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1704139
作者:李东平
页数:271页

章节摘录

书摘13.百丈关火线救护    1935年11月,红军攻克邛崃公路上的重镇百丈关。百丈关是四川盆地西沿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的交通咽喉,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四川军阀刘湘老巢难保,组织二十余万川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轮番拼命向百丈关反扑。红军历经七昼夜战斗,付出了伤亡近万人的惨重代价。红军主力严重受挫,被迫撤出百丈关地区。至此,张国焘南下军事行动宣告失败。百丈关成了红四方面军的败仗关。    百丈关战役开始之前,我们卫生队在公路旁休息。忽然,公路上马蹄声轰响,一个红军骑兵连急驰而去,骑兵人人佩挂马刀、冲锋枪、驳壳枪。一会儿,又有三十多名红军首长纵马而来。警卫班的战士悄声地指指点点,哪个是朱德总司令,哪个是张国焘总政委,哪个是徐向前总指挥……总部首长走过不久,又有一连威风凛凛的红军骑兵缓缓随行。    百丈关战斗最激烈之时,总部联络参谋命令我带领卫生队参加救护伤员。红军伤员源源不断地从火线上抬下来,敌人发射的炮弹不时在山顶上爆炸。山坡下,数百名红军伤员躺卧在收割后的稻田里,鲜血染红了一丛丛稻草根。卫生队全体小护士整整五天五夜不停奋战,为伤员擦洗血迹,简单包扎,喂水,招呼担架员向后方转移伤员。我们困累到了极点,就轮流躺在牺牲的战士身旁打个瞌睡。    那天,朱德总司令在警卫员们的簇拥下,骑马路经我们这片战地救护场。“红军之父”端坐在马背上,久久巡视满身血污的卫生兵和伤兵,不忍离去。    从百丈关救护场撤下来,卫生队到天全县城附近休整。大家时常跑进城里闲逛,城中一条小街的店铺照常营业,百姓生活平静。这年冬天,大雪纷飞不停,天全城内外民宅山林铺盖厚厚的积雪。卫生队躲进简陋的木板民居,围拢在火盆旁取暖避寒。    P25-27

前言

  后记  感受父亲,解读父亲  20世纪50年代,父母在湖南衡阳工作,无暇照顾我和妹妹,我在襁褓之中,就被寄养在北京平谷的姨妈家。那一年,南下的列车把我和妹妹撂在衡阳站的月台上,父亲拖着一架木排车前来接站,他抱起妹妹,用脸颊亲一下,把她放到木排车上;他又抱起我,用脸颊来亲。父亲抄起车把手,木排车轻轻地颠簸起来。通往湘江东岸苗圃住宅区的卵石街路上敷着泥浆,父亲弓着身腰,脚下踉跄,吃力地拉着木排车。阴沉的天空中细密的雨丝,红色的山丘,灰黑色的木棚屋,水沟里淌着近乎血色的流水,这是我第一次记忆父亲的景象。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时常叹息,他的口头禅是“真伤脑筋”。  1963年夏,父亲离开湖南衡阳奉调天津铁路工作,我也从平谷县来到天津,开始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里几件新奇的物什让我久久把玩。一柄刻着U.S.A.字母的白铜剃须刀,旋转刀柄,刀架就灵巧的开合;我还常常披挂一只日本军用牛皮文件包,指手画脚地模仿电影里的日本鬼子……父亲许多珍贵的纪念品在飘忽东西的迁徙中流失了。  在天津的家属院,家里丢失的第一件物品是一只紫铜尿盆。夜晚入睡前,我去窗外的石凳下搬尿盆,才发现尿盆丢失了。转天,父亲带我去废品收购站,紫铜尿盆撂在地上。废品站职工说,是两个中学生卖的铜盆,建议父亲去派出所报案,她可以指认偷窃的男孩。父亲说,算了,派出所去抓他们,让邻居和学校都知道了不好。一是老百姓太穷了;二是学校也没有把他们教育好,不怪小孩子。  在上小学之前,我大概患了支气管炎之类的病,久咳不止,看了几次医生,没有任何效果。我吃了几次父亲配制的“食疗仙药”,咳嗽霍然而止。  每天清晨,父亲悄悄起床,把钥匙插入锁孔,拧动钥匙收缩锁舌,轻轻地关上房门,生怕碰锁的撞击声惊醒孩子们的睡梦。他冒着刺骨的寒风买回香喷喷的豆浆、油条,再唤醒我们穿衣吃饭。  父亲聪明能干,记得小时候和他一起洗澡,莲蓬头的水忽冷忽热,我怎么也调整不好。父亲教我左手握住淋浴器的上水管,右手调节冷热水龙头,只要左手感觉水温合适,就不要再旋转管道阀门了。后来学习物理学的反馈原理,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读《人民日报》的时候,如果有好消息,父亲就高声阅读,脸上笑开了花儿,建立新中国就有他的一份力量啊!父亲忠心耿耿,如果他是县委书记,他一定是焦裕禄那样的人。  父亲也是一个幽默的人。一次,餐桌上有几只用勺匙挖净瓜瓤的西瓜壳,父亲随手拿起西瓜壳,扣在小妹的脑袋上,像钢盔一样的西瓜壳遮住她的眼睛。小妹摸索着双手在原地打转转,逗得全家人几乎笑破了肚皮。  每逢节假日,父亲除了拆洗被褥,安装烟囱,储存大白菜之外,常常围着炉火忙碌,烹制红烧肘子、狮子头、油浸鱼、清炖鸡、米粉肉、鱿鱼海带、清蒸腊肉、炒鳝鱼丝、拔丝红薯、豆豉辣椒、八宝饭、葱爆肉……那是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日子!  父亲劳累一生,劳动已经成为他生活的第一需要。晚年住院治病,还站到病房的窗台上擦玻璃,不慎失手,重重地摔倒水泥地上,差一点儿一命呜呼。  “文革”开始后,父亲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熟悉的首长一个接一个被打倒,国家政治舞台上演朝三暮四的闹剧,全国爆发血腥的武斗……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父亲忧心忡忡。  人们的嫉妒在“文革”中可以肆意发泄了,一位小科员幸灾乐祸地嘲讽父亲:“武竞天倒台啦!这回看你还找他吧?!”父亲回到家里气愤地咒骂:“老子和武竞天在延安一起吃黑豆的时候,你们这些‘王八蛋’还揣着‘良民证’喊太君,当亡国奴呢!老子把你们解放出来,反而恩将仇报!” 1968年,徐特立老人在北京逝世,父亲神情悲戚,双眼噙满了泪水,口中一遍又一遍地念叨:“徐老去世了,徐老去世了!再也看不见徐老了!”我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心灵感受巨大的震撼。在此期间,造反派撬开父亲的写字台,掠去父亲的笔记本,笔记本里有徐老寓所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有党委书记介绍本单位的“敌情”记录,还有一帖治疗风湿性脊柱炎的中药秘方。父亲为徐老逝世而哭,亦为自己的不平际遇而哭。父亲给“文革旗手”江青写信,希望得到她的救助,来家里玩耍的小伙伴使“造反派”获悉了这个消息。给江青写信,起到了“请出阎王,镇唬小鬼”的效果,是一种求生的智慧。 “文革”末期,父亲的一位同事的女儿自杀了。女孩子高中毕业下乡插队,横遭公社工作组的禁闭逼供,她以死求证清白。这位同事请求父亲帮助申冤,在那个年月,写申诉信就是向当地的革命委员会挑战。父亲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把申诉信转寄给陈云,使当事人得以解除了自杀叛党殃及家人的政治压力。 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干部离休的规定传达后,父亲立刻写了离休申请。我劝他,明年我就大学毕业了,您晚退一年,可以提个条件,我也可以去铁路工作呀!父亲不听劝阻,坚决办理了离休手续。在记录父亲回忆录过程中,我才理解了:听党的话的观念在父亲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对父亲来讲,听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半点儿虚假和含糊。一家人在议论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父亲天真地说,不要资本主义的贩毒卖淫,只要他们的小汽车和高楼大厦,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官倒”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父亲讲述了李富春在东北枪毙一名违纪经商的民主联军师长的故事。作为唯一健在的见证人,他把这个情节提供给北京电影制片厂,被李富春、蔡畅诞辰100周年的传记故事影片《相伴永远》采纳。父亲对于金钱,兴趣索然,从未羡慕过别人的洋房汽车。晚年,社会巨变,父亲多愤愤言,忧国忧民之情重,使他郁郁寡欢。紧闭的门窗阻隔不住市井民风的吹拂,父亲开始在家中愤愤然:今天有几名老工人对我说,现在的领导头顶礼帽脸戴墨镜,手里再拄一根“文明棍”,就跟汉奸一个模样!父亲似乎有些先见之明:“现在的干群关系,比‘文化大革命’之前还要紧张!这怎么能行呢!这样长此以往非出事故不可。” 父亲的话音未落,波兰开始闹“团结工会”,中国发生“六四动乱”,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华约”散伙……各式各样的“坏消息”接踵而来,父亲心灵承受强烈的震撼。在兴城铁路疗养院,父亲听了一名党史研究员的报告,知道了罗马尼亚共产党首脑齐奥塞斯库及其夫人被枪毙的消息。他神情焦虑,反反复复地质问,中国会不会变色?难道中国共产党几百万烈士的鲜血白流了吗?中国乱了会对谁有好处?他担心人头落地血流成河,担心子孙后代又要吃二茬苦受二遍罪。殚精竭虑的父亲开始彻夜失眠,他双眼通红,像一只关进铁笼的老虎,长时间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在与母亲几次激烈争吵之后,父亲出现中风征兆,被我强行送进医院。我去医院探视父亲,远远望见他坐在医院花坛边沿上,手握砖块敲砸核桃,抠出核桃仁迅速投入口中。夕阳照耀着父亲佝偻的脊背,三三两两的白衣人从父亲身边走过。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惴惴不安的一颗心立刻安稳了。父亲正在为自己治疗呀!核桃仁健脑益肾,您希望活下去,不灭的理想支撑着您活着的信念,您一定还想看看这个世界究竟会变化成什么模样。父亲的回忆录片段在报纸上断续刊载。有一天,父亲喊着我的小名:“小平啊,登报纸是不是还要花钱呀?如果是那样,就算啦。可不要做赔本的买卖!”原来,家属院的闲人在他耳边瞎咕咕,干扰了他讲述往事的兴趣。 2000年9月,年逾八旬的父亲终于踏上西行的列车,前往延安寻旧;也要了却他魂牵梦萦的一桩心愿:探询他的人生导师黄祖炎的生死音讯。列车在浓浓暮色中驶入延安火车站。延河岸旁的亚圣大酒店顶层旋转餐厅灯火辉煌,人影绰绰。父亲执意不肯去大酒店,漫无目的地走进了宝塔区政府的招待所,此地恰巧就是黄祖炎当年的家居旧址。清晨,父亲拽我攀登宝塔山,去寻访他当年居住的窑洞,无奈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抹去了昔日的印记。父亲颓然地呆坐在宝塔的底座上。没有找到往日黄祖炎首长居住的窑洞,父亲耿耿于怀,吃过午饭,他不顾我的反对,执意再登宝塔山,沿着陡峭的石蹬,他奋力攀登,我却紧捏着一把汗,担心发生意外。终于在一面土崖前,发现了两孔废弃的窑洞,当年中央医院的雪泥鸿爪呀!父亲意犹未尽,徘徊半日,恋恋不舍地走下山。父亲故地重游他曾经居住的凤凰山、北门外、杨家岭和枣园,酣畅淋漓地圆满着心愿。多日奔波往返,他却容光焕发,精神矍铄地重温旧梦;稍有闲暇,他追忆往事议论今世,顿足捶胸抨击丑恶的腐败现象,袒露出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不论怎样推算,父亲也是年逾八旬的老人,在与天花、肺结核、心脏病、强直性脊索炎、脑中风等疾病搏斗之后,仍然有健康的体魄,真是生命的奇迹。我只有相信在冥冥之中,苍天一定始终保佑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父亲!我多么希望出版一册回忆录来慰藉父亲苍凉的晚年,给他带来稍许的欢快啊!父亲的回忆录终于正式定稿。可是我仍然没有真正洞悉他的内心世界,在那片天地里有光明、荣誉和自豪,也有许多黑暗、屈辱、恐惧、愤怒、不平和思索;父亲一定隐藏了许多的史实和隐私,那将是永远的迷,也是我的无奈。我猜想他,尽量展示欢快的人生,来鼓舞他的子孙寻找生活的乐趣,多一点儿生活的理由。夕阳余晖之中,父亲独自一人呆坐,久久地凝视着窗外……  李东平  2005年8月于天津

内容概要

李耀宇,男,四川省巴中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担任川陕政治保卫局检察员;1935年跟随红军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到达陕北,先后担任过黄祖炎、刘锡五、张苏、王德等人的勤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到陈云、李富春、蔡畅身边工作;1942年担任中宣传部行政管理员;1943年到枣园工作;1944年担任延安美军观察组管理员;抗战胜利后,到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工作;1949年在天津军管会服务科负责接待工作;同年8月,跟随黄克诚南下湖南,任省委行政科长;1950年任衡阳铁路局驻上海物资采购组军代表;1958年任衡阳铁路机务段党委副书记;1963年任铁道部天津物资办事处储运科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铁路老战士协会理事;1982年离休。
李东平,李耀宇之子。1956年8月生‘1975年在国家海洋局天津情报所工作;1983年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现从事海洋运输、有线电视工程、商贸、化工生产等业务管理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的长征 童年 参加红军 军中顽童 识字阴影 在川陕保卫局 在红军总医院 混行在长征队伍中的娃娃卫生队 杂谷脑兵站 一块银元买一碗水 在毛儿盖,与朱毛红军会师 大渡河上的丹巴铁索桥 从懋功到四川宝兴 百丈关火线救护 天全城外的四川老乡 行军途中遇见父亲 青猴劫俘女红军传闻 遭遇藏民阻击 攀登海拔五千米的大雪山 雅砻江畔,四顾迷茫 难忘善良的藏族阿玛 跋涉川西北沼泽草原 朱德总司令草地捉鱼 又牺牲了两上小伙伴 走上黄土高原 西进青海班玛草原发军饷 长征结束了第二章 一个红小鬼眼里的毛主席第三章 我的蒙师黄祖炎第四章 中组部的新党员训练班第五章 延安北门外的中共中央组织部第六章 杨家岭上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七章 延安的钓鱼台——枣园第八章 我所知道的美军观察组第九章 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服务第十章 离开延安转战东北第十一章 在天津军管会第十二章 中国革命胜利前后第十三章 重返陕北后记 感受父亲,解读父亲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自幼参加中国革命的普通士兵对其人生经历的私人记录。
·李耀宇是许多历史细节唯一健在的见证人。书中虽然没有透露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内幕、没有描述革命过程的奇峰险壑和波澜壮阔,却忠实记录了中国革命中许多稚拙平帝的一面、革命领袖即使在战争年代也从不缺少的普通人的一面,以及他们在平凡中显现的伟大的卓越的一面。对这些细节的解读,仍然引人入胜。
·品味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

图书封面


 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这本书看完,我想,客气点说,这位老人处世比较圆滑,不客气点说,有些人格分裂。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如果作者不小心翼翼地写,或者老人不小心翼翼地用词,这本书可能无法出版。长征抗日经历过来,主要危险可能不是枪林弹雨,而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及内部整肃。经历过这些的人还能存活下来,这本身就说明主人公的老练。可是你看老人的回忆,谈到他认识的各位大官了,谈到吃了,谈到学开汽车了,就是没怎么谈到死,没怎么谈到处决,告密。我都要奇怪这位老人是不是天天跟鲁宾孙漂流记一样地生活啊?整风,红四方面军打AB团,三反五反,反右,文革他都经历了,居然没事儿,奇怪。我这么写,估计作者(主人公的儿子)肯定很生气。可这就是我的感受。以前我不看自传,因为绝大多数自传都是吹捧自己,看来以后还不能看亲属写的东西,因为跟吹捧也差不多。不信看看,连张思德都写到了,请问张思德是在延安烧炭的吗?不是烧炭的话是干嘛的?这么说下去,写下去,人格分裂哦。
  •     昨日与狄马老师、陈仓老师等人吃罢了午饭,刚好吃饭的地方距离博文书店不远,于是几个人就遛溜达达去转了书店,我挑了三本书,都是半价,内容也绝对精彩。三本书分别为甘肃人民出版社影印版《晚清八大名臣手札》、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及丁群先生所著《刘顺元传》。这里说的好看的革命者回忆录,就是李耀宇口述、李东平整理的《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说这是一本好看的革命者回忆录,我想是有道理的,这本回忆录摈弃了以往革命者回忆录的正统性、严肃性和革命性,而叙述一个给地主放牛的四川小孩子怎么参加红军,怎么长征过草地、怎么在延安给首长当警卫,怎么给中央领导做饭烧菜,甚至陈云同志怎么喜欢吃他烧的菜,江青怎么跟他学做辣椒油这写细节写的生动有趣,整本书是以世俗的角度来观察,以口述的方式来讲述,避开历史重要时间的呆板与生硬、甚至是模糊,也比开了革命口号的空洞与乏味,书中只以一个少年的眼光讲我们熟悉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生活趣味的细节在整本书中信手拈来,很多细节已经脱离了我辈原来所受正规教育和正面历史的范围,让读者在阅读中除了觉得生动有趣外,还有那么一些意外,甚至是目瞪口呆,哦,原来这段历史是这样的。随手举书中的故事为例,口述者李耀宇在八岁那年爷爷去世,而父亲在外乡为工,他只有帮地主家干活,地主答应了他,并说:那放心来我们家干吧,我们吃啥你吃啥,有我们一口吃的就饿不到你。后来这个地主因为把家里的枪支都送给红军,而被国民党部队杀掉了。这样的历史形象在解放后的政治文本中几乎看不到,偶尔有几篇短短的文字,也是冠以“开明士绅”的形象出现,再后来,连这“开明士绅”也没了,出现在我们课本和读物中的,都是地主怎么弄地牢、怎么折磨长工、甚至是要比长工起的还早,悄悄把鸡弄醒,让鸡在天不明的时候就打鸣。让人颇觉得这地主做的比长工还辛苦。作者在书中写到,在延安的时候萧军怎么吃王八,而同样是参加革命的江青因为没钱,只能在一旁的桌子上喝碗馄饨或是吃碗面片汤解馋;延安被轰炸后,有没炸的炸弹被八路军拆除引信,然后把炸药掏出来用做衣服的染料,过完草地的小红军战士因为饥饿太久,半夜爬起来溜去厨房偷吃沫沫和羊肉结果被撑死,这样的记录贯穿着整部回忆,让读者读的生动看的有趣,拉近了我们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云来历史并没有我们课本上的那么刻板生硬,原来中央首长也是喜欢吃好吃的,没事还会和小鬼开玩笑,原来后来被界定为坏人的历史人物也有他人性的一面,并非一开始就是厉鬼化身的摸样。为什么那么多小鬼不去读书而宁愿以大老粗自居,原来是识字多了就要被历次的政治运动牵连甚至杀头。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后面一定还有很精彩的故事等着我,我想我在读完整本书后,还会陆续写一些关于这本书的随笔和杂记,毕竟我们很少独到这么世俗好看的现代史。
  •     王聚民者,山东文登人也。弱冠,名未震,为里间塾师。倭人寇齐鲁,国军不战而退,聚民愤而从戎,此民国三十九年也。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某部副,正指导员,教育干事,县大队副政委,直工科副科长,宣教科副科长。初,革命火种燃于闽赣,齐鲁之地孤悬渤海,难得革命之烛照,号为白区,山东省委屡遭荡涤,几近无存。有黎玉者,拉黄包之车,昼夜不舍,历尽艰辛,山东省委乃重建。玉起义于徂徕山, 所部为山东纵队之滥觞。山东党政军之重建,玉功莫大焉。然,其参加革命于山西,成长于北方局,是为白区党也,时任北方局书记贺昌亦山西人,昌素善彭大将军德怀,为太祖不喜。昌殁于会昌,玉党内根基乃断。一一五师之转进山东也,未奉国府军令,国军各部皆袭扰,玉所部阳迎之,颇多龃龉。荣桓长者,不以为忤,及荣桓转进关外,饶漱石所部北上,遂与玉成水火之势。怨恚日积,始有“黎玉问题”。时山东地区土改运动之于富农,颇有周全,几无流血事件。饶之爪牙诬玉以“富农主义”“山头主义”,玉所部诸将噤若寒蝉,唯诺而已。山东土改政策为之一变,地方政府于地富分子手段趋于强硬,伤者不胜枚举,死者亦时而有之。有恶霸地主之名,得之则死。然此罪名非出自律法,实出自群众大会与土改工作组也。玉所部出身于地富之家者颇多,于土改新政不敢言而敢怒,阴言黎玉之政,非左倾之策。王聚民之父,即在恶霸地主之列也。聚民,孝子也,不忍见父之赴死,又以聚民颇识文字,晓法理,知群众大会无定人死罪之权,遂有救父之心。聚民哀告上司,图得一纸公文,以明其父非恶霸也,上司矜悯其诚,奈何黎玉分子之名悬于三尺之上,未敢有唐突之举。此事未寝,又有乡里贫农协会飞章而来,言聚民者反革命也。反革命者,亦死罪也。军区领导阅及此,默然良久,言曰东佃矛盾,古已有之,未有以死相攻者也。此言为聚民得之,忧愤不已,不能终日,谋生之不得,转而谋死。于军分区之内,慨然言曰,土改政策以大谬,左倾之人即将为祸山东。康生者,亦地主分子也,奈何不以恶霸冠之,中央衮衮诸公,出身于地富之家者何其多也,未闻有献父首级于革命者也。时局至此,我当迎左之祸水,慨然右行。时惠民军分区之内,皆玉所部,愤愤然出恶言者颇多,军区未有整肃,反以正常程序,遣聚民参会于济南。聚民至山东军区,遍寻康生不见,盖康生已南下上海矣。复寻邓子恢,亦不得。于晚间文艺演出会场,见大首长一人,不知其名,窃问邻座,此首长,何人呀。人亦窃言,政治部黄主任,太祖秘书也。聚民惊叹,妙哉,当使太祖知我。手拂枪而止,复问曰,黄公是何出身?人言曰,南康百里陶场,皆其祖业。于是,拔枪而射之,首发即中,又射之,不得,遂自毙于五步之内。噩耗达于海里,太祖震惊,始知王聚民之人,一月之内,凡三批示。其后两年,太祖亲临祖炎墓前,悠然泪下。其后五年,山东跃进,成绩斐然。其后十六年,三孔付之一炬。其后三十年,山东为计划生育之先行者。其后六十二年,有聚民乡人莫言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的。传主是地主家的放牛娃出生,自打进了红军的队伍,就不断受到要员的照顾,并且长时间服务于要员,见证了无数生生死死。他会选择哪些事来回忆,以什么样的心情来回忆,我觉得都可以理解。比较打动我的一个小细节是,抗日战争快结束时,一个战友告诉李,胜利后就要回家乡,有一块自己的地,与家人其乐融融。很久以后,李路过那个战友的家乡,但见满目的荒凉。他评了这么一句:真想不到,令战友魂牵梦绕的家乡,就是这么一副破败的模样。
  •     存在天真的幻想在哪里都是危险的
  •     能躲过重重清洗,与其年幼无知有些关系,一个小孩子而已。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让他心惊肉跳,真是绝妙。
  •       昨日与狄马老师、陈仓老师等人吃罢了午饭,刚好吃饭的地方距离博文书店不远,于是几个人就遛溜达达去转了书店,我挑了三本书,都是半价,内容也绝对精彩。三本书分别为甘肃人民出版社影印版《晚清八大名臣手札》、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及丁群先生所著《刘顺元传》。这里说的好看的革命者回忆录,就是李耀宇口述、李东平整理的《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说这是一本好看的革命者回忆录,我想是有道理的,这本回忆录摈弃了以往革命者回忆录的正统性、严肃性和革命性,而叙述一个给地主放牛的四川小孩子怎么参加红军,怎么长征过草地、怎么在延安给首长当警卫,怎么给中央领导做饭烧菜,甚至陈云同志怎么喜欢吃他烧的菜,江青怎么跟他学做辣椒油这写细节写的生动有趣,整本书是以世俗的角度来观察,以口述的方式来讲述,避开历史重要时间的呆板与生硬、甚至是模糊,也比开了革命口号的空洞与乏味,书中只以一个少年的眼光讲我们熟悉的世俗的生活方式,充满了生活趣味的细节在整本书中信手拈来,很多细节已经脱离了我辈原来所受正规教育和正面历史的范围,让读者在阅读中除了觉得生动有趣外,还有那么一些意外,甚至是目瞪口呆,哦,原来这段历史是这样的。
       随手举书中的故事为例,口述者李耀宇在八岁那年爷爷去世,而父亲在外乡为工,他只有帮地主家干活,地主答应了他,并说:那放心来我们家干吧,我们吃啥你吃啥,有我们一口吃的就饿不到你。后来这个地主因为把家里的枪支都送给红军,而被国民党部队杀掉了。这样的历史形象在解放后的政治文本中几乎看不到,偶尔有几篇短短的文字,也是冠以“开明士绅”的形象出现,再后来,连这“开明士绅”也没了,出现在我们课本和读物中的,都是地主怎么弄地牢、怎么折磨长工、甚至是要比长工起的还早,悄悄把鸡弄醒,让鸡在天不明的时候就打鸣。让人颇觉得这地主做的比长工还辛苦。
       作者在书中写到,在延安的时候萧军怎么吃王八,而同样是参加革命的江青因为没钱,只能在一旁的桌子上喝碗馄饨或是吃碗面片汤解馋;延安被轰炸后,有没炸的炸弹被八路军拆除引信,然后把炸药掏出来用做衣服的染料,过完草地的小红军战士因为饥饿太久,半夜爬起来溜去厨房偷吃沫沫和羊肉结果被撑死,这样的记录贯穿着整部回忆,让读者读的生动看的有趣,拉近了我们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云来历史并没有我们课本上的那么刻板生硬,原来中央首长也是喜欢吃好吃的,没事还会和小鬼开玩笑,原来后来被界定为坏人的历史人物也有他人性的一面,并非一开始就是厉鬼化身的摸样。为什么那么多小鬼不去读书而宁愿以大老粗自居,原来是识字多了就要被历次的政治运动牵连甚至杀头。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后面一定还有很精彩的故事等着我,我想我在读完整本书后,还会陆续写一些关于这本书的随笔和杂记,毕竟我们很少独到这么世俗好看的现代史。
  •     亮点颇多
  •     不错,非常好!贵在真实
  •     借的
  •     这个应该拍成电视剧
  •     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值得一看
  •     这只能说明你选择书的眼光有问题
  •     纯粹是因为是当事者
  •     口述者也就是主人公是个很有性格的人,写的文笔也很好,很开心
  •     父子二人的生动再记录,推荐!
  •     一个当年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小鬼的故事,没有伟大的理想,伟大的说教,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因为历史姻缘,不小心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大概是因为是事后的回忆录,所以很多事情,尤其是非常惨痛的经历,老李都带着乐观的心态讲述这些九死一生的过去。我深深为他所感动,他是一个朴实的,善良的人。
  •     没有精彩的桥段,处处都很真实,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
  •     难得的历史事实,难得的记忆力。
  •     Luck 是一个人的终极属性!!!
  •       这本书看完,我想,客气点说,这位老人处世比较圆滑,不客气点说,有些人格分裂。
      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如果作者不小心翼翼地写,或者老人不小心翼翼地用词,这本书可能无法出版。
      
      长征抗日经历过来,主要危险可能不是枪林弹雨,而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及内部整肃。经历过这些的人还能存活下来,这本身就说明主人公的老练。可是你看老人的回忆,谈到他认识的各位大官了,谈到吃了,谈到学开汽车了,就是没怎么谈到死,没怎么谈到处决,告密。我都要奇怪这位老人是不是天天跟鲁宾孙漂流记一样地生活啊?
      
      整风,红四方面军打AB团,三反五反,反右,文革他都经历了,居然没事儿,奇怪。
      
      我这么写,估计作者(主人公的儿子)肯定很生气。可这就是我的感受。以前我不看自传,因为绝大多数自传都是吹捧自己,看来以后还不能看亲属写的东西,因为跟吹捧也差不多。不信看看,连张思德都写到了,请问张思德是在延安烧炭的吗?不是烧炭的话是干嘛的?
      
      这么说下去,写下去,人格分裂哦。
  •     吃是主角? 还有点意识形态
  •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活着就是奇迹。作者是主人公的儿子,所以很多事情不一定能做到客观的反应史实。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倾向,所以,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进一步精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