过能翻出这本已经很不容易,无论是内容还是文笔连法国文科生都晕。期待傅雷奖的三联译本,不过要品味尤女神的妙胜,还是勇敢地念法文吧!
  •     第一次的苦行者阅读
  •     尤瑟纳尔的笔下有一种让我痴迷的东西——只有在她和纳博科夫的笔下出现过的,一种属于语言本身的华丽的气息,柔韧不断,复杂热烈,灼热迷人,充满了盛宴的气息,丝毫不允许有错过。琳琅的比喻句看的我只觉得一颗心热切的在跳。在这之外,尤瑟的小说里有一种贯穿始终的东西,其实苦炼看的我没有一弹解千愁那么喜欢,没有这一条强烈的感情线,但是却更值得细细的品。这种浩瀚。最后一章将我完全放倒。她真是写什么什么好。
  •     这个版本同时读,不如三联版远矣。
  •     宗教改革狂风骤起之时。肆意纵横,想到就岔出去讲一段泽农身边人的插曲,生父生母、表弟、异父妹妹...每段插曲的精彩都比正传有过之而无不及。极端的再浸礼派的国度很难不让人想到ISIS。
  •     叙事的手法很不错,思辩性的段落或章节则不喜欢。
  •     每一本都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
  •     女人写出的最牛逼的书
  •     跟悉达多的主题有点类似,都是不断刷下限的别扭人参。。但泽农更纠结扭曲点儿。。。
  •     但愿我有一天能具有您这样的广博的才华。2016.06.05
  •     此书对我来说比较艰深,可是朋友却爱不释手,不同的人领悟力及爱好都是不同的,当当就满足了我们不同的需要
  •     2003.11 沉迷之美.
  •     补记
  •     词不达意的翻译也无法掩盖尤瑟纳尔的文笔。泽农是个殉道者,在蛮荒时代格格不入的自由人
  •     一本让我心怀开阔的书。本来以为看过那么多欧洲小说后,不会再有谁让我为之心醉神迷。这本小说却让我充满敬意。或者是圈子又兜回到了那个圆。《欧洲思想史》看完后第一本我觉得算是对得起欧洲的小说。初识尤瑟纳尔。好小说本不像小说。因《苦炼》和《哈德良回忆录》可以重新认识欧洲、世界、历史和人文。这不是一个人写一两本书就可以做到的。她写了这两本。她做到了。为她高兴。
  •     太可惜了译得不行。据说段译版因为译者本身是做相关研究的,所以到位不少,但那版现在很难买到了。
  •     竟然看不下去,只好又束之高阁了。。。等n年之后吧
  •     略微艰涩的阅读
  •     谢谢冒菜兄
  •     Let's go...
  •     太喜欢写作风格了,泽农也是我喜欢的类型。。。
  •     我做不到不扭曲
  •     期待換譯者
  •     翻译太差!
  •     “恐怖大王有朝一日会从天而降,带着蝗虫大军,来一番大.屠.杀的游戏……”无论时间往前往后多久,哪个时代不一样了?
  •     太大气的驾驭不能,感觉和黑塞的那本有点像,不过这个难懂多了,因为它更多的谈论了历史和隐秘的概念的自然科学的东西,记得黑塞的那个还是以生活本质为出发的,反而我对故事情节越来越感兴趣了。不过出生、成长、游历和在监狱里死去,真的好像。。
  •     喜欢泽农自杀的方式, 冷静从容
  •     刻录在大理石上的文字。她其实已经将那些各种技巧使用到了语言的洪流之中了,在每一句话的焦灼般的平静的地方,可以看到作家首先作为诗人对文字的强烈的渴求。泽农在于出于无限制的黑暗中的反抗,而尤瑟纳儿的伟大在于让这个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人得到了永恒。她曾经说过自己在不断的衰老,而创造的人物却一直没有变。喜欢。
  •     获得本能
  •     12年4月初读,17年1月24日夜,重读毕。在时隔五年的两次阅读体验中,《苦炼》始终是无法喜欢的作品。我能捕捉到的,虽然都是一度青睐的主题——怀疑论、充满汪洋恣肆感的火的象征、自己在前方等待自己的独立感,以及那种对性、婚姻乃至繁殖的蔑视。但是,尤瑟纳尔的笔触还是牵缠,宏论固然浩瀚慷慨,却似乎总与泽农脱节和分裂,仿佛一片星空漂浮在一个单薄的人物形象身上,不能“天人合一”。这种脱节感直到最后“探监”和“末日”才达成和解,泽农也因此合理地变成了一个“不朽”的人。但无论如何,我喜欢尤瑟纳尔那种近乎冷漠的判断,对于人生的出路、人性的懦弱。实情也许就是:“我们对于人生的路和目的地,知道的也许还没有关于鸟类的迁徙多呢。”
  •     没看懂
  •     心灵,肉体,精神,人生三部曲,描绘的淋漓尽致。
  •     语言精炼细腻,掷地有声,如同沙漠山岛、大海畔的花岗岩。故事有趣深刻,涉及最普遍的人性。好小说一本。
  •     17岁
  •     隽永的书啊,相信未来还会重读。
  •     尤瑟纳尔的文字很像锋利的剃刀,精准、简练、恰到好处。人是时代的人,无法超越时代,就只能超脱自我。
  •     读过,王小波喜欢的女作家
  •     院士就是院士啊!
  •     尤瑟纳尔从1923年开始写《苦炼》,真正完成时,已是1968年。这是一本用45年时间孕育的书。段映虹教授的译本,信达雅,是语言转换的极致,她是研究尤瑟纳尔的专家,她用了10年时间来翻译这本书。 这是一本能够嵌入我们灵魂深处的书,和《哈德良回忆录》一样。
  •     (和黑塞的感觉很像啊)那么说我偷窥完泽农的人生了呢。
  •     无与伦比的细节!连比喻和想象力也是文艺复兴式的!
  •     小飞知道你为什么不是公知,还老觉得自己傻逼吗?你没看完这个
  •     我当时看的有点吃力。那时我对女性主义很有兴趣,可是大部分的女写手笔下之文妙则妙矣,总是显得不厚重广阔,显得太私人太小家子,不上档次不够“学院”——这点也一直为优秀的男性作家所诟病。终于遇到了尤瑟纳尔,早就知道她文化根基深厚,地理历史……知识很丰厚的,怕一下子看不明白,就先拿小说来拜读,果然是不会让人失望的,果然是需要人静下心来一看再看扔齿颊留香的。 泽农的价值观我到现在仍然不很明白,但这个形象我是不会忘记的了,因为他身上的东西正是我很向往却怎么都达不到的。
  •     对作者好奇,翻检之下,姑且取此尚可者为纪念。1.作者仍是写自传变形的一类。+其家族并无值得入传“真正的人”。2.成长小说亦有极劣者。如毕业时购《迈斯特》。3.此书好看,然意义似不如玫瑰之名。
  •     高中时候读的,貌似三联的版本更好
  •     今天晚上突然好想读尤瑟纳尔π_π
  •     泽农是玛格丽特心中的烈火。
  •     "我所创造的你,既不是天堂的也不是尘世的"。折磨了我半个月,总算读完了。
  •     压抑冷酷的历史感。不过这翻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